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城市地理學門檻距離

城市地理學門檻距離

發布時間: 2021-03-06 03:08:04

A. 廖什和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異同

第四章 中心地理論
第一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第二節 廖什的中心地理論
第三節 中心地理論的發展
第四節 中心地理論的應用研究
第一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一、中心地理論產生的背景與目的
二、中心地理論的有關基本概念
三、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
四、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
一、中心地理論產生的背景與目的
◆背景:進入20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的高度發展,加速了經濟活動集聚的進程。城市在個社會經濟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
◆目的:探索「決定城市的數量、規模以及分布的規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麼又是怎樣的規律」這一課題。
二、中心地理論的有關基本概念
(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職能
中心商品(含服務) ——在少數的地點中心地)生產、供給,而在多數的地點消費的商品。
中心地職能——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
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職能(中心地職能)的布局場所。
(二) 中心性
◆概念: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圍地區而言,中心地的相對重要性。也可理解為中心地發揮中心職能的程度。
◆測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C = B1-B2
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
B1——中心地供給中心商品的總量;
B2——中心地供給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
數量。
(三) 補充區域
◆概念:補充區域——以中心地為中心的區域,也稱市場區域或中心地區域。具體地說,是中心地的周圍從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給的區域。
◆形成: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餘,而在中心地的周圍區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餘部分便用於補充周圍區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當兩者(供給和需求)均衡時的區域范圍也就成為補充區域的范圍。
(四) 商品服務范圍
商品服務范圍有上限與下限兩種:
◆商品服務范圍上限是由對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為中心地的某種中心商品能夠到達消
費者手中的空間邊界。
◆商品服務范圍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給角度所規定的邊界。中心地為供給某種中心商品而
必須達到的該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門檻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
(五) 中心商品與中心地職能
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
◆高級中心商品——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
◆低級中心商品——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
◆供給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
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
(六) 中心地的等級
1.中心地等級劃分及特徵
2.不同等級中心地之間的關系
(七) 經濟距離
決定各級中心地商品和服務供給范圍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經濟距離。經濟距離為用貨幣價值換算後的地理距離,是主要由費用、時間、勞動力三要素所規定的距離,但消費者的行為也影響到經濟距離的大小。
三、中心地三原則與中心地系統的空間模型
(一)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二)交通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三)行政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四)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一) 市場原則與中心地系統
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間均衡是中心地系統的基礎。
1.基本前提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區域為自然條件和資源相同且均質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勻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費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區域內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
第二,具有統一的交通系統,且同一規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運費與距離成正比。
第三,消費者都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購買,以減少交通費。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務在任何一個中心地價格和質量都相同。消費者購買商品和享受服務的實際價格等於銷售價格加上交通費。
第五,供給中心商品的職能,盡量布局於少數的中心地、並且滿足供給所有的空間(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
第六,中心地職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
2.中心地系統的構造

