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文化地理學瑞

文化地理學瑞

發布時間: 2021-03-05 10:07:09

❶ 誰有西歐的人文地理的資料

瑞士聯邦(the Swiss Confederation)
概況:
國名釋義:國名來源於州名施維茨。"施維茨"在古高德語中有"焚燒"的意思。今施維茨地區過去曾是一片森林,燒荒後才開始有人居住。
別稱:鍾錶王國。
國歌:《瑞士詩篇》。
國花:高山火絨草。
面積:41293平方千米。人口:693.6萬(1992年)。
民族:日耳曼族的瑞士人占總人口的80%以上,其他有法蘭西人、義大利人等。
宗教: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
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拉丁羅曼語同為官方語言。
首都:伯爾尼。 主要城市:蘇黎世、日內瓦、巴塞爾、洛桑。
貨幣:瑞士法郎。

歷史:
公元3世紀,日耳曼民族的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遷入。11世紀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1291年,施維茨等州反對外來統治,結成聯盟,成為瑞士聯邦的起始。 1648年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宣布獨立。1815年頒布首部憲法,各州有獨立的主權,維也納會議確認其為永久中立國。1848年建聯邦制國家。兩次世界大戰中均保持中立。

地理:
歐洲中西部多山的內陸國。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山約占國土3/5,一般海拔3000~4000米;西北部為侏羅山脈(汝拉山脈);中部為高原。境內4000米以上高峰20餘座,最高峰為杜富爾峰,海拔4634米。高山終年積雪,多冰川。河湖眾多,萊茵河、羅訥河等河源於此,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湖泊有萊芒湖(日內瓦湖)、博登湖、蘇黎世湖等。屬山地氣候,高山寒冷,谷地溫和。

經濟:
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 農業就業人數約佔全國就業總人數的6.6%。長期以來, 瑞士政府相當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工業是瑞士國民經濟的主體, 工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0%。瑞士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 鍾表、機械、化學、食品等部門。瑞士素有"鍾錶王國"之稱。從1587年日內瓦生產手錶迄今的400多年中, 一直保持著在世界鍾表業的領先地位。近幾年, 瑞士鍾表出口量大幅度增加。 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紡織機械和發電設備。機床、精密儀器、儀表、運輸機械、農業機械、化工機械、食品機械、印刷機械也很重要, 近些年來, 打 字機、計算機、照相機和電影攝像機生產的發展十分迅速。

風俗:
名勝:萊芒湖、伯爾尼老城、盧塞恩湖與冰川公園。
節日:國慶日:8月1日;日內瓦登城節:12月11日。
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
概況:
國歌:《馬賽曲》。
國花:鳶尾花、玫瑰。
面積:55萬平方公里。
人口:大約6090萬。
宗教:居民多數信奉天主教,少數信奉基督教、東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
語言:法語為官方語言。
首都:巴黎。
主要城市:里昂、馬賽、里爾、波爾多、坎佩爾。
貨幣:法國法郎。

歷史:
公元前7世紀左右,高盧人在上定居。公元前1世紀被羅馬人佔領,統治長達5個多世紀。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征服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768~814年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時期,版圖擴大到今西歐大部分地區。公元843年,查理帝國分裂為三個王國,其中西法蘭克王國相當於今法國的范圍。10世紀末,改稱法蘭西王國,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1337年爆發英法百年戰爭。17世紀後期,路易十四時的法國稱霸歐洲。1789年7月14日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廢除君主制,1792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地理:
歐洲西部國家。面積為551062平方千米。南部和西部臨地中海和大西洋,海岸線長3000餘千米。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南部與東部有比利牛斯山、中央高原、阿爾卑斯山以及株羅山、孚日山等山地,阿爾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位於法、意邊境,海拔4807米。西部有巴黎盆地、盧瓦爾河下游平原、阿摩里卡丘陵和阿基坦盆地。重要河流有盧瓦爾河、塞納河、羅訥河、加龍河等,其中索恩--羅訥河谷地南北狹長伸展,是天然交通走廊。

經濟:
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之一。鐵、鉀鹽、媒、鋁土等礦產較重要。核能、小汽車、軍火、化妝品、服務業等居世界前列。農業以牧業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是世界第二農產品出口國。小麥、玉米、葡萄酒、甜菜、馬鈴暑、肉類、牛奶、蔬菜、水果產量居世界或西歐前列,旅遊業發達。

風俗:
對婦女謙恭禮讓是法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民眾公認以吻表示自己的情感,久別重逢的親朋、同事間貼臉或頰,長輩對小輩親額頭,愛人、情侶間接吻。
名勝:凡爾賽宮、盧浮宮、巴黎聖母院、凱旋門、埃菲爾鐵塔、蓬皮杜文化中心、盧瓦爾河谷地古堡群、馬賽港。
節日:國慶日在7月14日。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概況:
國名釋義:"德意志"在德語中意為"人民的國家"。
國歌:《德國之歌》。
國花:矢車菊。國樹:愛支櫟。國鳥:白鸛。
面積:356545平方千米。人口:8055.3萬(1992年)。
民族:德意志人占總人口的90%以上,還有少數丹麥人、荷蘭人、猶太人、吉普賽人等。
宗教:居民絕大多數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猶太教。
語言:德語為官方語言。
首都:柏林(波恩為政府所在地)。
主要城市:漢堡、慕尼黑、波恩、法蘭克福。
貨幣:德國馬克。

歷史:
公元前10世紀,境內已有日耳曼人的一支--條頓人居住。公元10世紀初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後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13世紀中期以後中央政權衰落,出現封建據。1848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71年,普魯士王國在普法戰爭中獲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實現德國統一。1941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帝國崩潰。1919年成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國會由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四國佔領,並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1949年,美、英、法佔領區建立德立場聯邦共和國,蘇占區建

