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地理學
❶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是:
1、政治方面: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
2、民族關系方面: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
3、對外關系方面: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
(1)秦漢時期地理學擴展閱讀:
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和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委、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2·中國『秦漢時期的九原』學術論壇」近日在內蒙古包頭召開。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西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鄭州大學、蘇州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單位的4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秦九原郡、漢五原郡處於北方長城防禦區「北邊」的中點,具有防務重心的地位。又通過直道與政治中樞相連接,形成了特殊的交通格局。秦漢時期,這里曾經是農牧經濟交匯的新經濟區,也是民族文化競爭和融合的熱點。
漢民族和匈奴民族的精英人物以九原為舞台進行過精彩的歷史表演。這里有趙武靈王的足跡,有秦昭襄王經營北邊的遺存,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巡視邊務的地方。
與會專家不僅圍繞秦漢時期九原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地理沿革、民族互動、歷史人物以及秦直道的作用與影響等主題進行熱烈研討,而且實地考察了秦長城、麻池古城、張龍圪旦漢墓群、昭君古渡等秦漢歷史文化遺跡,對九原秦漢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等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是國內成立較早的斷代史專業學會之一,1981年9月23日至28日,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次學術討論會在西安舉行,至今已召開了13次年會。上級主管部門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秘書處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研究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大會,理事會由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負責處理理事會及研究會的日常工作。著名學者林甘泉、林劍鳴、高敏、張榮芳、周天游等先後擔任會長。現任會長為王子今,現任顧問為林甘泉、田余慶、安作璋、朱紹侯、高敏、張傳璽、張榮芳、周天游。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在成立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在繁榮學術、加強交流、推動合作、培養人才等方面,為秦漢史研究的全方位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成為國內外較有影響的學會之一:已編輯出版《秦漢史論叢》12輯,累計字數近500萬,還編譯了國外秦漢史研究資料若干。
積極發展會員,秘書處每年定期編輯《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通訊》,及時交流會員之間的研究信息。
定期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及不定期的專業研討會,還與高等院校及科研部門合作,召開各種小型的專門研討會,不斷將秦漢史研究推向深入。目前研究會還與日本、韓國及港台地區的秦漢史研究團體建立了較穩定的信息交流渠道。
❷ 魏晉南北朝時期與秦漢時期相比,自然科學進步最突出的表現是在
答案D
魏晉南北朝時抄期,科學襲技術有了顯著進步。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繼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數學、農學、地理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冶煉技術、醫學等許多方面又多有創新。
數學是我國古代科技成就最為顯著的學科之一,圓周率的推算又是古代數學發展最顯著的成就。
❸ 怎樣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學習地理學需要掌握哪些要點
關鍵詞: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的學習技巧,你都知道多少?
在學習初中地理的時候,需要有專業的方式,認真了解,了解所學的知識,明確各部分的知識點及其相互關系之外,我們還必須充分的運用這方面的知識,使我們的初中地理成績更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發展.
並且在學習當中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問題,需要和老師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及時的把每一個難點都解決掉,並且加上教科書知識以及可以課外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的知識內容更加的豐富,讓自己的初中地理成績有所提高,但是學到的知識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後進行再次練習,否則可能會出現忘記的情況.
以上就是學習初中地理的技巧,通過以上的內容,學會以上的方式之後自身的成績會有一定的提高.
❹ 秦漢時期的歷史概述(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方面)2000字左右
秦漢時期:
【政治】秦朝時創建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上實行「郡縣制」;西漢時為了加強君主專制,實行了「內朝制」,以皇帝的親信為侍中、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在地方上,西漢初年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就是郡縣制與分封並存;武帝時頒布「推恩令」,之後正式實行「州-郡-縣」的地方行政體系.選舉制度上,西漢實行的是「察舉制」.
【經濟】
(1)農業:「鐵犁牛耕」的耕作方式繼續發展,西漢時發明了播種工具耬車.