3.中心地市場區之間的關系
各等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數具有如下關系,即:1,3,9,27,81,…。從這一數字排列關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數在變化,因此在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也稱為K=3的中心地系統。
4.中心地之間的數量關系
各等級中心地的數量關系,為1,2,6,18,54,…。即從區域內次級中心地開始,中心地的數量關系為低級中心地數量為其上一級中心地的3倍。
5.市場原則中心地系統的特點
中心地具有等級性,且各級的中心地與中心職能相對應。
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規則分布,一般是三個中心地構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級中心地布局的區位點。
各等級間的中心地數量、距離和市場區域面積呈幾何數變化。
(二)交通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1.特點
各個中心地布局在兩個比自己高一級的中心地的交通線的中點。因此,如果同一級的中心地間鋪設一條交通線,那麼在這條交通線上布局著比它等級低的所有中心地。
2.中心地市場區之間的關系
各等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關系為: 1,
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也稱為K=4的中心地系統。
3.中心地之間的數量
在交通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的中心地的數量關系為:1,3,12,48,192,…。
(三)行政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
1.特點
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中,低級中心地從屬於一個高級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區域劃分時,盡量不把低級行政區域分割開,使它完整地屬於一個高級行政區域。
2.中心地市場區之間的關系
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中,各等級的中心地的市場區域數為:1,7,49,343,…,以7的倍數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也稱為k=7的中心地系統。
3.中心地之間的數量關系
在行政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中,中心地間的數量關系為:1,6,42,294,2 058,…。
(四)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市場原則適用於由市場及其市場區域構成的
中世紀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給。
交通原則適用於如19世紀交通大發展時期,以及新開拓的殖民地國家、新開發區、交通過境地帶或聚落呈線狀分布區域。在文化水平高、工業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原則比市場原則的作用大。
行政原則比較適用於具有強大統治機構的絕對主義時代,或者像社會主義國家以行政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生活。
四、中心地理論的實證研究
克里斯塔勒計算了德國南部中心地的中心性。然後,根據計算結果把當時德國
南部的中心地劃分為7個等級(L,P,G,B,K,A,M)。
測定了各級中心地間的距離,發現最低一級的中心地(M)間的距離為7 km,高級的中心地間的距離是次一級中心地間距離的31/2倍。
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
(一)意義
(二)存在的問題
(一) 意義
(1) 引入演繹的思維方法,研究空間法則和原理,帶來地理研究思維方法大革命。
(2) 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3) 中心地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
(二) 存在的問題
(1)只重視商品供給范圍的上限分析,缺乏對供給下限的詳細分析。
(2)K值在一個系統中固定不變。
(3)把消費者看作 「經濟人」,認為其首先是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4)忽視了集聚利益。
(5)沒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發展和人口
移動帶來的中心地系統的變化。
第二節 廖什的中心地理論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統
二、廖什理論與克里斯塔勒理論的差異
一、廖什的中心地系統
(一) 假設條件
廖什在建立供給多種職能的中心地系統時進行了如下前提條件假設:
第一,最小聚落A1,A2,A3…呈類似蜂窩狀分散分布,其間隔為a km。
第二,生產工業產品的最小中心地B1,B2,B3…之間的間隔為b km。
第三,B1供給的聚落包括自身共有n個。
第四,必要運輸距離,即使商品銷售能夠獲利的最短距離(相當於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中的商品服務的下限)為nV。
第五,正六邊形市場區域的面積為F。
(二) 中心地系統的構建
1.基本原則
2.市場區域的形成機制
1.基本原則
基礎聚落不僅是消費者的居住地,同時也是企業布局的地點。基礎聚落能夠供給等級低的自給性商品。比自給性商品等級稍高的商品同時也供給相鄰的6個基礎聚落。
2.市場區域的形成機制
隨著商品的門檻值增大,市場區域規模也在擴大,同時擁有的基礎聚落也在增加。高級市場區是低級市場區以區域中心為圓心按一定角度旋轉而成的,通過不斷地旋轉和擴大,並進行疊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場區域。
二、廖什理論與克里斯塔勒理論的差異第一,兩種模型建立的前提條件不同。
第二,市場區體系的構建方式不同。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顯的等級結構系統,而廖什的模型屬於非等級系統。
第四,關於中心地的等級與所供給商品的種類間的關系,兩者也存在著差異。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職能規模和人口規模完全相對應,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職能等級結構和規模等級結構未必一致。
第三節 中心地理論的發展
一、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二、中心地的等級性
三、中心地系統的變化
四、人口密度與中心地
一、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
(一) 門檻人口及其測定
1.概念
門檻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是指某種中心職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夠得到正常利
潤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說某中心職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2.測定方法
貝利和加里森是通過下式來決定回歸曲線中的參數A和B,式中N=1時的P值就為門
檻人口。
P=A·BN
式中:N——中心地職能的設施數;
P——中心地的人口。
(二) 中心地規模擴大對中心職能布局的作用隨著中心地規模擴大,中心職能數會增加,每個中心職能得到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同時,隨著中心地的人口增加,市場區域規模擴大,各中心職能因規模經濟而擴大,最終趨於適當的規模。
(三) 發展與缺陷
發展:前提條件不需要人口和需求均等分布的假定,更接近於現實。另外,門檻人口通過人口和事務所的回歸分析比較容易求得,便於實際操作。
缺陷:門檻人口的概念不太明確,不能完全說它就代表了商品供給范圍的下限。同時區域形狀、人口密度、購買力等都影響到該模型的解釋力。
二、中心地的等級性
中心地等級性概念
中心地等級性質疑
中心地等級性的實證研究
三、中心地系統的變化
◆時間因素與中心地系統
◆中心地系統是社會和經濟環境變化的產物
1. 中心地等級的變化
2. 中心地職能的變化
四、人口密度與中心地
人口密度與中心商品消費、中心地的關系:在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中心地職能在比較小的范圍內提供服務即可達到門檻值;反之則相反。
結論:區域內同類職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密布,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則比較稀疏。
第四節 中心地理論的應用研究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應用
二、在國土規劃與整治中的應用
三、在城市體系規劃中的應用
一、在集市研究上的應用
(一)集市的特徵
(二)斯泰恩的集市區位理論
(一) 集市的特徵
集市一般具有周期性、巡迴性、交易的地區性、集散性、等級性和社會職能性特徵。
(二) 斯泰恩的集市區位理論
二、在國土規劃與整治中的應用
(一) 西德的空間整治與中心地理論
(二) 中心地理論在日本的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一) 西德的空間整治與中心地理論
聯邦空間整治法(BROG),規定各級中心地的目標;實施手段是「點軸開發」。各州按照中心地理論都規定了各級中心地和服務圈的人口和范圍。巴登-符騰堡州的空間整治是典型。
(二) 中心地理論在日本的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日本建設省曾經按照聚落和公共設施等級進行過區域規劃;全國綜合開發計劃也體現了圈層結構的思想。
三、在城市體系規劃中的應用
中心地理論是研究城市和城市體系的最完善的理論體系,為如何科學、合理地規劃區域內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及城市之間的空間關系,提供了理論基礎。
思 考 題
1.概念題: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職能;中心性;補充區域;經濟距離;市場區;經濟距
離;門檻人口。
2.分析市場原則的中心地系統形成機制及特點。
3.分析交通原則的中心地系統形成機制及特點。
4.分析行政原則的中心地系統形成機制及特點。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統的構建機制。
6.比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與廖什

