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研高效教學
㈠ 怎樣的初中地理課堂才是高效課堂結題報告
高效課堂」要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學生成為課版堂的主權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一堂課中做到身動、心動、神動,使每一個學生肯學、想學、會學,讓每一個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地理老師變了,我們也變了,每堂地理課後,我們都會有新收獲……學習地理已不再是我們的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構建高效初中地理課堂,要充分利用好課堂四十五分鍾,課前的充分准備也是至關重要的。老師的課前准備,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制定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能面面俱到。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要廣泛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料,比如地理文獻、地理現象視頻、影視劇、圖片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更要假設教學中出現的疑難點,備足解答方案。
㈡ 淺談初中地理教學的幾種有效方法
一、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結合學生實際,嘗試和開拓新的教學方法回 1、注答重教法,教學方式多樣、靈活。 2、准確地把握學生的地理現實。 3、學習目標明確化。 4、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地理知識結構。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三、積極地去創設室外課堂四、在地理教育中要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可達到教學的優化,促進素質教育
㈢ 怎樣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陣地是在課堂上。課堂教學是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高中學生的課外時間很少,絕大部分地理知識的獲取都來自於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講究課堂效率。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已經有不少的人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東西。我在教學中也借鑒和利用他們的一些經驗、方法,自己付出了,但效果不是很明回過頭來進行思考、總結,應該對以後的教學有幫助。顯。
要上一節高效率的地理課,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重難點要分清,詳略要得當,根據不同底內容選用適當的方法和多種方法來講授;其次,還要注意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躍課堂的氣氛。再次要從語言上進行總結,講究語速、語調,語言的精練和直觀,讓學生聽的懂,聽的明白。1.合理組建地理教學框架2.恰當使用現代地理教學媒體3.發揮地圖冊、圖片、實物等在教學中的作用
4.精心設計生動形象的地理教學語言,努力實施情感激勵,創設良
好課堂氛圍
精心設計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創設良好課堂情境,努力實施情感激勵,有利於形成良好課堂氛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體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是人的心理動力機制。為達到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語言的恰當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語言既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人們的思維工具,有人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就教師而言掌握語言工具,有效地發揮它「粘」的作用,對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地理教學本質在於通過教師的語言敘述幫助學生形成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進而達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地理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地理的這一特點就決定了它對教學語言的特殊要求。地理教學語言是一種以地理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為主要施教對象,以規范化的語言為傳播媒介的專業語言,實際上是一種地理學、教育學和語言學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語言。
㈣ 如何打造高效地理課堂教學
(一)改變教學方式。
以前的地理課教學,教師在課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畫、背,純粹是灌輸式教學,課堂無滋無味,死氣沉沉。地理是一門常識課,應根據內容的需要適當選取自學式、引導點撥式、動手動腦操作式、學案導學式等方法進行教學。我平時用學案式較多。學案不同於教案,教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於教師講什麼和怎麼講,而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於開啟學生智慧,調動學生積極性,發展學生知識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後者重在學;前者以教師為中心,後者以學生為中心;前者強調「給予」,後者強調「拿來」;前者側重「學會」,後者側重「會學」;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諄諄教誨,誨人不倦」,後者追求的目標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二者雖密切相連,最終目標一致,但在課堂角色、教育觀念、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用學案進行教學時,我努力做到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課本讓學生自主閱讀,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讓學生概括。學生根據「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將學習成果在課堂上與教師探討,與同學交流,實現一種「探索,質疑,學習,應用」的這種層層推進。學案導學使學生自學目標步驟清晰,可避免學習的盲目性,他們可以根據「學案」,初步理清教材內容,記錄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二)熟練運用教具使課堂生機盎然。
地球儀、地圖等教具地理課必不可少,而新教具多媒體、展台的應用更能把課堂容量增大,同時使一些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再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知識的探索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製作合理化、便於操作的實用的多媒體課件,並適時引用,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強勁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高效課堂的生成。如:我在講我國的降水分布規律時,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我分別將降水在1600毫米以上、800毫米——4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的區域依次進行閃爍,展示在學生面前,並將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加粗依次閃爍,等降水量線經過的主要地名依次閃現。而後我在課件中畫出一條帶箭頭的線,此線從沿海指向內陸。有的教師讓學生沿箭頭所指方向觀察降水的分布,學生們很快就說出了我國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降水分布不均的規律。直觀、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從教學而言
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總處於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並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
學生盲目的學習,效率必然很低,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調節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好方法。每一節課教師要展示本節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展示的學習目標,進行自學,研讀教材和地圖,尋求問題的答案。自學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繼續尋求答案,仍然無法解決的,做好標記,教師巡視過程中提交,個性問題及時分析解答,共性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後分析講解。這樣堅持一貫,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教材的可讀性,增強自學的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受益一生。
(二)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創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
在利用學習小組學習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一是分好學習小組。在分學習小組時,要把學生按學習狀況的上中下搭配成小組,還應指定一個組織能力強,責任心強,學習較好的學生任組長。二是注意不要放任自流,讓學生無目的無頭緒地亂哄哄,必須使學生說有內容,議有目標,查有依據。此外,還要注意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小組活動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在活動中,教師要進行抽查,個別輔導等。
小組合作學習,既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集思廣益,各抒己見,積極思考,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積極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用激情影響學生,使學生課上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
「激情」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呈現的表情、聲音和情緒等。這些因素將直接給學生以知覺刺激,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產生直接影響。它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漲的學習熱情,能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能讓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學習活動進入高效的快車道;相反,也會使學生情緒低落,學習被動,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或開小差,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也根本談不上有效的師生互動。
㈤ 如何提高地理教研活動的有效性活動74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1.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受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影響
受年齡階段的影響,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較為嚴肅、冷靜的心理特點,在學習中往往處於一種被動地位,不願意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不利於教師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在高中階段,高中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尤其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自我價值觀提升了,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但性格上比較內斂。雖然在地理活動學習中,他們心中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內心膽怯不敢表達出來;雖然他們願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但卻不想一味地接受他人的指引和指點,所以總是在矛盾中學習和成長,比較容易壓抑自己的情感,習慣在自己的世界中學習和生活。
另外,家長、學生和學校對地理「欠帳」太多,初中地理不作為考試科目,而到了高中,學理科的學生只要會考過關就可以了。在這種情況下,地理被家長、學生、學校視為副科,不被重視,學生因此對地理這門學科產生了一種誤解,即學習地理並不是很重要,這種思想觀念阻礙了高中地理活動課堂教學效果和水平的提高。
2.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受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
