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區域地理教學的思考

區域地理教學的思考

發布時間: 2021-03-06 09:40:31

『壹』 區域地理:教什麼 怎麼教

區域性是地理學的基本特徵之一,地理區域是地理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可以說一切地理事像都是在一定的區域空間內、一定的時期里存在著和發展著的。因此,關於區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識內容是地理學的基礎性知識,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區域占據著重要地位,高中地理人地關系、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可持續發展都需要落實在區域上,這是我們地理教師都有的基本認識。然而,我們對高中區域地理的教學一直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困惑,特別是針對高考地理復習,老師們問得最多是如何把握區域地理知識內容的深度、廣度、難度問題。因此,區域地理教什麼、怎麼教成為地理高考復習中的疑難問題之一。本人認為老師們之所以在區域地理教學上有此困惑,可能由於以下兩個因素:(1)《高考說明》中對區域地理的具體內容沒有明示,只籠統一句「不同尺度區域(大洲、地區、國家)的主要地理特徵」,中國「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單元的主要特徵;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確實讓人難以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廣度;(2)新課程高考試題中,沒有發現直接考查區域地理知識的試題內容,區域僅僅作為試題素材或問題背景出現在試題中。「教什麼」和「怎麼教」涉及了教學的兩個核心問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從教育原理上分析,「教什麼」關涉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屬於課程范疇;「怎麼教」關涉教學方法和教學效率,屬於教學問題。教什麼和怎麼教兩者哪個更重要?取決於不同的考量。從課程設置的角度看,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些,因為,屬於課程內容和目標的「教什麼」具有「價值引導」作用。從教學效率角度看,怎麼教顯得更重要些,因為,涉及教學方法和效率的「怎麼教」具有「效率優先」的意義。對教師而言,通常會更多的注重和考慮怎麼教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課程是由國家統一設置和學校規定的,特別是在統一高考這樣的制度下,中國教師對課程的自主權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我們頭腦中的課程意識比較淡薄,甚至是缺失的。我相信這是中國大多數教師的現狀,因為不需要、也沒必要、更沒可能自主地創編課程——選擇教學內容,留給我們唯一值得和需要研究的就是怎麼教的問題。所以,在我們的頭腦中,所謂教學研究一般就是指教法研究或研究教法,如此一來,我們的教育科研視野就「降格為一種技術」,我們的教學行為就淪為一種「狹隘和膚淺」技術性操作,這就是我們現今的一種教學生態。回到區域地理教學。你會發現,所謂的困惑其實就是我們需要同時面對「教什麼」和「怎麼教」這兩個問題,而且「教什麼」的問題成為更迫切的現實擺在了我們面前。面對大量龐雜的區域地理知識內容患得患失、莫衷如一:如何選擇、怎樣取捨?面臨時間緊、要求高、考試難的現實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如何教、怎樣學?這就是我們面對區域地理教學的心理困境和教學迷罔。怎麼辦?問題就是研究的向導。區域地理的高考復習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需要我們作出認真的思考和艱辛的探究。對此,我曾經提出過本人的兩個基本觀點,這就是「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前一句重在「看」,是給區域地理一個確當的定位,明確應當給學生哪些區域地理知識,即明白區域應該「教什麼」的問題。後一句重在「教」,是給區域地理一個教學方法論的導向,知道高中學生「復習」初中區域地理的路徑和方向,即解決一個「怎麼教」的問題。這兩句話是原則性的提示,不具有操作性,做起來還是不好把握,借今天的話題稍作展開,以期引起討論。「以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看區域」。讓我們先看看高中地理知識體系中關於「區域」的內容,教材《必修III》是圍繞區域環境與人類活動這個主題來組織的,其核心思想是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下面我們對《必修III》中有關區域的內容進行梳理如下:地理區域區域特徵區域差異區域聯系區域發展區域發展階段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結構空間結構 產業結構 從上面的結構體系中,可以看出,在高中地理的知識視野內,關於「區域」的地理主要不是關於區域的基本地理事實和知識,而是區域的特徵、結構、差異、聯系和發展,尤其關注區域的發展問題(區域發展是與區域問題緊密相關,是針對區域問題解決而發生的,這里的「發展」意味著對環境的改造和治理,因地制宜發揮區域優勢,產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前景),這給我們區域地理教學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向度和一個合理的內容參照。那麼區域地理的基本的事實性知識還要不要?當然要,而且很必要。但這里有兩點要強調:(1)區域的事實性知識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所以不是區域地理復習的重點,區域地理教學內容要超越教材、教學立意要高於教材,因此區域復習不能停留在對事實性知識的低層次重復,要與高中地理知識發生聯系,初高中地理知識整合成緊密相連的整體;(2)對區域地理的事實性知識有所選擇,即恰當取、舍、增、減。因為沒有可能也沒必要要求學生都去掌握,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上面的分析能讓我們大致明白「教什麼」的問題。「從高考試題的能力導向教區域」。掌握知識是課堂教學的基本任務,但不是唯一的任務,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目標。就應對高考而言,學會知識信息的解讀和處理、學會知識的遷移和應用、學會問題的論述和表述,是一種學力表現,也是應試要求。這就涉及「怎麼教」——如何有效復習的問題。怎麼教,不只是一個技術性的操作形式或教學形式問題,在我看來首先是一個教學的指導思想問題。它與教學內容和目標密切相關,不能撇開教學目標和內容,單純地談論教學方法。根據區域地理的教材編排體系,一般採用「總——分——總」結構形式。基於高中學生復習區域是直接為高考服務這樣的基本實情,應當與一般意義上的區域地理教學形式有所不同。根據我的課堂觀察和實踐經驗,區域復習中以下幾種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可供參考。第一種,區域模塊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地理事實+區域」,這是目前在課堂教學中採用得最多最普遍的一種形式,特別是在第一輪復習,多採用這種模式。因為,它與教材的結構基本相似,教與學都顯得相對容易,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也較為順手,教學進度和內容呈現,基本與教材的知識體系相一致,易於把握,各類輔導資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這種結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從突出某一區域的主要地理事實知識入手,展開課堂敘述,教學體現區域整體性原理,以掌握區域基本事實知識和地理特徵為主要目標。第二種,知識要素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地理要素+區域」。這種模式是區域地理教材的總論部分採用的形式,因為沒有在分區中採用,分區仍以區域模塊結構方式。教學中,老師們按照教材的編排體例,區域總論與分區採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內容上難免重復。如果我們大膽一點,能否設想對整個初中區域地理進行整體設計,分要素按區域進行「一次性」集成,用要素貫穿整個區域教學。如:用「位置」要素認識各區域的空間分布,按「氣候」要素認識各區域氣候分布、特點和氣候成因分析,按「地形」要素對不同區域進行地形地勢分析比較,就「經濟活動」、「產業結構」、「環境問題」。。。。等按知識要素對各區域進行系統掃描、知識梳理和特徵概括,不再按各分區進行模塊學習。第三種,教學主題結構模式。這種結構模式可以簡寫為「教學主題+區域」。這種模式不再系統地講區域知識,而是以主題帶區域背景知識的形式展開。區域的地理事實性知識作為主題背景被提示和發現,這里區域知識不是目的,問題分析和解決才是目的,主題才是關鍵。每一個區域設計一個(最多兩個)教學主題,以此為紐帶將區域地理基礎知識(自然和人文歷史)整合起來,綜合性強,要求高。這種教學結構雖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執行起來的難度較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相對較高。如果有第二論復習安排的話,對大多數普通中學而言,適宜於第二論復習。關於主題的確定,可以結合高中地理《必修III》,採用類似區域案例的方式,以區域為案例作主題解剖。以上提供的三種教學模式,是在實踐中老師們摸索和創造出來的。「模式沒有好壞,教學沒有模式」,模式只提供一種結構框架,一種教學意向,把模式固化就會走向僵死,靈活運用,因時因人而宜才是唯一正道。教什麼、怎麼教是教學永恆的研究主題,對它的探究沒有終結。

