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地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
㈠ 結構主義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1、在研究地理事物時,強調整體性的研究,反對孤立局部的研究。因為整體對它的部分在邏輯上有有限的重要性,孤立的部分本身是沒有意義的,部分只能在整體中得到它們的意義;
結構主義是一種整體主義,受有機論思維影響,強調整體性、集體性和社會性。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任何地理現象都是由許多要素(部分)構成的,這些要素相互依賴。在地理研究中,結構主義地理學者主張採用結構主義的方法,認為整體對它的部分在邏輯上有優先的重要性,孤立的各個部分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夏基松,1998)。例如,20世紀60年代以來,先進的交通運輸、遠距離通信設備的完善,表面上看來,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越來越不受空間地域鄰近及大城市集中等條件的約束,因此一些技術決定主義者就認為「城市將逐漸走向鬆散及解體」。事實上,這是一種片面的解釋。如多元空間即城市除了有物質空間,還包括社會空間,比較流行的「虛擬空間」(syberspace),等等(Graham and Kitchin,1998)。在對有關片面、局部的城市理論的批判中,希爾德(Shield)認為:「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多維的整體的分析,允許平行或自相矛盾的觀點並存,而不是強求單一的纖細或者是結果。」城市中雖然某一個部分會發生變化,但並不一定會改變其結構本身。脫離了城市整體來談某一部分的變化,在結構主義地理學者來說是沒有意義的(Amin and Graham,1998)。
但結構主義地理學的這種整體性研究又與系統研究有所不同。考克斯認為,系統與結構意思相近,但不完全是一回事。系統(system)指一套相互關聯的實體結合而成的體系,譬如一個家庭或一盤棋。而結構更側重「系統內部的整套關系」。這套關系既可用抽象邏輯形式予以概括,也能在系統運作中得到「象徵性的體現」(趙一凡,2002)。因此,結構主義地理學的整體性研究應是指對系統內部的整套關系的研究。
2、強調認識地理事物的內部結構,反對單純認識外部現象;
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研究地理事物不能像實證主義那樣,滿足於經驗現象的羅列和描述,而應把握住深藏於這些現象中的結構。地理現象雖然表面看來雜亂無章,但都由內部結構統一支配。
英國地理學家塞耶認為,地理學有兩種相互對立的方法論原理:如果要解釋某一事物的發展過程,我們應當找出其行為規律,就要藉助於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如果要解釋事物的種種現象,我們必須了解其結構以及使之產生或經歷某種轉變的性質,我們就要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
人文地理學中的規律性一般是近似的,因時間和地點而異,或者說是具有「獨特性」。因此,從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來看,追求規律性和發展秩序的研究是不恰當的。即使在規律和秩序確實存在的地方,規律性本身也不能給出解釋。兩個或更多的變數以某種有規律的和可預言的方式變化並不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是這樣,這種規律性並不能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因此尋找事物發生的原因,就是要探討變化是怎樣發生的?事物是怎樣轉變的?在轉變過程中各種因素又是怎樣促進事物發展的?這就需要運用結構主義方法論。通過研究現象的外部關系(表層結構)去尋找支配現象的內部關系(深層結構),在它們所依附的事物的結構中尋找其作用機制。 3、強調內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視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
結構主義地理學認為:既然地理事物是由內部結構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決定,那麼,地理事物及其各個成分的性質和意義與外部因素無關。所以許多學者重視的是對地理事物內部因素的分析和內部結構的把握,如文化、社會、經濟等因素對城市的影響,這與結構主義哲學上皮亞傑作出的「自律性」規定相一致(於濤方,2000)。因此,有人認為,結構主義思想專注於社會問題,有脫離地理學主旨的危險(顧朝林,2005)。因為就地理學的人地關系傳統而言,自然與社會並不是各自獨立的王國,相反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4、強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作用,忽視或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
在結構主義看來,一切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的意義和性質都是由先驗的結構所「命定」的,人的一切作為都無意識地受到結構的支配,人只能體現結構的作用,是結構的載體,而不能改變結構的作用。
5、強調共時性研究,反對歷史性研究;
6、強調靜態的研究,忽視或反對動態的研究。
結構主義只承認共時性,反對歷時性。結構主義地理學者認為,既然事物的性質和意義是由內部的整體性結構所決定的,,因而就要把握事物的內部結構,無須也不應該歷史地、動態地研究地理事物的變化。地理學研究只需要觀察事物的剖斷面,考察穩定不變的東西。這種反對歷史地研究與人文主義地理學重視歷史、重視背景條件(context)的傳統恰好相反(Johnston,1986)。
