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在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會上的講話

在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會上的講話

發布時間: 2021-03-05 15:11:00

1. 汪民副部長在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一屆二次常務理事會上的講話

國土資源部內部情況通報 2013年第14期

(2013年2月27日,根據錄音整理)

同志們: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之際,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全體常務理事和專家們齊聚一堂,召開一屆二次常務理事會,聽取了田大佑同志《關於2012年度工作情況和2013年工作計劃的報告》、崔瑛同志《關於協會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的說明》、李廣涌同志《關於2013年度財務預算的說明》,分組進行了討論,分析形勢,研討問題,提出建議,談得都很好。會議還表決通過了《協會業務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度工作情況和2013年工作計劃》和《2013年度財務預算》。

2012年8月29日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後,全體常務理事、專家顧問和協會秘書處工作人員共同努力,行業主管部門精心指導,各會員單位大力支持,協會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自身建設方面,履行了社團成立登記手續,開展了秘書處工作人員的招聘和培訓工作,初步制定了秘書處各項規章制度。在行業服務方面,通過調查研究制定了行業技術要求和標准規范修訂工作方案,開展了會員資質服務,建設開通了協會門戶網站,制定了業務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制定了為會員單位服務的人員培訓計劃。這些工作,為協會順利運轉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協會工作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在第一次會長辦公會上我曾提出,協會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要有新開局、新局面,我覺得大家工作很努力,初步取得了這樣的成效。

下面,我就下步工作談三點意見。

一、准確把握行業現狀和形勢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央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位置。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和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實現路徑,是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工作的首要課題。准確把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發展現狀、形勢和需求,是推動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近兩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全國層面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國務院專門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明確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四大體系。國務院辦公廳隨後又印發「貫徹落實《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

為落實好《決定》,部又按國務院要求編制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經國務院同意已經印發。《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五大任務,包括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避讓搬遷與工程治理、應急體系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支撐。《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部署了調查、監測、地下水控采與超采區治理、防治技術創新等四大工程。這兩部《規劃》的頒布實施,明確了今後地災防治工作的總體格局,是我們開展各項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地質災害防治來講,意義非常重大。我們認識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地質災害防治就是要構建人地和諧的地質環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戰線的同志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地方黨委、政府全面推動落實防治體系建設的各項任務。《決定》發布實施以來,各地積極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進機構、隊伍建設,切實消除隱患,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組織領導上,有31個省、253個市、1573個縣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各地逐級成立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組成的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在機構建設上,全國已有21個省、157個市、101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5個省、170個市、403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機構,其餘地區也在積極推進防治機構建設。在經費投入上,有23個省、176個市、932個縣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近一年來,地方財政累計投入130億元用於開展重大隱患點的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等工作。在措施落實上,陸續開展了2032個相關規劃、73755個工程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9213處重大隱患點勘查,4958處重大隱患的工程治理,1萬多處隱患點周邊45萬多群眾進行了搬遷避讓。

(三)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全力指導開展防治工作。近年來,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積極謀劃,精心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2003年至2012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9348起,避免37.1萬人傷亡。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二是法規規章體系基本建立,組織領導得到加強。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應急預案和防治規劃體系。各地共發布實施41項地方法規規章、103項標准規范。三是加強了防治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程序,主要是年初進行趨勢研判、汛前動員部署,然後是汛期預警預報、重點時段監督指導、常態化的演練培訓、及時有效的應急處置、開展經驗總結交流,使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四是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完成了山地丘陵區20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每年度開展巡查排查復查工作,查出隱患點總計約27萬處,實施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的地災危險性評估,掌握了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育總體分布規律。五是完善了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全國共有超過35萬名群測群防監測員在基層義務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累計培訓群測群防監測員和有關幹部群眾1000多萬人。六是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向基層推進,30個省(區、市)、215個市、1037個縣逐步建立多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平台,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七是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五條線」、「五到位」建設,有效提升了市、縣、鄉、村組防禦能力。目前已建設「十有縣」1765個。八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持續加強,二、三期防治工作完成了崩塌滑坡工程治理430處,庫岸防護172.7千米,崩塌滑坡庫岸搬遷避讓480處涉及4.58萬人,建立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完成了28個區縣級監測站的能力建設和區縣、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涉及59.5萬人)的群測群防監測,啟動了三峽後續工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九是積極有效地應對了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全力參與了汶川、玉樹和彝良抗震救災,重慶武隆崩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有效避免和減少了人員傷亡。

(四)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支持做好防治工作。國務院各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地質災害防治,中組部組織開展地方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地質災害防治專題培訓。中央編辦支持成立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中心。發展改革委重點支持雲南省等地建立完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財政部不斷加大中央財政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從2010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5億元。交通運輸部、鐵道部在工程建設中積極配套落實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水利部、氣象局、地震局在工作過程中統籌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和水情、雨情、震情等防災信息發布。電監會、國資委、三峽辦等部門和單位積極監督指導加強施工區、重要工程周邊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援。

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人心,已經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全局性工作,防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據不完全統計,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用於自然因素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地質災害治理和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金就超過200億元。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配套的防治工程規模也很大,每年投入資金總量也以百億計。我們要對全行業的投入做到心中有數。我們的力量、要求、重點、任務等都要與之相適應。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地質條件復雜,構造活動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災害隱患多、分布廣,且隱蔽性、突發性、動態變化和破壞性強,防範難度特別大。過去我們常說地質災害的特點就是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我想怎樣才能進一步刻畫地質災害的特點呢,你到一起災害現場,地方政府負責同志會問:「這是隱患點嗎?是隱患點為什麼沒有監測出來;如果不是隱患點,查了好幾遍了為何還沒有查出來?」所以,一方面是由於地質災害的隱蔽性,在地表幾乎看不出下面有什麼情況,它是很小很小的一個裂縫然後上面有泥土把它堆積,樹木長得好又很茂盛,但真正滑塌下來後發現裡面是一個大溶洞。都是上百萬年的土地,像這樣的地方如果不動用工程進行勘察極難發現,這就是它的隱蔽性。還有就是動態變化性,岩土體很穩定,它穩定的因素變化了就有可能導致本身的平衡發生變化,就由穩定狀態轉化為不穩定狀態,這也是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的難點。有的是一個小災但最後可以發展成一個大的滑坡,所以動態變化性比較強也是地質災害隱患的一個特點。尤其是近年來受極端天氣、地震、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設生態文明,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有效途徑,也是造福百姓、惠及子孫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成立行業協會,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和諧、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夯實基礎,謀劃發展,加強協會自身建設,鞏固和發展行業發展的良好局面,是我們當前的最重要任務。