『貳』 新教師如何上好區域地理

如何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

要上好地理課,確實不容易的。我上地理課,多是按傳統的方法上。後來我上了一節地理公開課《黃河的治理》,用「綜合法」和「比較法」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比較成功。同時有一些感想和收獲,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那是在去年的縣下校聽課,我接到學校的通知要我上一節地理公開課,通知還特別強調要製作課件,要用多媒體教學。那段時間,我除了自己大量的查找資料、上網、下載、製作課件外,還要求學生也查找一些資料和圖片,忙了半個月才做好准備工作。
那天上八年級的課,有二十幾位老師來聽課。聽課老師的陣容比較大,學生起初比較緊張,以至於我在進行導入新課的環節比較困難。具體情形是:我在音樂聲中提出第一個問題「人們在自己受了冤屈的時候喜歡說自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這句話在我們的地理裡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有哪位同學明白這個道理?」問題提出來了,學生卻沒有反應,我只好鼓勵他們:同學們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出來,讓這么多的老師感受一下我們八(5)班的風采。地理科代表才站起來說:「那是因為黃河水本身就不清,所以無論怎樣洗都洗不清。」我及時的表揚了這位同學並鼓勵同學們積極發言,同學們的情緒才慢慢被調動起來。
趁熱打鐵,我點名要一位同學上來畫出黃河的簡圖,並指出課件上的閃爍動畫出現黃河的發源地、主要地形區、流入的海洋、以及顯示黃河流經的省區。此舉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表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更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了,接著我讓學生分組討論:「有的人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有的人說黃河是一條害河,你的觀點呢?黃河是其中之一還是兩者兼有?」學生自由討論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歸納出以下幾點:一、黃河的奉獻包括:塑造平原、富蘊水能、提供水源;二、黃河的憂患包括:飽含泥沙、地上懸河、決口危險。再通過播放黃河上、中、下游的一些圖片和錄象讓學生比較,從而了解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再討論出黃河的治理方法。最後,我播放了一些歷史上黃河泛濫時房屋倒塌,人民流離失所的凄慘情景錄象,讓學生感受洪水的危害,產生強烈需要解決水患問題的情感。
這節課獲得了聽課師生的一致好評,他們認為:課堂上學生的大腦始終處在積極的思維狀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並且隨著教學內容的層層深入,學生的情感也隨著跌宕起伏,時而驚喜、時而憂思,真正達到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而本人課後反思這堂課的成功,除了得益於學生課前大量收集相關資料圖片,教師整理並製作出精美課件外,課堂上採用形式多樣的教法和學法,特別是綜合法和比較法用得比較成功。通過反思,我發現:在區域地理教學中,綜合法和比較法是用的最普遍的兩種方法。
區域地理是探究不同范圍,不同層次的區域特徵和區域差異,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形成不是由某一地理要素決定的,而是由多個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因此,我們在進行區域地理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運用綜合法,從整體認識分析該地區突出特徵,而區域特徵是各地理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所以我們不能將區域地理特徵割裂開來一個一個地講,那樣會使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知識要點,而是要通過全面,系統的分析,將教學變成學生「感知問題-分析問題-綜合探究-得出結論」的過程。上述課例里黃河的奉獻和憂患以及治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其次,是要善用比較法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思維能力,比較法的種類可以有很多,但不外乎都是「比同」和「比異」「比同」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區域地理特徵的一致性,「比異」能使學生理解區域地理的差異性。這兩種方法都能夠體現比較的層次性和鮮明性。在教學效果上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黃河的講述中通過黃河上、中、下游的植被、地形、水質的比較,學生就加深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對「地上河「的形成的理解。教師在比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零散的知識點構成知識網路,找到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體的思維方式,所以說有比較就要有綜合,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常常要綜合運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叄』 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學銜接的思考