B. 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區別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規模,並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種特殊形態。
城市是一種復雜的動態現象,它的興起和發展受自然、經濟、社會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遷移特點,都對城市的發展速度、性質、規模、空間組織等產生影響。
城市是一種區域現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據著一部分土地,雖然面積不大,但它作為人類活動的中心,同周圍廣大區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具有控制、調整和服務等機能。
城市本身是一個「面」,它的內部有各種構成要素的演變和組合問題。但從區域角度來看,城市也是一個「點」。幾乎每個城市都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影響區域(腹地或集散區)。由於城市規模不同,影響范圍有大有小,各城市影響區之間也可能有疊加或交錯,但每個城市都在其影響區域內起著焦點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見,城市不僅具有區域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而且屬於歷史范疇。一方面,人們都把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代表,時代經濟、社會、科學、文化的淵藪和焦點。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個社會生活、整個時代所具有的各種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大系統。這個系統包含的內容很廣,不僅包括生產、消費、流通等空間現象,也包羅造成空間現象的非空間過程。為了揭示城市系統的空間現象,必須深入研究形成這種空間現象的社會、文化和思想意識形態等非空間因素。
城市地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就是這樣一種城市。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環境下,城市形成發展、組合分布和空間結構變化規律的科學,既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學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講,城市地理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變化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就我國來說,當前正處於新舊體制交替時期,四化建設向我國城市地理學提出了許多重大的實踐問題。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鎮化水平的調控,區域城鎮體系的形成,農業勞動力轉移,城市職能的更替和空間重組等問題。我國城市地理學的迫切任務,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解決社會經濟建設中不斷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為領導部門決策提供依據,以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城市地理學必須在總結我國的實踐經驗基礎上,借鑒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建設。西方城市地理學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是無數地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其中有不少帶普遍性的理論和方法,經過了外國社會實踐檢驗,對於我國來說,雖然只是間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國情,取其精華,洋為中用,仍然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方法。
無疑,任何理論的產生總不能超越其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許多學說表面看來那麼抽象晦澀,遠離現實,但是,只要從它們的主導思想傾向和基本原理進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們的產生和發展的根源,都有著理論的客觀性。但是,所謂理論的客觀性只是相對的,總是有時代的局限性,受發明者和倡導者的立場觀點所制約,其中摻雜著不少主觀成分。作為社會科學的城市地理學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發展無不打上時代、文化背景及社會性質的烙印。因此,我們在學習外國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時,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絕不能不顧國情,生搬硬套。
我們知道,西方理論本身在西方的國度里也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在發展之中。同時,西方理論,尤其是通過歸納法而得到的理論,其歸納范圍僅僅局限於過去一段時間的西方社會經驗,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會也不一定適用,更何況是不同時期的非西方社會!例如,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在西方18、19世紀的時空條件下,城市化確實促進了工業化。可是今天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化,並沒有帶來相應的工業化。
現代城市地理學的主要理論和模式,其歸納范圍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別是歐美的城市,這是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城市化地區和大城市主要集中於歐美地區。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預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將出現在第三世界,而歐美地區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佔比例將愈來愈小,其代表性也將有所降低。未來城市地理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若循歸納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繹法研究,沒有經過世界上各地區,特別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檢驗,那麼,這種理論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現實意義。
我國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著可以發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學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們缺少理論的概括,科學的推論,模式的建立。我們知道,一種理論,一個研究模式的創立、發展和運用是無數學者、實踐者共同努力的結果。
因此,我們應該不斷總結我國城市發展的過程,並對西方理論加以驗證,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論的基礎上,探討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地理學的理論體系。
當然,城市地理學的發展離不了教學和研究的專業人才。從教學、研究來看,都需要不同層次的城市地理學專業人才。教學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學教學人員,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學人員;研究上,既要一定數量的有較深造詣的專門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從事基本問題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員。所以,專業人才培養是促使城市地理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這門學科的任務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論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是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都需要廣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過對城市地理知識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廣大公民,特別是青年了解當今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及它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而且可以結合個人的工作實際,更好地正確解決和處理城市活動與資源開發的相互關系,進而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C. 城市地理學中 怎麼理解中心位置、重心位置、門戶位置的區別

1、中心位置:位於某一區域的中央,城市與其以外各個方向的聯系距離都比較近,既便於四面八方的交通線向中心會聚,也有利於從中心向外開辟新的交通線,因而促使城市的發展。
2、重心位置:當一個地理區內人口分布和開發條件差異較大時,假想按不均勻性進行加權,就會有一個偏向於優勢區域的重心位置。
3、鄰接位置:又可叫門戶位置或出入口位置。當一個地理區的對外聯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時,這個區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區中央,而明顯偏於主要聯系方向的一端。
(參考《城市地理學》第二版 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編著)

D. 如何用城市地理學的原理看待地攤經濟

用城市地理學的原理看待地攤經濟需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待,既要解讀它的優勢,又要說明弊端,正確看待如下:

地攤經濟的推行,不僅促進了大量失業人口的再就業,拉動了經濟增長,更讓城市多了煙火氣息,增添了城市的魅力。但同時,也出現的一些問題。

盲目跟風,有的城市沒有科學規劃地攤攤位,存在佔道經營影響交通的問題。管理不嚴,一些小販所販賣的食品飲料存在質量問題,監管不嚴和准入門檻過低導致存在質量和假冒偽劣的商品。環境污染,有的攤販在經營過程中製造出大量的垃圾,對當地衛生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

地攤經濟的推行引發了與城市管理的矛盾,如北京和上海一些大城市則明令限制甚至禁止地攤經濟的推行。但地攤經濟與城市管理並不是天然對立的。

(4)城市地理學門檻距離擴展閱讀:

地攤經濟倡導背景

今年初開始因疫情影響導致很大一部分人員失業。為保就業和促經濟,國內一些城市(成都)擺攤政策對本地社會以致經濟的影響日趨浮現,加上網路大篇幅的報道,因而「擺地攤」就成了今年流行語。

「地攤」可以是一個城市的象徵,紐約有熱狗車,東京有拉麵車,台灣地區有非常馳名各大夜市。不但讓街頭增添生氣和色彩,其靈活變通、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成為各省地道的街頭文化。所以總理明確提出不以地攤管理作為文明城市的評比指標。

一方面,要合理設置攤位位置和擺放時間,盡量避免佔道經營,在不影響城市交通的情況下布局攤位。

另一方面,要對攤販加強管理,鼓勵其蓬勃發展的同時更不能放鬆管理。對污染環境,存在食品質量問題的攤位責令整改,從事食品經營的攤販要有健康證才可從事,把保證人民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

E.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內容及三個原則支配中心地體系的形成

克里斯塔勒曾經敏銳地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人們探索這個原因,為什麼城市有大有小?人們相信,城市一定有什麼安排它的原則在支配著,僅僅是人們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開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規律。通過對德國南部城鎮的調查,克里斯塔勒於1933年發表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系統地闡明了中心地的數量、規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論。
一、假設條件和基本概念

克里斯塔勒創建中心地理論深受杜能和韋伯區位論的影響,故他的理論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徵是每一點均有接受一個中心地的同等機會,一點與其它任一點的相對通達性只與距離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個統一的交通面。後來,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條件,即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屬於經濟行為合理的人的概念。這一概念表示生產者為謀取最大利潤,尋求掌握盡可能大的市場區,致使生產者之間的間隔距離盡可能地大;消費者為盡可能減少旅行費用,都自覺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購買貨物或取得服務。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具備完成上述行為的完整知識。經濟人假設條件的補充對中心地六邊形網路圖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還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為向居住在它周圍地域(尤指農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地方。

中心地的等級性
1,中心地主要提供貿易,金融,手工業,行政,文化和精神服務.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種類有高低等級之分.根據中心商品服務范圍的大小可分為高級中心商品和低級中心商品.高級中心商品是指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例如高檔消費品,名牌服裝,寶石等,而低級中心商品是商品服務范圍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例如小百貨,副食品,蔬菜等.
提供高級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職能為高級中心地職能,反之為低級中心地職能,例如名牌服裝的專賣店和經營寶石的珠寶店是高級中心地職能,而經營小百貨的零售店是低級中心地職能.
具有高級中心地職能布局的中心地為高級中心地,反之為低級中心地.低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多,分布廣,服務范圍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檔次低,種類少.高級中心地的特點是:數量少,服務范圍廣,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種類多.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些中級中心地,其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范圍介於兩者之間.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級中心地就可以滿足,但要購買高級商品或高檔次服務必須到中級或高級中心地才能滿足.不同規模等級的中心地之間的分布秩序和空間結構是中心地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
2,特點
⑴中心地的等級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的級別所決定.
⑵中心地的等級決定了中心地的數量,分布和服務范圍.
⑶中心地的數量和分布與中心地的等級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務范圍與等級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級的中心地不僅提供相應級別的商品和服務,還提供所有低於這一級別的商品和服務.
⑸中心地的等級性表現在每個高級中心地都附屬幾個中級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級中心地,形成中心地體系.

(2)中心貨物與服務(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別指在中心地內生產的貨物與提供的服務,亦可稱為中心地職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貨物和服務是分等級的,即分為較高(低)級別的中心地生產的較高(低)級別的中心貨物或提供較高(低)級別的服務。

在大多數中心地,每一種中心貨物或服務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業單位承擔。例如,一個集鎮,往往有二三家雜貨店或飲食店。每個擔負一種中心地職能的單位,稱為一個職能單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職能單位數量必定大於或等於中心地職能種類的數量,通常總是前者的數量超過後者的數量。

