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下載
❶ 求關於人文地理、文化地理、經濟地理的文章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而作為一門課程出現在大學講台,更是近期的事,並多設置在北美洲各大學的地理系,在歐洲則比較少見。
文化地理在地理系開設課程所處的地位各校不同,有的是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有的是把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等同起來。後者是把文化地理學當成不包括經濟地理學在內的人文地理學,也就是狹義的人文地理學。上述情況,可從有關著作與教科書的名稱上反映出來。例如,斯賓塞(J. E. Spencer)和托馬斯(W. L. Thomas)兩人所著的《文化地理學導論》(Introcing Cultural Geography),此書從文化發展的觀點來分析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他明確指出,文化地理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在齊穆爾察克(C. E. Zimolzak)等著的《人文景觀》(The Human Landscape)一書,其副題——地理學與文化(Geography and Culture);而魯賓斯蒂因(J. M. Rubenstein)等所著的《文化景觀》(The Cultural Landscape)一書的副題則是人文地理學導論(An Introction to Human Geography)。可見,人文地理學與文化地理學在這里有一定的同義性。另外,如迪伯利(Harm J. De Blij)和斯托達德(R. H. Stoddard)等分別著的人文地理學,其副題分別為:文化、社會與空間(Culture、Society and Space)和人、地與文化(People、Place and Culture)。這充分說明人文地理學在研究社會與空間,人與地之間關繫上的文化的重要性,即把文化當作人與地之間關系的媒介。
在本世紀初,人文地理學被介紹到中國來時就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出現在大學地理系。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受到某些錯誤思想的干擾,人文地理學被排除在地理學之外,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使人文地理學課程在我國中斷了三十多年。
1984年以後,我閱讀了喬丹(T. G. Jordan)等著的The Human Mosaic(《人文馬賽克》),副題——文化地理導論(A Thematic Intro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對該學科發生濃厚的興趣。後來,就以此書為基礎開設此課程。四年來,分別在北京大學地理系與北京大學分校的城市與區域科學系多次講授此課程,同學們大都對此發生興趣。在北大還作為一門面向全校的選修課來開設,選課的學生遍及20多個系,200多個座位的大課堂,曾座無虛席,聽課的學生都有較好的反映,這對我是個很大的鼓舞。
當然,在這過程中,我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主要是過去對文化地理學領域所涉及的內容接觸較少,所以,只能邊學邊教,並在實踐中不斷充實,逐步深入。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我感到過去在我們的課程設置中比較地注意了「地」,而忽視了「人」。可是「人地關系」則一直是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離開了人來研究地理學,有很多問題是難以深入的。正如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羅伯(A. Krceber)和克拉克洪(C. Kluckhohn)在其文化的定義中提到:文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它又是進一步行動的制約要素。這就可以理解迪伯利和斯托達德所寫的兩本人文地理學的副題中「社會和空間」、「人和地」都加上「文化」一詞的意義。由此可見,了解文化對深入研究「人地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除文化地理學外,近期出現的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和感應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的各分支學科也反映了地理科學對「人」的重視。
本書的框架基本上取材於喬丹的著作。對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從分布區、擴散、文化生態、文化綜合與文化景觀五個方面進行分析,貫穿始終,這種結構,雖然有的地方尚待商榷,但仍不失其重要的優點。此外並盡量從其他教科書及有關文獻中吸取內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對本書的出版給予很大支持。在我開始教這門課時,就向我約稿,希望編寫成書。但自感教這門課不易,寫成教材當然更加困難。盡管如此,這本教材在經過幾年試教後,在該社地理編輯室大力支持下,終於與讀者見面。因成書倉促,錯誤與不妥之處難以避免,望讀者不吝指正。
