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城市地理學與疫情

城市地理學與疫情

發布時間: 2021-03-03 01:52:12

Ⅰ 如何用城市地理學的原理看待地攤經濟

用城市地理學的原理看待地攤經濟需要從正反兩方面去看待,既要解讀它的優勢,又要說明弊端,正確看待如下:

地攤經濟的推行,不僅促進了大量失業人口的再就業,拉動了經濟增長,更讓城市多了煙火氣息,增添了城市的魅力。但同時,也出現的一些問題。

盲目跟風,有的城市沒有科學規劃地攤攤位,存在佔道經營影響交通的問題。管理不嚴,一些小販所販賣的食品飲料存在質量問題,監管不嚴和准入門檻過低導致存在質量和假冒偽劣的商品。環境污染,有的攤販在經營過程中製造出大量的垃圾,對當地衛生和城市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

地攤經濟的推行引發了與城市管理的矛盾,如北京和上海一些大城市則明令限制甚至禁止地攤經濟的推行。但地攤經濟與城市管理並不是天然對立的。

(1)城市地理學與疫情擴展閱讀:

地攤經濟倡導背景

今年初開始因疫情影響導致很大一部分人員失業。為保就業和促經濟,國內一些城市(成都)擺攤政策對本地社會以致經濟的影響日趨浮現,加上網路大篇幅的報道,因而「擺地攤」就成了今年流行語。

「地攤」可以是一個城市的象徵,紐約有熱狗車,東京有拉麵車,台灣地區有非常馳名各大夜市。不但讓街頭增添生氣和色彩,其靈活變通、不屈不撓的精神,也成為各省地道的街頭文化。所以總理明確提出不以地攤管理作為文明城市的評比指標。

一方面,要合理設置攤位位置和擺放時間,盡量避免佔道經營,在不影響城市交通的情況下布局攤位。

另一方面,要對攤販加強管理,鼓勵其蓬勃發展的同時更不能放鬆管理。對污染環境,存在食品質量問題的攤位責令整改,從事食品經營的攤販要有健康證才可從事,把保證人民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

Ⅱ 城市地理學這門課怎麼樣

城市地理學是研究城市(鎮)的形成、發展、空間結構和分布規律的學科。 城市地理曾經是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系,它著重從空間觀點研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系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為補充。城市是一種包含復雜物質要素、社會關系和活動內容的客體,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

Ⅲ 結合人文地理學的哲學方法論,闡述如何分析和防控新冠疫情

新冠屬復於事物發展規律,同時制也存在,萌芽,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我國正確的思維意識,積極響應,團結群眾,主觀能動性,是這次抗議請成功的主要原因!同時也體現了,物資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資有能動的反作用的哲學道理!
我自己認為,不知道對不對!希望樓主採納!

Ⅳ 《城市規劃》與《城市地理學》這兩門學科的區別和聯系

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城市規劃是屬於城市學的,城市地理學是屬於地理學的。雖然都跟城市相關,但是側重點不一樣,學術視角不一樣,跨學科研究很正常。

Ⅳ 關於城市地理學的所有理論

http://ke..com/view/100968.htm

Ⅵ 城市地理學問題

城市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是地理的、經濟的、社會的、文化的區域實體,是各種回人文要素和似答然要素的綜合體。
1、與城市經濟學的關系。
2、與城市社會學的關系
3、與城市規劃學的關系
4、與城市生態學的關系
城市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和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的規律,屬於認識世界的任務;科學預測世界各國、各地區城市現象變化的規律,屬於改造世界的任務。

Ⅶ 如何評價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一、發展特點

解放前,在我國地理學研究中,城市地理學屬空白。解放後,我國地理學工作者學習蘇聯,把地理學劃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少數經濟地理學工作者把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對城市進行了少量的研究。由於農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農業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和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因此,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當時城市地理學是地理學中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

1976年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城市規劃工作受到重視和普遍開展,帶來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發展,80年代達歷史以來最旺盛的發展時期,大量論著出版。1994年,中國地理學會設立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70年代末以來,我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表現出如下特點:

1.研究領域日益拓寬,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

80年代,中國城市地理學主要進行宏觀及中觀研究,如國家和區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統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觀和中觀研究不斷深化,微觀研究開始增多,如對城市內部交通、環境、用地、就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靜態描述走向過程分析和動態機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數學方法逐步被運用於城市地理研究,不斷引進新技術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課題的實踐意義和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我國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關鍵在於與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方面,由於經濟地理學科的性質與城市規劃學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於規劃領導部門認識到,地理工作者參加編制城市規劃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國廣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紛紛參加規劃實踐,他們所編制的規劃方案,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查通過,成為法律性文件,並以此指導城市建設。可以說,我國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員既是學者,又是實際工作者,他們既能為決策提供依據,又直接參與決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學者參加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與規劃師、建築師共同開展城市規劃的學術活動。這一切為開展我國城市地理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愈益明顯

城市地理學就是要從各個層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研究城市地域結構及其性質、規律和功能方面的發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間布局的實體,實現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而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又包括了內部結構的合理化、經濟活動的高效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城市生態環境的優質化。然而,要深入開展這些研究,城市地理學的自身准備是不足的,於是開始與地理學其它分支學科和相鄰學科交叉。這種交叉是在多層次上進行的,包括對理論體系、方法論和結論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過學科的交叉滲透,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4.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隊伍日益擴大,主要研究機構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一些綜合性大學及地理研究所,並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舉辦城市規劃培訓班。80年代中期以來,全國主要師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紛紛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並參加所在地區的城市規劃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學在大學地理系的課程設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斷增多,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

在此發展過程中,全國較早從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機構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如北京大學主要進行中國城鄉劃分標准、城市發展規模、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內在聯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學主要側重城市化研究,近年來多進行區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則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最大城市上海,致力於上海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中山大學主要進行全國城市化、城市系統和珠江三角洲區域城市系統的實證和理論研究。近年來又把研究重點放在穗港澳城市帶形成機制和中國大都市走向國際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側重於工業城市和京津唐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要進行城市群體,尤其是閩三角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和長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還有其它大學或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於這些單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開放的氣候,中國城市地理學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裡獲得長足發展。


二、主要研究領域

1.城市化研究

8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國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80年代末期以來側重於回顧與總結。

眾所周知,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發生過多次變化,受其影響,城市化進程出現波動,並表現出與西方國家顯著不同的特徵和動力機制。因此對城市化進程、特徵和動力的研究十分活躍,特別是有關動力機制的探討,為深入探索我國城市化發展規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然而,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差異都很大,城市地理學者利用人口、土地、產值等指標,廣泛開展了城市化地域差異的研究。

80年代初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農村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剩餘勞動力轉移頗受學術界關注。前期較集中研究轉移途徑和鄉村城市化類型,後期則轉為對轉移效果的分析、評述及新發展。

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鬆,人口遷移和流動量增加,城市地理學界與人口地理學界一起,廣泛開展了人口遷移的研究,側重於人口遷移特點、原因及其變化的研究,包括遷移量、遷移方向、遷移類型、遷移構成、遷移原因等方面。鑒於城市中暫時性人口的迅速增加,又對暫時性人口的現狀、特徵、結構、類型、成因、對策、發展趨勢等作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調查研究。

2.城市發展方針的研究

長期以來中國採取「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鎮」的方針,1980年明確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效益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政策受到了沖擊,一場關於中國城市發展方針(也可以說是中國城市化道路問題)的辯論在學術界開展起來。在討論中,觀點分歧較大,分別有小城市重點論,大城市重點論和中等城市重點論。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不應該是「規模政策」。同時,還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鎮的功能結構、戰略地位、小城鎮分類、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與政策等。並對中國大城市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研究,對中國大城市發展規律、內在機制進行探討。還總結了建國以來城市規模的投資效益和經驗教訓,開展了城市合理規模的研究。

3.城市體系研究

中國城市地理學界有關城市體系的研究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①80年代末期以前,著重傳統的研究領域,包括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發展趨勢等;②80年代末以來,則側重城市體系更深一層的研究,即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分布特點、形式、動態過程和空間結構特徵等。無論哪一階段,理論研究,同時結合區域規劃、國土規劃的研究都十分活躍。

