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A. 如何解決農村中學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這么大一個題目,三言兩語講不清,且各地情況不同,即使有成功經驗回也難以照搬。
作為一名老答教師,還是可以談幾點意見的: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地理是一門被腰斬的雜牌課,從上到下無人重視,故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始終是地理老師需要奮斗終身的頭等大事。
2、只有興趣愛好廣泛的學生才能成為地理學優生(對於地理老師而言也是如此)。農村學生由於條件限制,往往視野不夠開闊,但反之好奇心也必將更為濃厚,從條件較好、興趣廣泛的學優生、偏科生當中培養盡可能多的地理學優生,也是帶動其他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的重要途徑。
3、理論聯系實際。地理學科作為綜合性學科,包羅萬象,在教學中一定要將地理理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起來,以理論知識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培養和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力。在正常教學之餘,課中要增設一些小欄目,課後要有一些小活動。
B. 新課程背景下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
內容提要: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普遍較低。本文結合地理教學實踐,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闡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途徑。
還從營造和諧課堂融洽師生關系、創設問題情景啟迪學生思維、倡導合作探究改變學習方式、科學布置作業注重建構拓展等幾個方面敘述了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 有效課堂教學 策略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思想觀念的主渠道。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其具體目標就是要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學風,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發展。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這是新課程改革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提出的背景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渠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追求。當前,課堂教學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這就要求我們尊重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都強調學習者過程的體驗,重視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創造性與開發性思維的培養,強調價值觀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突出學生個性發展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特點。
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由於受升學考試的壓力和傳統教育教學理念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現象仍很普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益低下仍很突出。如:課堂教學中缺少恰當的師生對話、師生互動和師生互相尊重的民主氛圍;學生的學習強度大,教師教學任務重,課堂教學手段與技術滯後等情況也還沒有得到改變。所以,在新課程背景下正確理解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探索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不僅重視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而且重視學生成功與發展的過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益,對於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對於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對於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對於培育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價值。
二、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內涵 1、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可以說是教學永恆的主題,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標准。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要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性,強調學生發展中的體驗與交往過程,使他們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個性發展。
2、有效課堂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每一位學生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然而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施教,效果則可能會截然不同,其差異的關鍵在於教學的有效性。當前有效課堂教學缺失的現狀表現在:僵化套用一種課堂教學模式,致使不同學生學習機會差異懸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盲目崇尚新異;學生主體意識缺乏,學習效率低下,淺於學、苦於學、倦於學、厭於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有效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理念,強調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教學的有效性,注重教與學的統一,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因此,開展有效課堂教學就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讓課堂教學有效優質,探索在有限課堂教學時間內,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
三、高中地理有效課堂教學的重大意義 1、有效課堂教學可以增強高中地理課的魅力
沒有知識就難以生存,就難以發展,就難以探索世界的奧秘。因此求知慾是生來就有的。但是學生的求知慾是盲目的。因此,有效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在教師
C. 初中地理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哪些方面問
地理教學評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形式化問題
地理教學的評價者多是工作在一線的地理學科教師,受個人素質及理論根基等因素的影響,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把握程度並不統一,導致對地理教學的評價在很多時候還停留在表層的「形式」,而尚未觸及「實質」和「內涵」.
(1)關注課堂上是否設計了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習,卻忽視了對探究問題的設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趣味性、時代性、層次性和思維含量;探究活動的時間是否充足;合作學習時主題是否具有合作的意義;學生小組的分工是否明確、組織是否嚴謹等具體情況的評價.
(2)課堂上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意識濃厚,評價水平卻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聰明了」…頻繁與貧乏或過於簡單的評價語言,使表揚變得廉價,學生表現得不痛不癢,失去應有的「鼓勵」作用.
②重復學生的回答,對答案不置可否,使學生在回答問題過後仍是不明所以,既無法認識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應有的鼓勵,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誇獎或誇大其實的評價,對學生的知識誤區沒有正確的引導,短時間內滿足了學生的虛榮心,卻對學生長期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④評價的單向性.多數課堂的教學評價只限於教師評價學生,缺少互評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欠缺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的過程,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使教學評價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評價的單一性.多是教師的口頭評價,對目光、表情、動作手勢等評價介質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評價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學評價中對教師如何處理「教學生成」、怎樣把握「生成資源」?等問題的理念性引導不足,導致教師不敢放手,不少課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縛在固有的教學設計之中,難以進一步深化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4)教學評價中意見多、建議少,無法為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
(5)過程性評價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被「簡化處理」,未能在**常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和變化,評價、反饋不及時,師生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只局限於期末一次性給出的過程性評價成績,難以記錄學習軌跡,改進學習.
