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考試大綱
A. 求高中高考地理復習大綱
現在沒有大綱了,只有考試說明。具體內容如下:
2012年山東高考文科綜合(地理)考試說明
I.命題指導思想
一、命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准(實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實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依據《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課程標准實驗版)》和《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夏季高考)山東卷考試說明》,不拘泥於某一版本的教科書。
二、命題以能力測試為主導,重視「新材料、新情境」的創設與運用,注重考查考生對所學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考生多角度、刨造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學科的課程標准、《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課程標准實驗版)》,結合山東省的實際情況,確定文科綜合科目的考試內容。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強調對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體現學科特點,注重運用所學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出創新性思維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命題保持相對穩定,體現新課程理念。
四、命題力求科學、准確、公平、規范,試卷應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
Ⅱ.考試內容及要求
三、地理
(一)考核目標與要求
l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
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
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 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二)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的必修內容、部分選修內容以及《全日
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的有關內容。其中.必考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根據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
科•課程標准實驗版)》,結合山東省地理選修課程開設的實際情況.確定2012年山東省普通高考文科綜合科目地理選考部分的命題范圍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環境保護」三個模塊的內容。
另外,由於高中與初中的地理知識內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關系.在考試中將會涉及初中地理課程中的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知識的相關內容。
必考內容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3)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4)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周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3)大氣受熱過程
(4)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5)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6)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7)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2)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3)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2)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4)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l、人口與城市
(1)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2)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4)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6)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7)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1)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3)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4)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5)變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宅問形態和商業同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辦調發展
(1)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2)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4)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三部分區域可持續發展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1)區域的含義
(2)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舁
(3)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1)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凋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2)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3)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台治理的對策措施
(4)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5)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6)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2)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3)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數字地球的含義
第四部分地球與地圖 世界地理 中國地理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是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基礎,因此,義務教育部分的地理課程
內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內容。考試內容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等相關部
分。地球與地圖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礎知識,區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是高中
地理知識必要的載體。
選考內容
選考一旅遊地理
1、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1)旅遊資源的內涵,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2)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進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的重要意義
2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
(1)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2)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3旅遊規劃與旅遊活動的設計
(1)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及其影響.對旅遊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
(2)收集旅遊信息.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4旅遊與區域發展
(1)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2)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選考二自然災害與防治
1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與分布
(1)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及其特點
(2)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2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1)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質地貌災害的產生機制與發生過程
(2)台風、寒潮、乾旱、洪澇等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
3自然災害與環境
(1)同一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防災與減災
(1)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或應急措施
(2)中國防災、減災的主要成就
選考三環境保護
1環境與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2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1)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2)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問題,以及保護,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
3生態環境問題與生志環境保護
(1)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過程
(2)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環境污染與防治
(1)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
(2)環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環境管理
(1)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
(2)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為
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考試形式:採用閉卷、筆試形式。考試限定用時為150分鍾。
試卷結構:試卷分為第I卷和第Ⅱ卷,滿分為240分。
第1卷為單項選擇題,全部為必做題,共25道題,每題4分,共100分。第Ⅱ卷為非選擇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兩部分,共140分。其中,必做題部分共6道題,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各2道題,共110分,試題只涉及單學科的內容.不涉級跨學科綜合;選做題部分,凡列入山東省2012年普通高考文科綜合科目考試內容的每個選考模塊均單獨命制1道試題,要求考生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三科中各選擇1道試題作答,每道試題的分值均為10分。共30分。選做題不跨學科、不跨選考模塊命題。
必做題部分根據思想政治、歷史和地理學科的必考內容命題。其中.思想政治必做題的分值比重約佔36%,地理、歷史必做題的分值比重分別約佔32%。
B. 高考的地理一般考哪方面的內容重點把握哪些內容
高中地理主要有兩大部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區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佔得分值較高,主要集中在高一部分,在復習自然地理的時候,要重點掌握的有: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自傳與公轉及其影響,晨昏線的判讀,太陽直射點和太陽高度角,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注意熟悉時區的劃分,時區的意義(比如北京時間是指東八區的區時,也指東經120°的地方時),四季和五帶的劃分。2大氣的分層及其每一層的特點,大氣的熱運動,風的形成,重點把握三圈環流,全球的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這些和洋流密切相關,接下來就是洋流,注意他們的分布,注意冷暖流的交匯及大魚場的分布。3天氣系統,氣旋和反氣旋,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哪個容易形成降雨,冷鋒和暖鋒,過境前和過境後的情況,以及降水發生的位置。4三大礦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轉換,注意看圖,能夠用專業的語言描述它們的轉換和形成過程,比如風化,搬運,堆積,沉積,岩漿,變質作用,成岩作用等。5重點掌握降雨過程以及徑流,地表,地下,會看圖和理解圖面意思。6關於污染的問題,對環境的破壞問題。比如什麼是溫室效應,水污染,大氣污染,臭氧的破換等。如果你覺得還需要的話,人文地理部分我在你追問後發給你
C. 江蘇省2010地理高考考綱
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地理科(江蘇卷)考試說明
地 理
一、命題指導思想
地理(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旨在測試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必備的地理素養,注重測試學生對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初步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技能與形成的地理觀念,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地理(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力求做到與學生學習高中地理必修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充分體現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功能價值和地理課程的學科特點;力求突出科學性、基礎性、時代性、公平性和創新性,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不出偏題和怪題。
二、測試內容和要求
(一) 測試范圍
測試范圍包括「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個必修模塊。
(二) 測試能力要求
1.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試題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圖表中獲取有關地理信息。
能夠比較准確地理解、判讀和分析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 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知識與地理基本技能
能夠初步掌握和運用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基本原理
與規律等知識。
能夠初步掌握和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判讀、填繪地理圖表,進行相關的地理計算
等。
3.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
