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學科的學情分析

地理學科的學情分析

發布時間: 2021-03-05 21:22:44

❶ 學情分析包括哪幾個方面

1、學情分析包括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何特點、學習方法怎樣、習慣怎樣、興趣如何,成績如何等方面構成的。

2、學情分析的目標:

(1)、進一步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

(2)、鞏固良好班風,完善班級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級各方力量,提高班級整體水平。

(3)、加強學風建設,培養學習興趣,明確學習重要性,注重學法指導,提高學習效率。

(4)、與學生融洽相處,建立「亦師亦友」的新型師生關系。

3、根據學情分析出學生的情況後,老師要與家長保持正常、經常化的溝通,力爭家長的配合,共同管理好學生。重視家長會的作用,重視做好家訪工作,繼續進行家校聯系單的方式密切與家長的聯系,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情況。

(1)地理學科的學情分析擴展閱讀:

原因分析:

(1)成績較好,我個人認為是暫時現象。本班師資力量比較雄厚,這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家長非常重視,非常配合。這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基礎。

(3)學生方面,班級里的優等生學習非常自覺認真,在班級里起了引領與帶頭作用,比學習,比進步蔚然成風。

(4)由於班級里差生面比較大,這批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到教室後不能,並且不懂學習,作業不能獨立完成。這樣相對來說也拖了班級的後腿。

改進措施:

1、 多關注優等生,讓他們一定要保持穩定。多鼓勵中等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他們與優等生逐一雌雄。多幫助下游生!努力使兩極分化最小化!

2、一如既往抓學風。要做到勤說(每天每時常提醒)、勤問(每天能夠與個別學生進行交流)、勤查(每天檢查各科作業的完成情況),加大管理力度,讓學生能在安靜的環境中學習。

3、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闡明各校之間競爭的嚴峻形勢,讓學生有憂患意識,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4、 多與各科教師聯系,及時了解學生動態,接受科任老師的建議。多與家長交流,形成合力,共同督促學生學習,使其進步。

5、 繼續進行「一幫一」互助學習幫教活動,讓優生帶動差生學習,共同取得進步。

6、 學生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對自己的學習提出具體的要求。

7、 舉行一次學法交流會,促成每個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良好學習方法。

❷ 以高中必修1第四單元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為例,說明學情分析對地理教學目標設計的意義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在於向學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方向上發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本章的理論性較強,教學時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像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通過學習,應使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和陸地環境地域分異的規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還應使學生建立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課時安排:共5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

課時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2

課時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

1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從容說課

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教學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後,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後果。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高中地理學科現狀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1、 對地理學科缺乏正確的認識。
2、 缺乏科學的地理學習方法。
3、 學科思維能力差,舉一反三能力,思維變通性差。
4、不勤於,善於運用地圖。

❹ 高中地理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學情分析怎麼寫

常見的天來氣系統是是大氣環境一節自中的第4課時內容,我給你先說一下大氣環境的學情分析吧。

1、學生學習本節之前已具備一定的天氣和氣候基礎知識。
2、學生學習本節之前沒有學過「力的合成與分解」,因此,講授本課之前,要先向學生講授一些「力的合成與分解」的知識,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六個風帶的形成。
3、學生對三圈環流的抽象思維欠缺,需要藉助一些原理示意圖突破。

下面是天氣系統的學情分析,僅供參考。

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大氣運動的原理已掌握,接觸過各類天氣現象,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慾望,但認識不夠深刻需加以引導。高一的學生,正處於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快速發展的階段,初中地理幾乎相當於空白。所以教師必須盡量將抽象的地理形象化,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地理的學習中。