除了幾家單位共同提供一種中心貨物或服務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單位提供多種中心貨物或服務的場合,從而包括了幾個職能單位。這種情況多見於百貨公司、超級市場等大型零售商業組織。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個地點的中心性可以理解為一個地點對圍繞它周圍地區的相對意義的總和。簡單地說,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職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認為,城鎮的人口規模不能用來測量城鎮的中心性,因為城鎮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規模是一個城鎮在區域中的地位的綜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鎮的電話門數作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標,因為當時電話已廣泛使用,電話門數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鎮作用的大小。

(4)服務范圍。克里斯塔勒認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種貨物和服務都有其可變的服務范圍。范圍的上限是消費者願意去一個中心地得到貨物或服務的最遠距離,超過這一距離他便可能去另一個較近的中心地。以最遠距離r為半徑,可得到一個圓形的互補區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務范圍的下限是保持一項中心地職能經營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離。以為半徑,也可得到一個圓形的互補區域,它表示維持某一級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 亦稱之為需求門檻距離(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銷售距離。

服務范圍上下限之間存在著三種關系,它們對進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義:①如果門檻距離大於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那麼這種貨物在該地區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②如果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和門檻距離相等,那麼,經營該種貨物正好能得到利潤。③如果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大於門檻距離,那麼,該項貨物不僅可被提供,而且經營者還可從為居住在兩個腹地間的人口服務中得到超額利潤。

二、六邊形網路和城鎮等級體系的形成

從以上條件出發,克里斯塔勒推導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於克里斯塔勒關心的是,在農村市場服務中心演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聚落體系的特徵,他又提出了構成市場原則的兩個限制因素:一是各級供應點必須達到最低數量以使商人的利潤最大化;二是一個地區的所有人口都應得到每一種貨物的提供或服務。為滿足第一個條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須採用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因為這可以使供應點的數量達到最少化。於是,作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設在理想地表上均勻分布著一系列的B級中心地,它們的最高級別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定為r。這樣,B級中心地之間的距離為2r。如將所有的B級中心地聯接,則可得到一張有規則的等邊三角形的網。

但是,這樣的一個系統將不能滿足第二個限制因素。因為B級市場區都是圓形的,居住在三個圓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費者將得不到供應。因此,對上圖必須作一些修改,這就是將所有的圓形市場區重疊起來。重疊後,B級中心地仍按有規則的等邊三角形網排列,只是間隔更緊湊,其距離為d。此外,由於重疊區被分割,圓形的市場區被六邊形的市場區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費者應按「最近中心地購物」的假設,選擇距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貨物或服務。

至此,人們討論了一種貨物供應時的情況。實際上,一個中心地能提供多種貨物。由於克里斯塔勒採用的是B級中心地最高等級貨物最大銷售距離的概念,這就意味著B級中心地還提供一系列較低級別的貨物或服務。這些貨物和服務組成一個連續的、遞降的等級序列,自高級向低級,它們的最大銷售距離分別為r-1,r-2,r-3…,但是,由於它們的最大銷售距離均小於r,因此不能服務於B級中心地市場區的所有地方。隨著貨物級別的降低,較低級貨物市場區的范圍與B級中心地市場區的范圍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在此情況下,一個較低級別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稱之為K級中心地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它可以為B級中心地中的較低級貨物服務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務。K級中心地的位置處於三個B級中心地所構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與B級中心地展開最有效的競爭。K級中心地市場區的邊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級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e所決定。

與K級中心地產生的過程類似,在某項更低級的貨物的最大銷售距離上可產生相應級別的A級和M級中心地。作為一個反過程,則可能出現高於B級中心地的G級中心地,較低一級的中心地的位置總是在高一級的三個中心地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為K=3的中心地網路。

三、理論模型

克里斯塔勒認為,有三個條件或原則支配中心地體系的形成,它們是市場原則、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在不同的原則支配下,中心地網路呈現不同的結構,而且中心地和市場區大小的等級順序有著嚴格的規定,即按照所謂K值排列成有規則的、嚴密的系列。

1.市場原則

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關心的是在農村市場中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聚落體系,因此他首先論述的也是按市場原則建立起來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場原則,低一級的中心地應位於高一級的三個中心地所形成的等邊三角形的中央,從而最有利於低一級的中心地與高一級的中心地展開競爭,由此形成K=3的系統。

低一級市場區的數量總是高一級市場區數量的3倍。由於每個中心地包括了低級中心地的所有職能,即一級中心地同時也是二級乃至更低級的中心地,所以,一級中心地所屬的3個二級市場區內,只需在原有的一個一級中心地之外再增加兩個二級中心地即可滿足3個二級市場區的需要。在9個三級市場區內,因已有了一個一級中心地、兩個二級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個三級中心地。這樣,在K=3的系統內,不同規模中心地出現的等級序列是:

1,2,6,18,…

由市場原則形成的中心地等級體系的交通系統,是以高等級中心地為中心,有6條放射狀的主幹道聯接次一級的中心地,又有6條也成放射狀的次幹道聯結再次一等級的中心地。由於此種運輸系統聯系兩個高一等級中心地的道路不通過次一級中心地,因此,被認為是效率不高的運輸系統。

中心地理論2.交通原則
克里斯塔勒認識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統對聚落體系的形成有深刻影響,這導致B級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隨機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著交通線分布。在此情況下,次一級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統那樣,居於三個高一級的中心地的中間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競爭效果,而是位於聯接兩個高一級中心地的道路干線上的中點位置。

