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格局
『壹』 結合當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闡述如何提升國家實力
提升國家的經濟實力是最重要的,只有有錢了才能說的算,然後樹立良好的口碑,比如說多參加一些國際紅十字會,比如說參加業務和多幫助第三世國家發展經濟
『貳』 人文地理學:綜合論述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徵
A. 經濟全球化發展速度緩慢,經濟、科技和環境領域的安全問題成為國家安全的重心內
B. 國際容關系格局向多極化演變,除美國這一唯一的超級大國外,還形成了西歐、日本、俄羅斯、中國、印度等多個政治經濟力量
C. 世界仍不平靜,國際社會中需要某個國家發揮主宰作用
D. 軍事爭霸愈演愈烈,成為民族發展和重新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基礎
『叄』 論述二戰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過程
二戰結束後到五六十年代 西歐 北歐 美國等組成北約 蘇聯 東歐 組成華約 埃及 印度內 南斯拉夫等提倡不結盟容 主要以意識形態劃分
六十年代後 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和美蘇爭霸權 世界分為三個世界 美蘇 第一世界 亞非拉發展中國家 第三世界 兩個世界間第二世界 以國家實力 和意識形態劃分
90年代左右 東歐劇變 蘇聯解體 世界一超多強 類似三個世界 主要以國家實力劃分
『肆』 推薦幾本有關地理的好書(不要太淺薄的) 越多越好!!
《香港地標自》
《夢幻旅遊》
《地球上的水》
《環境科學》
《天氣與氣侯》
《地球的演變》
《地球內部》
《古生物化石和礦物網路》
《大漠狂風-沙塵暴歷史》
《談地-中國人認識大地》
《極具挑戰的地球故事》
《中國國家地理》
《香港市區文化之旅》
《從地圖看歷史》
《中國城市歷史地理》
『伍』 如何理解地緣政治學中的陸權,空權,海權
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說中的一種理論。它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又被稱為「地理政治學」。
海權論
美國海軍軍官,同時也是歷史學家的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經由對英國海軍發展與海洋霸權的研究,提出一套以制海權概念解釋歷史的理論。於1890年,出版《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闡述海權理論,其論點之中心在於海上力量對於國家繁榮與安全的重要性,若是一個國家要成為強國,必須要掌握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能力。
陸權論
1904年,英國地緣政治學鼻祖哈爾福德·麥金德發表了「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創立了與海權相對應的陸權理論。他將歐亞大陸中心地帶稱為樞紐地帶,是其為世界政治的樞紐。1919年,又將「樞紐地帶」的概念修改為「世界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並且把歐、亞、非三大陸統稱為「世界島」。他的「心臟地帶論」認為:
控制了東歐就等於控制了心臟地帶,控制了心臟地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等於控制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則於40年代基於麥金德的心臟地帶概念,提出了相應的「邊緣地帶(rimland)」學說。他認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發生在邊緣地帶,而且邊緣地帶在經濟上、人口上都超越心臟地帶。因此:
控制了邊緣地帶就等於控制了歐亞大陸,控制了歐亞大陸就等於控制了世界的命運
空權論
空權論首先由義大利將軍朱利歐·杜黑提出,他認為「天路」是兩點之間最近的距離,而空權可以決定戰爭的命運。1921年發表《制空權》一書,指出要發展強大的空軍,爭奪制空權,獲得戰略主動。而以空軍摧毀敵國戰略目標,即無須與陸軍海軍正面作戰,也能夠消滅抵抗的意志。
50年代塞維爾斯基(英語:Alexander P. de Seversky)根據空軍在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國、蘇聯空軍控制范圍重疊的地區,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被稱為空權論。
『陸』 政治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已對國家與其地理區域的關系進行探討。在其著作《理想國》中,提出了理想國家的模式。以後,古羅馬學者斯特拉波在其著作《地理學》中,也論述了大政治區域有效功能的必要條件。
古代所有主要區域地理著作中,政治地理的內容都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著重記述國家疆域、邊界、首都、行政區劃、人口、民族、城市、交通以及與鄰國的敵友關系等有關政治現象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例如,中國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撰《漢書·地理志》,以及後來歷代史書和方誌中,都有這方面記述。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顧祖禹分別撰寫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讀史方輿紀要》,論述了中國古代利用區域地理特點經營邊防、保衛疆土的歷史。到了近代,西方不少地理學家根據大量歷史資料和當時的政治狀況,進行理論探索。
拉采爾1897年發表的《政治地理學》,第一次把政治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進行研究。他還提出了國家有機體學說,以及政治地理學的空間和區位分析因素。瑞典的謝倫進一步發展了國家有機說,並提出了地緣政治學這個名稱。以後麥金德提出了陸心說,斯皮克曼提出陸緣說,鮑曼提出「民族自決論」。他們的政治地理學論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問題討論和國際形勢決策中,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
20世紀20~40年代,豪斯霍弗等德國地緣政治學者歪曲拉采爾的「生存空間」的概念,使地緣政治學成為納粹德國對外侵略擴張的工具,致使政治地理學的名聲一度深受損害。為使政治地理學復興為真正的科學,一些政治地理學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即開始探討新的研究方法。
1950年,哈特向提出政治地理學應當研究政治區域內的區域異同,強調向心力和離心力對政治單元結合的作用。以後,工戈特芒提出引起國家不穩定的流通或運動和促進國家穩定的國家意識,是政治地理學研究的兩個重要因素。70年代以來,研究多集中在政治過程和政治行為方面,更為關注較小的政治區域,如城市政治地理、隔離區、選舉地理等。
『柒』 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txt全集下載
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捌』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學說
全球政治啊,地理格局的主要學說,其實啊我覺得也還好吧,沒有太大的一個經濟效應的變化。
『玖』 如何理解地緣政治學中的陸地空權的海權
地緣政治學又稱「地理政治學」,是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基本觀點是全球或地區政治格局的形成和發展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甚至制約。它根據各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勢,分析、預測世界或地區范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
「地緣政治學」源於19世紀後期。20世紀以來,由於全球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出現了各種地緣政治理論。美國歷史學家馬漢提出「海權論」,認為誰能控制海洋,誰就能成為世界強國;而控制海洋的關鍵在於對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峽的控制。麥金德則提出「陸權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陸權論」對世界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0年代,美國國際關系學者斯皮克曼強調「邊緣地帶」的重要性,提出「陸緣說」,被稱為「陸權論」的另一派理論。50年代,美國戰略學家塞維爾斯基提出北極地區對美國爭奪制空權十分重要的理論,即「空權論」。1973年,美國地理學家科恩提出地緣政治戰略區模式,將世界分為海洋貿易區和歐亞大陸區兩個地緣戰略區。兩區之間夾有南亞、中東和東南亞3個區,其中南亞是潛在的地緣戰略區,中東和東南亞被稱為破碎帶。1982年,科恩對模式提出修改,指出西歐國家、日本、中國已發展為世界大國,印度、巴西、奈及利亞的作用和地位上升,撒哈拉以南到南非地區則轉變為第三個破碎帶。
地緣政治學是各國制定國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項重要依據。隨著科技的發展、非傳統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凸顯,地緣政治學在國家決策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但是,作為政治地理學中的重要流派,其影響仍非常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