❷ 請問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是不是同一本書目前知道都是劉本培編的。
地理科學導論和地球科學導論這兩本書到底不是同一本書。
《地球科學導論 》是高版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權圖書,本書包括地球的基本天文知識和地球各圈層的結構、功能、相互關系等知識,同時分析、闡述了當今地球所面臨的問題,諸如全球變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人口膨脹、自然災害等。
❸ 寶蓮燈前傳中的十大金烏中大金烏和小金烏分別是誰演的
大金烏是;劉冠翔飾演的! 藝名:劉冠翔
呢稱:佳子,悶罐
本名:劉佳
英文名:KRIS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80年8月5日
血型:B
生肖:猴
星座:獅子座
身高:1米77
學歷:北京電影學院99級表演本科
家庭成員:爹、娘、美眉(英卡犬)、乖乖(美卡犬)
嗜好:旅遊、釣魚、唱歌、騎馬
專長:烹飪、唱歌、駕駛、體育、騎馬
座右銘:不求十全十美,但求無愧我心
口頭禪:那好吧
偶像:一切值得我學習的人
圈中好友:太多了
願望:能實現願望
最信任的人:娘
最疼愛的人:娘
最尊敬的人:娘
最難忘的拍檔:都沒忘
最滿意的角色:還沒出現
最想演的角色:皇上、海盜、牛仔、解放軍
最難忘的事:考電影學院
最想收到的禮物:一匹好馬
最喜愛的食物:肉
最喜愛的飲品:礦泉水
最喜愛的城市:北京
最喜愛的季節:盛夏
最喜愛的節日:春節
最喜愛的顏色:黑、白、紅、黃
最喜愛的數字:5、9
最喜愛的零食:沒有
最喜愛的歌星:張學友、許巍、christina aguilera
最喜愛的歌曲:太多了
最喜愛的電影:《燃情歲月》、
最喜愛的電視劇:很多
最喜愛的寵物:我的狗
最喜愛的品牌:ENERGIE、NOKIA、IBM、東來順、H2O、IKEA
最喜愛的車款:jeep
最喜愛的收藏物品:刀
最討厭的食物:沒有(很愛吃)
而小金烏就是: 余佳
[編輯本段]明星教練--余佳
------國內最有名氣的武打替身 現居重慶。
寶蓮燈前傳中的劇照
參加演出:
2004 《逆水寒》 合作演員:張智霖 鍾漢良 李小冉
2006 《滿城盡帶黃金甲》 合作演員:周潤發 鞏俐 周傑倫 劉燁
2009 《寶蓮燈前傳》合作演員:焦恩俊 周揚 劉曉慶 劉濤 曹駿 李欣汝 林湘萍 劉希媛
余佳
男,浙江寧波人,外語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講師,博士研究生。
1997年本科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系,同年保送直升自然地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6月畢業,獲得理學碩士。2000年7月留校工作至今。2005年9月起在職攻讀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人文地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開設課目:發展經濟學導論、辯論技巧與雄辯藝術
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地理、城市社會學
訪學經歷:2008年1月7日-17日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第四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短期研修。
最近發表的核心期刊論文:
《全球化、新國際勞動分工與全球城市的崛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F8《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大都市居住空間分異及其應對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最近發表的學術會議論文:
《中國戶籍制度的基本價值及其異化功能》,南京: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2007年11月)(第一作者)。
《全球城市社會極化與發展型國家關系研究綜述》,上海:全球化與大都市發展國際會議(2007年6月)(第一作者)。
《大都市居住空間分異:順其自然還是主動控制》,上海:上海市第四屆社科年會(2006年11月)(唯一作者)。全文收錄於《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最討厭的飲品:沒有
❹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的作者簡介
作者保羅·諾克斯是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城市問題與規劃系的著名教授及建築與城市研究學院的院長,史蒂文·平奇則在南安普敦大學地理系任職。
❺ 寶蓮燈前傳小金烏余佳的個人檔案
余佳 余佳
男,浙江寧波人,外語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講師,博士研究生。