和K=3的系統比較,在交通原則支配下的六邊形網路的方向被改變。高級市場區的邊界仍然通過6個次一級中心地,但次級中心地位於高級中心地市場區邊界的中點,這樣它的腹地被分割成兩部分,分屬兩個較高級中心地的腹地內。而對較高級的中心地來說,除包含一個次級中心地的完整市場區外,還包括6個次級中心地的市場區的一半,即 包括4個次級市場區,由此形成K=4的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市場區數量的等級序列是:

1,4,16,64,…

次級市場區的數量以4倍的速度遞增。與K=3的系統類似,由於高級中心地也起低級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統內,中心地數量的等級序列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則形成的交通網,因次一級中心地位於聯系較高一級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認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網,而由交通原則形成的中心地體系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出現的。

3.行政原則

在K=3和K=4的系統內,除高級中心地自身所轄的一個次級轄區是完整的外,其餘的次級轄區都是被割裂的,顯然,這不便於行政管理。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則組織的K=7的系統。在K=7的系統中,六邊形的規模被擴大,以便使周圍6個次級中心地完全處於高級中心地的管轄之下。這樣,中心地體系的行政從屬關系的界線和供應關系的界線相吻合。

根據行政原則形成的中心地體系,每七個低級中心地有一個高級中心地,任何等級的中心地數目為較高等級的7倍(最高等級除外),即:

1,6,42,294,…

市場區的等級序列則是:

l,7,49,343,…

在K=7的系統內,由於其運輸系統顯示出每位顧客為購買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務所需旅行的平均距離較另兩個系統都長,因此,行政原則下的運輸系統被認為是效率最差的一種。

三原則適合的條件

在三原則中市場原則是基礎,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可以看作是對市場原則基礎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統的修改.克氏進一步分析了三原則的適用范圍.
市場原則適用於由市場和市場區域構成的中心地商品供給情況,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交通原則適合新開發區,交通過境地帶或聚落呈線狀分布區域.在文化水平高,工業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區域,交通原則比市場原則作用大.行政原則適用於具有強大統治機構的時代,或者象社會主義過境以行政組織為基礎的社會生活.另外,自給性強,與城市分離,相對封閉的偏遠山區,行政原則的作用也比較強.
此外,克氏還認為,高級中心地對遠距離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級中心地按照交通原則布局,中級中心地按照行政原則作用較大,低級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場原則解釋比較合理.

以上三個原則共同導致了城市等級體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克里斯塔勒認為,在開放、便於通行的地區,市場經濟的原則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間盆地地區,客觀上與外界隔絕,行政管理更為重要;年輕的國家與新開發的地區,交通線對移民來講是「先鋒性」的工作,交通原則占優勢。克里斯塔勒得出結論:在三個原則共同作用下,一個地區或國家,應當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級體系:A級城市1個,B級城市2個,C級城市6至12個,D級城市42至54個,E級城市118個。

中心地理論 - 存在問題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盡管對地理學、城市經濟學和區位理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當然這種缺陷是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的。

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視商品供給范圍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來決定。雖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給下限,但缺乏詳細分析。對各種商品得到怎樣程度的超額利潤論述也不明確。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統中,K值在一個系統中是固定不變的。事實上,由於區域的各種條件作用,所形成的區域模型各等級的變化用一個固定的K值無法概括。

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費者看作為「經濟人」,認為消費者首先是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現實中,消費者的行為是多目標的。因此,消費者更傾向於在高級中心地進行經濟或社會行為活動。這樣會導致高級中心地的市場區域范圍擴大,使中心地系統結構發生變形。

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視了集聚利益,事實上,同一等級或不同等級的設施集中布局會產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視各等級中心設施的出現,對出現的數量不感興趣。

中心地理論 - 理論意義
中心地理論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論是地理學由傳統的區域個性描述走向對空間規律和法則探討的直接推動原因,是現代地理學發展的基礎。克氏作為地理學者初次把演繹的思維方法引入地理學,研究空間法則和原理,無疑是對地理研究思維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為這樣,他被後人尊稱為「理論地理學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理論基礎。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關於城市等級劃分的研究;二是關於都市與農村區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關於城市內和城市間的社會和經濟空間模型的研究;四是關於城市區位和規模,以及職能為媒介的城市時空分布的研究;五是關於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區位布局、規模和空間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論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中心地與市場區域(也可看作為腹地)間的關系,對研究區域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區域規劃中,按照中心地理論可合理地布局區域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其它經濟和社會職能。在這方面德國的研究成果和實際經驗可值得參考。