二、齊心協力做好行業服務工作

協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是規范行業市場、促進行業自律、維護會員權益、提高防治工程質量的重要平台。可以說,服務就是協會的生命。我們要秉持服務第一的觀念,為廣大會員單位解決實際問題,為行業發展辦實事,將服務的觀念貫穿於工作的各個環節。

協會成立首先是要定好位,簡單地說,協會就是會員之家,就是為廣大會員服務。但不能簡單理解為做一般性的事情,要維權但也有規范。現在這么多治理工程在開展,一旦防治工程建設出了重大問題,造成嚴重損失,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行業發展。責任也是誰出事誰承擔。所以,就應當構建對質量終生負責的體制機制和制度要求。怎麼來構建行業自律,誠信體系建設也是我們服務的重要內容。當然還有標准、規范、經驗交流、人才培養,還有公平公正。這個行業要發展,項目的競爭是公平的,是公正的,防止少數人從中謀取不當利益,這是我們要做的。

常務理事、專家顧問是行業的精英和優秀代表,是推動行業服務的中堅力量。常務理事要切實履行職責,積極參與協會日常工作,使常務理事會充分發揮領導決策和工作協調作用。這次111個常務理事來了100個,不知道沒來的十幾位同志是否請假,我們應該建立規矩,開會總是連續不來,那就不要來了,我們要講規矩,大家都來共同關心。有技術單位的常務理事,有技術分會掛靠的,要積極宣傳貫徹落實協會關於行業發展的各項工作安排,尤其是分布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常務理事,要積極推動本地區成立行業協會並做好指導。專家們要做好參謀,積極為協會發展建言獻策,指導會員單位提升防治技術水平和工程質量,為技術咨詢、行業監督、宣傳培訓等工作貢獻力量。據大家議論,其中很大的一項政府職能轉變就是把中介的業務交給協會,協會就真正承擔起來這種行業的管理責任。在礦業行業評估師協會時我就特別強調這一點。我曾強調協會剛成立時開始進來的基本都是相關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將來應當是會員自己,政府有關人員要退出。但在起步階段不參與不行,起步階段要能保證協會的健康、規范發展,但不應一直參與,成為變相的政府管理,這不叫行業協會。為什麼行業協會的工作局面不生動,與這是有關系的。所以部里要對協會初步放權,協會要加快成長。包括各專業委員會要依法依規,明確職能,規范運作,自律自立,合理發展,科學分工,充分發揮協會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中的監督、指導作用。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協會全面啟動各項工作的關鍵一年。今年協會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協會章程、規劃綱要和年度工作計劃要求,以完善服務體系為目標,推進建立會員交流服務、技術標准規范、行業自律監管和宣傳教育培訓四大體系,穩步開展資質服務、搭建交流平台、推進信息服務、開展專家咨詢服務、進行標准規范的編制、行業自律監管、宣傳教育培訓七項工作。四大體系、七項工作,在工作計劃中都已提及。

(一)加快建立會員交流服務體系。協會的交流服務,就是直接服務於會員單位日常防治資質申請、學習交流、信息咨詢、專家咨詢等,這是會員單位從事防治活動的最基本需求,是協會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開展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完善防治單位資質服務相關制度,完善行業政策、技術、信息等服務手段,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近期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做好資質服務,提升申報、延續、變更等事項辦理的效率。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為目的,研究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個人執業資格制度。個人執業資格、單位資質都要有,構成個人和單位負責相結合的責任體系。當然這要有個過程,所以我們要研究探索。二是搭建溝通交流平台,通過學術交流、典型治理工程考察等活動增進行業內外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協會網站作為日常交流學習平台的重要作用。今年可考慮優先組織赴汶川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近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主戰場進行考察。進行地災防治工程治理,從勘察到設計到施工到驗收以及監理,這套流程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要到大的平台上去學習,要學習大的具體項目、優秀的工程是怎麼做的。那麼我們管理的單位的會員就可以考慮從管理的角度如何加強監管。設計單位、工程單位的會員就可以在裡面思考這個東西。行業協會之間大家就要交流如何提升我們的行業工程質量。所以我們要通過這些交流提升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三是推進信息服務,要以建立會員管理資料庫、防治項目資料庫、人員培訓資料庫、標准規范和政策法規資料庫、專家資料庫和優質工程評選資料庫等為手段,滿足會員單位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四是提供專家咨詢服務,形成成熟的專家工作規則,建立完善的專家聯絡機制,擴大專家覆蓋領域,專家在推動行業發展、服務會員單位、宣傳教育培訓和支持政府決策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會員服務很重要,目前這個行當還沒出現這樣的問題,其他行業已經出現。我曾和他們進行過交流,例如出現一個案子,追查追究一些責任,怎麼來評判,技術上的判斷怎麼來判,這涉及到公平,涉及到正義,當然也涉及會員單位權益。

(二)逐步完善技術標准規范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要求、標准規范體系,是防治技術成果轉化、推廣的重要途徑,是保證防治工程質量、整體提升行業防治水平的重要手段。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技術要求、標准規范體系,為防治工程的實施提供技術依據,全面滿足行業規范化、標准化的需求。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頂層設計。主要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案,確定編制目錄。要做好調研,聽取各會員單位、廣大專家的意見,把握行業現狀和技術發展趨勢,了解會員單位需求。既要認識到工作的緊迫性,也要考慮到它的長期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作進度,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制定推行一批行業急需的技術標准。對於急需的要盡快推出。行業標准過去政府一直在抓,現在應該考慮讓協會來做。二是積極組織協調。標准規范的編制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更需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需要充分調動並依託廣大會員單位。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邀請會員單位積極承攬具體標准規范的編制工作,特別是請有重大防治工程實踐經驗、技術力量雄厚的單位負責重要項目的編制。常務理事、專家顧問要給予大力支持,推動本地區、本單位參與其中,藉此帶動廣大會員單位的發揮經驗和技術優勢。三是做好成果的完善和應用。編製成果要廣泛徵求會員單位和有關方面意見,切實體現前瞻性、科學性、民主性和權威性。對正式發布的編製成果,應給予編制單位冠名權。2013年要優先制定並逐年發布一批行業亟需的技術要求。