㈡ 地理學研究方法有哪些
類比法教師把某一問題同學生已學過的另一同類地理事物或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包括兩種比較方式:①同類同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的特徵,對比的結果是:兩個被比較的對象具有共同的特徵,如南北美洲地形的比較、亞洲與歐洲海岸線輪廓的比較都具有這種性質。②同類異型比較。同類地理事物和現象被比較的各點不同,對比的結果是:兩種被比較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具有相異的特徵,如秦嶺、淮河南北河流水文特徵的比較。歐洲與非洲氣候的比較都具這種性質。
縱比法 將同一地理對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狀況加以比較的方法。其目的在於了解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的過去和現狀,並推斷其未來,明了其變化過程的規律。如地形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形態,河流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狀況,氣候演變各階段上的不同特點,某國、某地區各時期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等的比較,都屬於縱比法。
聯系比較法 把兩種地理對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以揭示其內在聯系和相互關系的比較方法。例如講歐洲大陸輪廓時聯系非洲進行講述,可突出歐洲是海岸線最曲折的大洲。
並列比較法把分別獨立的幾個比較對象並列起來進行比較的方法。通過這種比較、能夠明確被比較對象的共性和個性。例如,把黃河、海河、遼河幾條河流並列起來進行比較,可找出每條河流的個性和共性,使學生認識黃河、海河和遼河這三條河流的個體和整體特徵。
綜合比較法 把不同地理區域或不同國家的地理綜合體的各個要素,進行全面比較的方法。它是一種對比要素較多,較復雜的比較法。多用於地理復習和測試。
㈢ 地理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從定性到定量的的綜合集成方法"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特點
編輯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特點可以概括為統一性和結合性。
①統一性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是一種全新的方法論,既不同於東西方傳統的整體論,又不同於西方近代以來的還原論,而是實現了整體論與還原論、東西方思維方式的辯證統一。而且,實現了經驗知識與科學理論、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定性思維與定量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以及各種學科的有機綜合與辯證統一。
②結合性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表現的是人—機結合。其中,「人」不是指個人,而是具有優良綜合素質的專家體系,即是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實施主體;「機」是指高性能的計算機,它是專家體系的重要工具,它能夠快速處理信息,幫助專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統一各方意見,建立模擬模型,進行模擬實驗。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研究路線與技術路線
編輯
1、研究路線。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採取從上到下和從下到上相結合的路線,從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到整體,把宏觀與微觀研究統一起來,最終從整體上研究和解決問題。
2、技術路線。
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的技術路線是,採取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信息、知識和智慧綜合集成。人腦與計算機具有極大的互補性,人腦思維是一種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統一,而計算機的邏輯思維在某些方面超過人腦,但在形象思維上尚不具備。這種在形象思維上的創造與創新只有人腦才具備。因此二者可以互相補充、彌補不足。
㈣ 行為地理學的特點是什麼
研究人類不同類復群(集團、階制層等)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行為類型和決策行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學。是在行為科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方法論性質的應用地理學新分支。
研究主要內容為:居民的感應與行為地理;企業經理階層的區位行為;規劃決策者的感應和行為;感應和行為地理研究與城市規劃的關系;生活在特殊環境下(災害地區)人類的感應與行為。感應和行為地理學目前正致力於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探索從人的社會化整體來探討不同空間行為和地理圖式
