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行為研究報告
① 學科研究性報告(地理)
主題建議1,概念的界定研究的意義看,你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講,它是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學習模式,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在各學科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當然,包括學科內的專題調研活動。狹義的理解,它是一個專題調研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課題,科研的積極性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兩個研究的學科教學,學習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的是改變學習的方式,簡單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為基礎的學習,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從目標和特點的研究,研究學科教學與研究性學習課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本項目的研究內容涵蓋了上述兩個。 2,背景的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地理和區域的特點,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很實用,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的學生。傳統的教學灌輸的教學方法,開拓學生的實際被動學習的學生失去興趣和信心,地理,更不用說培養學生的能力解決地理問題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是非常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習地理,主動性,有利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 3,價值的價值和意義的研究:地理學科交叉,文理兩個家庭參與廣泛的知識,實用性強,特別是人文地理的經濟發展在許多領域,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旅遊,文化等,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索,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終身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意義: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社會,在未來造福人類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由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探索學習,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和未來發展的人類精神。同時,加強的老師提高整體素質。主題中的地位和學習,近年來,興起的一個新的方式來學習它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培養專業人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廣泛的全球關注的研究結果。在我國,與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的全面推進探究式學習的特點,主動探索,逐步建構自己的知識,大家公認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地理教科書的精神指導下的新課程和教材改革,設計了大量的研究活動。目前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效的學習模式,我們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探索,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研究目標,讓學生機械記憶,認識膚淺和簡單的應用傳統教育的知識,發展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和愛的紀律地理,學生可以提高產品質量,奠定了基礎,為學生,專注於社會服務社會。提高教師的意識改革和創新,以滿足當前的教育系統改革的要求。地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為實踐。讓學生關注社會熱點,關心國家建設,關注家庭的發展。二,研究方法的實驗方法,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網上搜索第三幕,第一階段的研究過程:准備階段(2004年11月),學習理論:廣泛收集和學習,以提高教師的研究性學習信息了解研究性學習,轉變觀念,提高教師的研究的質量。設計;個月舉行一次或兩次會議討論的主題研究落實,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交流學習經驗,明確的勞動分工,負後,考慮到實際情況的高學校的教學,鑒於當前的研究探索階段的學習,高中二年級的第一年的試驗基礎。中學教師積極參與。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04年12月-05月)的具體任務:1,采礦,寫的地理教科書研究材料和信息,組織教師研究研討會,並在教學中寫了一個研究地理教案; 3,撰寫的研究論文,經驗,學習工作的學生做研究。 4寫一個地理課實施研究性學習的評估報告。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05年六月)的形式,會議的主題了全面的總結,形成的結果,申報驗收四個研究結果,完成高中地理教科書,學習材料和信息美妙的歌聲,楊桂林車英,王偉,肖坤,冷田雅漾銳老師負責收集了高中地理單元,第二單元,第三單元,第四單元,第五單元第六單元,7個單位,單位8個學習材料的研究和信息。 2,整理學生的研究工作。收集和整理學生工作的老師王偉的一項研究。 3,完成各種研究報告,論文由本集團負責的歌曲美麗的老師寫的總結報告,研究性學習,小,坤和冷田雅老師寫上的次要學校地理的學習活動在老師的作用研究論文。 4,完成一項研究課計劃,王偉老師的地理研究報告課 - 「丹東七日游,組織學生在學習辯論」全球變暖是否與人類活動有關,「地理研究和編寫的教訓計劃。探索和研究探討了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模式。5,整理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論文。楊桂林老師的組織和記錄工作隊定期會晤。五的研究結論高中地理教學的實施探索與實踐的研究,提高教師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發展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和熱愛地理學科,全面提高質量學生,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專注於社會服務社會