2、理想化問題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學評價.拋開了教師和學生原有的基礎和起點,要求過高,面面俱到卻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漸進的完善過程.
(2)過於追求單位時間內結果有效性和過程有效性的協調統一.有些課堂上,評價者在下課時以檢測題的形式對學生當堂學習內容進行測試,並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首要依據.這種評價手段,恰恰忽略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顧與內化過程、忽視了對應有技能的運用與熟練過程和情感的領悟與升華過程.因為這些過程很難在課堂有限時間內統統完成.所以,個人認為,就一節課的時間而言,如果以知識點檢測的形式來考察學生,那麼關注三維目標,注重思維及探究過程的課堂,很可能不如「灌輸」、「強化」下的課堂效果更明顯.因此,這種評價手段,如果只作為教師當堂反饋,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途徑尚可,而如果成為教學評價的標准,則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教師,影響課改的進一步深化.
3、功利化問題
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陣地多在各種評優、觀摩及研討活動的現場,使得教師對最關鍵、最重要的常態課重視不夠,**常教學中缺少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及時反思、專研的精神,未能實現教學評價功能的最大化.
D. 學生初中地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問題的遷移能力非常欠缺。
2、地理圖文轉換能力欠缺,找不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銜接點。
3、對地理現象或成因的敘述不規范或者是抓不住問題的關鍵點所在。
教學建議:
1、仍然要以雙基為本,把握教學的主方向。新課標強調注重過程與方法,但是並不等於否定了對基礎知識的重視。為此,重點應該抓住以下幾個方面的主幹知識,並重視地理原理的教學:一是夯實基礎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重在理解;二是准確把握主幹知識體系,以干帶支,重在貫通;三是對重點知識進行系統整理,既要挖掘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又要透視知識間的縱向聯系,構建知識體系框架,重在運用;四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增強知識的遷移性,重在智能訓練。
2、理論聯系實際,強化知識應用能力的訓練。學是為了用,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在抓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學習的基礎上,應聯系實際問題,有意識地強化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的應用能力訓練。
3、重視區域,強化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特點之一,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考察一直是我們對學生地理能力要求的主導方向。比如,有注記的經緯網地圖、局部政區圖、局部地形河流等的分布圖等等。要教會學生如何讀取和應用圖中的有效信息,藉助平時建立的空間概念,及時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後准確定位。如中考題中選擇題的第9小題,有效的信息就是那三條不同走向的山脈,根據山脈的名稱和位置,可以定位甲是位於柴達木盆地,結合我們所了解的本區域的物產情況即可選出正確的答案。再如:第10小題,可以藉助的有效信息是黃河的流向和圖中的山脈,定位於這是山西省。第12小題可以藉助的有效信息是黃河、2條山脈的走向或者是省區的輪廓等定位於此山是天山山脈。第二卷的第四大題可以藉助國界線和輪廓形狀先定出大致區域,再根據圖中提供的山脈、鐵路和礦產等進一步准確定位。
4、根據教材的內容適時把地理的熱點和焦點有度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不要單純地為熱點、焦點而偏離了我們的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
熱點、焦點問題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地理知識與地理能力的考察,所以我們在復習的時候要注意將熱點、焦點問題回歸到教材,從中找出相關的地理素材,用地理學科的知識去分析、闡釋和評價重大社會問題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問題,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5、挖掘潛能,重視學法指導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這個方面我以前說的比較多,今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在提倡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的今天,我們必須對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有一個全面而客觀的認識。學習者通過信息技術很容易獲得顯性知識,而隱性知識的獲取與生成則需要學習者內在知識的積累,積極地思考、綜合和創新等,很難被學習者直接獲得和掌握。這就需要發揮我們教師的作用,通過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合理的創新、有效地綜合,使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並生成隱性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教師只有了解了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才能明確在哪一個環節上應該關注哪一點。那麼現代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徵是什
E. 初中地理教學質量低下提升的瓶頸是什麼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台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台灣省」時,採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岩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思鄉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見雲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於哪裡呢?