❷ 人文地理考研有沒有側重的方向啊能告訴我你的QQ嗎

1、地理學geographe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
2、人文地理學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研究對象是人文環境、人文現象和文化景觀。其內核是注重區域和空間,注重人地關系
3、人地關系內涵: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說是指在一定區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具體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人文、經濟復合體系。
4、人文地理的學科特徵: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學:(德國)洪堡:使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李特爾:近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致力於探究自然環境對人類歷史的因果關系。 拉采爾:地理環境決定論。 赫特納:區域學派的代表。 施呂特爾:景觀學派的代表。 (法國)白蘭士、白呂納:人地相關論。 (英國)麥金德:大陸腹地說。 羅士培:適應論。 (美國)森普爾:環境決定論。 蘇爾:文化景觀學派。 (俄國)巴朗斯基、薩烏什金:區域學派, 費根、康斯坦丁:經濟學派。
6、現代人文地理學:美國謝佛使作數學統計培養計量地學者, 蘇聯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相分離的二元論觀點。總體特徵:(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人地關系協調論和可持續發展觀;(2)新的研究方法:計量方法、數學模型、心理學的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法;(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關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態觀點,同時社會化和人文化的傾向得到強化,面向解決實際問題。
7、中國:近代張相文、竺可楨,、胡煥庸、張其昀。現代李旭旦、吳傳鈞、鮑覺民。
8、方法論:(1)經驗主義:觀察是其重點,強調綜合和歸納的作用;(2)實證主義:對任何事物合乎科學的理解必須有意義並且同實際相符,演繹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義:以人為主體,重視人類行為的豐富意義和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非經濟成分;(4)結構主義:可觀察的事物,只有當把它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在一起時,才有意義。(5)多學習、善思考、深入實際,新自作調查研究。
9、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是一種社會現象以物質為基礎。具有歷史連續性、階級性和民族特徵。
10、文化結構:(1)物質文化:滿足人類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物質性、基礎性、時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強制性、權威性、緩慢變遷性、相對獨立性。(3)精神文化: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育化出來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類文化心態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書面文化、行為文化、藝術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對環境的適應性:(1)生物適應性:人類在其發展中,為適應環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質方面發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2)文化適應性:利用工具、製造工具、技術發展、群體組織與分工以有效獲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條件,以適應環境。(3)關系:A、相同之處:二者在其發展過程中,既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穩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過對新的性狀和新的文化的產生而實現其變化以增強適應性;在新的取代舊的過程中,都是通過競爭與選擇而實現;在競爭和選擇中,環境起著關鍵作用。 B、不同之處:人的生物特性與文化的傳遞與繼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遺傳是縱向的,而文化的繼承是橫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舊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種取代舊物種實現的,而新的文化取代舊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體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實現;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區位論、行為論、文化景觀論、人地關系論等。
區位論: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某種經濟活動區位的選擇、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分析區位形成的原因與條件,預測其發展,它的出現,預示著人類將有計劃地選擇最優活動場所。
13、文化區: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區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2)功能文化區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3)鄉土文化區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於某一地區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域自我意識。
14、文化的特點:民族性、時代性、變遷性、穩定性、積累性、多層次性、滯後性。
15、文化的擴散(文化的時間現象):(1)擴展擴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出現後,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佔據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大,特點是空間上的相對聯系性,速度的差異性;A、接觸擴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易於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現象的人,如同接觸到易於傳染的病菌一樣,就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文化現象,從而實現了其擴散。B、等級擴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該文化現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C、刺激擴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受某種原因而無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將原文化現象做某種程度改變,使其得以在當地存在,得到傳播。(2)遷移擴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系,往往由於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特點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間上不連續。
16、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研究人類、植物、動物和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的科學。(1)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環境決定人類生理和心理特徵,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德國的拉采爾和美國的森普爾。(2)可能論possibilism和或然論:強調人類對環境有自由選擇,利用能力的一種理論,與環境決定論對稱。法國的白蘭士、白呂納。(3)適應論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過文化的發展而對自然環境和環境變化的長期適應。英國的羅克斯比。(4)生態論human ecology:借生物學的生態學一些觀點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特點,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美國的巴羅斯。(5)環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印象,為該環境中共同文化集團內所有成員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較明顯。(6)文化決定論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關系中人是通過文化在起作用。(7)和諧論harmony:如何處理和諧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
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在一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要相應變化協調進行,形成整合,才能順利地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18、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觀):居住於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文化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團的差異與特徵。美國的索爾。
19、挑戰與應戰學說(英國的湯因比):(1)挑戰與應戰:環境向人類挑戰,人類起而應戰,經過長期艱苦的勞動,創造人類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並不是由於生活環境條件特別好,而是相反。五類逆境:困難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擊的刺激、壓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與挑戰的對應關系是有限度的,超過其限度,其結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島成功、格陵蘭失敗。
20、德國韋伯的宗教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新教加爾派的訓誡是必須在絕對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論是命定論:一個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預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於你的職業,不停息地的勞作中形成職業責任感,把致富、貿易和利潤看作職業成功的證據與個人德行的證實;把個人嚴謹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達到長期目標和經濟成功途徑。新教中的資本主義精神包括天職觀、成就觀、節儉觀、禁慾觀。
31、人口遷移的遷移趨勢(英國拉文斯坦):(1)大多為短距離的遷移;(2)具有階段性;(3)兩地間的凈遷移量在總遷移量中所佔比重不大;(4)鄉村居民更富遷移性;(5)短距離以女性居多,在較富冒險性且距離遙遠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為年輕人;(7)主要方向從農業區遷移至工商業中心。遷移發生率與源地、目的地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32、人口遷移的時間形式:(1)居住歷史分析:A、生活史;B、遷移類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遷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續時間:累積居住將產生慣性。(2)隨機方法:在特定的隨機概率框架內,整個區域內的遷移流隨時間的變化。
33、人口遷移原因:經濟、政治、國際戰爭、國內戰爭、社會秩序的變革和文化因素、生態環境的變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種族歧視、結婚或離婚、退休、避寒、避暑、療養等。
34、流動人口趨勢和特點:(1)流動規模越來越大;(2)流動半徑越來越大;(3)流動高峰提前,外出時間延長;(4)外出民工以勞動力為主,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5)流動方式以連鎖方式為主。原因分析:(1)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推行;(2)傳統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農民對改變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因素;(3)國內新的經濟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轉移是客觀因素;(4)耕地減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剩餘是流動人口產生的內在因素;(5)農村基層組織的失控及城鄉收入差距的拉長是直接原因。