② 地理師范教育研究實踐報告怎麼寫
教育研究實踐報告
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我在陝西省XX縣XX中學進行地理學科教育實習。實習的基本內容包括兩部分: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期間擔任高一(8)班實習班主任,主要擔任高一(1)班、高一(2)班、高一(3)班及高一(10)班實習地理老師。在原任指導老師兼班主任朱敏老師及各位地理組的老師們的耐心指導、幫助下,我順利地完成了教育實習任務。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帶著這樣的目標和驕傲,我開始了我的教師實習之旅,這段時間里,教學理論一點點轉化為教學實踐,模擬教學變為真正面對面的教學,盡管生澀、但在慢慢的成熟之中,讓我的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充實起來。剛開始實習,根據學校要求,在指導老師的建議下,我先聽老師講課,在聽的過程中多學點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運用到實際教學之中。之後是進入正式的課堂教學。
現在,再回顧我的任課老師們的授課方式,我從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發現了每個老師都會有不同的教學風格,或許這就是「教無定論」的真正含義。我深深佩服老師在課堂上的應對自如,循序漸進的過程,課堂內外相結合,例如學校地理組組長張老師,他通過講述一些學生顯而易見的故事和例子,加上幽默風趣的語言,再加上多媒體的幫襯,使課堂氣氛活躍到極致。
③ 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關於二氧化碳的 除非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顯著減少,地球的未來只能有賴於具有潛在危險、未經驗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英國皇家學會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將早已備受爭議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定義為遏制全球變暖的「下下策」。
這份在9月1日由英國皇家學會公布的研究報告稱,除非人類目前的減排努力獲得成功,在未來要想對地球降溫就只有採取地球工程學的方法。地球工程學技術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變暖的終極手段,但由於其設想過於「瘋狂」,有人表示贊成,更多的人則因其可能產生「難以預測的後果」,表示堅決反對。
英國皇家學會負責地球工程學研究的約翰·謝潑德教授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快的現實,除非人類在溫室氣體減排上獲得顯著的成功,否則未來我們面臨的氣候危機可能還會更加嚴峻。而如果到了那時,地球工程學將是我們手中能阻止地球氣溫繼續升高的唯一選擇。」「經過研究我們發現,有些地球工程學技術的確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嚴重危害,而有些仍然可以依賴。地球工程學及其後果或許是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不利上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該報告將現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分成了脫碳技術(CDR)和太陽輻射管理技術(SRM)兩類,並對其進行了評估。
報告認為,脫碳技術主要致力於解決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多的問題,因此,不確定性和風險性較小,相對更為適用。但研究人員無法證實,該技術能否在可接受的環境影響下以較低的成本實施。並且,一般來說該技術降溫的作用在一個較長的周期內才會顯現。太陽輻射管理技術通過反射太陽能量的方式來對地球降溫,這種方法將能迅速降低地球溫度,但並不能降低二氧化碳的水平,解決海洋酸化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技術難度高工程量巨大,被認為可行性較小。報告的結論是:在全球氣溫達到警戒值,不得不立即採取降溫措施的時候,可採納太陽輻射管理技術;但在減少溫室氣體方面,它並不能替代脫碳技術。
報告認為最具潛力的技術:
1.碳捕獲法
技術設想:用高大的碳捕獲裝置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注入地下或轉化為石灰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克勞斯·拉克納是該技術的代表人物。
報告評價:由於能有效解決氣候變化的根源問題,該技術被認為是所有地球工程學中的首選,但到目前為止,該技術未見有低成本實施的實例。
2.強化風蝕法
技術設想:這種技術的設想是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岩石和礦物質自然發生反應,以化學的方法減少溫室氣體含量。
報告評價:該技術反應周期極為漫長,成本高昂。因此,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以達到減少成本和弄清對環境影響的目的。
3.造林法
技術設想:通過更大面積的種植樹木以及減少砍伐,從而實現緩解全球變暖的目的。
報告評價:合理化使用土地應該而且能夠在二氧化碳減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由於涉及土地使用權這一敏感的問題,這一技術的應用范圍會受到嚴重影響,而且見效周期同樣比較漫長。
4.平流層噴霧法
技術設想:使用火箭、飛機、大炮,甚至人造火山,將細小的二氧化硫顆粒釋放到平流層中,減弱太陽輻射,從而遏制全球變暖。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雖然成本低、見效快,但副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對平流層臭氧的損耗上。
5.空基反射法
技術設想:在地球軌道上部署由眾多鏡子組成的「太陽盾」,來抵禦或減少太陽輻射,從而為地球降溫。
報告評價:如果部署和維護的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有潛力的技術。但目前的問題是,整個系統過於復雜和昂貴,且不能直接減少二氧化碳。
6.制雲反射法
