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❶ 地理學的研究前沿和重點領域
環境與發展,人地協調。
重點領域:交通、災害預報、城市規劃、土地管理、環境、農業監測。
❷ 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有哪些
1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一、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
1.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研究
全球變化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為迎接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而設計和實施的研究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超級科學計劃。研究學科涵蓋大氣、海洋、地理、地質、地球物理、環境、生物、生態、能源、人口、經濟等諸多學科,研究人員涉及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的科學家以及政府和企業界的管理人員,研究方法強調學科的交叉和理論的集成,並將地球系統科學作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變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 SITAS)等4個正在執行的研究計劃組成,每個計劃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計劃和交叉計劃。為保障各項計劃的順利進行,相應地設計了一系列數據觀測與採集系統作為技術支撐,主要有:地球觀測系統(EOS)、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全球陸地觀測系統(GTOS)、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全球環境調查系統(GOES)等。
全球變化研究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在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和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的推動下,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涉及古地理環境演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減輕自然災害、典型區域環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的對策等眾多領域。我國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區域和全球環境變化關系密切,正是地理學研究可以發揮特長、顯示才乾的領域。
2.陸地表層過程和格局的綜合研究
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是發生在陸地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異和空間組織。認識這種分異和組織的規律,對於合理布局經濟活動,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有著重要的價值。然而,停留在經驗性、描述性范圍的空間格局研究,所能達到的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為認識和預測地理環境變化所必須的資料。因此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地理學界發展了地表熱量與水分平衡、地理環境中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等三個過程研究的方向,國內外地理學界也發展了用社會科學理論解釋空間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學研究注重野外定點觀測和室內的實驗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間人流和物流的調查分析。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地理學者認識到,要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必須在格局與過程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強研究,地理學家必須強調格局和過程及其間的關系。發生在各種類型和各種尺度的區域中的過程必然產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變化又會影響到自然、生態、社會發展的進程。這就產生了不同尺度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陸地表層系統包括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在時空上的結構、演化、發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層最復雜、最重要、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對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學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當前,人們日益關注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陸地表層環境的狀況和變化趨勢。從本質上看,陸地表層的環境變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過程的方式和強度在人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發生改變的結果。陸地過程的研究將朝微觀深化和宏觀綜合兩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地理系統中界面過程的綜合研究。其主要意義在於:能有效地研究開放系統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從而促進地理學向理論方面深入;界面過程研究實際上是系統間介面的研究,將促進發展地理學的綜合方法,導致跨學科、跨部門的相互滲透和相鄰學科成就的引進。
陸地表層系統具有空間分布不均勻的顯著特點,對全球問題的認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地域分異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將陸地表層劃分為不同的地域類型,研究不同地域類型的過程、結構和演化,比較其間的異同,是陸地表層格局研究的重要內容。在研究陸地表層過程中,也要關注海陸相互作用,特別是海洋對陸地過程的影響和作用。從全球環境變化領域、地球系統科學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看,也需要一個比較好的、便於應用的、兼顧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區域框架,並根據客觀實際變化及時更新。我國幅員廣袤,東臨太平洋,西靠歐亞腹地,南北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山地高原眾多,季風發達,既有濕潤的森林又有極端乾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區並列的獨特格局。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為不同區域、類型和自然過程的比較研究提供了舞台。對地表過程和格局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將促進全球環境變化區域響應的研究,成為發展陸地表層系統科學的基礎理論。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復此發言 2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3.自然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是地球人類家園支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上述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少、空間分布不均衡,經濟高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加大。長期以來掠奪式的開發和不合理的經營管理,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環境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
