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人類地理學派

人類地理學派

發布時間: 2021-03-05 03:11:01

㈠ 自然地理學有幾個學派,各派代表人物是誰

摘自新浪博客

一、人地關系學派

1.地理環境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拉采爾、森普爾、亨丁頓)

2.或然論/人地相關論:強調人在與環境的關系中是一種積極的力量。(白蘭士、白呂納)

3.適應論:強調應當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問題。(羅克斯比)

4.生態論:強調地理學是「人類生態學的科學」,旨在於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所作出的活動。 (巴羅斯)

二、區域地理學派

指出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研究地區間的差異性。代表人物有李希霍芬、赫特納、哈特向。李希霍芬將地理學分為特殊(區域)地理學和普通(系統)地理學,並且他還將地理區進一步劃分為:主要單元、主要區域、景觀或小區、地方。赫特納提出應注重空間分布及變化的研究。哈特向提出區域差異是區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

三、景觀學派

指出文化景觀形態學和景觀研究是地理學的主題。代表人物有施呂特爾和蘇爾。施呂特爾認為地理學應著眼於可見景觀的研究,探討未經人類活動重大改變以前的景觀轉變成人類文化所創造的文化景觀的整個過程。蘇爾則探討人類按照其自身標准把地表改變成文化景觀的問題。

四、區位論

主要有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廖什經濟區位論和巴朗斯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

杜能農業區位論是為了尋求農業時代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則。韋伯工業區位論構建以運費、勞動力和集聚指向的方式,得出工業布置的區位理論。克氏的中心地市場、交通、行政三原則基礎上的中心地系統及其空間模型,給出了地理學應用研究的新方向。廖什經濟區位論研究需求圓錐,探討區位應用。巴朗斯基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結合俄國實際給出了地域綜合體學說,豐富區位學說。

綜上所述,人地關系是最基礎的核心。區域學派研究的區域差異和景觀學派研究的對可見景觀形成過程和外貌變化的人類文化影響。三者的聯系是互有交叉的。而區位論的意義在於探討一些合理的模式來進行理論應用,而不僅僅是學說深入這么簡單。

㈡ 近代地理學幾大學派的特徵

環境學派
()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㈢ 人文地理學的近代階段

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1822~1859,第2版)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一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E.C.森普爾和E.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P.維達爾-白蘭士不同意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提出另一派人地關系論的觀點,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特殊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J.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曾譯《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P.M.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3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H. H.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德國學者O.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又提出,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與此同時,另一美國學者D.S.惠特爾西提出「相繼佔用」學說,認為地理學不應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研究人類社會在一地佔用的歷史過程。他們都強調文化在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的作用,形成有關人地關系的文化景觀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決定論」。它強調一個地區居民在其態度、目標或技術上如有任何重大改變,則需要重新估價自然資源基礎對於他們的意義。
在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起過一定作用的還有地理學上的「二元論」。同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理解統一性一樣,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是,德國的O.佩舍爾等人卻反對李特爾的人文方向,認為地理學只能是對地球表面形態的研究,人類活動則不在其研究范疇之內。從而產生了地理學的二元論。佩舍爾主張的二元論在西歐實際支持者人數並不多。
蘇聯地理學界從20世紀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學,突出發展經濟地理學,實際上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了人文地理學。同時,蘇聯把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當做互不相關的兩門科學,理由是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同的,認為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際上都不能合成為一門學科,經濟地理學是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徹底摒棄地理觀點。
直到1960年,..阿努欽' class=link>..阿努欽批判了30年代以來蘇聯地理學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二元論,主張區域研究應謀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之間的聯系和平衡,得到許多學者如..紹什金和..馬爾科夫等人的熱烈支持,開始在蘇聯逐步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見蘇聯地理學史)。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㈣ 人地關系論的主要思想流派有哪些