❺ 地理學情分析怎麼寫

一、高中地理課堂中學生學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通過平時觀察交流聽課教研活動,從高一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偏差、學習風格與習慣、課堂參與、課後作業延伸及日常生活的表現等方面去了解學生,通過定性分析我們發現以下情況。
1.初、高中地理知識跨度大,致使高一新生在思想、學習方法以及地理知識和能力儲備方面一時不能適應或准備不足,普遍感覺地理難學。
2.面對地理課本不知從哪裡下手,總感覺腦子里亂糟糟的,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即便是認真學了,努力背了,但還是記不準、記不全,在解決問題時,不是理解出現偏差,就是沒有解題的思路,或是有了思路答不完整。
3.課堂參與程度低,僅限於一問一答,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深入思考。
4.很多同學課堂上不願意主動發言,幾乎不質疑,更別提上升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了。
二、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教學脫離學情的原因分析
針對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互聽互評課,交流教法,探討教育理論,發現存在以下原因:
1.備課過程中重「文本」輕「學生」
在「知識本位」「教師為中心」的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的備課時間、精力幾乎都用於研究大綱、鑽研教材、撰寫教案。教師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閉門造車」式的教學設計,有些青年教師往往還對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特別研究,常常花大量的時間製作出精彩生動、內容豐富的課件,然後用設計好的教案、課件機械式地上課,不能隨機應變,也不會調整教學進程和策略。
2.教學起點和要求定位不恰當,分層教學措施缺失
一方面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班級和學生,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起點時搞「一刀切」,提出的學習要求相同,導致對有的班級和學生教學起點偏高,有的班級則相反;另一方面對課堂教學提問的問題難度、作業難度和作業量、完成時間等方面的要求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興趣、認知能力和知識基礎等,難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收獲,從而出現優等生「吃不飽」,基礎薄弱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
3.不能根據學情妥善選擇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不善於因勢利導、深入淺出,使學生對地理產生抑制情緒,這是學生感到地理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❻ 如何進行地理學科教材分析

首先要明確中學地理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內容,即,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教育。這些教育內容在現代地理教育中有很多具體表現在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口觀、資源觀與環境觀等方面的教育中。例如,在學習土地資源時,結合我國山地面積廣、平原面積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節約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資源觀教育,就是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具體體現。

(一)中學地理教材的宏觀分析

宏觀分析又稱整體教材分析,是從中學地理教材的整體出發,分析教材產生的背景和使用背景、教材整體結構、教材資料儲備的過程。旨在使教師從整體上了解中學地理教材的編寫目的和實際具有的教育功能。

  1. 了解教材的時代背景

2.分析教材的內部結構

3.資料儲備分析

所謂資料儲備就是指教師積累的各種教學所用的材料,而資料儲備分析則是根據教材的實際功能及教學實際需要,確定為補充或改組原有教材所需要搜集資料的范圍和途徑的過程。

(二)中學地理教材的微觀分析

  1. 劃分教學因子

2.分析教材的內部聯系

3.分析教材的外部聯系

4.分析知識教育功能

5.分析培養能力的功能

❼ 地理學教育的學科概述

1、地質學基礎 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主要包括礦物、岩石、地質作用、構造運動,大地構造學說、地殼歷史及其研究方法等。要求學生掌握地質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授課過程中著重吸收了最近研究成果,如花崗岩的成因、乾酪根成油學說、區域性大斷裂、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地址事件和生物事件等。
2、 地圖學與遙感 專業基礎課程,綜合了地圖學與遙感學的知識,地圖學內容主要包括地圖學的數學基礎,地圖學概括,地圖符號、地圖表示、地圖圖形、地圖的繪制與復制等。遙感學注重反映遙感應用的內容,主要包括遙感基本概念、地磁輻射和地物波譜、遙感成像、遙感圖象分析、3S(GIS、RS、GPS)集成以及新型遙感平台等。
3、 地理信息系統 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性、基礎性科學,主要介紹地理信息系統的組成,功能及其發展現狀,地理空間與空間數據處理及其方法,空間信息模型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工程與標准化問題,結合實例介紹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及其應用等。該課程重點突出地理信息系統的技術及其應用方法。
4、 中國地理 主幹專業課程,主要介紹中國范圍內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經濟發展及其區域特徵,將人地因素融為一體,強調人文關系對於區域開發、保護資源和環境、改善生態平衡、發展經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該課程在要求學生掌握中國地理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區域問題的能力。
5、 世界地理 主要介紹世界各大洲、各大洋、各大地區及其地理環境結構,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方面。探討世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現象在空間分布及兩者的關系,從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條件的角度去揭示世界區域的人地關系。把區域自然人文地理環境有機結合起來,既正確評價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作用,又充分反映人類社會的能動作用,並以反映世界區域地理環境結構的整體性、差異性以及區域分異規律作為基礎理論。授課過程中注意了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經濟變化的新動向、新趨勢。
考核方式:閉卷考試
6、 人文地理學
地理類專業公共核心課程,在介紹人文地理學學科發展趨勢及有關理論的基礎上,以文化學為基礎介紹人文現象的時空特點及分支學科,在理論方面突出人地關系,在實踐方面重視現實的重大問題。著重分析人文地理各要素的特徵(人口、民族、宗教、語言等),同時突出學科當前與未來重大問題。 它要調節的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關於人地關系問題,再人類歷史上還經歷以下幾種認識論的變遷:一是天命論。認為人是大自然的努力,這種觀點統治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二是人定勝天論,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主任。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片面的。三是夥伴論——協調論——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這種理論正在形成和不斷完善。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有一個基本正確的方向和方法。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方法論,進而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強化環境良心意識。
什麼是良心

