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基礎

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1-03-04 14:18:37

㈠ 哈師大 自然地理學考研 、(634)地理學基礎范圍是什麼 重點是什麼

..........孩子,我想說,如果能在網路知道上提個問就知道重點范圍,那實在是太神奇了。我把知道的一些東西私聊給你,自己考慮一下。
.....你聯系我吧,我找不到你。

㈡ 近代自然科學的近代自然科學產生的社會基礎和條件

歐洲從13世紀中葉開始,技術的社會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十四五世紀,在最早產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義大利,手工業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家庭手工業已轉化為工場手工業。在14世紀,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城已有毛織企業300多個,大約有3萬多毛織工人。由於有了用水力驅動的動力錘,可以鍛造較重的船錨,加上其他加工技術的進步,已能製造大型帆船,這更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義大利威尼斯的各造船廠每年能製造上千艘船隻。義大利有了往來於地中海的商業船隊。十五六世紀,德國已有了用馬力和水力驅動的抽水機,使深坑采礦成為可能。德、法、意等國在15世紀後半期已出現了高10英尺、直徑5英尺的大型熔礦爐,實行了鼓風煉鐵法。英國的紡織業則著稱於歐洲。
技術的社會應用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和發展。指南針、印刷術與火葯大約在十二三世紀之後,陸續傳入歐洲。它們在歐洲的推廣和應用,為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手段。13世紀指南針已在歐洲遍應用。造紙術、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12世紀傳入歐洲,到1450年又有了德國人約翰·古騰堡的鉛錫銻合金鑄成的活字發明。廉價書籍的印刷出版,又使資產階級思想革命運動有了文化武器。火葯及火器的發明和使用,不僅改變了作戰方法,而且成了資產階級搗毀封建貴族統治的物質武器。所以馬克思曾把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稱之為「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又促進了技術的社會應用。盡管各個階級都可以利用以往的和新的技術發明,但新興的資產階級更了解技術的作用,因而也就更主動地利用技術為建立自己的統治服務。當然,對此不能作概念化的理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之所以在歐洲得以發展,近代科學技術之所以能在歐洲產生,是與歐洲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相關的。恰如英國的貝爾納所指出的:「中古時代末期的歐洲文化,在物質方面或即便在知識方面,都不見得高於亞洲幾個大帝國的水平。至於歐洲所以能有較大希望,則只有用它的社會形式和經濟形式都比較缺少固定性和一致性去說明。」歐洲各國是庄園領主制的封建國家,始終未建立起穩固而統一的帝國,這一點與東方的封建帝國不同。封建領主為求其生存和發展,有著發展經濟的內在要求。這就給商人和手工業主的發展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餘地。歐洲的基督教教會勢力十分強大,教權幾乎控制了王權,在教權、王權、封建領主之間始終充滿矛盾。矛盾斗爭的結果,使教權、王權削弱了,手工業主和商人反而從中獲得了利益。從1096年開始的十字軍東征是出於基督教擴張的目的發動的侵略戰爭,其結果以失敗而告終,但由此卻使歐洲人重新發現了希臘古典文化。它與神學的說教不同,有更大的世俗性,也更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十字軍東征,還加速了海外貿易的發展,刺激了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又促進了技術的社會應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的產生,在歐洲出現了航海探險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這些由資產階級發動的經濟活動和文化運動,對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工商業的發展,使商人和工場主的經濟實力日益雄厚。他們不僅極力擴大歐洲各國間的貿易,又再次想到東方去尋找市場和黃金。在此慾望的驅使下,開始了大規模的航海探險活動。這種航海探險活動首先在葡萄牙和西班牙興起。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率領船隊,沿非洲西岸南行,到達非洲最南端,證明了由此繼續航行可以到達印度。義大利人哥倫布得到西班牙國王的贊同和資助,於1490年8月經過70天的航行,到達美洲,並於1493年3月回到西班牙。15世紀末,義大利商人阿美利哥・味斯普奇再次前去美洲,後來使用他的名字將這塊大陸命名為阿美利加洲。葡萄牙人達伽馬沿迪亞士的航路於1497年繞過好望角,終於到達印度。麥哲倫又得到西班牙國王的支持,於1519年9月從西班牙出發渡過大西洋,繞過南美洲南端海峽,進入太平洋,到達印度,又繞過非洲,於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海岸,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偉大的航海活動對經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不僅使航海者直接受益,而且推進了海外貿易,開辟了新市場,開拓了殖民地,掠奪了海外的原料和奴隸勞動力,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