城市地理學者一般採用數學方法來分析中國城市規模分布類型及演變,建立全國城市體系、分省區城市等級規模分布模型;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和人口、工業、交通等影響因素來研究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對城市基本職能進行劃分,並根據經濟發展的地域結構特徵,探討城市職能地域組合類型;從分析區域城市化程度、工業、交通布局、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空間聯系,以及城市體系的歷史演變和現狀特徵等方面著手,探討區域城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影響因素、發展前景,編制市域、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8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採取了不平衡發展戰略,區域差異迅速擴大,沿海經濟高速增長導致城市數目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城市密集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學工作者開展了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類型、特徵、發展模式和趨勢,以及城市群體的實例研究。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

在中國,有關城市形態和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紹國外理論的水平上,而對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近幾年來才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關中國城市形態研究,是從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對中國城市形態發展演變作動力學機制的探討。有關中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功能分區和各功能區的相互關系方面。

改革開放帶來了第三產業尤其是商業的大發展,促使城市地理學開展對城市市場空間的研究,但側重城市內部商業網點結構分析。這些研究均是採用數學方法,對商業中心的規模、結構和等級體系進行分析,並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善商業企業區位布局的意見,或建立城市商業中心系統發展的動態模式,及其與該系統發展規劃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事務活動愈益活躍,城市中心商業區(CBD)的特徵日漸鮮明,因而逐漸開展了對CBD的研究,包括CBD的歷史演變、現狀特徵和存在問題的分析等。同時,城市地理學者還與規劃師一起,參與了舊城改造的基礎分析工作,探討舊城存在的問題和形成原因,提出舊城改造、舊城更新的構想和對策。

我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研究剛剛起步,僅有少數學者介紹過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進展和實例分析,並用數學方法研究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要集中在識別影響社會空間結構的因素、社會區形成的機制,以及社會空間的類型方面。另外,對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也剛剛起步,主要運用西方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我國個別城市進行實證研究,分析意象空間的類型和影響意象空間的因素等。

Ⅷ 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城市是一種包含復雜物質要素、社會關系和活動內容的客體,許多學科以它為研究對象,如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城市規劃學等。城市地理學與這些學科有密切聯系,它著重從空間觀點研究個別城市或區域城鎮體系的功能結構、層次結構和地域結構。城市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關系密切,這些學科與城市地理學互為補充。
把城市當作一種地理現象記載,已有悠久的歷史,但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始於19世紀。拉采爾和赫特納曾進行了城市聚落的分布和區位研究。1899年施呂特爾研究了城市的內部結構和類型及其與其他景觀要素的聯系。
城市地理學正式成為—門學科則是在20世紀。1907年德國的哈塞爾特發表《城市地理觀察》一書,接著1911年英國的格迪斯和法國的布朗夏爾分別對單個城市進行了研究。美國城市化過程迅速,因此城市地理學研究開始較早,發展很快。
在城市內部用地功能結構模式上先後出現了美國社會學家伯吉斯的同心圓學說、霍伊特的扇形學說以及哈里斯和厄爾曼的多核心學說。1933年克里斯塔勒創立的中心地學說,則闡述了城市的相互作用和城市體系,成為城市體系理論的先導。
促使大批地理學家投入城市研究或城市規劃 工作。城市地理學也開始列入大學地理系的課程。
戰後的城市地理學廣泛吸取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人們對環境作出空間選擇的感應、行為過程的角度,研究城市的空間組織問題,產生了城市地理學的行為學派。
城市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城市地理學的內容的核心是從區域的空間組織和城市內部的空間組織兩種地域系統,考察城鎮的空間組織。
圍繞這兩種地域系統,具體有:
城市化研究,包括城市化的衡量尺度、城市化過程,各國城市化的比較、城鎮人口集聚的規律,大城市的優勢,以及城市化的效果和問題等;
城市體系研究,旨在掌握地域城鎮綜合體的分布特徵和功能、規模結構;
城市形態研究,包括城市聚合特徵、城市總平面布置格局以及城市景觀的研究;
城市群和大城市集群區研究;城市地域結構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研究;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城市綜合地理研究等等。
比如:數量方法——應用數學方法加工處理反映空間關系的信息和數據,模擬空間關系的狀況和過程;行為科學方法——分析城市居民對城市環境的感知、評價、直至決策的空間行為過程;系統分析方法——把城市體系作為一個動態的復雜系統;城市信息系統方法;空間抽樣調查方法等等。
城市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區經濟活動的中心。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Ⅸ 城市地理學的第一版介紹