(三)探索建立行業自律監管體系。協會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實行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通過建立以誠信建設為主體的行業監管體系、行業評優評獎,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提高防治工程質量水平。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制定行規行約,規范市場行為,起草發布行業自律宣言,保障行業市場有序、健康發展。二是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建立典型防治工程評優評獎制度,包括制定評選規則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操作程序和明確預期效果等。三是探索建立行業信用等級評價措施和辦法,為建立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打好基礎。

首先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以教育為主,要有行約行規、自律宣言,大家都來遵守。二是以激勵為主,褒揚優質工程單位,重大工程應優先選擇優質工程資質單位開展,建立激勵機制。三是要建立懲罰機制,其中一條就是信用等級。協會今後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加大構建獎懲相結合的誠信體系建設。

(四)推進完善宣傳教育培訓體系。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是提高行業人員技術水平、法律政策水平的主要渠道,是協會服務會員的重要方式。在這方面,協會廣泛聯系著行業單位、專家顧問、政府部門,具有聯系廣泛、組織健全、人才薈萃等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面向廣大會員單位和社會公眾做好政策宣傳、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等工作。近期主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扎實做好培訓教育。通過調研,摸清行業隊伍、人員情況,及時收集和分析培訓需求,著眼行業長遠發展,突出技術培訓重點,合理制定培訓工作計劃,科學設置培訓課程。要著力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形成一批精品課程,建強一支師資隊伍,建實一個培訓平台。要依照有關要求,制定完善培訓工作制度,規范組織管理。對培訓的效果要進行評估,培訓要嚴謹。二是積極開展科普宣傳。要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組織機制、日常宣傳機制和輿情收集分析機制,建立系統化宣傳格局,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文化品牌。近年的重點應放在基礎建設方面,主要是建好協會網站並將其作為宣傳培訓以及交流的最重要平台,開展「5·12」防災減災宣傳日宣傳活動,按照年度培訓計劃做好會員單位人員培訓的組織協調工作。每年5月12日是全國的防災減災日,行業要發揮重要宣傳作用。包括各省國土資源廳,如果有地災協會的話要發揮好作用,如廣東省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

三、加強協會自身建設

秘書處作為協會常設辦事機構,發揮著上下聯系、左右溝通的樞紐作用。要繼續做好制度建設和人員培訓等工作,增強秘書處的戰鬥力和執行力。一是要加強思想建設,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加強學習和教育,充分發揮各有關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會員服務、為行業發展服務的意識,這是協會的重要責任。成立秘書處的作用就是為大家做服務,人不能鬆鬆塌塌,能力不強,現在各政府部門都在積極轉變。我們這兒要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結合各項具體工作,不斷完善公文檔案、人事財務、會議計劃、培訓教育等各項制度,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與嚴格管理並行不悖的就是規范。干什麼工作要有規矩,先立制度再幹事兒。為什麼辦,怎麼辦,由制度來確定。工作規則還需進一步完善,認真貫徹落實,環境司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用相關的管理制度規范大家,通過對新進人員的培訓,促進各項工作逐步、規范化地運行。三是指導專業委員會的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五個專業委員會,要做好向民政部報批和履行好相關手續。各專業委員會要認真研究工作的定位和工作開展、工作紀律、工作方案。四是做好專家庫建設,制定專家委員會工作規則,做好專家聯絡和服務工作。行業專家要認真負責,專家活動也要有規范。這次會議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請秘書處認真進行梳理,提出落實意見報會長辦公會研究決定。這個建議你負責處理,最後由會長辦公會決定。有關需要研究的我們研究,需要落實改進的我們來落實來改進。第一次會,第一次干這件事兒,目的就是要有一個好的開端,再往後工作就順了。開始話說不清楚,以後運轉起來也就難了。

同志們,協會工作的有序開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大家的共同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秘書處的工作,推動四大體系、七項工作的開展。讓我們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將行業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2013年3月5日

2.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3. 哪些人可以加入中國地理學

中國地理學會關於會員重新登記和吸收新會員的通知
為了建立健全會員檔案和管理制度、掌握會員人數,及時做好為會員的服務工作,在中國科協及國家民政部的要求下,1999年,中國地理學會第七屆常務理事會研究決定,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進行重新登記工作,在中國地理學會秘書處建立會員個人檔案,同時收取會費,並重新核發會員證。到2006年10月,已有6000多名會員辦理了重新登記或新入會手續,同時交納會費、辦理新會員證。但這與中國地理學會原有近20000名會員和全國20萬地理工作者(包括中學地理教師)相比,還有絕大多數會員沒有辦理重新登記手續以及90%的地理工作者沒有加入到自己的學術組織中來。為此,希望還沒有辦理重新登記手續的中國地理學會會員,盡快來中國地理學會學會秘書處辦理;同時,我們也歡迎符合條件的地理工作者或地理科學愛好者,以及在校高年級學生加入本會。

2004年5月在天津召開的「中國地理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對本會會員、會費等事宜作了新的調整。具體內容如下:

一、會員種類

個人會員,其中包括普通會員、資深會員、港澳台會員、外籍會員和學生會員。

二、會員條件

1.普通會員:具有中級職稱(或相當技術職稱)的地理工作者、與本會專業有關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地理科學愛好者。

2.資深會員:年齡在65歲以上,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曾(現)任本會理事或二級組織的主任、副主任職務的教授、研究員(或相當技術職稱);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具有博導資格的教授、研究員;為我國地理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地理學家。

3.港澳台會員:居住在香港、澳門和台灣的永久居民,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具有相當中級職稱以上或與地理專業有關的科技工作者。

4.外籍會員: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學者,對我國友好並具有相當國內高級職稱的外國籍的地理科技工作者。

5.學生會員:大學地理專業及與地理相關專業的在校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關科研院所的在讀研究生。

三、會員權利

1.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2.對本會工作有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3.優先參加本會舉辦的學術活動和取得有關學術資料;

4.擁有平等發表學術觀點的權力;

5.會員擁有退會自由。

具體內容:(1)會員每人每年可以免費獲得6期《中國地理學會會訊》;(2)有資格參加中國地理學會組織開展的各項評獎活動,包括「全國青年地理科技獎」、「全國優秀中學地理教育工作者」等;(3)優先優惠參加中國地理學會組織的各項活動,包括組團出國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等;(4)優先優惠在中國地理學會主辦的刊物上發表論文;等等。