(2)手工業:在冶鑄業方面,兩漢時發明了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在制瓷業方面,東漢時已經能燒制出成熟的青瓷;紡織業方面,西漢的絲織業發達,此外還有麻織技術.
(3)商業:秦漢時期的商業大都集中在城市,交易的物品大多是為貴族、官僚享用,由於政府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因此商業發展比較艱難.
【文化】
(1)文學:漢朝時,楚辭盛行,文學家以除此為基礎創造了漢賦這一半詩半文的綜合文體.
(2)科學:西漢前期,紙出現;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等便宜的原料造出了便於書寫的紙;東漢時,數學上出現了十進位值制記數法;醫學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
(3)繪畫:秦漢時期的繪畫門類很豐富,有壁畫、帛畫、木刻畫、木版畫、畫像石和畫像磚等.
(4)書法:秦朝時通行文字為「小篆」;後來「隸書」出現,至西漢初年時成為通用字體.
❺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地理學有哪些專門的研究
《水經》,雖然沒有具體的成書年份和作者,但根據《四庫全書》中的解釋,其書中稱廣漢為廣魏,而晉寧稱為魏寧,所以成書應在曹魏。全書僅1萬來字,記述全國各條河流的簡單情況。後世的《水經注》就是托以此書為注的。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所著,這個大家都知道比較詳細了。
《西域圖記》,隋朝裴矩著,據說是為了隋朝向西發展疆域所做,書中描述了三條從敦煌到達地中海的線路。此書僅流傳至宋代,目前已失傳,但《隋書》中收有這本書的序。
《三輔黃圖》,推測為南北朝之前所做,記載了秦漢時期長安附近的地理和建築。
《伽藍記》,北魏楊炫之著,記錄北魏時期洛陽城周邊的佛寺變遷,規模等等。
《魏書•地形志》,作者魏收,北齊人。
《宋書•州郡志》,作者沈約,南朝梁人。
《南齊書•州郡志》,作者蕭子顯,南朝梁人。
《隋書•地理志》,作者魏徵。
二手資料:
《晉書•地理志》,作者房玄齡。
《元和郡縣圖志》及類似的地理綜述型著作。
《晉書地理志校注》,孔祥軍,新世界出版社
《北齊地理志》,施和金,中華書局
《北周地理志》,王仲犖,中華書局
【如果你喜歡魏晉三國,歡迎你加入qq群三國歷史145143111。讓我們一起討論三國,進群驗證:推薦人陳琳】
❻ 秦漢時期,哪些天文學著作比較詳細記載了對天文現象的觀察
張衡(78~139),字平子,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的出生地在現在的河南省南陽縣的石橋鎮.他的祖父張堪做過太守,為官清廉.父親早逝,因此張衡家裡很貧窮.張衡從小就勤奮好學,加上天資聰穎,很早就聞名鄉里.據史書記載,他10歲時就「能五經貫六藝」,過目成誦.他興趣很廣泛,常常涉獵自然科學方面的讀物,而且寫得一手好辭賦.一天,張衡從一本詩集里讀到四句詩,描述了北斗星在各個季節傍晚時的變化:「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覺得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閃爍,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們的運行義各有怎樣的規律呢?這簡直是太美妙了.於是張衡根據詩的內容又參考別的書籍畫成了天象圖,每夜只要是沒有雲彩,他就默默地對著天象圖仔細觀察著夜空.廣漠的星空有多少難解之謎呀,他觀察著、記錄著、思考著,他的腦袋裡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幻想.後來,他終於確認那四句詩里描述得不夠准確,事實上斗柄早春指東北,暮春卻指東南.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的2500顆星星,並且繪制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和能飛行數里的木鳥.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歷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制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的《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河南省南陽縣的北面有張衡墓和平子讀書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見」.張衡:字平子,世為南陽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時,為蜀郡太守,拜騎都尉,後拜漁陽太守,卒後妻子貧困.