因此,應綜合研究我國各類自然資源的格局、過程和動態,從整體出發,研究各類自然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組合特徵和演變規律。研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不同區域的資源與環境之間,特別是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自然資源的時空變化規律並評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闡明人類經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其調控機制和對策。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要劃分不同的生態類型,對其成因機制、動態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宏觀整治戰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途徑和措施。
4.區域可持續發展及人地系統的機理和調控研究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綱領《21世紀議程》。隨著《21世紀議程》在全球范圍內的貫徹實施,中國政府於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被納入全國、各省區和一些大城市的國民經濟計劃之中。隨著可持續發展實踐工作的開展,地理學者也展開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
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而人地關系的協調需要從全球、國家和地區等不同尺度和層次上進行。人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內涵也不同。區域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地理學更能發揮優勢的領域。
地球上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以人類和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為一方,以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大氣、水、土壤、生物為主體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另一方,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綜合體,即人地系統。人地系統包括人對地的依賴性和人的能動作用,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歷史經驗表明,人和地之間應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人類應當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人地系統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人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為此要從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組織序變、整體效應、協同互補等方面去認識和尋求全球的、全國的或區域的人地關系的整體優化、協調發展及系統調控的機理,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區域決策與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其中心目標是協調人地關系,重點研究人地系統的優化,並落實到區域可持續發展上。在人地關系協調中,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反饋作用並相互交織在一起。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有促進與抑控作用;人類對自然系統投入可控資源、治理自然災害、改善環境質量、開發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產出並予以優化。任何區域開發、區域規劃和區域管理都必須以改善區域人地相互作用結構、開發人地相互作用潛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統中的良性循環為目標。
5.地球信息科學、技術和「數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技術和信息科學等交叉、融合的產物。它以信息流為手段研究地球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人流的運動狀態和方式。由於地球信息科學的多學科性,它能夠為地球系統中許多研究領域的綜合、大型地學問題的解決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至於全新的研究和解決方案。地球信息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信息時代地球科學的研究方向,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復此發言 3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促進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數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手段,整體性地研究解決地球問題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它不僅為地球可視化提供平台,而且為地球科學實驗提供一個基本模型框架。利用這個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體各圈層的演變與相互作用的歷史、評價現狀、預測未來。地球信息科學研究則為「數字地球」關鍵技術的解決奠定了科學基礎,其發展將有助於推動「數字地球戰略與中國對策」的研究。
二、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長期以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影響也愈加顯著。地理學應十分重視人文因素的影響及其反饋的研究,重視和發展與人文因素有關的分支學科,並促進其與自然地理學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強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並且擴展成為全球環境變化問題。自然地理研究不應該是純自然主義的,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及其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系統和生態學的基礎。多數學者認為,無論從地理學發展史、地理思維和社會實踐看,統一的地理學或綜合地理學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這種綜合在地理學內部表現為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相互滲透,重大的自然地理過程納入了人類活動因素的驅動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將資源環境作為作用因素和決策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地理學外部則更多地強調地球4大圈層的相互作用關系研究,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成為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的共同主題,表現在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2.深化微觀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變化機理
從發展趨勢看,微觀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現在由靜態、類型和結構的研究轉變向動態、過程和機理的研究以及進一步的動態監測、優勢調控和預測預報等。自然地理側重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的研究,人文地理側重經濟、文化和社會過程的探討。
3.進一步拓展地理學的應用研究領域