良心是人類最早發現用來規范人行為的潛在意識。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卻經常地、普遍地、頑強地起著作用。環境良心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環境行為負責,有使命感。它是知道人們在實施環境的行為的「先導」,行為中的「督導」,行為後的「判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環境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持之以恆,潛移默化地向學生灌輸環境良心意識。如講生物資源時,就應認真地告訴大家,我們祖先從森林中走出來,下森林養育了我們,我們怎麼能忘恩負義地亂砍濫伐林木呢?我們怎麼能在21世紀里去「刀耕火種」地焚燒秸稈的蠢事呢?大自然中的物種千千萬,它們是人類的夥伴,我們怎麼能亂捕濫殺它們呢?要是物種都滅絕了,僅剩下我們人類自己,那還叫什麼世界呢?失去人類的夥伴,生存環境,人類也必將走向滅亡。這樣講,使他們從內心深處樹立起「保護環境,保持良好的生態平衡,促進良性循環就是維護人類的生存發展;破壞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形成惡性循環,竟而影響可持續發展就是作惡積怨的環境良心意識。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善待環境,利國利民。做到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愛美,賞美,追求美社人類特有的天性,人皆有之。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感悟到美,體驗到美,進而產生崇高理想。執著信念和高尚的情操,有利於人類智慧和個性的高度發展與完善。身處優美環境之中,就會感到賞心悅目,就會精神振奮,就會機器愉快之情,情景交融,人地和諧,使精神得以精華,升華,達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這就社書謂的環境育人,也就是環境審美意識的培養。
在必修課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系統地向學生講授環境科學知識,結合課文內容,大力宣傳環保法規,基本國策。如從當今社會人們關注的臭氧層破壞,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森林的萎縮,草原退化,水資源貧乏,土地資源浪費及各種災害成因的分析中,看到它們當中無一不打上人類自己的烙印。使高中學生加深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正在不斷地惡化及嚴重的後果的認識及其危害性,樹立責任感。在選修課中,搞一些專題講座。如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成因。2000年春,華北地區沙塵暴肆虐13次之多的原因。叢冢體會到危機感。同時,也要大力宣傳人地協調的成功經驗,使人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單刀人類治理環境向美好方向發展的前景:如「三北防護林」這一世界上最大生態工程的實施,黃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寧夏地區的沙漠治理,還有在我國實施河水統一調度獲得成功,在大旱之年的2000年,黃河一改多年連續斷流之命運,實現了全年不斷流;新疆博斯騰湖兩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輸入救命之水,維護當地生態平衡等等。
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環境意識的有效途徑。可以建立環保興趣小組,組織環保知識競賽可以建立環保興趣小組,組織環保知識競賽,排演環保節目,搞地理調查,還可搞土地資源利用、水資源污染等單項調查,寫出調查報告。 優秀的教師是學生仿效的最生動的形象。教師的言行都要與環境教育想一致,有利於環境教育的事多說多做。比如節約用點,隨手關燈等。因為教師的言行是一種潛在課程要素是一種軟環境,對學生環境意識的養成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叫論道而不說教。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環境道德觀。地理教師在學生面前,除了展現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展現自己的人格、德操、情趣,信念、愛憎等。
地理教學活動可使學生獲得環境保護方面的科學知識,無窮的人格力量可以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只有把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結合起來,才可能使學生再生動有趣的、充滿審美魅力的教學中,體驗到高雅、熱烈、崇高、神聖、庄嚴的精神享受,體驗到環境教育本身的美感,體驗到人類的偉大及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自豪感及使命感。如果能做到這樣,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教育也就寓於其中了。