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用比較准確簡潔的文字、圖表等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
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的要點。
能夠結合有關地理事實材料,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通過比較、推理、判斷和分析,
簡要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基本規律。
4. 發現和探究地理問題
能夠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
能夠嘗試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究並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初步提出解決
問題的對策。
(三) 測試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地理1
宇宙中的地球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了解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說明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
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和原因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知道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理解黃赤交角的地理意義
理解晝夜更替和地方時產生的原因,能夠進行簡單的區時計算
了解四季更替的現象,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圈層結構 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了解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地殼內部物質循環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類岩石,了解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地表形態的變化 了解褶皺、斷層的特點及其地表形態
結合實例,說明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大氣受熱過程 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
理解大氣保溫作用的基本原理
結合實例,說明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氣壓帶與風帶 結合實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理解季風環流的形成原因
天氣系統 結合實例,說明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及准靜止鋒)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結合實例,說明低壓、高壓系統的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水循環 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結合實例,說明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洋流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類型(寒流、暖流)
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結合實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自然地理要素與地理環境 知道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
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結合實例,說明地理環境從赤道到兩極、從沿海向內陸及垂直地帶的地域分異規律
理解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地表形態與聚落及交通線路 結合實例,說明地表形態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 了解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及其影響
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 結合實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 結合實例,簡述主要自然災害(旱澇、台風、地震)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地理2
人口與城市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人口增長模式 知道世界人口增長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結合實例,說明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
人口遷移 結合實例,分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數量與環境 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城市的空間結構 結合實例,分析城市空間結構的特點,解釋其形成原因
城市服務功能 知道城市服務功能的含義
比較不同規模城市的服務范圍和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 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並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 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和城市的影響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 結合實例,分析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結合實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與工業地域 結合實例,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結合實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與聚落、商業網點 結合實例,分析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了解人地關系思想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特點
環境問題 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結合實例,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可持續發展 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了解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認識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應具備的態度和責任
地理3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區域的含義 了解區域的含義
區域差異 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與區域地理環境 結合實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可持續發展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區域環境與發展 結合實例,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 結合實例,分析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與農業持續發展 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向與途徑
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 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 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測試內容 測 試 要 求
遙感(RS) 了解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 知道全球定位系統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 知道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
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 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三、試卷結構
(一) 題型比例
試卷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和綜合題。客觀題與主觀題的分值比例大致為7:3。
(二) 試題難度比例
試卷包括基礎題、中等難度題與難題,其佔分比例大致為7:2:1。
(三) 內容比例
自然地理部分約佔40%-60%。
人文地理部分約佔40%-60%。
四、測試方式和時間
(一) 測試方式
閉卷筆試。
(二) 測試時間
75分鍾。
(三) 試卷滿分值
100分。
五、典型題示例
(一) 單項選擇題
圖1為「我國南極科學考察站分布示意圖」。其中昆侖站於2009年1月27日建成,這是我國在南極內陸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圖2為「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圖1
1.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轉線速度最大的是
A.昆侖站 B.中山站 C.長城站 D.南極點
【解析】此題以我國第一個南極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的建成為情境,旨在考查學生對地球自轉線速度變化規律的掌握情況,並引導學生關注重大的地理時事。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2.我國昆侖站建成時,太陽直射點大致位於圖2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運用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規律進行推理判斷,確定太陽直射點在一年中不同時間所處的位置。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D
3.近百年來,南極地區冰川消融速度有加快趨勢,其原因主要是
A.氣候變暖 B. 酸雨危害 C.風速加大 D.降水變化
【解析】此題涉及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通過分析判斷,得出南極冰川加速消融的直接原因是氣溫升高,而氣溫升高說明全球氣候有變暖的趨勢。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A
圖3為「某地天氣系統和地質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4~6題。
4.關於乙地天氣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受冷鋒影響,氣溫將降低
B.受暖鋒影響,氣溫將升高
C.受冷鋒影響,氣壓將降低
D.受暖鋒影響,氣壓將升高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根據某地天氣系統圖,判斷該地天氣系統的類型及其特徵,並對學生從圖中准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生首先要能判斷出該天氣系統為暖鋒,進而分析暖鋒過境對乙地天氣的影響。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B
5.有關圖式地區地質、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地質構造為褶皺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間有斷層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根據某地地質構造示意圖,分析該地地表形態的特點及成因。首先可以判斷出該地的地質構造為褶皺,進而判斷乙、丙、丁的地貌類型,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其形成原因。此題對比較、推理和判斷能力要求較高。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A
6.受侵蝕作用影響最強的地區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此題在上題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對地表形態成因的掌握情況。根據判斷,乙地為背斜形成的山谷,說明此處因張力作用明顯,受到了較強的侵蝕作用。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B
讀圖4,完成7~8題。
7.近地面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此題通過呈現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示意圖,考查學生從圖中准確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學生對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保溫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力。此題要求學生在掌握大氣受熱過程的基礎上,理解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為地面輻射,然後判斷圖中四個箭頭的含義,即①箭頭表示太陽輻射,②箭頭表示大氣吸收部分太陽輻射,③箭頭表示大氣逆輻射,④箭頭表示地面輻射,從而准確選出④是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D
8.表示大氣補償地面輻射損失熱量的箭頭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大氣保溫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應用情況。學生首先要明確大氣逆輻射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從而能根據圖中各箭頭所示的含義,判斷出③箭頭表示大氣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C
9. 「才從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從塞北到江南地域分異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水分 B 熱量 C. 土壤 D. 地形
【解析】此題由詩句引入問題情境,要求學生從地理學的視角,領悟詩句中所蘊涵的地域分異規律,並分析其形成原因。此題主要考查了學生對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掌握情況。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B
圖5為「美國本土小麥區和玉米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完成23~24題。
10.有關圖示農業地域類型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A.勞動力充足,精耕細作
B.多種經營,市場適應性強
C.單位面積產量高,商品率低
D.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根據美國本土小麥區和玉米帶分布示意圖,分析判斷該區域農業類型的特點。首先可以判斷出該區域的農業類型為商品穀物農業,進而分析得出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D
11.與②小麥區相比,①小麥區農業生產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地形 B.熱量
C.科技 D.市場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農業區位因素的掌握情況。首先要知道影響農業生產布局的自然因素,進而分析判斷出由於①、②小麥區緯度位置的不同,熱量條件有所差異,因此處於緯度位置較低的①小麥區農業生產的主要不利因素是熱量。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B
讀圖6,完成12~13題。