航海活動首先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同時又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航海活動和地理大發現,使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地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擴展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和知識領域。這樣不僅使科學特別是天文學,地理學有了現實的經濟價值,而且使科學變成了大眾的科學。航海活動為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經驗事實,推動了科學觀念上的突破和新學科的建立。 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不僅需要有社會的政治條件和經濟基礎,而且要有文化條件。14世紀,發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為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條件。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它打著復興古希臘文化的旗幟,倡導以人文主義為中心新思想,贊頌人的智慧和才能,提倡人性、個性解放和個性自由,批判宗教宣揚的來世思想和禁慾主義,肯定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它實際上用人性反對神性,崇尚理性,鄙薄信仰,歌頌世俗,蔑視天堂。人文主義者並不根本否定宗教,他們所反對的只是神權統治和封建教會的腐敗。長期以來受到宗教神學、經院哲學禁錮的歐洲人,在這場運動中,獲得了思想上的大解放,經歷了觀念上的一次大革命。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原因也就在這里,即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場空前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破除了人們對神聖不可侵犯的信條的迷信,培育了自由研究的精神,引導了人們去觀察和研究自然和現實世界。文藝復興對科學的最重要的貢獻,則是培育了一批富有新鮮活力並有所建樹的自然科學家。他們在科學成果上也許不如後來的科學家,但正是他們開辟了科學史上的一個新時代。他們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一直鼓舞著後來的科學家。
在早期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中間,最傑出的是義大利的達·芬奇(公元1482—1519)。他既是一位人文主義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又是出色的工程師和科學家。高舉天文學革命旗幟的哥白尼(公元1473—1543)、科學的殉道者維薩里(公元1514—1564)等人都出在文藝復興運動中。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
資產階級首先打起「文藝復興」的旗幟,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展開反封建的斗爭,接著又以「宗教改革」的形式,掀起了反對教會特權的運動。由於教會在德國的統治最為殘酷,社會矛盾也更加尖銳,宗教改革運動首先在德國開始。這次運動的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公元1483—1546)所提出的宗教改革學說,其核心就是「信仰可以獲救」。路德主張,只要自己信仰上帝,靈魂就可以獲救,人人有權讀聖經,人人可以通上帝,不需要有教會和教士的特權,也無需奢侈的宗教儀式。他在《九十五條論綱》中揭露了教會僧侶們的虛偽和腐朽。他反對教會利用「赦罪符」騙取民財。路德的主張代表了市民對宗教改革的要求,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願望,宗教改革運動很快在全國開展起來。繼路德之後,法國人加爾文(公元1509—1564)又發展了新教。加爾文的新教提倡並擁護私有財產,認為發家致富是光榮的,強調人要實現上帝所賦予的使命。新教很快傳播於歐洲各國。 中世紀的歐洲,科學變成了神學的附庸。宗教改革運動對科學從神學中解放出來有積極作用。宗教改革者反對神父的權威,認為研究萬物是對上帝的愛戴,這些都是有利於自然科學發展的。近代歐洲的著名科學家中新教徒占很大的優勢,就是很好的證明。但是宗教改革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是很復雜的,新教盡管在某些方面允許科學活動的存在,但當科學發現與宗教教義相抵觸的時候,新教徒照樣把科學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場,甚至比舊教還殘酷。自然科學為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必然還要經歷同神學的激烈搏鬥。

