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不同類型地理知識的教學思維
⑴ 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習慣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內容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基礎性、廣泛性、實用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為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本人在借鑒他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突出以下觀點: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任何壓抑和干擾都會使思維受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體會心靈自由的有效途徑,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教師願意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熟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更好的貫徹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師生關
系,就意外著學生樂於接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積極參與教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才成為可能。
二、創設積極地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
1.運用漫畫、精美照片,形象生動。地理學科的有些內容單純用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的,運用地理漫畫形象生動,增添可讀性和親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問
題,通過地理漫畫的形式來表現,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與興趣,使其在討論中獲取地理知識。通過他倆的對話所營造出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激發學生參
與討論的慾望。在討論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兩個卡通人物:玲玲與貝貝,他倆經常討論一
些有趣的地理問題,比如觀測北極星、東西半球的判定等。通過他倆的誇張表現來展現其學習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然而越是這樣的內容,越有助於學生
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課本中精選了許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徵,幫助學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手
段。比如「荷蘭的風車」、「熱帶荒漠景觀」、「萊茵河」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2.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按照人本主義理論,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和經驗。而這種價值和意義的重要體現就是學以致用。因此,
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作為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關注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他
們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去進行分析闡述,為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提供豐富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氣溫的測量時,教材提出「有時候,我們的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中的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會有明顯的差別。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在學習主要降
水類型時,讓學生結合降水的形成條件,說一說夏天從冰箱中拿出冷飲後,會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舉不勝舉,信手拈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
能夠關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有意識利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思考,並提出相關的治理措施,不僅學有所用,讓學習變的快樂而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思維的興
趣,鍛煉了思維能力。
3.巧設懸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恰當的設置懸念,給學生一個期待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創設活躍的教學氣氛。例如,
在導入新課時,有意將本節的重點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前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帶著困惑去學習。像在講「熱力環流」時,讓學生觀察「雞蛋湯」的「熱氣」,
可以看到「受熱上升」有跡可尋。隨著熱氣不斷升騰,引導學生聯想到其他「受熱上升」的實例。將小吃碟放在「熱氣」的上方,一會兒便在小吃碟上凝結出了小水
珠,引導學生討論:空氣在上升運動中,如何形成降水?這一系列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可以避免因疲勞而產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保障
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採用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在學習方法的運用上,學生應針對地理問題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嘗試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按照以下程序來設計教學過程:
「提供一個背景 提出一個問題 收集一些材料 組織一些活動 得到一點啟示」。
例如,在了解某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時,可採用讀圖和查閱資料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亞洲和歐洲」一節中,教材安排了「亞歐大陸輪廓」、「亞洲
和歐洲地形分布」、「亞洲和歐洲氣候類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圖,以及相關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並
在此基礎上,認識區域人口、國家的分布等。
總之,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的存在於學科教學,它是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特別是地理教學,更要重視學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邏輯思維,以及與地理位置密切聯系的知識
⑵ 淺談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一、 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意義
1. 符合地理學科對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要求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於地理學科能力、地理理念十分重視,明確指出高中地理教學應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能力,也即學生的核心能力與認知能力。地理學科核心能力指的是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實質,就是不斷提升其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能力的基石。在地理課程內容中,隨處可見綜合思維的落腳。而在歷年高考試題中,考查學生綜合思維的試題也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常見的設問多為「評價……條件、措施、影響、危害等」「分析……原因」等等。
2. 是地理學科自身價值得以發揮的重要途徑
地理學科有其獨特的研究方法、思維方式及研究對象,這也是地理學科所具有的獨特價值。作為跨門類、跨領域、跨學科的復雜、綜合學科,地理學科對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有更重要的價值。通過培養高中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可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特殊價值,讓學生對地理現象、地理事物的深刻內涵有更深體會。如俄羅斯境內有兩個著名港口,其中北極圈內的摩爾曼斯克港終年不凍,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卻每年有半年結冰期,但貨物吞吐量比摩爾曼斯克港大。要了解這一現象形成的原因,學生就必須綜合運用地理位置、氣候、洋流、人口分布、開發歷史等許多知識才能分析出這兩個港口差異產生的原因。
二、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措施
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在地理學習中同樣如此,教師只有充分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才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各項知識,順利實現教學互動,也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思維品質才可逐漸提高。因此,教師應改變常用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地理教學的特性來打造充滿活力的課堂。同時,教師應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將枯燥、難懂的知識點寓於音頻、視頻、圖像及圖片,為學生生動而立體地展現出來。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更高,注意力更集中且思維更加活躍,同時學生可將抽象知識和直觀事物結合起來,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
2. 構建整體性思維,對教學內容合理選擇
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聯系性、綜合性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有重要意義,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上,一般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所忽略。教師應將地理核心素養作為中心,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注意多樣性、基礎性、可選擇性,以全面、整體視角來分析教學內容,精心選取對綜合思維能力培養有利的內容,並確保教學內容兼具時代性與科學性。這就需要教師從以下三方面來入手:
(1) 對各要素間關系深入分析:地理現象與地理事物之間是諸多要素共同作用、互相影響的一個整體,一個要素的變化可導致整體發生改變,因此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時,應注意把握地理要素分析的視角。如在講解黃土高原相關知識時,筆者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整理資料,在課堂上講解水文、土壤、植被、氣候、地貌等各種因素的特徵,並對各要素間關系予以綜合分析,使之認識到形成這種地貌的主要因素是土質疏鬆、植被稀少、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等,導致地表受到嚴重侵蝕;也正因為土壤易侵蝕且肥力下降,因此黃土高原的生態系統相對脆弱。這樣引導學生認識不同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可讓學生逐漸把握地理綜合思維的方法。