近代地理學的主要觀點和核心人物
1、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大肆宣揚地理環境對人的體質、民族發展與國家歷史有決定性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丁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強調氣候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提出人類文明只有在具有刺激性氣候條件的地區才能有所發展。
2、人地相關學派
(1)法維達爾·白蘭士:反對拉采爾的環境決定論,他認為在人地關系中,除環境的直接影響,還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強調人類對外界的適應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地。因而人與自然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
(2)白呂納,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3、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地理學區域應著重空間分布的研究,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的研究應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所有自然界中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一切要素,與自然環境相互聯系的人文現象的特徵。
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4、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地理學者應著眼與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與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景觀是自然和人類共同創造的生活空間。地理學的主要認為是探究一個原始景觀轉變到人文景觀的過程。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文化景觀學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按地區聯系的各種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人文事物及其在各地間的差異,人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其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
5、(英)麥金德——大陸腹地說
把亞歐大陸和非洲合稱為「世界島」,把世界島最偏僻的遠部分稱為「腹地」,兩側是大陸邊緣地帶。將全球作為整體來探討世界政治活動的規律性,開創了政治地理學的先河。
6、(俄)經濟地理學中的地理學派巴郎基斯和薩烏什金
主張地理學研究對象是區域,強調經濟地理與自然地理的密切聯系,重視自然條件的分析和區域的綜合研究
經濟學派,費根和康斯坦丁諾夫
地理學屬於一門純粹的經濟科學,研究對象是生產分布的規律及其部門的布局,著重對布局因素、投資比例、發展速度、經濟效益的分析。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人文地理學是關於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包括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思想意識)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從地域的觀點去研究人文現象的地域分異規律,著重說明在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人文活動和人文特性,探討其形成過程,揭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並預測其發展變化趨向。

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
1、經驗主義方法論
特徵:強調觀察和強調歸納與綜合
不足之處:受研究者主觀影響很大;帶有局限性與片面性。
2、實證主義方法論
核心 :建立科學的理論,描述世界萬物間的邏輯,並通過觀察進行證實。
不足之處: 經濟決定論的傾向,無視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忽視人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3、人本主義方法論
核心: 強調以人為本,把研究的主題對象放在主觀的經驗世界上。
4、結構主義方法論
強調用聯系的觀點、整體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觀察、研究對象,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起來。(預設性的假說,用假說指導研究,用研究證明假說,雙向式的評價、印證,增加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強調整體性的研究,反對孤立局部的研究,強調認識地理事物內部結構(深層結構),反對單純認識外部現象(表層結構);

★人地關系:人與地理環境間以物質流、能量流為紐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人地關系論:有關人類及其各種社會環境的理論。指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有關人地關系的思想和學說。

人地關系論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1、環境決定論:原稱為地理環境決定論,簡稱決定論,強調自然環境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其代表人物為希臘學者亞利斯多德、法國孟德斯鳩、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美國森普爾等。
2、可能論或或然論:注重人對環境適應與利用方面的選擇能力。
(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
3、適應論:強調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適應,這種適應,意味著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也意味著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英 羅克斯比)
4、生態論:認為地理學是有關「人類生態的學科」,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美 巴羅斯)
5、環境感知論:人與自然環境關系中各種可能性進行選擇時不是任意的、隨機的和毫無規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觀規律可尋的。它受一種思想意識的支配,這種思想意識就是環境感知。
6、文化決定論:文化發展的水平決定著人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每一種為文化特徵、水平決定了特定的人地關系。
7、和諧論:人類應順應自然規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環境,對已經破壞的不和諧的人地關系進行優化調整。

結合某一農業景觀,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環境原因,理解農業景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景觀,農業景觀反映所在地的自然環境及社會人文環境。
以農田景觀為例。農田景觀是環境的鏡子:①農業景觀反映所在地區的自然環境。農田景觀有不同的利用類型,而不同的自然環境下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形式。如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地利用以牧業為主。不同的地形條件也影響農田的形式,山區多梯田,丘陵地塊破碎,平原阡陌縱橫。
②農田景觀反映所在地區的社會人文環境。在農耕地區,農田的地塊大小往往由地界決定。而不同的地區地界的劃分是不同的。這與社會人文環境有關。如在中國,一般由田埂、淺溝坐標志;但在美國,每個農戶經營的土地廣闊,彼此居住較分散,需要把地界明顯標志出來。

