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考的地理學科總結
A. 初中魯教版地理知識點總結中考用 五四制
你可以去買《初中學業考試復習指導》呀!這本很棒,我用過,新華書店就有。
B. 我想要一份全面的魯教版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最好是Word版的,謝謝。准備中考的,五四制。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
形狀:兩極部位稍偏的不規則球體。
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儀
地球的運動
項目 自轉運動 公轉運動
含義 地球繞其自轉軸(地軸)的旋轉運動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
旋轉中心 地軸 太陽
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自西向東
周期 一天 一年
地理意義 晝夜更替 季節變化
地球上的五帶
五帶 范圍 太陽光照射的特點 氣候特徵
北寒帶 北極圈以北 有極晝、極夜現象 終年寒冷
北溫帶 北極圈至北回歸線之間 無極晝、極夜現象,無陽光直射現象 四季分明
熱帶 南、北回歸線之間 有陽光直射現象 全年炎熱
南溫帶 南極圈至南回歸線之間 無極晝、極夜現象,無陽光直射現象 四季分明
南寒帶 南極圈以南 有極晝、極夜現象 終年寒冷
經線和緯線
項目 經線 緯線
含義 連接南北兩極的半圓弧線,又叫子午線。所有經線都相交於南北極點 與經線垂直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所有緯線相互平行。
形狀特徵 半圓 圓自成緯線圈
長度 長度都相等 緯度相同,長度相等。赤道最長,向兩極逐漸縮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經度和緯度
項目 經度 緯度
零度線的確定 本初子午線(0度經線) 赤道(0度緯線)
標度范圍 180º--0º---180º 90º---0º---90º
表示方法 0º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0º以西為西經,用「W」表示。 赤道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
度數變化 由0º經線向東、西逐漸增大 由赤道向兩極逐漸增大
地球的識別與運用
一、地圖
概念: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又叫縮尺。
公式:
表示方式:線段式、文字式、數字式
圖幅相同的兩幅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
基本方向:東、南、西、北、東南、西北、西南、東北
一般方法: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法:指向標箭頭指示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經緯線法: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
圖例及標記
二、在地圖上辨認地面的高低起伏
海拔(絕對高度):某地點高出水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分層設色地形圖(直觀地看出地面的高低起伏)、地形剖面圖
陸地與海洋
天氣與氣候
【天氣與我們的生活】
1、概念
(1)天氣:某個地方距離地表較近的大氣層短時間內的具體狀況。如晴、雨、氣溫高低等。
(2)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如東部地區7月較悶熱等。
2、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舉例說明)
3、天氣與天氣符號(識別、了解)
4、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的重要性。針對大氣日益污染嚴重,大氣環境監測的出現及空氣質量日報的閱讀。
【氣溫與降水的分布】
1、氣溫的測定
日均溫:一天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值。
月均溫:一月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值。
年均值:一年中不同時間氣溫值的平均值。
2、氣溫的變化
(1)氣溫日變化:一個地區的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2)氣溫年變化:一個地區的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3)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的差。
(4)氣溫年較差: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在七月最高,一月最低;海洋上八月最高,二月最低,一年內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之差。
3、氣溫的分布
世界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7 月平均氣溫分布圖。
4、氣溫的分布規律
(1)水平分布: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逐漸降低;陸地升溫快降溫也快,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夏季陸地上的氣溫高於同緯度海洋上氣溫,冬季陸地上的氣溫低於同緯度海洋上氣溫。
(2)垂直分布規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ºC。
5、降水與生活:降水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性。
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柱狀圖。
降水的分布: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6、降水
(1)降水量的測定: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2)降水的的分布規律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少;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西岸少;中緯度地帶內陸少沿海多;④山地迎風坡多背風坡少。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1、世界氣候類型分布
(1)低緯度范圍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
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南北兩側,全年氣溫很高,降水有明顯季節變化。
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和東南亞的中南半島上,全年高溫,降水隨季節有明顯變化。
(2)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東岸,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少雨。
地中海式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溫和多雨,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小,降水季節分配均勻。
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分布中緯內陸地區,降水稀少,氣候冬冷夏熱,降水少而且集中在夏季,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都很大。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40°-60°N亞歐大陸的東岸,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3)極圈以內分布的是寒帶氣候,氣溫很低,降水很少。
(4)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區分布著高原山地氣候,這種氣候隨海拔的升高,氣候的明顯的差異。
2、影響氣候的因素
氣溫 降水
緯度位置 低緯高溫高緯低溫 赤道附近多兩極少
海陸位置 夏季陸地溫度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受海洋濕潤氣流影響的地區多
地形 海拔高氣溫低,海拔每升高100米下降0.6℃ 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洋流 暖流沿岸溫高,寒流沿岸溫低 暖流沿岸濕潤,寒流沿岸乾燥
3、氣候與人類活動
居民與聚落
【人口與人種】
1、人口
(1)人口的增長特點
a、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總數達60億。
b、人口的增長速度: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c、非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不均勻,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a、稠密區: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和北美洲東部及中緯度近海平原地區。
b、稀疏區:沙漠地區、濕潤的雨林區、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和山區。
(3)人口問題
a、問題:人口數量過多,人口數量增長過快對環境、經濟和社會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b、解決方法: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2、人種
(1)白色人種
a、體質特徵:膚色、眼色、發色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
b、主要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2)黃色人種
a、體質特徵: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平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
b、主要分布:亞洲東部
(3)黑色人種
a、體質特徵: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
b、主要分布:非洲、大洋洲、美洲。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語言 漢語 英語 俄語 法語 西班牙語 阿拉伯語
主要分布地區 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俄羅斯、東歐、中亞等 法國、中非等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西亞、北非等
1、世界的語言
2、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名稱 基督教 伊斯蘭教(回教或清真教) 佛教
主要分布 歐洲、北美、大洋洲 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 亞洲
信徒人數 10億多 6億多 2億多
【聚落】
1、聚落及其類型
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名稱。一般分為鄉村和城市兩種類型。
2、聚落與自然環境
(1)聚落的分布: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的地區。
(2)聚落的形態:往往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或呈帶狀、或呈固塊狀分布。
(3)房屋建築:房屋用材、房頂坡度、牆壁厚度、窗戶大小和形態等,都受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世界上一些獨具特色房屋建築大多反映了所在地的自然環境。西亞熱帶沙漠地區,終年炎熱乾燥,當地的房屋多具有牆厚、窗小、隔熱性能好的特點;北極地區嚴寒的氣候條件下,因紐特人的冰屋,多具有低矮無窗戶、保溫效果好的特點;黃土高原地區,氣候冬冷夏熱,黃土具有直立性強的特點,當地農村利用黃土挖成窯洞,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在高溫多雨的西雙版納,傣族人利用當地盛產的竹子,搭建傣家竹樓,竹樓不僅屋頂坡度大,而且分上下兩層,具有通風隔潮的作用。
3、聚落的發展和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聚落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當今聚落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城市的數量增多,規模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逐步增加;但隨之也帶來了嚴重的城市環境污染問題。對傳統聚落的保護,已引起人們的共識。
世界地區發展差異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
1、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通常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
(1)發達國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歐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這些國家除了澳大利亞、紐西蘭外,都分布在北半球。
