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地理教學隨筆
1. 教育隨筆: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地理老師
一、擁有正確和先進的地理思維
早在1964年,美國地理學家威廉•帕蒂森曾提出地理學有4個傳統,即地球科學傳統、人地關系傳統、區域研究傳統和空間傳統。這實際上是對地理思維及其特性較早的總結。現代中國地理學界一致把區域性與綜合性視為地理學的兩個特性。這種觀點把握並概括出了地理學的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思維特性。
二、廣泛研讀資料,領會新教育理念
地理課程改革是在全球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應用性成為當代地理學的突出特點的形勢下,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課程設置必須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終生發展的特定時代背景下進行的。地理課程是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必修課程之一,它兼有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性質,是培養21世紀合格公民的必備課程。新地理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新知識的過程,教師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
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已成為新一輪地理課程改革的主導理念。體現這一理念的地理教學過程,要十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的統一;注重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發展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統一;注重以地理知識為基礎促進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發展。
三、聯系現實生活 開發課程資源
針對原來地理課程教學內容「學科中心」「知識本位」突出、應用性不強、與學生聯系不緊密等問題,新地理課程融入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新教材採用豐富的形式展示所學地理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實例,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生活意義和社會意義的理解,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 初一地理隨筆五篇日記大全
來自網路文庫,可借鑒
初中地理教學隨筆
既然素質教育是學生積極參與的教育,我們為何不把學生怎樣配合教師活動想一想呢?一味的回頭看舊教材能得到什麼呢?要想讓學生積極參與,首先要讓學生感興趣,這樣就要求每一位教師在備課時,把自己當成一名學生去咀嚼新教材。例如在講《海陸變遷》這節時,為了增加學生興趣,把兩張質地不同的白紙和有圖案的紙,一張剪成非洲的形狀,一張剪成南美洲的形狀,拼合在一起說明兩者之間的聯系。同學們回答這個問題非常活躍,得到一個普遍的看法:這是一種巧合。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出結論是巧合就夠了。然後把書中的三十三頁撕下來,再從中間撕開。提問學生假如你沒看見我從中間撕開,你憑什麼能判斷出這兩張紙原本是一體的?有的學生說撕開的兩部分圖殘缺,拼合在一起是一副完整的圖畫。這些都能說明撕開的兩部分原來是一體的。接著讓學生讀活動中的圖(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學生很容易接受非洲和南美洲原來是一體,後來由於地殼變遷而分離的觀念。課後我曾比較一下,做過「一拼一撕」的班級的學生參與數遠遠大於沒有做過的學生數。這「一拼一撕」也正是我在備課時反復斟酌的舉措。
所以說,只有教師在備課時感到有興趣,才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得有興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積極性。自己在備課時覺得無味,在課堂上學生也一定厭煩,他們的積極性從哪裡來呢?為什麼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學生能時入夢鄉?為什麼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學生的每一個細
2
胞都亢奮呢?難道這不值得我們每個從教人員思考嗎?
新教材有許多創新之處,這是舊教材無法比擬的,希望我們從事地理教學的教師,把我們的精力集中在新教材上,用新理念武裝我們的頭腦,充分研究新教材創意,圓滿完成新形勢下的教學任務。
我國古代有「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的至理名言。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僅僅教給學生新課程標准規定的基礎知識是不夠的,若能教給學生獨立獲取地理知識的技能,那麼學生就會終生受用不盡了。 1、運用地圖 獲取知識
初中地理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各種地理事物、現象的空間形象,如大洲、大洋、國家、地區的輪廓、界限,某地的地形區、氣溫的高低變化等,它們是難以用語言准確無誤地表達出來的。藉助於地圖,便能一目瞭然,要求學生身邊時常備有地圖,對各地理事物、現象能形成准確、牢固的印象,避免了諸如世界各國名稱、氣候類型等的混淆現象,嘗到運用地圖好處的同學是對地圖常看常新,新知越積越多。在初一新生第一節地理課時,我就要告訴學生運用好地圖是學好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要養成經常讀圖的習慣。地理學科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的綜合性,我們可以從一張地圖中採集大量的地理信息,如一個地區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自然知識,再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該地區人口、工農業、交通、商業等人文狀況,從整體上把握該區域的綜合特徵。因此,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就應該多運用地圖來指導學生獲取知識。
2、聯系實際 內化知識
3、分析-歸納-綜合 升華知識
學生的思維過程中少不了分析、歸納與綜合,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的,為此,地理教學中應遵循「分析-歸納-綜合」的規律,使所學知識得以活用。分析應從各類地理事物本身內容的系統性入手,從個別到一般,把個別分散的地理事物聯系在一起,找出它們的共性,總結出規律,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具有相關信息歸納綜合起來,這樣能加深理解各地區域的特徵,獲得完整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新授完初中地理教材後進入復習階段,師生先一起研討,將初中地理知識歸納為自然和人文兩大類,自然地理再劃分為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資源等,人文地理可劃分為人口、民族、工農業生產、交通、商業等;有的專題還可分為若干項,如地理位置可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分項,氣候可以從氣候名稱、分布地區、氣候特徵以及對當地植被、農業的影響分項,工農業可分別從各自發展的條件、分布地區、生產的產品(工業部門、農作物)分項;工業發展的條件又可從資源、交通、人力、科技等分項,農業發展的條件可以從地形、氣候、勞動力等分項。再運用整體指導局部的學習方法,大到國家,小到鄉鎮、村莊都要從上面這一知識結構中進行系統地回顧、整理、探討。在地理會考復習時,我常運用這種方法,學生復習積極性高,復習效果不錯。