35、農業革命前人口發展特徵:(1)極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為大分散、小集中。
36、農業革命人口增長特徵:嬰兒存活率低、階段性的飢荒和低營養,對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動狀態,出生率也相應變化,平均壽命低。
37、人口轉變:由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與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38、蘭迪的「三個序列」理論:(1)原始階段:高高低;(2)過渡階段:高高(較原始階段為低)低;(3)現代階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變、人口增長加速。諾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轉變」僅針對第三序列:人口增長加速、減速、緩慢。
39、布萊克的五階段模式:(1)高位靜止階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擴張:死亡率先於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加速;(3)後期擴張:死亡率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減速;(4)低位靜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減退階段:出生率繼續下降並開始低於死亡率,人口呈負增長狀態。寇爾的人口轉變模式:原始靜止時期、前現代時期、轉變時期、現代時期、現代靜止時期。
40、促使人口轉變的因素:(1)經濟的發展及其引發的生活方式、生育觀念和婦女地位等的進步和提高;(2)政府對節育的態度和相關的人口政策。西歐模式包括歐洲發達國家、北美國家,是自發的演化過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除了一定的自發性外,同政府鼓勵節育是分不開的。
41、中國人口轉變模式:(1)加速增長accelerated growing1949—1959;(2)負增長negative growing1959—1961;(3)高速增長high growing1961—1971;(4)減速增長decelerated growing1971—1980;(5)波動增長fluctuated growing1980—1992;(6)持續增長sustainable growing1992至今。
42、自然環境對人口增長的影響: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環境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對人口增長的影響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礦產等
43、人口構成(人口結構):人口系統內部不同屬性之間的比例關系。(1)自然構成:A、性別構成通常用100個女性所對應的男性人口數來表示;B、年齡構成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數中不同年齡的比例關系;(2)社會構成:職業構成、文化教育構成、婚姻家庭構成、階級構成、民族構成和種族構成等。
44、人口政策:以調節人口數量和質量為任務的一種社會政策,它是為達到特定目標,在國家的領導下,對人口過程進行調節和干預。
45、人口因素的兩重性:既作為生產者又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的消費者。
46、適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礎上,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實際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意義:(1)區域適度人口的確定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的修編,區域未來人口預測以及各專項事業的評價等都有重大意義;(2)是制定國家人口戰略的基礎和出發點;(3)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有著重要意義。
47、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載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在一定時期、 一定條件下所可能容納和撫養的最多人口數量。
48、人口年齡金字塔:山型、瓮壇型、鍾型。
49、人口老齡化: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逐漸驅於老年型的過程。
50、中國人口老齡化特點:(1)絕對數量大;(2)發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於經濟增長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齡構成的定盤星,人口壽命的延長。對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價值;(2)發展老年產業;(3)加強積累,奠定基礎;細化老齡程度,抓住發展機遇;(4)完善構成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障體系(自養、家庭養老、社會養老);(5)加強技術投入,加快產業調整,以技術發展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6)培養專門老年護理人才;(7)延長退休年齡;(8)關注老齡婦女。
51、農業起源:(1)博塞洛普的人口壓力說;(2)海登的宴享說;(3)多因素耦合說:自然基礎、社會基礎、古文明基礎、特定歷史時期的現實壓力與追求、偶然性因素觸發與催化。
52、農業起源的地點:(1)美國索爾:植物馴化最初中心是東南亞;(2)考古學證明西亞兩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區被認為是動、植物的一個馴化地。
53、農業發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1)農業活動需要定居;(2)單位群體人數少;(3)農業活動群體大,並聚居於一處。
54、人類文明:(1)埃及:公元前3000年,(2)巴比倫:公元前3000年;(3)印度:公元前2500年;(4)中國:夏(公元前2100--1600年)。(5)墨西哥:墨西哥首都附近;(6)瑪雅: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一帶;(7)印加:南美厄瓜多和秘魯。埃及、巴比倫與印度是灌溉的小麥文明,中國是旱作的黍粟文明,墨西哥、瑪雅、印加是玉米文明。
55、原始農業—遷移農業: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採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目前存在於亞馬孫地區、剛果地區、新幾內亞島、東南亞一些雨林地區。
56、傳統農業: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以自給自足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1)中國:火耕水耨(用火燒去田中的雜草,用水淹死雜草);(2)歐洲中世紀:敞田制(庄園中的農戶在各耕區獲得耕種長條狀份地,在作物收獲後,各戶均須將自己耕作地段的籬柵或溝渠廢除,敞開供庄園內農戶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麥和黑麥、春小麥和燕麥、農閑做牧場以發展養殖業)(3)美國的殖民農業:灌叢—休閑農業(地多人少)。
57、傳統農業類型:(1)旱作農業: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副熱帶乾旱的山地和高原,小麥占重要地位。(2)水稻農業:熱帶和副熱帶地區,喜高溫潮濕。中國的南方、東南亞、南亞、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亞、古巴、委內瑞拉、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農業:分布於地中海周圍、美國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與澳大利亞南部沿海。種植小麥、大麥、葡萄、油橄欖、果品業、花卉業與旅遊業;(4)游牧業:一種在乾旱地區以放養食草動物一種自給自足的農業類型,分布於副熱帶和溫帶極其乾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區。
58、現代農業:又稱商品農業,產品是作為進入市場以獲得利潤為目的。主要分布於工業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如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一些國家與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俄羅斯、馬西等。
59、現代農業特點:(1)產品是提供給非農業人品所消費的;(2)多依靠機械和現代科技成果;(3)使用機械、化肥、高產種子,單位面積產量高;(4)農場規模大;(5)與其他農業企業形成聯合體。
60、現代農業類型:(1)種植園:靠大量勞力,實行集約式生產,專門生產某一種經濟作物。如加那利群島、加勒比海諸島、美國東南部、南美東北部、中美、非洲和亞洲的一些沿海地區。(2)穀物農業:生產小麥、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和歐洲等。皮包農場suitcase farm(農場主只需帶個提包就可以進行其經營活動)、農業企業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機械化的商業農場);(3)牲畜育肥農業:種植業與飼養業相結合的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羅的海沿岸、巴西東南部;(4)乳品業:適應城市居民對乳製品的需求,專門生產流質牛奶及一些乳加工製品的農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瑞士、法國等地大城市郊區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5)市場園藝業:為市場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品的農業。(6)大牧場:規模大、僱用牧工、產品投向市場。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乾旱地區。
61、工業的擴散: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俄國、美國、東歐、日本、加拿大、紐西蘭、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
62、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台灣、香港。
63、工業類型:(1)第一產業:伐木業、捕撈業、采礦業;(2)第二產業:製造業(北美、歐洲、俄羅斯與烏克蘭、日本等)(3)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業、電訊業、公用事業;(4)第四產業:為生產者服務的商業、保險業、法律服務、銀行、廣告、批發、零售、房地產等;(5)第五產業:向消費者或家庭提供服務的教育、行政管理、旅遊娛樂、醫療衛生等。
64、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1)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文;(2)資源:(3)能源:水力、蒸汽機、電力;(4)市場;(5)勞動力;(6)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
65、工業分布的新變化:(1)紡織業與成衣業:發達國家日趨衰弱,發展中國家急速上升,從美國、西歐、日本向東南亞與東歐要區轉移;(2)汽車製造業:在發達國家之間變動(西歐、日本、美國);(3)微電子工業:半導本、集成電路、微處理器的生產由日本、美國、西歐、東南亞四地控制,家用電器迅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4)英美產業:由傳統工業轉向新技術和新的服務業。
66、當前全球經濟形勢:(1)需求不旺;(2)生產力過剩;(3)發達國家科技先進、資金充足、管理經驗豐富、生產能力強大,但市場有限、遇到市場的激烈競爭;(4)發展中國家:優勢在於資源和勞力,而短於機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與管理。
67、種族:自然體質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眼色、發色、發型、身長、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屬於人的生物學方面的屬性。
68、種族多源論(魏敦瑞):(1)我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發展到現代的黃種人;(2)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亞發展為棕種人;(3)尚比亞的布羅肯山人發展為黑種人;(4)西亞猿人發展為白種人。
69、種族一源論:人類種族本源於一個地方(可能是西南亞、北非或東非)。
70、種族與環境:(1)膚色:人體膚色的變化取決於人體內部色素量的變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強烈程度有關;(2)人體結構:生長於寒冷氣候區的人比生長於炎熱氣候區的人其身體較肥大,而後者身體趨於細長;(3)鼻子、眼形、頭發組織:熱帶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寒冷人較長而突出,可以將吸進的寒冷空氣加以暖化而後進入肺部;黃種人由於氣候乾燥寒冷皮膚緊縮形成直發,黑種人由於氣候炎熱而潮濕皮膚鬆弛形成卷發隔熱防曬。(4)體重與長四肢是適應環境的結果:黑人體重輕而長肢體善於投擲長矛,汗腺多,散熱快,嘴巴大,厚唇,寬鼻便於氣流通暢,手掌和腳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細血管較豐富,對體溫調節較完善;因紐特人體重重,脂肪厚,散熱少;白種人高鼻樑狹鼻對冷空氣有預熱作用。