(2)發展中國家以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為主,絕大部分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
2、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高,科學技術發達,人均收入高,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科學技術基礎薄弱,人均收入低。就發展中國家的內部發展來說,也不平衡-----海灣地區一些石油輸出國家(如科威特)和一些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韓國、巴西、新加坡等)屬於高收入國家,其他絕大多數屬於低收入國家(如衣索比亞);而有的發展中國家在某些領域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如印度的軟體產業、中國的航天業和核工業等。
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具體表現如下:
(1)發達國家生產力水平高,科技發達;發展中國家生產落後,科技水平低。
(2)發達國家生活質量較高,人均收入高,教育狀態良好;發展中國家則相反。
(3)發達國家經濟水平高,工農業發展水平較高,發展中國家則相反。
(4)發達國家以出口工業製成品為主,發展中國家以初級產品或半成品為主。
(5)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眾多,但近年來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即人口由城市轉向農村;發展中國家農村人口眾多,城市化水平低,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造成嚴重的城市問題。
4、造成發展中國家經濟落後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首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歷史上曾經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剝削和掠奪,導致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結構單一,對發達國家依賴嚴重也是原因之一。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礦產品的出口價格過低。
5、「南北關系」:針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分布的南北差異,國際上把這種經濟發展差別說成是「南北差距」。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關於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商談,叫做「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相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國際合作】
1、任何國家在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與其他國家發生不同程度的聯系。發達國家需要在發展中國家購買原料、出售產品。發展中國家則需要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設備、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並購買一些本國難以生產的產品。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需要在彼此之間進行積極的交往與合作。
2、隨著世界各國和地區間的經濟聯系的日益密切,國際組織在全球和區域合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聯合國(UN):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成立於1945年,現有成員國190多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聯合國的主要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友好關系,促進各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聯合國的主要機構有:安全理事會、經濟與社會理事會、聯合國大會、秘書處和國際法院。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簡稱安理會,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安全的主要機構,由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這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美國。
(2)世界貿易組織(WTO):重要的全球性經濟貿易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部長會議是其最高權利機構,秘書處為日常辦事機構,負責人稱總幹事。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職能是減少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限制,控制和減免減稅,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3)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際體育組織。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奧林匹克的精神是「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理想是「和平、友誼、進步」。
(4)紅十字會:以人道主義為宗旨,防止並減輕人類疾苦,保護人的生命健康;保障人類尊嚴;為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社會福利而工作。
認識大洲
一、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1、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個大洲,民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亞洲位於東半球,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亞洲按地理方位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和東南亞六個地區。
(2)地形和地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和世界上著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都坐落在亞洲。亞洲中部高四周低的特點導致河流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
(3)氣候:亞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西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人文環境:
(1)人口: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亞洲人口約36.8億,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的地區,其中有6個國家人口超過1億。
(2)民族:亞洲大小民族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有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分別創造了各自的文化和華夏文化、印度河文化、恆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不同和民風民俗。
(3)經濟:亞洲地域遼闊、不同國家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差別很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如日本;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很大,如亞洲新興的工業國家,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沙烏地阿拉伯等。
二、歐洲
1、位置:大部分位於35°N-60°N之間,屬於北溫帶,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
2、范圍:大致分為北歐、西歐、南歐、中歐四部分。
3、氣候:平原為主,有利於海洋溫和濕潤氣流深入內部,從而形成了面積廣闊的溫帶海洋性氣候。
4、洋流:以大西洋暖流經過,增加濕度,提高冬季氣溫。
5、地形:
(1)平原:以萊茵河為界,以西為西歐平原,以東為波德平原。
(2)山地: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的阿爾卑斯山脈。
6、河流:
(1)多瑙河:發源於德國西南部山地,注入裏海,是歐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河流。
(2)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麓,向北注入北海。
三、非洲
1、位置:西臨大西洋及其邊緣海幾內亞灣;東部瀕臨印度洋,東北臨紅海;地跨南北半球,絕大部分位於熱帶地區。
2、氣候: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並且氣候和自然景觀形成大體以赤道為中線呈南北對稱分布的特點。
3、經濟: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4、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認識地區
1、東南亞
(1)位置
緯度位置:10°S-25°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絕大部分為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明顯;交通位置:處在南北兩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大洋之間的「十字路口」,而位於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氣候的類型與分布
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的北部以及菲律賓群島的北部。
(3)地形的特點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
2、中東
中東地理位置特殊,處在「兩洲三洋五海」之地。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波斯灣的石油主要通過三條航線運往美國、日本和西歐各國。
3、歐洲西部
(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
歐洲西部是指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為500萬平方千米,占歐洲的一半左右,這里的人口稠密,國家眾多,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本區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也是世界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其工業部門以製造業為主,從事製造業的人口比重很高。
(2)發達的畜牧業和旅遊業
本區地處中緯大陸西岸,常年受盛西風的吹拂,形成了溫和濕潤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這種氣候有利於多汁牧草的生長。歐洲西部自然條件多種多樣,使大得大自然的山、水、光、氣、動植物等景觀巧妙結合,構成千變萬化的自然景觀。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黑種人的故鄉
本區東臨印度洋西臨大西洋;赤道從本區中部穿過,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則分別從本區北部和南部穿過。
(2)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
本區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出口農礦等初級產品,價格低廉,同時,許多工業產品要從國外進口,價格較高,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3)人口、糧食與環境問題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第一位,為2.4%,則撒哈拉以南甚至更高,為3.0%左右,人口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和經濟增長的速度,從而形成本區嚴重的人口問題和糧食問題。
5、極地地區
(1)位置范圍
北極地區是指北極圈以北的廣大區域,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和沿岸的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陸地和島嶼;南極地區是指南極圈以南的廣大區域,包括南極大陸以及周圍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2)自然環境
酷寒、乾燥、烈風是南極地區氣候的主要特點。北極大部分地區終年冰封,但氣溫不如南極冷,降水要比南極多,風速沒有南極大。
認識國家
美國
1、位置:跨寒溫熱三帶,臨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跨北美洲和大洋洲。
2、范圍