衡父無聞.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發明了世界第一個地震測試儀器——地動儀.張衡在寫作上,也是個多面手.他一生中,結合他的科學研究、機儀製作、政治生涯、友朋往來,還寫下許多文字,就目前存留於世的就有20餘篇,包括文、銘、誥、贊、書、上疏等形式;在天文學專著方面,有《靈憲》、《渾儀圖注》、《漏水轉渾天儀注》、《玄圖》和已經失傳的《算罔論》.前言:「太素之前,幽清玄靜,寂寞冥默,不可為象.厥中惟虛,厥外惟無,如是者永久焉.斯為之溟滓,蓋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無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並氣同色,渾沌不分.故《道德》之言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氣體固未可得而形,其遲速固未可得而紀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謂龐鴻,蓋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體.於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於外,地定於內.天體於陽,故圓以動;地體於陰,故平以靜.動以行施,靜以化合,堙郁構精,時育庶類,斯為太元,蓋乃道之實也」.—————張衡《靈憲》張衡的成才之路:東漢王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政治、經濟、文化都處於領先地位.發達繁榮的經濟文化,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為張衡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少年時代的張衡就天資聰明,態度謙虛,好學深思,奮發有為,求知慾旺盛,學習熱情飽滿.在少年時代就熟讀了《詩經》、《書經》、《易經》、《禮紀》、《春秋》等經典名著.在當時,只有熟讀了這些經書,才能做官.但張衡思想開闊,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做官不感興趣,相反,他對文學卻十分愛好,特別是對司馬相如、揚雄等文學家的作品心向神往,苦心鑽研,不但能深刻地理解,而且能夠背誦.這些作品強烈地震撼著張衡年輕的心靈,他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他們那樣的文學家.同時他不滿足於「閉門家中坐,苦讀聖賢書」的生活了,他渴望出外游學,多接觸實際,以充實生活和開闊自己的眼界,尋求的知識.公元94年,19歲的張衡懷著遠游的志願,告別了親人,離開了生他養他的美麗故鄉——南陽,踏上了游覽名都大川,訪師求友的旅途.張衡在往來於渭河流域中,走遍了坦盪肥沃的渭河平原,觀賞了巍峨青翠的終南山,奇險峻峭的華山,並且訪民俗,問物產,尋古跡,對西漢雄偉壯麗的都城建築,市井布局用心考察.通過這次游覽,他不但加深了對前人文學作品的體會,而且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為他後來寫成著名的《西京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張衡勤奮好學,品德優良,才華出眾,得到了南陽郡守的察舉,然而,在他看來,君子不擔心自己的官位不尊崇,卻擔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為自己的俸祿不多而覺得羞愧,卻為自己的見識不廣博為恥辱.所以,他學習不限於五經,對天文、地理、氣象、文學無不兼學並覽.正如崔瑗評價他為:「一物不知實以為恥,聞一善言,不勝其喜」.這就是張衡,一個勤奮好學,不流習俗,具有遠大志向,以為社會貢獻為己任的有志青年.張衡在洛陽通過五、六年艱苦的學習生活,他的學業和文學創作水平逐漸提高,成了一位名符其實的青年學者.他寫了《定情賦》、《扇賦》、《七辯》等許多作品,並開始構思《二京賦》的創作.可是,由於他的家境比較貧寒,無法在京師長期游學,不得不回到南陽應清官鮑德的邀請擔任主簿,因工作比較清閑,使他得以集中精力進行文學創作.憑著對故鄉的摯愛,他還創作了富有激情的《南都賦》,歌頌了故鄉山河的壯麗,土地的肥沃,物產的豐饒.除此之外,他還寫出了名著《二京賦》即:《西京賦》、《東京賦》,還有很多詩、賦、文、書等.從公元108年到111年,張衡一直住在自己的家鄉,專心進修學業.經過了刻苦不懈的努力,在學問的許多方面都有所收獲.就在這期間,張衡開始精讀揚雄的《太玄經》.《太玄經》是一部研究宇宙現象的哲學著作,也談到天文歷算等方面的問題.特別是「渾天說」尤為吸引張衡.