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植物地理學教材資料

植物地理學教材資料

發布時間: 2021-03-04 00:53:55

⑴ 關於專升本地理科學教材

心理學基礎第二版,北師版的教育學大綱解析,土壤地理學第三版(李天傑等內著),植物地理學第四版(武吉華容等著),自然地理學第三版(伍光和、王乃昂等著),地質學基礎第四版(宋青春著),現代地貌學(高抒著),氣象與氣候學第三版(周淑貞),計算機主要是C語言,Q Basic,Foxbase,Visual FoxPro和Visual Basic,二級的東西。英語四級能過就可以不用復習了。我也是地理專業專升本的 和你考的有些不一樣。加油!祝你考試成功!

⑵ 求2016植物學考研資料

同學本科是什麼專業啊,准備申請哪所院校呢,考研可以參考智課教育的

⑶ 大學地理學教材的問題

你好,我也特別喜歡地理,但是我也不是地理專業的學生,我感覺你可以在圖內書館多找些這類容的書多看看啊,不過你學的什麼專業啊?你可以試著先考個導游證啥的,以後說不定還能用的到,考個國導的,我同學有考的,很簡單就考下來了,也不是地理專業的,你在圖書館多看看旅遊地理、國家地理,亂七八糟的關於地理方面的一些書籍,應該對你會有所幫助,
借鑒一下一樓的回答,氣象氣候學、天文學、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植物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這些基本就都是課程,不過你不是這個專業的,考這個會不會限制呢?還是自己有特殊關系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謝謝

⑷ 植物的分類索引

第一講 植物的分類
主講人:李自娟
索引 人為分類 自然分類 細胞遺傳學--物種生物學 化學分類學 數量分類學
人為分類 林奈根據植物雄蕊數目劃分一雄蕊綱、二雄蕊綱......等。這被稱為人為分類,由此建立的系統稱人為分類系統。

自然分類 達爾文認為物種起源於變異與自然選擇。從而得知復雜的物種大致是同源的。物種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別,能顯示它們的血統上的親緣關系。因而,有了根據植物的親疏程度作為分類的標准建立的分類系統,稱為自然分類系統。所用的分類方法稱為自然分類。
今天,分類學的主要組成部分仍然是以植物形態學及解剖學方面的資料為基礎,加上植物地理學的知識組成的。
植物分類的基本單位表:
中 文 名 拉 丁 文 英 文
界 Regnum Kingdom
門 Divisio Division
綱 Classis Class
目 Ordo Order
科 Familia Family
屬 Genus Genus
種 Species Species

種以下分類單位: 亞種 subspecies 變種 varieties 變型 forma 以水稻為例,說明其在分類上的隸屬關系:
界 植物界(Regnum Vegetabile)
門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 單子葉植物綱(Momocotyledoneae)
亞綱 穎花亞綱(Glumiflorae)
目 禾本目(Graminales)
科 禾本科(Gramineae)
屬 稻屬(Oryza)
種 稻(Oryza sativa L.)

種:分類上的一個基本單位,也是各級單位的起點。同種植物的個體,起源於共同 的祖先,有極近似的形態特徵,且能進行自然交配,產生正常的後代。既有相對穩定的形態特徵,又

不斷的發展演化。

品種(cultivar):是基於經濟意義和形態上的差異,而不是植物分類中的一個分類單位,它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經過培育或為人類所發現的。不存在於野生植物中。
近親雜交:種內各品種間的雜交。

遠緣雜交:種間、屬間或更高級的單位間 的雜交。
細胞遺傳學--物種生物學 (Cytogenetics--Biosystematics) 研究植物細胞染色體的信息、多倍化、雜交系和繁育行為,確定物種間及種下居群的親緣關系。
化學分類學 研究植物體的化學成分,特別是生物大分子水平的資料,評價植物類別的種系發生關系,建立以化學信息資料為基礎的化學分類系統。
數量分類學 通過對已有的植物信息資料,應用計算機進行數量統計分析,客觀的比較各組資料間的關系,重建進化關系並判斷性狀和器官的進化趨向。
每種植物,各國都有不同的名稱;就是在一國之內,各地的名稱也不相同。因而就有同名異物(Synonym)、異物同名(homonym)的混亂現象,造成識別植物,利用植物,交流經驗等的障礙。
林奈提出了雙名法:第一個是屬名(名詞),第二個為種名形容詞(種加詞:specific epithet),後邊再加上定名人的姓氏或姓名縮寫。這是國際上統一的名稱,稱為學名。這是由《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ICBN)規定的。

