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和研學旅行
❶ 「研學旅行」,是「研」還是「學」還是「旅行」
研學旅行其實別想那麼難啦,你可以寫寫你在旅途中學習到了什麼,比如說你去一個地方旅遊順便去當了一個志願者,你就可以說說自己體會心得以及一路上有什麼好看的景色之類的
❷ 什麼是研學旅行以及它的意義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學生的自理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014年4月19日,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在會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研學要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確定主題,以課程為目標,以動手做、做中學的形式,共同體驗,分組活動,相互研討,書寫研學日誌,形成研學總結報告。
王司長還針對研學旅行的特點提出了「兩不算,兩才算」:第一個特點,校外排列課後的一些興趣小組、俱樂部的活動,棋藝比賽、校園文化,不符合研學旅行的范疇。第二個特點,有意組織。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作用於學生身心變化的教育活動,如果周末三三兩兩出去轉一圈,那不叫研學旅行。第三個特點,集體活動。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乃至以學校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一起活動,一起動手,共同體驗相互研討,這才是研學旅行。如果孩子跟著家長到異地轉一圈,那也只是旅遊。第四個特點,親身體驗。動手做做中學,學生必須要有體驗,而不僅是看一看、轉一轉,要有動手的機會、動腦的機會,動口的機會,表達的機會,在一定情況下,應該有對抗演練,逃生的演練,應該有出點力,流點汗,乃至經風雨、見世面。
❸ 研學和旅行到底是什麼關系
研學說白了就是打工去了,只是給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說是去學技術學技能。特別去日本,都是以研學的名義去的。旅行就是另一種方式了, 是去遊玩觀觀景去的。放鬆心情,開拓視野。這兩概念完全是不同的。
❹ 某學校組織學生到河南雲台山進行地理研學旅行。紅石峽是雲台山最富特色的景點
某學校組織學生到河南台那個省代什麼原因旅行紅石什麼人談的特色?
❺ 研學是什麼意思
1、研學,即研究性學習 ,國際上統稱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是指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和學版生共同組成權的學習環境中,基於學生原有的概念,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歸納式學習過程。
2、研學旅行即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銜接的實踐性學習形式,通過「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特點,設計實施不同學段的研學課程,培養孩子科學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3、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結合國際上「研究性學習」的先進理念、方法、模式,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
4、研學是由學校統一組織,基於學生自身興趣,根據課本內容,從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科技、體驗六大類別選擇和確定研學主題,在動手做、做中學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集體學習活動。
❻ 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時,地理課程如何與研學課程無縫銜接
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2017年版)》,就提出了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人地和諧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很好地體現出學科的特點和課程的特色,體現了學科的育人價值。
研學旅行也正處在大有可為的發展機遇期,各地把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了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可以說研學旅行活動為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了落腳點,其彰顯了地理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從驗證型實踐向探究型實踐轉變 ,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創新研學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探究型實踐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引導,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綜合思維、人地觀念為主要目標的新型實踐方式。
從應試教育觀念向素質教育觀念、立德樹人觀念轉變,落實素質教育、立德樹人的切入點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落腳點、路徑和方法之一是開展研學旅行,而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育觀念的轉變。
開發基於地理核心素養的研學精品課程、基地、路線 。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需要開發精品課程、建設精品基地、打造精品路線。精品課程的開發需要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施者共同參與,教育研究者是教育改革的號召者、領隊人,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指引方向,他們擁有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
綜上所述,應立足於現實生活和真實情境,不斷探索研學旅行的實施策略,使研學理論和研學實踐共同發展,為地理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有力的支撐,實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
詳細內容小夥伴們可以進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在線學習欄目「視頻直播」進行課程學習,或者咨詢研學旅行交流中心助教老師。
❼ 地理學科在研學中要遵循的四個基本步驟是什麼
第一步 理解界定問題 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背景,把問題情景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探尋發現問題,理解問題的性質和條件,刪繁就簡抓住本質,辨別並界定問題的思考。具體思路如下:
①我們要解決什麼問題?
②我們為什麼要研究它?有什麼意義?
③我們對研究的問題已有了哪些了解?
④我們能做什麼樣的預測或假設?
⑤我們應以什麼為中心展開研究?可從哪些方面展開研究?
第二步 尋求研究思路 學生在理解界定問題並作出預測或假設基礎上,對探究體驗過程(重點是問題研究方案的選擇和設計,包括實施研究的途經、形式、方法和技巧等)展開的思考。具體思路如下:
①我們打算怎樣進行研究?可用哪些方法?
②我們怎樣分工才能最大限度發揮人力、物力的作用?
③我們需要哪些資料?用誰的?哪裡的?怎樣獲得?
④獲取的資料與研究的問題有什麼聯系?對問題的解決有多大作用?
⑤我們怎樣篩選獲得的資料?怎樣進行分類整理?
第三步 嘗試表證結論 學生運用已收集並整理的能支持預測和假設的實證資料,以合作和單獨的方式嘗試研討交流得出結論,展開對問題的預測和假設驗證,並表達研究成果的思考。具體思路如下:
①我們用收集並整理的實證資料能得出什麼結論?
②這些結論與我們的預測或假設有哪些異同點?
③如果得出的結論與問題假設有太多不吻合,我們怎樣重新研究?
④我們用什麼形式表達已被驗證的結論?怎樣表達?
第四步 考慮社會實踐 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形成了成熟的觀點後,運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積極參與相關問題的社會決策,開展相應社會實踐行動的思考。具體思路如下:
①關於這個問題研究成果我們能做什麼?怎樣做才能對課堂上的、學校里的、乃至社區中的決策有所貢獻?
②我們怎樣才能使其他人了解我們的行動?可開展什麼樣的活動?
③我們怎樣才能有助於或影響社區和主管部門決策?應該做什麼?
❽ 研學旅行和游學一樣嗎
游學:學生(或成年人)利用假期,前往其他國家或地區,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內,以實現假期自容我充電的目的。
研學:將課本知識拓展到現實中去,在旅途場景中學習、體驗書本上的內容。
學游:與游學同義,是少數游學機構為了凸顯自身的項目與傳統的旅遊型游學項目的差異而新造的詞語,沒有「游學」通用。
❾ 地理研學路線是什麼
記得研學路線指的是具體的研學地點,景點以及學習的內容等等。
比如從那個城市到泰安鐵路線,泰安泰山,曲阜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