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學會華北2019
① 哪些地方屬於北方
中國屬於北方的地區,從行政區劃看,具體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東部、江蘇中原官話區、安徽中原官話區。
中國北方地區位於秦嶺-淮河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東臨渤海和黃海,。
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中國北方地區主要是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1)中國地理學會華北2019擴展閱讀: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這條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陝西安康,長約上千公里寬約數十公里。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條線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帶。這種分界線兩邊的氣候差異大,主要意義是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當地民居建築起著參考作用。當時的這種考慮並沒有從人對溫度的感受出發,因此建設部並不應該以此分界線為標准,將其設定為集中供暖的分界線。
在當時國家建設部規定以該分界線為標准,南方不實行集中供暖,但該分界線制定到現在已過百年,這期間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等現象導致極端氣候頻現,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地區的大面積雪災,這也嚴重考驗了我國南方的冬季供暖機制。
而國家建設部規定,當時從地理上考慮,秦嶺對南北冷熱空氣有一定的阻擋作用,南方處於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天最低溫度不超過零下5度,且冬季時間持續較短,沒有必要為鋪設安裝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
而北方背靠歐亞大陸腹地,冬季受蒙古低壓冷空氣影響較多,持續時間長,採用管道供暖比較經濟。但其實溫度「不超過零下5度」是最初制定集中供暖的時候參考的數據,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性打破這個記錄。
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氣襲擊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就已經跌至零下,其中長沙瀏陽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8度等氣溫,並在零度間浮動持續一周左右。
② 《中國地理學會》 知識論文比賽
首都
北京
地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各類地形佔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丘陵9.9%。
島嶼
在中國海域上分布著5400個島嶼。最大的島嶼是台灣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島(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
山脈
喜馬拉雅山
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國境內和國境線上的就有7座,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著許多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它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最長的河流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全長6300公里,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為世界第三長河。黃河系中國第二大河,全長5464公里。
最大的峽谷
西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上,有全長504.6公里、深6009米的大峽谷,它是世界第一大峽谷。
最長的人工河
京杭大運河,全長1801公里,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河。
湖泊
鄱陽湖
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面積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面積4583平方公里。
氣候
中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和亞熱帶,南部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北部部分地區則靠近寒帶。
地理位置
中國位於東半球,亞洲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國土面積
96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最大的城市
上海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京杭大運可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京杭大運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清朝末年,自京漢、津浦等鐵路修建以後,清朝政府不關心運河的命運,任其荒廢。運河河道越來越窄,最窄處不足10米,運輸能力大減,不少河段不能通航。山東境內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即使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內河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國成立後,制定了改造大運河的計劃,對運河很多區段進行了疏浚、擴展,沿河建設了不少航閘,兩岸改建和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目前,大運河全程雖不能通航,但季節性通航里程已達1100公里,對分擔津浦鐵路的貨流,特別是承擔煤炭、建材、鹽、日用工業品、糧、油和其他農副產品的中短途運輸任務,對發展地區經濟,加強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大運河將作為南水北調的主要路徑,古老的大運河必將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③ 中國第一個畫出中國地圖的人是誰
張玉元
④ 最不公平的就是北方集中供暖,而南方屁都沒有
中國之所以實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形成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曾經歷過各行各業向蘇聯學習的歷史階段。蘇聯則是當時世界集中供熱規模最大的國家,蘇聯熱電廠建設開始於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發展較快,1980年全國共有熱電廠約為1000座,供熱機組的總容量達6800萬千瓦以上,占火力發電機組總容量的38%左右。這些電廠向800個城鎮及工業區供熱,供熱管道干線長約2200公里。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作為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北京第一熱電廠於1957年開始建設。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熱的第一條蒸汽管道光華線破土動工。1959年沿長安街新建了為「國慶工程」十大建築及中南海供熱的重點工程――長安線。
