自然地理學教學重點
Ⅰ 自然地理怎麼學習
自然地理是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個難點,自然地理是地理學習的基礎,更多專的需要理解記憶,不能只靠死屬記硬背,如時區計算、東西半球的劃分、等高線圖的判讀等都需要我們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加以練習才能掌握,把知識點與題一一對應,發現自己的弱點以後才能有的放矢,掌握好自然地理課部分的知識才能輕松應對接下來的學習,如果您對自然地理學習方法把握不好的話,建議您到優能一對一學習,孩子高考前在優能一對一沖刺,覺得新東方老師很有方法的。
Ⅱ 學科教學(地理)與自然地理考研那個難度大
自然地理學難度大於學科教學(地理),學科教學(地理)專業性弱。
地理學碩士研究生內專業方向分為三容支:
1)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氣候、生物、泥炭等)、
2)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有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
3)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方向有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遙感技術與應用等)。
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61高等數學甲【二】
④813自然地理學
學科教學(地理)考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2)俄語/(203)日語/(204)英語二
(333)教育綜合
(859)新編地理教學論
Ⅲ 跪求伍光和編著的自然地理學2010年的資料和筆記
緒論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
(一)地理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的「三層次」——統一、綜合、部門
地理學的「三重性」——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區域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
(三)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
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地球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第四節 地理坐標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及表面形態結構特徵,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難點 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表面形態結構特徵以及地球運動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球運動」、「地球圈層結構」,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
2. 王維.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它認識的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3.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4. 弗蘭克.普內斯等.地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和天體
二、太陽和太陽系
9大行星、50個衛星、50萬個小行星、少數彗星
三、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
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旋轉橢球體 黃赤交角 太陽高度角 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
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的運動
(一)地球自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公轉的規律性
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首先,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並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
同時,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於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
第四節 地理坐標
一、緯線與緯度
二、經線與經度
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
一、地球的圈層分化
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地幔、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構造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
一、海陸分布
二、海陸起伏曲線
三、島嶼
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徵
(一)地球表面是太陽輻射和太陽能轉化的主要場所。
(二)地球表面是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相或三相界面。
(三)地球表面具有獨特的物質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粘土礦物、沉積岩以及各種地貌形態。
(四)地球表層具有復雜的、高速度和高強度的物質、能量交換、轉化和循環過程。
(五)地球表層存在著復雜的強烈的內部分異過程。
(六)地球表層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環境。
第二章 地殼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教學重點 認識地殼的物質組成及其演變,掌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難點 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地質博物館認識構造運動、地質構造以及地震、火山。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殼」、「構造運動「火山」、「地震」,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參考文獻
1. 夏邦棟等. 地質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3. 傅承義.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