四、會員義務

1.執行本會的決議;2.維護本會合法權益;3.完成本會交辦的工作;4.積極參加本會的有關活動;5.按規定繳納會費;6.向本會反映情況,提出有關建議。

五、會費標准

1.普通會員:每人每年50元人民幣(中學教師每人每年可繳納30元人民幣);

2.資深會員:不規定繳納會費標准,會員可自願繳納或捐贈;

3.港澳台會員:每人每年50元人民幣;

4.外籍會員:每人每年50美圓;

5.學生會員:每人每年10元人民幣。

六、入會程序

1.提交入會申請表一份,須有二名會員介紹或本會秘書處、專業(工作)委員會、分會、省市自治區地理學會推薦;或加蓋本單位公章後,報請中國地理學會秘書處審核、組織推薦。

2.交納一寸照片一張,黑白、彩色均可;

3.首次申請須一次性繳納4年的會費200元/人(中學教師須一次性繳納5年的會費150元/人);

4.由學會理事會(理事會閉會期間,由常務理事會)按本會章程規定的會員條件審批;

5.由學會秘書處辦理收繳會費、製作發送會員證等手續。

請將上述申請表、照片和會費一同寄到中國地理學會秘書處(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11號;郵編:100101;電話:(010)64870663、64889598;E-mail:[email protected])。

我會接到上述材料後,隨時將會員情況存入資料庫,並製作身份證樣式的帶有效期的會員證,連同會費發票一起交給會員本人會。

4. 沙潤的個人經歷

1981年畢業於南京師范學院。1988-1989年赴美國紐約尤寧大學(Union College)作訪問學者。1990年評為副教授、任地理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1994年1月任地理系主任,1998年評為教授,1997年至2002年6月轉任地理科學學院院長。2002年6月後任地理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2009年出任三江學院旅遊學院院長、黨總支書記。兼任中國地理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地理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副理事長、江蘇省教育學會地理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地理學科專家組組長;江蘇省旅遊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 「科學」教材審查委員等。

