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初中地理學案與課堂結合講座

初中地理學案與課堂結合講座

發布時間: 2021-03-05 08:55:51

Ⅰ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實施互動式教學

地理知識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學習地理知識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人文的熱愛之情。要加強對初中地理教學「互動合作」學習的重視,促進互動合作學習;增加課堂活動,促進互動合作學習氛圍;結合社會焦點、促進互動合作學習等策略,強化初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方式的實施。「互動合作」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分享探究精神、自主學習等綜合素質,為培養出新時代需求的高質量人才奠定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對教學模式、教學理念以及教學目標進行優化。
一、設計雙向性任務,促進互動合作學習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面臨課堂互動合作不足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採取有效策略,開展互動合作學習。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將學生分成不同小組,促使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盡快融入討論的環境中。例如,教師在講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時提問:「為什麼喜馬拉雅山每年都會長高?四種說法正確的是(

):A.陸地是會運動的,喜馬拉雅山受地殼運動的影響;B.人的測量技術有限,存在誤差;C.喜馬拉雅山自己會長高;D.人的主觀想像。」教師要求學生分好小組進行討論,然後每組派出代表發言。這時前後左右的學生聚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地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教室里學習氛圍濃烈,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了討論之中。幾分鍾後,小組中選出的代表發言:「我覺得是選A」,「我是這樣認為的……」,「我覺得是應該選……」。小組之間的互動合作學習是一種實現資源共享、大家凝聚智慧的過程,能夠讓學生以討論交流的方法相互學習、交換看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合作,而且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培養師生情感,促進互動合作學習
在現代化的教學中,教師充當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而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師生互動合作中,通過師生之間情感互動合作、生生之間的思維互動合作,培養學生提煉新思想和創新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兩方面:一方面,教師要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全面了解學生。

可以通過考試和平時的教學,了解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接受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通過家訪的方式可以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長、興趣愛好等內在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有效地實施「互動合作」學習。另一方面,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提升師生之間的融洽程度也很重要。
三、增加課堂活動,促進互動合作學習氛圍
地理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具有科學性、嚴密性、抽象性等特性。由於它的抽象性,學生在地理的學習上畏縮不前,認為地理是非常難的學科。為了消除這種「畏難」情緒,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地理課堂活動。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地理概念記憶大賽」活動。教師給出20個學過的地理知識點,然後將學生按成績的優良中分配,然後在給定的時間內開始記憶知識點,最後進行小組比拼,看哪個小組默寫出的公式總和最多。學生為了集體榮譽都能夠積極地投入到游戲中,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
四、結合社會焦點、促進互動合作學習
在初中地理學習中,要重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將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相結合,這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有利於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合作,有利於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2014年,英國倫敦的奧運會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在奧運會開幕之際,長達數個月的火炬傳遞活動將奧運聖火和奧運精神傳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教師結合地理學習中的區域地理知識與社會焦點相結合,從世界奧運火炬傳遞的路線圖上選取幾個典型的城市,並製成掛圖供學生參考,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徵,讓學生分析區域地理的地形、地貌特點。類似這樣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鞏固了知識,提高了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
五、從身邊生活出發,促進互動合作學習
從學生身邊發掘與地理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這樣有利於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地理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留心周圍的人、事、物、景的變化,養成善於觀察、樂於發掘的良好習慣。
例如,教師講述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二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的時候,讓學生提前觀察:「最近,請同學們觀察不同時間段的氣候和季風變化,然後做好記錄,自學有關季風與氣候的知識。」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結合以前學習的野外辨別方向的知識,以及通過查閱相關的學習資料,就能很輕松地理解季風是指一年內盛行風向隨季節而發生明顯變化的風。因此,地理教師要具有善於捕捉、善於發現的慧眼,發掘生活中與地理知識有關的地理現象,指引學生根據這些地理現象的變化、發展過程由簡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地進行探究分析,在實際觀察中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學習地理知識,讓學生從身邊生活出發感悟地理、學習地理。
綜上所述,提高初中地理合作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地理並不僅僅局限於認識多少地理知識,也不是要對地理事物有多透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思維、探究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才是地理學習的關鍵。而教師的引導在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不斷探索、創新學習形式、合理分工、親切授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愉悅地聽課、透徹地理解,使合作學習在初中地理學習中綻放光芒。