4. 周廷儒. 故地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
一、化學成分與礦物
(一)化學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種化學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種,並有300餘種同位素。
(二)礦物
是單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質的化合物,它是構成岩石的基本單元。
(三)主要造岩礦物與常見礦物
岩石 是造岩礦物按照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二、岩漿岩
岩漿岩 是上地幔的高溫熔融岩漿沿岩石圈破裂帶上升侵入地殼甚至噴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一)岩漿岩的礦物組成
硅酸鹽、金屬硫化物、氧化物、揮發物。
(二)岩漿岩的產狀、結構和構造
1. 產狀
2. 結構:玻璃質結構、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斑狀結構
3. 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狀構造
(三)岩漿岩的主要類型
1. 按化學成分與礦物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2. 按結構、構造與產狀: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
3. 綜合分類:
三、沉積岩
沉積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質等疏鬆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
(一)沉積岩的基本特徵
沉積岩具有層理,富含次生礦物、有機質和生物化石,有碎屑結構或非碎屑結構之分,具有印模(波痕、雨痕、乾裂、槽模、溝模等)、縫合線或結核等原生構造特徵。
(二)沉積岩的主要類型
1. 碎屑岩類
2. 粘土岩類
3. 生物化學岩類
四、變質岩
(一)變質作用與變質岩
固態原岩因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而導致礦物成分、化學結構與構造的變化統稱為變質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為變質岩。
(二)變質作用類型與常見變質岩
1. 動力變質作用
構造運動引起的定向壓力使原岩碎裂、變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結晶,稱為動力變質作用。代表性岩石:構造角礫岩、碎裂岩、糜棱岩
2. 接觸熱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圍岩受熱後礦物發生重結晶、脫水、脫碳、形成變晶結構結構與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斑點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 接觸交代變質作用
發生於侵入體與圍岩接觸帶,高溫下岩漿分泌的揮發性物質與熱液通過圍岩的交代作用使後者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形成新礦物。
代表性岩石:矽卡岩
4. 區域變質作用
區域性構造運動導致的深廣范圍的變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變粒岩、麻粒岩
5. 混合岩化作用(超變質作用)
區域變質與岩漿作用間的一種過渡性地質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崗岩
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
一、構造運動的特點與基本方式
構造運動主要是地球內動力引起的使地殼發生變位與變形的機械運動,經常涉及更深的構造圈。
(一)構造運動的一般特點
構造運動特點:普遍性、永恆性、方向性、非均速性、幅度與規模差異性等
(二)構造運動的基本方式
1. 水平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沿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運動
2. 垂直運動 地殼或岩石圈塊體垂直於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的升降運動
二、構造運動與岩相、建造和地層接觸關系
(一)岩相
海相(深海相、淺海相)、陸相(河流相、湖泊相、沼澤相、濱海相)、過渡相
(二)沉積建造
沉積建造 是彼此有共生關系的地層(岩相)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積物組合。
1. 地槽型建造 主要由海相地層組成的、厚度很大,無沉積間斷或僅有極短間斷、產生於強裂構造下降區,岩漿岩與火山碎屑岩分布較廣。
2. 地台型建造 以陸相碎屑沉積為主,厚度不大,未受強烈構造變動,地殼升降幅度均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岩漿岩分布較少。
3. 過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與地台型建造特徵但以碎屑岩占優勢,陸相沉積與瀉湖相沉積分布廣泛。
(三)地層的接觸關系
1. 整合 相鄰新老地層產狀一致且相互平行,時代連續,無沉積間斷。
2. 假整合 又稱平行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平行但時代不連續。
3. 不整合 又稱角度不整合,相鄰地層產狀既不一致,時代也不連續,有地層缺失。
4. 侵入接觸 侵入體邊緣有捕虜體,接觸帶界面不規則,圍岩有變質現象。
5. 侵入體的沉積接觸 後期沉積岩覆於前期侵入體所形成的剝蝕面之上。
二、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 岩層或岩體經構造運動而發生的變形與變位。
(一)水平構造 丹霞地貌
(二)傾斜構造 單面山
(三)褶皺構造 背斜、向斜
(四)斷裂構造 節理、斷層
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
一、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
(二)海底擴張學說
(三)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邊界:擴張型、俯沖型、轉換斷層型
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南極板塊
二、槽台說與地窪說
槽台說認為:地殼運動主要受垂直運動控制,其驅動力為地球物質的重力分異作用,其構造單元分為活動的地槽區和穩定的地台區。
地窪說認為:地殼發展過程中,活動區(地槽)和穩定區(地台)可以相互轉化。
三、地質力學學說
地質力學學說認為:全球地質構造的展布具有一定的方向和方位,即緯向構造體系、經向構造體系和扭動構造體系。
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
一、火山
(一)火山的類型與分布
1. 火山類型
2. 火山分布
(二)火山地貌
二、地震
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