地理學,尤其是中國的地理學,屬於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別是在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發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學不僅在決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區域和空間問題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許多應用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研究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重大項目的選址、區劃和區域規劃領域。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災害防治、城市和農村發展等問題成為地理學應用研究的熱點,以GIS技術應用為龍頭的地理信息和3S技術應用產業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有力地增強了地理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4.研究方法和技術的現代化
地理學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的歸納解釋,從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模擬實驗在人地相互關系、自然過程模擬、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對地觀測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網路通訊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也從點到面、由微觀到宏觀、由區域到全球。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
❸ 人文地理學的目錄
上編 基礎理論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一、人文地理學的定義
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任務
一、建立正確的人地觀
二、完善學科的理論體系與知識結構
三、增強學科的科學性、實踐性和預測性
四、普及人文地理知識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軌跡與趨勢
第一節 古代人文地理學
一、古希臘地理學的祖師——荷馬及其史詩《奧德賽》
二、《馬可·波羅游記》
三、伊斯蘭世界的人文地理學——東西方地理思想交流的樞紐
四、地理大發現與萬者學者——洪堡
五、中國古代的人文地理學——地誌、游記、地理專著
第二節 近代人文地理學
一、人文地理學學科體系的確立
二、人文地理學的學術流派
三、中國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第三節 現代人文地理學
一、現代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二、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人地關系論——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二、區位論——古典區位論、現代區位論
三、景觀論——文化景觀
四、生態論——人類生態學
五、行為論——地理物象與人類行為地域類型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
一、實證主義方法論
二、人本主義方法論
三、結構主義方法論
四、技術方法論
下編 分支學科
第四章 人口地理學
第一節 人口分布
一、人口分布因素分析
二、世界人口分布
三、中國人口分布
第二節 人口遷移
一、世界人口遷移
二、中國人口遷移
第三節 人口增長與構成
一、人口增長
二、人口構成
三、中國人口構成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人口與發展
一、人口與環境
二、人口與資源
三、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五章 資源地理學
第一節 概述
一、資源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二、資源地理學的學科地位
三、資源地理學的學科發展
第二節 資源分類與資源特徵
一、資源分類
二、資源特徵
第三節 資源的評價與保護
一、資源評價的原則、內容與方法
二、資源的保護與保護區
第四節 資源問題
一、資源問題產生的原因
二、資源問題的表現特徵
三、對資源問題的認識與對策
第六章 經濟地理學
第一節經濟地理學概述
一、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經濟地理學的學科特性
三、經濟地理學的科學體系及其任務
第二節 農業地理學
一、影響農業生產布局的基本因素
二、農業生態系統
三、農業生產布局
四、農業生產地域專門化與農業區劃
第三節 工業地理學
一、工業生產特點與區位選擇、布局條件
二、主要工業部門的生產布局特徵
三、工業地域系統及其類型
第四節 交通運輸地理學
一、研究對象、內容與學科特性
二、交通運輸業的基本特徵
三、影響交通運輸布局的因素分析
四、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性能與布局要求
第七章 政治地理學
第一節 政治地理學概況
一、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及主要內容
二、國家政治活動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第二節 西方政治地理學的主要流派——地緣政治學
一、地緣政治學的產生
二、地緣政治學的主要學說
三、地緣政治學評價
第三節 國家領土及領土結構
一、國家與領土
二、國界與國界問題
第四節 國家行政區域系統
一、行政區域與行政區劃
二、行政區域劃分的系統規律
三、行政區劃的原則
四、首都
五、中國的行政區域系統
第五節 世界政治地理的基本格局
一、當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變與現狀
二、當代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演進趨勢
第八章 文化地理學
第一節 文化地理學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內涵
一、文化景觀
二、文化生態學
三、文化整合
四、文化區
五、文化源地與文化擴散
第三節 人種與人種分布
一、世界人種的形成與劃分
二、世界人種的分布
三、反動的種族主義
第四節 民族、語言及其分布
一、民族數量與民族特點
二、民族分布
三、語言的分類與傳播特徵
四、語言分布
第五節 文化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宗教地理學
一、宗教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二、宗教地理學的重要性
三、宗教的種類與分布
第九章 旅遊地理學
第一節 旅遊地理學概述
一、學科性質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旅遊業的發展
一、基本概念
二、旅遊業發展簡述
三、旅遊業發展的區域影響
四、影響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節 旅遊地類型
一、旅遊資源分類
二、旅遊地主要類型
三、旅遊規劃
第四節 中國與世界的主要旅遊地
一、中國的主要旅遊地
二、世界主要的旅遊地
第十章 歷史地理學
第一節 歷史地理學概述
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學科特徵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三、歷史地理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二、國外歷史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三、歷史地理學基本理論的研究
四、歷史地圖的研究
第三節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一、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手段
第十一章 聚落地理學
第一節 聚落地理學概論
一、聚落的含義和分類
二、農村聚落的產生和分類
第二節 城市地理學概述
一、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二、城市職能與分類
三、城市體系
四、城市內部功能分區
第三節 城市化及其模式選擇
一、城市化的含義及其類型
二、世界城市化的基本特徵
三、中國城市化的水平與特點
四、中國城市化道路選擇
第四節 城市帶
一、世界主要城市帶
二、中國主要城市帶
第十二章 社會地理學
第一節 社會地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地理學的含義
