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教學生活化的處理
A. 如何讓地理教學多一點生活氣息
1
淺 談 地 理 教 學 生 活 化
【內容摘要】地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符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新理念。地理教學生活化應是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從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基礎和實施策略方面提出自己的淺見。
【關鍵詞】地理教學 生活化 理論基礎 實施策略
《地理課程標准》在實施建議中強調: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應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尤其是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體現「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使地理課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際,改變過去單一地從概念到概念的教學狀況。
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開放課堂教學,突破課堂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成為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地理教學生活化就是指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將地理原理、地理規律與實際生活問題相結合,避免過於理性化地進行抽象的地理原理教學的狀況。以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為出發點,以生活化的教學為突破口,通過優化和整合教材,以生活化、大眾化的方式呈現地理的學習內容。 一、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基礎
1、理論基礎
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教育理論都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強調的都是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校管理的開放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生走出教室,置身社會,在生活中學習。
2、實踐基礎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一直努力將地理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地理,由於符合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並樹立了學好地理的自信心,使課堂教學氛圍和諧、自然,收效較好。 二、地理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
1、捕捉生活素材,喚起學習興趣
地理教學中要提供給學生與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注重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這種能力包括認識生活,適應生活,享受生活,創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使地理從「科學世界」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在自身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提煉、大膽的變革、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盡可能使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熟悉卻可能「熟視無睹」的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為什麼國內外運動員常到海埂訓練基地集訓?為什麼「雲南十八怪」里有「四季服裝同穿戴」之說?為什麼「出門要看天氣」?又如:在當今商品房的開發熱潮中,開發商開發,購房者購房各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通過把這些生活實例適當的引入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不僅可以拓寬知識面,開拓視野,而且教會學生生活中必備的知識與生活中必須掌握的技能,能有效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2、藉助生活經驗,培養合作探究
傳統的地理教學過多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略學生的真實體驗,新課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關注生活,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構建開放式的地理新課堂。學生運用地理原理或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例如初中地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鼓勵學生列舉南北方地區在服飾、膳食結構、民居、民俗活動、出行交通等方面的特點,然後再引導學生用類似「南稻北麥」 、「南水北旱」歸納區別南北之間的差異,並在情景設置中合作探究南北方地區差異的原因。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在此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創新能力。
3、利用生活媒體,使生活地理化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從接觸地理、感知地理到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師可以在平時訓練學生用「地理眼」發現生活中的地理,藉助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收集地理新聞、地理信息、自然風光、自然現象等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識,在搭建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演講平台中加以展示,然後針對一些國際、國內熱點問題,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引發討
B. 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地理課堂
地理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對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必須更新觀專念屬,建立新理念,地理新課程標准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的第一課題目是《與同學們談地理》,這一節課有兩部分內容:生活離不開地理;學習地理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這是新課程標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體現,同時也體現了對我們地理教師認真研讀新課程標准,領會新理念的要求.