(2) 引導學生自時空綜合角度分析地理事象:教師可藉助地理內容的時空綜合性,引導學生形成綜合思維。如在世界城市化進程講解中,自時間維度看,各個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均是S形的趨勢,不同發展階段中,城市化面臨的問題及其表現不同;同一時期,不同國家與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同。通過引導學生從時空綜合分析角度來了解城市化發展進程及其特徵,可讓學生更好地預測不同國家面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3) 基於地方綜合教學來解釋人地關系與地理特徵:不同區域具有不同的人文要素及自然特徵,其組合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為學生展開地方性解釋,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如在對東北地區農業發展學習時,筆者引導學生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然地理條件,對當地特色農業發展道路進行分析,並給予未�砼┮搗⒄狗較虻胤叫越饈停�同時指引學生將這一思維方式遷移到我國其他地區的區域分析中,讓學生逐漸養成綜合分析的習慣。
3. 巧妙設置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思考
在地理課堂上,教師應充分藉助提問藝術,引導學生對學習的知識不斷加深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使之主動培養綜合思維,幫助學生主動構建地理知識體系。筆者在為學生講解「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一課後,設計下面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針對我國目前的土地資源情況,若你是相關部門負責人,應該要採取什麼措施與政策呢?」學生帶著這一問題,主動思索,可以開展更加積極的思維活動,這樣學生不僅能對地理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能鍛煉自身綜合思維能力。
⑶ 怎樣才能形成學習地理的思維
老師用的,借鑒一下吧。
注重知識體系的運用,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發展
學生由初中升入高中,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許多知識難以運用,所以學生是很難進行正確的地理思維的。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足夠重視一些具有促進思維能力培養的內容,對這些內容教師要有充分的思考,
甚至要動用全教研組的力量來思考,然後實施教學。如分析巴西高原、德干高原為什麼比較平緩,就結合高一地理的內力和外力作用。如果遇到一些相關的學科,則更要請教一些相關學科的老師,如光合作用,就要請教生物老師,有關太陽高度的問題,就要請教數學老師等等,這樣學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時為完善地理知識結構,地理教師可以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注重知識系統的建立,使學生完善知識體系,以便熟練運用。
2、從生活實際入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維能力
生活即地理,許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結合得相當緊密。實際上對地理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先認識地理中的一種現象,然後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後再進行驗證推廣到一般的過程。因此對地理教學中千萬不能忽視生活中一些地理現象和地理知識的運用,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例如:運用鄉土地理知識對比別區或別圖的地理事物,從而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學生在掌握鄉土地理的情況下再比較學習黃河中下游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就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又如,在學完黃河中下游地區之後比較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的異同點來學習長江中下游地區,無論在橫向比較或縱向比較中,學生則能更好地掌握長江中下游的地理環境。從而鞏固了舊知識,學習了新知識,不僅學到的知識得到遷移,而且還發展了形象思維,提高了分析綜合能力。又比如在分析黃淮海平原農業為什麼低產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先分析糧食低產的原因有哪些,屬於地理的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該地區的會有哪些原因,這些原因又是怎麼形成的,如何解決等等。由此及彼,學生就可以來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3、學會運用地圖,培養學生各方面地理思維能力
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不可缺少的直觀教具,也是形成地理表象進行形象思維的有效手段。因為地圖是形象的,但地圖上的各種符號是對地理事物的現象和抽象,某種意義上說地圖是抽象化的形象。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這種表象往往會促使學生產生直覺思維,從而進入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中。因此,經常閱讀地圖,綜合地圖要素,歸納區域地圖特徵和地理演變過程,既有利於形象思維
⑷ 急求『論中學地理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的資料,哪位大哥大姐幫幫我 啊,謝謝拉
地理智能及其培養途徑
一、地理智能及其對地理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般地說,能力是「指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性」。如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能力可表現為觀察能力、注意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等各種認識能力。智力則是「指人能順利從事多種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認識能力的有機結合,其中,以抽象思維能力為核心。」通常所說的地理智能,實質上是指一般認知能力和智力在地理學習中應具備和體現出來的能力和智力體系。
地理能力體系可從多角度去考察。從認知心理角度說,它可包括對地理圖表、實踐的觀察能力,對地理事物及其講解的注意能力,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記憶能力,對地理事物發生、發展及其空間分布的想像能力,對地理事物的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以及在學習地理中所表現出的創造能力。從操作角度一言,它又可分地理教材的閱讀能力,地圖和地理圖表的閱讀和分析能力,繪制地圖和地理圖表的能力,地理測驗中的審題和解題能力,口頭或書面的表達能力,解決地理實際問題能力等。這兩種地理能力體系的關系是,後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之上,即地理學習實際操作能力是依賴於認知這一最基本的能力體系。