1997年本科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系,同年保送直升自然地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6月畢業,獲得理學碩士。2000年7月留校工作至今。2005年9月起在職攻讀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人文地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開設課目:發展經濟學導論、辯論技巧與雄辯藝術
研究方向:城市社會地理、城市社會學
訪學經歷:2008年1月7日-17日赴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第四屆國際研究生「當代中國」研討班並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短期研修。
最近發表的核心期刊論文:
《全球化、新國際勞動分工與全球城市的崛起》,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該文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F8《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大都市居住空間分異及其應對策略》,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最近發表的學術會議論文:
《中國戶籍制度的基本價值及其異化功能》,南京:中國地理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2007年11月)(第一作者)。
《全球城市社會極化與發展型國家關系研究綜述》,上海:全球化與大都市發展國際會議(2007年6月)(第一作者)。
《大都市居住空間分異:順其自然還是主動控制》,上海:上海市第四屆社科年會(2006年11月)(唯一作者)。全文收錄於《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❻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的內容簡介
它不偏重於多種多樣地理學方法中的某個範式,而是對城市研究的專所有方法進行了總體概屬述。本書不僅是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城市規劃學等學科的重要著作與教材,而且是城市經濟學、城市人類學、城市住房研究、城市社區研究、心理學研究、民族學研究、政治學研究等多學科的重要參考書目。
❼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的介紹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是由諾克斯,平奇編寫,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本書籍。本書是對城市社會地理學進行系統解說、在國際上影響深遠並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會地理學教材。
❽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的編輯推薦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引導我們從地理學角度理解城市社會。
——北京大學內教授 周一星
只有理容解了日益復雜的城市世界,我們才能建立一個和諧的城市社會。對此,本書是開闊我們眼界的廣角鏡。
——中山大學教授 許學強
本書融入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城市社會地理學最新研究成果,對中國城市社會地理學的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學與研究參考讀物。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寧越敏
這是一部全方位多角度解說城市社會的優秀教材,同時也是城市地理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和公共管理學等課程教學的重要參考書。
——南京大學教授顧朝林
❾ 城市社會地理學導論的圖書目錄
第一章 社會地理和社會空間辯證法
1.1 地理學中的不同方法
1.1.1 數量方法
1.1.2 行為方法
1.1.3 結構主義方法
1.1.4 後結構主義方法
1.1.5 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的含義
1.2 社會空間辯證法
1.3 城市空間:一些基本的特徵
1.4 宏觀地理背景
1.4.1 城市社會地理學的發展背景
1.4.2 經濟變化和城市重構
1.4.3 人口變化的烙印
1.4.4 城市與文化變遷
1.4.5 政治變化和社會空間辯證法
第二章 變化中的城市經濟背景
2.1 前資本主義、前工業化城市
2.2 工業城市的增長
2.2.1 工業化城市空間結構的早期模型
2.2.2 馬克思主義和工業化城市
2.3 現代城市
2.3.1福特主義和工業化城市
2.3.2 走向後福特主義城市
2.4 後工業化城市
2.4.1 全球化
2.4.2 知識經濟和信息城市
2.5 結論
第三章 城市的文化
3.1 什麼是文化?
