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學凍土具有哪些特性
㈠ 在地理學科中什麼是凍土災害
凍土是指零攝氏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為短時凍土版(數小時/數日以至半月)權/季節凍土(半月至數月)以及多年凍土(數年至數萬年以上)。地球上多年凍土/季節凍土和短時凍土區的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50%,其中,多年凍土面積占陸地面積的25%。凍土是一種對溫度極為敏感的土體介質,含有豐富的地下冰。因此,凍土具有流變性,其長期強度遠低於瞬時強度特徵。正由於這些特徵,在凍土區修築工程構築物就必須面臨兩大危險:凍脹和融沉。隨著氣候變暖,凍土在不斷退化。
㈡ 自然地理學的任務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環境,和長期受到人類直接影響而使原有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人為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層,即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區間內的一個特殊圈層。它是在太陽輻射能、地球內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層的特徵要復雜得多。在這里各種固體、液體、氣體狀態的物質同時穩定地存在並且相互滲透。只有在地球的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產生和繁衍的條件,並成為生物圈進一步發展的強大因素。人類出現後,又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環境。
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內容隨著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廣泛,但主要還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特徵、結構、成因、動態和發展規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彼此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的動態過程;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研究各個區域的部門自然地理和綜合自然地理特徵,並進行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評價,為區域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研究受人類干擾、控制的人為環境的變化特點、發展趨勢、存在的問題,尋求合理利用的途徑和整治措施。
隨著自然地理學的發展以及與許多自然科學發生聯系,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按研究的特點,自然地理學可分為綜合性的和部門性的兩組分支學科。
綜合性的分支學科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區域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和歷史自然地理學等。
綜合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綜合特徵的學科。
區域自然地理學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區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發展變化的學科,也是區域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古地理學是研究和重建地質時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現象的學科。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研究近一萬年來人類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也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學,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物質組成、結構特徵形成和變化規律的學科,也有人認為它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部門性的分支學科有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等。
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的基礎上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成分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組成、結構、動態及分布等特徵和規律。它們的形成與某些自然科學有關,是自然地理學與相鄰的其他科學的邊緣學科。
地貌學又稱地形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地質學的邊緣學科。
氣候學是研究氣候特徵、形成、分布和演變規律,以及氣候與其他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大氣科學的邊緣學科。
水文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的性質、形態特徵變化與時程分配,以及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學的邊緣學科。
土壤地理學是研究土壤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的邊緣學科。
植物地理學是研究植被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植物學的邊緣學科。
動物地理學是研究動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態地理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動物學的邊緣學科。
以獨特的自然綜合體或自然地理環境的某一方面為研究對象的分支學科有:
冰川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冰體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凍土學是研究凍土的形成、特徵、發育及其分布規律的學科。
化學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布、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與化學的邊緣學科。
醫學地理學是研究人群疾病和健康狀況的地理分布、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以及醫療保健機構和設施地域合理配置的學科。它既是地理學與醫學的邊緣學科,也是應用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此外,還有環境地理學、海洋地理學、荒漠學、河流學、沼澤學等分支學科。