12.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最大的年份是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根據某河段水位變化示意圖,分析判斷該河段不同年份水位季節變化的狀況。學生可以從某一年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差的大小變化來判斷該河段水位季節變化的情況,由此可以得出1990年水位季節變化最大。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13.2000年較1990年水位變化減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內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圍湖造田
C.植被覆蓋增加 D.水土流失加劇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分析1990年到2000年水位季節變化減小的原因。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正確理解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及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由於植被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功能,植被覆蓋率的提高將使河流水位季節變化減小。此題意在引導學生認識合理的人類活動對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C
圖7為「某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4~15題。
圖7
14.該城市空間形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 B.礦產開發和人口數量的變化
C.生活方式和消費水平的變化 D.地表形態和河流徑流的變化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根據某城市1980年和2008年某地聚落空間形態變化示意圖,分析判斷該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及其成因。從圖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來,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形態的變化與城市橋梁、公路以及鐵路的建設與布局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判斷該城市空間形態的變化原因是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A
15.2008年該城鎮產業布局中,不合理的是
A.自來水廠 B.大型服裝批發市場
C.造紙廠 D.大型超市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布局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能根據影響自來水廠、大型服裝批發市場、造紙廠以及大型超市布局的主導區位因素,對各工業企業的空間位置進行分析,判斷出其布局是否合理。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C
2008年入冬後,華北、黃淮等地旱情發展迅速。圖8為「我國2009年春季某日旱情分布示意圖」,圖9為「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讀圖完成16~19題。
16.地處特旱區的城市有
A.廣州、南寧 B.呼和浩特、沈陽 C.太原、石家莊 D.蘭州、西安
【解析】此題以2008年入冬後我國發生的大范圍旱災為情境,主要考查學生從圖中獲取和解析地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根據圖中的圖例讀出地處特旱區的城市是太原和石家莊。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17.造成我國北方旱災的主要原因是圖9中的
A.①偏少 B.②偏多 C.③偏少 D.④偏多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旱災發生原因的探究,要求學生結合海陸間水循環過程來判斷形成旱災的水循環環節及其變化,本題屬於難題。
【答案】C
18.若要實時獲取我國旱災分布范圍的信息,應選用
A.地理信息系統 B.全球定位系統 C.遙感 D.數字地球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及數字地球的概念及應用領域的掌握情況。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下表為「我國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長統計資料」。讀表完成19~20題。
年份 有戶籍人口(萬人) 總人口(萬人)
1982年 2 2.8
1998年 120 750
2007年 200 1400
19.引起該城市人口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氣候、資源 B.資源、政策 C.政策、經濟 D.氣候、經濟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根據我國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長統計資料,分析城市人口變化的形成原因。根據統計資料中不同年份的人口數據可以判斷該城市人口在增長,進而分析得出該城市人口增長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快速發展所引起的。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20.20世紀80年代,該市大力發展電子裝配業。該工業屬於
A.動力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勞動力指向型 D.技術指向型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區位因素的掌握情況。電子裝配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屬於勞動力指向型。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C
圖10為「20世紀末部分國家城市和鄉村人口比例(%)」,完成21~22題。
21.圖示國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日本 B.英國 C.美國 D.法國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能從地理統計圖中獲取有關信息,考查學生對城市化概念和特點的掌握情況。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主要指標,學生可以根據日、英、美、法四個國家的城市人口比例進行比較判斷,得出英國的城市人口比重最高,故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英國。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B
22.從圖中可以看出
A.中國和印度城市人口數量相同 B.巴西和美國城市化速度相同
C.發展中國家間城市化水平差異較大 D.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均高於發展中國家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同城市化進程及特點的理解程度,對讀圖能力的要求較高。中國和印度雖然城市化水平很接近,但因人口基數不同,所以城市人口數量不相同;巴西和美國雖然城市化水平很接近,但巴西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對較快,而美國是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對較慢;阿根廷、巴西、土耳其、中國、印度均屬於發展中國家,從圖中所示五國的城市人口比重可以看出,最高的達到86%,最低的只有26%,城市化水平差異較大;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不一定高於發展中國家,如屬於發展中國家的阿根廷,城市人口比重為86%,高於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美國、俄羅斯、法國等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故選C。此題屬於難題。
【答案】C
23.圖示信息表明,我國的經濟發展
A.與資源國情相適應
B.消耗的物質資源少,環境成本低
C.與減少物質資源消耗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D.要切實轉變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過大的方式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長期形成的物質資源消耗大、經濟效益低、環境成本高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因此,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式,是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本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答案】D
(二) 判斷題
24. 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自然環境差異性成因的理解情況。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誤
25. 全球氣候變化即指全球氣候變暖。
【解析】此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解情況。學生要能全面正確地認識全球氣候的變化,全球氣候變化既包括全球氣候變暖,也包括全球氣候變冷等其他變化。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誤
26. 某城市地鐵開通後,沿線出現了新的商業網點,這表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帶來了商業網點的相應變化。
【解析】此題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考查學生對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影響的了解情況。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正
27.流域開發與整治就是通過修建水利工程來恢復河流的自然狀態。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流域開發與整治相關知識的理解情況。流域開發與整治要依據該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進行水資源的綜合開發。
【答案】誤
28. 產業轉移既能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可能加重欠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
【解析】此題通過產業轉移對遷入區地理環境可能產生的利、弊兩個方面的影響,考查學生辯證看待地理問題的能力。產業轉移可能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不合理的產業轉移也可能加劇欠發達地區的環境污染。本題屬於基礎題。
【答案】正
(三) 綜合題
29.圖12為「世界部分地區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依據圖示氣壓帶和風帶的緯度位置,
可以判斷北半球處於 ▲ 季。
(2)N地受 ▲ 氣壓帶控制,降水
較 ▲ (多、少)。
(3)M地盛行 ▲ 風,氣候特徵是
▲ 。該地區季風氣候形成的
根本原因是 ▲ 。
【解析】此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世界部分地區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運用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和季風環流等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分析、判斷有關問題。第(1)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規律的掌握情況。要求學生能根據圖中各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狀況,分析得出氣壓帶和風帶所處的緯度位置偏北,從而判斷此時北半球處於夏季。第(2)小題要求學生根據圖中N點的緯度位置判斷得出該地所處的氣壓帶為副熱帶高氣壓帶,再分析該氣壓帶對氣候的影響,進而得出該地降水較少的結論。第(3)小題主要考查季風環流的成因及其氣候特徵。圖中M點位於我國東部,風向為東南,故可判斷此時為夏季,進而分析得出此時該地的氣候特徵為高溫多雨。亞洲東部有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環流,其成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本大題屬於中等難度題。
【參考答案】
(1) 夏
(2)副熱帶高 少
(3)東南季 高溫多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30. 圖13中,①是電子工業區,周圍有眾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區。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電子工業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許多與石油化工企業有生產聯系的廠家紛紛聚集在石油化工區,其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
(3)若在圖中③處布局鋼鐵廠,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4)若在圖中④處建自來水廠,是否合理?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5)為了保護城市環境,處於石油化工區與主城區間的P帶應設置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側重考查學生從圖中獲取和解讀有關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對實際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第(1)小題考查學生對影響電子工業區位因素的掌握情況。電子工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和技術對其影響最大。第(2)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集聚效應的理解情況。石油化工企業集聚在石油化工區,其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第(3)小題和第(4)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一些常見工業部門的區位選擇原理的掌握情況。鋼鐵廠排放的氣體易造成大氣污染,故應布局在城市盛行風向的下風方向。自來水廠應布局在城區河流的上遊方向,便於取得水質較好的水源。第(5)小題主要考查學生是否了解工業布局中環境保護的措施。在工業區和城區之間應設置衛生防護帶,以減少工業污染對城市的影響。本大題屬於基礎題。
【參考答案】
(1) 高新技術
(2) 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 不合理 處在城區的上風方向,對城區造成大氣污染
(4) 合理 處在城區河流上游,水質較好
(5) 衛生防護帶
31.京津唐地區是我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這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雲集。圖14為「京津唐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圖14
(1)京津唐地區發展工業的區位優勢主要有 ▲ 、 ▲ 、 ▲ 、 ▲ 等。
(2)濱海新區和曹妃甸工業區承接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對大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環境的積極意義分別是 ▲ 、 ▲ 。
(3)新建工業區的工業集聚有利於企業共用 ▲ ,相互協作和技術創新,降低 ▲ ,集中處理廢棄物等。
(4)水資源短缺問題是制約京津唐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請從開源、節流兩個方面提出解決該地區工業用水緊張的主要措施。
開源: ▲ ;
節流: ▲ 。
【參考答案】
(1)①原料豐富 ②能源豐富 ③科技發達 ④交通便利 ⑤市場廣闊
(2)優化產業結構 減輕環境壓力
(3)基礎設施 成本
(4)開源: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 節流: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循環利用率
好不容易找到的,下載下來的是WORD文檔,然後自己復制上去的。下載鏈接給你吧。http://taoti.tl100.com/UploadFiles/200912/2009120814493353373429.rar?wasid=
我是學地理專業的,有不會的問題可以問我。
D. 四川高考地理復習方法及大綱
不要老想著奔及格分,要學就學最好,不難的,先抓基礎,多做題,查漏補缺,不會的多問老師同學,奔滿分去吧!