71、種族劃分的標志:(1)毛發:亞洲人直發、歐洲人波狀、非洲人卷發;(2)膚色:白膚色的色素細胞約為1000個/MM以下,黑膚色在14000個/MM以上;(3)身高:與營養和遺傳因素有關;(4)頭頗形狀:頭骨指數=頭寬/頭長*100;(5)鼻形:白種人狹鼻、黃種人中鼻、黑種人寬鼻;(6)指紋:亞洲人多斗型、黑種人多弓形、歐洲人多箕形。
72、世界種族劃分:(1)白色種族群:皮膚呈白色、淺棕色,波狀金發或棕發,鼻高目藍。世界分布最廣,歐亞大陸西部、北非、西亞、南亞;北歐種族、南歐種族、印第種族(2)黃色種族群:皮膚黃色,毛發黑而直,眼褐色,蒙古族、印第安種族、愛斯基摩人;(3)黑色種族群:皮膚呈黑棕色,頭發黑且成羊毛卷狀,唇厚,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美洲,尼格羅種族、布須曼種族;(4)棕色種族群:膚色深,毛發捲曲,鼻樑高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三大群島上。有澳大利亞種族和三大群島種族。
73、地理人種:把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稱為地理人種。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74、種族主義:是一種以種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反科學理論。種族歧視是指壓迫種族的統治階級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種族的行為。種族壓迫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其他種族實行掠奪和奴役的行為。
75、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群共同體,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個歷史范疇,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下產生,也會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趨於消亡。
76、民族地理學:研究民族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空間分布規律、特徵,探討民族發展演變的學科。
77、世界民族的分布:共有3000個左右,漢族人數最多,超過12億,其次有印度斯坦人、美利堅人、孟加拉人、俄羅斯人、巴西人、日本人。(1)形式分布區:一個集中的、並相連成片;(2)機能分布區: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體制。
78、中國民族分布:漢族佔92%,分布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的特點。
79、民族的遷移:(1)印第安由亞洲向美洲的遷移;(2)非洲黑人的被迫遷移:加勒比地區、巴西、美國;(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美遷移。
80、民族的集聚:(1)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北美洲的集聚;(2)美國城鄉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區。
81、民族的變化與整合:(1)北美印度安的文化變化:傳統玉米種植地位下降,玉米主食讓位於麵包,大家庭解體,核心家庭出現,磚房替代土坯房,電器代替傳統用器,汽車替代馬車,英語普及;(2)西班牙人在拉美與印第安人的整合:鬥牛傳到墨西哥(3)歐洲多個民族在美國的整合:美國英語、信新教的占優勢,形成新民族—美利堅民族。
82、民族地理學研究的意義:(1)促進民族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發展;(2)對我國的外交政策能發揮應有的作用;(3)為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繁榮民族經濟作貢獻;(4)促進民族團結,開展民族教育。