一、地質年代
(一)相對地質年代
依據地層下老上新的沉積順序,地層剖面中的整合與不整合關系,標准古生物化石與生物群體進行對比,確定某個地層或事件的相對年代的方法。
(二)絕對地質年代
通過礦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依據放射性同位素蛻變規律計算其距今年代的方法。
二、地殼演化簡史
第三章 大氣和氣候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第五節 氣候變化
教學重點 認識大氣的的組成、特性及其運動,掌握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氣候的形成和變化規律
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大氣的組成及氣候變化規律。
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大氣」、「氣候」,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
主要參考書
1. 周淑貞主編.氣象與氣候學(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 潘守義等.現代氣候學原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3. 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4. 張家誠著.氣候與人類.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5. 譚冠日.氣候變化與社會經濟.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
第一節 大氣的組成和熱能
一、大氣的成分
大氣由干潔空氣、水汽、懸浮塵粒或雜質組成,在近地表85km以下,其成分可分為兩類,定常成分(氮、氧、氬和微量惰性氣體氖、氪、氙、氦等)和可變成分(水汽、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碳、甲烷、硫化氫、二氧化硫等)。
二、大氣的結構
(一) 大氣質量(圖3-1)
(二)大氣壓力
氣壓 是指從觀測高度到大氣上界單位面積上鉛直空氣柱的重量,它隨著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是,由於地表的非均一性及動力、熱力因子影響,同一水平面上實際氣壓的分布並不均勻,因此,各地同一時刻的海平面氣壓值存在差異,可分為低氣壓、高氣壓、低壓槽、高壓脊及鞍形等氣壓場類型。
(圖3-2-3)
(三)大氣分層
按照溫度和運動情況,可將大氣分為五層。
(圖3-4)
三、大氣的熱能
(一)太陽輻射
地球及大氣的熱狀況是天氣變化的基本因素,輻射交換是決定熱狀況的能量交換方式之一,而太陽輻射從根本上決定地球、大氣的熱狀況,從而支配其他能量的傳輸過程。
(二)大氣能量及其保溫效應
大氣本身對太陽輻射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陸、植被等下墊面卻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並經潛熱和感熱轉化供給大氣。
(圖3-5)
(三)地-氣系統的輻射平衡
輻射平衡 是指地-氣系統內部某一時段內,地面與大氣以輻射和熱量輸送形式進行的能量交換的收支差值。
(圖3-6、3-7)
四、氣溫
(一)氣溫的周期性變化
1. 氣溫的日變化
氣溫日較差 是指一天中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差,它與緯度、季節、地表性質、天氣狀況等因素密切相關。
2. 氣溫的年變化
氣溫年較差 是指氣溫的年變化幅度。
(圖3-8)
(二)氣溫的水平分布
(圖3-9-10)
(三)氣溫的垂直分布
氣溫主要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同時受到緯度、地面性質、大氣環流等因素的影響。
第二節 大氣水分和降水
一、大氣濕度
(一)濕度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水汽壓、飽和水汽壓、絕對濕度、相對濕度、露點溫度
(二)濕度的變化與分布
二、蒸發和凝結
(一)蒸發及其影響因素
溫度、性質、性狀、空氣濕度、風
(二)凝結和凝結條件
三、水汽的凝結現象
(一)地表面的凝結現象 露、霜、霧凇、雨凇
(二)大氣中的凝結現象
霧:輻射霧、平流霧、蒸汽霧、上坡霧、鋒面霧
雲:積狀雲、層狀雲、波狀雲
(圖3-13-14-15)
四、大氣降水
(一)降水的形成
雲滴凝結增長 → → → → 雲滴的沖並增長
(二)降水的類型
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台風雨
(三)降水的時間變化
1. 降水強度、降水量、降水變率
2. 降水的日變化:大陸型、海洋型
3. 降水的年變化:赤道型、熱帶型、副熱帶型、溫帶及高緯型
(四)降水量的地理分布
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受緯度、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地形等多種因素制約,全球劃分為四個降雨帶:赤道多雨帶、南北緯15o-30o少雨帶、中緯多雨帶、高緯少雨帶。
(圖3-19)
第三節 大氣運動和天氣系統
一、大氣的水平運動
(一)作用於空氣的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地面摩擦力、慣性離心力
(圖3-20-21-22)
(二)自由大氣中的空氣運動
地轉風、梯度風
(圖3-23-24)
(三)風隨高度的變化
1. 地轉風隨高度的變化——熱成風
(圖3-25-26-27)
2. 摩擦層中風隨高度的變化
(圖3-28)
二、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 是指大范圍內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各種氣流運行的綜合現象,它構成了全球大氣運行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范圍形勢的主導因素與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條件。
水平尺度可涉及某個大地區、半球甚至全球;垂直尺度有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或整個大氣圈的大氣環流;時間尺度有數日、月、季、半年、一年直至多年的平均大氣環流。
大氣環流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全球行星風系、三圈環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和高空急流、西風帶中的大型擾動、季風環流。
(圖3-30-31-32-33-34-35)
三、主要天氣系統
天氣系統 是指大氣中引起天氣變化的各種尺度的運動系統,包括溫壓場和風場中的大氣長波、氣旋、反氣旋、鋒面、台風、龍卷風等。
(圖3-38-42-43)
第四節 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和氣候系統
(一)氣候的概念
氣候 是指某一地區多年間大氣的一般狀態及其變化特徵,按空間尺度大小可分為全球氣候、區域氣候、小氣候等。
(二)氣候系統
氣候系統的組成:大氣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
(圖3-44)
二、氣候的形成