5. 中國地理學會的組織章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本會中文名稱為中國地理學會,英文譯名為: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英文縮寫為:GSC。
第二條中國地理學會(以下簡稱本會)是由全國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普通初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從事地理教學、科研的地理工作者,地理科學愛好者及相關人員自願組成並依法登記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學術性、公益性、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是發展中國地理科技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第三條本會宗旨是:團結和組織廣大會員和全國地理工作者,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動地理科學事業發展和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中心,促進地理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理科學技術的普及與推廣,促進公眾地理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促進地理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地理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服務,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做出貢獻。
本會活動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堅持民主辦會原則,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優良學風;大力弘揚「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尚,積極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
第四條本會接受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和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本會的住所設在北京市。
第二章 業務范圍
第六條本會的業務范圍
(一)組織和支持會員開展國內外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的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本學科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二)編輯出版地理科技書刊;
(三)宣傳普及地理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思想和方法,推廣先進技術,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
(四)對國家科技發展戰略、政策和經濟建設中涉及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並提出政策建議;
(五)組織開展涉及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接受委託進行涉及地理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科技項目論證、科技成果評價、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定,受政府委託承辦或根據學科發展需要組織舉辦展覽;
(六)開展對會員和地理科技工作者涉及學科及相關學科範圍內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
(七)舉辦為會員服務的事業和活動;
(八)反映會員的意見和呼聲,維護地理科技工作者的權益;
(九)發現舉薦優秀地理人才;經政府有關部門批准,表彰優秀地理工作者,評選優秀地理論著、圖集。
(十)與本會業務有關的其他活動。
第三章 會員
第七條本會的會員種類有:個人會員和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分會為普通會員、資深會員、港澳台會員、海外會員、准會員。
第八條申請加入本會的會員,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擁護本會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會的意願;
(三)在本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
(四)普通會員:具有中級職稱(或相當技術職稱)的地理工作者,與本會專業有關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員,在讀博士研究生。
(五)資深會員:年齡在60歲以上,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者:曾(現)任本會理事或分支機構的主任、副主任職務的教授、研究員(或相當技術職稱);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具有博導資格的教授、研究員;為我國地理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地理學家。
(六)港澳台會員:居住在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永久居民,具有相當於中級職稱以上,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或與地理專業有關的科技工作者。
(七)海外會員:從事地理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學者,對我國友好並具有相當國內高級職稱的外國籍的地理科技工作者,以及長期在海外學習或工作具有相當於國內高級職稱的中國籍地理科技工作者。
(八)准會員:大學地理專業及與地理相關專業的在校高年級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及從事地理科研教學及管理工作的大學畢業生。
(九)單位會員:主要指省級地理學會,可以單位會員名義加入本會,也可以包括主要地理研究、教學單位。
本章程下述規定不適用於准會員、港澳台會員和海外會員。准會員、港澳台會員和海外會員的入會程序和權利義務,另行規定。
第九條會員入會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會申請書;
(二)經理事會授權機構討論通過;
(三)個人會員入會,須有二名會員介紹或單位會員單位推薦,秘書處討論批准,頒發「個人會員證」;
(四)單位會員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批准,頒發「單位會員證」。
第十條會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對本會工作有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三)參加本會舉辦的學術活動和取得有關學術資料和服務的優先權;
(四)擁有平等發表學術觀點的權利;
(五)會員擁有退會自由。
第十一條會員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本會的決議;
(二)維護本會合法權益;
(三)完成本會交辦的工作;
(四)積極參加本會的有關活動;
(五)按規定繳納會費;
(六)向本會反映情況,提出有關建議。
第十二條會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會秘書處,並交回會員證。會員如果1年不履行義務,經本會秘書處提示後,仍不及時履行義務的,應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三條會員如有嚴重違反本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第四章 組織機構和負責人產生、罷免
第十四條本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每屆四年。因特殊情況需提前或延期換屆的,須由理事會表決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一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必須有2/3以上的會員代表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會員代表半數以上表決通過方能生效。
第十五條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權: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
(三)制定本會工作方針和任務;
(四)審議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
(五)制定和修改會費標准;
(六)決定終止事宜;
(七)決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六條理事會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領導本會開展日常工作,對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負責。理事會須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理事2/3以上通過方能生效。理事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情況特殊時,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
理事會理事應通過充分醞釀、協商,採用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理事人選應是學術上有成就,學風正派,能參加實際工作的科學家、專家和中青年地理工作者以及熱心學會工作並從事有關學科組織管理工作的領導幹部。理事會組成要體現老、中、青梯隊結構。理事會成員每屆更新不少於三分之一。
曾任本會上一屆主要領導職務(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常務理事等)及專業(工作)委員會、分會主任職務的專家、學者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可聘請擔任學會下屆名譽理事。
對學會有重要貢獻的著名專家、學者及關心、熱愛地理學並支持學會學術活動的企業家、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可聘請擔任學會特邀理事。
學會理事會聘請顧問,顧問由不再學會擔任職務的兩院(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和著名地理學家組成。
第十七條理事會的職權:
(一)執行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和罷免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常務理事;
(三)籌備召開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四)向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和財務狀況;
(五)決定會員的吸收或除名;
(六)決定設立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
(七)決定副秘書長、各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聘任;
(八)制定本會的重要活動計劃;
(九)進行獎勵和表彰活動;
(十)領導本會各機構開展工作;
(十一)制定內部管理制度;
(十二)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十八條本會設立常務理事會。常務理事會人數不超過理事人數的1/3)。常務理事會由理事會選舉產生,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第十七條第一、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項的職權,對理事會負責。
第十九條常務理事會每年召開二至四次會議;情況特殊的,也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常務理事會須有2/3以上常務理事出席方能召開,其決議須經到會常務理事2/3以上通過方能生效。
第二十條本會的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必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
(二)在本會業務領域內有較大影響;
(三)理事長、副理事長最高任職年齡不得超過70周歲,秘書長任職時年齡不超過62周歲,秘書長為專職;
(四)身體健康,能堅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過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第二十一條本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候選人超過最高任職年齡規定的,須本會理事會提議,報業務主管單位和登記管理機關同意後方可選舉。
第二十二條本會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任期四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因特殊情況需延長任期的,須由理事會提出建議,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批准,經會員代表大會2/3以上會員代表表決通過後,方可任職
第二十三條理事長為本團體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本會簽署有關重要文件。
因特殊情況,受理事長委託,經理事會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並經登記管理機關批准同意後,可以由副理事長或秘書長擔任法定代表人。
本會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團體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四條本會理事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會、常務理事會;
(二)檢查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決議的落實情況。
第二十五條本會秘書長行使下列職權:
(一)主持辦事機構開展日常工作,組織實施年度工作計劃;
(二)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書長以及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和實體機構主要負責人,交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
(四)決定辦事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專職工作人員的聘用;
(五)處理其他日常事務。
第五章辦事機構、分支機構和代表機構
第二十六條學會為辦事機構提供必要的人力、物資、經費支持,為專職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保障。
第二十七條本會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名稱前應當冠以中國地理學會的全稱,不能單獨冠以「中國」、「中華」、「全國」等字樣。分支機構、代表機構開展活動,應當使用全稱,英文譯名應當與中文名稱一致。
第二十八條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接受本會理事會的領導,不具有法人資格。
第二十九條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的設立應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規范的名稱;
(二)有學術帶頭人和一定規模的專家學者群體;
(三)有符合章程所規定的業務范圍;
(四)能獨立開展相應的業務活動;
(五)有固定的住所;
(六)有合法和相對穩定的經費來源。
第三十條設立分支機構、代表機構,應經本會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後,向登記管理機關提出登記申請。經登記管理機關批准登記後,方可開展活動。
第三十一條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經批准登記後,確需刻制印章的,到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有關手續。
第三十二條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授權,分支機構可發展會員、收取會費。其發展的會員為本會會員,其收取的會費屬於本會所有。
第三十三條分支機構應當按照全國學會的規定按時換屆。其負責人任職年齡一般不得超過60周歲,連任不得超過兩屆。黨政機關副處級以上幹部兼任全國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的,應按幹部管理許可權報批。
第六章 資產管理、使用原則
第三十四條本會經費來源
(一)會費;
(二)捐贈;
(三)政府資助;
(四)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五條本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收取會員會費。本會開展評比、評選、表彰等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
第三十六條本會經費必須用於本章程規定的業務范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七條本會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准確、完整。本會配備具有專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會計不得兼任出納。會計人員必須進行會計核算,實行會計監督。會計人員調動工作或離職時,必須與接管人員辦清交接手續。
第三十八條本會的資產管理必須執行國家規定的財務管理制度,接受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和財政部門的監督。資產來源屬於國家撥款或者社會捐贈、資助的,必須接受審計機關的監督,並將有關情況以適當方式向社會公布。本會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佔、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九條本會換屆或更換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須接受社團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認可的審計單位進行的財務審計。
第四十條本會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參照國家事業單位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七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四十一條本會章程的修改,須經理事會表決通過後報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審議。
第四十二條本會修改的章程,須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通過後15日內,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經其同意,報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後生效。
第八章 終止程序及終止後的財產處理
第四十三條本會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於分立、合並等原因需要注銷時,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提出終止動議。經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並報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經社團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手續後即為終止。
第四十四條本會終止前,須在業務主管單位及有關機關的指導下成立清算組織,清理債權債務,處理善後事宜。清算期間,不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剩餘財產在業務主管單位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用於發展與本會團體宗旨相關的事業。
第九章 附則
第四十五條本章程經2010年5月29日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表決通過。
第四十六條本章程的解釋權屬本會理事會。
第四十七條本章程自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核准之日起生效。

6. 以史為鑒 繼往開來——中國地質學會周年點滴回顧

浦慶余

(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2年是中國地質學會成立90周年,有許多往事值得回顧和紀念。作為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的專業委員兼職副秘書長8年,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專職工作14年,返聘7年的學會工作人員,更有許多話要說,為中國地質學會更加符合「由中國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自願組成的、依法成立的學術性社會團體」的原則,盡一份責任。特選擇會員、理事會和會章三個問題,作些點滴回顧和粗淺分析,以求教諸會員。

一、一份會員名錄的啟示

1948年2月,中國地質學會刊印了一份會員名錄,編者按語寫道:

本會理事會於三十五年十一月二日決議:「會員會友未履行其義務兩年者,本會認為自動退會,並在南京中央日報刊登廣告催交會費,至年終尚未交納最近二年以上之會費者即作退會論。如繼續履行義務,當隨時恢復其會籍。」茲本會已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八日、十三日、十四日在南京中央日報通知此項決議;此次會員錄即遵照前項決議編制,因卅六年前未交納會費滿二年致未編入此次新會員錄內之會員會友,一俟補交會費,即隨時恢復其會籍(永久會員當然不在此列)。

