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歷史地理教學的融合
Ⅰ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
英盛觀察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的體現,以及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Ⅱ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與融合有什麼區別
隨著計算機技術在我國的迅速發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當代信息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學校教育面臨著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逐步深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就是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恰當的融合到教學活動中去——就象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要達到「整合」的目標,教師不僅要熟悉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本學科教育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
一、「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即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特徵是什麼?我們可以分別從技術層面和教育層面加以考察。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是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從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徵是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我們把教育信息化看作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等顯著特點。
信息化教育為我們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個適應性社會過程,它意味著存在一種與傳統的教育環境發生作用的活躍傾向,它的性質決定它是否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及如何適應環境。因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不會自然而然地創造教育奇跡,它可能促進教育革新,也可能強化傳統教育,因為任何技術的社會作用都取決於它的使用者。有人說得好:「如果說信息技術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麼教師就是操縱這個魔杖的魔術師。」因此,對於我們廣大教師來說,面臨正在到來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認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觀念,並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支持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部《關於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整合」的要求,以此推動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學與教的方式的變革。如何切實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這個話題現在已越來越引起教育行政部門和廣大中小學的普遍關注,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目標。
實現教育信息化、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提高教育綜合實力的新的生長點,是推進教學改革的新突破口,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推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講,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教育通向未來的必由之路,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和國內各地區開展綜合實力競爭中追求教育優勢的必爭之地。正因為這樣,信息技術成為當代教育的制高點,誰搶佔了這個山頭,誰就在新世紀中處於有利位置。
二、「整合」是改革傳統教學方式的一個重要手段
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結合,以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意味著將信息技術看作是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整合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找出哪些教學內容用傳統手段不能達到或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學習任務。
在計算機技術的幫助下,教學材料已不局限於印刷在書本上的文字和圖形,出現了融文字、聲音、圖形、動畫、影像為一體的電子教科書,多媒體軟體、網上教學節目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材料。隨著信息資源的不斷增長,用於教育和學習的課程資源不再局限於課堂內使用的教科書和教學輔導書,課外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如書店和圖書館里的各種圖書、博物館和科技館中的展品、科研機構的科研報告、各種媒體的新聞與社會信息等。
從學習方式上看,信息技術打破了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學生可以通過資料檢索、調查、實驗、討論等多樣化的方式獲得知識。從教學組織上看,信息技術強調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改變單一的班級授課制,輔之以分組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個別輔導、開放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
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教師的指導性活動和學生的自主參與性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活動方式可以有以下結構:以教師引導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學生個別化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小組協作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中,學生學習的許多目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
傳統的教學活動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三個要素構成,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構成穩定的教學結構形式。它的特點是:通過教師講授和教學媒體的輔助,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在這種結構中,信息技術僅僅作為一種承載和傳輸工具而存在,沒有真正成為結構中的一個要素。因此,如果不將信息技術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構建新型教學結構,即便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先進,也仍然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
三、「整合」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於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現實意義。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能力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長期以來都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教師通過課堂講授、板書,用「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個教案」,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雖然便於教師對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但它過於注重教師教的一面,忽視了學生學的一面。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受到很大的限制,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當然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成為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處理信息,進而構建新知識的學習主體,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關鍵在於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角色由傳統教學模式的中心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在現代信息技術中,尤其以信息豐富為特點的網路技術為探究式學習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在這種網上探究式學習中,能培養學生對資源信息的識別、採集、存儲、加工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在觀察中、在整理中、在協作中、在建構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發學生發現新現象,探索新規律的創新精神。信息技術提供了極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任學生自由地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使他們的想像力插上翅膀,有足夠的信息支持他們的探索和設想,學生創新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悠然而生。