而現行我國的供暖模式,由於建國初期經濟水平落後,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
從那時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會福利一樣,供暖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事業,曾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而縱觀世界各國的冬季取暖模式,無論是集中供暖的俄羅斯(即前蘇聯)還是分戶供暖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以地理界限劃分供暖區域。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陝西安康,長約上千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條線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帶。這種分界線兩邊的氣候差異大,主要意義是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當地民居建築起著參考作用。因此,上世紀50年代,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為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這即為南北供暖線。
但該分界線制定到現在已過百餘年,溫度「不超過5攝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時候參考的數據。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性打破這個記錄。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氣襲擊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就已經跌至零下,其中長沙瀏陽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8度等氣溫,並在零度間浮動持續一周左右。這種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對接近分界線的周邊地區來說並不算合理。
就人體感受來說,氣溫跟溫度也並非同一概念,濕度等因素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濕度對於人體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以上海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節,平均氣溫為3-5攝氏度,氣溫小於-5攝氏度的天數約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濕度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區平均濕度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區濕度高了40%;按照濕度對溫度的影響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溫度」實際是1度到-1度左右,而這一溫度下,北方地區已經實行了集中供暖,將室內溫度提高到標准溫度16-18度。
長江流域室內溫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區室內溫度低10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甚至在0度以下。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南北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冬季因為沒有集中供暖的暖氣,而只能採用電暖器、空調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不供暖,是因為這些地區年日均溫度低於或者等於5攝氏度的天數不到90天,而當時的這種考慮只是從人對溫度的感受出發,並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因此並不應該以此分界線為標准,將其設定為集中供暖的分界線。
盡管關於南方是否供暖的爭議而在不斷發酵,武漢已經成為了南方城市供暖的先行者。從2005年開始,武漢啟動「冬暖夏涼」工程,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製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由中標「冬暖夏涼」工程的德威熱力利用發電余熱為居民區供暖。按照武漢市發改委規劃,2010年武漢「冬暖夏涼」工程力爭形成覆蓋面積60—80平方公里的規模。
2012年12月初,武漢東西湖區與神華集團就熱電聯供項目簽訂合作協議,神華集團將投資55億元,在東西湖建設兩台共70萬千瓦熱、電、冷聯供機組,供暖范圍150平方公里,涵蓋市民100萬人。除此之外,武昌、洪山、青山三區的部分小區已經實現集中供暖。
即使南方各市已經開始自主供暖,但相關主管部門並不願松動南北供暖「紅線」。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屆綠色建築大會」上,主管城鎮供熱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地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脅。早在2010年,仇保興公開點名批評武漢的集中供暖,稱「對於這種情況,部里要發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還要將這個城市所有獎牌取消」。
而由於歷史原因,南方地區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礎設施基本為零。若要像北方一樣,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礎設施,也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開銷。不僅如此,傳統的南方住宅建築外牆還涉及到保溫牆加厚等問題,這也是供暖計劃中必須考慮的細節。此外,在南方,房子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結構,水蒸氣進到屋內就很難排出去,特別是夏天刮「水南風」的時候,大量的水蒸氣就會在室內凝結成水,會讓室內過於濕潤,隔熱效果很差。
實行集中供暖對於大多數南方城市來說,都有著難以逾越的困難。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不久前曾指出,「很多南方城市在社區樓盤建造時並沒有集中供暖方面的設計,如果進行樓盤改造,成本極高「。事實上,即使是新樓盤,開發商也不願意加入集中供暖的設計。雅居樂南京公司副總經理邵晴認為,涉及集中供暖的樓盤,會使建築成本增加,所以很多開發商不願意「多此一舉」。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師從蘇聯,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南北供暖線,缺少對待氣候變化或極端天氣的靈活性。加之,「能源威脅論」鼓吹及南方城市供暖基礎設施改造成本極高,開發商不願投入,最終導致南方遲遲無法供上暖氣。(文/源爾)近年來南方是否需要集中供暖的話題一直被爭論不休,2010年及2012年的全國兩會上均有代表建議南方地區冬天實行集中供暖,但均沒得到政策層面的認可,而且網路上關於南方統一供暖的呼籲與爭論也在持續升溫。日前有專家沈某稱,南方人已習慣冬季的濕冷,如果突然供暖可能導致身體不適。
中國之所以實行集中供暖主要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形成了「一邊倒」的外交格局,曾經歷過各行各業向蘇聯學習的歷史階段。蘇聯則是當時世界集中供熱規模最大的國家,蘇聯熱電廠建設開始於三十年代,在四十年代發展較快,1980年全國共有熱電廠約為1000座,供熱機組的總容量達6800萬千瓦以上,占火力發電機組總容量的38%左右。這些電廠向800個城鎮及工業區供熱,供熱管道干線長約2200公里。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作為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北京第一熱電廠於1957年開始建設。1958年4月21日,集中供熱的第一條蒸汽管道光華線破土動工。1959年沿長安街新建了為「國慶工程」十大建築及中南海供熱的重點工程――長安線。
