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探究式地理教學過程模式
⑴ 探究性教學模式通常包括哪五個教學環節。
探究性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學總是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而展開。與基於問題式學習不同的是,這個知識點並非選自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也不是由學生自由選擇而產生的,而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的進度來確定。一旦確定了這個教學出發點或者說學習對象後,教師就要通過問題、任務等多種形式,使用適宜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與此學習對象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目標知識點的學習。
(2)啟發思考
學習對象確定後,為了使探究式學習切實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學生提出若干富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並與當前學習對象密切相關的問題,以便全班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這一環節至關重要,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這是探究性學習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敗的關鍵。這類問題要由教師提出。
(3)自主(或小組)探究
探究性教學模式因為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靠學生個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來完成,因此,本環節成為探究性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教學環節。在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學生、信息技術幾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起到引導、支持的作用,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信息技術要成為學生探究的認知工具。在不同的學科,所使用的認知工具有所差異。人文學科往往可以通過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來達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這些資料能起到認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數理學科中則可以使用能發揮認知工具作用的軟體,如模擬物理、化學實驗室、中學物理作圖工具等。
(4)協作交流。
本環節是與前面的自主探究環節緊密相連的。學生只有在經過了認真的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後,才可能進入高質量的協作交流階段。也就是說,協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才能為學生提供思路交流、觀點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起到組織、協調、引導的作用。
(5)總結提高
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歸納,並可聯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遷移與提高。
探究性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較深入地達到對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有利於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即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此過程中,能否取得成就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是否能得到比較充分的體現,同時還需要有教師方面的引導、幫助與支持。換句話說,探究性教學模式的成功實施涉及兩個方面——既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又要重視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離開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學習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見,「主導—主體相結合」是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徵。
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中,探究性教學模式常見兩種表現形態:即建立專題網站的探究性教學模式和基於網路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⑵ 學前教育什麼是探究式學習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徵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准中關於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認知目標涉及與學科相關知識、概念、原理與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標則涉及思想感情與道德品質的培養。
中文名
探究性教學模式
外文名
The inquiry teaching mode
性質
教學模式
特點
探究性
快速
導航
特徵及優點
主要環節
探究性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學總是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而展開。與基於問題式學習不同的是,這個知識點並非選自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也不是由學生自由選擇而產生的,而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的進度來確定。一旦確定了這個教學出發點或者說學習對象後,教師就要通過問題、任務等多種形式,使用適宜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與此學習對象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目標知識點的學習。
(2)啟發思考
學習對象確定後,為了使探究式學習切實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學生提出若干富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並與當前學習對象密切相關的問題,以便全班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這一環節至關重要,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這是探究性學習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敗的關鍵。這類問題要由教師提出。
(3)自主(或小組)探究
探究性教學模式因為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靠學生個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來完成,因此,本環節成為探究性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教學環節。在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學生、信息技術幾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起到引導、支持的作用,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信息技術要成為學生探究的認知工具。在不同的學科,所使用的認知工具有所差異。人文學科往往可以通過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來達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這些資料能起到認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數理學科中則可以使用能發揮認知工具作用的軟體,如模擬物理、化學實驗室、中學物理作圖工具等。
(4)協作交流。
本環節是與前面的自主探究環節緊密相連的。學生只有在經過了認真的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後,才可能進入高質量的協作交流階段。也就是說,協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才能為學生提供思路交流、觀點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起到組織、協調、引導的作用。
(5)總結提高
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歸納,並可聯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遷移與提高。
⑶ 什麼是探究式教學
探究性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內自主、探究、合作容」為特徵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並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准中關於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認知目標涉及與學科相關知識、概念、原理與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標則涉及思想感情與道德品質的培養。
⑷ 發現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
發現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
發現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區別如下
一、發現教育模式
1、發現式教學方法的基本教學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問題的情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產生矛盾,提出要求解決或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階段:促使學生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問題,提出解答的假設。
第三階段:從理論上或實踐上檢驗自己的假設。
第四階段:根據實驗獲得的一定材料或結果,在仔細評價的基礎上得出結論。
教師在應用發現法進行教學時,首先要把教材劃分為一個個的發現過程,制定出具體要求。