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教學為主,目標是掌握地理現象並能對簡單的地理現象做成因分析,更多強調「地」而非「理」,這就決定了初中生必須識記大量的地理現象,學習方法以記憶為基礎。高中地理則是在初中地理的基礎上更偏重於地理原理的理解和應用,因此決定了高中生必須具備理解、探索的基本學習技能。初高中地理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明顯差異,導致許多剛進高中的學生,感到初、高中地理知識跨度大、聯系難, 甚至逐漸對高中地理產生了畏懼感和疏遠感。為了幫助學生銜接初高地理的學習,高中階段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筆者從教初中地理多年,在這一問題進行了以下實踐探索。
一、研讀初高中地理教材與課標。
地理教材與課標是指導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最好依據,也是研究初高中地理異同的最佳素材。通過研讀教材與課標,初中老師能對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知識框架及對學生知識能力要求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就能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高中地理知識的框架,也能更好地把握好教學的重難點。
二、培養初中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般具有穩定以及持久的特性,興趣是學生的學習極為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初中學生具有年紀較小,容易接受新鮮知識的身心特點,對於枯燥無味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習形式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生活體驗是培養興趣的有效手段,貼近生活的地理知識能讓初中學生體會到學習和探索的趣味,讓學生愛上地理。
如氣溫的日變化這個知識點中,初中階段只需要學生知道一天當中最高氣溫出現在14:00,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高中學生則不僅要知道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的時間,還需利用「近地面大氣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這個知識點來解釋原因。初中生知識儲備有限,初中階段也沒必要將高中知識下放,但對很多學生來說,難以解釋的東西無法深深印在腦海中,必須找到相關的生活體驗才能將知識消化。因此,針對這個知識點,我們可以用生活體驗來加深印象,我是這么為初中學生解釋的:大多數學生都得在14:00左右離開家上學,能感受到中午的熱浪;下午太陽落下氣溫要開始下降了,而早晨太陽出來了氣溫就得開始升高了,一降一升畫個折線圖,學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天當中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而不是想當然的午夜24:00。
不斷強化生活體驗與地理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就能積累起豐富的地理知識。
三、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
當代的初中生生活體驗很豐富,他們的信息來源廣,絕大多數初中生都有外出旅遊、探親的機會,還能從電視、網路上接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不乏與地理有關的知識。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深遠,當代中學生求學的動機有明顯的功利性特點。地理學科生活聯系非常密切,很多知識能直接服務於生活。當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獲取到各種其需要的地理信息,就會認識到地理對其「有用」。同時,初高中是學生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長變化的階段,學生普遍希望擺脫家庭「束縛」要求「獨立」,希望被人關注被人認可。
如2012年7月18日至7月28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直播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面對馬拉河湍急的流水、飢餓兇猛的鱷魚、脾氣暴躁的河馬,角馬們年復一年在塞倫蓋蒂草原和馬賽馬拉草原之間遷徙,很多人都會問這是為什麼?初中階段的學生就能用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簡單地為為親戚朋友解釋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角馬的遷徙。
讓學生掌握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鼓勵學生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容易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學生這種對學科的積極認知,將是整個初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不竭動力。
四、適當觸及高中重要知識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探索欲
很多高中階段的重難點知識,之所以成為了難點,不僅僅是學生缺少對地理現象的直觀認識,更重要是缺少對地理現象必要思考和關注。
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人類居住地——聚落一節中要求能分辨出鄉村和城市,為與高中知識相銜接,可將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現象引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在城市的發展變化談談鄉村和城市之間的關系,簡單分析所在地城市化過程帶來的影響。同時明確告訴學生,這是高中的內容,甚至可以告訴學生,所講解的內容比較難,聽不懂沒關系,如果聽懂了則有利於未來的學習。好奇心會驅使初中生非常認真的參與課堂的討論,為高中進一步學習城市化作鋪墊。
五、改變傳統初中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由於初中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同時中考分值小,日常課時少及部分老師對初中地理教學存在誤解,使得初中地理教學普遍陷入老師整理知識點,學生考前一個月死背知識點的尷尬境地。這不僅不利於興趣和能力的培養,更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地理的學習方法就是背。
雖然初中地理教學更側重地理現象的闡述,但這並不意味初中地理的教與學僅停留在整理知識、記憶知識的層面。在初中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尤其是讀圖能力。圖表是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載體,貫穿於地理學習的每個階段。
如初中教材在介紹世界氣候的知識時不管是人教版還是粵人版教材都沒有完整的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圖,其實這幅圖有助於鍛煉學生的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有利於學生理解氣候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該圖,選取一種氣候認真講解如何讀圖,如何從圖中歸納某種氣候的特點,再由學生按照老師教授的方法總結其他氣候的特點,反復進行,直到學生能獨立讀懂氣候類型圖,這樣這個知識點就會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學生也能掌握讀圖提取信息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我驚奇地發現初三學生對圖表已經有較好的理解分析能力,這種讀圖能力的加強將非常有利於未來高中地理的學習。
做好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學的銜接,不僅可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而且有利於後繼課程的教學,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本文在這方面所作的探索只是初步的,我們將繼續認真分析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教學脫節的各種情況和主客觀因素,努力探索做好教學銜接的具體方法和措施,使初中地理教學更好地服務於高中地理教學。