C. 什麼是生活化地理教學
《地理課程標准》提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周圍生活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容易又有興趣。下面簡單談談將生活現象、生活元素融入地理教學中的幾種途徑。 一、 用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心理學認為:當學習的材料與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高,學習情緒高,思維活躍。新課導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聯系學生當地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經驗的地理知識,使他們覺得學習地理確實是有用,從而點燃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講「旅遊地理」時,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今年,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沒有出去旅遊的?他們到什麼地方去旅遊?有什麼收獲?你想出外旅遊嗎? ---怎樣才能使旅遊的效果更好呢?然後從生活中的旅遊開始,一步一步討論提高學習效率。講「地震」時,可以以大家比較熟悉的汶川地震、日本地震造成的危害不同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索地震產生的原因、造成的災害、防災減災的措施等問題的興趣,有利於課堂教學的開展。當然生活與地理知識關系很密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多內容都可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導入,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 運用生活經驗,獲取地理知識。 學生對自然界、社會和他人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地理知識,會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講季風的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 ,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夏季在水中與陸地的感覺有何不同,學生會得出「水涼陸熱」,即他們的熱容量不同。這樣就很容易突破了風向問題。再例如:講「天氣系統中的天氣描述時,冬季、夏季的區別;晴天、雨天的區別,學生得出夏季天熱,冬季天冷。講「地轉偏向力」時,提問:當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時,水流的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講「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時,提問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很多反季節的和來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這得益於農業區位的什麼條件?講「人口遷移」時,結合當地人去東南沿海打工,提問其原因、打工對當地以及打工地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響?這些問題貼合學生生活,也能激發其學習興趣,知識的獲取就自然而然了。 三、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不但能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時,可設問:為什麼朝霞、晚霞呈桔紅色?(近地面大氣中塵埃多,顆粒較大,散射能力強,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難被散射。)交通信號燈規定"紅燈"為停的科學依據是什麼?講「交通」時,讓學生設計:假設從當地去上海世博會,可採用哪些交通工具比較方便?如果坐火車應走哪些鐵路線?沿途經過哪些大城市,還可以參觀哪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只有知識練到手,就能很好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四、利用實踐活動,拓展地理知識。 課外可以留一些實踐活動,以便擴大、加深課堂上學習的地理知識,並使學到的知識得以應用與提高。例如:講方向判別中:利用日出、日落、手錶判別白天方向;利用北斗七星的北極星判別晚上方向;利用苔蘚、樹的年輪判別森林裡的方向。還可以讓學生觀察冬夏的日出、日落的方向、記錄每天的時間變化。講城市功能分區時,讓學生很好了解當地的城市布局,以便課堂較好的利用。 五、 勾勒生活畫面,活化地理課堂。 把豐富的地理知識,用動聽的語言、美麗的圖片編織成一幅幅生動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會地理與生活同在的樂趣,感受地理知識的魅力。多媒體教學必不可少,使課堂效果更明顯,課堂更生動。 總之,生活為地理教學提供了知識基礎,地理教學使生活知識更豐富,使人們生活更方便,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只有將生活經驗適時用於地理課堂中,必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地理教學生活化。。。。
D.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如何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實施生活化教學
初中地理新課程標准強調「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因而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從生活出發,從中發掘素材與文本知識的融通之處,將教學內容納學生的生活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提煉生活因素,感悟生活化的地理
新課程強調「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分析教材,幫助學生找到課本知識與生活間的聯系,在講清知識點的同時,通過生活實例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講地圖概念時,我首先問學生:「你在哪裡見過地圖?」馬上就會有許多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我再問:「你什麼時候用過地圖?」同學們答的更起勁了。再問:「那麼什麼是地圖?」這時候學生全盯著我,此時無聲勝有聲,可以意味,難以言全,如何表達這個概念,等待我的點撥。
於是我拿出一張准備好的照片,要學生比較:「地圖與普通的照片有什麼異同?」(都有方向、都縮小,但地圖上有符號、有注記),這時地圖三要素水到渠成。然後引導學生繪制從家到學校經過的主要街道,標出主要的標志性建築物位置,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地圖在生活中的作用,自覺地去學會閱讀地圖,應用地圖。可見教學過程是一個「由簡到繁」的「還原生活」的過程。