如:水稻: Oryza sativa L. 屬名 種加名 定名人 (Linnaeus的縮寫)
若是變種,則有: 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變種名

植物分類系統
植物分類系統,由於植物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許多植物的類群已經滅亡,所遺留的痕跡只有在地層的化石中存在,而化石材料又殘缺不全,因此,在編制植物分類系統時存在很多困難。目前多採用下述系統:
(一)低等植物:
1.藻類(Algae)
(1)綠藻門(Chlorphyta)
(2)不等鞭毛藻門(Heterokontae)
(3)硅藻門(Bacillariphyta)
(4)褐藻門(Phaeophyta)
(5)紅藻門(Rhodophyta)
(6)藍藻門(CYanophyta)
2.菌類(Fungi)
(7)細菌門(Bacterla)
(8)粘菌門(Myxomycophyta)
(9)真菌門(Eumycophyta)
3.地衣類(Lichenes)
(10)地衣門(Lichens)
(二)高等植物:
(11)苔蘚植物門(Bryophyia)
(12)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13)種子植物門(Spemaiophyla),分裸子植物亞門(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亞門(Angiosperlmae)。除上列系統外,也有將藻類植物列為一門。而將藻類中的6個門降為綱,蕨類植物門中的各綱獨立為門,將裸子植物亞門和被子植物亞門獨立為門等分類系統。
被子植物(Angiosperm)(重點了解)
被子植物(bèizǐ-zhíwù)是種子植物的一種。
被子植物或顯花植物是演化階段最後出現的植物種類。它們首先出現在白堊記早期,在白堊紀晚期占據了世界上植物界的大部分。被子植物的種子藏在富含營養的果實中,提供了生命發展很好的環境。受精作用可由風當傳媒,大部分則是由昆蟲或其他動物傳導,使得顯花植物能廣為散布。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級的一類,自新生代以來,它們在地球上占著絕對優勢。現知被子植物共1萬多屬,約20多萬種,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國有2700多屬,約3萬種。被子植物能有如此眾多的種類,有極其廣泛的適應性,這和它的結構復雜化、完善化分不開的,特別是繁殖器官的結構和生殖過程的特點,提供了它適應、抵禦各種環境的內在條件,使它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矛盾斗爭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變異,產生新的物種。下面我們列舉的被子植物的五個進化特徵,是與裸子植物相比較而得出的,至於能產生種子、精子靠花粉管傳送、有胚乳等種子植物共有的特徵,在此就不贅述了。
亦稱顯花植物。現代植物中最大的類群,種類數目(約250,000種以上)和個體數目都占優勢,構成當今地球表面的優勢植被。其分類位置尚無定論,早期的分類是把被子植物列為種子植物門下的一綱,後提升為被子植物門,最近列為木蘭門(Magnoliophyta)。被子植物為人類提供食物、住所、衣料、葯品和花卉,是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如禾穀類(特別是稻、小麥和玉蜀黍)、甘蔗、馬鈴薯、塊莖蔬菜和果品。
被子植物的習性、形態和大小差別很大,從極微小的青浮草到巨大的喬木桉樹。大多數直立生長,但也有纏繞、匍匐或靠其他植物的機械支持而生長的。多含葉綠素,自己製造養料,但也有腐生和寄生的。有幾個科的植物是肉食的,如茅膏菜屬(Drosera)植物以昆蟲和其他小動物為食物。許多是木本的(喬木和灌木),但多為草本,草本被子植物比木本具有更進化的特徵。多異花傳粉,少數自花傳粉。花粉粒到達柱頭後即萌發並產生花粉管,通過花柱向下進入子房腔。花粉管前端有管核和生殖細胞。隨著花粉管的發育,生殖細胞分裂成兩個雄配子。花粉管一般通珠孔進入胚珠。花粉管進入雌配子體後,頂端破裂,兩個雄配子釋出,進入雌配子體的細胞質內。其中一個雄配子鑽入卵細胞內,與之融合而受精。受精後產生的核子常發育成胚。另一個雄配子同雌配子體的其他兩個核(極核)結合(或同兩極核預先融合成的一個核相結合)形成胚乳核,胚乳核產生胚乳,用以貯藏養料。兩個雄配子均參加融合過程,這稱為雙受精作用,為被子植物所獨有。
被子植物分兩個綱,其種子內胚發育的早期階段相同,但進一步的發育卻以不同方式進行∶在雙子葉植物,莖原基兩側的側生子葉均發育,而在單子葉植物僅一個原生子葉得到發育,並向頂端移動。胚的發育過程清楚地表明,被子植物胚的早期均有雙子葉階段。雙子葉植物的胚分化為4個主要部分∶胚根、胚軸、子葉和胚芽。