可以先看一下2008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解析http://e.qq.com/a/20080312/000175.htm
文綜高考地理考試大綱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和地圖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個天體
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日地關系
太陽系概況。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
(3)地球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軸。兩極。赤道。經線。本初子午線。經度。赤道。緯線。緯度。經緯網及其意義。
東、西半球的劃分。南北半球的劃分。高中低緯度的劃分。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時區的劃分。日界線。國際標准時間。北京時間。區時的應用。
地球自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的方向、軌道、速度和周期、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4)宇宙探測
宇宙探測的意義。宇宙探測的現狀。
2.大氣
(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大氣的組成。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2)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的運動
大氣的受熱過程。
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
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
(3)大氣降水
降水的時間變化。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4)天氣、氣候與人類
鋒面、低壓、高壓、鋒面氣旋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光、熱、水、風等氣候資源及其利用。
寒潮、台風、暴雨、大風等氣象災害的危害及防禦
地球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危害。
(5)氣壓、氣溫、降水等值線圖、柱狀圖等圖形語言的解讀和應用。
3.海洋
(1)海水的性質和運動
海洋表層平均鹽度、溫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洋流。洋流的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2)海洋開發
海洋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海洋空間的重要性、開發利用現狀與前景。中國鄰近海域,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主要鹽場。
(3)海洋環境保護
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保護海洋環境的主要措施。
4.陸地
(1)陸地的組成要素及其運動
主要造岩礦物。三大類岩石。地殼物質循環的組成、過程及其對地表的影響。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板塊運動對地表的影響。
陸地水體類型及其相互關系。自然界的水循環及其意義。
生物在陸地環境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陸地環境中的作用。
(3)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域分異規律。
(4)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
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陸地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對陸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中國主要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主要地質災害及其防禦.
5.地圖
地圖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圖例、注記。
海拔(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等高(深)線和地形圖。地形剖面圖。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1.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
(1)農業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及其特點。中國主要農作物的分市。中國的畜牧業和水產業
(2)工業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發展與區位的關系。不同類型工業區的特點。中國主要工業基地和工業中心的分布、特點和形成條件。
2.人口與環境
(1)人口的再生產
影響人口的增長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市。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分布。中國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數量與環境
人口數量與環境的關系。不同地區的人口增長狀況。環境承載力。合理容量。控制人口數量的意義。
(3)人口素質與環境
影響人口身體素質的主要環境因素。人口的文化素質對環境的影響。
(4)人口遷移與環境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我國人口遷移的現狀和原因。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1)聚落的形成
鄉村、城市的起源及發展。
(2)城市的區位
自然、經濟、社會等因素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3)城市化
城市化及其進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
4)城市地域結構
城市地域功能分區。不同城市地域結構的特點。城市的合理規劃。
4.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
(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商業、服務業等)及作用。
(2)交通運輸和通信
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主要交通運輸線、鐵路樞紐和港口。城市的道路交通網路。
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網路的作用。
(3)商業貿易
商業中心的區位因素。商業網點的布局,中國主要商業中心,主要進出口商品.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當代金融、貿易的國際聯系及特點。
5.文化景觀
(1)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
(2)文化源地與文化傳播
文化源地。文化傳播、文化擴散的主要途徑
6.旅遊活動與環境
(1)旅遊活動及其作用
旅遊活動的特點,旅遊活動的作用。
(2)地理環境與旅遊
旅遊資源及其特性。旅遊資源的價值。中國的旅遊資源。旅遊景觀欣賞的基本要求。
(3)旅遊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遊活動中的環境問題。旅遊活動的規模應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
7.世界政治經濟地理格局
(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國際政治的地緣合作與沖突。
(2)世界經濟地理格局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國際經濟的區域合作與競爭。
(3)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的影響因素。提高綜合國力的途徑。
8.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的產生。環境問題的防治。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
(2)可持續發展
人地關系的演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原則。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1.世界地理概況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世界海陸分布。海底地形。陸地地形
(2)世界的居民和國家
世界主要人種的分布。世界的國家和地區
2.世界地理分區
東亞、東南亞、南來、中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歐洲西部、歐洲東部和北亞、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極洲。
各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區域特徵。
3.世界主要國家的地理特徵
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第四部分 中國地理
1.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國土構成。行政區劃、
2.中國的民族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民族分布特點及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區分布。
3.中國的地形
地形的總體特徵。各類地形的特徵和分布。地形對中國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中國地震帶和火山的分布。
4.中國的氣候
冬、夏季氣溫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氣候的主要特徵。主要氣象災害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5.中國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區和內流區。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徵。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
長江、黃河、珠江的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黃河概況;水系及水文特徵;經濟意義;開發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組成和水文特徵:紅水河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京杭運河概況。
6.中國的區域差異
中國三大自然區的空間位置和基本特徵。東部季風區內部的差異。中國自然區域差異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7.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
重工業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災害防治的關系。輕紡工業和有色金屬工業。主要城市。