但由於寫得比較簡略,使張衡有一種不滿足的感覺,他准備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在研究《太玄經》的過程中,張衡費了很大功夫,在精讀的同時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分析,曾寫出了《太玄經註解》,並繪制了《太玄圖》.《太玄經註解》和《太玄圖》就是張衡讀《太玄經》的心得.在這兩部著作里,反映了張衡的一些哲學思想.可惜這兩部著作都沒有流傳下來.通過研究《太玄經》,張衡也接觸到不少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唯物論、無神論的遺產.《太玄經》里的唯物主義因素啟發了張衡向大自然中追求真理的慾望.張衡在精讀《太玄經》以後,就逐漸從文學創作轉向哲學研究,特別對宇宙間最偉大的自然現象規律,如天文、歷法、數學等科學理論開始了學習.並且製造科學儀器,對天文現象等實行詳細地觀察和長期地測量工作.在研究《太玄經》的同時,張衡還對《墨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墨經》是墨子弟子及其後學概括發展墨子思想的一部著作.它記錄總結了春秋戰國時期關於手工業方面的許多知識,提出了古代物理學和數學的許多概念和見解.書中不僅涉及到認識論、邏輯學、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范疇的廣闊內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多種知識,其中有些問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然而,墨家思想長期無人問津,墨家的科學成果更是受到冷遇.張衡能沖破儒家思想的束縛,致力墨學研究,這在當時需要非凡的膽略.張衡讀古人書籍,善於採取其中精華,前能銳意前進,在科學研究上開辟新道路.這正是我們祖國科學史上最偉大光榮的傳統,值得後人借鑒學習.張衡的思想:(一)天體演化思想:天地萬物是怎樣起源的,又是怎樣發展的,這個問題是宇宙觀的核心.「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矛盾論》)唯物辯證的宇宙觀是對宇宙發展法則的正確和科學的見解,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宇宙觀是對宇宙發展規律歪曲和顛倒的反映.張衡所著的《元圖》和《靈憲》是兩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學宇宙觀的重要著作.張衡在這兩部著作中,繼承了春秋戰國至漢代的唯物主義傳統,提出了「太治」、「太」、「太素」、「元氣」等哲學范疇,以論述宇宙萬物的起源.他說:「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於太始,莫之與先」.所謂「自然之根」,就是指天地萬物的根源.這里,張衡明確地指出:天地萬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麼上帝、神靈的旨意,也不是什麼絕對的理論,而是「無形之類」的「元」,也就是太始.在張衡看來,天地的生成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稱作「溟滓」,這就是早就存在的幾何空間.「厥中惟虛,厥外惟無」,整個空間一片沉寂,什麼物質性的東西都沒有.但是,存在著宇宙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有了這個基礎,就能從無產生出有來.首先產生的是各種不同的物質性元氣,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斷地運轉,渾沌不分.這就是第二階段,稱作「龐鴻」.又經過很長的時間,這團元氣清濁逐漸分開,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裡面定下了.天地構合精氣,生育出萬物來.這個階段稱作「太元」.於是,在天上形成了各種天體,地上產生了萬物.張衡認為天地萬物是從原始的渾沌未分的元氣發展而來的.元氣是物質性的,其中包含不同質的陰氣和陽氣,自然現象的千差萬別及相互影響,體現了陰陽二氣具有的不同物質性能及其相互作用.這是一種原始唯物主義的宇宙發生論和萬物生成說.張衡的這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宇宙生成理論,不但符合物質世界的發展規律,而且也符合物質不滅的先進定律,比起18世紀馳名世界的德國康德所創造的星雲學說早了1600多年.(二)無限宇宙思想:「八極之維,經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張衡《靈憲》什麼是「宇」?什麼是「宙」?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師屍佼就下過一個嚴格的定義:「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也就是說,宇指空間,宙指時間.