❸ 人文地理,瑞士把工廠遷到東歐中國的原因

瑞士把工廠遷到東歐,注意是工廠(不是研發中心);東歐(例如:俄羅斯)相回對瑞士沒有技術可言答,因為瑞士的技術已經足夠;也不會是市場,俄羅斯的購買力本身不足的;所以是廉價勞動力。
瑞士將研發中心(不是工廠)遷到中國。中國相對瑞士而言,最大吸引當然是市場,因為中國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啊!不是勞動力,因為研發中心需要的是高新技術人才,而不是廉價勞動力。

❹ 瑞士的介紹視頻!(人文地理)在線等!

http://ke..com/view/2773.htm?fr=ala0把網路看了也能了解瑞士這內個國家,容

❺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簡介。謝謝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中考地理資料

七年級上冊地理復習資料
1.地球緯線的最大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 地球的表面積是.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km。
2.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3. 地圖上如果比例尺大,則表示的范圍小,但內容詳細。比例尺的三種形式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
4.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 、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世界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5. 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五帶中,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最少的是北寒帶和南寒帶。
6.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 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占總表面積的29%。
7. 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
8.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裏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洲,有「冰雪高原」之稱的大洲是南極洲。 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9.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0.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世界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亞馬孫河流域。
11.地球上的陸地從南半球和北半球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在地球兩半球的劃分上,南北半球是以赤道劃分的,東西半球是以200W、1600E劃分的。
12.空氣質量的高低,與空氣中所含污染物的數量有關,可以用污染指數來表示,如果該數值小(大、小),則對人體健康有利。
1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是經線(又叫子午線),指示的方向是南北,長度相等。緯線是半徑不等的圓,指示的方向是東西,長度不相等。
1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零度經線叫本初子午線,零度緯線是赤道。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赤道穿過的大陸有非洲、南美洲。
15. 1999年10月12日 ,世界人口總數達到60億。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用出生率減去死亡率。人口密度=居民數量/單位面積。大陸向海洋延伸的淺海區叫大陸架。
16.北美的土著居民有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屬於黃色人種。各大洲中,地形以平原為主的是歐洲。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從高處向低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脊,等高線從低處向高處凸,此處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懸崖。
17.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東部,從全球看主要分布在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18.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萬人。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公轉的周期是一年,自轉的周期是一天。是繞太陽公轉的。
19.為了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問題,人類必須控制自己,做到有計劃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條件相協調。
20.世界上三個主要的人種是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世界上的三大人種都是平等的,沒有優劣之分。黑種人的故鄉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漢語,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
21.世界的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中教徒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聯合國的工作語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22.人口稀疏區主要分布在: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23.亞洲東部的主要人種是黃色人種,歐洲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非洲南部的主要人種是黑色人種。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褶皺、斷層、地震、火山等。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陽光、海浪、風蝕、流水等。
24.聚落發展的標志主要有佔地面積越來越大、建築物的數量越來越多、道路越來越完善。縱貫南美洲西部的山脈是安第斯山。
25.聚落形成與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資源豐富等。地圖上的比例尺小,則表示的范圍大,但內容粗略。
26.聚落是指人們的集中居住地,可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降水的三種類型是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27.從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看,最炎熱的大陸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陸是南極洲。寒冷區域最大的洲是亞洲。世界年平均氣溫較高的地區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
28.一般而言,高緯度地區氣溫低,抵緯度地區氣溫高;山地的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這是「一山有四季」、山頂積雪終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29.在我國、美國東南部等地區,分布著一種氣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常說雨熱同期),四季分明,這種氣候的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30.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等地。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全世界以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最大。
31.世界的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熱帶沙漠地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經過的內陸地區以及大陸的西岸地區,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區最為廣大。
32.在南北緯300~400的大陸東西兩岸,形成了兩種氣候類型。東岸是亞熱帶季風氣候,西岸是地中海氣候。太陽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陽高度高。
33.在北極地區可見極晝現象,太陽在地平線以上終日不落,則太陽在天空中做順時針環形運動。居民樓上的熱水器裝置冬夏季節相比,夏季應平(平、豎)一些。
34.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來向)。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和大陸西岸相比較,是大陸東岸降水多。表示大氣冷熱狀況的物理量是氣溫。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35.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年變化。
36.在3月和 9月,陽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平分。號稱「世界雨極」的地方是乞拉朋齊,氣候的兩個重要指標是氣溫和降水。
37.地球是繞地軸自轉的,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的結果是是地球表面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公轉的結果是地球表面產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現象。
38.當太陽直射點由南半球移動到赤道時,這一天的節氣是春分,日期是3月21日前後。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加拿大兩個國家。
39.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固定傾角。這是一年內太陽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地變化。
40.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在溫帶地區,沿海和內陸相比較是沿海的降水多。赤道和兩極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兩極少。亞洲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是:亞歐大陸是世界最大的大陸,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
41.由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陸差異,使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形成著名的溫帶季風氣候。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通用的語言是西班牙語;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語。
42.寫出幾種常見的天氣符號:揚沙_____、強沙塵暴_____、冰雹_____、霜凍_____、大雪_____、中雨_____、晴轉多雲_________、小雨轉大雨_________、雷陣雨_____、暖鋒_____。
43.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是在地中海氣候條件下形成的,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秋季是3、4、5月。它們的季節相反。
44. 從全球的氣溫分布來看,同緯度地區的陸地和海洋相比較:夏季陸地的氣溫高。 在氣溫的日變化中,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最高氣溫出現在正午過後兩點。
45.人們經常用晴、雨、氣溫高低、陰、風力大小等來描述天氣,天氣現象的突出特點是時間短,變化快。而氣候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時間長,變化不大)。世界上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是基督教。麥哲倫船隊作環球航行,依次經過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46.天氣預報是發布的將要出現的天氣狀況,主要包括氣溫、陰天或晴天、降水的可能性、降水強度、風力大小和空氣能見度等。
47. 赤道附近的大部分地區,氣候都有終年高溫多雨的特點。這種氣候的類型是熱帶雨林氣候。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狀(緯度因素)、地球的運動、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
48.氣溫的年較差就是最高月氣溫減去最低月氣溫的差值。如某地的最高月氣溫是32℃,最低月氣溫是-12℃,則該地的氣溫年較差是44℃。全球四季變化最明顯的地區是溫帶。
49.世界上廣泛分布的兩種氣候類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極洲屬於典型的冰原氣候。我國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
50.中緯度地區的山地高原,以自然景觀的垂直變化為重要特色。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形成主要受西風的影響,這種氣候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
51.根據世界政治制度的不同,世界可分為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兩類國家。如我國就屬於社會主義國家。按照板塊構造學說,澳大利亞位於印度洋板塊。
52.國境線以內的陸地、領水、領海和領空,總稱領土。 在衛星雲圖上,藍色表示的是海洋,綠色表示陸地,白色表示雲雨區 。
53.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人口增長的特點看,是發達國家國家增長慢。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 。
54.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成立於1945.10.24,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目前已有188個成員國。聯合國的主要行政負責人是秘書長,現任秘書長的是韓國人潘基文,任期5年。
55.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其次是印度。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是俄羅斯,其國土面積是1707萬km2。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
56.聯合國的組織機構有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託管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秘書處、國際法院。其中安理會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57.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是英國、法國、中國、美國、俄羅斯。世界上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發達國家數量最多的大洲是:歐洲。
58.聯合國的主要職責是①防止戰爭,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②發展國際間的友好關系;③開展國際合作,解決國際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④聯合國是協調各國行動的中心。 如果在地球上選一個地點,要求四面朝北,應在南極極點。
59.我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南北關系有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60.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簡稱國際奧委會,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際體育組織,其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的理想是和平、友誼、進步。奧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2008年夏季奧運會將在中國北京舉行。
61 .2001年中國加入「WTO」,該組織的全稱是世界貿易組織,總部所在地為瑞士日內瓦。從內力和外力的作用看,地形的「塑造者」是內力,「雕刻師」是外力。內力使地面更加高低不平,外力使地面更加趨於平坦。
62.溫帶和熱帶的界限是南、北回歸線。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盆地是剛果盆地。

❼ 有關地理的知識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怎樣學好地理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 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 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 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 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門基礎學科&自然科學。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還可分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氣候、動植物分布、風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
2.指研究地理的學科。
3.區域;區劃。
4.地址。
5.風水。