3. 晉教版七年級地理教學下冊第一章教學反思
1、初步培養學生對地理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的求知慾,從而使學生注意身邊的地理版知識權、動態的地理知識、發展中的地理知識。
2、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
3、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地理知識解釋、解決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問題。
4、使學生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認識到地理知識就在大家身邊,學習地理知識,能增強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懂得學習地理的認識到地圖對於地理學習的重要性。 聯系身邊的現象來了解地理事物認識
4.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版案(教學權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5. 談在地理教學中怎樣進行反思
地理教學離不開地圖,利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最重要的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通常通過自己對內容的了解引導學生進行讀圖二析圖、填圖、繪圖、搜圖、用圖等活動使學生主動學習,獲得地理知識,提高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各種用圖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最終通過學生自己對地理知識和地圖的認真思考研究,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使所學的知識成為他們可靠的財富。
讀(識)圖。教師指導學生精讀每幅地圖,並按照教師精心設計的程序和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讀圖、識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按教師提出的問題和思路讀圖,通過自讀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讀圖過程中對知道、記住、理解、應用等不同層次的要求用不同的符號在地圖上做出不同的標記。在讀圖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圖的每一項內容,如圖例,比例尺,文字註解,標記等要素。讀後還可安排小組討論。
析圖。讀圖後自然要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的各要素出發通過點、線、面的逐步分析,思考問題,再把各個要素聯系起來達到對整張圖了如指掌,然後根據問題逐個分析,得出結果。充分分析地圖可使學生從直觀的地圖中獲得地理知識,還可發現問題,啟發學生的地理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填圖。這是把許多地理知識從老師的講授和課本上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師指導學生填圖,學生熟悉圖例和註解,通過對地圖的回憶,完整的再現地圖的內容。填圖切忌不可拿圖照抄,否則就失去填圖的意義。填圖時必須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使他們一邊填地名,一邊考慮它的位置,回憶它的「內容」,填圖可使學生提高記憶力,牢固掌握知識。同時也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可根據自身對地圖的認識,創造一些填圖的練習。
繪圖。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摹仿板圖,對照課本、地圖冊上的地圖,自己練習將自學獲得的地理知識以輪廓間圖的形式再現。教師有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繪圖製表,把地圖變「心圖」[8]。如彩描分界線;繪制等值線圖,描摹示意圖,轉繪分布圖等,讓學生既熟悉了地理事物,又培養了空間想像力,提高了動手和實踐能力。同時在地理教學中提高教師的繪圖能力也是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自己設計和繪制一些地圖,如漫畫(課本插圖),它具有諷刺性強,幽默,富於思考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理特點。把這一藝術引入課堂,會使地理教學更具時代感,責任性,並提高學生的創造精神,公民素質與審美素質。
搜圖。在地理教學中還要注意搜集地圖。搜集和整理地圖是信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學生注意搜集課本上沒有的,但是對今後的教學有幫助的地圖。這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通過學生自己搜集材料,培養「處處留心皆學問」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參與能力和合作能力。在搜集的同時還應注意整理整合地圖,注意地圖反映的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側面,微觀與宏觀的內容,創造學生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用圖。學以致用,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運用利用。用圖要根據自身需要的內容在地圖上提取信息。先從圖名、圖例入手,確定地圖所現的區域、位置、范圍、主題等,在對地圖有目的、有重點的觀察,按從主到次,從易到難的順序在不同層面尋找相關的地理事物,並閱讀文字解說,抽取有效信息,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有用的信息,為自己提供服務。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訓練學生運用地圖,可使學生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6. 地理的整理筆記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知識點總結
天文學家把人類已經觀測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見宇宙」或「已知宇宙」,即總星系。
星雲、恆星、行星、衛星、流星、彗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和塵埃,這些物質通稱天體。
天體是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