關鍵在於恰當地確定學生獨立探究、力所能及的"最近發展區"。只有教師結學生創設的問題情境最符合學生實際水平,只要跳一跳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時,學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就會得到發展。
二、探究式教學法的過程結構
一般的探究過程涉及:觀察,提出問題,作出預測、猜測或假設,設計研究方案並開展工作以搜集數據,對獲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與解釋(解讀數據)以驗證假設,得出初步結論,考慮其他可能的解釋及提出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問題,將上述探究過程與結果以一定的方式陳述或表達出來,以及在這一過程中與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開展評價。這個過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幾個步驟:
1.設問質疑。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當然,教師也應該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那是更高層次的要求了。
2.實驗探究。這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或者查閱,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設。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將學生分組來完成。要注意培養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
3.思考作答。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把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或者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他們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4.分享矯正。這個過程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探究結果介紹給全體同學。由集體討論、辯論,使不準確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適時給予矯正,肯定長處,指出不足,注意營造融洽的交流氛圍,體現出課堂的民主精神。
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轉變觀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師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這樣做其實是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西———學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忽略掉了。「學生的學習取決於他自己做了些什麼,而不是教師做了些什麼。」這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課程理論專家泰勒的一句話,指出了學生學習的本質。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又是教育活動中復合主體的重要一半,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沒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參與,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靠重復強化和外在的誘惑或威脅來維持學習活動和產生學習效果,其後果不僅是學習質量和效益的降低,更嚴重的是壓抑了學生作為人所必須具備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揮,影響學生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的形成。
四、探究式教學法理論的局限性
作為強調「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的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實踐中,它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導演」的作用,其備課的內容加大,不僅要考慮教授的內容,還要考慮實施的細節。而且在操作的過程中,時間的掌控、課堂的組織也頗具挑戰性。其次,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程度也不好把握,作為強調調動學生能動性的一種教學方法,到底能給學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個難題。第三,作為由國外學者提出並倡導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我們還沒有成型的經驗和理論基礎。國內學者的探討大多集中在某個學科的教學體驗上,系統的理論支撐還比較薄弱。
探究式教學法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教科書的示範作用及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機地聯系起來,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統一起來。採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轉變了教師的傳統教學思想,促進了教師深入鑽研教材、認真設計課堂的教學程序,同時加強了教師對學生學法的研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採用探究式教學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主動學習和創新學習的精神,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獲得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成為適應新世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⑸ 電大試題 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哪些步驟
探究性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1)創設情境
探究式模式的教學總是圍繞課程中的某個知識點而展開。與基於問題式學習不同的是,這個知識點並非選自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也不是由學生自由選擇而產生的,而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和教學的進度來確定。一旦確定了這個教學出發點或者說學習對象後,教師就要通過問題、任務等多種形式,使用適宜的教學手段來創設與此學習對象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目標知識點的學習。
(2)啟發思考
學習對象確定後,為了使探究式學習切實取得成效,需要在探究之前向全班學生提出若干富有啟發性、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並與當前學習對象密切相關的問題,以便全班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這一環節至關重要,所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是否能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這是探究性學習是否能取得效果乃至成敗的關鍵。這類問題要由教師提出。
(3)自主(或小組)探究
探究性教學模式因為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礎上實施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靠學生個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活動來完成,因此,本環節成為探究性教學模式中的關鍵教學環節。在實施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學生、信息技術幾者之間的關系。教師起到引導、支持的作用,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信息技術要成為學生探究的認知工具。在不同的學科,所使用的認知工具有所差異。人文學科往往可以通過讓學生上網查找資料來達到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這些資料能起到認知工具的作用;而在數理學科中則可以使用能發揮認知工具作用的軟體,如模擬物理、化學實驗室、中學物理作圖工具等。
(4)協作交流。
本環節是與前面的自主探究環節緊密相連的。學生只有在經過了認真的自主探究、積極思考後,才可能進入高質量的協作交流階段。也就是說,協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之上,才能為學生提供思路交流、觀點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師在此過程中要起到組織、協調、引導的作用。
(5)總結提高
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與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分析歸納,並可聯系實際,對當前知識點進行深化、遷移與提高。
⑹ 初中地理探究式教學法
下面這篇文章可供您參考(引用):
探究式學習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嘗試(作者:萊蕪市實驗中學,畢翠萍)
在我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在課堂教學中也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式學習。在這種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提出了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互動交流」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探究中學習 在學習中探究,通過探究活動來延續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和原則,下面談幾點看法:
一、 嘗試「探究式」學習和「非探究式」學習的有機結合