❽ 比較好的關於世界地理介紹的書

圖書名稱:世界地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
圖書詳細描述:編輯推薦全書分為宇宙與地球、非洲、亞洲、大洋洲、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歐洲6個部分,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屬地的地理特徵、自然資源、經濟、習俗、交通、教育、旅遊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多角度解讀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書中設置了「國家概況」、「歷史年表」等相關欄目,對世界地理知識加以延伸拓展,力圖使繁雜的地理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科學的有機整體,方便讀者學習掌握。全書收錄了400餘幅精美圖片,包括自然奇景、都會名城、文化勝跡、水底世界、文化遺址等,圖文並茂,相得益彰,使讀者獲得愉悅的視覺享受和廣闊的想像空間。該書功能性強、信息豐富、體例簡明,各部分的編排注重內在聯系和邏輯次序,詳實的數據、簡明的國家概況和歷史年表,直觀明了,便於讀者快速翻閱查找。 內容簡介本書為讀者打開一扇快速認識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是一部幫助讀者快速學習和掌握世界地理知識的工具書。全書分為宇宙與地球、非洲、亞洲、大洋洲、美洲(南美洲和北美洲)、歐洲6個部分,全面系統地介紹了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屬地的地理特徵、自然資源、經濟、習俗、交通、教育、旅遊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多角度解讀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並設置「國家概況」、「歷史年表」等相關欄目,對世界地理知識加以延伸拓展,力圖使繁雜的地理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科學的有機整體,方便讀者學習掌握。同時,本書配入與文字內容相契合的精美圖片,通過與版式的有機結合,讓地理知識變得親切,陪伴讀者開始一次愉快的讀書之旅,輕松獲取世界地理知識。 目錄宇宙與地球簡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非洲概況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馬里幾內亞比索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尼日奈及利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查德中非蘇丹衣索比亞索馬里肯亞烏干達坦尚尼亞盧安達剛果(金)剛果(布)加彭安哥拉尚比亞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厄利垂亞聖赫勒拿留尼汪島亞洲概況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寮國越南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尼泊爾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阿聯酋阿曼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塞普勒斯土耳其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亞塞拜然喬治亞大洋洲概況紐西蘭澳大利亞吐瓦魯薩摩亞湯加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斐濟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吉里巴斯新喀里多尼亞瓦利斯和富圖納美洲概況力口拿大美國格陵蘭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米尼加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安地卡及巴布達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貝多格瑞那達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開曼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安圭拉蒙特塞拉特瓜德羅普馬提尼克荷屬安的列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厄瓜多秘魯巴西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歐洲概況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冰島法羅群島愛爾蘭英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德國法國摩納哥瑞士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波蘭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義大利聖馬利諾梵蒂岡斯洛維尼亞馬爾他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希臘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俄羅斯 書摘插圖非洲概況交通運輸非洲是世界交通運輸業比較落後的一個洲,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體系。交通運輸系統(尤其是鐵路)主要是為重要產品出口而建設的,而非用做國內各地區間的交通。非洲經濟的發展嚴重受到交通狀況的制約。非洲的主要天然資源大都藏於內陸,若沒有鐵路運輸系統,很難開發。然而在非洲大陸建設鐵路,必須克服非洲特有的險峻坡度及濕熱氣候,這些特點使得建築鐵路既困難且昂貴。除了非洲最南部,非洲是世界少數幾個鐵路系統不足的地區之一。公路非洲的公路系統也不發達。許多道路,不是崎嶇小道便是黃泥小徑,在雨季里根本無法通行。