關於宇宙是否有邊界的問題,我國自唐宋以後一直爭論得很激烈.其中有一些人曾經發表過很有科學思想的精闢見解.但是,這些論述大都只是從哲學上的推理,很少涉及到天文學的本身.張衡作為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他曾經從天文學的角度論述了宇宙的無限性.在這個意義上說,要比僅從哲學概念上所作的推想更為深刻,所以也就更有價值.的推想更為深刻,所以也就更有價值.在張衡看來,天是有邊界的.天究竟是什麼形質的東西?在《靈憲》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是可以推想得出來的.元氣形成了天,其精氣形成了日月眾星.因此,除掉星體和元氣之外,天上是沒有其他東西的.張衡所認為的天,只是相對位置固定不變的眾恆星所構成的天穹.恆星之間並沒有什麼固定的聯系,更不是都固定在一個固體球殼上,眾恆星所包圍的天球,就是天的邊界.日月五星等巡行的天體,則在各自的軌道上在天球以內運動.天球的外面是沒有天體的,究竟還存在什麼東西?這是不知道的,所以說「過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這就是說,宇宙和天地並不是一回事,天地是有大小的,宇宙則無邊際,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僅僅是看不到而已.所以,張衡又進一步補充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宇宙不但在空間上是無限的,而且在時間上也是無窮的.這是一個十分卓越的見解,是十分光輝的科學辯證思想.張衡的宇宙無限思想同馬克思主義在宇宙問題上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張衡認為的實際天球是虛空中分布著眾多天體,它們可以自由運動,而在同一時代,西方人卻沒有這種區分.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出:真實的宇宙結構象是一個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鑲嵌在這個水晶球上.這種認識為公元2世紀時的托勒密所繼承.張衡的無限宇宙思想,比水晶球認識要進步得多.(三)政治思想:「蓋聞前哲首務,務於下學上達,佐國理民」.「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娛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於履霜,尋木起於櫱栽.」「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張衡其人:張衡所處的時代,是東漢從強盛漸趨衰落的時代.這期間,外戚與宦官爭權奪利,又相互勾結,他們各謀私利,竟相奢華,親戚攀援,賄賂公行,詐偽叢生,政治十分昏亂.張衡在《二京賦》中寫道:「不窮樂以訓儉,不殫物以昭仁」.「卻走馬以糞車,何惜馬要袤與飛兔」,告誡統治者要愛惜人民的物力財力,把用於游獵的馬匹車輛還給農民拉糞種田,加強農業生產,以免釀成「下叛而生憂」的禍患.張衡的《二京賦》,意在「諷諫」,比起班固的《兩都賦》來,《二京賦》顯得慷慨激昂,喊出了憤恨抗議之聲,充斥著嚴厲的警告之詞:「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偷樂,忘民怨之為仇也;好殫物以窮寵,忽下叛而生憂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堅冰作於履霜,尋木起於櫱栽.」意思是:現在你們喜歡干那些禍害百姓的事,而自己尋歡作樂,忘記了老百姓早已對你們怨聲載道!你們喜歡把財物揮霍凈而窮奢極欲,那是忘記了老百姓一旦造反就要生大憂了.水,可以載船,也能夠掀翻船,堅硬的冰層起自薄霜,高大的樹木始於細芽.警告統治者,如果過份地窮奢極欲,勞民傷財,人民就會起來造反,推翻他們的統治.張衡他「不慕當世所居之官」,不交權貴顯宦,所以官職「積年不徙.」面對一些閑言碎語和少數人的挖苦,嘲弄,張衡寫了一篇文章,題為《應間》,意思是回答誹謗.文章明確表達了自己的為人和志向.他說:「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意思是君子不憂慮地位不尊榮,憂慮的是德行不高尚;不以待遇低為羞恥,羞恥的是學識不淵博.張衡在《應間》里也談到自己的為人,確實令人敬仰.針對那些為了陞官發財而不擇手段,「懷丈夫之容,而襲婢之態」的依勢趨利者,十分蔑視和憎惡.張衡說:「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得「之不休,不獲不吝.」意思是有些人把邪門歪道當成陞官的捷徑,我卻不願邁一步;取悅權貴以求富貴的人,我絕不同他為伍.得的不是正道,我就是不得也不以為恥.這些話猶如江河怒濤,激盪山河,充分顯示出張衡那副科學家的錚錚鐵骨,讀後令人為之嘆服.在《思玄賦》的末尾,張衡寫道:「天長地久歲不留,俟河之清祗懷憂……回志去曷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思!」意思是:天地是長久的,歲月卻不停地流逝,要等到盛明時代的出現,那隻能是自懷憂愁……要排除那些不現實的想法,遵從我自己的既定目標,只要獲得了我所渴求的東西,還需要再想什麼呢?張衡所渴求的只能是科學知識,而絕不是陞官發財.從《思玄賦》里可以看出,張衡像一朵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他不媚權貴,光明磊落,藐視名利,看重科學;珍惜時光,強不息,把全部身心都獻給了祖國的科學事業