科學探究是學生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求知、求真的認識活動,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閃現,它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關注種種地理現象,並鼓勵他們的探究精神。對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探究式」學習畢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學習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要以「非探究式」學習為主,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千萬不要為「探究」而「探究」,當我們的教學任務確實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當某些問題必須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我們就要科學地設計課題,提出問題,進行科學指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否則,我們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學習「世界人口」一節時,我提出了世界人口增長的快慢對當今社會有何影響?正確的人口政策是怎樣的?問題提出後,即可組織學生進入探究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可以與同桌進行討論,互相啟發;也可以在幾個人組成的小組中進行討論,集思廣益、開闊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關鍵,全班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有的認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對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國家有好處,人口自然增長率慢些對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有好處,而有的學生還提出:在發生天災人禍或戰爭而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的時候,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會有好處等等。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本節的一個根本問題:什麼樣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問題的引領,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在這個環節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答辯、爭論等探究活動,促進了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而教師的適時引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嘗試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與自主設計的「探究題」結合起來,選擇合適的科學探究內容。
初中地理新教材在每一章最後都設計了一個「綜合探究」,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個「綜合探究」,指導學生進行活動。但是也不能完全拘泥於這一固定模式,「探究」課題的設計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圍繞讓學生易上手、易理解、易掌握的思想和活動來安排,做到融知識、能力、實踐於探究活動過程之中。或者讓學生發揮主動性和聰明才智自主地設計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探究」性問題,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課程理念。例如:在探究「中亞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時,除了完成課本上的探究題目之外,我還啟發學生根據事先搜集到的有關我們萊蕪的地形與降水量,以及小麥、玉米、果園等農作物的分布狀況,探討這種分布與我們萊蕪的自然環境的關系。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更有意義的是增強了學生面向未來、理論聯系實 際、解決問題的意識,大大深化了課本知識,讓他們體會到了地理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生活離不開地理。
三、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嘗試設計探究步驟
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還不是很強。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不能過於簡單,也不能太超越學生的實際能力,所設計的問題要讓學生既感到有點難度但經過一番努力也能解決,這個結合點的把握要靠我們廣大教師去研究,去感悟,例如,我在講授歐洲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時候,我首先引導學生從A:緯度位置B:海陸位置C:地形D:洋流等四個方面去分析影響歐洲西部氣候形成的條件,得出本區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特徵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的地區之後,將上述四個方面的因素轉移到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讓學生分析A、B、C、 D四個因素對這里的氣候形成的影響與歐洲西部有何異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爭辯、探究,然後讓各小組發表見解,雖然對於初一學生來講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其中有一個小組答出了「東北太平洋沿岸地區因受地形的影響,海洋、海風等因素對陸地的影響范圍減少了,從而形成這種海洋性氣候的面積也減少了」的結論。盡管這只是少數人的答案並且答案簡單一些,但充分反映出: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也是可以運用知識來解決,從而達到了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探究目的!
四、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嘗試設計探究題目
由於種種原因,各個學校的教學條件各不相同,同是農村中學,其硬體設施也相差很大。而地理新教材是針對全國的平均水平和大多數學校的基本狀況設計的,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時,所設計的探究性問題一定要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條件達不到就不要牽強附會,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教學條件和軟硬體設施的配備情況,學生家庭的實際狀況,只有這樣,在教學中進行的「探究式」學習才能落到實處。例如:在學習「地球和地圖」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地球與地球儀的關系,我安排學生用乒乓球、鐵絲、膠布、橡皮泥等材料 製作簡易地球儀。通過動手操作,學生不僅明白了地球與地球儀的關系,而且理解了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等抽象知識,實現了本節的學習目的。而對於課本上一些疑難問題,我根據課本需要和學校的實際為學生提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體會。例如;學習「世界人口問題」一節時,我製作了關於人口過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觀看擁堵的馬路、鴿樓似的住房、苦難的母親和飢餓的非洲兒童的動感畫面的同時,深刻體會到了人口問題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五、嘗試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形式
探究式學習首先是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所謂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在自主教育的氣氛中,學生通過主體意識,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主動參與學習的一種活動。例如,在講授一個新的區域或國家之前,教師可根據該地區的地理特色,創設 「問題情境」,提出一些啟發思維、引起興趣的問題。在學習「日本」一節時,我提出日本在成為當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過程中,是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本國地理條件的?與日本相比美國的發展,恰又得益於優越的地理條件,而這些條件又是什麼呢?又如在中東,除石油之外,海灣戰爭背 後還有哪些地理上的原因?海灣地區為什麼會引起美國糾纏不休?有哪些值得美國去爭奪的呢?從發展中國家較成功的範例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和借鑒呢?等等。這些「問題情境」的設置,很象推理小說中一個個懸念,可以起到引 人入勝的作用,使學生在認知興趣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學習,教師的指導,最後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使求知慾不斷得到滿足,繼而又產生新的求知慾。
但是,在這個探究過程中,絕不是說不要教師的指導了,越是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教師的指導越顯得必要和重要,教師是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引路人和領航員。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問題陷入困境時,需要教師指點迷津;當學生在分析某些問題時誤入歧途而難以自拔時,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式把他引出來,使他步上正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任何時候都需要教師的適時有效的指導。當然這種指導並不是要教師代替學生的思維,越俎代庖,要注意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和教師指導作用的有機結合。例如:在探究「北美洲地形、氣候、河流之間的關系」時,在學生閱讀北美地形圖分析北美地形特徵時,我不時的提示北美的地形類型分為幾種?主要分布在哪裡?北美的地勢是怎樣的?在學生分析北美的氣候時,我又提出北美洲為什麼會有大面積的溫帶大陸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什麼分布在西部的狹長地帶?北美中部平原南北溫差為什麼變化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又隨時引導了學生的思路,實現了「探究式」學習的初衷和最終目的。
總之,探究式學習是一種自主性學習,是一種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知識的創造性學習,是一種人際互動的社會性學習。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是我們實施新課程理念的一種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有待於我們廣大教師去積極探索,總結成功經驗,以便能真正落實新課程理念,實施素質教育。