被子植物的花的結構特徵

被子植物的器官與其他維管束植物一樣,分為營養器官和繁殖器官。木質部有特化的導管,在韌皮部內篩管分子末端相接形成篩管,篩管側面同伴細胞相接。葉的大小、形狀和結構很不一致,葉序有互生、對生或輪生。互生是原始的類型,對生和輪生是在進化過程中衍生形成。全緣、具羽狀脈的單葉較為原始。在冬季或旱季脫落的葉由「常綠」葉進化而來。葉表皮具有特化的氣孔。花是高度變異和特化的繁殖枝。孢子葉(雄蕊和心皮)藏於花托上,通常由花被(萼片和花瓣)環繞。花托是節間縮短的莖,原始的花花托較長。萼片常為綠色,葉狀或苞片狀,是特化的葉。花瓣通常與萼片互生,其質地、顏色(除綠色外)和大小不同於萼片。雄蕊(小孢子葉)總稱雄蕊群,每個雄蕊通常由柄狀的花絲和帶孢子的部分(花葯)組成。心皮(大孢子葉)總稱為雌蕊群,心皮由包圍胚珠的子房、花柱和柱頭構成。柱頭用以接受花粉粒,生於花柱的頂端。
(一)具有真正的花
典型的被子植物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4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稱為花部。
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在數量上、形態上有極其多樣的變化,這些變化是在進化過程中,適應於蟲媒、風媒、鳥媒、或水媒傳粉的條件,被自然界選擇,得到保留,並不斷加強造成的。
(二)具有雌蕊
雌蕊由心皮所組成,包括子房、花柱和柱頭3部分。胚珠包藏在子房內,得到子房的保護, 避免了昆蟲的咬噬和水分的喪失。子房在受精後發育成為果實。果實具有不同的色、香、味,多種開裂方式;果皮上常具有各種鉤、刺、翅、毛。果實的所有這些特點,對於保護種子成熟,幫助種子散布起著重要作用,它們的進化意義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具有雙受精現象
雙受精現象,即兩個精細胞進入胚囊以後,1個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另1個與2個極核結合,形成3n染色體,發育為胚乳,幼胚以3n染色體的胚乳為營養,使新植物體內矛盾增大,因而具有更強的生活力。所有被子植物都