9.西北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氣候、地形特徵。農、牧業生產特點,保護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礦產地。主要城市。
10.青藏地區
地理位置和范圍。高寒氣候。農牧業生產特點。能源和礦產資源。主要城市。
1I.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
地理位置和范圍。經濟發展的特點。
台灣省的地形、自然資源和主要城市。
12.中國國土的整治與開發
水土流失發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及流域綜合治理。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山區開發面臨的問題及綜合開發途徑。
農業低產區存在的原因及綜合治理。
商品農業發展的條件、問題及發展趨勢。
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重大交通工程建設面臨的困難及解決措施。
海島、海域開發的意義、面臨的問題及環境保護
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城市新區發展的模式。
地理考試大綱考試范圍沿襲傳統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圖;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四大部分考點基本覆蓋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內容。
近年來的高考地理試題,都是以抽樣考查知識、全面考查能力為其特點。因此,考生在後階段復習中,應對照考綱,對照教材,重視基礎知識(包括原理、概念、事實)和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以及基本理論和觀點的掌握和理解運用,並在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礎上,養成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
地理主幹知識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自然地理:(1)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以日照圖為主要信息載體,計算時間、判斷節氣、分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等);(2)大氣運動(等壓線圖的應用分析);(3)氣候形成因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分布規律、氣象災害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具體分析;(4)河流水文特徵分析和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5)海水的鹽度與洋流的分布規律及其相互影響;(6)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生產、生活中的應用;(7)板塊運動與地質災害;(8)地域分異規律等。
人文地理:(1)人類各種生產活動的區位選擇、區位因素分析和評價;(2)人地關系出現的問題、造成的影響、產生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途徑;(3)人口、文化和旅遊的有關知識等。
區域地理:(1)區域空間定位;(2)區域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點描述和分析;(3)區域內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及其發展方向;(4)中國國土整治。
四大目標三級要求 復習重在能力培養
考試大綱在考核目標中,明確提出文科綜合考試的四項考核目標,針對考核目標,我們應有針對性地復習,其根本點在於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獲取和解讀信息。地理高考試題中,提供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但無非是文字信息、圖像信息、表格數據信息等,且多數高考題目的信息,是考生平時訓練少見和教材以外的信息。
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要對地理試題的不同載體提供的信息准確提取,如對題組類的選擇題,一定要有兩次提取信息的過程,即:首先對提供的圖文背景材料進行仔細的閱讀和分析判斷,根據信息激活頭腦中的知識獲取解決問題的初步思路,再針對題干中的具體問題進行選擇。
同時還要注意不同題干對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條件的修改和重新設定條件,注意題組中的幾道題目間的某些因果聯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復利用。
調動和運用知識。考生經過幾輪復習後,頭腦中已經儲存了大量的地理知識,在後階段的復習中,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規律的理解和運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觀念的運用和建立,區域地理重在區域空間的定位和區域特徵分析,對某一方面的問題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和答題的基本「公式」。
描述和闡釋事物。在規定的時間里,要求考生正確使用地理學科的術語表述地理事物的現象,描述和解釋地理事物的特徵,用書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種問題的解答。
因此,考生在復習過程中要經常回歸教材,盡量利用教材中的語言組織答案。因為教材中的敘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對科學和完整的,對某一問題的解答,應語言規范,書寫有條理,准確地進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論證和探討問題。考生在後階段復習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大量做題,要善於對同一類問題進行歸納、比較、概括,並運用寬廣的地理知識、理論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對問題進行探討甚至質疑,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十三大區域八個國家:復習重在區域定位
考綱中,世界地理沿襲了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的分區方法。對於世界地理的十三大地理分區和八個重點國家,考生除了全面掌握各區和各國的區域特徵外,區域定位尤其重要,根據經緯度定位、根據相鄰的地理事物定位、根據區域內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是我們進行區域定位的常用方法。
在復習中,左手圖,右手書、題,做到圖不離手,是幫助我們熟練定位的有效方法。
中國概述和分區:復習重在深入細化
考綱中,中國地理的要求相對世界區域要更具體和細化一些。因此在復習中,應將初中四本教材與高中的選修(二)的國土整治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將區域定位和區域特徵的分析以及區域人地關系等知識落實到具體的、較小范圍的區域中,如一個具體的地形單元、一個流域等。
E. 急求高中地理框架或高考大綱
框架很多的耶。。。。
高中物理筆記都是在本子上的啊。。。
電腦上沒有啊。。。
F. 高考,我就想知道一下河南高考地理的考綱,高中需要學幾本必修,和幾本選修,和高中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河南2011年高考內容包括: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和初中四本區域地理知識,此外選修為三選一,河南省的選修內容為:旅遊地理,自然災害,環境保護
G. 地理新課標人教版高考復習提綱
高中地理知識點
第一單元 宇宙環境
一、人類知識的宇宙
(一)人類觀測到的宇宙
1.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日心說」、星系、光年
2.宇宙:天地萬物的總稱,由各種物質組成,處在不斷運動和發展之中
3.天體系統天體概念:宇宙間的物質存在形式
形成:運動著的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成層次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恆星世界
太陽系地月系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河外星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
1.日地距離:1.496億千米
2. 地球的普通性:(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質量、體積、平均密度、運動特徵介於九大行星之間
地球的特殊性:擁有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物
3.地球上擁有
生命的條件 穩定安全的宇宙環境太陽穩定的光照安全的行星際空間地球自身
的條件 日地距離適宜→適宜的溫度(地球表面 平均溫度為15℃)體積質量適中→適於生物呼吸的大氣大洋形成、孕育生命
二、太陽、月球與地球關系
(一)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概況巨大熾熱的氣體球、主要成分:氫、氦表面溫度6000K
2.太陽輻射概念:太陽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反應式 4H 高溫高壓 He+能量
3.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①向地球輸送能量,維持地表溫度 ②促進地球環境的形成和變化 ③太陽輻射能是人類生活、生產的能源
(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概念:太陽表面大氣的變化主要類型黑子(強弱標志)耀斑(最激烈顯示) 平均周期:11年
2.太陽活動對
地球影響 對地球氣候的影響
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
對地球電離層的影響—干擾電離層,影響無線電通訊
(三)月相及其變化
1.月相概念:月亮圓缺的各種形狀
2.成因:①月球本身不發光也不透明,能反射太陽光 ②日、地、月三者相對位置不斷變化
3.變化規律: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4.意義:計量時間的尺度。農歷月:以月相變化周期為基礎。星期:以半月望兩弦四相為單元 三、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一)宇宙探測的發展
1.衛星探測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57年10月,原蘇聯
成果:發現磁層和宇宙射線,測量許多行星表面的理化性質
2.載人航天探測
3.意義: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影響和改善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4.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神舟」五號發射升空
(二)開發宇宙
空間資源特點:遼闊、高真空、強輻射、失重
開發利用:收集有關地球的各種信息,在衛星上進行科學實驗太陽能資源
礦產資源:月岩中含有豐富的礦產和地球上沒有的能源 3 He
(三)保護宇宙環境
1.空間垃圾
的來源 工作壽命終止的航天器意外或有意義爆炸產生的碎片航天員扔出飛船艙的垃圾