簡述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寫一篇論文,你准備如何著手擬定研究步驟和計劃。
①研究的一般程序:選擇課題——制定研究計劃——資料收集和整理——實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總結。
②如果我要寫一篇論文,首先確定研究的課題,緊接著應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以確定研究的目的、目標、採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驟、研究內容的框架。同時要收集大量閱讀有關的資料,進行大量實地調查和咨詢工作,向有經驗者請教。在積累材料的時候要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分析研究,要分析資料和數據,對理論要有充分的解釋,驗證假設,進而提出觀點和結論。

以世界三大宗教的傳播過程闡述影響宗教傳播的因素
導致宗教傳播的因素主要有:移民,傳抪,領土競爭。而宗教在空間也會相互影響。
①基督教移民使得世界宗教地區發生明顯的變化,一些地區由於基督教的擴大而導致佛教和伊斯蘭教信徒向新的地方移民。
②基督教是一種有高度組織化的傳教活動,使得基督教信徒不斷增加,基督教盛興的地區也不斷擴展。不同地區間宗教的交流也可促使宗教的傳播。
③伊斯蘭教創立後,一系列的宗教戰爭不但將伊斯蘭教信仰帶到各地。
④幾種宗教交織分布在一個地區,以和平共處、競爭和排斥的相互作用關系,在不同程度上也影響宗教傳播。

㈤ 近代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所形成的四大學派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 這是我們期末人文地理考試題目啊,求解答呀

環境學派
(1)代表人物是德國拉采爾。拉氏的《人類地理學》闡述了地理環境對人類分布和遷徙的作用;
(2)拉采爾的學生、美國森普爾女士在20世紀初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對人類的支配作用;
(3)另一個美國地理學者亨廷頓著《文明與氣候》和《人文地理學》,詳述了氣候決定論。
人地相關學派
(1)法國維達爾·白蘭士,維達爾認為地理學的任務是闡述自然和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
(2)白呂納 白呂納的觀點更為明確,說「環境雖足以影響人類之活動,人類亦有操縱與征服環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學原理》。
(3)美國巴羅斯,他認為地理學應該人文化,形成人類生態學。他同時也是地理學用生態方法參與實際工作的開創者。
區域學派
(1)地理學區域學派的首倡者是德國的赫特納, 20世紀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納提出了地理學的核心應是區域研究,赫特納的代表作是《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2)繼承者是美國哈特向,他認為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異特徵,部門地理學是起點、區域地理學是終結。根據赫氏觀點,哈特向分別於20世紀30年代末和50年代寫了《地理學的性質》和《地理學性質的透視》兩本專著。
景觀學派
(1)用發生學觀點和綜合方法劃分地表類型。
(2)德國施呂特爾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提出景觀學說,認為地理學的中心是對可見景觀的研究。
(3)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索爾發表著名論文《景觀的形態》,把景觀看作地表的基本單位。

㈥ 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及當代中國的代表人物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0803/t20080314_208170.htm
吳傳鈞,(1918年4月2日—),別號任之。出生於江蘇蘇州。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吳傳鈞在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深化地理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我國現代地理學,一方面是按照蘇聯的模式,以自然地理學為主體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度忽視了人文地理學研究,甚至片面接受蘇聯部門統計學派的觀點,對人文地理學進行地理虛無主義的批判,使這門學科受到了摧殘。另一方面,我國的地理科學同世界各國一樣,專業分化越來越細,一度忽視了地理學綜合研究。「文化大革命」後,吳傳鈞和李旭旦為扭轉我國地理學重自然、輕人文的不平衡局面,於1979年率先提出要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並做了大量促進工作。他主編了《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分支,分別兼任全國第一個人文地理研究所和第一個人文地理學術刊物的名譽所長和顧問,受國家教委委託主持全國人文地理學研討班等。