(1)本土:48個洲。
(2)海外:
阿拉斯加州臨北冰洋、太平洋,北極圈穿過;夏威夷州位於太平洋中,北回歸線穿過。
3、面積:937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四位。
4、居民:
(1)人種:白種人(85%多),黑種人(約13%)、黃種人。
(2)人口分布不均:70%以上分布在城市,50%以上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
(3)人口遷移:從東北部向西部、南部、「陽光地帶」遷移
5、地形和河流
平原面積約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佔全世界耕地面積的10%,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長河。
6、資源:
礦產、森林、草原等豐富;資源耗費量大,工業生產需求多,高消費和高浪費。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同時發達的工農業和較高的生活水平,使美國同時又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費國和廢物排放國。
7、農業:
(1)條件:
美國國土遼闊,國土面積937萬平方千米,成世界第四位,而且,本土全部處於北溫帶,氣候適宜,平原面積廣大,使美國耕地面積廣大,佔世界耕地面積的10%,而密西西河和五大湖的淡水又為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水源,這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2)農業生產實現專業化和機械化
美國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和環節者實現了機械化和專業化,形成了一些農業帶。美國農業生產規模大,生產效率高,農產品產量大,成為世界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
劃分依據:自然條件和市場需要
劃分:乳畜帶、棉花帶、玉米帶等。
好處: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機械;提高農業生產技術。
8、工業:
(1)特點:美國工業現代化程度很高,擁有完整的工業部門體系,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
(2)分區:美國工業分布在三大地區,東部、南部和西部工業區。
①東部地區
條件:資源方面有阿巴拉契亞的煤,五大湖西部的鐵;交通方面是大西洋沿岸許多優良的港口,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便利的水運;平原肥沃。
部門:鋼鐵、汽車、化學
城市:紐約、華盛頓、芝加哥等。
環境污染比較嚴重
②南部地區
條件:墨西哥灣北部的石油和港口,便利的鐵路運輸
城市:休斯敦、亞特蘭大、達拉斯等
部門:石油、飛機、宇航、電子
③西部地區
條件: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和貫穿美國東西的鐵路
部門:宇航、飛機、電子
城市: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
未完 你把郵箱發過來
C. 初中地理期末工作總結
本學期我擔任 年級\ 個班的地理課教學。由於中途接手這些班級,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多方面了解學生情況,根據學生實際,認真鑽研課程標准,結合備課組的教學計劃,積極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具體總結如下:
一、 學習新課程標准,以當前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初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技能,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進行目標的細化,從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角度進行落實。即不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或了解知識獲得的過程,為了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觀念及愛國情感。
教學中,要視學生為知識的創造者,而不僅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接受者培養。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只有學生學會了學習,教學才變得有意義和有希望。要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在班級教學中,班級之間有差別,學生個體也有差異,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採用分層教學,以先帶後,承包互幫,展現學生個性風采,凸現團隊式學習,建立學習型小組。遵循進步就是優秀的原則,突出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學生實際,加強學生的地理基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這批學生大部分在初一沒有學好地理,地理基礎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識也不具備,更不用說養成地理思維和方法,在觀念上他們把地理當作副科、次科,對地理學習不重視。對初二的學生來說,由於地理是綜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佔的分數不多,學生也輕視地理學習。我們的學生在初一階段成績也很差,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缺乏自信。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認真,練習作業應付了事。針對這些情況,我在課堂上時刻通過激趣是學生保持注意,重點要求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多從初中生活,地理學習等方面給以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滲透先進的學習觀念,讓學生體驗成功,培養自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突出強化地理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搞好常規教學,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
由於初中地理強調對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說「理」,難度較大。因此,我在備課前,認真研究教學標准,綜合各種版本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適當增加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深度。平時多收集一些相關的時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號成功返回,台風事件等,結合本地的自然環境和經濟建議成就,注重生活與所學知識內容的聯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為知識興趣的切入點,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點、難點,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寫出較好完整而詳細的教案。
在備好課的基礎上,講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45分鍾的教學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學成績的關鍵。在課堂上准確無誤的向學生傳授教材知識,經常啟發學生思維,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分析問題深入淺出,列舉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例剖析難點,創設寬松的課堂氣氛,師生互動,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掛圖,圖片,標本,有時藉助多媒體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如:地形剖面圖、鋒面雨的形成等。讓學生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課堂效率有較大提高。第三,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有關章節內容,對全體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如大氣污染,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破壞等。
我在教學中嘗試開展多樣化的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如開展研究性學習,地理小論文,野外考察,調查報告等。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獲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圖,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辯證的思維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具有活躍的思維,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D. 如何進行中考地理復習
眾所周知,文綜里的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很多文科學生在地理學習與復習方面總是覺得毫無頭緒,而且覺得花了時間效果卻不明顯。下面我想就此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復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
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能對整個高中地理知識進行全面的有重點的掌握。可以節約時間,有效地進行針對性的復習。而且在知識整理加工的過程中,會伴隨一系列思維活動,如分析、判斷、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推理等,經過這一過程可以加深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也可以發現問題、彌補漏洞、糾正錯誤。在對基本原理、規律的探究、發現、歸納和應用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多思、敢問、善問,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二、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的同時,要注意知識的有機結合與遷移。
要正確處理好高中地理與初中區域地理之間的關系,以高中系統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當涉及到相關初中地理知識時要進行串聯復習,並落實到區域圖上。對於基礎和主幹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體應用。高考試題往往通過大量引用課外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景,構成新的問題角度,從而考查學生的能力。但是無論如何,其考查的落腳點仍然是地理學科的基礎和主幹知識。所以我們必須抓住各部分的基礎和主幹知識,尋找各部分知識與其他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綜合的思維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復習中取得較好的效果。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識學習更加透徹、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拓展思考與解答地理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三、適度練習,規范訓練。
四、分析考題,體會特點。注重解題能力的培養。
歷年高考題常以教材以外的知識為切入點,重在考察學生臨場的應變能力、遷移能力、聯系綜合能力、表述能力。高考不會考「死記硬背」的知識,不會重復書本上的原詞原句。所以,要重視圖像語言的判讀和分析,學會聯系遷移,靈活運用。尤其是對各類圖表題的分析能力的培養。要能通過對圖表的分析,調動課本知識。對知識進行遷移與運用。
五、注重知識面的拓展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知識都與地理有關。在平常的學習中不一定要天天抱著課本學習,可以看一些《探索與發現》《自然世界揭秘》《動物世界》等之類的電視節目,還可以看一些世界地理雜志等。在看這些節目與書籍的同時,一方面減輕了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在輕松之餘還拓展了知識面,同時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有啟發。
總之,地理的學習不是常人所說的背一背就可以得高分。也不是常人所說的很難很難。只要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把握知識主幹,學會調用課本知識,學會運用數學的分析推理對各類圖表進行分析,善於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學會答題一些技巧和規范。地理是完全可以學好的!