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把學生達到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導致了過於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內容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將大量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接受、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教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在課堂上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詳細地講解,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內容,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二、提高高中地理活動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不應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准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桿、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下對比,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
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認真做好記錄,根據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溝通能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快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作為教學素材,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能力,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置了活動內容,這些活動內容具有一定的差異,有的活動內容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內容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
如:有的活動內容可以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內容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內容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能力;有的地理「活動」內容有助於為學生搜集相關的地理資料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的內容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內容,教師可以將其與所教的內容結合,為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能力。
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㈥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效率
怎樣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率和成績
地理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這對於學生的理解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掌握情況一直都是教師關心的重要問題,但是大部分教師採用的是比較保守的教學方法,在課堂的教學中完成必講的內容,但是對於學生理解狀況卻無法保證。地理學科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對於學生以後的生活學習都有很大的幫助,針對其重要性,筆者主要從營造課堂氛圍、養成學習習慣、參與課程互動、利用先進技術、巧妙運用地圖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希望能夠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這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著手。
1.設置互動環節。課堂互動對於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是必不可少的,一節課45分鍾,教師要根據課程的內容來留出一部分時間進行課堂互動,這樣才能將教與學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2.進行鼓勵型教學。「好學生都是誇出來的」,這對於地理教學來說也有著很大的作用,教師只有對學生進行鼓勵,才能使學生產生自信心,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3.拉近師生距離。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是學生在學校的重要的引導者,所以教師要關心學生,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也許只是一個眼神的贊賞,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在每節課的開始與學生進行一下互動,這樣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1.進行預習。預習對於地理學習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對於要教授的課程,學生要進行提前的預習,對存在的問題要進行標記,這樣才能在課堂上著重理解這些問題,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
2.及時解決問題。如果對地理課上的某些知識點存在疑惑的時候,就要盡快將其解決。地理學科知識點非常雜,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樣的疑惑累計的話就會造成巨大的學習壓力,之後,若是再想解決這些問題就很難了。為此,應該合理利用時間,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地理學科的內容。
3.做好筆記。由於地理課程的內容十分寬泛,但是課程的時間並不富裕,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時間,這就需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記筆記就是一種提高注意力的重要措施,學生在教師教授的時候做好筆記以及相關的標記,不但能夠加深對課本內容的印象,還能在記錄的過程中進行思考,這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三、參與課程互動
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課程的互動,互動主要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
1.小組互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這樣在課堂上的互動時間,可以讓其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這樣不僅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還能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必要的復習,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2.師生互動。教師對於某些問題的認識深刻成熟,而學生對於問題的認識還比較幼稚,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面,還能有效地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這樣對於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另外,互動還能使學生精神集中,防止學生走神,這樣就有效利用了課堂時間。
四、利用先進技術
為了達到更加直觀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網路和多媒體進行教學。這樣不但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使知識的表達更加直觀,使得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不但能夠加深學生的認識,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
五、充分利用地圖
地圖對於地理的學習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將其看作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為了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就需要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諸如在對華北平原進行講解的時候,對其氣候類型、農作物等方面進行講解,就可以通過地圖介紹海洋、大陸、氣溫帶等方面對其影響。教師要讓學生養成這種習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腦海里也產生相應的地圖,在學生分析問題的時候就能自然而然想到這些基本的空間位置,氣候類型等相關的內容。
㈦ 如何提升初中地理教研活動的有效性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1.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受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結構影響受年齡階段的影響,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一種較為嚴肅、冷靜的心理特點,在學習中往往處於一種被動地位,不願意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觀點表達出來,不利於教師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在高中階段,高中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尤其是他們的自我意識增強了,自我價值觀提升了,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但性格上比較內斂。雖然在地理活動學習中,他們心中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內心膽怯不敢表達出來;雖然他們願意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但卻不想一味地接受他人的指引和指點,所以總是在矛盾中學習和成長,比較容易壓抑自己的情感,習慣在自己的世界中學習和生活。另外,家長、學生和學校對地理「欠帳」太多,初中地理不作為考試科目,而到了高中,學理科的學生只要會考過關就可以了。在這種情況下,地理被家長、學生、學校視為副科,不被重視,學生因此對地理這門學科產生了一種誤解,即學習地理並不是很重要,這種思想觀念阻礙了高中地理活動課堂教學效果和水平的提高。 2.高中地理活動教學受教師教學觀念的影響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把學生達到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導致了過於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內容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將大量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接受、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教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在課堂上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詳細地講解,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內容,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二、提高高中地理活動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不應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內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准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桿、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下對比,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認真做好記錄,根據觀察到的實際情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溝通能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快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作為教學素材,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可以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能力,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置了活動內容,這些活動內容具有一定的差異,有的活動內容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內容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內容可以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內容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內容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能力;有的地理「活動」內容有助於為學生搜集相關的地理資料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可以利用這部分的內容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內容,教師可以將其與所教的內容結合,為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能力。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內容,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㈧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