(一)氣候形成的輻射因子
太陽輻射是氣候系統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氣物理過程和現象形成的基本動力。
(圖3-46-47)
(二)氣候形成的環流因子
大氣環流是熱量和水分的轉移者,也是氣團形成的基本原因。
沃克環流、厄而尼諾、南方濤動
(圖3-48-49-50)
(三)氣候形成的地理因子
地理因子通過對輻射因子與環流因子的影響而作用於氣候,使得氣候既具有緯度地帶性,又具有非地帶性特徵。
三、氣候帶和氣候型
(圖3-51)
Ⅳ 自然地理學第六章第七章為什麼不在教學大綱之內難道考試不考嗎
期末考試么?如果是考研的話或者要考研的話最好看看,蠻重要的。
Ⅳ 有關自然地理學考研問題
關於自然地理學考研問題
基本信息
1、學科簡介
自然地理學(Physical Geography)是一門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結構、空間分異特徵、形成與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在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中,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一道,屬於地理學的二級學科。作為一門課程,自然地理學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地理教育、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核心性的專業基礎課;也是農學、林學、環境科學、大氣科學、地質學等相關專業的主要基礎課之一。
2、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地球表層系統科學研究能力、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質、朴實的作風與較深的文化素質修養的研究、教育、規劃與管理專家。碩士學位:掌握自然地理學及有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野外工作及實驗技術,了解本領域的研究動態,基本上能獨立開展與本學科有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獲得者應系統掌握自然地理學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具有寬廣和堅實的基礎、野外工作能力和基本實驗操作技術,熟悉本學科的發展歷史、現狀和最新動態,能獨立承擔與本學科有關的研究課題及教學工作。學位論文應是研究生本人的原始研究成果,要求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較高的創新性。
3、專業方向
01海岸帶研究
02地貌、地表過程與環境演變
03陸地水文與水生態
04土壤與土地資源研究
05氣候與全球變化
06資源生態學
07環境地理與景觀生態學
08土地利用/覆被變化
4、考試科目
①101政治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61高等數學甲
④813自然地理學
(註:各個學校的專業研究方向、考試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南京大學為例)
自然地理學專業考研院校排名
Ⅵ 求:如何學好自然地理
一、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分科(一)地理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科學。 地理學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 地理學的「三層次」——統一、綜合、部門 地理學的「三重性」——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區域地理學(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三)自然地理學的分科 綜合自然地理學、部門自然地理學二、自然地理學的任務三、自然地理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四、本書的內容和結構 第一章 地球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第四節 地理坐標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教學重點 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及表面形態結構特徵,掌握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教學難點 地球運動規律及其地理意義。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認識地球的宇宙環境及其形狀、大小、圈層結構、表面形態結構特徵以及地球運動規律。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球運動」、「地球圈層結構」,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參考文獻1. Arthur N Strahler, Pysical Geography, John Wiley & Sons, 4th. Ed 1975.2. 王維.地球的形狀——人類對它認識的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3.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4. 弗蘭克.普內斯等.地球.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第一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和天體二、太陽和太陽系 9大行星、50個衛星、50萬個小行星、少數彗星三、地球在天體中的位置第二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旋轉橢球體 黃赤交角 太陽高度角 自然現象的地帶性分布二、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的巨大質量,使它能夠保持一個具有一定質量和厚度的大氣圈,擁有海洋和河湖,擁有生命……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一、地球的運動(一)地球自轉的規律性(二)地球公轉的規律性二、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首先,地球自轉決定了晝夜更替,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轉(北半球右偏而南半球左偏),並使地球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而且由於月球和太陽的引力差使地球體發生彈性形變——潮汐作用,地球的整體自轉運動同它的局部運動(地殼運動、海水運動、大氣運動等)密切相關。同時,地球運動時,它的自轉軸傾斜於其公轉軌道面(黃赤交角),這影響著太陽輻射能在地面上的分布和變化,從而決定了地球上有四季的遞變和五帶的區分;其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提供了兩個時間的自然單位——日和年,認識和利用它們的周期性規律,人們創造了歷法制度和計時制度。