1986年他在全國地理學大會上宣讀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指出「協調好人地關系是當前最迫切的全球問題。研究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立足點,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這門學科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這一見解已被全國地理學界所認同,從而使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大大加強,並促使整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向縱深發展。

南師大還有個李旭旦教授,具體資料你也可以搜一下。

㈦ 地理學主要學派有哪五個

地理學主要學復派
①區域學派。代表制人物為德國的A.赫特納和美國的R.哈特向,他們主張地理應著重於空間分布體系與區域差異的研究。
②景觀學派。代表人物為德國的O.施呂特爾、S.帕薩爾格、美國的C.O.索爾和前蘇聯的Л.C.貝爾格等,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發生發展與演變規律作為地理學的研究宗旨。
③區位空間學派。代表人物有德國的J.H.杜能、A.韋伯、W.克里斯泰勒、A.廖什和美國的W.艾薩德等人.區位空間學派從經濟學原理出發,以研究「成本—利潤」關系的空間效應為中心,注重研究距離衰減和空間相互作用規律。
④環境生態學派。以探討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相互關系的宗旨.有三種思潮:其一是文明環境思潮,以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法國的孟德斯鳩等人為代表,認為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的形式和發展.其二是進化環境思潮,以德國的F.拉采爾等人為代表,用社會達爾文主義解釋和推論社會發展和環境的關系。其三是發展環境思潮,即地理學中的現代人類生態學思想,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
⑤地緣學派。以英國的H.J.麥德金、美國的I.鮑曼等人為代表,著重研究地域關系對國際政治戰略的影響。