『肆』 淺析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如何開展能力培養

一、「提高學生的地圖能力」是地理教學目標的中心,地圖能力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地理能力。
二、理順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地理教學大綱所指出的:「在教學中,要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注意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中,積極發展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既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中,對地理意識和地理觀念有明確要求:「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與行為及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協調觀。」

『伍』 如何認識區域地理教案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專(或稱教屬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陸』 區域地理總結

世界區域地理專題總結
專題一:位置:
一、 東亞:80ººE-140ººE,20ººN-50ººN;
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
二、 東南亞:23ºº26』N-10ººS, 90ººE-150ººE;
地處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范圍包括中南半島(中央經線為100ºE),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夾在馬來群島和蘇門答臘島的11個國家:寮國、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
三、 南亞:10ººN-30ººN,中央經線80ººE;
地處亞洲南部,范圍包括北部三個內陸國(尼泊爾、不丹、錫金),中部三個臨海國(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南部兩個島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
四、 中亞:40ººN-50ººN,50ººE-80ººE;
地處亞歐大陸的「心臟」部位,世界島,范圍包括五大國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基爾斯坦),古代是絲綢之路,現代是第二亞歐大陸橋,戰略地位重要;
五、 西亞和北非:20ººN-40ººN,20ººE-65ººW;
地處「兩洋」(大西洋、印度洋),「三洲」(亞洲、非洲、歐洲),「五海」(裏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是海陸交通要道(蘇伊士運河——埃及,土耳其海峽——土耳其),北回歸線橫穿南部;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30ººN-30ºS,20ººW-60ººE,中央經線:20ººW;
地處印度洋,大西洋之間的低緯地區,南回歸線,赤道橫穿,范圍包括49個國家;

七、 西歐:40ººN-70ººN,10ººW-20ººE;
北鄰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靠地中海;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東歐西起波羅的海東海岸,東到烏拉爾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之間的歐洲部分,它的面積占歐洲的一半,7個國家;
2、北亞是指亞洲北部屬於俄羅斯的領土部分,它從烏拉爾山向東延伸到太平洋沿海,北鄰北冰洋,南抵哈薩克、蒙古、中國的國界,面積在亞洲地區的1/4;
九、 北美:30ººN-50ººN,中央經線100ººW;
地處西半球北部,北美洲的中部和北部;
十、 拉丁美洲:30ººN-50ººS;
地處西半球,地跨赤道,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北臨加勒比海,南鄰德雷克海峽;范圍包括北部西印度群島,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南部南美大陸,巴拿馬運河;
十一、大洋洲:20ººN-40ººS,100ººE-140ººW;
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介於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范圍包括「一個大陸(澳大利亞)、四個島嶼(新幾內亞島、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南北島)、三大群島(波利尼西亞群島、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美拉尼西亞群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南極:
地處世界最南端,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范圍幾乎在南極圈內,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十三、北極地區:
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范圍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和北美的陸地和島嶼;

專題二:氣候:
一、 東亞:
1﹑東部沿海:季風氣候顯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2﹑西部內陸: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二、 東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中南半島大部分、菲律賓群島,北部夏季高溫多雨);
2﹑熱帶雨林氣候;(分布在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常年高溫多雨);
三、 南亞:
1、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印度半島大部分);
2、熱帶沙漠氣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熱帶沙漠為主);
四、 中亞:
1、溫帶大陸乾旱﹑半乾旱氣候;
五、 西亞和北非:
1、熱帶沙漠氣候為主;(770多萬平方千米);
2、小部分為地中海氣候;
六、 撒哈拉以南非洲:
1、熱帶草原氣候 (世界第一);
2、熱帶雨林氣候;
3、熱帶沙漠氣候;
4、地中海氣候;
七、 歐洲:
1、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西部)→世界最典型;
註:生成原因:①終年西風;②北大西洋暖流增濕增溫;③地形因素;④大陸輪廓破碎,利於西風深入;
2、北部﹑南部:山地氣候;
3、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中海氣候;
4、中部溫帶大陸性氣候;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溫帶大陸性氣候(俄羅斯);
九、 北美:
1、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2、狹窄的溫帶海洋性氣候(40°N-60°N);
3、狹窄的地中海氣候;(30°N-40°N);
十、 拉丁美洲:
1、熱帶氣候,雨林﹑草原氣候為主;
十一、 大洋洲:
1、熱帶為主,呈半環狀:大分水嶺(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註:熱帶雨林氣候的成因:
① 東澳大利亞暖流增溫增壓;
② 東南信風來自於暖流;
③ 地形因素:處在大分水嶺迎風坡;
2、熱帶草原氣候(受赤道低壓控制);
3、熱帶沙漠氣候(被南回歸線穿過;西澳大利亞寒潮);
4、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30゜-40゜);
十二、 南極:
1、酷寒:
① 緯度高,熱量小;
② 海拔高,降溫幅度大;
③ 冰川對太陽的反射極強;
2、乾燥:
①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小;
②終年受極地高壓控制,下沉氣流;
③陸地面積大;
3、烈風:平均18m/s, 最大達100m/s,一年中8級以上風天達300天以上;
十三、 北極:
1、沒有南極寒冷(海洋面積大,大部分終年封凍);
2、降水比南極豐富(氣溫較高,海洋面積大),年降水量為100mm-150mm;
3、風速沒有南極大;