㈢ 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方法基礎

概念論 現象學 存在主義

㈣ 文學地域主義與人文主義地理學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一個概念
前者強調的是文學的地域特色
後者強調的是地方的文學特色

㈤ 哲學方法論什麼

方法來論,是關於人們認識世自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5)人文主義地理學的基礎擴展閱讀:

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

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㈥ 哲學:什麼是存在形式

哲學方法論就是社會意識的表現形態和存在形式.
經驗主義方法論 實證主義方法論 人文主義方法論 結構主義方法論
一,經驗主義方法論
大多數學科都起源於經驗主義者的實踐,人文地理學也不例外.縱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歷程,從古典地理學發展時期包羅萬象的"科學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學知識的分化發展,
地理學者們一直就在尋找關於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識,地理學就是對地球的描述.研究對
象的復雜性(大自然及人類社會構成的地理環境系統),研究內容的龐雜(籠統的地球表面,
抽象的人地關系,區域差異)使地理學帶有強烈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往往局限於對復雜
現象的定性描述,建立起了半科學,半文學的知識體系.
歸納法是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基本途
徑是通過調查,收集各地區的基礎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採用
地理學的研究思路進行表述,進而解釋地區差異,揭示地理要素
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解釋途徑見圖3-2.經驗主義方法的特徵,
一方面觀察是其重點,通過調查及實地研究,進行經驗判斷與評
價,得出結論.人文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最為典型,由於每個地方
具有獨特性,因而區域研究的哲學基礎是例外論的,地域分異論
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認為地理學解決獨特事件.另一方面,強調
綜合和歸納的作用.人文地理學家常常從觀察人文地理現象的某
個方面開始,通過分析研究資料,以求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式.
由於歸納主義從個別推論一般,從已知推論未知,從過去推論未
來,從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個
個有關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經驗事實都收集起來,很難提出假設,發展理論.
二,實證主義方法論
當代科學哲學中,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形態或學派,叫邏輯實證主義(或稱邏輯經驗主
義),它形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而且至今仍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方法論,是西方科學哲學
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哲學派別.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兩大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或理
性),換言之,對任何事物合乎科學的理解必須有意義並且同實際觀察相符,兩者缺一不可.
建立科學的理論描述世界萬物間的邏輯,並通過觀察進行證實是其方法論的核心.實證主義
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反映主要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學的計量與理論革命.一方面,
與地理學相近的一些學科的滲透,如產生於經濟學界的區位論引入了人文地理學,一些非地
感 知 經 驗
雜 亂 的 事 物
定義,分類,量度
有條理的事物
歸納,概括
法則和理論的建立
理學者嘗試用新方法應用到地理問題的解釋上,例如物理學者斯圖瓦特(J. Q. Stewart)早
在1947年在《地理學評論》上發表了"關於人口分布與平衡的實驗數學規劃".另一方面,
一些地理工作者開始尋求可以應用到地理問題的定量方法,發展地理學的理論,以解決傳統
地理學的諸多弊端.因此,從50年代後期起,謀求地理學的科學化與定量化的觀點和行動
在歐美地理學界擴展開來.最早是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加里森領導的小組首開數量研究之風.
60年代,計量地理研究的潮流傳遍西方地理學界.由於使用數學方法來處理的問題,經常
是具有空間分布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數學模式,這就導致計量與理論
運動的倡導者們把大量精力投入空間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點從原先的區域方面轉到空間
分析和空間聯繫上,並尋求空間相互作用的規律.
哈格特(P. Haggett)的《人文地理學的區
位分析》(1965)為人文地理學的空間分析建立
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他把一個樞紐區
(nodal region)分解為六個要素:相互作用,
網路,樞紐,等級,面,擴散,建立了區位結
構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維(D. W. Harvey)的《地
理學中的解釋》(1969)一書,從邏輯實證主義
哲學立場上總結了地理學計量革命的方法論,
也是理論地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學較
之傳統人文地理學有了許多革命性變化.
首先,發展了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傳統地
理學關注地區特點因而是獨特的,理論發展受
到抑制.空間科學的地理學則尋求用空間分布
的普遍規律來解釋各地區的獨特事件.實證主
義方法論的引入,使地理學作為空間科學重建
了研究內容和理論主體.例如人文地理學就確