現代自然地理學不斷加強定量分析、生態化和應用研究的同時,還注意吸收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和研究方法,開始進行地理預測研究,並將更加重視全球環境問題。同時,自然地理學研究與人文地理學研究將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
㈢ 凍土的凍土分類
如果土層每年散熱比吸熱多,凍結深度大於融化深度,多年凍土逐漸變厚,稱為發展的多年凍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如果土層每年吸熱比散熱多,地溫逐年升高,多年凍土層逐漸融化變薄以至消失,處於不穩定狀態,稱為退化的多年凍土。
如果多年凍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大片的、連續的、無融區存在的稱為整體多年凍土;如果多年凍土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是分離的、中間被融區間隔的稱為非整體多年凍土。
又可根據凍土的地理分布,成土過程的差異和診斷特徵,可分為冰沼土和凍漠土兩個土類。 又稱苔原土,我國把冰沼土這一土壤名稱,改為冰潛育土,分布於極地苔原氣候區和我國黑龍江北部。
冰沼土是凍土中具有常潮濕土壤水分狀況,具有碳氮比>13的潛育暗色表層和pH<4.0的斑紋AB層的土壤。冰沼土土層淺薄,剖面由泥炭層和潛育層組成,土體構型為O-Oi-Cg或Oi-Cg型。
冰沼土的有機質含量低,陽離子代換量低,呈微酸性至酸性反應,營養元素缺乏。
按布里奇斯(E.M. Bridges:World Soils)的材料歸納成以下幾個亞類:
1.極地荒漠土(Arctic desert soils)相當於原始冰沼土。美國分類中的典型冰凍潮濕新成土(Typic cryaquent),聯合國分類中的冷凍粗骨土。
分布於北半球最高緯度地帶,在北美的北極島群北端、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北部、亞洲的北地群島北部等都有分布。土壤粗骨性強,表層有極薄的粗腐殖質層(Ah),其下即為礫石或岩石(R),沒有明顯潛育化現象,由於岩石風化以冰凍風化為主,表土多裂為多邊形,因此,也稱多邊形冰沼土。
2.極地潛育土(Arctic gley soils)相當於典型冰沼土,我國分類的典型冰潛育土,美國分類中的冷凍潮濕新成土(Cryaquents),部分冷凍有機土,聯合國分類中的冷凍潛育土,冰凍有機土。
廣泛分布於前蘇聯、加拿大北部,系低地永凍層上發育而成。具有泥炭層(Oi),厚約8厘米左右,其下為帶有赭色斑點和暗色有機質花紋的淺藍色潛育層(Bgsh),母質富含粘粒。荷蘭格爾島的極地潛育土的潛育層可厚達44厘米,A層有機質含量達50克每千克。
3.極地棕色土(Arctic brown soils)相當於灰化冰沼土。美國分類中的冷凍淡色始成土(Cryochrept),聯合國分類中的冰凍始成土。
在地勢較高處,發育程度稍高,除了泥炭層和潛育層之外,還有灰化現象,土體構型為Oi(Ah)-E-Bhs-Bg型。阿拉斯加極地棕色土,土色暗棕色,A層細碎屑呈塊狀結構,B層是暗黃棕色的砂壤土,其下是破碎砂岩。 包括高山荒漠土(Alpin desert soil)、高山寒凍土(Alpine frozen soil)。該土壤主要發育在我國青藏高原等高山區冰雪活動帶的下部。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凍漠土是凍土中具有乾旱土壤水分狀況,具有淡色表層,無鹽積層和石膏層的土壤。
凍漠土的土層淺薄,石多土少,剖面發育弱,地表多礫石,有多邊形裂隙,具有0.5~1.5厘米厚的灰白色結皮層,有鹽斑,結皮層下有淺灰棕色或棕色微顯片狀或層片狀結構,礫石腹面有石灰薄膜,剖面構型為J—Ah—Bz—Ck型。
凍漠土有機質含量低,一般小於10克每千克,pH8.0~8.5,強石灰反應,CaCO3含量約50克每千克,石膏約5~10克每千克,易溶鹽、石膏明顯富集在地面結皮內,而碳酸鈣則多在剖面的下層,表層的細土多被風吹失,亞表層粘粒含量相對增高。
我國把凍漠土分為三個亞類:
1.典型凍漠土(Typic frozen desert soils)具凍漠土類的典型特徵。
2.鹽化凍漠土(Salinized frozen desert soils)凍漠土中具鹽積特性的土壤。
3.龜裂凍漠土(Takyric frozen desert soils)凍漠土中具有龜裂特徵的土壤,主要分布於西藏羌塘高原北緣,帕米爾高原及昆侖山內部山脈,一般在海拔4200~4500米之間,成土母質中富含碳酸鈣,湖泊周圍淀積物中含鹽量較高,氣候非常乾燥寒冷,地表有鹽斑,小礫石和薄的龜裂結皮,碳酸鹽沿剖面分布比較均一。
㈣ 用土壤地理學知識回答:什麼是診斷層和診斷特性試舉例說明在土壤系統分類中如何運用它們
土壤診斷層也就是土壤發生層,診斷特性也就是定量說明的土壤性質(參考張鳳榮主編的土壤地理學地49~50頁)。運用:見此書的第50頁
㈤ 土壤地理學核心教材
土壤地理學(第2版)
《土壤地理學(第2版)》第一版以從土壤屬性認識土壤為主線,構建了有特色的教材體系,相繼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和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編者在總結第一版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創新出發,對第一版教材進行了全面修訂。《土壤地理學(第2版)》既保持了第一版教材的特色,又以系統論為指導。《土壤地理學(第2版)》新建土壤地理學基礎體系;把土壤地理學發展新動向和研究新成果融入教材;新增中國土壤系統分類內容,進一步梳理了土壤發生學分類和土壤診斷學分類的關系,更好地體現了學科經典理論與當代進展的結合;從人地關系視角,編寫了土壤資源利用;精簡了內容,突出了重點,以適應課程改革的需求。《土壤地理學(第2版)》除緒論外,共分6章。第1章為土壤系統組成、結構與功能,第2章為土壤系統動態特性的分析,第3章為土壤分類,第4章為土壤類型,第5章為土壤分布,第6章為土壤資源。
《土壤地理學(第2版)》可供高等學校地理類、環境類、土地資源管理、農林生態等專業教學使用,也可供相關科研與業務人員參考。
緒言
重要概念與術語
思考題
第1章 土壤系統組成、結構與功能
第1節 土壤系統的組成
第2節 土壤系統的結構
第3節 土壤系統的功能
重要概念與術語
思考題
第2章 土壤系統動態特性的分析
第1節 土壤系統的環境因素
第2節 土壤系統物質的遷移和轉化
第3節 土壤系統動態的表現
重要概念與術語
思考題
第3章 土壤分類
第1節 土壤分類概述
第2節 土壤發生學分類
第3節 土壤診斷學分類
第4節 中國的土壤分類
第5節 不同土壤分類體系之間的參比
重要概念與術語
思考題
第4章 土壤類型
第1節 凍土
第2節 灰化土
第3節 弱淋溶土
第4節 淋溶土
第5節 富鋁土
第6節 鈣積土
第7節 荒漠土
第8節 鹽漬土
第9節 濕成土
第10節 高寒土
第11節 變性土
第12節 初育土
第13節 人為土
(重要概念與術語)
思考題
第5章 土壤分布
第1節 土壤分布規律
第2節 世界土壤分布
第3節 中同土壤分布
重要概念與術語
思考題
第6章 土壤資源
第1節 土壤資源的現狀
第2節 土壤資源評價
第3節 土壤資源優化利用
重要概念與術語
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及推薦讀物
中國土壤系統分類14個土綱的土壤剖面照片
㈥ 土壤地理學問題
潛育化過程:土壤長期積水,並存在易分解的有機物,土壤長期處於還原狀態,鐵內、錳呈低價態,使土體形容成一層青色或青黑色的潛育層的過程。主要存在排水不良的水稻土中
瀦育化過程:淹水土壤落干時,鐵、錳氧化為高價態,形成有銹斑、銹紋、結核、紅色膠膜的瀦育層的過程。主要存在排水良好的水稻土中。
聯系是都是在水田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