專題三:地形:
一、 東亞:
1、總括:(1)東部沿海:山地丘陵為主,平原狹小;
(2)西部內陸:高原山地為主;
2、著名山脈:阿爾泰山(蒙古),昆侖山(中國),喜馬拉雅山(中國);
3、著名高原:蒙古高原(蒙古),青藏高原(中國);
二、 東南亞:
1、總括:(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北高南低;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三、 南亞:
1、總括:(1)北:喜馬拉雅山南部;
(2)中:兩大沖積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
(3)南:德干高原(亞洲最大的高原);
2、著名山脈:西高止山(印度西部),東高止山(印度東部)
四、 中亞:
1、總括:以丘陵平原為主;
2、著名平原:裏海沿岸平原(俄羅斯),圖蘭平原(烏茲別克);
3、著名丘陵:哈薩克丘陵(哈薩克);
五、 西亞和北非:
1、總括:以高原為主,平原狹小
2、著名山脈:阿特拉斯山(非洲西北部,阿爾及利亞),大高加索山脈(西亞,為亞洲和歐洲分界線),格羅斯山(西亞,伊朗);
3、著名高原:伊朗高原(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高原,
4、著名平原:尼羅河盆地和三角洲;
六、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總括:(1)以高原為主,東南向西北傾斜;
(2)第二大熱帶雨林分布區;
2、著名山脈: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肯亞);
3、著名盆地:剛果盆地(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4、著名高原: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七、 西歐:
1、總括:(1)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
(2)以平原山地為主,南北分布,東西走向;
(3)冰山地形分布:挪威峽灣海峽;
2、著名山脈:斯堪的納維亞山,阿爾卑斯山;
3、著名盆地:巴黎盆地;
4、著名平原: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八、 歐洲東部和北亞:
1、總括:地勢平坦,以平原高山為主,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2、著名山脈:烏拉爾山(亞洲、歐洲分界線);
3、著名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
4、著名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
九、 北美:
1、總括:縱列分布,山脈與海平行;
(1)東部:高原山區;
(2)中部:平原區(冬冷夏暖);
(3)西部:高山區;
2、著名山脈: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
3、著名高原:拉布拉多高原;
十、 拉丁美洲:
1、總括:(1)北部:以高原為主;
(2)西部以安第斯山為主;
(3)東部以平原、高原為主(相間分布);
2、著名山脈: 安第斯山脈,迪勒拉山系;
3、著名平原:奧里諾科平原,亞馬遜平原(世界第一大平原),普拉塔平原;
4、著名高原:蓋亞那高原,巴西高原(世界第一大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十一、 大洋洲:
1、總括:(1)東部:山地(大分水嶺)大堡礁;
(2)中部:平原(大自流盆地→澳大利亞盆地);
(3)西部:低矮高原(佔澳大利亞面積一半);
十二、 南極:
1、總括:(1)冰雪高原(平均海拔最高:2350m);
(2)90%大陸冰川;
(3)淡水水庫;
十三、 北極:
1、總括:大面積凍土覆蓋;

專題四:世界各大區域經濟狀況:
一、 東亞:
1、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快,人口稠密區,四個新興工業區(韓國,中國東南沿海,香港,台灣)
2、西部內陸:畜產品加工業;
二、 東南亞:
1、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區:
(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第一);
2、糧食作物:水稻(泰國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國);
3、礦產:錫(馬來西亞),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汶萊);
4、工業發展迅速;

三、 中亞:
1、灌溉農業,畜牧業為主;
(1) 有利因素:
a. 平原、耕地面積大;
b. 光照充足;
c. 溫差大;
(2) 不利因素:水資源缺乏;

2、小麥,棉花,畜產品——主要出口物資;
3、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
4、工業:采礦業,冶金業,軍事工業(重工業為主);
四、 西亞和北非:
1、出口石油為主,主要向西歐,美國,日本;
2、特產: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欖油;
(3)阿富汗:紫蓋皮羊毛;
(4)伊拉克椰棗;
五、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熱帶經濟作物;
2、采礦業;
註:二者為單一初級產品出口;
原因:由於移民經濟長期侵略,經濟大國操縱;
出路:振興民族經濟、開展多種經濟;
六、 西歐:
1、資本主義革命最早,大多數為發達國家;
2、工業中心多,形成工業密集帶;
3、旅遊業發達;
4、農業發達:荷蘭,乳蓄業佔65%,挪威:石油業;瑞典:森林業;
七、 北美:
1、農業-高度機械化,農牧業專業化;
2、工業-現代化程度高,部門齊全,科技含量高;
八、 拉丁美洲:
1、所有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2、單一產品出口為主,一些熱帶經濟作物產量巨大;
3、糧食以玉米為主,大多數國家糧食自給;

專題五:世界各大區域沙漠分布:
一、 東亞:
中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
二、 南亞:
印度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處:印度沙漠(塔爾沙漠);
三、 中亞:
1、土庫曼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
2、烏茲別克境內中部地區;
3、哈薩克西部與俄羅斯交界處和中東部一小部分;