Ⅱ 怎樣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合作探究教學

  1. 創設問題情境復,提高探究制能力。

2.實施小組自學,發揮小組能力。

3.教師充分預設,提供素材和工具。

4.設置評價標准,對學習成果進行有效考核。

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並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自主學習能力可以說是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的核心,它是一種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制定有效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策略、調節和控制各種任務行為的創造性學習活動。

Ⅲ 如何通過初中地理課堂40分鍾完成師生互動

復情感是人對現實世界制各種事物所抱的不同態度和不同體驗,是影響學習者行為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師生互動的主體是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由情生趣,以情誘思,創設和諧的心理環境。「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情感互動在師生課堂互動中居於核心地位

Ⅳ 如何將生活融入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一、教學過程中使用真實生活實例
想要讓學生理解地理與生活的關系,先要讓學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態。
在教學中列舉學生司空見慣的地理現象,以豐富學生的感知,從這些現象中,挖掘蘊含的地理知識。生活經驗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實
踐檢驗過的感性認識,是學生最為可信、也是最能從淺顯中見深奧、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材料。授課時及時聯系生活,可使教學內容變得親切可感,使難點易化。還能使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並不神秘。生活中處處有地理,處處有地理思想。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關鍵在於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離不開平常在生活中的觀察和積累,善於從生活中提煉地理知識。利用生活現象提煉地理知識,引入新的教學課程,才能隨心所欲,隨口而出。那麼如何具體化的將生活實例引入地理課堂呢?如:人們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環境烙印,教師可結合教材,讓學生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我國南方房頂是陡斜的?為什麼夏天喜歡穿白色衣服?為什麼冬天農民用熏煙方法來保護農作物?為什麼本地正午日影總朝北等等。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現象,引起他們的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探究心理,他們會體驗到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對地理建立一種需求感。
讓學生將所學原理擴展,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我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地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一些問題,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生活中地理問題的認識。這種方法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應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是地理學習的終結目標。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識的用途, 使學生能自覺地在生活中應用地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用到許多地理知識,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建築中房屋、街道的朝向;太陽能熱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據交通圖選擇出行的路線和交通工具,
如何根據旅遊景區圖選擇游覽路線,如何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和生活等。如何利用文化擴散規律,選擇適當商品推銷方式。近階段房地產很熱,假若你是購房者你會選擇怎麼樣的房子等。
二、以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奇異」事件
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但是如果以科學的角度去看待,卻是不合理的。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可以使用這種實例,讓學在科學與傳統的沖突中了解知識。例如:在提到四季的劃分時,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劃分方法不同,中國以陰歷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為四季的起點,而歐美國家以「二分二至日」為四季的起點,那麼到底哪個更為准確呢?老師在講解時,不是很容易說清楚。我是用過生日這件事講清楚的。
首先,我問學生:你們過生日是過陰歷的還是過陽歷的?大多數同學都回答過陰歷的。然後我隨便問了一個同學的生日:陰歷九月初
二。接著我做了一個設問:我們都知道今年閏七月,那麼你今年與去年過生日相差了多長時間?學生一算差了一年又一個月。很明顯陰歷生日是不準確的。所以得出結論:四季的劃分還是歐美國家的更准確一些。又如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我國江浙一帶盛產絲綢,新疆瓜果特別甜,徐州地區是淮海經濟區中心以及我們平時以麵食為主食等等,這些事實的原因都能從地理知識中找到答案;各種地形的形成,各地特產,聚落形成發展,環境變化等無一不與地理規律有密切關系。掌握地理知識,運用地理知識就能使我們正確看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迷信與盲從,使我們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轉化為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
中國有句古話「學以致用」。
著名的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論家誇美紐斯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指出:「無論什麼東西不可單因它在學校里有價值去學習,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學。這樣一個學生學的知識,才不至於一出學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我們的學生每時每刻都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環境,無論以後從事什麼工作,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對現實生活。而地理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源於生活,貼近生活,運用到生活中,這對於轉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具有重要意義。讓生活走進地理,進而拉近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學習地理知識有用,從而在學習中得到好處,受到實惠。讓地理走進生活,可以讓學生在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幫助學生認識我們的生活環境,並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服務於實際的生活,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