E. 中考地理該怎麼復習
地理復習方法
一、強調各單元知識結構,加強知識間內在聯系
有了地理基本知識後,就能以此為知識的生長點去獲得更多的知識,就能夠運用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決千差萬別的實際問題,就能夠進行創造。地理課本中的文字系統、圖像系統、練習系統三者是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成為該學科完整的知識體系。一些同學在復習課本時,只重文字,忽視圖像,不看課後練習,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與圖像、課後練習有關聯,這樣就會出現知識弱點和盲區,在不該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後期復習,不可忽視圖像和練習部分,更應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學科的知識結構,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復習課本時,一定要建立起知識網路。例如,復習「氣候」時,我們可以從氣候的四大因子:氣溫、降水、氣壓和風展開聯想。使高、初中地理結合起來,以一個知識點為中心,盡可能拓展其外延,盡量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這樣,知識才能轉化成能力。
二、進行專題訓練,培養地理思維能力
在第一輪復習的基礎上,進行專題復習,可以使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也更能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系的分析能力。專題復習有多種專題劃分方法,但我本人更傾向於把地理教材內容概括為四大系統。
專題一,地球運動系統。包括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水體的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地理事物時空變化。本專題內容分屬於教材不同的單元,但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地球運動能否引起大氣運動、水體運動。這就要求學生從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去分析問題,從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規律,也可以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讓學生掌握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性,讓他們遇到某一事物的時候會自己分析,自己找規律,做到舉一反三。
專題二,人地關系系統。包括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復習人口問題時,傳統型和過渡型選修新老教材有明顯的矛盾,新教材表達更為合理、科學,因此在復習時應以新教材為准。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貫穿在教材很多單元,我們要把它們從教材中提取出來,分析其成因、規律以及對策。
專題三,區域地理系統。它包括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有人說區域地理是地理科試題的瓶頸,這么認為也不過分,因為區域地理是文綜合考試命題的出發點,而高考涉及的社會熱點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學生必須有清晰的區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極強的應變能力。在本專題的城市區域中新老教材有差異,對於城市地域結構與功能分區中的工業區和住宅區位置,新教材採用的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因此採用新教材的說法更合理。
專題四,地理圖表系統。包括日照圖、等值線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計算。圖表分析是學習地理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學生分析、判斷能力的理想手段,圖表的閱讀分析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在高考中的表現,在專題復習中,要求學生達到圖文轉換、圖圖轉換,並能對圖表綜合歸納讀出各種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決問題。教師應設計一些變式圖讓學生訓練,也可以讓他們自己畫變式圖。近幾年的文綜合試卷中都把相應的地理信息分別以圖、表的形式呈現,命題的立意在於對圖表的分析、歸納能力的考查。
三、加強學習方法指導,注重綜合復習
能力目標是通過教學中的學法來完成的,考前這一段時間要注意指導學生的復習方法,指導他們自己整理出基礎知識,總結出知識規律,構建知識網路。在專題復習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綜合復習,因為綜合復習具有邏輯性強、復習的知識面廣、學生思維訓練多等特點。在綜合復習方面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尋找資料和素材,引導學生思考,誘導學生分析解答問題。可以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綜合分析,也可以對區域地理中的某一個熱點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綜合分析某一個區域時,一般包括8個方面:位置、氣候、地形、河流、資源、交通、農業、工業。對一個問題一個區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對照以上幾方面檢查,並引導學生尋找思維線索,設計出綜合問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具備積極有效的思維。進而學會思考,學會運用知識,逐步形成綜合能力。
四、精選習題,加強模擬訓練
考前做一定數量的習題,是鞏固知識,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須防止讓學生沉溺於「題海」而不能自拔。教師應該精選資料,要設計貫徹訓練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思想的習題,並在練習中注意設置有訓練意義的情境。讓學生在解題中了解考試命題的原則及思路,研究題目類型,揣摸解題方法,從而掌握各類題目的基本特徵及解答規律,不斷在解題的過程中總結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遇到新問題時,可迅速確定解決思路。另外,對不同的習題可解答到不同的程度,有的習題要一步一步認真解答,而有的習題則可略去復雜過程,或乾脆「看題」,即尋找解題思路而不動筆。最後對超教材、超教學大綱的偏、難、怪題應堅決放棄,避免無謂浪費時間和精力,掌握復習的主動權。
對於每考必失誤的「弱點」知識,除加強相關課本知識的復習外,還必須針對「弱點」進行定點訓練。定點訓練,教師應准備出高質量的針對性強的試題,限定時間高標准地完成訓練任務。然後應進行批改,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評講,剖析命題思路,引導解題思路,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通過老師講評,讓學生發現題目背後蘊涵的學科思想。然後採用「練習----課本----練習」的復習模式,以做練習題為主線,每題必聯系課本、雙基。在課本知識指導下,再去練習。眾所周知,解題訓練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應變能力,提高考試成績,但解題訓練必須以系統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抓基礎是根本,解題訓練僅僅是進一步掌握基礎知識和提高基本技能的手段,是一種「根據問題來復習鞏固知識」的方法,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錯位。為了提高實戰能力,必須認真參加模擬考試,積累考試經驗。
亞 洲
第一節 概述
復習考試內容
亞洲的位置和范圍。世界第一大洲。東部的島弧。南部的三大半島。以山地和高原為主的地形。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的名稱和分布。主要的河流、湖泊。復雜多樣的氣候,季風氣候顯著。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知識要點
世界第一大洲 亞洲在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與歐洲陸地接壤。亞洲南部有三大半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東部有一系列島嶼組成的島弧,即千島群島、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等;東南和南部海面還有許多群島和島嶼,如馬來群島。
亞洲面積約有4,400萬平凡千米,幾乎佔世界陸地面積的1/3,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有48個國家和地區。按地理方位,通常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等幾部分。
高原、山地為主的地形 亞洲的地形起伏很大,高原和山地面積很廣,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約1000米。
亞洲的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巍峨突出,雄踞中部,向西有伊朗高原、向南有德干高原,向北有蒙古高原。這些高原的平均海拔都比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低得多。
亞洲著名的大山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和興都庫什山脈等,它們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的外圍。
亞洲的許多大河都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其中向北流入北冰洋的大河主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西西伯利亞平原。向東流入太平洋的大河主要有黃河、長江,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向南流入印度洋的大河主要有恆河、印度河,它們的中下游地區有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大河,水利資源都很豐富,又有灌溉和通航的便利,經濟意義很大。
亞洲西部的裏海,位於亞歐兩洲交界處,是世界面積最大的湖泊。
氣候復雜多樣 季風氣候顯著 亞洲范圍廣闊,地跨寒、溫、熱三帶,又名各地地形和距海遠近不同,氣候復雜多樣。
(一)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那裡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稀少。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
(二)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處內陸,受海洋的影響小,屬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三)亞洲北部,冬季漫長,氣溫很低;夏季短促,但較溫和。那裡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只有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島嶼,終年嚴寒,屬極地氣候。
(四)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終年炎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地區,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成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五)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終年氣溫很低,多雪峰冰川,屬於高山氣候。
復習題
選擇(下面各題的四個答案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
1、亞洲氣候的主要特徵是:
A.復雜多樣,西部海洋性氣候顯著; B.廣闊的大陸導致了單一分布的大陸性氣候;
C.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 D.復雜多樣,西北部極地氣候分布。
2、亞洲最南部的大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帕米爾高原; C.伊朗高原; D.德干高原。
3、位於南海和猛加拉灣之間的大半島是:
A.阿拉伯半島; B.中南半島; C.小亞細亞島; D.印度半島。
4、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湖泊是:
A.貝加爾湖; B.青海湖; C.蘇必利爾湖; D.裏海。
簡答
1、亞洲大河的流向與地形有什麼關系?
2、為什麼亞洲為世界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
答案:選擇題:1、C 2、D 3、B 4、D
簡答題:
1、由於亞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亞洲河流一般發源於中部高原、山地,向四周輻射。
2、亞洲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海陸熱力差異大,因此主 要受海陸之間熱力差異影響的季風氣候也就最顯著。
重要還是你靠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加油!