目前發展的目標便在於減少維修黃泥道路方面所花費的金錢和人力,而增加更多的資金、人力以興建柏油路、混凝土路或其他材料所鋪成的道路。另一目標是發展支線,以消除鄉村間的隔閡。水運非洲內陸的水路利用率不高。非洲為高原地形,近海岸處遭海水侵蝕,情況嚴重,因此河道下游產生了不少的急流和瀑布,再加上降雨量變化莫測,使水位波幅很大,限制了河流的利用。非洲的海港較其內陸運輸系統優越,好幾個比較好的都在南部非洲,如西海岸的洛比都和東海岸的馬布多。洛比都有鐵路與內陸的銅、鈷礦中心相連,馬布多也有鐵路與約翰內斯堡附近的工業區相連。馬布多和開普敦之間的南部海岸的港口天然條件不很好,港口擴建尤其是建造大型防波堤則需要龐大的資金,而西非和東非的南部地區擁有一些優良的天然港。空運非洲的航空事業和空運系統與世界其他地區同時發展,並且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進一步擴充,以彌補鐵路、公路系統的不足。人口非洲人口2005年已達到8.5億。人口分布極不均勻,整塊大陸有30%是人煙稀少的沙漠,而大量人口則集中在尼羅河谷下游地域、維多利亞湖附近和幾內亞海岸中部。另一方面,撒哈拉南部與林波波河北端就很少有人口密集的城市。西非的尼日河灣帶和瀕臨幾內亞海岸的約魯巴蘭有密集的傳統都市,其聚居年代較歐洲人的到達早好幾世紀。而其餘各地,人口大舉遷至城市則是近年來的現象。傳統非洲主要是由定居於小村的村民、游牧與半游牧民族構成的。非洲的總人口密集略高於世界平均數的一半,可見非洲並非人口過多,但因許多地區土地貧瘠,加上雨量不定,限制了土地的功能,因此無法滿足人口增加所需的生產力。到了20世紀,生態學的節育無法遏止不斷上升的人口數量,1960年後,人口增長速度之快更是超過了糧食產量的增長速度,造成大規模的貧窮,嬰兒死亡率高出世界數據4090,平均壽命仍只有50歲,國民平均生產總值不超過世界的1/4。如果非洲的人口增長不加以節制,而繼續以每25年增加2倍的速度增長,那麼非洲將面臨空前的赤貧和動亂。種族與民族非洲大陸有許多不同的民族、語言和文化。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首推次撒哈拉非洲的「純種黑人」,即森林地區尼格羅人。他們的皮膚呈棕色或黑色,頭發呈黑色且捲曲,鼻子寬扁,嘴唇外翻,身高差異頗大,但都高於150厘米。常被歸為森林地區尼格羅人變種的是尼羅亞種,身材較為高瘦,鼻子較窄,嘴唇較少外翻;他們主要居住在大湖和東部蘇丹區,經常與鄰近的森林地區尼格羅人混居。在赤道非洲森林區內與森林地區尼格羅人混居的是匹美人,他們與森林地區尼格羅的主要差異是平均身高低於152厘米。另一個種族是西南非的布希曼人種(亦稱開普人種),人口較少,以桑人(亦稱布希曼人)和科伊科伊人(亦稱何坦託人)為代表。桑人平均身高略高於152厘米,皮膚微皺,膚色呈較深的黃褐,頭發短黑且相當捲曲。大部分北部非洲人的體型屬高加索人種體型。次撒哈拉非洲的高加索族近代才自歐亞移入,仍不能視為土著。有許多非洲人,如西非撒哈拉南方的富拉尼人與承繼尼格羅和高加索祖先特徵的索馬里人,他們可能完全被視為混血種族。語言非洲是世界上語言種類最多的大陸,根據各種權威的估計,獨立的語言約為800至1000多種,主要分為4種語族,即亞非語族、尼爾一科多芬語族、尼羅一撒哈拉語族、科伊桑語族。北非語言比較統一,從埃及到茅利塔尼亞都是阿拉伯語居統治地位。最重要的方言分界線在埃及一蘇丹方言諸變體與馬格裡布方言諸變體(利比亞往西)之間。與馬格裡布諸方言混雜在一起的有柏柏爾諸語言,主要集中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向東分布到埃及西部的錫瓦綠洲,往西到塞內加爾一茅利塔尼亞邊界,南至撒哈拉南部邊緣。撒哈拉南部的非洲語言情況更為復雜。除最南端的科伊桑諸語言(布須曼語和霍屯督語)外,整個非洲南部的1/3地區都是密切相關的班圖諸語言。班圖語和非班圖語交錯分布在班圖語區以北,從喀麥隆經薩伊北部,再穿過烏干達到肯亞地區。在英語、法語以及少部分葡萄牙語被多數非洲人引用為第二種語言之前,有些非洲地區就已添進了外來語的慣用法,這些語言統稱為「洋涇浜語」,有利於大地區中商業和其他溝通的進行。斯瓦希里語為其中一支,隸屬剛果一科多芬語系中的班圖語。其他地區的語言,如彭巴語、恩加拉語、剛果語(赤道非洲的班圖語支系)、豪薩語(西非的亞非語之中查德支系的一支)、曼丁哥語等也都屬於洋涇浜語。宗教非洲土著宗教的第一個特徵是多樣性,這遠超過它的語言。在非洲,幾乎每個部落都發展出自己的信仰體系和禮教,且無法刻意向其他社會流傳,這與它們特有的文化息息相關。不過在許多地區,這些體系已被源自中東的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所取代。非洲宗教的第二個普遍特徵是造物主的信仰。人們用各種儀式、禱告和祭祀去取得造物主的關心與幫助。由於宗教深入社會和人民生活,且是日常活動極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少數社會有類似教堂的組織,專任牧師與佈道亦不多。牧師、預言家、造雨者、治療者通常只是世系或社會上獲特殊宗教技能的成員。有些社會里,他們可能就是國王或酋長,而其他的社會里則是由專業人士各司其職。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非洲均有很長的歷史,信仰人數也不少。根據《世界基督教網路全書》的計算,非洲約45%人口屬基督徒,42%為伊斯蘭教徒,12%堅信「部落的」宗教。但在任一區或國家內,其比例可能與整個非洲大陸比例相差很大。在三大宗教傳統中,伊斯蘭教似乎是最占優勢的,因為它並不要求徹底改變人們的傳統人生觀。再者,鑒於基督教主流難以脫離與殖民主義息息相關的「歐洲宗教」的影響,伊斯蘭教就更能獲得非洲人的支持。文化藝術非洲大陸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的長河中,勤勞的非洲人民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由於非洲地域遼闊,居住著眾多歷史、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民族和部落,因此,他們創造的藝術作品也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貌。總的來看,在非洲西部幾內亞灣一帶,其雕刻藝術在世界美術史中放射著耀眼的光芒,而非洲黑人部族創造的面具、岩畫、壁畫以及建築、樂器、舞蹈等,更是充滿原始性與神秘性,給人無盡的遐想。我們甚至可以用激情奔涌的熱烈、恣肆率性的強悍、天真自然的樸拙、神秘莫測的深邃和酣暢明快的顯達,來描述包括繪畫、雕塑(陶塑、銅像、木雕、牙雕等)、面具以及建築、匠心獨運的實用造型和裝飾圖案在內的整個非洲藝術的感性魅力。 ……