技術設想:最具代表意義的是兩年前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愛丁堡大學提出的「制雲船」項目。該技術主要通過將海水轉化為雲層,反射太陽輻射,從而達到降溫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技術的作用和影響面較小,且極易受到洋流等因素的影響,可行性和有效性還不確定,在大面積實施前還需更多的研究。
報告認為潛力較低的技術:
7.生物碳法
技術設想:使用燜燒的方法將含碳的有機廢物形成具有多孔結構的生物碳,支持該技術的專家稱,生物碳技術可完美地解決土壤退化,糧食安全,使用農業化學品造成的水污染與氣候變化等問題。
報告評價:英國皇家學會對生物碳減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有質疑,建議增加相關方面的研究。另外,生物碳的制備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釋出,碳排放配額的獲取也是生物碳技術發展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8.海洋施肥法
技術設想:通過向海洋表面投放鐵或尿素等營養物,或使用將海洋表面和深部的水體進行交換的方法,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快速生長。「飽餐」了二氧化碳的浮游生物死亡後就會將碳帶入海底,從而實現減碳的目的。
報告評價:這種方法的有效性並未得到實例證明,嗜碳浮游生物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極有可能超過其所消耗的部分,其對生態環境的副作用可能會十分明顯。
9.地表反射法
技術設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所謂的「白色屋頂法」,即將房屋的屋頂塗成白色,以反射太陽輻射並減少降溫能源消耗的方法。還有一種類似的方法,主張在海洋或沙漠放置大量反光物,將陽光和熱力反射到太空,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報告評價:該方法未能充分考慮地域和氣候差異,在一些地區這種技術非但完全無效,還會嚴重影響當地的氣候。
在談及上述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時,謝潑德稱:「迄今為止,在所有的地球工程學技術當中,還沒有任何一種能完美地解決全球變暖問題,所有的技術都伴有不可預知的風險。就目前來說,我們應該繼續想方設法減少溫室氣體,而與此同時,該努力萬一失敗,我們也應有充分的准備。如果『B計劃』有成為我們未來選擇的可能,其對環境影響的研究目前就必須立即展開。如果無視該技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或採取不負責任的態度忽視存在的問題,地球工程技術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與全球變暖本身並無多大區別。我們必須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資訊來源:科技日報
④ 地理研究報告怎麼寫
一、研究的動機二、研究的目的三、研究方法四、研究內容五、研究心得。例如:研內究內容
經過研究,得知容因暴雨誘發,所造成的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個基本條件:有陡峭、便於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上游堆積有豐富的鬆散固體物質;短期內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來源。暴雨洪水還會引發山洪和山體滑坡等災害。
最後宣揚保護環境,倡導節能減排,大力發揚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⑤ 誰有青島關於地理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給你個例子好了...... 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黃海之濱,東經118°25′~119°39′,北緯35°04′~36°04′。東臨黃海,西接臨沂市,南與江蘇省連雲港市毗鄰,北與青島市、濰坊市接壤。南北長約82公里,東西寬約90公里,總面積5310平方公里。日照市屬魯東丘陵,總的地勢背山面海,中部高四周底,略向東南傾斜,山地、丘陵、平原相間分布。最高點為五蓮縣境內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點為東港區東海峪村,海拔1~1.5米。山地佔總面積的17.5%,丘陵佔57.2%,平原佔25.3%。境內河流縱橫,分別歸屬沭河、濰河,除濰河流入渤海外,其餘流入黃海。較大河流18條,總長461.4公里,流域面積5222.7平方公里。沭河發源於沂山南麓,境內段長76.5公里,流域面積1718.4平方公里;濰河貫穿五蓮縣、莒縣,境內段長121.4公里,流域面積1350.2平方公里;傅疃河是唯一的境內大河,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060平方公里。日照無天然湖泊。人工湖泊有日照、青峰嶺、小仕陽3座大型水庫和馬陵、巨峰、戶部嶺、嶠山等10座中型水庫,總庫容95913萬立方米。 日照海岸位於黃海中部,岬灣相連,北起甜水河口,南到綉針河口,全長99.6公里,屬於比較平直的基岩沙礫質海岸。海岸線上有石臼灣、佛手灣兩大天然港灣與日照港、嵐山港組成的日照港群。近陸島嶼有桃花島、出風島;遠有平島、達山島和車牛山島組成的「前三島」,面積0.321平方公里。沿海灘塗7.6萬畝。淺海水域廣闊,10米等深線面積有30萬畝;20米等深線水域適宜養殖面積100萬畝。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很大。 日照境內有大小山頭4358座。西部為泰沂山脈系,大多呈東南、西北走向;北部山脈多呈南北和西南、東北走向;中南部有7條互不銜接的山脈,走向各異;東部屬膠東丘陵。海拔500米以上的有39座。2007年全市氣溫異常偏高、降水偏多、日照時數偏少。全市年平均氣溫14.1℃,比上年偏高0.1℃,較常年偏高1.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6.8℃,出現在6月8日,年極端最低氣溫-9.9℃,出現在2月1日;年降水量全市平均1025.9毫米,比上年偏多457.4毫米,較常年偏多257.2毫米;年日照時數全市平均2104.0小時,比上年偏少19.3小時,較常年偏少328.9小時。
採納哦
⑥ 高中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周圍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現象)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樓主,看我粘貼的這么辛苦,採納我吧 ——czh製作。
⑦ 地理研究報告怎麼寫
人文地理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
人口、資源、經濟、交通、農業、工業、商業、旅遊業等。
就從重慶的這些方面寫吧~
⑧ 高二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
wu da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