Ⅳ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怎樣融合信息

一、 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因材施教,體現教育公平、民主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有利於多種教學策略的實現,深化學科教學,提高教學效益。現代信息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創新的產物,在高新技術更為發展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更不能缺少信息技術與各學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於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地理課程決定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課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點是教學的個性化與自主化、情景的虛擬化和地球的數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及發展的必然性。
二、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
在傳統的課堂中,僅憑一支粉筆、一張嘴,根本無法實現地理教學的全部目標,而要真實的再現一些情景很困難。課堂中可以利用電腦模擬火山地震的爆發、演示地球的公轉與四季的形成、板快的運動與大陸的漂移、海陸變遷、滄海桑田的變化等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枯燥的知識、深奧的理論融入進去,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因此,在教學時,充分運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增強學生視覺、聽覺等感官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的整合。
三、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易於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主要的降水類型」一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運用信息技術:第一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我可以使用flash動畫展示這幾種形式。讓學生知道這幾種都是降水,並說明水的含義是廣義的。另外。可以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降水的兩個基本條件,並補充兩點。並展示小水滴互相碰撞合並的過程。並說明空氣下沉時,溫度下降。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掌握降水的三種主要類型。區分三種降水類型的關鍵在於引起其形成的原因。教材中僅僅只有地形雨的形成過程,而且是靜態的。我們是想讓它動起來。就可以用flash動畫。從濕潤空氣水平運動受到阻擋,爬升,在迎風坡降下地形雨這一動畫過程。並且讓學生明確在迎風坡空氣上升,溫度下降。在背風坡空氣下降,溫度上升。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另外對於對流雨,主要原因是濕潤空氣受熱上升而形成。第三種鋒面雨,主要是冷暖空氣的交匯上升,都可以用動畫來完成。這樣既突出了重點,更突破了難點。學生可以生動的接受這些,並且在學中感受到了快樂,不再為枯燥難懂的知識發愁了。
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大了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怎樣判斷氣候類型」一節中,實際上知識很多,要把所有氣候類型做一小結。堅持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總原則。首先在powerpiont演示文稿中展示 熱帶,溫帶,寒帶這三大類的溫度標准。其次是展示熱帶中的四種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季風,熱帶草原的氣溫曲線與降水的柱狀圖。並歸納,氣溫曲線的起伏都不是很大,都很高,都在15攝氏度氣溫線之上。降水的柱狀圖更要看清楚是全年多雨還是,全年少雨,或者是有更明顯的旱雨季,或者是有不大明顯的干濕季。將四種氣候類型的氣候圖認真看清楚。並重點記憶。其次是寒帶氣候,這個比較簡單。最高月均溫在5攝氏度左右。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展示氣溫曲線的最高點的氣溫大概是5攝氏度左右。而得出是冰原氣候還是苔原氣候很容易。這里就不多說了。最後用兩頭堵的辦法得出溫帶氣候的溫度標准。不是上述兩種溫度標準的就是溫帶的氣候。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辦法。那到底是溫帶哪種氣候類型呢?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氣溫曲線是否穿過0攝氏度水平線?展示幻燈片。兩種可能一種穿過,另一種沒穿過。分別用兩張幻燈片。穿過的有兩種。一種是溫帶季風,一種是溫帶大陸性。再通過降水來定。沒穿過的情形要多些。諸如亞熱帶季風,亞熱帶濕潤,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等氣候可能再進一步通過降水來定。這些都可以相應的幻燈片來展示即可。通過運用powerpiont演示文稿加大課堂容量,將零散的知識進一步整合。達到一氣合成的目的。
五、信息技術手段進入課堂,關鍵在於精心選題、精心設計
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好,它能把地理知識所涉及的從宏觀到微觀問題、從整體到局部、從遠古到未來的大跨度內容,通過動畫模擬、局部放大、過程演示等手段,在幾分鍾甚至在幾秒鍾之內展示在學生面前,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難以理解、難以表達的問題。但是,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選題一定要精,要能突出主題,解決重點、難點。如果投影片、錄像片能解決的問題,就沒必要再用電腦輔助。譬如在講到亞洲東部與南部的季風氣候時,用兩張圖,一張夏季風圖,一張冬季風圖。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電腦課件以及flash動畫。
教學中,本著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原則,挖掘和發揮傳統的各種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根據教材的特點,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為了使課件有豐富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力求做到色彩搭配合理,圖形比例准確,為了使自己的製作課件水平有所提高,我還虛心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了powerpiont演示文稿的鏈接,及flash動畫的製作等等。

人文地理如何將生活實際融入課堂

在平常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好多學生學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難學了,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他們缺乏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其實地理知識充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教師如果能及時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之中,通過組織和引導把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樣學生就會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價值,從而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那麼,怎樣使地理教學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地理,讓地理為學生們的生活服務呢?