當年,執行的是1942年3月20日第十八屆年會通過的《中國地質學會章程》,該章程規定學會宗旨是「以促成地質學及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規定會費標准會員每年5元,會友每年2元,如一次交納50元者為永久會員,團體會員每年400~600元。

抗戰期間,我國一些院校、研究機關大多遷往西南後方,中國地質學會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往重慶。那時雖然生活艱苦,工作條件很差,學術活動卻接連不斷。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院校、研究機構遷回原地,中國地質學會也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那時,有的會員就職單位有變動,有的出國深造或去國他就。在這個背景下,學會理事會於1946年11月作出決議,進行會員重新登記。把交納會費作為重新登記的重要條件。

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錄」中,公布了重新登記後的會員總數為486人,其中創立會員19人,劉季辰是1922年學會成立後第一批入會的會員,這里誤記為創立會員,創立會員應有26人,重新登記者實際18人。還有8人,有4人已去世,他們是趙汝鈞、丁文江、王紹文和葛利普,其餘4人是李捷、董常、仝步瀛和麥美德,尚未重新登記不知何故。永久會員有357人,通信會員28人,榮譽會員1人,還有會友96人,機關(團體)會員44個。此外已故會員有28人,除了上列4位創始會員外,已故世者中有中國地質事業初創時期的大力支持者張軼歐,在野外地質調查時先後被土匪殺害的趙亞曾、許德祐、陳康和馬以思,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東南大學地學系早期的系主任鄭厚懷和被屈死的中央大學教授朱森等。

重新登記的486名會員中,按從事的學科或專業劃分,地質學412人,地理學46人,土壤學11人,動物學2人,測量學4人,植物學4人,地球物理學5人,考古學1人,人類學1人。也就是說,與地質學相關之學科者有74人,占會員總數的15%強。體現了學科交叉,各相關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也反映了中國地質學會人氣的旺盛,有較強的親和力。

會員中還有少部分外國人。中國地質學會的創始會員就有三位外國人,他們是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美籍古生物學家Grabau A.W.,農商部顧問、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瑞典籍新生代地質與考古學家Andersson J.G.,燕京女學校地質學教師Miner L.。1922年就有在北洋大學任教的美國地理學家Barbour G.P.,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Berkey C.P.,日本東北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早板一郎等入會。1948年重新登記時安特生和那林已經回瑞典,巴爾博已回美國,早板一郎在台灣大學任教,德日進已回法國,梭頗已回美國,他們也都重新登記為我國地質學會會員。反映這些曾在中國任職的地質學家對中國的感情,也說明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起就是向世界開放的學術團體。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已步入政界的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翁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朱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刊印名錄時翁已下野,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南京解放後,1949年7月29日,中國地質學會理事會決定:會員翁文灝、朱家驊兩人被列為戰犯,停止其權利和義務,會員錄上不予列名。不知何故,翁文灝回來後,特別是毛澤東同志肯定其為愛國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沒有恢復他的會員權利和義務。

抗戰勝利後,有一批從事地質地理工作的年輕學者和應屆畢業生出國留學,在國內時有的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有的是會友,可能是通訊不便的原因,也可能是別的緣故,除了池際尚、周明鎮、謝覺民、李璞、馬杏垣、楊懷仁外,其他人沒有重新登記。值得稱頌的是新中國成立後,池、周、李、馬、楊和塗光熾、張炳熹等先後回到祖國大陸。謝覺民和楊懷仁是浙江大學史地系畢業的,謝覺民沒有回來,後來成為美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1980年後與我國地理界經常進行學術交流。

在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朱家驊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在解放戰爭後期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翁文灝雖在1948年11月末卸任行政院院長,擔任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他對蔣介石不滿,千方百計要擺脫蔣介石,但由於被列為戰犯,又不敢留在大陸,轉展香港、法國,終於在1951年回到祖國大陸。丁驌和張其昀任浙江大學史地系主任,教人文地理。丁驌因擔任過國民黨重慶黨部書記,張其昀時任國民黨浙江大學區黨部書記,前者去了美國,後者去了台灣。張其昀到台灣後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後任「總統府資政」。他後來在研究和整理中國歷史文化方面在台灣有很大影響。

1929年2月14日第六屆年會上通過的會章規定:「國外之地質學者或古生物學者對於中國地質有所合作或有所貢獻者得為本會通訊會員。」之後陸續發展通訊會員。這次重新登記的通訊會員28人。國籍有美國、英國、日本、印度、法國、奧地利和瑞典,其中美國的Broom R.教授正在南非任職。

重新登記的會員中有1948年被遴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有翁文灝、李四光、謝家榮、朱家驊、楊鍾健和黃汲清。後來被遴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75人,其中2人當時還是會友,被台灣「中央研究院」聘為院士的有3人。

重新登記的機關(團體)會員有44個,除了當時我國三大地質機構: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和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以外,還有資源委員會,四川、台灣、江西、西康、河南、湖南、福建等省的地質調查所,資源委員會所管轄的一些礦業公司、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一些官民聯辦的礦業公司、國防部測量局、北京大學、北洋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院、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

從這份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名錄,我們可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中國地質學會是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它的性質是群眾性的,屬非政府組織,所謂自願組成,指的是成立時有發起者,即創始會員,會員自願入會,自動退會,進出自由,要盡義務,交納會費是最基本的要求。現在,中國地質學會號稱有多少萬會員,卻不交納會費,有的退休多年,有的出國很久都沒有聯系,不知誰入會了,誰退會了。所謂的會員是虛位,是「被會員」。誰當理事了,誰當理事長了,就辦個會員證。團體與政黨不一樣,但也得像個樣子,有點規矩才是,須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其次,中國地質學會在當時有很大的吸引力,從會員結構上體現了以促成地質學及與其他地質學有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中國地理學會成立於1932年,有46位中國地理學會會員參加中國地質學會。竺可楨1922年就加入中國地質學會,他也是中國地理學會創始人,1948年還重新在中國地質學會登記。地理學者中有地貌學者加入中國地質學會,如果是學科接近的話,那麼經濟地理和人文地理學者與地質學的關系就比較遠了,如胡煥庸、張其昀、謝覺民、張印堂、陳正祥、周立三、鍾功甫、薛貽源、洪思齊、嚴重敏等。研究動物學的張春霖、壽振黃,研究人類學的吳定良,研究植物學的胡先驌、侯學煜也都加入中國地質學會。