❾ 關於瑞士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歷史物產經濟

瑞士的社交禮儀與禁忌,對文明禮貌的要求等等與其他西方國家基本相同內。對西方國家一般的容風俗習慣、禮儀要求等有所了解並照辦無誤,與瑞士人交往便不會產生什麼問題。
在公共場合,瑞士人相互接觸時,「你好」、「謝謝」、「請」一類的禮貌用語使用頻繁,尤其在德語區,人們口頭上總帶著這幾個字。如果你無意碰了對方,他還可能會向你微笑,說聲對不起。這些並不是特別謙卑的表示,也不等於熱忱待人,只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當然也反映了民族素養。如果對這種禮貌態度沒有回應,便會顯出你是個缺乏教養的人。
瑞士人酷愛清潔,不但個人居室住所干凈整齊,也十分注意保持公共場所的衛生,無論城市鄉間,都絕少有亂棄廢物的現象。他們也+分重視環境污染問題,因此在保護環境衛生、防止污勢方面有許多嚴格而具體的規定。例如居民垃圾就必須分類裝袋。在指定日期放到指定地點,僅玻璃瓶一項就規定居民必須將廢舊瓶子放進街上的回收器具中,還要按白、棕、雜三種顏色分別從各指定的開口投入。瑞士人也都能在一無監督、二無代價的情況下按照要求去做。外籍人員要與瑞士人友好相處,得到他們的信任與好感,也應遵守這些規定,因為這不僅是法律問題,也是個禮貌問題。

❿ 關於瑞士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物產經濟

瑞士是來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歐洲僅次於盧森堡和挪威。瑞士也是世界最為穩定的經濟體之一。 其政策的長期性、安全的金融體系和銀行的保密體制使瑞士成為避稅投資者的安全避風港。由於擁有發達的金融產業,服務業在瑞士經濟中也佔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