四、 西亞:
1、西亞以熱帶沙漠氣候為主;
2、沙烏地阿拉伯境內大部分地區:北部內夫得沙漠、南部魯卜哈利沙漠;
五、 非洲:
1、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六、 大洋洲:
1、澳大利亞西部維多利亞大沙漠;
專題六:世界各大區域河湖分布:
一、東亞:
1、西部多大江大河:長江,黃河等;
2、東部河流短小;
二、東南亞:
1、湄公河(東方的多瑙河),流經6個國家(寮國、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中國(瀾滄江)),形成東南亞最大沖積平原;
2、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注入印度洋;
三、南亞:
1、恆河(聖河):喜馬拉雅山南斷,主要雨水補給,形成恆河平原(南亞最大沖積平原);
2、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在中國(雅魯藏布江)喜馬拉雅山北坡,雨水補給;
3、印度河:發源岡底斯山,冰川融水為主,沙漠地區的灌溉水源(外流河);
四、中亞:
1、內陸河:錫爾河,阿姆河——鹹海,高山冰雪融水;
2、外流河:額爾齊斯河——北冰洋水系;
3、 湖泊:內陸湖:裏海(世界最大)、伏爾加河(內陸河最長的)、烏拉爾河、鹹海;
五、西亞和北非:
1、尼羅河:第一長河6600千米;
2、兩河: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3、蘇伊士運河:1700千米
4、死海:-400米(世界最低點);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剛果河:流量世界第二,水利資源豐富;
2、維多利亞湖: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3、坦噶尼喀湖:世界第二深;
七、西歐:
1、總括:河網稠密,河湖眾多,水量達,利於航運;水位變化小;
2、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阿爾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流經魯爾區;
3、多瑙河:發源於德國西南部的山地,流經8個國家(世界最多),在羅馬尼亞注入黑海;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俄羅斯:大河多,水量充沛(雪水補給),封凍期長;
2、伏爾加河:內陸河,自北向南(注入裏海),黃金水道;
3、鄂畢河:外流河,北冰洋水系;
4、頓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凌汛);
5、貝加爾湖(最深),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九、北美:
1、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河—長度,流量;灌溉水源);
2、聖勞倫斯河;
3、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伊利湖(冰川作用形成,蘇必利爾湖-最大淡水湖);
十、拉丁美洲:
1、亞馬遜河:水量第一,長度世界第二(6400km);
2、拉普拉塔河;
3、的的喀喀湖(海拔最高的湖);
十一、大洋洲:
1、墨累河:澳大利亞最大河流;
2、艾爾湖(-16m)
3、達令河:墨累河支流,灌溉水源,1月汛期,7月枯水期;
專題七:世界各區域資源分布:
一、東亞:
1、朝鮮境內有豐富的森林、礦產資源;
2、日本國內森林資源、水利資源、漁業資源豐富;
二、東南亞:
1、礦產以錫、石油為主;
2、種植業發達:(1)馬來西亞:天然橡膠,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亞:胡椒,金雞納霜(第一);
(3)菲律賓:椰子,蕉麻;
(4)泰國:水稻;

三、南亞:
1、印度礦產主要以煤、鐵、錳礦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茶葉、小麥等出口;
四、中亞:
1、小麥,棉花,畜產品;
2、礦產豐富,種類多樣,煤,鐵,石油(分布在裏海沿岸);
五、西亞和北非:
1、石油資源豐富: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以及伊拉克境內,儲量佔世界的一半,開采量為1/4,出口量第一:
2、特產: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欖油、阿富汗紫蓋皮羊毛、伊拉克椰棗;
3、北非的鐵礦分布在利比亞、埃及與蘇丹境內,磷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礦產:金剛石、錫、鋼鐵、鋁,銅(尚比亞),黃金(南非)、鐵(利比亞),石油(奈及利亞)鈿礦(南非);
2、水利資源豐富:世界第二;
3、動物資源豐富:獅子,大象,猩猩;
4、生物資源豐富:可可,丁香,劍麻;
七、西歐:
1、礦產:煤(大不列顛島)、鐵(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石油(北海);
2、旅遊資源-人文景觀,自然景觀;
八、歐洲東部和北亞:
1、森林資源(第一);
2、水力資源;
3、礦產:石油(西伯利亞平原、東歐平原),天然氣,煤(中西伯利亞高原、東海岸),鐵礦(東歐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有色金屬(錳銅鋁鋅);
九、北美:
1、礦產:煤(美國東北部),鐵,石油,天然氣,鋼金鋁鋅-有色金屬(美國西部);
2、森林(寒帶針葉林,溫帶闊葉林),草場,水力——美國;
3、加拿大——森林(為原料,新聞紙加工),石油,鐵,煤,鎳(佔世界80%),漁業資源豐富;
十、拉丁美洲:
1、礦產:石油(墨西哥東南沿海,委內瑞拉沿海),鐵,錳(巴西高原東部),銅(智利世界最多),銀(墨西哥安第斯山脈);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紅木,烏木);
4、經濟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十一、大洋洲:
1、礦產-鐵(塔斯馬尼亞島),煤(澳大利亞東部沿海);
2、稀有動物-鴨嘴獸;
十二、南極:
1、礦產-煤,鐵,石油,天然氣,生物,淡水;
2、生物-企鵝(鳥類),海豹,鯨,磷蝦;
3、淡水水庫;
十三、北極:
1、豐富生物資源:北極熊,海豹;
2、礦產:煤(30億噸),石油(100-200億桶),天然氣;

『柒』 如何整體把握初中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教學實錄

並輔以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區域地理是高中新課程必修三的主要內容,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共同組成了高中地理課程的三個必修模塊,是中學地理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內容。必修三是在學習了必修一、必修二有關地理環境的組成、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及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人地關系、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踐,就區域可持續發展進行的綜合分析的學習過程。因此,必修三是依託具體區域案例,培養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應用的能力。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是地理學的核心問題,而認識這一關系則需要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上,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考慮到與必修一、必修二的聯系,同時突出區域地理特點及教學價值,需要對這部分內容有整體把握。