F. 什麼是迦納模式

一、來概念
迦納模式是指將土地價值理源論思想應用於商業區位格局分析之中,格蒂斯在1961年通過揭示總零售量隨離開地價最高的中心地帶距離的增加而逐漸減小的規律,證實了城市土地地租變動及其與商業經濟活動之間關系的規律。
二、主要思想
迦納模式的主要思想可概括為:高門檻(所謂「門檻」,是指一個企業為經濟正常經營活動而需賺取的最低收入)的職能是有較高的地租支付能力,能夠居於商業區中地租較高的地方,在在實踐中,由於商業企業都是為其周圍的居民服務,所以可用維持其正常經營所需的最低人口數代替最低收入下限,以人口門檻作為門檻高低的簡明指標。
三、不足之處
迦納理論的不足之處主要在於:商店的位置並不總是與距地租峰值區的距離有關,而且商用土地的地租也並不完全是由距中心點的距離來決定的。針對這些不足,道寧(P.B.Downing)進一步闡述了土地面積、人口分布、經濟收入分布狀況、交通及便捷性的不規則狀況等對城市商用土地地租的影響,使迦納模式更加合理客觀。

G. 城市地區與地理有關系的嗎說出理由

中心地理論是由德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提出的。
(一)中心地理論有關基本概念
1.中心地。指相對於一個區域而言的中心點,不是一般泛指的城鎮或居民點。更確切地說,是指區域內向其周圍地域的居民點居民提供各種貨物和服務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點。
2.中心地職能。由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務就稱為中心地職能。中心地職能主要以商業、服務業方面的活動為主,同時還包括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但不包括中心地製造業方面的活動。
3.中心性。中心性或者中心度,可理解為一個中心地對周圍地區的影響程度,或者說中心地職能的空間作用大小,中心性可以用「高」、「低」、「強」、「弱」、「一般」、「特殊」等概念來形容和比較。
4.需求門檻。需求門檻是指某中心地能維持供應某種商品和勞務所需的最低購買力和服務水平。
在實際中,需求門檻多用能維持一家商服企業的最低收入所需的最低人口數來表示。這里的最低人口數,就稱為門檻人口。
5.商品銷售范圍。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的數量,取決於他們准備為之付出的實際價格。此價格就是商品的銷售價格加上為購買這種商品來往的交通費用。顯然,實際價格是隨消費者選擇商品提供點的距離遠近而變化的。距離越短,交通花費越少。商品的實際價格越低,結果該商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否則相反。由此可得出,商品銷售范圍就是指消費者為獲取商品和服務所希望通達的最遠路程,或者是指中心地提供商品和勞務的最大銷售距離和服務半徑。
五、城市地域空間利用結構理論
城市地域空間利用結構是指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人們把土地作為生產和生活資料,依據其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加以改造、使用和保護的全過程,或者說是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利用效果的總和。城市土地利用結果反映城市空間的基本結構形態和城市區域內各功能的地域差異。
城市土地利用過程與農地、林地等相比要復雜得多,這是因為城市土地除了具有數量上的有限性、位置上的固定性、供給上的稀缺性、使用上的永續性等土地資源的一般共性外,還具有用地類型上的多樣性、使用功能結構上的復雜性、土地區位上的極端重要性和利用上的高度集約性等特殊性。因此,如何最佳最有效地使用城市土地,形成合理的有機聯系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就成為城市經濟學、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學科關注的問題和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最早從理論和原則上對土地利用空間結構進行研究的是區位論的先驅、德國古典經濟學家馮

H. 城市地理學——山東城市體系發展的對策是什麼

1. 促進特大、大城市發展,強化濟南、青島的中心
帶動作用
大城市超先發展規律(包括大城市人口數量的增長,及大城市數目的增長) 是當代世界城市化發展的規律,究其原因,一是大城市有較強的技術、經濟優勢,能夠積聚更多的資源、人才、企業,容易形成產業集群;二是大城市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強有力的帶動腹地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中小城市越來越受到大城市發展的影響與制約;第三,大城市具有明顯的規模效益和良好的集聚功能,能夠達到最終收益(收入減成本) 最大化.到2004 年,山東擁有特大、大城市10 座,分別是濟南、青島、淄博、煙台、棗庄、東營、濰坊、濟寧、泰安、臨沂. 這些城市都是地區的經濟中心,也是地區經濟的增長極點,重視發展它們有利於整個地區經濟的增長和全省經濟的發展. 其中,濟南、青島是山東省的特大城市,居於山東省雙核心空間布局的核心位置,前者是山東的省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後者是山東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的「龍頭城市」,山東省經濟中心,國際性港口城市. 但研究表明,濟南、青島兩市的城市規模、城市競爭力及對周邊區域的輻射作用與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國內地城市相差懸殊,與發達國家的區域中心更是不可比擬. 因此,強化濟南、青島的中心帶動作用對整個山東省的城市化發展來說是當務之急.