第三,這份名錄的編排按英文字母次序,不管職務多高、年齡大小和專業,也不論在中國地質學會中的職務如何。只列何時入會,何年成為永久會員,以及當時服務於哪個單位。從這里可以看到凡是中國地質學會會員都是一律平等的。展示在大眾面前的只是會籍、會齡的區別。

1980年初,李春昱曾說1948年由他經手將學會的8000美元請美國友人存在美國的銀行。我1985年到學會工作,在1994年聽說此事,向學會有關人士詢問此事,據時任專職副秘書長的何世沅說,當時請李春昱把詳情寫了下來,隔段時間找不到了,再請李春昱寫了詳情,李很不高興,但還是寫了。何世沅說,這張紙也找不到了,那時李春昱已去世。我問過程裕淇,他說聽李說過,程裕淇還記得那個美國人是位女士,他還記得她的名字,他把這位美國友人的名字寫了下來。後來,新任專職副秘書長王弭力把南京會所和美國存款的事認真辦了,南京會所要回來了,存款一事沒有確切信息,沒有辦成。1948年學會哪有這么多錢,有可能是至少一部分是會員重新登記時交的會費。

二、一份歷屆學會領導機構名錄的思考

我根據歷屆理事會名單,整理了一份中國地質學會從成立至今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從這份名錄並結合中國地質學會的實際工作情況,可以得知中國地質學會治理結構的變化,從中能夠獲得學會工作的一些認識和體會,以及今後如何改革的啟示。

從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到1952年,共27屆理事會的任期基本為1年,至多跨2個年度。理事人數從數人到十數人,第八屆及以前設副理事長2人,第九屆至第三十一屆不設副理事長,第二十一屆至第二十六屆,增設監事會。理事會有理事長、副理事長、秘書長(書記)和會計等分工。也就是說,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評議會)是名正言順地在理事。理事長,一般不連任。這是比較合理而又高效的學會治理結構。

從第二十九屆(1954~1956)理事會開始,理事會任期延長至4~6年,第三十一屆理事會(1962~1979)因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從這年開始到1971年,被作為「裴多菲」俱樂部受到沖擊。至1972年因對外關系需要,恢復以中國地質學會名義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理事人數急增,如第三十一屆44人,從第三十二屆到目前的第四十屆,增至100多人,這一時期從第二十七屆(1951)至1971年李四光逝世,他連任了6屆的理事長,長達20年。這對於學術團體來說,是不正常的狀態,與民間學術團體的治理結構出入較大。這一時期取消了理事會的會計,由掛靠單位的會計代行會計工作。鑒於不收會費,經費由掛靠單位和中國科協支持,經費賬目也不必向會員公布。這一時期,開始(1950、1951)因秘書長孫雲鑄工作在北京大學地質系,該系學生游振東和何錫麟協助秘書長工作。1952年開始設專職職員。第三十一屆理事會開始設專職編輯組成《地質學報》和《地質論評》編輯部。也就是說學會有了辦事機構,理事會開始擺脫辦理學會之事。

中國地質學會歷屆理事會職員名單表

續表

續表

從第一屆至第三十屆理事會的理事長和秘書長都由地質學家擔任,第二十八屆至第三十一屆理事長李四光雖是政府的地質部長,但他還是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第三十一屆的秘書長朱效成雖是司局級行政幹部,但他在他們這個層次的行政幹部中,學習地質學的成效是比較好的,基本上是一位懂得地質學的管理幹部。從第三十四屆(1988~1993)理事會開始理事長就開始由掛靠單位地質部、地質礦產部至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開始先後任理事長的幾位部長和副部長雖然是學地質,從事過地質工作,但是以他們在地質科學上的成就和學識,是當不了理事長的,是部長的身份才當得了理事長。從理事長人選的變化,可以看到中國地質學會的治理結構已偏離了群眾性學術團體的性質。常務理事會例會的舉行也與國家行政機關的部長辦公會議同一模式,有人戲稱「將地礦部部長辦公會議搬到地質學會來了。」有段時間,為了減少層次,因繁就簡,將常務理事會議與秘書長會議合並召開,名為常務理事擴大會議,後來也被一位擔任常務副理事長的地礦部副部長否掉了,說常務理事與副秘書長是兩個層次的,不能一起開會,以後就變更為常務理事會決定,秘書長會議落實工作。在行政部門看來理事長、副理事長與常務理事基本上是部級,副部級和司局級幹部,副秘書長基本是處級幹部,只有前者可作決定,後者的任務是將決定落實到實處。在一起開會覺得不成體統。這又是將國家機關的行政級別帶到學術團體。

學術團體的會長(理事長)應由著名科學家擔任,如果他既是著名的科學家,又是社會活動家則更佳,這是國際慣例。1979年以後,全國性學會迅速增加,且有部門分割的趨勢,這是利益所向。這既有積極意義,也隱藏有弊端。而且有不少學會由本部門的行政領導,如國務院有關部、委、局的首長擔任會長。1980年後期,國務院明文規定,行政領導不得擔任學會、協會和研究會的領導職務,這是正確的。但是留下一條尾巴,說若的確需要,應報國務院批准。實際上這項規定是對已經擔任學會、協會領導職務的行政領導的一種限制,而不是為了擴大。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1979~1983)、第三十三屆(1983~1988)理事長先後由黃汲清和程裕淇擔任,以前幾屆的理事長李四光雖是地質部部長,但他畢竟還是著名地質學家。以後換屆除黃汲清和程裕淇外,不是沒有合適的著名地質學家。再說,李四光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副部長何長工在學會並無職務,只是先後由具有地質背景的副部長宋應和學部委員、副部長許傑擔任學會常務理事;黃汲清擔任理事長時,地質部黨組書記、部長孫大光也未在學會擔任職務,只有副部長鄒家尤出任18位副理事長中的一位副理事長。程裕淇擔任理事長的階段,夏國治副部長擔任副理事長(當時有9位副理事長)。1988年以後的6任理事長都是地礦部或國土資源部的部長或副部長擔任理事長,而且有的並無學習或從事地質工作的背景,由於部長又是部里的黨組書記,工作很忙,還要有一位副部長或副部級幹部擔任常務副理事長。這樣做,名義上是加強領導,實際上是學術團體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倒退;名義上是爭取部里的支持,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理解;說是經過國務院審批,實際上你報上去了,能不批嗎?理由總是可以找到的。