一、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導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大陸漂移假說時,先讓學生講一個小故事,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季風氣候的形成時,我先讓學生回子顧一下自己身邊的風向變化的規律,再進行教學,不僅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且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探究地理問題。

二、利用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的地理信息素養

地理學內容包羅萬象,教師可以根據專題內容選擇,也可以將提綱交給學生獨立搜尋完成。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研究發現過程,關鍵在引導,給同學多一些實踐操作的機會。如可以利用網路資源,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圖片、影片、虛擬實境)動手操作、自己解決問題,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還有助於學生學會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包括搜集、梳理、甄別、解釋、應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豐富教學內容、提升學習效果。

也可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老師可指導學生,通過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制圖各要素應用、觀察地理事象,製作區域地理模型及調查等等。例:讓學生對縣324國道交通情況了解,促使他們學會動口動手動腦,不斷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實際問題。如在道路兩側按事先制訂好的表格,讓學生填寫二小時內對來去方向的各種車輛、機動車型號、本市與外省車輛、時流量等作統計。直到交通隊調查324國道工程建設及投資,道路長寬及經濟效益等情況資料,將實地調查與統計資料匯編成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小論文,提供給縣有關部門參考。這樣無疑對訓練他們各種能力有極大好處,從活動中迎接困難挑戰創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才能智慧,從而使熱愛科學、求實創新的精神等科學素質得以培養,科學的世界觀逐步得以形成。

也可通過鄉土地理的思考,讓學生分析以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生活化地理教學有效途徑---地理教材「本土化」

對教材進行」本土化「處理,才能使地理課程具有「鄉土元素」和「地方特色」,變得豐滿而鮮活,既有利於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探究真理奠定基礎;又可大大激發學生探求真知的願望和熱情。從而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如何對地理教材進行「本土化」處理呢?

1、替換

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對地理教材進行「本土化」處理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用學生身邊的、熟悉的地理要素、景觀、事物等,優化教材、活化課堂,以達到教學過程的合理要求。例如:教學關於城市化」有關內容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採取投影我們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城市------自己的學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靠學校最近的城市其用地面積變化的地圖來導入新課,然後再以點帶面,探究城市化的本質規律。那麼,「替換」與未替換相比,不僅有異曲同工之妙,更有親切和具體;課堂上,他們的注意力將更加高度集中且探究學習「城市化之因」與城市化之果「等熱情高漲、精神專注,甚至還可能促使一些同學產生了」利用課余假日時間到實地去訪問、調查、考察等,進一步了解「自家」城市的發展變化的歷史,並展望未來(城市規劃)「的沖動到行動等等。而這樣的熱情、專注、慾望、沖動和行動等,的確又是非常寶貴的。

2、參照

「參照」是地理教學的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重要途徑。在地理教學中,無論是教學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文地理內容,我們都應時常與學生熟悉的學校所在地區的相應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要地理事物等內容進行並立對比,與教材中對應的內容進行並立對比,發現異同,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相關的地理事物和規律形成深刻而透徹的認識,而且有利於學生認識家鄉,有利於學生熱愛家鄉情感的養成。

例如:關於「地球上氣壓帶與風帶的形成、分布和特點」教學後,告訴學生我們家鄉(如「的緯度約為北緯26度,惠安應處於什麼風帶:(西風帶),那麼,我們惠安是否常年吹西風呢?(否)為什麼:這樣通過比較對照,發現了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

又如,對「農業地域類型」中的水稻種植業教學時,考慮到我們學生就是以大米為主食且我們家鄉就屬於水稻種植業,於是我讓熟悉水稻種植的同學介紹水稻的生長習性、種植季節和方法、產量與消費等情況,供學生們「參照」,為學生分析水稻種植業的特點和區位條件奠定良好的基礎。

再如:教學「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的影響」時,考慮到我們惠安的交通發展很快,現在不僅有發達的公路、鐵路交通,海運等,而且對惠安城市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的影響明顯,因此,教學中讓學生以惠安不同時期的交通條件下城市形態和商業網點分布為「參照」的案例,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的巨大影響。

3、補充

我們身邊總是有生動鮮活的內容可以對教材進行補充來加以完善,也就是與我們的學生一起對教材的進一步建設。「補充」主要是對教材中缺乏生動感性材料和案例支撐的部分內容,結合並利用學校所在地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要地理事物等進行彌補、充實。