F. 關於初中地理中考復習的知識梳理問題
地理會考技巧 1、認真審題審圖
審題要做到,一不看錯題;二不遺漏題;三要看全題;四要審准題。
2、全面思考要回答的問題
認真思考答題的各個方面,是答好簡答題的保障,它可以防止漏答。而且在復習備考中應掌握必要的答案結構,如資源問題(開源、節流)、評價(利與弊)、地質作用(內力與外力)、區位因素(自然與社會經濟因素)、地理規律(時間變化與空間分布)等。探究類(解答的關鍵在於把握題目情境與相關地理知識和原理之間的聯系,同時體現出現代地理價值觀,即正確的環境意識及因地制宜、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等觀念。)
3、答題要「簡明扼要、條理分明、切中要點」且一定要用地理專業術語。
題目審好了,回答問題的方面想全了,接下來就是要落實答題的知識要點。組織知識要點要做到層次鮮明、條理清晰、重點突出、簡潔明了、字跡工整,同時還要做到術語專業。回答地理問題時有一大忌,就是不用專業術語,講白話,這就違背了科學嚴謹的本質
長期以來,地理初被家長看作「副課」,不被重視,影響了老師在教學中的積極性,導致學生學得不扎實,使得高中學生的地理知識普遍匱乏,直接影響高考成績。新課改以來,我省初中地理教學得到重視,制定了初中地理會考制度,並且會考分數與中考掛勾。為此,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每個地理教師必須努力做到的。在我從教地理教學十幾年中,我認真探求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我教的每屆學生統考、 會考成績都在全縣名列前茅,現將我教學中高效的復習迎考辦法介紹如下:
首先,要掌握好考試的命題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會考的目的是全面、 准確地考查初中學生地理學科學習目標方面達到的水平,考查內容依據《課程標准》,重視各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空間規律,相互聯系,發展變化,充分利用地圖語言來呈現試題內容,重視考查學生的地理觀念,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思想。根據近年來考試內容分值分配情況分析,地理基礎知識20%左右,中國地理50%左右,世界地理20%左右,宣城地理10%。考試題型是單項選擇50%,填圖、 繪圖、填表、分析圖、簡答等50%。
把握住了這個大方向,復習的綱目,重點就很清晰了。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教材按照大綱的要求需要48課時,實際只有33課時左右(每周兩節),如果與大綱同步新課都上不完,那就談不上復習了,我在教學中打破大綱的制約,突出教材重點。第一章 四大產業用五個課時,主要分析農業、工業、 交通運輸業、 高技術產業的經濟地位發展前景及分布,我國主要鐵路干線鐵路樞紐及主要海港,學生回家預習後,使用電腦多媒體動畫填圖游戲,強化訓練。第二、 三、 四章沿海萬里行,陸疆萬里行,黃河萬里行,長江萬里行,用13個課時,北京、台灣、 香港和澳門、安徽用4個課時,其餘30個省級行政區用9個課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新課前要求學生在家預習,課上使用電腦多媒體,出示各個省市的地形圖和政區圖,分別有所側重地介紹各省級行政單位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旅遊景觀,以及發達的交通運輸設備。使用比較法、列圖表、 有些地區可以打亂教材章節順序,根據差異性相似性,空間聯系進行組合,有些章節讓學生分組討論後,在老師引導下自學完成。
按照會考時間的安排,還剩餘13—15課時用來完成迎考前的復習。
其次,要運用節時有效的復習方法。我把湘教版初中地理復習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地理基礎知識部分需要2個課時,第二部分世界地理部分需要4個課時,第三部分中國地理部分需要8個課時,第四部分宣城地理需要1課時。
一、地理基礎知識部分的復習:使用電腦多媒體完成: 1、 掌握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比例尺大小運用及計算; 2 、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及繪制; 3、 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5 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性質,東西半球劃分的依據。
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空間感強,要尋找新視點才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例如關於東西半球的差別可以畫一簡圖,老師指圖報東西任一經度學生回答,很快就能掌握。
二、世界地理部分的復習:使用電腦多媒體完成。1、掌握七大洲、 四大洋的位置、 地形、氣候、 河流的特點;2 、七大板塊運動與地震分布;3、 天氣和氣候區別,識別天氣符號;4 、了解世界氣溫降水分布規律和降水各地區的差異;5、 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特徵;6、 舉例說明緯度位置、 海陸分布、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7 、世界三大人種分布地區及特徵,世界的語言和宗教;8、 聚落與環境的關系;9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10、了解幾個經濟大國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發展等情況。
這部分內容多,復習時間又緊,我在復習中,隨時注意啟發學生將同類事物進行比較,縱橫向對比較,並將知識點時時落實在圖上。例如:講到歐洲。輪廓、 地形、地勢就與非洲輪廓、 地形、地勢南亞地形進行比較,講北美的氣候時與緯度相當的歐洲西部,北亞地區對比從而得出本區氣候特點和影響氣候的因素,通過比較,求同存異, 達到條理化,對學生的識記大有幫助。
三、中國地理部分的復習:使用電腦多媒體完成。1、要求學生掌握我國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領土面積、 鄰國、瀕臨的海洋,記住34個省級政區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及輪廓;2 、我國人口數,計劃生育的重要性,我國人口分布特點及民族分布特徵;3、 地形地勢特徵,主要山脈分布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分布及特點;4、中國的氣候特徵、溫度帶、干濕地區、氣候類型的劃分,特殊天氣及自然災害;5、內流河外流河的水文特徵及劃分,長江、 黃河的概況;6 、自然資源,分類及特徵;7 、我國石油、煤、 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地;8、 我國土地資源使用類型及比重,珍惜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性;9 水資源的分布規律,解決水資源不足採取的途徑(主講南水北調);10、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依據及位置、 范圍、 面積、人口、 地形、 氣候、 河流、 農業、 礦產、 名勝等等。
這部分內容是考試分值高的部分。內容多,在復習時要注意知識之間的銜接,例如:講34個省級行政單位簡稱、行政中心及輪廓可以結合沿海萬里行、 陸疆萬里行、 黃河萬里行、 長江萬里行進行,系統完整地介紹各省位置、 自然環境、交通及工農業生產情況,這樣學生對各省市就有了全面而系統地了解了。
四、 宣城地理部分的復習:使用電腦多媒體:1 、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及主要河流分布;2、 掌握宣城市行政劃分、 人口及民族、 兩大河流、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的分布;3 、宣城市的工業、農業、交通及旅遊業發展情況;4 、宣城市各縣市的特色。
鄉土教材作為必考內容,目的是貫徹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體現宣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宣城的情感,讓地理走進我們的生活。
在復習時盡量結合實際,例如,講宣城市的交通,我運用家鄉-廣德三省交界處的地理位置,來講宣杭鐵路、318國道及皖贛鐵路等,這樣貼近了學生們的生活,拓展學生們的學習內容,活學活用教材,學生掌握起來快的多。
以上是我的井蛙之見,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G. 生物地理中考重點歸納
地理;把世界之最記好抄,還有中國的幾條襲重要交通干線,東南西北西大區域的氣候問題,還會考到民族,還有地理謎語之類的比如「船出長江口」是哪個地方答案是上海,四季如春——昆明。
生物:人體細胞,比如會問「血細胞由什麼組成」植物細胞-"葉綠體「、之類的。還有男女染色體有多少條,再看看動物類的。
H. 關於中考地理的
「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下面就如何學好中學地理,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若有不妥,誠望指正。
一、切實做好學習常規工作,是學好中學地理行之有效的方法
學習常規工作,是同學們獲取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的常規性工作,也是學習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它通常包括確定目標,制定計劃;課前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單元目標檢測、總結等環節。切實做好這些環節,是同學們學好中學地理的最佳方法。
1、確定目標,制度計劃
目標就是方向,有了目標,同學們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學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目標。同時為了達到目標,就要制定計劃。學習目標有遠期、中期和近期三級目標,為了便於檢測、指導同學們訓練以及了解地理教學大綱中課程安排的特點,應以近期目標為主。要求同學們在教師幫助下明確自己在一個單元需要學習什麼,知道能力水平要達到怎樣的高度和自己採取怎樣的辦法措施等,每個單元目標實現以後(不論實現程度如何),都要及時進行學習小結,分析成敗原因,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運用「制定目標計劃—學習—目標檢測—總結—調整學習策略」的模式,經過3至5單元的訓練,使之成為同學們的學習行為習慣。
2、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同學們接觸新知識的開端,是學習新知識的第一環節。預習能培養同學們的自學能力、自學興趣、自學習慣。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預習質量,避免預習成為走過場的形式,同學們可以採用「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的預習模式。例如:《高中地理》第十章《人口與城市》中的第一節「人口的增長和分布」,是什麼(人口)→怎麼樣(增長和分布)→為什麼(影響因素)。再如:新教材第八單元《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中的8.1「環境問題的表現與分布」,是什麼(環境問題)→怎麼樣(表現與分布)→為什麼(產生的原因)。同學們也可以採用分步驟預習的模式。第一步,先看教材中有幾個黑體字標題,從中可以了解教材講了幾個方面的大問題;第二步,根據每一個標題下面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大體確定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般情況下,對重點和難點,教材都給予較多的文字敘述和圖表示例,因而教材篇幅較大;第三步,在第一步、第二步的基礎上,確定預習重點—即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預習時,對一般內容快速閱讀,重點和難點內容則應詳細閱讀,要找出教材中知識結構的層次和各層次間的內在聯系,分析、掌握重、難點知識的關鍵,從而在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難點知識。例如:對「新教材第七單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中的7.1′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的預習,教材有三個黑體字標題,反映了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三種主要方式:即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商業;然後從三大標題後的教材篇幅大小,文字和圖表多少可確定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可作為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最後把預習重點放在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兩大問題上。