望採納~
⑺ 探究式教學法是什麼
探究式教學法就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接觸各內種問題的新奇現象容,去尋找問題的因果關系,從而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採用各種方法去做探究性的實驗活動,從中得出結論。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上課,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認識客觀事物的指導者,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獨立創造,這不僅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獨創精神的發展。
⑻ 初中地理如何進行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及其本質
探究式教學改變了以往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充分參與其中,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探究的方式達到尋求真理、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式,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徵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
探究式教學的實質就是著眼於學習者自身學習過程中的「有意義學習」,即在探究式教學里,學生們不僅僅是獲得知識,而且是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學會學習。正因為如此,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已將探究教學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提出,即探究教學已不再局限於純粹的科學探究。那種認為只有從問題的提出、證據和資料的收集,到實驗過程、解釋的形成及檢驗和結論的得出都是由學生自主發現、獨立完成的活動才算探究,實際是將探究式教學神化而人為地抬高探究式教學模式門檻的狹隘認識。當然,我們也反對教學中隨意地結合一些人們早已熟悉的教與學的形式貼上探究的標簽的做法。只有對適宜探究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探究才能真正發揮探究式教學的作用。
二、中學地理探究式教學適宜性分析的思維框架
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的教學策略之一。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選擇了適當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只是眾多課堂教學模式的一種,是否選用該模式進行課堂教學,要視知識的特點而定。通常所說的「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表明教學方法設計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同樣探究式教學方法有其自身的特點、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
1.探究式教學應服從於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的而服務的。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對於較低層次的地理教學目標,可選擇教學信息傳輸量較大的教學方法,比如,系統講授法和圖示講授法、講演法等。對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則可選擇探究式教學方法等。
2.探究式教學應符合教學內容特點
不同地理知識探究性的強弱或適宜探究的深度有所不同。有些知識內容,不易於設計成通過探究式的學習活動去獲取;一些內容的學習,用探究的方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效果往往不如直接學習。
以現代認知心理學關於廣義知識的定義來考察,地理知識可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三類。地理陳述性知識是回答「在哪裡」「是什麼樣」的知識,如地理術語、地理名稱和地理分布等地理事實性知識。地理陳述性知識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以觀察、記憶為主,通過聽講或閱讀就可以為學生掌握
⑼ 什麼是探究式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Inquiry Teaching),又稱發現法、研究法,是指學生在學習概念和原理時,教師只是給他們一些事例和問題,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觀察、實驗、思考、討論、聽講等途徑去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它的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地、主動地探索,掌握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見,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慾望
探究式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是設定需要解答的問題,這是進一步探究的起點。從教學的角度講,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內容,精心考量,提出難度適度、邏輯合理的問題。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實驗探究。這是教學的關鍵步驟,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同時,要求教師提供一定的實驗條件或必要的資料,由學生自己動手去實驗或者查閱,來尋求問題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設。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單個學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師將學生分組來完成。要注意培養學生尋求合作的團隊精神。經過探究過程,學生要把自己的實驗過程或者查閱的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不同的學生或者團隊可以就同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釋或看法。他們要能夠將自己的結論清楚地表達出來,大家共同探討。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教師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學生不明白時可適當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
1、交流自學成果。
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後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
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
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於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
(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
(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
(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於捕捉後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五)課後留創新作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課後,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留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採用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如學習了課文後,我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
(1)自由讀你喜歡的段落,抄寫課後詞語;
(2)摘抄並背誦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畫一幅山水畫;
(3)寫讀後感或請你當一回導游寫一段導游詞。
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完成。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訓練,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留課外閱讀的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的作業,不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促進學生積累詞語,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留寫日記的作業。日記是學生暢談自己喜、怒、哀、樂的廣闊天地,是學生訴說心裡話、觀察社會、評頭論足的陣地,學生在寫日記時覺得有話可寫、樂寫、想寫。留寫日記的作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持之以恆,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4、留想像的作業。亞里士多德指出:「想像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
」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必須善於想像。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於是,我讓學生在課後充分發揮想像力。
⑽ 發現教學模式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
發現模式是從問題出發,讓學生去發現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歸納的過程。探專究模式最終是要對最初屬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需要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同時進行。
發現模式注重提問中的轉移,使更多的學習者捲入學習,提出的問題是發散性問題;探究模式提出的基本是聚合性問題
對同一問題所花費的時間不同。發現模式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
探究模式的重點放在需要解釋的問題上,而發現模式更重視學習者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