例如, 「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城市功能分區逐步明顯」敘述,但教材中沒有相關例證。但是,現在我國正處於城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各個功能區正在由「混雜」布置「向」分區逐漸分化明顯」發展,如商業區里商業單位越來越多----商業集聚,而設立的開發區內工廠越來越多---工業集聚,這是「城市功能區形成」的生動實例。據此,在教學相關內容時及時把發生在我們學生身邊的這些變化補充到課堂上來,可以使教學變得「充實」和「豐滿」,這樣對學生了解城市功能區形成的現象,進而探究提示其變化的本質規律很有益處。

4、拓展

「拓展」是發揮學校周邊地理環境中突出的、具有優勢的地理要素、地理景觀、主發地理事物等,對教學內容的拓寬提高擴展。

例如,對我們地處沿海地區的惠安地質演變可加以拓展。把這一生動鮮活的地理事實引進到課堂上來,引導學生發現、認識家鄉地表滄海桑田變化,進而探究其主要成因、海岸變化的趨勢及其影響到等,這樣就拓寬了教材,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添了學生學習的趣味,從而產生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引入「生活中的地理」教學應注意的幾方面

課前的預習准備

課前預習是運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學的極其重要的准備階段,老師將導學「生活中的地理」精心設計和編寫好後,課前以學案的形式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地理案例」中的中心問題看書預習,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自主預習並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

課堂教學討論要堅持學生的主體性

開展課堂討論時,要步步為營,層層深入,讓學生深入進行思維,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再及時給出解答。以體現教師以導為主,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理念。

課後應注重鞏固落實

對於一些問題學生未能完成理解,教師布置與「地理案例材料」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課後進行再消化、整理、補充和歸納,達到鞏固的效果。

總之,我們要積極轉變觀念,結合地理教育的實際特點,引領學生從生活中走進地理課程,從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准備, 要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教師必須善於捕捉生活中的信息, 及時將它轉化為教學材料, 及時融人地理課堂中,同時也要關心學生需要,打破原有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 與課外、校外、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體驗相結合,也就是「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

Ⅶ 如何有效開展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Ⅷ 給學生做一個講座,是關於如何讓學生喜歡地理,從哪幾方面講

正如韓愈所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作為學生,我就不管什麼綱常理論了,請不要介意,因本人知識所限,只能供以淺陋之見,希勿怪字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1.地球,例如它是由哪些物質組成,它是怎樣形成的,它是來自哪裡的,它與宇宙上其他星球如太陽,金星等有什麼關系....
2.說起地理,肯定離不開地圖,作為老師您該比我清楚,記得初中的時候,我連課都不聽,手只在抽屜拿著地圖來琢磨,嘻嘻。。言歸正傳,可以從它由哪些國家組成,然後逐步介紹到某些國家的面積,地形,水文,氣候,人口,文化,民族等等,再到我們具體是住在哪裡,經緯度怎樣,什麼氣候...
3.我們自己國家領土面積自歷史是如何變遷,有哪些民族,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的排位,因地制宜,本土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以發展經濟。。。
4.可以結合現實生活中某些有關地理的電視節目,例如《荒野求生》,《探索,發現》等等。還有推薦學生們一些雜志,譬如《美國國家地理》等,還有現在很多人都玩微博,可以建議他們關注一下關於地理知識的微博,有很多,我自己也關注了幾個,你自己也可以開一個有關地理的微博,跟同學們分享心得,不過個人覺得要求很高,主要還是需要堅持!!!
5.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地理也一樣,所以您大可涉及到旅遊,最後是親自旅遊過,依旅途所見所聞,通過日記,照片,視頻等記錄某處的自然風光,把它們一一展現給他們!
謝謝!