地理智力是指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所反映的以地理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各種地理能力的結合以及思維的品質。這里所說的思維品質是指學生的比較、推理、歸納、分析、綜合、評價、創見等思維活動過程的速度、策略和正確性。它是學生地理智能的核心。地理思維能力的強弱既有賴於在培養學生各種能力中得到發展,又能反作用於各體系地理能力的培養。
為什麼要在地理教學中重視培養和發展地理智能呢?其主要意義在於:
(一)對學習、掌握地理知識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我們一方面要看到地理知識是培養和發展地理智能的基礎,但同時也要看到,地理智能對掌握地理知識有著能動作用。地理教材中各部分知識,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有密切內在聯系的整體。各冊地理教材不僅每章知識內在聯系緊密,而且章與章之間也密切聯系,以高中地理第一章為例,從章內聯系看如:太陽系各類行星的特徵與它們所處的位置有密切的關系;地球之所以成為九大行星中唯一存在生命的球體,又與地球的特徵、位置、運動有著密切的關系;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點等使地球在運動中產生了一系列的地理意義等。從章間聯系分析如:地球自轉偏向力影響到大氣水平的運動、氣旋反氣旋的地面風向、洋流的流向等;不同緯度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季節變化情況等則影響到行星風系的形成和季節移動,進而影響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自然帶的形成、植被、動物、水文特徵、土壤、地貌形態都被打上聯系的「烙印」等等。要認識這樣一個有著密切聯系的地理知識的整體,光靠記住一些地理概念、事實、規律、原理的孤立表述,是遠遠不夠的。而只有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地理智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對上述例舉的知識可讓學生通過對相關地理圖表的觀察,對有關教材的仔細閱讀,對各地理概念的比較,對空間分布的想像,對這些地理事象之間的因果關系分析、推理等,去把握它們的聯系和本質。在這之中,教師對觀察、閱讀、比較、想像、分析推理等指導得越得法,則越有利於學生將這些知識形成一個較為鞏固的、有利於後續章節學習的認知結構。
(二)是地理教學實現「三個面向」的需要
從現代生產和科技發展情況來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技術革新、創造發明的項目增長速度異常迅猛,世界知識總量每隔七年至十年就翻一番。地理學科也不例外,如遙感技術的應用,計量地理的發展,計算機模擬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過程實驗的實現等等,新知識層出不窮。面對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用陳舊的教育觀點,只注重地理知識的傳授。會使學生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更不能適應激烈競爭「四化」建設的需要和今後的激烈競爭。為此必須在教學中在加強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使他們在離校後,能獨立地閱讀地理書籍,熟煉地使用地圖,不斷地接受、處理、分析地理科學的新信息,不斷更新地理知識體系並能應用它來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斷地創新。這無疑有利於地理教學落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
(三)能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
如前所述,地理智能是一般能力和智力在學科中的具體表現。在地理教學中注重培養和發展地理智能,它又影響著一般能力和智力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在中學階段,初一年級就開始設置地理課程,因此這種影響作用尤為明顯。如在地理教材中含有許多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力的素材――地圖、地理圖表,抓住觀察力的培養不僅會促進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可以為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觀察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我們應該看到地理教材是富含著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這些思想教育能否落到實處,與在地理教學中能否重視智能的培養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為這些教育中無論是感情或是正確思想觀點的形成和確立,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賴於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察、記憶、思維能力的高低。所以說發展地理智能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培養和發展智能的主要途徑
(一)正確處理地理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的智能因素
一方面當前學生所使用的這套中學地理教材具有內容多、知識涉及面廣、有相當深度的特點。對六冊課本隨機抽樣45 段教材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平均每分鍾內要了解1.3―2 個地理概念,熟悉1―1.5 個地名及地理分布,接受1.5―2.3 個其他專用名詞,掌握1―1.4 個由地理概念、地名等組成的地理知識。這還不包括對抽樣段落的附圖、地理事象間因果關系的分析。其中高中地理容量最大。而教學計劃中,地理課時少,課時間隔時間長,一般又要求作業在課內完成。況且全國各地學生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材不經過處理,教師是很難擺脫面面俱到、一講到底的局面。