被子植物:細胞類型和組織。
有雙受精現象,這也是它們有共同祖先的一個證據。
(四)孢子體高度發達
被子植物的孢子體,在形態、結構、生活型等方面,比其他各類植物更完善化、多樣化,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喬木,如杏仁按(Eucalyptus amygdalina Labill.),高達156米;也有微細如沙粒的小草本如無根萍[Wolffia arrhiza (L.) Wimm.],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納300萬個個體。有重達25千克僅含1顆種子的果實,如王棕(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H.B.K.) O. F.Cook];也有輕如塵埃,5萬顆種子僅重0.1克的植物如熱帶雨林中的一些附生蘭;有壽命長達6千年的植物,如龍血樹(Dracaena draco L.);也有在3周內開花結籽完成生命周期的植物(如一些生長在荒漠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水生、砂生、石生和鹽鹼地生的植物;有自養的植物也有腐生、寄生的植物。在解剖構造上,被子植物的次生木質部有導管,韌皮部有伴胞;而裸子植物中一般均為管胞(只有麻黃和買麻藤類例外),韌皮部無伴胞,輸導組織的完善使體內物質運輸暢通,適應性得到加強。
(五)配子體進一步退化(簡化)
被子植物的小孢子(單核花粉粒)發育為雄配子體,大部分成熟的雄配子體僅具2個細胞(2核花粉粒),其中1個為營養細胞,1個為生殖細胞,少數植物在傳粉前生殖細胞就分裂1次,產生2個精子,所以這類植物的雄配子體為3核的花粉粒,如石竹亞綱的植物和油菜、玉米、大麥、小麥等。被子植物的大孢子發育為成熟的雌配子體稱為胚囊,通常胚囊只有8個細胞:3個反足細胞、2個極核、2個助細胞、1個卵。反足細胞是原葉體營養部分的殘余。有的植物(如竹類)反足細胞可多達300餘個,有的(如蘋果、梨)在胚囊成熟時,反足細胞消失。助細胞和卵合稱卵器,是頸卵器的殘余。由此可見,被子植物的雌、雄配子體均無獨立生活能力,終生寄生在孢子體上,結構上比裸子植物更簡化。配子體的簡化在生物學上具有進化的意義。
被子植物的上述特徵,使它具備了在生存競爭中,優越於其他各類植物的內部條件。被子植物的產生,便地球上第一次出現色彩鮮艷、類型繁多、花果豐茂的景象,隨著被子植物花的形態的發展,果實和種子中高能量產物的貯存,使得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生的動物界(尤其是昆蟲、鳥類和哺乳類),獲得了相應的發展,迅速地繁茂起來。
被子植物分為兩個綱——雙子葉植物綱(木蘭綱)和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綱)。
被子植物拉丁名 Angiospermae,來源於希臘文復合詞。Angio—包被的與—sperma種子,兩者接合,用復數第一格即成 Angiospermae,英文名為 Angiosperm。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進化最高級、種類最多、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類群。在不同的系統,被子植物有300多至400多科,1萬多屬,20—25萬種。超過植物界總種數之半。它們分布於各個氣候帶。由於氣溫高、雨水多的緣故,熱帶、亞熱帶最多。南美亞馬遜河區有約4萬種。其他熱帶地區有2—3萬種。溫帶地區因氣溫降低,雨量少了,種類漸減。以我國情況看,雲南省氣候條件好,植物達萬種以上,而河北省地處北緯26—43度之間。相對種類減少很多,約有2,500種。北極地區則大大減少,許多地方幾乎無被子植物,僅少數地方有少數種類頑強生存。如北極柳(Salix lanata)、北極罌粟(Papaver radicatum),其分布緯度達80度以上。在南半球南極大陸的莫爾吉特灣詹尼島附近,有石竹科植物厚葉柯羅石竹(Colobanthus crassifolius)生存。另外,從海拔高度看,地勢越高,氣溫越低,大約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0.5℃,植物種類組成也有變化;在珠穆朗瑪峰地區,氣候嚴寒,只有少數耐寒種類方可生存。5,000—5,500米地區還能找到石竹科的伏繁縷(Stellaria decumbens)。雪蓮花(Saussurea involucrata )在新疆天山高處也有分布。
極端的自然環境還有沙漠。如我國新疆省的沙漠地區,有胡楊(Populus diversifolia )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生存,能適應乾旱氣候。北非撒哈拉大沙漠中下雨極少,有的地方十幾年無雨。有一種植物叫矮生齒子草 (Odontospermum pygmaeum),由於極端乾旱形成只有幾十天極短的生命周期,稱為短命植物。它在稍有雨水時,能發芽生長到開花結實,完成一代任務。平時稍有濕潤,花就張開,一旦乾燥,花即閉合,十分靈敏。美洲墨西哥的沙漠地區,有一類特殊適應乾旱的植物就是多漿植物,著名的為仙人掌科。全身多刺,葉退化,莖含水多用以抗旱。其中有的種類形如巨人,如用刀砍開,可以直接喝到水。在鹽鹼地上,有抗鹽性強的被子植物,以黎科最著名。如鹽角草(Salicornia herbacea)為一年生草本,肉質,葉極小。莖節狀,可以行光合作用。在它的莖的橫切面上有引人注目的特徵:如表皮薄而光滑,柵欄組織有兩層,內部細胞大、含水多,維管組織在中心。多水性是由於鈉(Na)離子影響下形成的。鹽角草活物重量的92%以上為水分。乾燥了的鹽角草燃燒後留下的灰分極多,占乾量的45%以上。上述的莖結構、含水多和灰分多,均是典型的鹽生植物特性。鹽角草生在鹽沼地上,是鹽分最多的地方,可為其標准代表。黎科的鹽生植物的進化就是在鹽演條件下進行的。