Ⅸ 如何打造高效初中地理課堂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教學質量再也不能靠擠時間、擰學生、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來提高了。新課程不再以知識體系為核心,而是以學生的認知為核心。新課堂教學應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使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這樣,要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改進課堂教學,打造高效、優質課堂。那麼如何才能打造高效、優質的課堂呢?
一、從教師而言
(一)改變教學方式。
以前的地理課教學,教師在課上講,學生在下面聽、畫、背,純粹是灌輸式教學,課堂無滋無味,死氣沉沉。地理是一門常識課,應根據內容的需要適當選取自學式、引導點撥式、動手動腦操作式、學案導學式等方法進行教學。我平時用學案式較多。學案不同於教案,教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於教師講什麼和怎麼講,而學案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在於開啟學生智慧,調動學生積極性,發展學生知識和能力;前者重在教,後者重在學;前者以教師為中心,後者以學生為中心;前者強調「給予」,後者強調「拿來」;前者側重「學會」,後者側重「會學」;前者追求的境界是「諄諄教誨,誨人不倦」,後者追求的目標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二者雖密切相連,最終目標一致,但在課堂角色、教育觀念、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用學案進行教學時,我努力做到新知識讓學生主動探究,課本讓學生自主閱讀,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結論讓學生概括。學生根據「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將學習成果在課堂上與教師探討,與同學交流,實現一種「探索,質疑,學習,應用」的這種層層推進。學案導學使學生自學目標步驟清晰,可避免學習的盲目性,他們可以根據「學案」,初步理清教材內容,記錄學習中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二)熟練運用教具使課堂生機盎然。
地球儀、地圖等教具地理課必不可少,而新教具多媒體、展台的應用更能把課堂容量增大,同時使一些抽象的知識生動、形象地再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知識的探索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製作合理化、便於操作的實用的多媒體課件,並適時引用,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強勁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高效課堂的生成。如:我在講我國的降水分布規律時,我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我分別將降水在1600毫米以上、800毫米——4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的區域依次進行閃爍,展示在學生面前,並將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加粗依次閃爍,等降水量線經過的主要地名依次閃現。而後我在課件中畫出一條帶箭頭的線,此線從沿海指向內陸。有的教師讓學生沿箭頭所指方向觀察降水的分布,學生們很快就說出了我國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降水分布不均的規律。直觀、形象,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從教學而言
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總處於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並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我認為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思維有以下幾點做法:
(一)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
學生盲目的學習,效率必然很低,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調節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好方法。每一節課教師要展示本節的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展示的學習目標,進行自學,研讀教材和地圖,尋求問題的答案。自學中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繼續尋求答案,仍然無法解決的,做好標記,教師巡視過程中提交,個性問題及時分析解答,共性問題提交全班討論後分析講解。這樣堅持一貫,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教材的可讀性,增強自學的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使學生受益一生。
(二)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創造合作進取的學習氛圍。
在利用學習小組學習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一是分好學習小組。在分學習小組時,要把學生按學習狀況的上中下搭配成小組,還應指定一個組織能力強,責任心強,學習較好的學生任組長。二是注意不要放任自流,讓學生無目的無頭緒地亂哄哄,必須使學生說有內容,議有目標,查有依據。此外,還要注意發揮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小組活動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在活動中,教師要進行抽查,個別輔導等。
小組合作學習,既能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學習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中,集思廣益,各抒己見,積極思考,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積極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用激情影響學生,使學生課上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
「激情」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呈現的表情、聲音和情緒等。這些因素將直接給學生以知覺刺激,對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狀態產生直接影響。它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高漲的學習熱情,能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能讓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使學習活動進入高效的快車道;相反,也會使學生情緒低落,學習被動,甚至產生抵觸情緒或開小差,學習效率低下,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也根本談不上有效的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過程,同時也是師生和生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平台。這種交流只有使參與者精力充沛、擁有較高的興趣,才能使參與者產生不竭的動力,才能使交流合作獲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們在上課前只要稍加註意,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教室,滿臉笑容走向講台,以積極向上的情緒感染學生,帶給學生陽光一樣的感覺。調整自己的講話的語氣,配合富有吸引力的肢體語言,將為課堂學習和交流搭建一個良好的平台。
(四)恰當運用激勵性評價,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
就地理學科來說,很多學生存在不夠重視、厭學等現象,所以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尤為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恰當運用激勵性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尋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表揚。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亢奮狀態,學習更能深化、深入。
運用激勵性評價必須客觀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才有益於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漫不經心地表揚或者沒有價值的表揚則往往被學生忽略或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無論過程、方法還是探究成果都要給予客觀的評價,做得好的及時肯定表揚;做得不好的及時指出,鼓勵他及時改進,並明確努力的方向,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感覺自己在不斷前進,都有希望,學習的興趣才可能持久。
總之,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課堂,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教師的生命價值更主要地體現在課堂上,就讓我們抱著吸納革新的態度,將課堂改革真正落到實處,使課堂教學出現真正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場面,打造出更高效、優質的課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