高中新課程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內容,「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可持續發展是目標,認識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是基礎,只有在認識區域內地理環境、人類活動及其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才可能採取適當的策略,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進行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時,需要將這兩部分內容聯系起來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通過依託具體區域,分析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本部分教學設計的主體思路。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方法分析研究教學的問題和需求,確定相應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並對教學結果作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與操作程序。一般來說,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包括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學生及學習任務分析、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活動的設計、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這其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所有教學活動都為達成目標而設計,而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依據課程標准;為達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教育價值分析是首要任務,因為「教什麼」遠比「怎麼教」更為重要,只有在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學才能順利實施。因此本講聚焦於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梳理出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思維主線,找出最核心的知識,從而回答區域地理部分需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知識的問題。

1 基於課程標准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的一般思路

課程標準是對區域地理教學設計所需要達成的最終教學目標,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首先需要在理解課標的基礎上進行。

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中,必修三區域地理包括兩部分:「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和「區域可持續發展」。其中,「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部分的標准如下: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4)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的課程標准如下:

1)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展的原因,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2)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3 )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4)以某區域為例,分析該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5 )以某經濟發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總體來看,課程標准對於區域地理部分的要求,主要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以特定區域為載體,從了解區域的含義入手,認識區域的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並以具體區域為例分析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應用,進而達到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基於課程標準的要求,區域地理教學設計可以運用地理視角,即地理的空間視角、時間視角和綜合視角來分析和看待這部分內容,構築教學設計的思維主線,梳理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有層次的知識結構。因此整體把握區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有以下思路:

『捌』 區域地理教學中如何有效利用教材

區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的內容,主要為案例教學。教材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依據課程標准選取的案例各異。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教師教學過程中若對教材與課程標准把握不當,缺少對知識的歸納、小結與運用,則易出現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死記硬背啃教材的現象,造成學生學了教材上的知識,卻難以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為此,筆者以流域的綜合開發為例,淺述如何有效利用教材進行區域地理的教學。
一、研讀課標,熟悉教材,全面把握知識點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准要求以某流域為例,分析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了解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以及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地球上的陸地有許多河流,流域面積有大有小,每條河流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條件,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不盡相同,對河流的綜合治理措施各異。我們不可能對每條河流或主要河流逐一分析,故課程標准提出以某流域為例。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第二節內容:流域的綜合開發是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為做好此節的教學工作,須熟悉教材。教材內容有:流域和水系;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田納西河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閱讀材料:紅水河的梯級開發;問題研究:阿斯旺大壩。
教材對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的學習,要求學生從中歸納出流域綜合開發的思路與方法,學會用所學思路與方法對其它河流的綜合開發進行分析,體現了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二、注重歸納,系統小結,善於提取知識點
教材首先給出了流域和水系圖,但沒有給出概念,教師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理解流域與水系的含義。教材第二段給出田納西河流域示意圖,讓學生理解河流不同部位,其生態環境保護側重點不同。
教材中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從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對於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中,先引導學生讀圖及思考題,然後歸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利用的方向應從其地形、氣候、水文特徵及礦產資源的蘊藏狀況進行分析。
其次,教材簡單給出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讓學生歸納出開發的三個階段所帶來的影響。
再次,教材第三部分: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第一段給出流域開發的總體構想,接著呈現田納西河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
為讓學生充分理解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教材配備九幅圖及六道思考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上的圖時,可適當結合地圖冊上的圖進行分析與總結,如美國地形圖、氣候圖等。
通過對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學習,讓學生明確:河流的開發因地制宜,流域開發條件從地形、氣候、水系、礦產資源等方面進行分析,開發方式為梯級開發,開發項目表現在防洪、航運、發電、旅遊等方面。
三、遷移運用,解決問題,拓展延伸知識點
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而不僅僅教教材,應走出教材。世界河流眾多,有大江小河,有外流河與內流河。不同的河流所發育的位置不同,其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組合不同,要求我們在分析流域的自然背景時,遵循自然規律。學習過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後,可借鑒其開發思路對所研究的河流進行分析,如自然背景分析可從氣候、地形、水系、礦產資源進行分析,綜合開發是否進行梯級開發,等等。
但每條河流的綜合開發分析又並非像田納西河流域那樣面面具到,應突出其特色。教材中給出的閱讀:紅水河的梯級開發與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極其相似。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只從農業的角度出發,就水庫和灌溉區分布進行分析。尼羅河的綜合開發是基於阿斯旺大壩的修建,分析的重點是阿斯旺水壩的利與弊。此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其它河流,如伏爾加河流域、萊茵河流域,台灣島上的河流,同時,還可就某一河流的某小支流進行分析,如長江上游貴州省境內的某一河流。
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一定的訓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遷移能力將大大提高,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加。
四、講練結合,比較分析,熟練運用知識點
為更好地利用教材,教學過程中注意講練結合。教材上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水系特徵時,配備有思考題;活動: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是以問題方式呈現;問題研究更體現了探究學習。因此,教師運用教材進行教學時,正確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圖,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歸納與小結。在得出一些結論後適時進行運用,一是鞏固所學知識,二是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過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分析方法後,選取其它一些河流,對其開發的自然條件進行分析,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效果明顯。
教材上呈現的知識內容較多,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取捨與安排,對於內容豐富又較復雜的知識可採用比較法,該方法可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與辨析。對本節內容的比較,可從該河流歷史開發過程中進行對比,亦可將不同的河流開發進行比較。如田納西河流域早期開發及其後果的比較,尼羅河大壩修建的利弊比較,西江與萊茵河開發背景比較等。此外,可就兩條河流某方面進行對比,如湖南的湘江與西歐的萊茵河,兩河流航運價值的大小及原因對比。
區域地理的教材內容經有效處理後,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玖』 區域地理教學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下面就區域教學中應該明確的幾個問題做簡單描述,以供同行,尤其非師范專業、非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交流。
一、地理位置的描述和重要性
1.半球位置是經緯度位置
一般來說,地理位置包括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人教版教材中,大洲位置的描述,是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進行的。這樣的敘述,看起來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好像是並列的關系。實際不然,我們知道,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20°W和160°E為界,也就是東、西半球分別是一定的經度范圍,即東、西半球位置是經度位置。
2.強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許多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如亞洲東南部顯著的季風氣候,是因為地處世界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之間。
(1)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一節的第一框題――「十字路口」的位置,就突顯和強調位置的重要性。課文中,又對馬六甲海峽大篇幅敘述。這樣,許多人對「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馬六甲海峽在課文中的作用就會產生理解上的混淆。筆者認為,「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是東南亞位置重要性的兩個主要表現。如果說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是錦,那麼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歐洲非洲與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必經之地的馬六甲海峽則是其上的一朵鮮花。
(2)中東――「三洲五海之地」:和東南亞一樣,中東位置細化,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三洲五海之地」、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上。中東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周邊有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裏海。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被稱為「天下咽喉」,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間接地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
二、強調地質要素的案例:主要在《日本》和《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中
1.多火山、地震是日本主要的環境特徵
教材以「多火山、地震的島國」為標題介紹了日本的自然條件,把日本的位置、領土、地形多山、海岸線曲折多港灣、火山地震活動頻繁等特點聯系了起來,並用圖文資料多火山、地震對日本的影響進行了舉例描述。從中可見,「多火山、地震」在日本一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黃土是一種岩石,也是這一區域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徵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一節課題是由原來的《黃土高原》改進來的,意在突出「黃土」這一地質要素。首先,要明確黃土在地理科學中是一種岩石,在教材中可以理解為黃土這種岩石及其上的黃綿土。其次,黃土已成為黃土高原這一區域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徵。因為黃土是影響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黃土高原水土嚴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影響黃土高原許多人文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有甚者,人們提到「黃土」「黃土地」已經不單指一個自然名詞,而往往帶有特定的人文含義,如「黃土文明」「黃土文化」「黃土風情」等。
三、初中地理中出現的自然環境要素有哪些
對自然環境要素,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概括和分類。有的認為自然環境要素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組成;有的認為包括土壤、位置、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生物、資源,災害等;有的認為包括岩石圈、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和水圈;還有六大要素、五大要素等說法。
人教版課本中,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分為《位置和范圍》和《自然環境》兩節;八年級第一章為《從世界看中國》、第二章為《中國的自然環境》。從中可見,位置沒有被列為自然環境要素。須注意,在學習每個區域自然環境之前,必須學習位置。
四、日常生活用語與地理專業名詞的區分
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是在學生的腦海中,有許多地理概念是錯誤的、或者是與教材內涵相差很遠的。如每到冬季,天氣突然變冷,隨時都可以聽到人說「西伯利亞的寒流來了」。這句話中的「寒流」就是一個典型概念錯誤的例子。我們知道洋流是海水大規模的運動,寒流是其中的一種。而冬季影響北方地區降溫的是來自西伯利亞地區的冷空氣,如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准就稱為寒潮。

『拾』 如何打造區域地理教學的高效課堂

在「為了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地理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通過其主導作用,讓學生意識到主體作用,並自主發揮主體作用,使學生的素質和潛力得以開發和發展。新課程標准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擁有嚴謹的邏輯和清楚的層次,綜合運用原理、方法論證和探討事物,在探討的過程中表現出創新的意圖、體現自身的創造性思維。
案例探究教學是指在教師的精心策劃和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的案例,將學生帶入特定事件的「現場」,深入角色,其基本思想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獨立和主動學習的能力,養成獨立的判斷和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目的是通過有限的精選過的地理案例,通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概念並用於解決新問題的活動,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以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實質就是貫徹「地理教學不只是傳授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地理,同時向學生傳授地理學習方法」的教育理念。
一、教學案例的選擇和加工策略
在教學中,案例的使用經常會被泛化,只要是用於教學的實例,如教案、教學體會、教學實錄等,都可能被稱為「案例」。為了區別教師經常使用的各種例子,本文將「案例」界定為用於學生探索學慣用的專門實例,是一種獨特的文體。
1.案例「情境化」策略
地理教學中教師經常會引用一些鮮活、真實的實例,但這些實例往往不具備情境性,如在講「人口遷移」問題時,可以使用從我國溫州地區到法國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來越多,在巴黎逐漸形成了一個「溫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師會把這個實例作為「舉例」講述給學生,而且不可能講述得比較詳細。如果把「溫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為一個有遷移背景、具體時間、地點及移民生存狀況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徵。
2.案例「探究性」策略
一個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個真實的問題、矛盾和困境,存在著從各個側面分析解釋的可能性,豐富的內容為學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間,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內容豐富、相對完整地理教學案例從一開始背景的交代到問題情境的描述是相對完整的,有比較豐富的信息使學生對一個點、一個具體區域、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能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置於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決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