第四節 地理坐標一、緯線與緯度二、經線與經度第五節 地球的圈層構造一、地球的圈層分化二、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殼、地幔、地核三、地球的外部構造 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第六節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和特徵一、海陸分布二、海陸起伏曲線三、島嶼四、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徵(一)地球表面是太陽輻射和太陽能轉化的主要場所。(二)地球表面是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兩相或三相界面。(三)地球表面具有獨特的物質現象,如生物、風化殼、土壤層、粘土礦物、沉積岩以及各種地貌形態。(四)地球表層具有復雜的、高速度和高強度的物質、能量交換、轉化和循環過程。(五)地球表層存在著復雜的強烈的內部分異過程。(六)地球表層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環境。
第二章 地殼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第二節 構造運動與地質構造第三節 大地構造學說第四節 火山與地震第五節 地殼的演變教學重點 認識地殼的物質組成及其演變,掌握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教學難點 構造運動、地質構造、大地構造學說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論。教學活動 實習與實驗:在野外或者實驗室、地質博物館認識構造運動、地質構造以及地震、火山。檢索分析: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或者網路上,檢索「地殼」、「構造運動「火山」、「地震」,分題名檢索和關鍵詞檢索,看有哪些圖書、論文和網站與之有關,並了解該領域的新進展。參考文獻1. 夏邦棟等. 地質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 J.H.塔齊. 地球的構造圈.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3. 傅承義.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北京:科學出版社,1974.4. 周廷儒. 故地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第一節 地殼的組成物質一、化學成分與礦物(一)化學成分 克拉克值 在已知的108種化學元素中,自然界存在92種,並有300餘種同位素。(二)礦物 是單個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質的化合物,它是構成岩石的基本單元。(三)主要造岩礦物與常見礦物 岩石 是造岩礦物按照一定的結構集合而成的地質體,按成因可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二、岩漿岩 岩漿岩 是上地幔的高溫熔融岩漿沿岩石圈破裂帶上升侵入地殼甚至噴出地表形成的岩石。(一)岩漿岩的礦物組成硅酸鹽、金屬硫化物、氧化物、揮發物。(二)岩漿岩的產狀、結構和構造1. 產狀2. 結構:玻璃質結構、隱晶質結構、顯晶質結構、斑狀結構3. 構造:塊狀構造、斑雜構造、流紋構造、氣孔構造、杏仁狀構造(三)岩漿岩的主要類型1. 按化學成分與礦物組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2. 按結構、構造與產狀:深成岩、淺成岩、噴出岩3. 綜合分類:三、沉積岩 沉積岩是由成層堆積於陸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膠體和有機物質等疏鬆沉積物固結而成的岩石。
Ⅶ 如何學自然地理學
這里根據中國國家圖書館的資料,整理出中國近現代有關自然地理學的專著,主要選擇了題名為《自然地理學》的專著.
《自然地理學(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等編著,2008年版,502頁。
《自然地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伍光和等編著,2000年版,384頁。
《自然地理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潘樹榮等編著,1985年版,405頁。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吳成基主編,2008年版,328頁。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劉南威主編,2007年版。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楊達源主編,2006年版,391頁。
《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劉南威主編,2000年版。
《自然地理學》,武漢大學出版社,林愛文主編,2008年版,335頁。
《自然地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吳履平主編、丁堯清等撰稿,2007年版,298頁。
《自然地理學》,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劉鴻喜著,2004年版,396頁。
《自然地理學》,南京大學出版社,楊達源主編,2001 年版,421頁。
《自然地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陳效逑編著,2001年版,204頁。
《自然地理學》,水利電力出版社,劉國梁主編,1995年版,128頁。
《自然地理學》,水利電力出版社,何鍾主編,1991年版,191頁。
《自然地理學》,測繪出版社,方賢銓、李矞雲編著,1991年版,223頁。
《自然地理學(上、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學等編,1978/1979年版,253+149頁。
民國時期的著作:
《自然地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法)馬東(Emmanuel de Martonne)著、王勤堉譯,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版。另有: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455頁。
《自然地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張資平著,1923年(民國十二年)版,66頁。[一作:1929年(民國十八年)]
有關實驗/實習的著作: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原理、方法與實踐》,青海人民出版社,周強主編,2005 年版,351頁。
《自然地理學實驗與實習》,科學出版社,楊士弘主編,2002年版,210頁。
辭書:
《自然地理學名詞辭典》,台北:名山出版社,劉繼湘主編,1985年版,179頁。
《英漢自然地理學詞彙》,科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1976年版,279頁。
最後,祝你好運!