當然,預習方法,要不斷嘗試,力求找出適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預習時作簡要的筆記,將重點知識畫線,疑難知識打問號或作標記,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聽課效率。
3、課堂專心聽課
聽課是同學們獲取新知識、復習、鞏固舊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釋疑解難的主渠道,是學習常規的最重要環節。因此,同學們要認真聽好課。同學們聽課時要做到五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要求同學們聽課要精力集中,全神貫注,不走神,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思考,積極思維;眼到要求按照老師的意圖,或看黑板,或看課本,或看地圖等;耳到要求認真聽課;手到要求或記筆記,或勾畫課文重、難點,或做演示操作等;口到要求默讀 、朗讀、提出問題、回答問題等。五到中最重要的是心到,只有心到,才能眼到、耳到、手到、口到,才能使眼、耳、手、口四者並用,並協調一致,高質量地完成聽課任務。同學們聽課要帶著疑問聽,要特別關注老師是怎樣講解重點、難點知識,採用怎樣的思路,怎樣的教學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學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知識,解決疑難,更要學會掌握知識,解答疑難的方法。同時還要認真做好地理課堂筆記。做課堂筆記可採用三法:⑴標記法:把老師授課中的著重點,在課文文字內容密切處畫上紅線、紅圈等標記。⑵見縫插針法:讓學生在課文空白處記下老師授課時的注釋,或者分析判讀圖像的方法,正確與錯誤的區別點。⑶歸納重點法:在筆記本上重點記錄教師授課時對相關地理概念的解釋,對相關地理原理,地理規律進行歸納的要點、知識拓展點以及解答地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等。記筆記的內容可以包括:一是記錄老師的板書,這一總分是筆記的主要內容;二是根據老師的板畫,在筆記本上動手繪制一些內容重要的簡單圖形,如:夏至和冬至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近地面風的形成示意圖,冷、暖鋒天氣圖,水循環示意圖,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三是記錄老師講解的典型範例。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同學們要花大部分的時間進行閱讀教材、聽老師講解、思考問題和做課堂練習等活動,所以,同學們做筆記要遵循簡而精的原則,避免只顧做筆記而忽略了其它課堂活動。
4、課後及時復習和作業
復習和作業不是目的,而是為了及時鞏固預習、聽課所獲知識而採取的一種有效手段。根據人類的遺忘規律,復習和作業需課後及時進行。一般來說,在復習完相關教材內容,筆記的基礎上,再來獨立完成作業效果較好。
5、搞好單元目標檢測、總結工作
每學完一個單元,自己學習成效怎樣?目標實現程度如何?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成敗原因是什麼?還存在什麼問題?以後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來糾正和解決存在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同學們以積極的心態完成目標檢測、總結工作,從而明確自己的學習情況,以便確定今後的學習目標和制定計劃。因而,單元目標檢測、總結也是同學們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二、結合學科特點,掌握學習中學地理的科學方法,是學好中學地理的捷徑
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同學們是主體。同學們要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端正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還不夠,還需要養成主動自覺的學習習慣,並能獨立獲取、駕馭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要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必須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是同學們學好中學地理的捷徑。
1、學習地理應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
地理學科是研究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及人類與環境關系的一門學科,學習中應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同時,我們人類為了協調與環境的關系,走人類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就應該掌握較全面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運用知識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以造福自身。
2、學好地理要注意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
地理學科是跨越文、理的綜合性學科,它的內容十分豐富,兼自然、人文兩 大領域。除地理專業知識外,還涉及文學、歷史、哲學、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及工農業生產等 知識領域。地理學科是高考文科綜合和文、理大綜合試卷設計的最佳出題基點,試題設計可以地理知識為基礎,綜合政、史、地,甚至綜合中學所學學科。因此,學好地理至關重要,同學們還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以便觸類旁通。這一步,隨著同學們學習的深入會越來越多的體會到。
3、學習地理要採用綜合、分析、歸納的方法
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這是其它任何學科所不及的特點。表現為:在自然地理的各種事物、現象和過程之間,人文地理的各種事物、現象和過程之間,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地理只有採取綜合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地理事物的復雜性、整體性和內在聯系性。例如,「我國設立經濟特區的條件是什麼?」對這一問題,應從特區的地理位置、歷史上為僑鄉的因素、交通條件、勞力與技術、國家的政策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較為完整的認識。又如,「我國為什麼要在北京、香港九龍之間修建『京九鐵路』?鐵路建設在選線時應遵循什麼原則?」對這一問題,應從地理位置、我國南、北方貨物及運輸狀況、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另外,還要考慮鐵路沿途穿越地區的地形、地質狀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真正理解「京九鐵路」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以及鐵路建設應遵循的原則。
4、學習地理要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
地理學科還具有區域性的特點,這也是其它學科所沒有的顯著特點。任何區域(分區、分國)都具有本身不可替代的區域特徵(位置、自然面貌、經濟發展等)。因此,學習地理,應通過分析對比的方法,找出區域間的差異及相關聯系。這是學習尤其是復習區域性地理問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分析對比的內容很廣泛中,可綜合比較,也可單項比較;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可進行橫向比較,也可進行縱向比較……例如:在復習我國南、北方差異時,可從位置、范圍、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資源、農作物、農業基地、工業基地或地帶等方面列表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對我國東部季風區和西部非季風區的自然條件的差異也可用分析比較法;復習「英國、日本地理」,可從位置、范圍、自然條件、工農業發展狀況,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進行綜合比較。運用比較法,還可以幫助同學們認識和區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頒以及地理規律。例如:對「天氣」、「氣候」;對「水資源」和「水力資源」;對「礦物」、「礦產」和「礦床」等概念的學習記憶最好採用分析比較法。對「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特徵」的學習可列表比較。總之,通過比較和認知,可以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記憶。
5、學習要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地理事物、現象,樹立正確的人地觀
地理教材的內容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其內容可分為兩大類:其一辯證唯物主義的人地觀教育(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其二,思想品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國情國策教育、熱愛家鄉教育等)。通過學習,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認識世界、分析世界,正確地評價世界和我國的自然、人文地理狀況,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6、學習地理要理清地理知識的網路,建立知識框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為了能從總體上把握教材,掌握地理知識的體系及屬性,以便進行綜合歸類、因果分析、異同比較等,從而較好地理解並掌握系統的地理知識及技能。這就需要在學習尤其是復習的過程中,理清地理知識的網路,建立知識框架。例如:每學完一個單元或一個專題後,同學們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嘗試製作復習綱要圖表,反映這個單元或專題內各地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框架結構及知識要點。又如:學習了日本、英國、美國等各國地理之後,可將需要共同掌握的問題歸入下列框架中,這樣便於知識的儲存、對比和記憶。
