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峰地理學教授
❶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師資力量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在職教工54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副研究員2人,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館員1人。教師中獲博士學位27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博士生導師5人,省「千百十」重點培養教師2人。1995年以來,學院教師曾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16項;1人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人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一、二等獎,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2人獲省、部級先進教師稱號,2人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學院教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近20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研究專題)、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霍英東」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等課題30餘項,各級橫向課題50餘項。出版專著及教材40餘部,其中《自然地理學》、《中國區域地理》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發表論文800餘篇,多篇發表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Palaeo-geography,Climatology,Ecology》、《The Holocene》、《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理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被SCI、EI等世界檢索系統收錄。 近年來,朱竑、李保生、周尚哲、徐頌軍、鍾巍、陳忠暖、肖玲、王為、孫武、劉洪傑、張正棟等教授在文化地理、旅遊規劃、環境演變、城市地理、區域經濟、土地利用與覆被、海岸地貌、植物生態、城市社區、生態旅遊、自然保護、景觀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地理科學學院目前有七位博導,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備注 李保生 教授 現為中國地理學會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副主任,華南師大地貌研究室主任,自然地理學科博士點組長。 周尚哲 教授 長期從事自然地理學地貌第四紀方向的研究和研究生培養工作。 徐頌軍 教授 長期從事環境生態、植物地理、林業生態、園林生態、生態旅遊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教學和科研工作。 鍾巍 教授 主要從事於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和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 周厚雲教授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研究。近期主要從事與岩溶洞穴沉積有關的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特別關注洞穴次生碳酸鹽沉積的微量元素和鍶同位素組成在古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意義。王為教授現主要從事華南海岸環境教學與研究,現任中國地理學會地貌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地貌教學研究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中國第四紀研究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廣東地質學會熱帶亞熱帶分會委員。朱竑教授華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會員,中國地理學會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廣東地理學會第十一屆歷史文化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學術職務。《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世界地理研究》、《旅遊學刊》等雜志編委。地理科學學院現有碩士生導師13人,分別是: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姓名 職稱 王為 教授 羅壽梅 副教授 張爭勝 副教授 劉洪傑 教授 張加恭 副教授 夏麗麗副教授孫武 教授 甄堅偉 副教授 張正棟教授肖玲 教授 胡偉平 副教授 陳忠暖 教授 舒娛琴 副教授 1、A Multi-cycle Climatic Fluctuation Record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 SCI),地質學報 英文版— Acta Geologica Sinica, 79(3) , 2005;第一作者;
2、The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rdos Desert , China since 1.1 Ma B.P. as Indicated by Yulin, 地理科學英文版-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5 (1) , 2005, 第一作者;
3、2500a BP以來額濟納綠洲沙丘的粒度特徵及其反映的沉積過程, 地質學報中文版, 79( 5), 2005,通訊作者;
4、額濟納綠洲沙塵暴沉積物質特徵, 中國環境科學, 25( 5), 2005, EI收錄刊物,通訊作者;
5、Human settlement of the last glaci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SCI), Current Science, 2003,第一作者。 1、實踐教學基地的實施策略及效果評價的研究,黃山,李保生,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
2、傳統優勢學科的深化發展途徑研究,李保生,王為,華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
3、《自然地理學》(科學出版社), 2002 .8(省級)(參編);
❷ 中國最權威的地理學家是誰呢
徐霞客
❸ 國內知名人文地理學研究者有哪些院士、教授等
陸大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
顧朝林: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名與行政區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
保繼剛: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廣東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院長、旅遊學院院長。
袁書琪: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員會副理事長、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地理交約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營銷學會旅遊營銷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旅遊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教育學會理事暨地理教學研究會會長、福建省區域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旅遊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交通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政府旅遊發展顧問。
吳傳鈞:
地理學家、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學科建設、學術組織、人才培養以及地理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是我國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礎理論建設方面,他提出經濟地理是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的邊緣學科,地理學的中心任務是研究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徵、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等的新論述。
李旭旦:(1911~1985),中國地理學家。1911年9月8日生於江蘇江陰,1985年7月8日卒於南京。1934年中央大學地理系畢業。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進修,獲碩士學位。1939年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南京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先後擔任《地理學報》總編輯和《地理知識》主編。1983年任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致力於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理論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譯著有《人地學原理》(與任美鍔合譯)、《地理學思想史》等。著有《白龍江中遊人文地理觀察》、《中國地理區之劃分》等。主編有《人文地理學概說》和《人文地理學論叢》等。
❹ 北京大學人文地理學導師的情況
闕維民 男 教授 環境學院 世界遺產研究 人文地理學 這是這個專業他負責的考研前景
只有他負責人文地理學!!!
❺ 這個地理學家是誰﹖
是侯仁之。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任教於北大地質地理系,曾兼任地質地理系系主任和北大副教務長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曾任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被英國利物浦大學授予「榮譽科學博士」稱號。1999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同年為表彰侯仁之在歷史地理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美國地理學會授予他「喬治·戴維森勛章」,侯仁之成為全世界獲此殊榮的第6位著名科學家。1950年發表《中國沿革地理課程商榷》,第一次在中國從理論上闡明沿革地理與歷史地理的區別及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任務,率先為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1952年,侯仁之在北京大學正式開設中國第一個「歷史地理學」專業。主編有《北京歷史地圖集》,出版有《侯仁之文集》。1984年,侯仁之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學時接觸到《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認為中國加入《公約》刻不容緩。他在歸國後立即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起草了一份中國應加入公約的提案,為國家所採納,中國最終成為了「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侯仁之院士則被譽為「中國申遺第一人」。
2013年10月22日下午2時,侯仁之院士在北京友誼醫院去世,享年102歲。
❻ 最著名的地理學家是誰他的簡介
中國應該是李四光吧
簡介: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蒙古族。首創地質力學。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之後李四光的著名事跡也被翻拍為電影。
中文名: 李四光
國籍: 中國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
出生日期: 1889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1971年4月29日
職業: 學者,科學家,地質學家
畢業院校: 英國伯明翰大學
主要成就:
為中國甩掉「貧油」帽子
為中國原子彈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為中國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貢獻
代表作品: 《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
原名: 李仲揆
字: 仲拱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長春地質學院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因其在日本受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己任。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還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回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袁世凱上台後,革命黨人受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1918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途中,為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還特地取道莫斯科。 1920年 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擔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後當選為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研究人員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跡遍布祖國的山川。他先後數次赴
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 1928年7月 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國民政府大學院(教育部)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委員長,並選定了武漢大學的新校址(武漢大學內還有李四光選址的雕像)。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准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凌叔華.陳源夫婦)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中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1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並為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為吉林大學地學部),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1952年李四光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 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李四光早年為悼念一個好學生曾寫過此詩,亦為其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陸地一定有石油。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毛澤東、周恩來在認真聽取了匯報後,支持了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從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勘探部門相繼找到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使滾滾石油冒了出來。這樣,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❼ 外國大學著名地理學教授
吉哈復德斯•墨卡托 、托勒密制 、亞歷山大•馮•洪堡、卡爾•李特爾、威廉•莫里斯•戴維斯、韋達‧白蘭士
、韋伯、克里斯泰勒、阿蘭•馬可恩徹。你可以參照地理學教材,注意查看國外學者。
❽ 南京師范大學地理科學院的院長叫什麼名字
李吉均
195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1956-1958年在蘭州大學讀研究生後留校工作。1962-1963年在北專京大學地理系進屬修。1984-1985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和加州大學訪問工作。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11月受聘於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