第一版圖書簡介
城市在迅猛發展中所表現出來的這些兩面性,吸引了各個學科和各種觀點學者的注意,他們希望在這個紛繁復雜的領域中,發現和總結城市發展的規律性,提高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的自覺性。社會的現實需要給一系列以城市為對象的學科提供了蓬勃發展的無限動力。
城市地理學是城市科學大家庭中毫不遜色的一員。地理學家以其空間地域性、系統綜合性的獨特視角和以人為中心的人地關系的觀念來研究城市,而區別於其它城市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城市地理學獲得長足進展,對城市研究作出了貢獻,並在學科的相互融合和滲透中,從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吸收了必要的營養,又採用了數量方法、計算機、遙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手段,成為地理學中最活躍的人文地理分支之一。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書,在內容安排上是這樣考慮的。
第一章介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介紹和討論城市地域概念和統計口徑,這是對城市進行地理學研究的必要准備和重要基礎;
第三章介紹和討論城鎮化趨勢,它是現代城市發展的背景,構成城市地理宏觀研究的基本內容;
第四、五章分別從外部條件和內部機制兩個側面討論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原理。外部條件側重於城市地理位置的分析,內部機制側重於城市經濟基礎理論的討論;
第六、七、八章分別就城市體系的三大支柱,即城市職能結構、等級規模結構和空間網路結構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
第九章以前面各章理論和方法的綜合應用為結尾,討論城鎮體系規劃。各章之間既有獨立性,又有明顯的銜接關系。
每一章內容的安排以國外國內並重,理論、方法和應用兼容為原則,力求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西方城市地理學的一般理論,在前面提到的兩本書中有大量的介紹。本書將增加對有些理論的討論和評價,目的是便於讀者在吸收這些理論時,不至於生搬硬套,可以有比較、有選擇,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有創新。
筆者認為理論研究的生命力在於能指導實踐,解決問題,因此本書在力求講清楚有關概念和理論的同時,重視有關方法的介紹和探討,並提供一些應用適當方法去研究中國問題的實例。筆者也一直希望,城市地理研究應該能為國家制訂正確的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方針政策出謀獻策,在一些章節筆者也冒昧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不管它正確與否,能否被接受,但它作為一家之說,代表了筆者的思想。
第一版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任務和內容
第二節 城市地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第三節 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發展簡史
第四節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第二章 城鄉劃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節 城市概念及標准
第二節 城鄉界線的劃分和大都市帶的出現
第三節 中國市、鎮建制標准和統計口徑
第三章 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第一節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第二節 城市產生與發展的區域基礎
第三節 城市地理位置與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第四節 不同類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
第一節 城市化定義
第二節 城市化的機制
第三節 城市化的類型和測度
第四節 城市化的近域推進
第五章 城市化的歷史進程
第一節 世界城市的發展史
第二節 當代世界的城市化
第三節 中國城市發展史
第四節 當代中國城市化的特徵
第五節 中國城市化水平的預測
第六章 城市職能分類
第一節 城市經濟活動類型劃分與城市發展
第二節 城市職能分類方法
第三節 中國城市職能分類
第七章 城市規模分布
第一節 城市規模分布理論
第二節 對城市規模分布的解釋
第三節 中國的城市規模分布
第四節 城市規模發展政策的討論
第八章 城市空間分布體系
第一節 空間相互作用和空間擴散
第二節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第三節 廖士景觀
第四節 對中心地學說的發展、驗證及評價
第五節 核心與邊緣理論
第六節 中國城市空間分布
第九章 區域城鎮體系規劃
第一節 城鎮體系規劃的提出
第二節 區域城鎮體系規劃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城鎮體系規劃流程和工作方法
第十章 城市土地利用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城市土地利用
第二節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
第三節 中心商務區
第十一章 城市市場空間、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
第一節 城市內部市場空間結構
第二節 城市社會空間
第三節 城市感應空間分析
第十二章 城市問題
第一節 城市環境問題
第二節 城市交通問題
第三節 城市住宅問題
第四節 城市社會問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