㈧ 人文地理學與歷史學有什麼關系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
發展簡史
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古代階段
這是地理知識積累的時期,以片斷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在中國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系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人文地理學
「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的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勝天的思想,還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系絕對化的思想。從公元前5~前3世紀成書的《尚書·禹貢》開始,在許多地理古籍中還記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現象,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則討論了人地關系的若干問題。但是在中國古代未產生系統的人文地理著作來表述人地關系思想。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中世紀的西歐形成人文地理
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地理大發現開始後
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編輯本段近代階段
綜述
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地理學進入出現不同人文地理學相關書籍
學派、學說紛出、各種學科建立並形成體系的時期。19世紀里,地理學開始形成自然和人文兩大分支,近代科學地理學的奠基人 A.von洪堡和C.李特爾分別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創立了早期理論。從此,人文地理學出現一系列理論,各分支學科陸續建立並形成了體系。
理論的形成和演變。
李特爾用經驗法和比較法,研究世界各地區各種地理現象的因果關系。在他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和歷史的關系》(1822~1859,第2版)一書中,探討了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的相互關系,把自然作為人文的基本原因,強調自然界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在他去世後,人地關系理論在各國有不同的發展。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在 1882年和 1891年出版的《人類地理學》一書中,論述了人類作為環境的產物,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環境的嚴格限制。以後他的學生美國地理學者E.C.森普爾和E.亨廷頓等人更加強調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的決定性作用,他們的觀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形成系統的環境決定論。 幾乎與此同時,法國的地理學家P.維達爾-白蘭士不同意環境決定論的觀點,提出另一派人地關系論的觀點,後人稱之為可能論或或然論。他認為地理學的特殊任務是闡述自然條件與人文條件在空間上的相互關系。自然環境提供一定范圍的可能性,而人類在創造居住地時,按照自己的需要、願望和能力來利用這種可能性。他的這一觀點在其學生J.白呂納1910年發表的《人地學原理》(曾譯《人文地理學》)一書中得到進一步發揮,白呂納認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無定的,兩者之間的關系常隨時代而變化。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等人的觀點對法國地理學影響很深,從而形成法國學派。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P.M.羅士培教授受法國學派的影響,1930年創用了「調節」一詞,創立「適應論」。他認為調節包含兩重含義,即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限制,以及人類社會對環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羅士培認為人文地理學研究人-地之間雙向的相互關系,主要探討人類社會活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美國地理學家 H. H.巴羅斯1923年發表「人類生態學」一文,則提出生態調節論。他主張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生態的觀點,在人地關系中人是中心論題,其他現象只是當它們涉及人及其對它們的反應時,才有必要說明。他還認為歷史學研究人類在時間上的關系,地理學則側重於分析人類在空間上的關系。
20世紀初
德國學者O.施呂特爾提出文化景觀的概念,認為探討原始景觀轉變為文化景觀的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以後美國地理學家C.O.索爾又提出,人人文地理學相關書籍
類按其文化的標准,對天然環境的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將它們改變為文化景觀。與此同時,另一美國學者D.S.惠特爾西提出「相繼佔用」學說,認為地理學不應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研究人類社會在一地佔用的歷史過程。他們都強調文化在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中的作用,形成有關人地關系的文化景觀論,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決定論」。它強調一個地區居民在其態度、目標或技術上如有任何重大改變,則需要重新估價自然資源基礎對於他們的意義。 在人文地理學發展過程中起過一定作用的還有地理學上的「二元論」。同洪堡主張地理學應在復雜性中理解統一性一樣,李特爾認為統一性正是地理學的特點。但是,德國的O.佩舍爾等人卻反對李特爾的人文方向,認為地理學只能是對地球表面形態的研究,人類活動則不在其研究范疇之內。從而產生了地理學的二元論。佩舍爾主張的二元論在西歐實際支持者人數並不多。 蘇聯地理學界從20世紀30年代起,批判了人文地理學,突出發展經濟地理學,實際上以經濟地理學代替了人文地理學。同時,蘇聯把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當做互不相關的兩門科學,理由是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同的,認為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際上都不能合成為一門學科,經濟地理學是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徹底摒棄地理觀點。直到1960年,..阿努欽'" class=link>..阿努欽批判了30年代以來蘇聯地理學界分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的二元論,主張區域研究應謀求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之間的聯系和平衡,得到許多學者如..紹什金和..馬爾科夫等人的熱烈支持,開始在蘇聯逐步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見蘇聯地理學史)。
學科體系的形成。
隨著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研究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同自然地理學一樣開始分化,陸續出現了一些分支學科,並形成人文地理學的學科體系。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商業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工業地理學、農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等,都是在此階段形成並發展的。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歐洲各大學地理課有許多是由歷史學者講授的,許多學者強調地理學研究,特別是人文地理學的研究與歷史學關系十分密切,而且歷史地理學的研究也長期囿於歷史人文地理的內容。因此,歷史地理學曾是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的學者H.C.達比等自20世紀30年代以後,開始研究歷史自然地理,使歷史地理學不僅研究歷史時期人文地理現象的變化,也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現象的變遷,從而成為地理學的一門獨立分支。