3.2 後殖民地理論和城市
3.3 空間、權力和文化
3.4 後現代主義和城市
3.4.1 洛杉磯和「加利福尼亞學派」
3.5 結論
第四章 社會空間分異模式
4.1 城市形態學和城市的物質結構
4.1.1 房屋類型、建築用地和街道布局
4.1.2 形態形成
4.1.3 環境質量
4.1.4 城鎮景觀和建成環境的地方風格
4.1.5 城市區域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實地觀察法
4.2 差異與不平等:社會經濟和社會文化模式
4.2.1 因子生態研究
4.2.2 社會福利模式
第五章 空間和制度框架
公民、國家與市民社會
5.1 公共制度與私人生活之間的相互聯系
5.1.1 市民身份、父權制與種族主義
5.1.2 法律與市民社會
5.1.3 城市治理的變化特性
5.2 法律意義的城市空間
5.2.1 大都市區分化及其空間上的後果
5.2.2 財政失衡與社會空間不公平
5.2.3 財政重商主義
5.2.4 市政月服務分配和社會空間不平等
5.3 民主政治及其空間架構
5.3.1 城市治理中關鍵人物的空間性:選舉產生的官員和城市官僚
5.4 社區權力結構與地方政府的作用
5.4.1 當代城市的政治經濟
5.4.2 地方政府和社會空間辯證法
5.5 城市中的社會公正問題
第六章 住房供給的構成
與城市環境的社會生產
6.1 住房子市場
6.1.1 私有住房的增長
6.1.2 私人租房的衰退
6.1.3 公共住宅的發展
6.1.4 自願部門:住房供應的「第三隻手」
6.2 建成環境的社會生產中的主要行為者
6.2.1 土地所有者與城市形態形成
6.2.2 建築商、發展商與利益追求
6.2.3 設計帶來的歧視:建築師與規劃師
6.2.4 抵押金融商:基於商業利益的社會與空間偏向
6.2.5 房地產代理商:操縱和強化鄰里單元模式
6.2.6 公共住房管理者:分類與評分
第七章 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社會性
7.1 西方文化中的城市生活
7.2 城市生活方式與社會理論
7.2.1 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世界與私人世界
7.2.2 自我意識:公共世界與私人世界中的認同與經歷
7.3 城市環境中的社會互動和社會網路
7.3.1 關於社會互動的城市生態學理論:作用和結果
7.3.2 城市環境中的社會互動
第八章 隔離與集聚
8.1 社會封閉、種族主義和歧視
8.2 少數群體的空間隔離
8.2.1 定義和測度問題
8.2.2 外部因素:歧視和結構作用
8.2.3 集聚:群體內部的凝聚力
8.2.4 僑民區、少數群體飛地和特殊人群聚居區
第九章 鄰里、社區以及地方的社會結構
9.1 鄰里和社區
9.1.1 團結性的脆弱
9.1.2 郊區鄰里:社區變遷
9.1.3 社區與鄰里:定義及分類
9.2 城市地方的社會建構
9.2.1 城市生活世界:時空慣常化和相互主觀性
9.2.2 結構化和地方的「成形」
9.2.3 通過空間實踐的地方建構
9.2.4 地方、消費和文化政治
9.3 建成環境的社會意義
9.3.1 空間和地方的利用:符號主義和編碼的意義
9.3.2 建築、審美及社會空間辯證法
第十章 城市中的環境與行為
10.1 越軌行為的有關理論
10.1.1 決定論
10.1.2 擁擠理論
10.1.3 異化
10.1.4 合成理論
10.1.5 亞文化理論
10.1.6 結構主義理論
10.1.7 多因素解釋:違法犯罪的例子
10.2 認知和感知
10.2.1 城市意象的指示性方面
10.2.2 城市意象的評價性方面
第十一章 身體、性取向和城市
11.1 性別、異性戀父權制和城市的具化表現
11.2 性取向與城市
11.2.1 賣淫與城市
11.2.2 同性戀與城市
11.3 殘疾人與城市
第十二章 居住遷移與社區變化
12.1 家庭遷移模式
12.1.1 遷入模式
12.1.2 城市內部遷居
12.1.3 居住遷移的決定因素
12.1.4 遷居決策
12.1.5 尋找新住房
12.2 居住遷移與鄰里變化
12.2.1 高社會地位的遷移、過濾和空房鏈
第十三章 城市變化與沖突
13.1 服務業和便利設施的可達性
13.1.1 醫療服務的可達性
13.1.2 可達性的聚集模式:以俄克拉何馬市為例
13.1.3 集聚模式的集聚效應
13.2 城市重構:不平等和沖突
13.2.1 服務業和便利設施的分散化和可達性
13.2.2 再開發與更新
13.2.3 服務部門重構
13.2.4 社會極化
13.2.5 非正式城市經濟
13.2.6 城市社會的可持續性
專業術語匯編
參考文獻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