三、幾份會章的回顧

中國地質學會章程是中國地質學會性質、宗旨、任務、行為規范的約定,是在憲法所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活動的指導和自我約束,可以說是學會的根本大法。中國地質學會章程從1922年成立起到現在經過十多次的修改。

中國地質學會的名稱是1922年章程的第一條就寫明了的,已經有90年的歷史。學會的宗旨1922年章程規定為「促成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這一宗旨的敘述既簡潔又明了,這一記述在1929年、1931年、1935年、1942年的幾個章程和簡章中一直沿用。而1954年2月的章程卻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學術技術經驗,謀地質知識之提高與應用,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其實學會不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機構,至於「在國家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為經濟建設服務」是政治任務。1953年,毛澤東在《批判離開總路線的右傾觀點》一文中說:「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期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1954年的會章規定的宗旨是根據這種精神修改的。

1950年8月26日的理事會會議贊成謝家榮的提議,取消永久會員,這樣就在沒有經過會員代表大會票決的情況下剝奪了已交50元大洋的永久會員並得到學會承諾的權利。

1957年的會章對學會宗旨修改為:「團結全國地質工作者,從事學術研究,交流科學技術經驗,開展學術討論,努力使我國地質科學迅速達到世界水平,更好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服務」。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毛澤東在開幕中提出「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並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這次修改會章,對學會宗旨的表述是根據這些原則而進行的。

再一次修改會章是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之後,1978年3月18~31日,舉行全國科學大會,當時重提四個現代化和出成果出人才。1979年的會章總則包括第一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性質是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第二條表明中國地質學會的任務是「根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新時期總任務的要求,團結廣大地質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為地質戰線出成果、出人才,為地質科學技術迅速達到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為在21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作出貢獻」;第三條是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各種學術觀點和學派之間自由討論,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和檢驗經驗。顯然這條是總結「文革」及以前的經驗教訓,全國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討論的背景下,寫進會章的。1983年會章只作文字修改,內容與1979年會章基本相同。

1988年會章與1979年和1983年會章除了增加培育、推薦人才和改革的內容外,其他基本相同,這是因為此時中國地質學會設立了青年地質科技獎,中國科協設立了青年科技獎,學會和全國地質部門的改革正在進行中。

1993年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制定的會章,第二條明確為宗旨,是這樣陳述的:「本會宗旨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倡導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精神和優良作風,團結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促進地質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地質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這是由於中國科協提出了「獻身、求實、創新、協作」的科協精神,科學技術領域的改革提出了兩個促進。此前,1991年民政部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國科協於1992年制定了新的全國性學會組織通則,是按照《條例》和《通則》的要求,總則應概括為三個內容,一為本會性質,二為宗旨,三為任務,進行修改的。

1997年會章與1993年會章基本相同,只是第一條本會性質,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是發展地質科學的社會力量」「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及其下屬組織」。這樣,就明確了中國地質學會在發展科學中的社會地位,對自己的職責作了限定。實際上,中國地質學會從來就是代表中國地質界參加國際地科聯的活動,只是因為在北京舉辦第30屆地質大會非常成功,擴大了我國的國際影響,這里作了進一步明確。第二條宗旨增寫了「促進地質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放在1993年會章的兩個促進之間。這里的「成長」主要指的是青年地質人才,「提高」主要指的促進成為兩院院士和中國地質學家走向世界,如擔任國際學術組織的有關職務,承擔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主題報告和主持人,等等。

2000年的會章是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國務院頒布的修訂後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重新登記時,根據民政部提供的《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修訂的,總則增加了中國地質學會的英文名稱,增添了「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范」的內容,明確了「民主辦會」的原則。將原會章中的「任務」作為「第二章」業務范圍載明。整個會章的章、條均按《範本》重新調整。特別是載明「本會接受業務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社團登記管理機關民政部以及掛靠部門國土資源部的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即認了三個上級管理單位。

2006年會章按1997年和2000年會章中總則第三條宗旨的四個促進,增加了第五個促進「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歷年會章的變化,除了上述原則、宗旨以外,還有不少其他方面的變化,例如「任務」或「業務范圍」也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22年只說有一種刊物,名為《中國地質學會會志》,1929年會章有「本會得設獎章或獎金,以獎勵地質學之有貢獻者」,1942年會章增寫了出版物有西文會志和中文地質論評。1954年會章專設一章「學術活動」另一章「刊物」,1957年會章增加了「協助有關部門解決科學技術問題」。1979年會章專列「主要任務」一章列舉了7項,1983年會章的「任務」一章,根據新情況進行調整仍為7項。以後幾次修改會章大體都是這樣改動。又如,關於會員,歷年也有變化。

一個國家有三部分的組織,一是政府,它具有管理國家的行政職能,由選民選舉產生,是為選民服務的公務機關;二為企業,它以贏利為目的,同時為公民生產和提供生產和生活物質。政府維護公民的權利,企業有自己的私利。中間就有一批非政府、非贏利的組織。學術團體是第三種組織中的一分子。它從政府「批發」服務,廉價或無價提供給公民。作為學術性團體,有別於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也有別於企業的研發部門。它的業務范圍是很明確的。早期的中國地質學會會章規定的「以促進地質學及其關系學科之進步為宗旨」既明確又簡潔,也好記。後來的會章幾經修改,增加了許多,實際上是這一宗旨的細化,或具體化,為什麼「促進」原來是兩個,後來增加到三個、四個和五個促進,越是具體,越是不全面,要不斷補充。而且由此具體化反倒不確切。例如,1957年會章中說要「從事學術研究」,這應是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任務。1983年會章中提出積極開展咨詢服務活動,實際上學會在咨詢服務上不具優勢,至於把「遵守憲法、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指導下開展活動。」作為宗旨寫進會章沒有必要,一是這種要求是每個個人、政府機關、群眾團體和企業甚至政黨都應做到的起碼的要求,只要是公民、法人,都應如此;二是這個要求是義務、是責任、是共識、是常理,不是屬於宗旨的范疇。

會章要簡單明了,要有個性,既要有規范,也要有靈活性;既要便於記憶,又要有可操作性。制定一個好的會章不是件容易的事,值得好好研究。

以上對一份會員名錄、一份歷屆理事會主要領導名單和歷屆中國地質學會會章,進行了回顧和思考,是很膚淺的,可能存在錯誤。但其目的是為了中國地質學會能夠真正成為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的家,找准位置,成為真正的符合非政府組織特點的學術性社會團體。在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之間,起到補充和協調的作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