另一方面,地理教材內容中蘊含著大量的地理智能因素:自然要素之間、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活動之間、經濟部門和經濟部門之間、人類活動與環境之間都充滿了互相聯系和互相制約的關系。這些教材內容互相聯系和制約的關系又反映出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區域差異性的特點。所以地理教材本身的特點又要求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必須深刻地揭示這些聯系和制約。而這個過程只有建立在積極引導學生觀察、閱讀地理教材和地圖、地理圖表,通過比較、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活動的基礎上才能完成的,是培養和發展地理智能過程的一個極重要組成部分。而這個過程的實現,眾所周知它是需要佔有相當比例的教學時間。因此,要在地理教學中既要加強基礎,又要培養和發展智能,則一定要正確處理地理教材。經多所學校長期的實驗證明下列處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准確把握教材的重點,善於抓住關鍵,分散和解決學生經過努力可以理解、掌握的難點。使課堂能圍繞重點展開教學,防止面面俱到。
第二、在充分研究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對全部教材按「高難度和量力性統一」的教學原則,剔除教材中超越學生實際水平並經他們努力又達不到的教學內容,同時外遷一部分較為孤立的、學生易懂的內容,供學生課外選學。
保證課堂教學能向「少、精、活」方向發展第三、將教材中文字系統和地圖、地理圖表系統密切地結合起來,使地理知識各級認知過程盡可能在地圖和地理圖表上進行。
第四、教材處理後的容量以教師講解、分析等所佔用的時間與學生課內練習、討論的時間以2∶1 為宜,即後者每節課內總計的時間一般不低於15分鍾。
第五、重新組織教材,加強教材的內在聯系,形成既有地理特色又能符合學生認識的「教學思路」。
第六、適當補充與重點教學內容有關的、必要的趣味性、知識性、信息性的新材料。
教材經過這樣調整處理之後,課堂內教學時間變得充裕起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加強,學生學習興趣也有所提高。而教學時間的充裕對進一步加強智能的培養和發展又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重視和抓好地理概念的教學,為培養和發展智能打好基礎
地理概念是前人對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感知、理解、歸納、概括的基礎上形成的,是反映地理事象的本質、全體以及內部聯系。它使學生在沒有直接經驗到大量地理實踐活動的條件下獲得的抽象觀念。這些概念是學生認識、區分不同地理事象的依據,也是用以同化和接受新地理知識的固定點(附著點),是進行地理思維的基礎。以某地氣候成因分析為例,要讓學生分析此問題對,則必須要讓他們對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分布、地形和洋流等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及其關系有一個基本了解,並對每一個因素怎樣影響氣候又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理解,還要分清這些因素對特定地區影響的主次作用。對每一影響因素的認識和理解又涉及到許多概念,如認識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是建立在對緯線與緯度、北緯與南緯、地球形狀、地球公轉及特點、黃赤交角、正午太陽高度及季節變化等一系列概念和事實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對其中任何概念的不熟悉、不理解都可能導致分析等思維過程的「斷路」。由此可見概念教學對於培養和發展學生地理智能來說是具有關鍵作用的。
所以要充分重視地理概念教學。抓好概念教學主要做法是:
1.准確把握地理概念的關鍵特徵
大量的實驗研究和教學經驗證明,概念的關鍵特徵越明顯,學習越容易。
因此,在地理概念教學中可以採用擴大有關特徵的方法促進教學。如「季風」
教學中,應突出大范圍地區內盛行風隨季節而改變的這一關鍵特徵,並從不同角度分析、討論這一特徵來加深學生對概念本質屬性的理解:如一個大范圍地區冬季盛行風向是偏北風,夏季無盛行風向,這種情況算不算季風等等,擴大地理概念關鍵特徵時,要注意科學性。
2.通過觀察地理表象來形成概念
許多地理概念,在教學中可通過讓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分析一些地理表象來歸納出概念,認識其本質特徵。如「褶皺」概念形成前,可出示一組地層圖:有不同岩層組合的水平狀地層多幅圖,有不同岩層組合的地層呈波狀彎曲變形並程度不一的多幅圖(這些圖的地表狀況可各異)。讓學生觀察這些打亂次序的掛圖,通過分析比較辨認它們本質特徵上的差異,擯棄非本質的差異,討論歸納出「褶皺」這一概念的表述。由這一辦法所獲得的概念,由於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又經抽象思維活動,常常比較深刻且記憶得持久牢固。
3.在比較中落實概念教學
地理概念教學中要切忌孤立地進行新概念的教學,特別是對同一類的概念,如經線、緯線,經度、緯度,夏季風、冬季風等。對字面含義比較接近的或互相包容的概念,如水力資源、水資源和水利資源,土地資源和國土資源等,尤其要採用在比較中去理解認識新舊概念的實質及其區別聯系。例如:當講到國土資源時,先應復習土地資源的概念,回顧其本質特徵,再學習國土資源的概念,這樣既復習了土地資源概念,又通過兩者比較,抓住了兩個概念本質特徵的聯系和差異。
4.正確和通俗地解釋教材中無文字說明的概念
在教材中,除重點內容的地理概念外,還有大量的一般的地理概念或其他學科的名詞概念,如「山脈走向」、「大陸性」、「海洋性」、「經濟作物」、「縱波」、「橫波」、「軟流層」等。這些名詞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一般無文字解釋。對此,教學中如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作一些必要正確、通俗的注釋,會給學生認知教學目標帶來障礙,自然也等於抽去了培養發展智能的一部分基礎。
(三)應用多種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記憶能力
記憶是智能活動的「倉庫」和基礎。因此學生對地理事象記憶能力的大小,將會影響到其他各種能力的培養,也會影響到智力的發展。試想,如果學生對必要的地理概念、事實、原理、規律等不予以記憶,那麼觀察、想像、思維、表達、創造等怎麼能進行呢?所以,在地理教學中要應用多種方法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當然這里所強調的記憶,是指學生對地理事象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和再現,而不是讓學生生吞活剝、死記硬背。
1. 應重點記憶的地理事物
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提高教學的質量,教學經驗和研究表明,至少以下幾類地理知識應予以重點記憶:
(1)地理概念的內涵,特別是概念的關鍵性特徵;
(2)主要地理事象的空間分布情況;
(3)地理事象及其關系,如自然地理環境由太陽輻射、大氣、水、岩石、礦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這些要素之間的關系如何?又如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大氣環流、海陸分布、洋流等,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於氣候要素的,彼此之間的關系又如何等。