而現行我國的供暖模式,由於建國初期經濟水平落後,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
從那時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會福利一樣,供暖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事業,曾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而縱觀世界各國的冬季取暖模式,無論是集中供暖的俄羅斯(即前蘇聯)還是分戶供暖的歐洲各國,都沒有像中國這樣以地理界限劃分供暖區域。
中國劃分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是1908年由中國地學會(即現在的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的角度出發提出的,「北嶺淮水」這條線,從海濱到江蘇淮安,再到河南信陽,一直到陝西安康,長約上千公里寬約數十公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條線也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的分界帶。這種分界線兩邊的氣候差異大,主要意義是對農作物的生長以及當地民居建築起著參考作用。因此,上世紀50年代,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為集中供暖區,南方不集中供暖,這即為南北供暖線。
但該分界線制定到現在已過百餘年,溫度「不超過5攝氏度」也只是六十年前制定集中供暖的時候參考的數據。據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現在「南方」很多地區冬季平均溫度經常性打破這個記錄。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氣襲擊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就已經跌至零下,其中長沙瀏陽的最低氣溫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現-8度等氣溫,並在零度間浮動持續一周左右。這種南北分界線一刀切來決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對接近分界線的周邊地區來說並不算合理。
就人體感受來說,氣溫跟溫度也並非同一概念,濕度等因素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濕度對於人體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以上海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節,平均氣溫為3-5攝氏度,氣溫小於-5攝氏度的天數約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濕度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區平均濕度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區濕度高了40%;按照濕度對溫度的影響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溫度」實際是1度到-1度左右,而這一溫度下,北方地區已經實行了集中供暖,將室內溫度提高到標准溫度16-18度。
長江流域室內溫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區室內溫度低10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甚至在0度以下。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南北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冬季因為沒有集中供暖的暖氣,而只能採用電暖器、空調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不供暖,是因為這些地區年日均溫度低於或者等於5攝氏度的天數不到90天,而當時的這種考慮只是從人對溫度的感受出發,並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因此並不應該以此分界線為標准,將其設定為集中供暖的分界線。
盡管關於南方是否供暖的爭議而在不斷發酵,武漢已經成為了南方城市供暖的先行者。從2005年開始,武漢啟動「冬暖夏涼」工程,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熱製冷覆蓋區域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160萬人。由中標「冬暖夏涼」工程的德威熱力利用發電余熱為居民區供暖。按照武漢市發改委規劃,2010年武漢「冬暖夏涼」工程力爭形成覆蓋面積60—80平方公里的規模。
2012年12月初,武漢東西湖區與神華集團就熱電聯供項目簽訂合作協議,神華集團將投資55億元,在東西湖建設兩台共70萬千瓦熱、電、冷聯供機組,供暖范圍150平方公里,涵蓋市民100萬人。除此之外,武昌、洪山、青山三區的部分小區已經實現集中供暖。
即使南方各市已經開始自主供暖,但相關主管部門並不願松動南北供暖「紅線」。在2012年3月的「第八屆綠色建築大會」上,主管城鎮供熱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公開表示,不能把集中供熱盲目地照搬到秦嶺、淮河以南,這對能源消耗是巨大威脅。早在2010年,仇保興公開點名批評武漢的集中供暖,稱「對於這種情況,部里要發文件制止,如拒不改正,還要將這個城市所有獎牌取消」。
而由於歷史原因,南方地區的城市集中供暖基礎設施基本為零。若要像北方一樣,全面建立起取暖管道、供暖泵房等基礎設施,也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開銷。不僅如此,傳統的南方住宅建築外牆還涉及到保溫牆加厚等問題,這也是供暖計劃中必須考慮的細節。此外,在南方,房子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結構,水蒸氣進到屋內就很難排出去,特別是夏天刮「水南風」的時候,大量的水蒸氣就會在室內凝結成水,會讓室內過於濕潤,隔熱效果很差。
實行集中供暖對於大多數南方城市來說,都有著難以逾越的困難。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不久前曾指出,「很多南方城市在社區樓盤建造時並沒有集中供暖方面的設計,如果進行樓盤改造,成本極高「。事實上,即使是新樓盤,開發商也不願意加入集中供暖的設計。雅居樂南京公司副總經理邵晴認為,涉及集中供暖的樓盤,會使建築成本增加,所以很多開發商不願意「多此一舉」。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師從蘇聯,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南北供暖線,缺少對待氣候變化或極端天氣的靈活性。加之,「能源威脅論」鼓吹及南方城市供暖基礎設施改造成本極高,開發商不願投入,最終導致南方遲遲無法供上暖氣。
⑤ 《地理·中國》2019 各期主要內容
10《地理中國》屬科普類電視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欄目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
⑥ 中國國家地理2019百度雲
應該是的瑞式
⑦ 中國測繪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哪裡舉辦什麼時間
2020年8月19日-21日在上海跨國采購會展中心舉辦2020上海國際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展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