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綜合模式教學程序
『壹』 怎樣在地理教學中採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高中地理是一門實用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學科,在展示課程原理,傳授教學內專容,介紹有關課程屬案例的時候,教師可以合理的利用微課來開展地理課堂的教學。此外,在教師教授地理中有關基本原理、規律和定理的時候,由於教師本身的能力參差不齊,教學准備的完成程度也大相徑庭,致使這些教師在教學中很容易出現解讀不完整、不準確現象的發生。如果這時候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微課設計小組,對於地理的備課內容進行共同的研討,這樣學生很容易掌握有關的教學內容。
『貳』 地理教學方法
按大抄綱的知識點,第一遍學習的時候要注重把一些關鍵知識點講給學生們聽,第二遍的時候要把每章沒節的只是點串起來,比如我們在學完大氣圈和水圈等等之後可以把兩個一起來講一些知識點的關聯,這樣可以加深記憶,對知識點的理解更透徹
『叄』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地理教學方法有: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直觀教具(如模型)、示範性實驗等,使學生通過觀察而獲取感性知識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可供展示的對象有很多,而且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演示的范圍越來越大,效果越來越好。
地圖法。地圖法是指在地理教學中,老師運用各種地圖,使學生獲得地理知識、提高地理技能、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圖成為地理學科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綱要法。綱要法,又可以稱為「思維導圖」法,是一種利用由字母、文字、數字或者其他符號組成的直觀性很強的教學輔助工具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簡單扼要地把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表現出來。
探究法。探究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途徑進行探索,發現並掌握相關原理或結論的教學方法。
生活教學法。活教學法是將教學活動置於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願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並使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
拓展資料: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肆』 地理教學模式
指在一定的教學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比較穩定的地理教學結構,教學程序,以及實施地理教學方法策略體系。
『伍』 地理教學方法與地理教學模式區別
地理教學模式是地理教學方法中的理論部分,地理學方法是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學模式,地理教學法的實際操作部分,主要用於操作與實施過程。
『陸』 什麼是地理教學模式
指的是地理課堂的教學模式,
『柒』 如何幫助學生構建地理學習模式
一、鄉土地理的重要性《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對鄉土地理學習有以下幾點要求和建議:1.鄉土地理是必學內容;2.鄉土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如何以鄉土地理為載體進行綜合性學習、開展出富有實效和新意的探究性實踐活動!課程形態的多樣化是新思路,課程形態有兩種模式可供借鑒。一是單獨設鄉土地理課,教材中精選出專題性素材、提供眾多的知識生長點,橫向可與其他學科聯系,縱向可深入到研究型課程,從而構建出一個開放的課程形態;二是與相關學科綜合,設立鄉土綜合實踐課程。這樣可集中有限的教學課時和各自為政的教師,優化課外活動的組織形式,體現精簡、高效原則,提高教與學的綜合效益。同時還有助於校園鄉土文化氛圍的形成和學校特色的重新提升。因此要從校本課程開發的高度來認識鄉土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設計和實施。與之相關的學科整合問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問題、學生小課題研究指導問題亟待深入思考。二、地理教學與鄉土地理研究活動相結合鄉土地理學習實踐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這既是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的途徑,也是鄉土地理教學實踐性特點的要求。鄉土研究活動是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參與的專題研究活動。我們對本校初三學生鄉土地理學情的調查:部分學生對家鄉地名探源、歷史人物、環境保護等研究性話題有濃厚的興趣。教學中可引導他們作一些較為深入的探究性學習。或向學生提供實踐與探究課題,如盤縣各鄉鎮民間諺語、天氣狀況、著名旅遊資源(碧雲洞、盤縣大洞等)、農業產業結構(畜牧業、成坡改梯、退耕還林等)、主要自然災害(暴雨,多山洪、泥石流等)、項目建設(響水煤礦、哮天龍水庫、松河煤礦、紅果循環經濟型煤焦化等),並進行具體指導。指導學生深入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其過程一般應遵循如下幾個步驟。確立階段調查研究具體實施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此次調查研究的人員、對象、時間、地點、具體目標或指標、具體方式方法和步驟等。調查實施,這是整個調查研究的非常關鍵的一環,是收集資料和數據、獲取第一手資料或信息的必需途徑,通過有組織的研究活動了解當地地理、歷史、經濟文化建設等,研究活動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並在實踐中發展其創新能力。三、鄉土地理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相結合「鄉土地理」教學作為綜合學習和素質培養的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地域和地圖」、「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可能將所學到的地理方法運用於鄉土地理的學習;同時.由於「鄉土地理」所屬的范圍就在學生身邊,更加貼近學生生活實踐,因而更利於學生開展野外考察或社會調查等地理實踐活動。因此,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作為鄉土地理學習的目標之一,對於提高學生的綜合國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如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窮落後的面貌還沒有徹底改觀。在向學生介紹國情時,廣泛結合鄉土地理材料,把本鄉本土有利和不足的事實,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並對學生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學生正視現實,努力學習、艱苦奮斗,為祖國的發展奮發圖強,增強學生愛國、愛家鄉的情感。又如課程標准中要求:「鄉土地理要結合所在地區的自然、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突出區域地理特徵,體現人地關系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念,是人們在反思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只通過從書本到書本從理論到理論,是難以真正確立的;而通過鄉土地理的學習,結合觀察、考察、調查等實踐分析自然條件對家鄉社會、經濟、環境、生態、文化、生活諸方面的影響以及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等事件對家鄉自然環境的影響在理論聯系實際中才能逐步確立。換句話說,可持續發展觀念的確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鄉土地理的學習較好地體現了這種實踐。總之,鄉土地理教學內容可以密切聯系當地經濟建設實際,使教育更好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使學生更好地學習並掌握地理知識和應用實踐,為將來的再學習和深造打好基礎,在素質教育大力推進和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今天,鄉土地理更值得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實踐。
『捌』 關於幾種地理教學模式的思考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綜合性回是其顯著特點之一。對學答科特點認知不足、經驗欠缺的教師不容易准確把握教學目標與任務,從而使地理課平庸乏味、效率低下。地理課堂精彩與否,教學過程高效與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准在於教學是否抓住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和中心任務。
『玖』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哪些模式
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渠道。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教育體制和要求,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轉變工作作風,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