被子植物的特徵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進化最高級、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類群。現知被子植物有 1萬多屬,20多萬種,占植物界的一半。我國有2700多屬,約3萬種,是葯用植物最多的類群。被子植物的種類能有如此眾多,適應性有如此廣泛,這和它的結構復雜化、完善化分不開的,特別是繁殖器官的結構和生殖過程的特點,給予了它適應、抵禦各種不良環境的內在條件,使它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矛盾斗爭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變異,產生新的物種,而在地球上占絕對優勢。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有真正的花,故又叫有花植物;胚珠包藏在子房內,得到良好的保護,子房在受精後形成的果實既保護種子又以各種方式幫助種子散布;具有雙受精現象和三倍體的胚乳,此種胚乳不是單純的雌配子體,而具有雙親的特性,使新植物體有更強的生活力;孢子體高度發達和進一步分化,除喬木和灌木外,更多是草本;在解剖構造上,木質部中有導管,韌皮部有篩管、伴胞,使輸導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更加完善,同時在化學成份上,隨著被子植物的演化而不斷發展和復雜化,被子植物包含了所有天然化合物的各種類型,具有多種生理活性。
被子植物的分類
被子植物分為二個綱,即雙子葉植物綱和單子葉植物綱,它們的基本區別如下:
雙子葉植物綱 單子葉植物綱
根 直根系 須根系
莖 維管柬成環狀排列,有形成層 維管束成星散排列,無形成層
葉 具網狀脈 具平形脈或弧形脈
花 各部分基數為4或5 各部分基數為3
花粉粒具3個萌發孔 花粉粒具單個萌發孔
胚 具2片子葉 具1片子葉
以上區別點不是絕對的,實際上有交錯現象,如雙子葉植物綱中的毛茛科、車前科、菊科等有須根系植物;胡椒科、睡蓮科、毛茛科、石竹科等有維管束星散排列的植物;樟科、木蘭科、小檗科、毛茛科有3基數的花;睡蓮科、毛茛科、小續科、罌粟科、傘形科等有 l片子葉的現象。單子葉植物綱中的天南星科、百合科、薯蕷科等有網狀脈;眼子菜科、百合科、百部科等有4基數的花
雙子葉植物綱
(一)離瓣花亞綱 Choripetalae
離瓣花亞綱又稱古生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包括無被花,單被花或有花萼和花冠區別,而花瓣通常分離的類型。雄蕊和花冠離生。胚殊一般有一層珠被。
離瓣花亞綱恩格勒系統分科目錄
(二)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本亞綱又稱後生花被亞綱(Metachlamydeae),主要特徵是花瓣多少連合成合瓣花冠。花冠形成了各種形狀,如漏斗狀、鍾狀、唇形、管狀、舌狀等,由輻射對稱發展到兩側對稱。花冠各式的連合,增加了對昆蟲傳粉的適應及對雄蕊和雌蕊的保護。因此,合瓣花類群比離瓣花類群進化。
花的輪數趨向減少,由5輪(花萼 l輪,花瓣 l輪,雄蕊2輪,雌蕊的心皮 l輪,如杜鵑花科、柿樹科等)減為4輪(花萼、花瓣、雄蕊、心皮均為 1輪,如木犀科、忍冬科等),各輪數目也逐步減少,如雄蕊的數目從與花冠裂片同數,如由5(旋花科、茄科、報春花科)減為4—2(唇形科、葫蘆科),心皮數由5(杜鵑花科)減為2(四輪花類的心皮均多為2個)。
通常無托葉,胚珠只有一層胚被。
合瓣花亞綱恩格勒系統分科目錄
單子葉植物綱
被子植物的分類系統
19世紀以來,許多植物分類工作者為建立一個「自然」的分類系統作出了巨大努力。他們根據各自的系統發育理論,提出的分類系統已有數十個。但由於有關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識特別是化石證據不足,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的分類系統。目前世界上運用比較廣泛的仍是恩格勒系統和哈欽松系統。在各級分類系統的安排上,克朗奎斯特系統和塔赫他間系統被認為更為合理。
一、恩格勒系統
這是德國分類學家思格勒(A.Engler)和勃蘭特(K.PrantI)於1897年在其《植物自然分科志》巨著中所使用的系統,它是分類學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系統,它將植物界分13門,第13門為種子植物門,再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兩個亞門,被子植物亞門包括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兩個綱,並將雙子葉植物綱分為離瓣花亞綱(古生花被亞綱)和合瓣花亞綱(後生花被亞綱)。