立了中心地理論,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建構人文地理學的科學
理論,正切中了傳統地理學的要害.人文地理學者們把他們的注意力移到空間行為和空間分
的規律上,這種對規律的實證主義關注,加強了目前絕大多數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礎.
其次,在空間科學的理論框架內更多地採用了演繹邏輯,即從某些一般性規律出發,
將其應用於特殊事件.提出理論的過程與歸納法有很大的不同(見圖3-3).
第三,加強了人文地理學的科學化.實證研究所採用的數量化技術,意味著空間分析
上的精確性,取代了傳統人文地理學的模糊化的推論.
法則和理論的建立
實證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應用中也有其不足之處.表現在:第一,經
濟決定論的傾向,實證主義學派對人的看法類似於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的概念.人的
行為並非僅受經濟單一因素的影響,完全服從空間的支配;第二,實證主義模型含有強烈的
普遍性原理,在一個地方觀察到的行為被設想為所有行為的規范;第三,地理系統是開放的
多變數系統,難於模擬實驗,無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繹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對性.實證主義認
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具有內在一致性,它們都是一種"物",遵從同樣的科學法則.
因此,實證主義方法目前只在區位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方面表現出明顯效果,而在文
化地理與歷史地理等方面則需求助於人本主義方法.
三,人本主義方法論
針對實證主義人文地理學忽視人這個主體的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學者受人本主義思
想的影響,加強了對人的研究,以人這個主體為出發點,重視了人類行為的豐富意義和社會
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非經濟成分.但總的說來,人本主義哲學及其方法論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
都是潛在的和間接的,它們並沒有向人文地理學家提供一種直接的方法,只是從這兩種哲學
中引進對人的經驗和人的主觀性的重視這樣的觀點,並作為武器來反對實證主義地理學那種
忽視人的地位的觀點.
人本主義地理學研究內容大多涉及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領域,突出
地集中在人的行為方面的探討.
在人本主義地理學者看來,在歷史地理學領域,實證主義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歷史結
論已存在,無需再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故在這個領域只能依靠唯心主義方法,為了理解一個
歷史上特殊區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觀或事件,人文地理學家必須思考位於人類活動背後的動
機.這種思考是完全主觀的,主要根據自身或他人感應的環境來推知歷史上在多種因素下產
生的機制.
文化地理學方面.重點是地方觀念的研究,即人與地點之間的聯系.在人本主義地理學
看來,人與其生活和經歷的地點之間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聯系,即人對地方的看法,如歸屬
感,地方賦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義地理學研究地方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居住區
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義.
人本主義地理學還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體的人和客體的環境之間的相互
作用.認為人的行為受制於主體的感知環境,而不是客觀環境,為了解釋人的行為,就要研
究環境對於行為者的主觀意義.只有從個人所形成的環境感應以及由這種感應產生的映象和
意境地圖出發,人們才能作出在空間中進行活動的選擇.
人本主義地理學彌補了實證主義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點則在於它的唯心主義傾向,
把一切客觀存在看作為人的心理構造,事實上構成人的感應行為的基礎是客觀環境世界.
四,結構主義方法論
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反映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繼自然科學的綜合趨向之後出現的一種
新綜合趨向.結構概念與系統,功能,元素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
關系和相互聯系的方式,結構是由各個部分互相依存而構成的一個整體,而部分只能在整體
上才有意義.因此,結構主義是根據諸因素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根據事物和社會事實來解釋
現實.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觀察的事物,只有當把它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在一起時,
才是有意義的.所以,解釋不可能單憑對現象的經驗主義研究就能完成,這與注重經驗,觀
察的實證主義有很大的區別.
同時,在結構主義的模式和方法論中,人只是復雜的關系網路中的一個元素,它本身沒
有獨特性,只是由結構決定的,因而是被動的,這與以唯主體性出發的人本主義有著原則上
的分歧.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最有影響的有兩點:①從結構的整體性去認識事物,這從地理學
家強調研究區域的整體性和人地關系系統中可以看出.②試圖超越地理因素尋求深層結構來
解釋地理現象.千差萬別的人文地理現象是表層結構,而要真正解釋則需把握人地系統中的
深層結構.當前,結構主義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組織的空間形式和本質結構.主要
內容集中在對社會問題的關註上,如福利,財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離等,並把財富不均
等歸因於社會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現了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但結構主義人文地
理學不像實證主義研究在人文地理學中那樣完善,系統,影響力也較小.