第(1)、(2)部分是培養和發展地理智能的基礎,第3 部分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地理思維能力及其速度、策略等的必不可少的依據。此外還可根據學生實際提出一些其他記憶要求。
2.培養和發展學生記憶能力的主要辦法
(1)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習自覺性,明確識記目的
由於記憶效率首先取決於識記的目的是否明確。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對每一重點內容應說明其在全章中的地位及與後續章節學習的關系,以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讓學生明確為什麼要識記這些內容。如分析地球自轉所產生的地理結果時,尤其要指出「不同經度有不同地方時」、「物體水平運動的方向發生偏向」這兩條結論的學習意義。同時對重要的地理知識要提出比較精確的識記目的,如講地球自轉偏向力時,只講「受地球自轉影響,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這樣的識記要求顯然是不夠精確的,應加上:「面朝著水平運動物體前進的方向」這個條件來分析偏向,這就有了精確的識記目的。這樣使學生對所要求記憶的內容,不僅當堂易於識記,且有利於保持、再認和重現。
(2)力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若要記得,必先懂得」。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深刻地感知它,比較牢固地佔有它。理解越深刻,則記憶也越牢固。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對要求重點記憶的內容,盡可能地不惜費時用多種方法讓學生理解它。如要求學生記憶一個地區的年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的年變化與哪些因素有關,就要分別講清緯度、地勢高低是怎樣影響氣溫的,要講清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規律、大氣環流和氣團性質又是怎樣影響氣溫的。又如對潛水、承壓水的概念,要利用示意圖,通過比較來揭示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找出各自的關鍵特徵去加以記憶等。對空間觀念比較強烈的地理概念、事實,為了增強學生的理解,則可多使用模型等教具進行演示。
(3)充分利用聯想規律,提高和發展記憶能力
所謂聯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地理事象總是互相聯系,因此可以通過各種聯想來幫助記憶。對在空間或時間上接近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形成接近聯想,如由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聯想到北美洲的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和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分布及地殼運動的特徵。
對特點上相似的地理事象,可由此及彼形成類似聯想,如由德國魯爾區煤鐵復合型的工業布局聯想到中國鞍本工業區、蘇聯烏克蘭南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工業布局類型。對有對立關系的地理事象,則可由此及彼形成對比聯想,如由冬季風的源地、性質、風向和影響等聯想到夏季風的有關特徵和作用。對有因果聯系的地理事象,則可由此及彼形成因果聯想,如由美國聖弗蘭西斯科的地理位置、所處氣壓帶和風帶及季節變化位置等推知該市的氣候類型、植被類型、農業生產情況等。這樣既可減輕記憶的負擔,又可大大提高記憶的容量,記憶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培養。
(4)地理事物分布的記憶要盡可能與地圖相結合,與填圖練習相結合。
通過地圖進行比較,記住各類地理事物分布特徵和規律。
(5)以舊引新,以新帶舊,不斷復習是鞏固識記、減少遺忘、培養和提高記憶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之一。由於地理學科具有課時少、課時間隔時間長及一般不留課外作業等特點,而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先多後少。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根據這些特點處理好新舊知識的關系,即盡可能在復習舊知識中,引出新知識,而講新知識又不忘記聯系運用相關的舊知識。同時要處理好及時復習和階段復習的關系。這樣才能使記憶具有長期性、有效性。
此外,還有許多記憶方法,如編一些順口溜、歌曲;給無聯系的地理事物加一些人為意義等,值得作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四)充分運用地圖和地理圖表,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圖能力,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
地圖和教材中地理圖表,是各種地理事物在時空分布上形象、直觀的概括。它們不僅可以告訴學生許多地理知識(包括課文上有的或沒有的知識),也可以反映出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區域特徵及地域差異,還可以找出各類地理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如從一幅帶經緯網的澳大利亞地形圖中,可以直接讀知該國的地理位置(所跨經緯度)所臨海洋,地形單元,城市分布等以及區域特徵和差異;可以將這些知識與該國在風帶、氣壓帶中所處的位置、地形與氣候的關系、一些氣候類型的成因知識等相聯系,推得該國氣候特點、類型及分布的知識;可由氣候、地形推得該國的一些水文特徵、植被類型等等。一幅內容簡單的地圖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一幅內容豐富的地圖或專用地圖所包含的內容了。但上述這些內容的獲知是要求應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通過學生積極的思維才能實現的。所以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過程實質上不僅是將地理知識落實在地圖上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圖能力的過程,是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過程。
讀圖和思考題相結合,是提高培養和發展智能的有效方法。
讀圖和思考題相結合的辦法是指從讀地圖和地理圖表的目的出發,編制一組精心設計並切合學生實際水平的思考題,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如讀「一月平均氣溫」圖時,可編制這樣一組思考題:什麼是等溫線?它有什麼作用?
(屬復習,強化認知新知識的基礎)圖上相鄰兩條等溫線平均氣溫相差幾度?