恩格勒系統將單子葉植物放在雙子葉植物之前,將合瓣花植物歸並一類,認為是進化的一群植物,將柔荑花序植物作為雙子葉植物中最原始的類群,而把木蘭目、毛茛目等認為是較為進化的類群,這些觀點為現代許多分類學家所不贊同。
思格勒系統幾經修訂,在1964年出版的《植物分科志要》第十二版中,已把雙子葉植物放在單子葉植物之前。共有62目,344科,其中雙子葉植物48目,290科,單子葉植物14目,54科。葯用植物學教材被子植物分類部分採用修訂的思格勒系統,但有的內容有變動。
二、哈欽松系統
這是英國植物學家哈欽松(J.Hutchinson)於1926年和1934年在其《有花植物科志》I、II中所建立的系統。在1973年修訂的第三版中,共有111目,411科,其中雙子葉植物82目,342科,單子葉植物29目,69科。
哈欽松系統認為多心皮的木蘭目、毛茛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但過分強調了木本和草本兩個來源,認為木本植物均由木蘭目演化而來,草本植物均由毛茛目演化而來,結果使得親緣關系很近的一些科在系統位置上都相隔很遠,如草本的傘形科和木本的山茱萸科、五加科;草本的唇形科和木本的馬鞭草科等,這種觀點亦受到現代多數分類學家所反對。
三、塔赫他間系統
這是前蘇聯植物學家塔赫他間(A.Takhtajan)於1954年在其《被子植物起源》一書中公布的系統,他首先打破了傳統把雙子葉植物分為離瓣花亞綱和合瓣花亞綱的分類;在分類等級上增設了「超目」一級分類單元。他將原屬毛茛科的芍葯屬獨立成芍葯科等,都和當今植物解剖學、孢粉學、植物細胞分類學和化學分類學的發展相吻合,在國際上得到共識。
塔赫他間系統經過多次修訂,在1980年修訂版中,共有28超目,92目,416科,其中雙予葉植物(木蘭綱)20超目,71目333科,單子葉植物(百合綱)8超目,21目,77科,顯得較繁鎖。
四、克朗奎斯特系統
這是美國植物學家克朗奎斯特(A.Cronquist)於1968年在其《有花植物的分類和演化》一書中發表的系統。在1981年修訂版中,共有83目,388科,其中雙子葉植物64目,318科,單干葉植物19目,65科。
克朗奎斯特系接近於塔赫他間系統,把被子植物門(稱木蘭植物門)分成木蘭綱和百合綱,但取消了「超目」一級分類單元,科的劃分也少於塔赫他間系統。現我國有的教科書採用這一系統。
系統演化的兩大學派關於最古老被子植物的形態特徵問題,原始類群和進化類群各自具有的形態特徵問題,長期以來成為植物分類學家研究的中心,爭論的焦點,尤其是對被子植物的「花」的來源上,意見分歧最大,形成兩個學派,即所謂「假花學派」和「真花學派」,或者稱「柔荑學派」和「毛茛學派」。前者以德國植物學家恩格勒為代表,後者以美國植物學家柏施及哈利爾,英國植物學家哈欽松為代表。
一、假花學派
認為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花完全一致,每個雄蕊和心皮,分別相當於1個極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設想被子植物是來自棵子植物麻黃類的彎柄黃Ephedra campylopoda,如下圖所示,在這個設想里,雄花的苞片變為花被,雌花的苞片變為心皮,每個雄花的小苞片消失後,只剩下一個雄蕊,雌花小苞片消失後只剩下胚珠,著生於子房基部。由於裸子植物,尤其是麻黃和買麻藤等都是以單性花為主,因而設想原始被子植物是具單性花。這種理論稱為假花學說(Pseudanthium theory)。根據此說,現代被子植物的原始類群,應該具有單性花、無被花、風媒花和木本的柔夷花序類植物,如木麻黃目、胡椒目、楊柳目等。這一學派的觀點為現代多數系統學家所反對,根據解剖學、孢粉學等研究資料證明柔荑花序類應為次生類群。
被子植物的起源
1.起源時間
當前多數學者認為被子植物起源於白堊紀或晚侏羅紀。根據斯科特(Scott)、馬朗(Ba-rghoon)和利奧波德(Leopold)(1960)對以前記述過的化石進行了全面的討論,發現白堊紀之前未曾保存具確實證據的被子植物化石。此外從孢粉證據來看,同樣表現在白堊紀以前的地層中,未能找到被子植物花粉。多伊爾(Doyle 1969)和馬勒(Muller 1970)根據早白堊世和晚白堊世地層之間孢粉的研究,支持被子植物最初的分化是發生在早白堊世,大概在侏羅紀時期就為這個類群的發展准備好了條件,這一觀點也被奧爾夫(Wolf 1972)從美國弗吉尼亞的怕塔克森特早白堊世岩層中得到的葉化石證據所支持。同時,他們還得出結論:在白堊紀,木蘭目的發展先於被子植物的其它類群。我國學者潘廣等人近10年在對華北燕遼地區中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並確證了原始被子植物的存在,也發現了那時的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木蘭類和柔夷花序類均已發育較好。因此,被子植物的起源應早於白堊紀。這個觀點已在1999年第16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引起關注。