7、學好地理要採用學以致用的方法
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可以直接為生產建設服務從而作出有效的貢獻,可以說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同學們學習時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注意將課本上、書本里嘗到的知識和技能,同周圍見聞的事物聯系,同當地和祖國的生產建設聯系,同國內、國際時事的熱點、焦點聯系。而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格言,對學習地理尤為重要。同學們應充分利用外出和各種書刊、新聞媒體網路等,盡可能地開闊自己的地理視野,了解自己所在地區難以感受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要盡可能地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使書本知識在野外觀察和社會活動中得到應用,這樣既能有效地培養觀察、實踐、思考、分析能力,又有利於知識技能的活學巧用,從而增長才乾和智慧,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8、學好地理要學會掌握用圖的方法
地圖形象、直觀,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基本工具。因為任何地理事物都存在於一定的空間,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也離不開空間。因此,學好地理知識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樹立空間概念。具體而言,就是要掌握地圖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包括識圖、讀圖、填圖、繪圖、析圖等技能。對地圖的正確使用是重要的地理技能。讀圖用圖的過程,可以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和記憶能力,也可使同學們進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空間組合。但掌握用圖方法需要持之以恆的訓練。
⑴同學們要熟練掌握地圖的基礎知識,明確地圖構成的基本條件及要素。用圖時,能准確地認清圖中文字、符號、點、線、面所表示的地理含義。
⑵凡在教材中出現的各類圖像,同學們都要認真讀懂,一一理解,認識圖像所反映的地理意義及地理規律,解決有什麼?怎麼樣、為什麼等問題。
⑶對重要的示意圖、剖面圖、分布圖、折線圖、地理簡圖等,同學們要動手勾畫和繪制,以便加深印象和記憶。如月相成因示意圖、北半球氣旋和反氣旋的形成及天氣圖、世界洋流模式圖、工農業布局圖等。
⑷在學習和復習中,凡能在地圖上反映出來的地理事物(地名、資源、河流、山脈、城市、交通線等)應盡可能地表示在圖上,並能用地理術語或規范的語言解釋圖像,說明原理。
⑸充分利用填充圖冊,將所學知識鞏固在地圖上,並認真規范地按要求填寫地理事物。
⑹為了記憶圖像中的重要信息,可默圖、即不看書和圖冊,對地圖進行默繪、默記、默填。
9、學好地理要學會讀書的方法
地理教材包括教科書和地圖冊,同學們讀書應做到:
⑴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邊看課文,邊看地圖冊,把文字內容落實在圖像上。
⑵邊讀、邊想、邊產生疑問。俗話說:學貴質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善於提出問題,大膽提出疑問,不斷地思考:是什麼地方?有什麼?為什麼?怎麼樣?要增強信心,鼓足勇氣,敢於向疑難問題挑戰。同時,要打開思維,認真思考,注意方法,抓住關鍵,勤學好問,弄懂每一個疑難問題。要在不斷解決疑難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
⑶學會筆讀。勤於動筆,手腦並用,也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正如俗話所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手過一遍勝過眼過十遍」。讀地理書時,一是邊讀邊勾畫重點、難點、要點,也可以打上各種符號,必要時還可以作簡單的眉批,這樣有利於抓住要領,加強讀書印象,利於復習鞏固。二是邊讀邊寫提綱。通過閱讀教材,分清主次,理清各種關系(主次、並列、因果、從屬等),能按地理知識的結構,寫出閱讀綱要或製成簡單的表格、圖表,形成知識框架,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三是邊讀邊繪圖,即將文字的地理知識用圖的形式表達出來。
⑷聲讀對地理教材中的重點段落、重要原理或結論、需要長久記憶的知識等,可聲讀。例如:「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人民政府駐地」等一系列內容,反復朗讀,能增強記憶效果。對低年級同學可個人讀、分組讀、集中讀,對高年級的同學則可默讀。
⑸為了提高讀書效率,在讀書過程中應注意:一般內容快速讀;重要內容反復讀;疑難問題仔細讀;前後聯系對比讀,並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制定出讀書計劃。
10、學好地理要學會復習鞏固的方法
溫故才能知新。當同學們掌握了大量地理知識後,為了避免遺忘,也為了檢測的需要,同學們要掌握復習鞏固的方法,其要領是:
⑴閱讀。圍繞復習的中心課題,認真閱讀有關的教材內容、筆記、地圖、作業及試卷。通過閱讀,使同學們的知識盡快回到曾經達到過的水平。閱讀時應注意:一是採用回憶的方法了解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回憶要有條理、順序。在回憶、閱讀、思考的過程中,隨時將思考成果記錄下來,以便整理復習筆記時使用。二是對不同知識採用不同方法進行復習鞏固。對地理概念的復習,要弄清每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採用理解加記憶的方法。記憶方法多種多樣,如提高興趣法、形象記憶法、重復強化法、理解記憶法、諧音巧記法(如記憶我國儲量居世界首位的6種礦產名稱,除稀土外的鎢、銻、鋅、鈦、釩,按其諧音可用「吾北心太煩」就容易記牢了)等等。對地理原理的復習,要抓住實質,理清因果脈絡,用理解、記憶加應用的方法。對綜合性地理問題,用全面分析問題的方法。對區域性地理問題,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對規律性問題,採用歸納法。對地理時空問題,運用串編法和序列化的學習策略。地理空間內容可以藉助地圖上的一些點、線而進行串編學習。學習時注意線(交通線、重要地理界線、人口流動路線等)串點(城市、自然保護區等)、線過面(海陸、政區、地形區等)、線線交點、線的方向性等。如沿長江干線經過省區的五大鋼鐵基地,交匯的鐵路干線,所在農業基地。序列化策略,即演化過程按順序排列。如黃赤交角→太陽直射點移動→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四季更替的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等等。學習時弄清上述這些地理事物發生、發展、演變、轉化的過程,因果關系,時間先後關系,從屬關系等地理事物演變規律,是提高學習效果的重要策略,並且運用演變規律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又能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⑵整理。整理出系統的復習筆記,以便隨時查用。主要包括:知識系統提綱—使繁雜的知識系統化;各類比較圖表—讓知識更清晰;簡易地圖—形象、醒目,易於記憶。
⑶練習。做一定量的習題,是復習鞏固地理知識的主要途徑。通過練習,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加深領會。做練習時要注意:題型要靈活多樣,覆蓋面要廣,有一定的難度和綜合性;題量要適中,不陷入題海之中;選題要有針對性,以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練習要經常化。
綜上所述,功夫不負有心人。深信在地理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只要做好以上常規和掌握學習方法,堅持不懈,並在中學地理的學習中靈活運用,就一定能夠學有成效。當然本人意在拋磚引玉,同學們在學習中還要不斷探索,大膽實踐,使之更加完善,這樣對地理知識的掌握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I. 中考地理復習總結
第一章 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一. 位置優越
1 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2 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3 緯度位置及優越性
4 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二. 國土遼闊
1 S=960萬Km2 (世界第三)
2 東南西北四個端點:
東: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相交處。
南:曾母暗沙
西:帕米爾高原
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
3 漫長的陸界(2萬多KM),15個陸上鄰國
4 我國的領海和內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5 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島嶼
台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
6 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
三、級行政區劃
1、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
2、縣(自治區、自治縣、市)
3、鄉(民族鄉、鎮)
4、民族自治
5、34個省級行政區:23個省、 5個自治區、 4個直轄市和2個特區
6、北京是祖國的首都
第三節 眾多的人口
一、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人口增長過快及帶來的問題
1、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
(1)、人口基數大
(2)、人口增長快
2、人口增長快的主要原因:
(1)人口壽命延長,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較高
3、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增長快帶來的負擔
三、實行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
1、人口數量的增長要同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承載量相適應
2、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四、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
1、人口地理分界線:黑河——騰沖
2、東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
3、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
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一、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
1、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佔92%,其他55個少數民族佔8%
2、獨特的民族風情
3、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和保存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
二、民族的分布