讀一讀基隆、武漢、天津、蘭州、烏魯木齊等一月平均氣溫各是幾度?(屬能初步讀懂、為進一步閱讀打下基礎)比較一月、七月平均氣溫圖,哪張圖上我國東部地區的等溫線比較密集?這說明了什麼問題?查一查哈爾濱、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月平均氣溫各是多少度?查一查黑龍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一月平均氣溫各是多少度?這又說明了什麼問題?(屬結合教學本質內容,讓學生在圖上發現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特點)0℃等溫線分布大致與哪些山脈、河流相重合?該線南北冬季自然現象會有哪些差別?我國東部地區等溫線分布的延伸方向與緯線有什麼關系?為什麼?4℃等溫線從東往西延伸至四川盆地時為什麼會向北凸出?(屬發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動機)這樣做法宗旨在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即調動學生觀察等感官活動和大腦思維的積極性,其效果是既落實了基礎知識,使學生掌握了讀圖分析圖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步驟,又使學生增強讀圖和分析圖的實際能力,使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得到先後的發展。
為了使讀圖和思考題相結合能更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地理智能,應遵循下列幾點主要要求:(1)思考題的編制宜由淺入深,逐步發展,符合班內大多數學生的實際。跳躍式思維、急於求成都會導致不良的後果。思考題一般組成結構應是:讀懂該圖的關鍵基礎知識;初步識讀該圖;思考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題目;指導學生思維得以發散的題目;思考與後續教學內容有關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題目。結構中每一部分題目多寡,視學生實際、地圖和地理圖表內容、教學時間松緊等因素而定,不必千篇一律。但重點應率先保證前面三部分題目的落實。(2)題目在設計時要力求貫徹科學性、准確性等原則。所以對每一個問題都要精心設計,反復推敲。在教學中,要不斷總結修改,逐步趨於完善。第一次使用時,最好對某一張圖提出的某一個問題能編二三個備用,在必要時(即學生一下不能領會某題意)可從另一側面將問題提出或補充說明。(3)對每一題目內含的培養能力具體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數。如前述讀一月平均氣溫圖中的思考題的能力目標,有的屬記憶前述能力、有的屬觀察能力,有的屬形象思維能力、有的屬抽象思維能力等。這樣逐一分解能力目標的累計,有利於教學中處理好培養和發展地理智能具體目標與確定的智能總目標之間的關系,保持目標的一致性和階段性。
(4)多種相關地圖和地理圖表應對照、比較使用,可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學習「非洲氣候類型圖」時,可將該圖和「非洲地形圖」、「非洲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溫線分布圖」「非洲在風帶中的位置圖」等結合,來認識非洲的氣候特徵及其形成原因。又如讀「6 月22 日和12 月22 日不同緯度的太陽高度」圖時,可與「黃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地球的公轉」圖相對照、比較等。通過相關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對照比較,使學生得到啟發,易形成考慮問題思路,把握和提高讀圖和分析圖的方法及能力。(5)要充分利用地理圖表,讓學生通過對數據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結論。如讀「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表,讓學生自己歸納出九大行星按其質量、大小、化學組成等給構特徵可分三大類,各類主要特徵以及形成這種特徵的基本原因。又如通過讀「我國農業產值構成示意圖」,讓學生思索並歸納我國農業結構特點及不合理特性的成因等,由於不是照搬教材已有結論來認識問題,不僅可將基礎知識深深印在學生腦海中,又可學會使用地理圖表的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閱讀地理圖表的能力。
⑸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⑹ 淺議幾種教學方法在地理課堂中的運用
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老師必須在有限的課堂中用最具體的教學方法把地理學科的一些理性知識和感性知識進行系統的講授,讓學生理解、識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問、討論、歸納法
為了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豐富學生的想像力,評估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啟發式談話法
素質教育的實施,很大程度上改觀了老師「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啟發學生的聯想思維,開發學生的知識潛能,為社會培養實用性人才。
三、列表對比法
對於生活在城市中的許多中學生來說,很少見過或者根本沒有見過我國一些主要的農作物,且不同種類的農作物需要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長。而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這就涉及到我國農作物在地區分布上有很大的差異性,難以接觸農作物的城市中學生對農作物的地區分布這方面的地理知識感性較差,很容易把我國南北方農作物混淆,指鹿為馬,鬧成笑話。
四、舉例法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中學生空間思維能力較差的認知規律,把一些抽象的理性知識用簡單的事例深入淺出的講述。
五、示圖、析圖、繪圖法
地圖是學習地理知識的特殊工具,而中學生的閱圖、析圖、繪圖能力較弱,平時各科的作業較多,對地理這一學科又不夠重視。因此,大部分學生不會花時間去提高自己的閱圖、析圖、繪圖能力,為克服這個弊端,筆者在教學中對一些重點的、難點的地理知識分布圖化繁為簡在黑板上繪圖,並讓學生跟著練習,使學生學到許多豐富的地圖知識,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養成學生勤動手的習慣。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准確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⑺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任何壓抑和干擾都會使思維受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體會心靈自由的有效途徑,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意外著教師願意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更多地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熟悉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更好的貫徹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師生關系,就意外著學生樂於接受教師的指導與幫助,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積極參與教學,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才成為可能。