編輯本段現代階段
綜述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文地理學在理論、方法以及研究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
人地關系理論的新發展。
由過去的環境決定論、可能論以及適應論轉變為和諧論。這是由於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人口膨脹、工業增長、城市化過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區出現生態平衡破壞、環境污染、資源匱乏以及社會問題嚴重的現象,過去的人地關系理論已無法反映現實和指導人類的合理行動了。在生態學和人文地理學
環境科學發展的影響下,人文地理學者主張以和諧論分析人與環境的關系。70年代以來,分析並和諧人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新課題。1980年 8月底在東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大會主席英國倫敦大學教授M.J.懷斯在開幕詞中指出:「在今天世界人口日增,環境變化急劇,資源匱乏和自然災害頻繁的處境中,如何去和諧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
觀察和分析方法的革新。
1955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系教授W.L.加里森開設研究班,用數學統計方法培養了一批地理學者。其中的英國學者R.J.喬利和P.哈格特在1960年以後把數量方法引進劍橋大學和布里斯託大學地理系,使得這種革新很快在各國地理學者中傳播開來,對地理現象分布差異的表述開始從定性向定量階段發展。航空測量技術和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地理學在資料收集和制圖工作上有很大改進,對人文地理學的發展也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地理學者能夠處理多種變數的復雜計算,對一些空間規律的研究採用新的統計方法和技術手段,進行精確的度量,並用數字形式表達人地關系,說明區域差異及其變化。
系統論的引進和模型的運用。
50年代系統論創立以後,迅速成為各學科的基本方法論。美國地理學家E.A.阿克曼於1965年提出地理學者應當探索許多各自不同但又相互依賴的變數的一種系統的概念,從時-空角度人文地理
處理人與環境的系統。60年代開始,不少學者已在研究生態系統、政治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以及地域系統方面作出貢獻。定量計算和系統論思想的引進,使地理學開始採用模型來表述所研究的地理現象。瑞典地理學家T.哈格斯特朗用歸納模型說明新事物浪潮特徵,用隨機模型來預測新事物擴散概率,引起廣泛注意。英國學者喬利和哈格特合著的《地理學的模型》(1967)和D.W.哈維《地理學的解釋》(1969),對地理學採用模型探討實際問題起到很大促進作用。
行為地理、旅遊地理學等學科和領域的出現
以及社會文化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地位的提高。60年代行為科學興起後,出現了行為地理的研究。70年代,行為研究在地理學中十分盛行,通過研究不同人類社會集團、階層、階級對不同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決策這一過程,使地理學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可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旅遊收入對於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使得旅遊地理學發展很快,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分支。人類以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形式存在,各集團的不同文化既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人們行為制約的因素。因此,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究空間中的社會現象和文化差異的社會文化地理學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時,許多國家重建城市的需要,新的城市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趨勢,促使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居住、就業、交通、環境等一系列城市問題,使城市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逐漸居於重要的地位。
研究目的結合實際的關聯運動。
傳統的人文地理學以小區域研究、經濟區劃和文化景觀類型為其主要論題,現在則轉向分析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為主,涉及國土整治、環境保護、貧窮和飢餓、種族歧視、資源合理利用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等問題。人文地理學論題的這種方向性轉變,即所謂關聯運動。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是將復雜現象的組合分裂開來,以便分別研究整個復雜環境中的各個成分,從而導致學科分化階段。20世紀中期以來,人文地理學開始面向社會問題,從而在研究中打破各分支學科人為界線,出現新的人文地理
綜合。 此外,70年代以來還出現了兩種人文地理學主張:一為人本主義地理學派,認為數量運動的機械模型壓抑了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主觀性,提出以人為中心的地理學,致力於觀察具有特殊空間概念的社會結構,研究它們和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一為激進地理學派,由於60年代後美國經濟衰退,階級、民族矛盾突出,一部分地理學者認為首先應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為革命性的變化提出建議。他們創辦了刊物《對立面》,宣傳自己的觀點和研究成果。此外,部分學者提出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武裝地理學,提出新的綜合論方向,反對學科分裂和專業化傾向。
編輯本段主要分支學科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3個大的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㈨ 地理學主要學派有哪五個

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㈩ 地理學最主要的幾個代表人物

1.戴維斯抄是美國最有名望襲的地理學家之一,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是美國地理協會的發起人,著有《普通氣象學》、《地理論文集》、《自然地理學》和《珊瑚礁問題》等著作。
2.哈特向(Hartshorne1899—) 20 世紀美國最有影響的地理學家,著有《地理學性質》(1939 年)《地理學性質的透視》(1959),被譽為里程碑式的著作,在西歐和美國被宣傳為地理學奠基人觀點的權威論述。
3.巴羅斯(Barrows1877—1960) 是美國地理學中人類生態學派的代表,曾任地理研究最活躍的芝加哥大學地理系主任。
4.鮑曼(Bowman1878—1950) 是美國應用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的代表人物。著有《戰後新世界》一書(1921 年),該書一直是美國政治地理學最有權威的著作。
5.索爾(Sauer1889—1975)美國人文地理學中景觀學派代表人物,主張地理學應研究自然與文化景觀的形成、演變、特徵,而不在於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著有《景觀形態學》一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