1、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1)漢族主要分布在東部和中部
(2)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2、我國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
3、國家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發展
4、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一、中國的地勢
1、特點:
東低西高
東部:平原、丘陵
西部:山地、高原、盆地
呈三級階梯:
2、影響:
對氣候:
對河流:
對交通:
二、地形復雜多樣
1、五種基本地形齊全:
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 高原、雲貴高原。
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東南丘陵、山東丘陵、遼東丘陵。
2、主要的山脈
(1)山脈的走向
三列東西走向的山脈: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武夷山、台灣山脈。
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
西北-東南: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2)山脈構成地形的骨架
各種走向的山脈把全國分成若乾地形區,山脈常成為地形區的界線。
3、復雜的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東部主要為平原和丘陵,是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經濟繁榮的地區。三、山區面積廣大
1、山地面積:約佔1/3
山區(山地、丘陵、崎嶇的高原):約佔2/3
2、山區發展的優劣勢
優勢:發展旅遊、采礦、農業多種經營;部分水熱條件好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發展種植業 。
劣勢: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
3、開發利用山區的注意點:
•注意生態環境的建設
•預防和避免山地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第二節 氣候多樣 季風顯著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我國冬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氣溫相差懸殊
2、我國夏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南北普遍高溫
3、原因:緯度、地形
4、溫度帶的劃分及其分布
(1)劃分標准:活動積溫
(2)溫度帶:
自北向南: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要加上高原氣候區(地高天寒)。
(3)溫度帶的分布:
二、東西干濕的差異
1、我國降水量的地區分布:
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
注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一月0℃等溫線基本重合,即秦嶺—淮河一線。
2、干濕地區的劃分及其分布:
(1)劃分依據:氣候的濕潤程度(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
(2)干濕地區: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我國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面積廣大,主要位於西北部地區。
三、氣候復雜多樣
1、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2、氣候復雜多樣的影響
四、季風氣候顯著
1、季風:
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
2、冬、夏季風的特性
冬季風:寒冷乾燥 (冬季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夏季風:溫暖濕潤(形成我國的雨季)
3、季風區和非季風區
(1)劃分標准:夏季風能否到達
(2)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特徵:
季風區:降水豐富,集中於夏季
非季風區:降水稀少,全年比較乾旱
4、災害性天氣
第三節 河流和湖泊
一、我國的河流
1、內流河與外流河
判斷依據:最終是否流入海洋
2、內流區與外流區
3、主要的河流:
(1)內流河
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流河
(2)外流河——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特徵:
•水量較大,主要靠雨水補給,
•汛期一般出現在夏季
•秦嶺和淮河一線以北的河流冬季結冰,普遍形成枯水期,一些河流甚至斷流。
思考:黃河是否是我國第二大河?
二、我國的湖泊
1、內流湖與外流湖
● 內流湖基本上是鹹水湖
● 外流湖是淡水湖
2、主要的湖泊:
內流湖:青海湖——我國最大的湖
外流湖:五大淡水湖
三、河流湖泊的作用
水資源、灌溉、航運、漁鹽、旅遊等等。
四、京杭運河
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人工運河。
五、黃河的治理
1、概述:
•源頭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黃河的利用:
•上游豐富的水電資源
•黃河水灌溉
3、黃河的治理
•黃河中游的水土治理
•黃河下游加固大堤、疏浚河道
六、長江的開發——「水能寶庫」「黃金水道」
1、概述:
•源頭
•入海
•上中下游分段
2、「水能寶庫」的開發利用——上游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
3、「黃金水道」的利用
4、重點治理川江和荊江
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
第一節 自然資源總量豐富 人均不足
一、自然資源與我們
1、概念:
存在於自然界中,並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物質和能量
2、分類:
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
可再生資源:土地、森林、水、水能
二、我國自然資源數量特徵
資源總量豐富,人均資源不足
第二節 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的利用
土地利用類型:
耕地、林地、草地——農業用地
建設用地——非農業用地
二、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
1、優勢:
總量豐富;類型齊全
2、劣勢:
(1)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
(2)土地比例構成不合理: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突出
● 耕地、林地少
● 難利用土地多
● 後備土地資源不足
三、土地資源分布不均:
耕地:東部平原及低緩丘陵
林地:山地
草地:西部內陸地區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各類土地資源破壞嚴重:
水土流失、亂佔耕地、土地荒漠化……
2、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第三節 水資源
一、水是寶貴的資源
1、水資源:人類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
2、世界水資源危機的形成
二、我國的水資源問題
1、水資源短缺——我國是一個貧水的國家
(1)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污染、浪費嚴重
2、時空分布不均
(1)原因:季風氣候
(2)時間分布:
春冬少,夏秋多。
(3)空間分布:
南豐北少
三、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途徑
1、興建水庫,解決時間分布不均
2、跨流域調水,解決空間分布不均
四、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 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一、經濟發展的「先行官」1、現代交通運輸方式:
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管道…
2、交通運輸的重要性
二、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線
1、交通運輸線——經濟發展的「生命線」2、交通運輸網的分布特點:
東部稠密,西部稀疏
3、我國的鐵路干線:
1)三橫:
京包線-包蘭線;
隴海線-蘭新線;
滬杭線-浙贛線-湘黔線-貴昆線。
2)五縱:
京滬線;
京哈線-京廣線;
京九線;
焦柳線;
寶成線——成昆線。
三、轉換靈活的交通運輸樞紐
1、概念
2、類型:
單一交通運輸樞紐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四、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1、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2、鐵路——大宗、笨重、長途運輸。
公路——短途、快速、活物、鮮物。
水運——大宗、笨重、長途運輸。
空運——量少、貴重、急需,以及長途的客運。
第二節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一、農業與我們
1、概念
2、農業的重要性
二、農業的地區分布
1、主要表現:
東部與西部的差異
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1、決定因素:
(1)自然條件:氣候、地形、土壤…
(2)社會經濟條件
2、揚長避短,因地制宜
四、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1、農業問題:人地矛盾、水土流失、自 然災害、環境污染…2、對策:
(1)建立商品糧基地
(2)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
第三節 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一、工業與我們
1、概念:
2、工業的重要性
二、工業的空間分布
1、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 分布
2、具體分布:
● 鐵路沿線的工業基地;
●黃河流域的能源開發工業帶;
●長江沿線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沿海的工業區(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三、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北京中關村
2、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3、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點:
● 起步較晚,發展迅猛。
4、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特點:
● 大分散、小集中
5、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開發重點的差異:
● 沿海地區: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 沿邊地區: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 內地: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