二、創設積極地教學情境,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關鍵
1.運用漫畫、精美照片,形象生動。地理學科的有些內容單純用語言是難以表達清楚的,運用地理漫畫形象生動,增添可讀性和親切感。一些枯燥的地理問題,通過地理漫畫的形式來表現,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與興趣,使其在討論中獲取地理知識。通過他倆的對話所營造出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慾望。在討論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初中教材中有兩個卡通人物:玲玲與貝貝,他倆經常討論一些有趣的地理問題,比如觀測北極星、東西半球的判定等。通過他倆的誇張表現來展現其學習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然而越是這樣的內容,越有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課本中精選了許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徵,幫助學生理解地理事象,充分合理地使用照片進行教學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比如「荷蘭的風車」、「熱帶荒漠景觀」、「萊茵河」等,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2.聯系實際,解決問題。按照人本主義理論,學習內容應該是學習者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和經驗。而這種價值和意義的重要體現就是學以致用。因此,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並非保持和再現知識,而是使學生能在新情境中運用知識,即實現地理學習成果的遷移,作為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關注身邊發生的各種事情,他們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從地理學科的角度去進行分析闡述,為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提供豐富的素材。
例如,在學習氣溫的測量時,教材提出「有時候,我們的體感溫度與天氣預報中的最高氣溫或最低氣溫會有明顯的差別。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在學習主要降水類型時,讓學生結合降水的形成條件,說一說夏天從冰箱中拿出冷飲後,會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的水珠的原因等等,真是舉不勝舉,信手拈來。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關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有意識利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分析思考,並提出相關的治理措施,不僅學有所用,讓學習變的快樂而有價值,同時也激發了思維的興趣,鍛煉了思維能力。
3.巧設懸念,追根求源。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恰當的設置懸念,給學生一個期待的情境,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激活學生的思維,創設活躍的教學氣氛。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有意將本節的重點內容以問題的形式,提前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帶著困惑去學習。像在講「熱力環流」時,讓學生觀察「雞蛋湯」的「熱氣」,可以看到「受熱上升」有跡可尋。隨著熱氣不斷升騰,引導學生聯想到其他「受熱上升」的實例。將小吃碟放在「熱氣」的上方,一會兒便在小吃碟上凝結出了小水珠,引導學生討論:空氣在上升運動中,如何形成降水?這一系列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可以避免因疲勞而產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保障
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思維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的。教師應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多採用比較、歸納、綜合分析等方法。在學習方法的運用上,學生應針對地理問題積極開展探究性學習,嘗試運用地理知識、地理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按照以下程序來設計教學過程:
「提供一個背景 提出一個問題 收集一些材料 組織一些活動 得到一點啟示」。
例如,在了解某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徵時,可採用讀圖和查閱資料的方法。例如,在學習「亞洲和歐洲」一節中,教材安排了「亞歐大陸輪廓」、「亞洲和歐洲地形分布」、「亞洲和歐洲氣候類型分布」等一系列地圖,以及相關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並在此基礎上,認識區域人口、國家的分布等。
總之,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的存在於學科教學,它是教學的三維目標之一。特別是地理教學,更要重視學生「地」的概念形成和「理」的邏輯思維,以及與地理位置密切聯系的知識要的推理,這也是地理教學的必然之所在。只要我們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地理教學將會大放異彩。
⑻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中學地理是一門綜合學科,知識涉及面廣,內容包羅萬象,從地球、地圖到大洲、大洋,從地形到氣候,從世界各國概況到中國各地民風民俗,其中的內容與數、理、化、語、生、政、史等學科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而在高中教學中,通常把它歸為文科一類.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地理時,認為地理知識點比較多、也比較散,學起來很吃力.事實上,在學習地理時,我們可以充分的運用理科的教學思維並把它轉變成地理思維.而地理思維就是地理事象之間和人地之間有規律的聯系和關系在人頭腦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廣闊性的特點.這要求教師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能力,是培養能力的一條主渠道,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