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地理自然資源的教學目標

地理自然資源的教學目標

發布時間: 2021-03-05 07:50:30

初中地理教學目標及要求

那你的目標就是考上好大學。

❷ 地理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
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信息,歸納其地理特徵。
4.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信息,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
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
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內容標准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
(1)內容標准由標准、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2)「標准」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
(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
(4)「說明」是對標准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所示。
一、地球與地圖
(一)地球和地球儀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 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2.地球儀
●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 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製作簡易的地球儀模型。
● 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 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
說明:
● 「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一項,旨在通過該內容的學習使學習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二)地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撥與相對高度。
● 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 在地形圖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 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製作地形模型。
● 實地踏勘並繪制校園、社區等小區域的平面草圖。
● 組織一次使用地圖「尋寶」、定向行軍等活動。
● 在地圖上查找地名,並選擇到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
說明:
●「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一項,只要求學生知道電子地圖光碟、公共場所設置的電子查詢系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的衛星雲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世界地圖
(一)海洋與陸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海陸分布
●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佔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2.海陸變遷
● 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 填繪全球海陸輪廓略圖。
●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
● 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計算機軟體模擬演示「大陸漂移」。
● 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
說明:
●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一項,側重於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
(二)氣候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 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並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2.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 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 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並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
3.主要氣候類型
● 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 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並做記錄,討論當地天氣情況,並根據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動。
● 有條件的學校可參觀當地的氣象台、站或大氣環境監測站。
● 有條件的學校可建立氣象園地,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進行氣溫、降水和風向等觀測;或將每天從廣播、電視節目中記錄的天氣資料繪製成圖表。
● 如有條件,讓去過外地(或外國)的學生,描述對不同地區氣候的感受。
說明:
● 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是指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出現的常用天氣符號和簡單天氣圖。
● 要求學生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指出主要氣候類型,培養讀圖能力以及通過讀圖獲得相應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居民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人口與人種
● 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 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 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並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2.語言和宗教
● 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3.聚落
● 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 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 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 組織有關人口問題的辯論會。
● 搜集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築的圖片資料,配合地圖進行展示。
● 收集聚落景觀圖片,辨別某一景觀及其與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地區發展差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 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 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2.國際合作
● 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 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 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國家發展水平的資料,進行比較並開展討論。
● 從報刊中剪輯有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活動信息,通過板報、小報、宣講等形式展示和交流。
(五)認識區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認識大洲
● 運用地圖說明某一大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 運用地圖和有關資料歸納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 運用有關資料說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環境、發展等問題。
● 通過實例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認識地區
● 在地圖上找出某一地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其首都,讀圖說出該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地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說出地形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 運用圖表說出某一地區氣候的特點以及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 運用地形圖說明某一地區主要河流概況,以及河流對城市分布的影響。
● 運用地圖和資料,指出某一地區對當地或世界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或幾種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等情況。
● 舉例說出某一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優勢。
● 說出某一地區最有影響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 運用資料描述某一地區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 說出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特殊性以及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認識國家
● 在地圖上指出某一國家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 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某一國家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並簡單說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 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某一國家自然條件特點,說出該國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 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某一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教訓。
●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交通運輸特點以及主要城市。
● 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某一國家的種族、民族、人口、宗教、語言等至少一個方面的概況。
● 用實例說明某一國家自然與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
● 舉例說出某一國家與其他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 ● 分組准備某一大洲的資料,整理歸納後,選出代表向全班匯報。
● 收集、整理其他大洲的資料,並與所學大洲進行對比。
● 結合地區熱點問題,收集有關資料,並展開討論。
● 模擬一次暑期出國旅行,選擇旅遊路線,說出經過的主要國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見到的景觀。
● 以極地科學考察為主題,出一期牆報,或者舉辦一次科普報告會,或者觀看錄像片。
● 結合歷史等課程,利用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探討國家名稱和版圖的變化。
● 觀看介紹某一國家地理概況的錄像。
● 討論某一國家特有自然現象的形成原因。例如,展示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袋鼠、樹袋熊、針鼴、鴨嘴獸等圖片,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惟獨生活在澳大利亞。
● 進行一次針對某一突發性自然災害的自救演習。
● 通過角色模擬討論有關地理問題。例如扮演政府官員、熱帶叢林土著居民、世界環保組織成員、開發商等角色,討論亞馬孫流域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
● 通過搜集有關材料等方式,了解華人與化僑對所在國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貢獻。
● 選擇某一主題,從互聯網上下載有關資料,製作計算機演示文稿,並在全班演講。
說明:
● 本單元通過從世界范圍內選學部分大洲、地區、國家,認識所學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徵,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必須從世界范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例如南亞)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
● 在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中,所選擇的「洲—地區—國家」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若干條「標准」,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
● 安排學習不同尺度的區域地理,主要目的在於通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和研究不同尺度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三、中國地理
(一)疆域與人口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疆域與行政區劃
●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2.人口與民族
●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趨勢,說出我國的人口國策。
●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
● 運用民族分布圖,說出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特徵。 ● 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並以此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於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 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 收集、交流反映我國主要少數民族風俗、服飾的圖片、資料,了解這些少數民族的風土民情。