二、創設問題情景,營造在生活中學習的氛圍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要善於創設新穎別致的問題情境、巧妙設疑,從而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例如在《地球和地球儀》的內容中講到了經緯線和經緯網定位的知識,學生需要較強的空間想像能力與思維能力才能理解與把握。而對於初一學生來說,空間想像能力是一個難點,至於虛擬的立體圖像,那就是難上加難。為幫助學生突破此難點,我的方法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設計實驗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多媒體電腦大屏幕顯示:一艘正航行在大海中的輪船,在狂風暴雨的夜晚,波濤洶涌的海面被陣陣閃電撕碎。在狂風巨浪中喘息的豪華巨輪被翻天巨浪吞噬。傾斜不定的船艙里是一片狼籍,船長拚命地呼救:「星球號遇險,我是星球號,請求支援,我們的位置是……」。國際救援總部內一片忙碌的身影,牆上喇叭里傳來船長嘶啞的聲音:「東經105°,南緯35°,請求支援,請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員迅速地圍在一個大型地球儀前,通過一番熟練的點畫後果斷地說:「它們位於南半球A國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國救援分部立即行動!」。
提問:救援部怎樣迅速地判斷出「星球號」的位置 自然 進入經緯網教學中,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設一個具體形象的經緯網現場——教室。具體實施步驟是把標有經緯度的標牌放置在課桌上:1、讓學生說出自己在教室內的准確位置。2、讓學生用經緯網說出自己的位置。3、找朋友:找一位你的朋友,並說出其經緯度位置。4、搭快車:請同學們根據老師的指令做出相應的反應,看誰又快又准(位於赤道、本初子午線、東經20°、西經30°的同學等)。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帶到一定情景中去,用感性的、生動的、豐富的生活世界去滿足學生的需要。把抽象的文字知識轉化為具體鮮活的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有話可說,讓學生自己想說,積極主動。這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發展思維,而且也保證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從而達到師生相互促動,教學相長。
三、教會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並增強社會責任感
鄭州的學生對農業沒有感性的認識,「同學們都聽說過,鄭州要努力發展成一流的大都市,第一產業——農業要不要發展呢?」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們都認為應該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業及第三產業上。「鄭州的近郊種植了大面積的大棚蔬菜,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通過分析讓學生知道農業與城市、工業有著內在聯系,在城市和工礦區周圍,為滿足城市人口日常的大量需要,多形成以乳、蛋、菜等農產品為重點的農業基地,這就是經濟地理位置對農業的重要影響。這樣,既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也是對學生地理規律和原理的應用能力直接的檢驗,讓學生更自覺地在生活中應用地理。
學習長江之時,當提到「就在我們重新審視母親河長江的時候,另一條河流也同樣孕育了另一個優秀民族,聽說那裡 歷史 悠久,是迄今為止歐洲最早人類的發源地;聽說那裡文化燦爛,從科學到藝術 ,許多學說推進了世界的進程。那裡是人類最早進入工業文明的大河流域,相信同學們都知道——這就是萊茵河。這兩條大河有很多話要說,今天就在這里實現他們的願望——讓長江與萊茵河對話。」學生都非常踴躍,立刻就分成了兩大組,分別代表長江和萊茵河。代表萊茵河的同學提到:萊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它是歐洲的大動脈,可以見到很多國家的航船。代表長江的同學們提到:逶迤的長江,浩浩盪盪,與萊茵河有著不同的景緻。壯麗的河流賦予兩地相同的內涵。培育出了「蘇湖熟,天下足」、「日出萬匹,衣被天下」、「十朝都會」等燦爛文化,但是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切忌變成第二條黃河,這樣長江才能繼續參與競爭。
E. 如何打造生活化的地理課堂
太陽高度算時間 隨便一個樹木 筆直的陰影都可以的嘛 根據地理位置算兩個樓內盤之間不影響光照情況下容 需要距離多遠 根據所在地理位置 判斷氣候特徵 根據河流等 判斷哪裡有開發價值(沉積岸知識) 根據 北京時間 算本地時間 或者 根據北京時間算外國時間等等 生活處處是地
F. 如何使地理課堂生活化
1.充分挖掘教材,課堂導入生活化新課程強調:「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生活中找教育,這在教學導入過程中非常關鍵,如同一出戲的「序幕」,要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幫助學生建立課本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其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人教版必修1「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時,剛好在九月份左右,九月的大余艷陽高照,教室幾乎不用遮陽窗簾,但在夏季教室里為何經常使用遮陽窗簾?夏季和冬季,同學們都在7:30左右到校,同樣的時間,天空的明亮程度有很大的差別,這又是為什麼?進而問到學校的作息時間表是否有變化?從而把學生引入「探究的慾望」狀態,為學習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創設了情景。又如,講到人教版必修「3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運用」時,要求大家用GoogleEarth找到自己所處的學校、學校的操場、教室、圖書館,同學們找到之後非常激動,被神奇的Google Earth吸引,有的甚至問能不能找到他的家,教師問大家知道這是怎麼得到的嗎?由此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地理知識的探索空間,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2.創設問題情景,自主學習生活化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學習模式的顯著特徵,加強師生間、生生間的多向交流,營造出在生活中學習的氣氛,使學生置身於和諧、平等、民主、寬松、熱烈的學習情景中,在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講授選修《旅遊地理》中「旅遊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內容時,可讓學生模擬當一次導游,帶領同學進行本地的一日游,然後讓「遊客」對整個遊程提出意見和建議;接著又讓學生模擬旅遊局長,針對本地目前的旅遊資源及旅遊設施等,思考應該怎樣才能吸引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遊客?如何把本地打造成沿海發達地區的「後花園」?