⑸ 植物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植物地理學是以植物分類學、植物系統學、古植物學、生態學、地史學和地理學等為基礎,研究植物的時空分布規律、發生發展及其機制的科學 。

⑹ 大學地理課本有哪些

地質地貌,土壤植被,環境學,地球概論,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導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經濟地理,西方經濟學,地圖學,人文地理,水文學,氣候氣象等

⑺ 大學地理教材

《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經濟地理學》、《地球概論》、《植物地理學》、內《地圖學》、《容自然地理學》、《地貌學》、《水文學》、《城市規劃》等還有關於旅遊專業的書籍。一般非專業學生看這些就可以了,書籍最好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最新出版的。

⑻ 懇請推薦 外國的 植物學與生態學優秀教材

哈哈
樓上的是哪方高人啊?
學了三年環境,三年生態,我覺得生態學是一門系統的科學,它涉及生物學、植物學、地理學、地圖學、土壤學、大氣科學、海洋學等等學科,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想知道的是生態環境內各要素關系、特性等,或是生態系統作為一個大系統有什麼特性等。
植物學可以說是生態學研究涉及的一個方面,植物只是環境要素中生物圈中的一種。。

⑼ 請問你知道地理科學專業教材用的哪個版本嗎,謝謝啦

全部圖書(24)

1. 地貌學原理
作者 : 楊景春
出版社 : 北京大學

2. 土壤地理學
作者 : 李天傑 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

3. 地理信息系統教程
作者 : 湯國安/劉學軍/閭國年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城市地理學
作者 : 許學強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遙感導論
作者 : 梅安新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遙感實習教程

7. 人文地理學
作者 : 趙榮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經濟地理學(第二版)
作者 : 李國平/曾剛/覃成林/李小建 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9. 新編地圖學教程
作者 : 蔡孟裔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新編地圖學實習教程
作者 :
出版社 :

.

11. 現代自然地理學實習教程
作者 : 王建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現代自然地理學
作者 : 王建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環境管理學
作者 : 葉文虎/張勇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植物地理學
作者 : 武吉華
出版社 : 藍色暢想

15. 海洋科學導論
作者 : 馮士筰 編/李鳳岐 編/李少菁 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6.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二版)
作者 : 崔功豪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新編地理教學
作者 : 陳澄/陳澄 編
出版社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8. 美國大學學生事務研究
作者 : 馬超

19. 自然資源學原理
作者 : 蔡運龍編著
出版社 : 科學

20. 氣象學與氣候學基礎
作者 : 李愛貞
出版社 : 氣象出版社

21. 地球科學導論
作者 : 劉本培/蔡運龍主編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中國地理
作者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3. 地質學基礎
作者 : 宋春青/邱維理/張振青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計量地理學基礎
作者 : 張超
出版社 : 高等教育

.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