2.空間垃圾產生的危害:造成航天器損壞
3.措施將停止工作的衛星推進其他軌道用太空梭把損壞的衛星帶回地球
四、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自轉和公轉
(一)地球的自轉
1.概念: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活動
2.特點: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地軸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3.方向:自西向東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空觀察: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空觀察:順時針方向旋轉
4.周期恆星日:真正周期(地球自轉360°)時間23時56分4秒太陽日:晝夜交替周期(地球自轉360°59′)時間24小時, 通常所說的一天
5.速度角速度概念: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角度規律兩極點為O
其他各地相同,即15°/小時或1°/4分鍾線速度概念:單位時間內通過的緯線弧長規律兩極點為O
自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最大)
(二)地球的公轉
1.概念: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軌道概念:地球公轉的路線又稱黃道形狀:近似正圓的橢圓
影響:太陽位於其中焦點之一1月初為近日點7月初為遠日點
4.周期恆星年概念:地球公轉一周360°的周期時間: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概念:太陽回歸運動的周期時間:365日5時48分46秒
5.速度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線速度:平均30km/秒,近日點較快,遠日點較慢
(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關系 自轉→赤道平面
公轉→黃道平面→ 黃赤交角
(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在南北歸線之間的周年變化→回歸年
五、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一)
(一)晝夜交替
1.晝夜的產生: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半個球面
2.晝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晨線昏線
3.太陽高度:太陽光線對當地地平面的傾角晝半球大於0°夜半球小於0°晨昏線上等於0°
4.意義:地球表面溫度變化不大,生命有機體得以生存和發展
(二)地方時
1.概念:因經度而不同的時刻。15°/小時
2.時區:為了統一標准,國際上規定每隔經度15°劃分為一個時區,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
3.區時:各時區都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全區共同使用的時刻,稱為區時,相鄰時區的區時相差一小時。
4.特別的計時:北京時間(東八區區時)、半區時
(三)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地轉偏向力
偏轉規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應用:長江三角洲的發育,沉積左岸(北岸),沖刷右岸(南岸)
六、地球運動的地球意義(二)
(一)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1.太陽直射點:地表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太陽高度為90°
2.回歸運動原因:黃赤交角的存在
規律: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周期:1回歸年,時間365日5時48分46秒
影響:使地表獲得的輻射能具有回歸年的變化
(二)晝夜長短的變化
1.春分—秋分
(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 長夜最短,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晝
2.秋分—次年春分
(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各緯度晝最短 夜最長。北極圈及其以北出現極夜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
(三)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1.隨緯度變化同一時刻:由直射點向南北兩方遞減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遞減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方遞減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兩方遞減
2.隨季節變化同一地點:離太陽直射點越近,太陽高度越大
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冬至日太陽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歸線之間:當太陽直射某地時,該地太陽高度最 大為90度,每年直射兩次。
(四)四季和五帶的劃分
1.四季的劃分天文四季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劃分:我國傳統:以四立為四季起點西方:以二分二至日為四季起點
氣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 月,冬季12、1、2月
意義:對生產、生活、有指示、預告作用
2.五帶的劃分依據:太陽輻射量從低緯向高緯遞減的規律界線:回歸線和極圈
五帶:熱帶、南北溫帶、南北寒帶
第二單元 大氣環境
一、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
(一)大氣的組成
1.干潔空氣氮(佔78%)是地球上構成生物體的基本成分
氧(佔21%)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必需的物質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
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線,被譽為「地球生命的保護傘」
2.水汽、固體雜質→成雲致雨的必要條件
(二)大氣的垂直分層
1.對流層集中了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水汽、雜質,厚度隨緯度而變化特點: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 象復雜多變
2.平流層有大量吸收紫外線的臭氧層
特點: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氣以水平運動為主,天 氣晴朗大氣平穩(利於飛機高空飛行)
3.高層大氣氣壓低,空氣密度小
在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對無線電通訊有重要作用
二、大氣的熱力狀況
(一)大氣的熱力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
的消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選擇性水汽、CO 2 吸收紅外線O 3 吸收紫外線
反射作用:無選擇性:雲層厚反射作用強
散射作用:具有選擇性:波長較短的藍光易被散射
2.大氣對地面
的保溫效應 地面增溫: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
大氣保溫:大氣逆輻射將大部分熱量還給地面
3.意義減少了氣溫日較差
形成了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環境
(二)全球熱量平衡
就整個地球多年平均狀況來看:地球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熱量相等人類活動(礦物燃料燃燒、毀林)→熱量失衡→全球變暖
三、大氣的運動
(一)能量來源: 太陽輻射
(二)原因: 根本原因:太陽對各緯度加熱不均
水平運動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水平運動的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三)大氣運動的方式: 垂直運動:氣流上升或下沉水平運動:風
(四)運動基本類型
1.最簡單形式
熱力環流 概念:由於空氣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原因:冷熱不均引起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並 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
城市風:市區上空流向郊區,郊區近地面流向市區
2.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氣壓梯度: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
水平氣壓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氣壓梯度,就產生了促使大氣由 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方向:垂直等壓線由 高壓指向低壓
近地面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與摩擦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 線斜交高空大氣的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四、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概念: 具有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作用①促進高低緯度間、海陸間水熱交換②促進全球的熱量平衡和水量平衡③是形成天氣和氣候的基礎
(二)三圈環流
1.組成: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
表現:在近地表形成七個氣壓帶和六個風帶
2.氣壓帶和風帶季節移動原因: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
規律:1月:向南移 7月:向北移
(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 1.北半球氣壓
呈塊狀分布1月 亞洲大陸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亞洲高壓 阿留申低壓 冰島低壓7月 亞洲低壓 夏成夷高壓 亞速爾高壓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四)季風環流
東亞季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風向: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
南亞季風成因:氣壓帶、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主要原因)及海陸熱 力性質差異
風向: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
五、常見的天氣系統
(一)鋒面系統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水平范圍,幾百米到幾千米