㈤ 研究地質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我是學地理的,書上的原話是這樣的:1.野外調查(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方法);2.室內實驗和模擬實驗;3.歷史比較法(現實類比法);4.數字研究法:利用3s技術進行研究
㈥ 什麼是行為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研究人類不同類群(集團、階層等)在不同地理環境下的行為類型和專決策行為及其屬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學。是在行為科學、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帶有方法論性質的應用地理學新分支。
㈦ 時間地理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應用
時間地理學是一種研究在各種制約條件下人的行為時空間特徵的研究方法。從時間尺度看,地理學分為3個時段: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時間地理學。
時間地理學是結合地理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從各種時空制約條件下人的行為研究入手、以全新的視角來解釋人地關系的方法。作者在概括地介紹時間地理學的產生背景及方法特色的基礎上,重點說明了城市社會研究中時間地理學方法的應用狀況,並展望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進入21世紀後,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亦成為多學科研究的對象。通過社會學和地理學對老齡化問題研究視角的對比分析,將時間地理學方法引入對城市老齡化問題的研究中,提出社會學視角與地理學視角相結合的城市老齡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展望時間地理學在城市老年服務設施的時間管理和空間管理、老年福利服務以及老年社區建設等方面的應用前景。
時間和空間不僅是自然科學領域和哲學層面的問題,也是當代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話題。但時間問題在旅遊研究中並未得到充分重視。文章著重探討了旅遊時間的性質與類型,將旅遊時間由「旅遊之外」引入「旅遊之內」,提出了「旅遊是時間與空間的統一形式」的基本思想;指出時空統一觀是旅遊學區別於其他學科的基本哲學觀,時間視角與空間視角的有機結合,是全面地認識和考察旅遊活動的性質與發展演變的基本分析視角。
在此基礎上,文章進一步研究指出,「旅遊體驗」應當成為旅遊學理論建構的邏輯起點,不同時空尺度的組合構成了旅遊學研究的十大對象(六大研究要素、四大關系對)與宏、微觀兩條研究路徑。針對當前中國商業活動空間結構研究相對低靡的現狀,本文對城市商業活動空間結構的概念和研究框架、評價和研究方法體系、亟待研究的重點以及中心性和城市區域關系等幾個問題進行了概述,以期開創相關研究的新領域。
㈧ 簡述行為地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謝謝各位的回答了
按照兩分法來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按照三分法來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回理。主張答區域地理學和部門地理學相結合,以地表復雜地理現象空間分布、時間演變規律和人地關系研究為核心。再細分下去就是從學科體繫上說了。
㈨ 什麼是行為地理學
行為地理學是研究人類在地理環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區位選擇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它是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人文地理學發展中出現的新分支學科,也有的學者把其作為一種新的人地關系的思想觀點和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方法論.行為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工作者借鑒心理學,行為科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地理學研究范疇開辟的新研究領域,主要是從人類行為的角度,採用非規范和非機械的整體方法,研究人類對不同地理環境的認識過程和行為規律.這些規律能夠從人的認識論的本質上揭示人與地理環境的空間關系實質,以彌補傳統的人文地理學研究人文事象空間分布規律的缺陷和不足.
行為地理學把心理,行為等因素引人人地關系的研究中,揭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平衡,反饋的空間關系規律.一般說來,人類對地理環境刺激的自動條件反射所產生的行為不屬於行為地理學所研究的行為范疇.行為地理學主要是研究人類在環境感覺的基礎上,所產生的內在行為(心理行為)和外在行為(表現行為或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側重於探討人類的環境知覺,環境認知,地理物象,物象評價和外在行為等的機製作用和過程.正是由於這些機製作用和過程才使人類形成一定的行為空間和區位選擇.
㈩ 試列舉幾個計量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計量地理學方法是把數學方法(統計學、多元統計學、隨機過程、運籌學、系統控制論)和計算機技術應用於地理學研究的方法群,是地理科學與數學方法、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