❽ 如何進行學情分析和教材分析

進行學情分析:
1。學生年齡特點分析包括所在年齡階段的學生長於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樂於發言還是開始羞澀保守;喜歡跟老師合作還是開始抵觸老師;不同年齡學生注意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不同。這些特點可以通過學習一些發展心理學的簡單知識來分析,也可以憑借經驗和觀察來靈活把握。 還有不同年齡學生的感興趣特的話題不同,教師一方面要盡量結合學生興趣開展教學,又要適當引導不能一味屈尊或者遷就學生的不良興趣。

2。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

3。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分析分析不同班級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如何、學習新的操作技能的能力如何。據此設計教學任務的深度、難度和廣度。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老師還可以進一步分析本班學生中學習能力突出的尖子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並因材施教、採取變通靈活的教學策略。

4。學生學習風格分析 班級整體學習風格:一個班級的孩子在一起時間長了會形成「班級性格」,有些班級思維活躍、反應迅速,但往往思維深度不夠、准確性稍微欠缺;有些班級則較為沉悶,但可能具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不同的學生個體也是如此,教師應該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觀察,敏銳捕捉相關信息,通過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合作等方式盡量取學生之長、補其之短。 當然,切忌單純為了學情分析而去分析學生或者將學情分析孤立於教學設計之外,學情分析是系統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與教學設計的其他部分存在極為緊密的互動關系。 學情分析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目標往往是空中樓閣;因為只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心理認知特點,才能確定其在不同領域、不同學科和不同學習活動中的最近發展區,而從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來闡述最近發展區就是教-學目標。 學情分析是教-學內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據,沒有學情分析的內容分析往往是一盤散沙或無的放矢;因為只有針對具體學生才能界定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學情分析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沒有學情分析的教學策略往往是教師一廂情願的自我表演;因為沒有學生的知識經驗基礎,任何講解、操作、練習、合作都很可能難以落實。總之,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學情分析就是學生在學習方面有何特點、學習方法怎樣、習慣怎樣、興趣如何,成績如何等。設計理念包括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以及教學設想可以結合自己現任教的教材及知識點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分析,例如:針對教學內容,從「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麼知」等五個方面全面分析學生情況。1學生的「已知」。這里的已知是指學生已經具備的與本節內容學習相關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水平等,明確這點很重要,它決定著學習起點的定位。例如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分析,針對本節課或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確定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然後分析學生是否具備這些知識經驗。可以通過單元測驗、摸底考察、問卷等較為正式的方式,也可以採取抽查或提問等非正式的方式。如果發現學生知識經驗不足,一方面可以採取必要的補救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適當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方法。2學生的「未知」。「未知」是相對「已知」而言的,它包括學習應該達到的終極目標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識,而且還包括實現終極目標之前,還要涉及學生所沒有掌握的知識。3學生的「能知」。「能知」就是通過這節課教學,所任教班級的學生能達到怎麼樣的目標,它決定了學習終點(即學習目標)的定位。這是因材施教的基礎。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設計好總體方案,讓學生有目標地進行合作學習。物理學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一個好的物理老師往往把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這將為學生學好物理創設良好的實驗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體驗。但是,如果安排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大量的實驗,獲取每一個數據,課堂教學的時間明顯不足,這時採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通過小組合作,既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合作的意義。 4學生的「想知」。所謂「想知」,是指除教學目標規定的要求外,學生還希望知道哪些目標以外的東西(註:學生學習中,往往會通過提出疑問來體現「想知」。當然,學生的「想知」可能會超出教學目標或者學生認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課堂教學可不與拓展,但建議給學生一個提示性的交待)。 5學生的「怎麼知」。「怎麼知」反映學生是如何進行學習的,它體現學生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法、習慣等。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課堂紀律的調控,培養學生具有傾聽的意識和習慣, 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善於傾聽他人,唯我獨尊,是現在孩子的通病。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你說,我也說,課堂亂糟糟的,不僅影響討論效果,還無法使討論深入。因此,要求學生在討論時要相互尊重,學會傾聽;傾聽他人的意見,就是尊重他人。同時,告訴學生這也是人際交往的必備素質。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 讓學生在相互尊重中把雙邊活動搞得更加融洽,讓學生在雙邊活動中學會合作,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學會交流與合作