二、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社會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四、現代社會地理學的主要思想
第二節 社會群體的空間分析
一、社會群體的概念及類型
二、社會群體的成因、特徵與功能
三、社會群體活動的空間型式與過程
第三節 社會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犯罪地理學
二、選舉地理學
三、時間地理學
第四節 社會規劃
一、社會規劃的概念
二、社會規劃的類型
第十三章 社區地理學
第一節 社區地理學的基本概念
一、社區與地理區
二、社區研究的主流理論——人文區位理論
第二節 社區地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社區數量、類型及其地區分布
二、社區構成要素
三、社區效率
四、社區演化
第三節 影響社區發展與分布的主導因素
一、社區的形成與演化
二、影響社區發展分布的主導因素
第四節 社區類型
主要參考書目
❹ 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有哪些
1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一、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 1.全球變化及其內區域響應研究 全球變化容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為迎接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而設計和實施的研究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超級科學計劃。
第四紀研究,簡單來說就是研究遠古時期的氣候變化,以期能對現代氣候變化做出指導性決策打下基矗另外現在環境保護非常熱,所以地理學和環境科學的結合也是比較前沿的。
❺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向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內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容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主要分支學科劃分為: 1.人口地理學 2.資源地理學 3.經濟地理學 4.政治地理學 5.文化地理學 6.旅遊地理學 7.歷史地理學 8.聚落地理學 9.社會地理學 10.社區地理學
❻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什麼
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版開發和保護地球權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❼ 自然地理學的十一個前沿領域
陸地表抄層過程和格局的綜襲合研究
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是發生在陸地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異和空間組織.認識這種分異和組織的規律,對於合理布局經濟活動,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有著重要的價值.然而,停留在經驗性、描述性范圍的空間格局研究,所能達到的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為認識和預測地理環境變化所必須的資料.因此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地理學界發展了地表熱量與水分平衡、地理環境中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等三個過程研究的方向,國內外地理學界也發展了用社會科學理論解釋空間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
❽ 地理科學的應用領域
地理科學的應用領域:
第一,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傳統的地理學方法主要有勘查、觀測、記錄、制圖、區劃與規劃等。早期劃定的分區對於決策支持而言,在宏觀方面有引導性,但在微觀方面需要進一步具體和翔實的信息。現代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原有優勢,在加強野外考察、觀測的同時,更注重應用空間統計、對地觀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多種技術手段,建立模型和決策支持系統,為決策和管理服務。
第二,地理學的研究技術已經從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達。從早期的地理地帶性概念、柯本氣候分帶到氣候系統模式,從早期的地理信息空間疊加到地球系統多圈層要素耦合模式,地理學相關模型的模擬精度正在不斷提升。從計算機制圖到空間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向著具有不同解析度、海量數據、多維顯示的數字地球系統發展。從早期航空遙感走向多衛星組網的多解析度、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體觀測,遙感觀測的時空解析度大幅提升。從早期的指南針、羅盤,到組網衛星,再到移動終端,全球定位系統實現了從定位走向基於移動網路的位置服務。隨著對地球表層的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從天上的航空航天遙感到地下探測,再到地表土壤、植被、水等多要素的觀測,實現了精細化、多尺度的野外觀測,為研究地理過程提供了豐富數據,深化了對地理現象過程和機制的認識。地理學研究已經從統計模型走向模式模擬,從原來的線性分析發展為非線性數理統計,從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統,面向預測的多圈層、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統模式已成為可能。
第三,大數據、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為研究復雜的地理學問題提供了重要工具。大數據可以比較精細刻畫社會經濟現象的時空變化。例如在人文現象分析中,通過人口在空間上的流動識別熱點地區,進而為公共設施布局、交通網路構築等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室內模擬和室外觀測相結合,將室外觀測的地理過程數據與數字化的降雨量、植被覆蓋、城市交通網路布局等要素相結合,進而在計算機上進行智能化、可視化的模擬,為決策提供服務。早期進行土地覆蓋、土地利用、土壤等制圖研究往往通過野外調查人工繪制,建立調查樣地代表不同圖斑特徵。通過遙感圖像解譯地物類型,依託地理信息系統對其它空間數據進行整合管理,可以實現地理學核心的人地關系研究,如土地覆蓋空間格局變化、城市化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等,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城鄉規劃、應對全球變化等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服務。隨著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注重多要素耦合,綜合性和整體性已經成為地理學理念的「數值化表達」,3S技術貫穿於解決地理學問題的各個環節。例如,在氣候模式演變研究中,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模式,主要是考慮大氣和地球表層;一直到90年代末期,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時才考慮了氣溶膠的影響。後來逐步考慮植被的動態變化、大氣化學特徵、冰凍圈的變化等,未來也必將增加城市化、社會經濟的變化、產業變化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等。總之,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綜合,整合了越來越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特徵。
❾ 地理學可以在哪些領域運用
1.地質勘探,城市規劃,資源整合,從事與城市,人口,資源開發等方面的與地理相關的研究
2.教育
❿ 地理學研究區域主要從哪些視角入手
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自然地理特徵:氣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
人文地理:人口,城市,政治文化,科技,生產活動,商業貿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