2.分類冷鋒快行冷鋒:狂風暴雨、大風沙暴
慢行冷鋒:多產生連續性降水 使氣溫降低,氣壓升高(過境後) 暖鋒:可形成連續性降水,過境後使氣溫升高,氣壓降低准靜止鋒: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如江淮准靜止鋒)
(二)氣旋和反氣旋系統
1.氣旋:①氣壓狀況:低氣壓 ②中心氣流:上升③水平氣流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
2.反氣旋:①氣壓狀況:高氣壓 ②中心氣流:下沉③水平氣流北半球 順時針輻散南半球 逆時針輻散
六、氣候的形成和變化
(一)氣候
1.概念:某一地區在多年內的大氣平均狀況或統計狀態
2.氣候形成因子:①太陽輻射:氣候差異的最基本因素②下墊面狀況: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
③大氣環流具有雙重性質調整全球熱量和水量的分布本身也是一種氣候現象
④人類活動:對氣候產生影響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改變大氣成分,
導致氣候變化 CO 2 →溫室氣體
氟氯烴→破壞臭氧層酸性氣體→酸雨
(二)氣候類型
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2.不同氣候類型的氣溫特點不同緯度地帶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同一緯度地帶海陸分布不同地勢高低不同洋流影響3.不同氣候類型的降水狀況:
赤道地區: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全年雨量充沛回歸線與30°之間:常年乾旱少雨大陸西岸亞熱帶:冬雨夏干
溫帶:降水季節分配均勻大陸東岸亞熱帶
溫帶 季風影響,夏雨為主大陸內部 降水較少兩極地區 以下沉氣流為主,全年降水稀少
(三)氣候變化 地質時期:出現過三次大冰期
歷史時期:經歷過四次溫暖和四次寒冷期十九世紀以來:氣候有變暖趨勢
七、氣候資源
(一)氣候資源的特點
1.與其他自然資源相同的特點為人類活動供原料、能源
開發需依靠技術資金的投入
2.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的特點
①普遍存在性 ②具有數值特徵 ③較大的變率
(二)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
1.氣候資源與農業不同溫度帶積溫不同,耕作制度、作物種類不同干濕狀況不同,植被、農業類型不同
2.氣候資源與建築日照與街道方位:街道與子午線成30°~60°夾角風與城市規劃:居民區處在盛行風向上風向,工業 區處在下風向
3.氣候資源與交通:公路、鐵路設計、航空機場的布局
4.氣候資源的旅遊價值:哈爾濱→冰雕,松花江沿岸—霧淞
八、氣象災害及其防禦
(一)氣象災害概念: 大氣對人類的生命財產和經濟建設及國防建設等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損害。
(二)台風
成因:在熱帶或副熱帶海面,溫度在26°以上的廣闊洋面上形成的強 烈發展的熱帶氣旋。
分布:亞洲東部沿海及亞洲南部、北美洲東海岸成災原因:主要由強風、特大暴雨和風暴潮造成減災措施:加強台風的監測和預報
(三)暴雨洪澇
形成條件: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強烈的上升運動
形成降水的天氣系統持續時間長分布:全球范圍內程度不同,亞洲洪水發生最多
防禦措施:工程措施:修築堤壩、整治河道、修水庫、建分洪區非工程措施:洪泛區土地管理、洪水警報系統等。
(四)乾旱
成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
危害: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防禦措施: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結合的農業結構、乾旱區選擇耐旱作物、改進耕作制度
(五)寒潮: 我國冬半年主要氣象災害
災害:使農作物受凍害、大風及大雪、凍雨危害。
第三單元 海洋環境
一、海水的性質
(一)海水的溫度
1.熱量收支:收入:太陽輻射 支出:蒸發2.表層水溫的分布:
(1)空間分布:水平分布:緯度低水溫度,高緯海區水溫低
垂直分布:隨深度增加而遞減1000m以下保持低溫狀態
(2)時間變化:夏季高、冬季低
(二)海水的鹽度
1.概念: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平均鹽度:3.5%
2.分布規律:全球: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向低緯和高緯遞減局部海區:最高:紅海4.1%,最低:波羅的海不超1%
3.影響因素:氣候:蒸發量>降水量 鹽度高。洋流:暖流經過海區 鹽度高(同一緯度)
徑流:有無淡水注入,有淡水匯入海區鹽變低
二、海水的運動
(一)運動形式: 波浪、潮汐、洋流
(二)洋流
1.定義:海洋中海水常年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作大規模的流動
2.類型:(成因):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性質):寒流、暖流
3.分布規律:(1)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順南逆) (2)以副極地為中心氣旋型大洋環流(只存在北半球—逆時針) (3)北印度洋季風洋流(冬逆夏順) (4)南緯40°附近海區西風漂流
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對氣候—暖流增溫增濕 (2)對海洋生物—形成大漁場 (3)對海洋污染:利污染物擴散,使污染范圍擴大 (4)對航海事業影響
三、海洋開發
(一)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
1.海洋資源主要類型: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海河能源
2.海洋漁業生產: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陽光充足、營養鹽類豐富),世界主要漁場
3.海洋油氣開發:海上鑽井平台
(二)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
1.海洋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海洋環境復雜性、特殊性。
海洋空間利用:交通運輸、生產空間、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儲藏空間、文化娛樂空間
2.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世界主要海運航線及港口。
(三)中國海洋資源
1.中國的海域近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大陸海岸線18000多千米,海洋資源豐富
2.主要漁場和海洋水產:舟山漁場—最大漁場 海洋水產:魚、蝦、海帶
3.海鹽和海底石油,海鹽產量居世界首位,長蘆鹽場為最大鹽場
四、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
(一)主要的海洋問題
1.海洋污染
2.海洋生態破壞
3.石油污染
(二)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權益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權益:沿海國12海里領海權,外延至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第四單元 陸地環境
一、陸地環境的組成—岩石
(一)岩石
1.主要的造岩礦物:石英、雲母、長石、方解石
2.三大類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二)岩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1.物質循環岩漿 上升冷卻 岩漿岩 侵蝕、搬運、堆積 沉積岩 變質作用 變質岩 垂熔 岩漿
2.物質循環對地表影響:與地表岩石形成、地貌的變化、土壤發育密切相關
二、陸地環境組成—地貌
(一)地質作用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同時進行,內力作用為主
(二)板塊運動與板塊構造
1.板塊運動水平運動(主)相撞、擠壓→山脈張裂→裂谷、海洋
垂直運動(輔)→地表起伏、海陸變遷
2.板塊構造學說:岩石圈 海嶺海溝 六大板塊→板塊內部地殼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火山、地震
(三)板塊構造與地貌
1.褶皺:背斜、向斜
2.斷層→裂谷→陡崖
(四)外力作用與地貌
1.流水作用—溝谷、峽谷、瀑布
2.風力作用—風蝕溝谷、風蝕窪地
三、陸地環境的組成—陸地水
(一)陸地水體類型
1.空間分布(1)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固態、冰川水 (2)地下水:潛水、承壓水
2.水資源循環周期:靜態水、動態水源(開發利用重點)
(二)陸地水體相互關系
水體間相互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補給類型:湖泊水、大氣降水、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地下水補給
(三)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循環類型:海陸間循環(水資源再生)、陸地循環、海上內循環
2.水循環意義:聯系四大圈層、海陸間物質遷移和能量的交換、塑造地表形態促使水體更新
四、陸地環境的組成—生物
(一)生物的分布與環境
1.氣候光照、熱量、水分條件對植物分布的影響
2.植物指示作用
(二)生物在地理環境中作用
1.生物作用中主要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2.生物對大氣成分改變
3.生物對陸地水體影響
4.生物對岩石作用,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五、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在地理環境中作用
1.土壤概念: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
2.本質屈性:有肥力,能生長植物
3.土壤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
4.作用: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中心環節
(二)土壤的形成
1.成土過程:原始土壤—有機質積累—養分富集
2.人類參與成土過程
六、陸地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
(一)整體性
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整體性
(二)地域差異
1.地帶性因素
(1)水平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 (2)垂直地帶性
2.非地帶性海陸分布地形起伏
七、陸地資源和地質災害
(一)陸地自然資源的特點
1.有限性
2.潛力無限
3.分布有一定規律
4.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組成相互聯系整體
(二)陸地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陸地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活動和發展動力,是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對象
(三)中國自然資源的特點: 總量多,人均不足
1.水資源和水能資源
(1)水資源特點:時空分布不均—跨流域調水、修水庫 (2)水能的開發
2.土地資源分布及作用
3.礦產資源 特點及分布
(四)地質災害及防禦
1.地質災害 (1)地震 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火山噴發 (3)滑坡和泥石流;