教材分析: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分析,對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的出發點與過去不同,過去強調的是學科體系構建,從學科體系的邏輯程序分析教材。現在是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和歸宿,強調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幫助學生有效有意義地建構。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是中學化學教師把握、領會和組織教材以便有助於教學展開的一種實踐活動,它是教學准備的首要工作。它對於教學計劃實施評價的內容及過程,對於每個年級以至每課的准備,對於講授內容的精選和處理,對於學生課業負擔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選擇與研製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化學教師要經常對章、單元、節或每課的教材進行分析與研究。
中學化學教材的分析與研究的主要步驟包括:認識和理解教材;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下面這幾項工作做一些歸納與探討。
一、認識和理解中學化學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與研究的第一步。認真閱讀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節名稱,主要內容和段落,達到能概述內容的要點、編寫層次與順序的程度,為認識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礎。認識和理解教材,通常應該做以下幾項工作:
(一)識別教材的內容
中學化學教材的內容,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劃分為化學基本概念、化學基礎理論、描述性化學知識、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六大部分。認識和理解教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內容屬於哪部分知識或技能。還要研究本段教材中各個具體內容分別屬於哪部分知識、技能,以便依據不同類別知識、技能的特點和教學規律,擇定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二)把握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三)理解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系
思路往往不是教材外顯的部分,內容的邏輯關系也容易被忽視,對此,教師在認識和理解教材時應該特別給予重視。
要分析本段教材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表達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證、練習與知識、技能穿插編排的意圖,從中領悟出教材提供的教與學的過程和方法,明確教材的思路及其內在的邏輯關系,以此作為理解教材的一個重要方面和設計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
(四)明確教材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舊知識、技能的聯系,是搞好新知識、技能教學和實現知識系統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中的新知識和前後教材中知識的關系,發掘新知識、技能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正遷移。還要分析教材中新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不斷將新知識歸納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努力構建各類知識、技能的網路,從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認識和理解教材示例:
1.識別教材的內容
從總體看,鹽類的水解是電解質理論的組成部分,它屬於化學基礎理論知識。本節教材中鹽的水解規律是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要突出系統性和論證性。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化學基本概念知識,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其內涵和外延的揭示與領會。書寫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則是化學用語的技能,在教學中要強調書寫的依據和規范要求,並加強書寫訓練。
2.知識、技能的要點或知識點
知識、技能的要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兩類鹽水解的一般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可從知識、技能的要點中分解出知識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強酸弱鹼的鹽水解的規律;強鹼弱酸的鹽水解的規律;鹽類水解的離子方程式;判斷正鹽(弱酸弱鹼生成的鹽除外)水溶液的酸鹼性。教材用較大篇幅分析兩種鹽水解的過程和介紹鹽類水解的利用,這些內容是研究鹽類水解規律的背景材料與應用例證,不屬於知識、技能的要點。
3.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內容的邏輯關系
鹽類的水解教材內容依次包括三個部分:建立鹽類水解的概念;探討鹽類水解的規律;運用鹽類水解的知識。其中,鹽類水解的概念是基礎,旨在揭示鹽類水解的實質,並為研究鹽類水解規律提供依據。鹽類水解的規律是核心,它是鹽類水解原理的具體化,並使鹽類水解一般概念得以直接應用。鹽類水解的利用,則是通過具體的情境及實例,促進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理解、鞏固和深化。
為落實好鹽類的水解教材的內容,教師要突出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幫助學生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要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提供鮮明的鹽類水解的實驗事實,深入探討產生宏觀現象的微觀本質,以形成鹽類水解的概念。要依據教材的典型實例,運用歸納法揭示幾類鹽水解的規律。然後,要運用演繹法,將規律應用於解決鹽類水解利用的實際問題,加深對鹽類水解及其規律的認識。
4.教材內容在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化學教材中的電解質理論主要包括兩項基本內容:一是研究電解質的電離,建立強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及其電離平衡有關的概念;二是研究電解質的化學變化,主要討論離子互換反應(酸、鹼、鹽間的復分解和鹽類的水解)與電化學反應(原電池反應和電解)的一般條件與規律。
鹽類的水解一節教材安排在離子反應和強弱電解質之後,使鹽類水解過程和規律的探討能在電離和強弱電解質概念的指導下進行,還可以通過與已有離子反應知識的比較、辨析幫助理解。教師要善於運用這些已有知識,並從中發掘出鹽類水解新知識的生長點。此外,在本節教材學習結束前,應該通過適當方式對離子反應的知識集中整理、小結,並把這些知識納入到電解質理論知識網路中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