如何實現「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然後通過配樂———「江西是個好地方」,展示江西著名旅遊景點如井岡山、廬山、紅都瑞金等,使學生在活躍的氣氛中積極討論、自主學習,將書本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知識,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剖析熱點時事,思考問題生活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學生,很難適應當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而且時事熱點也是高考的一個重要載體和試題的切入口,2010年部分省的高考地理試題就涉及了許多時事熱點,如冰島火山噴發,四川汶川、海地及智利地震,上海世博,墨西哥灣漏油等,所以把時事新聞轉換成問題形式,有選擇地納入地理教學中,對於激發學習地理興趣、啟迪學生地理思維、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有積極意義。如可利用冰島火山噴發的時事新聞設計如下題目:為什麼冰島多火山?冰島噴發的大量火山灰為什麼會使歐洲的空中運輸受到很大影響?火山噴發有何利弊?又如,從關於美伊戰爭報道中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美國侵略是為石油而來,從而想到中東地區石油豐富,而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後,當地人們的基本生活必須品都難以保證,只能依靠椰棗充飢,大多數伊拉克人身穿長袍,戴著面紗。思考後討論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產國和輸出國,且出油多、埋藏淺、油質好,伊拉克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終年高溫炎熱,伊拉克盛產椰棗,屬於阿拉伯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從而讓學生關注國際時事,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4.注重學以致用,練習設計生活化學習地理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理解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些生活化的練習,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認識到「地理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離不開地理」。為此,教師應學習地理課程資源的相關知識,加深對地理作業資源的認識,確立敏感的地理作業資源意識,在面對各種地理作業資源時能「靈光閃現」,明白它們對生活化地理作業設計的意義和價值。教師應面向自然,關注社會與生活,正視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寬思路,提高觀察能力,從生活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問題,使之成為生活化地理作業的內容。
G. 如何將生活融入地理教學中
在平常的地理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好多學生學不好地理,埋怨地理太難學了,究其原因,回其中之一就是他答們缺乏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其實地理知識充盈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空間,教師如果能及時把需要解決的課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各種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之中,通過組織和引導把地理知識與生活知識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到地理就在身邊,它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樣學生就會體驗到學習地理的價值,從而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那麼,怎樣使地理教學貼近生活,讓生活走進地理,讓地理為學生們的生活服務呢?
H. 淺談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實現生活化的地理教學
在中復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制 應盡量結合客觀存 在於生活之中的生動的、 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 實現課堂的生活 化,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 提高課堂的效益。 關鍵詞: 利用; 生活中的地理; 生活化; 地理教學 著名的演員和節目主持人曹穎在一次電視訪談中說她記憶力非常 好 , 一篇的文章讀一遍就基本能背下來, 地理也經常考 10 0 分。但是, 在 生活中的她卻不能辨別方向, 甚至不知道 中央電視台在天安門的什麼方 向。我想這是傳統教學方式的悲哀
I. 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幾點思考
地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只有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讓地理的精彩在走向生活中展現,才能喚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才能符合「貼近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生活有用,對學生的終生發展有用」的新理念。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成為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筆者從地理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方面提出幾點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搜集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地理教學要回歸生活,注重基礎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各種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對教材解讀的基礎上再進行大膽創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來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熟悉的地理現象來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如:在當今商品房的開發熱潮中,開發商、購房者各要考慮哪些地理要素?通過把生活實例適當的引入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運用生活經驗,培養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關注生活,並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構建開放式小組合作探究的地理新課堂。學生運用地理原理或地理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成為探究活動的重要環節。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創新能力。