學生回答:台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祖國寶島——台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台灣》導入,並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台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聖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備。「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鍾,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優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節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台,它終究是不成功的。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後的「後續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後,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於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於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餘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於什麼山脈和什麼大洋之間?」那麼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於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後,要學會等待、善於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台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後,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台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台灣,請舉手一下。這時底下的那位台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並已做出要站上來發言的准備。可惜這位教師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台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後,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後,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麼,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中部:恆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那麼,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恆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
一個個發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雲流水般順暢。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節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於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於無形中激發學生做練習的興趣,並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後練習:初中生正處於智力發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做適當的解釋並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後,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於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素養和在專業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台,用創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F. 當前初中地理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哪些方面問題如何避免出現這些問
地理教學評價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形式化問題
地理教學的評價者多是工作在一線的地理學科教師,受個人素質及理論根基等因素的影響,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把握程度並不統一,導致對地理教學的評價在很多時候還停留在表層的「形式」,而尚未觸及「實質」和「內涵」。
(1)關注課堂上是否設計了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習,卻忽視了對探究問題的設置是否具有一定的啟發性、趣味性、時代性、層次性和思維含量;探究活動的時間是否充足;合作學習時主題是否具有合作的意義;學生小組的分工是否明確、組織是否嚴謹等具體情況的評價。
(2)課堂上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意識濃厚,評價水平卻有待提高。
①「很好」、「你真棒」、「你太聰明了」…頻繁與貧乏或過於簡單的評價語言,使表揚變得廉價,學生表現得不痛不癢,失去應有的「鼓勵」作用。
②重復學生的回答,對答案不置可否,使學生在回答問題過後仍是不明所以,既無法認識自己的不足,又得不到應有的鼓勵,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迷失方向。
③一味的誇獎或誇大其實的評價,對學生的知識誤區沒有正確的引導,短時間內滿足了學生的虛榮心,卻對學生長期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④評價的單向性。多數課堂的教學評價只限於教師評價學生,缺少互評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欠缺了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激勵自我的過程,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使教學評價少了全面性和民主性。
⑤評價的單一性。多是教師的口頭評價,對目光、表情、動作手勢等評價介質的利用不充分,致使評價缺少更大的感染力。
(3)教學評價中對教師如何處理「教學生成」、怎樣把握「生成資源」?等問題的理念性引導不足,導致教師不敢放手,不少課堂仍很大程度的束縛在固有的教學設計之中,難以進一步深化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4)教學評價中意見多、建議少,無法為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成長提供更多的幫助。
(5)過程性評價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被「簡化處理」,未能在**常學習過程中關注學生的點滴進步和變化,評價、反饋不及時,師生間缺少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只局限於期末一次性給出的過程性評價成績,難以記錄學習軌跡,改進學習。
2、理想化問題
(1)追求大而全的教學評價。拋開了教師和學生原有的基礎和起點,要求過高,面面俱到卻主次不分,缺少循序漸進的完善過程。
(2)過於追求單位時間內結果有效性和過程有效性的協調統一。有些課堂上,評價者在下課時以檢測題的形式對學生當堂學習內容進行測試,並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首要依據。這種評價手段,恰恰忽略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回顧與內化過程、忽視了對應有技能的運用與熟練過程和情感的領悟與升華過程。因為這些過程很難在課堂有限時間內統統完成。所以,個人認為,就一節課的時間而言,如果以知識點檢測的形式來考察學生,那麼關注三維目標,注重思維及探究過程的課堂,很可能不如「灌輸」、「強化」下的課堂效果更明顯。因此,這種評價手段,如果只作為教師當堂反饋,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途徑尚可,而如果成為教學評價的標准,則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誤導教師,影響課改的進一步深化。
3、功利化問題
課堂教學評價的主陣地多在各種評優、觀摩及研討活動的現場,使得教師對最關鍵、最重要的常態課重視不夠,**常教學中缺少積極主動的態度和及時反思、專研的精神,未能實現教學評價功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