❼ 七上歷史 請你分別列舉出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取得的科技成就各兩例。
春秋戰國:哈雷彗星、24節氣
秦漢:地動儀、《傷寒雜病論》
魏晉:圓周率、《齊民要術》
給個分唄、
(你不會是東營的吧?不會是實驗中學的吧、、、)
❽ 請問哪些資料可以了解秦漢時期的地理位置知識
寫小說的話,地理只是背景,了解一下大概位置就可以了,用不著查專業資料專,看看古代真實地圖(屬秦代估計沒有,其他朝代有的)比如禹貢地理圖什麼的,這種地圖可能並不科學,但是更能提供靈感。如果樓主想了解更多的話,找歷史地理學的書籍看看。另外,百家講壇上有專門講秦代風貌的,地理風俗什麼的都有,看一下效果也不錯。
❾ 地理變遷
1、青藏地區在數億年前原來是海洋,由於印度板塊的頂托擠壓而隆起,成為版今天的青藏高原。權
2、廣州市在數十萬年前是珠江口、珠江三角洲的海灣,今天淤積填高為陸地。
3、台灣海峽在數萬年前原來是陸地,由於斷裂下沉陷入海中。
4、黃土高原在數億年前並沒有黃土,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等地乾燥地區的黃土微粒被風吹到這里堆積,成為今天的黃土高原。
5、四川盆地在數億年前原來沒有紫紅色砂葉岩,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下陷,四周高山的沙土被水沖積到四川盆地中間,在高溫炎熱的天氣影響下形成紫紅色砂葉岩。
……
❿ 秦漢時期的主要階段特徵
政治方面:本階段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民族關系方面: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對外關系方面:本階段,中國向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
1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徵有哪些
一、政治方面
秦漢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鞏固時期。秦滅六國後,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方面
秦漢時期是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時期。秦的政治統一和統一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在秦末農民戰爭的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社會出現安定繁榮的局面。封建土地私有製得以確立和鞏固,黃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區是封建經濟的重心。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開始向邊疆地區拓展,西北畜牧業經濟區與中原農業經濟區實現了交融。
三、民族關系方面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民族關系初步繁榮時期。在北方,漢族政權同匈奴族關系復雜,由戰到和。漢武帝時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脅,東漢政府兩次打敗北匈奴,解除了它對西域和東漢的威脅。
四、對外關系方面
這一時期,中國與朝鮮、日本、西亞和歐洲的交往開始以貿易往來、使節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發展起來,開始突破東亞的范疇。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大秦的交往開始溝通。
五、文化方面
秦漢時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奠定了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文化成就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