天體之間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了天體系統。宇宙的特性:物質性、運動性。
天體系統的層次關系: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1.體積和質量巨大;(2.太陽系其它天體圍繞其運轉。)
八大行星按與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依次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以地球為界,分為地內行星和地外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稱為類地行星;土星和木星稱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稱為遠日行星。公轉方向都是自西向東(從北天極看為逆時針,南天極上空為順時針)。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
月球的自轉、公轉的方向和周期都一致,方向為自西向東,周期就是一個月。
地球特殊性「金鎖鏈條件」:液態水、適宜的溫度、比較厚的大氣。
太陽輻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間放射能量。
太陽輻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見光區。
太陽常數是表示太陽輻射能量的物理量。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陽輻射是大氣運動和水循環的主要能源。煤炭、石油是地質時期儲存的太陽能。
太陽的外部結構(太陽的大氣結構,)及其對應的太陽活動:
由內向外依次是:光球層—黑子;色球層—耀斑、日珥;日冕—太陽風。
太陽活動的周期為11年,包括高峰年和低峰年(根據黑子數量判斷)。氣候的變化周期與太陽活動周期有關。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磁暴—耀斑(和太陽風);極光—太陽風。
磁暴危害:影響短波通訊、干擾電子設備、威脅太空中宇航器安全。
旋轉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北逆南順 真:恆星年日:23時56分4秒 15º/h 赤道最大
向兩極減少
假:太陽日:24時
公轉 太陽 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 59´/d 30km/s
恆星日與太陽日不同的原因—參考系不同。
地球自轉平面是赤道面,公轉平面是黃道面,它們之間的叫夾角成為黃赤交角。23.5 º
近日點和遠日點:一近快(一月初地球公轉到達近日點,公轉速度最快),七遠慢。
地球自轉的意義:
1.晝夜交替現象:1.地球的自轉。(2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
晨昏線(圈)—晝半球與夜半球的界線。晨線—夜到晝;昏線—晝到夜。
2.地轉偏向力作用效果:北半球做水平運動的物體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左。運動速度越快,地轉偏向力越大;越向高緯,地轉偏向作用效果越明顯。沿赤道運動的物體不受地轉偏向力影響。
3.地方時
時區的劃分:每隔經度15°劃分一個時區;以0°經線為基準,從7.5°W到7.5°E為中時區;中時區以東依次為東一區至東十二區,以西為西一區至西十二區,東、西十二區合為一個時區。各時區都以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本區的區時。 地圖冊11頁。
地方時和區時的區別,例如:北京時間指的是東八區的區時(也就是東八區中央經線120°E的地方時),而北京的地方時是北京所在經度116°E的地方時。
時刻的計算
區時:1.確定中央經線(時區) 2.東加西減(時區之差)
地方時:經度差15度,地方時差1小時;經度差1度,地方時差4分。
日期變更線:兩條,即日界線(國際日期變更線)和零時線(24時線)。日界線在180 º經線附近,但並不完全重合。零時線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是自東向西變化的。
日期的計算
穿過零時線,東加西減,計算方法和時刻的計算相同 (即,地方時計算的結果在0和24區間之外,大於24,日期加一天。小於0,日期減一天);
穿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東減西加。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太陽高度是指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
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律: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做季節性移動。
正午太陽高度(H)的計算:H=90º-緯度差
緯度差:即所求地點緯度與太陽直射點的所在緯度的差距。兩點位於同一半球,緯度相減;不同半球則相加,結果取絕對值。
2.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夏半年(3.21-9.23),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大於夜長;冬半年(9.23-次3.21),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晝長小於夜長。6.22-12.22晝長逐漸變短;12.22-次6.22晝長不斷變長。
夏至日,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最大,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極夜。
冬至日,南半球,晝長達到一年中最大,南極圈出現極晝現象,北極圈極夜。
緯度相同,晝(夜)長相等,正午太陽高度角相同;經度相同,地方時相同。
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圖,參看地圖冊12頁。
3.四季劃分:
天文四季 中國 — 四立;西方 — 二分二至。
氣候四季 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次1、2 。
4.五帶的劃分:
熱帶-有陽光直射;溫帶-既無陽光直射,又無極晝極夜;寒帶-有極晝極夜。
五帶界線: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地球內部圈層:劃分依據—地震波。地球內部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
劃分界線—不連續面:
地殼和地幔—莫霍面,橫、縱波波速都明顯增加;
地幔和地核—古登堡面,縱波波速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地殼厚度規律是:一般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陸殼厚,洋殼薄。
地殼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養O閨Si女Al貼Fe給Ca哪Na家K美Mg
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軟流層位於上地幔頂部,一般認為是岩漿的發源地。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合稱岩石圈。
地核:據推測組成物質是熔融狀態鐵和鎳,可能是產生地球磁場的原因。
生態系統:包括岩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其中生物是主體和最活躍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