㈦ 城市地理學中的新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市地理學中新人文主義學派不分類不是那麼的明顯,倒是有後現代主義學派在80年代後興起~ 下面這個論文相信能給你一些幫助。城市地理學中的新人文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㈧ 什麼是結構主義地理學

20世紀中葉,人文地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封閉自守的學科,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人文地理學本身卻呈爆炸式的發展。其起點是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對既有觀點和方法的挑戰,1950—60年代的實證主義和空間分析受到各種非議,結構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方法逐漸融入人文地理學,也給人文地理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約翰斯頓在其《哲學與人文地理學》(《Philosophy and human geography》)一書中,將80年代的西方人文地理學派從哲學角度歸結為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及其結構主義三大思想流派(R.J. Johnston,1986)。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概括起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具有鮮明特點的階段。

一、結構主義哲學思潮的大融合-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與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一樣,結構主義思想和方法論是通過其它社會科學引入到地理學中的。事實上,結構主義早在70年代之前就已經對人文地理學產生影響了,其代表人物是兩位無政府主義者皮特·克魯泡特金(Peter Kropotkin)和埃利茲·雷克白(Elisee Reclus)(R.J. Johnston,1986)。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皮亞傑(J. Piaget),他注重作為結構轉換(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過程的知識獲取的研究。他的發展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中關於兒童如何學習空間幾何的研究對人文地理學產生重大的影響。他發現:在人們的心理發展過程的每一階段都與前一階段在量上存在差異,並且在每一階段都是新要素與已有要素合而為一,所有的要素再統一和協調起來,與「格式」(schemata)相匹配(而不是隨意信息),這就是所謂的結構自律性(self—regulatory)特徵。從皮亞傑的實驗獲得的啟示是:在兒童對空間構思的發展過程中存在四個主要階段,但該實驗並未延伸到傳統地理學的研究領域(J. Piaget,1971)。高爾德(P.R. Gould)提出「雖然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直接對兒童學習空間、周圍環境和幾何學與拓撲學概念的方式作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但他並未論及兒童所擁有的基本地理映象(Geographical images)及他們學習這些映象的方式」。高爾德主要研究了「優先表面」(Preference surface),即對某些場所(place)的反應態度。但有另一些學者更多注重的是對地理知識(Geographical knowledge)的獲取(P.R. Gould,1973)。格里高力指出:在這些研究中,包括了許多有關皮亞傑結構主義認知地圖方面概念,但是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很少注意到結構主義的觀點,僅僅集中於人們所知道的東西及其他們獲得的途徑,並且在這些研究中間,具有很強烈的實證主義色彩(D. Gregory,1978)。

在這一時期,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影響最大的要算結構馬克思主義,它形成了人文地理學中的激進主義地理學派和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維(D. Harvey)(D. Harvey,1973,1982)、邦奇(W. Bunge)和卡斯特爾(M. Castell)等(R. J. Johnston,1986;M. Castell,1977,1983)。他們認為,人文地理學應首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抨擊,並於1969年在克拉克大學創刊《對立面(Antipode)》,集中發表他們的見解,馬克思主義地理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維於1971年開始撰文介紹該學派的基本觀點,並在其後出版的《社會公平與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一書中作了系統的闡述(D. Harvey,1973)。哈維指出:形成社會問題的原因非常深刻,只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對其作出合理的解釋並提出改革方案。該類馬克思主義地理學家認為:人文地理學不能歸納出空間行為的普遍規律,而是要尋求確定人類行為過程的經濟過程,並在特定的情形下去證明它。不能象實證主義地理學那樣認為某種原因一定能夠會產生某種效果,恰恰相反,馬克思主義地理學認為經濟活動使人類的活動有一定的方式。至於人們選取哪一種方式則不可能從理論中直接得到,而只能在實例研究中去理解(D. Harvey,1973; R.J. Johnston,1986)。

二、結構主義方法論的復興-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以來,進入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結構主義地理學重新成為研究的熱點,不過一反常態,與第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學派有著很大的不同,人文地理學不再直接接受來自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而是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如艾米(A. Amin),格雷厄姆(S. Graham)等有國際影響的地理學家的研究工作等(A. Amin & S. Graham,1998)。

這一時期,這些學者均是在地理研究中廣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來分析問題,雖然他們同時又有可能屬於不同的學派,如女權主義地理學派,後殖民主義地理學派等,但他們並不相互封閉,而是在不斷的進行交流與對話。女權主義經常運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方法,強調社會建設中的性別的作用的重要性,用於解釋人的作用及廣泛的因果關系,也用於解釋人們的社會和空間經歷。同時,結構馬克思主義、皮亞傑的發生心理學等對地理學的影響並未消失殆盡,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不過這一時期的結構主義地理學,不象第一階段的結構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那樣,不再有比較系統的研究內容。

總之,這一階段的結構主義地理學在不斷的發展和演化,逐漸走向成熟,結構主義的方法論框架真正滲透到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當中去,並且在城市地理的研究中日益突出。

㈨ 中山大學考研 地理學基礎和地理學綜合有什麼區別

一、中山大學考研地理學基礎和地理學綜合(應為: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區回別:

1、地理學答基礎是初試科目,綜合自然地理學為復試科目;

2、考試范圍不同。

二、《中山大學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學科專業目錄》規定:

070500 地理學(方向01 自然地理學):

初試科目:

(1)101 思想政治理論
(2)201 英語一
(3)602 高等數學(B)
(4)872 地理學基礎

復試專業課:

S3705001 綜合自然地理學

三、《中山大學2017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科目的考試范圍》

864地理學基礎:
掌握自然地理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並能綜合分析當前地理學領域中的重要現實問題。

S3705008綜合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以及彼此之間的本質聯系和作用效應;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發展規律及其演替趨勢;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分異規律和綜合自然區劃;自然綜合體的特徵及其開發利用以及自然災害的防治;環境、資源、人口和發展的協調關系及可持續利用。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