2. 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注重其「內涵式」發展
中小城市處於城鎮體系金字塔結構的中部,上
接大城市,下聯小城鎮,往往是傳統縣域的區域中
心,具有大城市和小城鎮不可替代的功能. 中小城市
城市化的成本較低,具有比較齊全的基礎設施和公
用設施,基於對交通、通訊和市場等基礎條件要求的
工商業發展往往也依靠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的產業
基礎具有一定規模,已形成所在區域的工商業中心.
中小城市由於處在城鎮體系的中間環節,市場機制
發揮作用比較充分,農民進城的「門檻」較低,勞動力轉移的難度和風險也較小,中小城市對合理分流農村富餘勞動力和控制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大城市起到
了「蓄水池」和「截流閘」的積極作用. 中小城市把城市先進的思想觀念、管理經驗、技術信息傳播到廣大農村,成為我國億萬農民接觸現代文明的媒介,既加強了城鄉聯系,促進了二者的共同發展,又避免重蹈許多發展中國家大城市膨脹、農村不斷衰落的「發展的陷阱」.山東省中小城市數目多,到2004 年,共38 座,一般為地級城市和經濟比較發達的縣級城市,它們最具有發展活力,是整個城市體系中發展空間最大的城市群體,對於這類城市未來應重點發展其主導
產業,提高其職能專業性,增強經濟實力,培育成區
域經濟發展的增長中心,其中菏澤、德州、聊城、濱
州、日照等地級城市建設成為大城市,帶動周圍縣級
市和縣的發展.

3. 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促進城市體系的網路
發展
如前所述,山東省城市規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徵,意味著城市系統的演化是一種自組織過程,是在客觀規律的支配下形成與發育的,政府過多地干預不利於形成合理、有序的結構. 在城市化過程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在於致力於良好投資環境的營造,同時在既有的政策框架下大膽改革,掃除阻礙人口向城鎮遷移的制度障礙,而不是過分的扶持、強化某一類城市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既定城市發展規律政策進行重新反思. 大、中、小城市相結合,加強城市間的聯系,使城市化發展模式由「據點」式轉變為「網路」式才是山東省城市體系發展的正確道路.培育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發展,並且扶植一些發展勢頭良好,發展潛力較大的中小城市,使它們快速升格為大城市.

I. 城市地理學中 怎麼理解中心位置,重心位置,門戶位置的區別

中心位置:城市位於某一區域的中央,與其以外各個方向的聯系距離都比較近。這種有利的中心位置既便於四面八方的交通線向中心會聚,也有利於從中心向外開辟新的交通線,因而促使城市的發展。

重心位置:當一個地理區內人口分布和開發條件差異較大時,假想按不均勻性進行加權,就會有一個偏向於優勢區域的重心位置。

門戶位置(出入口位置):當一個地理區的對外聯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時,這個區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區中央,而明顯偏於主要聯系方向一端。
鄰接位置:即城市區位追求鄰接於決定其發展的區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本區域的中央城市
地理學復習資料匯總_文檔下載http://www.wendangxiazai.com/b-d132ff0ccc175527072208d3-6.html

J. 地理學科到大學選什麼專業

涉及到地理學科的專業:氣候氣象類、大氣類、地質礦產類、自然地理類、人文地理類、經濟地理類、天文類、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測繪類、環境保護、人口資源、水利類、交通管理類、地理教育、土地資源管理、海洋經濟、海洋科學類、歷史地理類、旅遊管理、酒店管理等等。

  1. 勘察技術與工程專業:本專業在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外語、計算機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基礎地質學、應用地球物理、岩土鑽掘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資源勘查及工程勘察的設計、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勘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本專業可以在資源勘查和工程勘察兩個方向上有所側重。

  2. 石油工程: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數學、物理、化學、力學、地質學、工程科學的基礎理論和與石油工程有關的基本知識,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油氣田鑽井與完井、採油及油氣開發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以及初步的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的基本能力。

  3. 采礦工程: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岩體工程力學、采礦及礦山安全及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受到采礦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礦區規劃、礦山開采設計、岩層控制技術、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設計方面的基本能力。

  4. 海洋技術: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海洋高科技和海洋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海洋新技術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海洋調查和海洋科學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

  5. 海洋科學:本專業學生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學及海洋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海洋科學研究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海洋科學基本調查方法和實驗技能,具有從事海洋調查和海洋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6. 應用氣象學: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應用氣象學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科學思維、科學實驗、信息處理技術等方面的技術和基礎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堅實的大氣科學、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礎,掌握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研製與運用、氣候資源開發與利用、產業工程的適用氣象技術研究、氣象防災減災對策與技術研究、生態環境調控以及解決氣象學在有關領域中應用問題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較廣泛的科學適應能力。

  7. 大氣科學: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大氣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科學思維與科學實驗(包括野外實習和室內實驗)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具有進行大氣科學基礎研究或應用研究,進行理論分析、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知識更新能力和較廣泛的科學適應能力。

  8.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信息系統和地圖學、遙感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具有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設計與開發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9.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和資源開發、規劃管理的基本技能。

  10. 地理科學: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運用地圖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與資源環境實驗分析的基本技能並具有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11. 地質學專業: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質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實踐訓練,掌握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12. 天文學專業:本專業主要學習天文、物理和數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天文觀測方面的科學思維和基礎訓練,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掌握理論分析、數據處理和計算機應用的基本技能。

拓展資料:

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既有堅實的基本理論、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研究地理學基本理論的學科──理論地理學,研究地理學應用理論的學科──應用地理學,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將率先獲得較大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區域規劃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進展;地理學研究中的人文化趨勢將會強化,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或稱邊緣學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