說明:
●「在我國政區圖上准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一項,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要求學生在中國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逐步記住,而不是在本節課中全部記住。
(二)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自然環境
● 運用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及其影響因素。
● 在地圖上找出我國的主要河流,說出長江、黃河的概況。
2.自然資源
● 舉例說出什麼是自然資源,它有哪些主要類型。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 運用實例,說出我國為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而建設的大型工程。 ● 聯系生活經驗並運用有關資料,討論季風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
● 搜集有關土地資源方面的資料,與俄羅斯、美國、印度等國進行對比。
● 調查當地的主要自然資源,列舉合理或不合理開發利用方面的事例,並撰寫簡要報告。
說明:
●「標准」沒有要求面面俱到地講述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注意以水、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的特點,並滲透節約資源的教育。
(三)經濟與文化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經濟發展
● 運用資料並聯系實際,說出我國農業分布概況,並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 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路的大致分布格局。
2.文化特色
● 知道我國民居、服飾、飲食的地方特色,並舉例說明自然環境對文化的影響。
● 結合有關資料,說明我國地方文化特色對旅遊業發展的影響。 ● 觀看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特色的錄像,搜集有關我國工業生產現狀的圖文資料,討論我國工農業發展的前景。
● 參觀本地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工礦企業或車站、碼頭。
● 搜集有關各地風土人情的圖片資料,觀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藝術表演或錄像,談一談對地方文化特色的認識。
(四)地理差異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並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 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 說出各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 圍繞秦嶺—淮河一線南北兩側的地理差異,進行專題討論或知識競賽。
● 觀看反映四大地理單元自然景觀特色的影像資料片。
● 列表比較四大地理單元的區域差異。
說明:
●四大地理單元是為了適應地理學習和研究的需要劃分的,這是一種宏觀尺度的劃分。應該注意即使同一單元內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五)認識區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1.位置與分布
● 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范圍,並對區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 在地形圖上識別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區域的地形特徵。
● 閱讀地圖與氣候統計圖表,說出區域的氣溫、降水分布概況,並歸納氣候特徵。
● 運用地圖和資料,說出區域產業的結構與空間分布特點。
● 運用地圖和資料,描述區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
● 以區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為例,繪制略圖,並描述該地理事物的分布特點。
2.聯系與差異
● 舉例說明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 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
● 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 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 根據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區域內主要地理差異。
● 舉例說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
● 舉例說明祖國內地對香港、澳門經濟繁榮的促進作用。
● 運用有關資料,分析說明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
3.環境與發展
● 根據資料分析區域主要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所造成的後果,了解區域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
● 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 利用資料說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並舉例說明其城市建設成就。
● 在地圖上指出台灣省的位置和范圍,分析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特色,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一直是祖國不可侵害的神聖領土。
● 以某區域為例,說明我國西部開發的地理條件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 收集一個地區的專題地圖,例如地形圖、政區圖、水系圖、礦產圖、交通圖、旅遊圖等,討論這個地區的區域地理特徵。
● 觀看有關我國區域地理景觀特色的錄像或電影。
● 收集區域地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篩選和分類,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區域基本地理特徵,並與相關地區進行比較。
● 搜集有關北京的圖片資料,編輯以北京概況為主題的地理小報。
● 繪制台灣島簡圖,在其上標明主要地理事物的名稱。
● 組織「寶島——台灣在我心中」的專題演講。
● 召開地理專題討論會,對某一專題進行探討。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主要整治措施,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狀況等。
● 搜集有關資料,討論我國某一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
說明:
● 本單元通過從全國范圍內選學部分不同尺度的區域,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徵,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 本單元至少學習5個區域,具體區域的選擇不做統一規定。
● 本單元學習內容應體現區域地理的地域性、綜合性特點,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機結合,而具體的學習內容則要從所選的區域地理實際出發,不求面面俱到。就某一具體區域而言,可以選擇「標准」中若干條內容,合理組織材料;不一定是一個區域對應一條「標准」;所選區域的組合,其內容必須涵蓋所列各項「標准」。
● 在學習區域時,既要進行區域之間的比較,也要用發展的觀點引導學生了解區域內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
四、鄉土地理
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標 准 活 動 建 議
● 分析、評價家鄉地理位置的特點。
● 利用圖文材料和歷史檔案,說明家鄉主要地理事物的變遷及原因。
● 舉例說明自然條件對家鄉的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
● 說明家鄉人口數量、人口變化的基本情況。
● 結合實際說明家鄉的生態環境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改善措施。
● 舉例介紹家鄉的主要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舉措與存在的問題。
● 舉例介紹家鄉在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方面的情況。
● 舉例說出家鄉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個方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了解家鄉的發展規劃。 ● 用較為規范的圖例繪制反映學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圖,並要求能夠展示出正確的方位和較多的地理信息。
● 查閱以前的鄉土地圖,討論家鄉有哪些變化,並以適當形式展示討論的結果。
● 圍繞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開展地理調查,提出合理建議。
● 通過班級或小組討論,就家鄉某一方面的發展提出設想。
● 討論家鄉的對外經濟社會聯系,說明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要性。
● 開展鄉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
說明:
● 「鄉土」范圍指縣一級行政區。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 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鄉土地理的教學可以講授本省地理,或者本地區(地級市)地理。
● 鄉土地理教材的編寫應納入地方課程開發的計劃中,並切實加以落實。
● 要求鄉土地理的學習,至少安排一次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

❸ 地理環境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條件 教學目標

1.從交通位置看,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的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

2.從經濟位置專看:地處東南亞中心屬,連接亞洲和大洋洲(處在東方的"十字路口")

3.領土面積狹小,分散,自然資源貧乏,勞動力短缺,市場狹小.

❹ 初中地理的教案有哪些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教學設計

●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亞洲及歐洲》是世界區域地理的第一節,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節。學習內容較多。因此,教學中注重教會學生利用地圖、數據、圖片等資料分析問題,並掌握分析大洲自然地理特徵方法。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意思。本節教材安排的特點是「學習亞洲,練習歐洲」,關於歐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關於「西歐氣候的成因」,作為練習題,本節只要求了解,不要求掌握。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 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准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徵,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徵的分析方法,並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徵,並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徵,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 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並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 教學重難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4課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