三、利用現代媒體,使生活地理化。
現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媒體,為學生學習地理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很多學生正是通過這些媒體從接觸地理到關注地理,進而熱愛地理。教師可以藉助現代媒體收集社會生活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識,然後針對一些熱點問題,從地理的角度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如海嘯、地震等。由於資料新,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有利於師生情感交流,有利於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生存環境的責任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以致用」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目的,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大任務。因此,地理教學應讓學生走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學以致用,並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的行為方式和道德觀念。如在生活中,為避免「白色污染」應自備籃子或布袋購物;生活垃圾應分類進行回收利用;為避免水資源的浪費應採取各種節水措施;使用利於環保的再生紙。在生產活動中,不能以損害環境的方式去謀利,應當採用清潔生產技術等。
總之,以生活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更著眼於學生的發展,給學生以生活的意義,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J. 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學地理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曉之以理。 地理在高中階段,在現有的江蘇高考模式下,一直是人們心中所謂的「副科」,不受學生、家長甚至 一些老師的重視,因而地理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會受到更多的限制。但我認為,不管別人重視與否,地理教師自己首先要重視,要清楚明了地告訴學生及家長,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學習地理不僅僅是為了 考試,而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例如:在講授「城市區位分布及其演變」課中,用古巴比倫王國的毀滅、美 國西部的黑風暴以及我們西北地區的土地沙漠化與沙塵暴等實例,使學生了解由於缺乏地理知識,人類活動違背自然規律,必然會使人類自己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道理,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地理的重要性。
二、寓教於樂。 現在,在每個班級中,都可以找到若干個厭學的學生,但卻找不出幾個不愛玩的孩子。針對這一 現象和學生大多具有好動、好奇心強、好自我表現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應當加大學生活動的力度,盡可 能地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狀況,設計一些動手、動腦的游戲和小組競賽活動,做到寓教於樂,使學 生在快樂的活動中提高地理能力。例如在復習「中國行政區劃」一課中,可以設計「中國拼圖游戲」,請 學生分組完成拼圖,對於最快的小組給予表揚。在「中國的地形與河流」一課中,也可以設計這樣的學生 活動:請學生分組在空白中國地圖上繪制出我國主要山脈和主要河流,然後請學生們自我評價、互相評價, 選出最佳小組給予獎勵。在「天氣與氣候」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收看天氣預報,正確穿衣打扮」的 活動,請學生根據天氣預報圖,選擇正確的衣服和配裝,然後請大家評判他的選擇是否合理。通過課堂及 課後的反饋,我們發現在緊張的比賽、快樂的游戲和正確的評價中,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這幾節課的重點 知識,教學目標也得到了實現。
三、融入生活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比較易於理解和接受,並且會產生明顯的感受:這是自己用學到的地理知識來解 決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是學到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亦是對自己終身發展有幫助的地理知識。這是 地理教學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江南丘陵的土地上適合種植茶樹,可以提問學生有利的區位因素有哪些?學生討論後回 答:那裡的地形坡度適中,氣候適宜,降水適中,關鍵是土壤(紅壤)特別適合茶樹生長,再加上有豐富的勞動力, 農民掌握了科學技術,交通條件改善了,拓展了廣闊的市場(主導因素),西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茶葉之鄉。碧螺 春飛向許多大城市,而且遠銷國外,當地農民嘗到了甜頭,就地發展觀光農業(遊客自己採摘楊梅),促進了經濟 發展,這就是農作物合理的區位選擇。因為農業的區位選擇,其實質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地理教 學中,應該把教學貼近生活作為一個支撐點,將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地理問題有機地結合到教學中,引導學生去 思考、解釋、探究、發現與創新,使地理課程更好地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世界。因為生活 的地理「活」,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實」, 有利於體現知識的價值;生活的地理「廣」,有利於提高學生素質。
四、走出課堂 。現在學生的學習負擔重、學習壓力大,很多學生討厭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地理學科更應發揮自己的 學科特點,讓學生不要封閉在狹小的教室中。當然,受條件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帶領學生們周遊世界,但 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圖片讓學生「圖行天下」,通過多媒體及網路信息,使學生足不出戶也能夠知曉天下。 如「中國鐵路線分布」的學習,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擔當導游、設計旅遊線路,讓學生說出經 過的鐵路線名稱,在情境分析中完成對新課的學習。在學習「中國的自然資源「時,也可以讓學生走出課 堂,觀察身邊事,思考我們對資源利用的種種現象是否合理?針對不合理的種種現象與問題,有什麼好的 解決辦法?讓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就會得到更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