2.地質災害的防禦加強、地質災害科學研究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加強地質災害管理;實施一些預防措施
第五單元 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
(一)地球
1.形狀:兩極略扁不規則球體
2.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二)地球儀
1.緯線:特點:形狀都是圓圈,長度不等,指示東西方向
2.緯度:劃分:0°(赤道)以北為北緯以南為南緯 高、中、低緯分界:30°、60° 南北極點90°回歸線23°20′ 極圈66°34′
3.經線:特點:形狀都是半圓,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
4.經度:劃分:本初子午線(0°經線)—東西線分界線 180°東西經分界(以東為西經)東西半球分界:20°W、160°E 20°W-160°E為東半球 160°E-20°W為西半球
二、地圖
(一)地圖三要素
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際距離 (2)表示形式:文字式、數字式、直線式 (3)大小比較及比例尺大小與內容詳略關系
2.方向 (1)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指向標 (3)經緯網
3.圖例和注記
(二)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海拔相同的點連成的線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據等高線疏密判斷坡度陡緩 (2)據等高線形狀判斷地形類型3.地形刻面圖的判讀及畫圖
H. 2018年高考地理考試大綱都有哪些
Ⅰ. 考核目標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確定高考地理科考核目標與要求。
地理學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即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夠快速、全面、准確地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能夠准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2.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
能夠調動和運用基本的地理數據、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及分布、地理原理與規律等知識,對題目要求作答。
能夠調動和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
能夠選擇和運用中學其他相關學科的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運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標的判斷和識別,不同類型地理數據之間的轉換,不同類型地理圖表的填繪,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的轉換,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等。
3.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文字語言、圖形語言或其他表達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發展變化,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要點。
能夠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通過比較、判斷、分析,闡釋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
4.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系,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 區域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3.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選考內容
選考一旅遊地理
1. 旅遊資源的類型與分布
(1) 旅遊資源的內涵;旅遊資源的多樣性。
(2) 自然旅遊資源與人文旅遊資源的區別;進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的重要意義。
2. 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
(1) 中外著名旅遊景區的景觀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2) 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的基本內容;評價旅遊資源的開發條件。
3. 旅遊規劃與旅遊活動的設計
(1) 旅遊景區的基本要素及其影響;對旅遊景區的景點、交通和服務設施進行規劃。
(2) 收集旅遊信息,確定旅遊點,選擇合理的旅遊路線。
4. 旅遊與區域發展
(1) 旅遊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的作用。
(2) 旅遊與景區建設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旅遊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措施。
選考二環境保護
1. 環境與環境問題
(1) 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 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2. 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1) 資源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2) 人類對可再生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問題,以及保護、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
3. 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1) 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過程。
(2)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4. 環境污染與防治
(1) 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
(2) 環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5. 環境管理
(1) 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和主要手段。
(2)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為。
祝考生們高考取得好成績!
I. 2019年各科高考考綱什麼時候出來
每年的二月份左右。
高考大綱的作用是指明高考范圍、簡要指出高考的知識點,可以根據回高考大綱看出高考側重於哪答方面的知識點。不過一般高考考生可以不用花費時間在考綱上,因為學校、老師以及相關輔導機構在出高考資料的時候都會參照高考考綱,因此考生只需要認真學好學校教的知識,考好學校組織的考試以及認真看復習資料就足夠了,高考考綱裡面的知識點都會在資料裡面體現出來。
J. 高考地理復習大綱
全國新課標——考試說明中新增加的考點(未包括選考部分)
必考內容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地理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大氣受熱過程。
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移動規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世界洋流分布規律,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殼物質循環。
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3、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和演變中的作用。
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4、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
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考內容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地理2)
1、人口與城市:
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2、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農業區位因素,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工業區位因素,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3、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人地關系思想的歷史演變。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必考內容 第三部分 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3)
1、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區域的含義。
不同區域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2、區域可持續發展:
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及其產生的危害,以及有關的治理保護措施。
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問題,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區域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產生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措施。
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3、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數字地球的含義。
必考內容 第四部分 地球與地圖 世界地理 中國地理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內容是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基礎,因此,義務教育部分的地理課程內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內容。地球與地圖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礎知識,區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識必要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