Ⅷ 請問北京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所學的基礎課和專業課分別是一些什麼課程
課程設置
課程類別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任課教師 學分 學時 上課學期
學位基礎課(12分) 英語 English 2 1
政治理論 (含教師職業道德教育) Theory of Politics 2 1
教育學原理 Principal of Pedagogy Chinese Philosophy 2 1
課程與教學論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2 1
中小學教育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Basic Ecation 2 1
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cation 2 1
專業必修課(14學分) 地理課程與教學論 Studies on Geographical Curriculum 王 民 3 54 1
現代地理教育技術 Multimedia Teaching Technology for Geography 朱 良 3 54 1
地理教學方法前沿專題 The Forefront of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s 王靜愛 2 36 1
地理學基本問題: 人文地理學 Fundamental Topics of Geography:Human Geography 葛岳靜 2 36 1
地理學基本問題: 自然地理學 Fundamental Topics of Geography: Physical Geography 方修琦 2 36 2
地理學基本問題: 區域地理 Fundamental Topics of Geography: Regional Geography 王靜愛 蘇筠 2 36 2
專業選修課(6學分) 高等自然地理學 Advanced Physical Geography 邱維理 3 54 1
區域自然條件評價 Assessment on Regional Natural Factors 王靜愛 3 54 1
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 Earth System and Global Change 方修琦 葉瑜 3 54 1
區域分析與規劃研究 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 吳殿廷 3 54 1
GIS理論與實踐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GIS 劉慧平 3 54 1
地理學基本問題: 地理信息技術與應用 Fundamental Topics of Geography: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朱忠禮 2 36 2
人文地理學前沿專題 The Forefront of Human Geography Topics 宋金平 2 36 2
高等經濟地理學 Advanced Economic Geography 梁進社 3 54 2
資源與環境遙感 Remote Sensing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孫睿 3 54 2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 Ecation and ESD 王 民 蔚東英 3 54 2
實踐教學(8學分) 由導師負責聯系安排實踐教學活動。
Ⅸ 關於自然地理學專業要學習的課程
突然發現我今天愛心爆發,哎~
自然地理學課程名單如下:
地球概論、測量與地圖學、版氣象學與氣候學、地權質學基礎、土壤地理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環境學概論、中國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
p.s.學校不同的話,可能課程安排會有一定出入
Ⅹ 如何把握自然地理教學的度
自然地理的學習是整個高中階段學習的基礎。我們有些老師認為,在高中地理的三個必修模塊中,自然地理的學習難度是最大的,課時最緊張,很難在規定的時間裡面,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我還聽說,福建省對高中各科的教學難度做了一個調查。大家認為,好象其中難度最大的是地理。福建省是去年剛剛進入高中課改實驗區的。他們調查的時候,應該是剛剛完成,
或者正在進行必修一的教學,也就是自然地理學的這樣一個學習。也就說明了,學生或者老師都覺得自然地理難教,或者難學。
比如,有的老師認為,學生的基礎還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要求;有的老師覺得,自然地理的原理、規律離學生日常的生活比較遠,不大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還有的老師覺得,自然地理教學對空間能力要求比較高,學生能力還暫時達不到。
聽了老師的這樣的說法以後,我們看看,學生在學完自然地理課程以後,他們有什麼樣的感受。
我覺得,就是必修一的話,我覺得它比較有挑戰性。學習的內容,很多都是我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而且都是一些地形啊、圖、氣壓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去理解,然後通過練習,然後才能提高。
你來說一下。我就是覺得,必修一裡面,它需要的理性思維比較多。比如說,它那個XX,它那個地形,需要有一定的空間想像。XX比較混亂,都是一些空間的一種思維。還有,在後面需要背的東西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