如何更好地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改變傳統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育觀念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信息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要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作為學校領導,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要把信息技術與學校的日常教學工作結合起來。深化《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整合》課題的研究,繼續探索網路環境下課堂教學模式,加大軟體投入的力度,豐富教學資源。
2、突出重點,加大整合力度
我們要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工作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各個學校要在新課程標准改革的基礎上加大整合力度,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學校領導要對教師提出一個適度的要求,要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作為一個前提因素,要求教師利用網路收集教育教學資源,要鼓勵教師製作個人網頁,開發學科教學網站,選擇較強的學科組首先展開此項工作並及時總結經驗,進行推廣和宣傳。
3、以課題研究為抓手,深入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方式和方法
課題研究對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各個學校一定要抓好這項工作。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擺在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新的而又艱巨的課題。為此,要加大研究力度,要求學校都要進行這方面的專題研究,要著重探討整合的方式、方法。
4、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設備的作用,保證研究工作的正常進行。
硬體建設是基礎,軟體開發是保障。正如我校只有一個網路教室,學生機60台,不能充分滿足師生的需求。我們本著邊建設、邊應用、邊研究的原則,走出一條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題為龍頭,通過課題研究發展教師,通過發展教師發展學生,通過發展學生來發展學校這樣一條特色之路。
5、整合的關鍵在教師。
對教師的培訓應該是全方位的,動態的,開放的,應隨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逐步升級而展開。今後,我們學校對教師的培訓,將重點放在案例培訓上,在培訓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解決問題。另外,進行網路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學生需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術,我們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學校信息技術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搞好整合奠定基礎。
總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是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要抓早、抓緊、抓好,以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區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動我區教育信息化進程。
Ⅲ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融合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專生置身於特定的環屬境去感知去體驗,進 入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它能克服在傳統教 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文和板書的缺陷,從而對地理產生興趣
Ⅳ 如何理解信息技術與小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Ⅳ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歷史學科的融合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加之每年中考題型的不斷創新,對每一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授課的拓展面也越來越廣泛,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漸被教師們拋棄,大部分的教師都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更新著自己的教學理念。通過平時的教學探究,在不斷的摸索和交流之中,大家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教學理念,就是在我們的教學課堂中不斷地把信息技術融入進去,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同時也幫助學生提高了能力,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
一、讓信息技術展現一個不同時代的歷史,讓歷史畫面走進我們的歷史課堂
因為所任學科的特殊性,需要把學生帶入不同歷史時代去看歷史現象,歷史學科的獨特性就體現在這里,如果教師一味地去用語言介紹歷史及其時代的特點,那樣課堂就顯得索然無味,平鋪直敘,學生會覺得課堂缺乏一定的活力,進而產生厭倦的情緒,對於歷史學科的學習也就失去了興趣,這樣課堂也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但當我把信息技術引進了課堂,當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把歷史過程中一個個鮮活的事件通過多媒體的作用展示出來後,學生會主動地融入歷史事件,他們會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背景和那個時代給歷史進程所帶來的巨大作用。不久前,我講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的時候,由於教材所展示的內容比較少,所以我就特意製作了一個本課的教學課件,把電影《甲午風雲》的片段融入課件,當把影片打開後,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影片之中了,他們聚精會神地觀看著影片,當影片把歷史重現的時候,把課本中簡單的歷史過程充實了,豐富了。當影片播放完後,我和學生一起結合課本中的內容,一起來學習本課,學生們比從前的課堂中活躍了很多,而且積極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積極地配合老師,並且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學生們也能分析得十分透徹,省去了教師費力的講解。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歷史教學課例,教師藉助多媒體信息技術,課堂上可以游刃有餘地發揮自己的教學特點,當然,鮮活地教學模式,也一定會激發學生的興趣,他們會積極的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真正的讓教與學融為一體,而且,在不斷的互助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在不斷地積累,他們的眼界不斷拓寬,內心得到很好的充實,讓歷史課堂在一種和諧快樂中不斷得到升華。
二、正確對待網路信息技術,讓優勢充分涌流
網路新新技術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它博大與精深,它把知識無限的拓展。但這樣廣闊的領域需要我們仔細去甄別,不是所有的網路資源都可以幫助我們,雖然網路資源在我們的教學中源源不斷的注入了很多新鮮的血液,但作為優秀教育工作者來說,就應該懂得如何去識別它,多媒體教學給了我們展示自己的平台,給了我們盡情發揮的舞台。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不是我們的課堂從頭到尾都必須使用多媒體教學,有些東西是過猶不及的,如果一味使用多媒體教學,反而使我們變得十分懶散,而且造成許多知識不能傳授給學生,造成課堂活躍了,知識少了,學到的東西變少了,所以,關於網路信息技術還需要我們正確對待,我們應該利用它們的優勢,把更多的東西展示出來,而不是只單純地依賴它們,課堂效果反而會不好。
網路給我們帶來五花八門的東西,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的教學需要豐富多彩,需要生動而吸引人,網路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東西,但更需要我們作為教師去幫助學生分清什麼是有用的,什麼是沒有用的,學生的思想中充滿了新鮮與奇特,清晰地認識網路信息技術的利大於弊,真正切合學生的實際去幫助他們從網路技術中融入更多新鮮的因素,讓課堂變得多彩。
教育是成才之路,是我們祖國發展的未來,提高教育水平才能培養更多的人才,21世紀作重要的就是人才,而人才的培養,就在教育的創新,當然教育的創新有很多種方式,有很多的路要走,但把信息技術融入我們的課堂,融入我們的教學,其實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教學模式的探索。我想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在創新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我們的教育事業也會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呂曉華.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教育信息化,2004(08).
2.何成剛.歷史課程改革的人文取向分析――歷史課程改革解讀之一.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Z1).
Ⅵ 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進行融合
用ppt播放地理課件,使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地理;可以組織學生去信息教室去上課,帶領學生用flash做地理模型,挑出好的作品進行展示;組織學生觀看相關地理紀錄片,科教片……
Ⅶ 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