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經濟地理學本科畢業論文

經濟地理學本科畢業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3-02 20:13:52

1. 地理學詞典

地理科學 網路名片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也指高校本科專業名稱,學術期刊名稱。
目錄[隱藏]

科學體系簡介
學科發展
高校本科專業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要求
主要課程
主要實踐性教學
主要專業實驗
修業年限
授予學位
相近或相關專業
專業開設院校
學術期刊名辦刊宗旨
主要報道範圍
主要檢索刊物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科學體系 簡介
學科發展
高校本科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要求
主要課程
主要實踐性教學
主要專業實驗
修業年限
授予學位
相近或相關專業
專業開設院校
學術期刊名 辦刊宗旨
主要報道範圍
主要檢索刊物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編輯本段]科學體系
簡介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地理科學導論、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技術理論層次主要是研究應用的地理理論,如建設地理學、應用地貌學、應用氣候學等;技術層次包括災害預報、生態設計、區域規劃、計量地理學、地理制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技術。這樣理解的地理科學比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學研究領域要廣闊得多。從學科性質上來說,它是受哲學指導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從層次上看,是一個「基礎理論——技術理論——應用技術」的完整體系。 錢學森在現代人類知識體系11個門類中,將地理科學歸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橋梁科學;在五大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把地理系統排在星系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在社會總體設計部下設四大建設中,將地理建設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並列。錢學森把地理科學看做是舉足輕重的科學體系。錢學森從哲學高度,從人類知識體系的高度,從復雜性系統科學的理論框架中,從社會總體設計工程的實踐出發,把地理學提升到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學,因此,地理科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學科發展
地學跟其他科學一樣,20世紀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通常所說的地學,包括了地質學、地理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氣候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以及生態學的一部分,所以地學是一門很大的學科。地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且利用這種認識來維持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地球能給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必需資源,比如我們所燒的煤和石油就是從地下開采而得到的;同時也會有自然災害,比如乾旱、地震、暴雨。我們研究地球就是為了保持和保護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所以地學在我們工農業生產中和人民生活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二十世紀,地學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首先,認識了地球的構造。地球外面有大氣、海洋,而且認識到地球內部的構造,地球內部還是很復雜的,地理科學進展大致來說,地球是由地殼、地幔以及地核組成的。 第二,在六十年代認識了板塊理論,這對地學是一個革命性進展。地殼是由很多板塊構成的,比如說歐亞大陸是一個板塊,印度是一個板塊,太平洋是一個板塊等等。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很多的現象,例如青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對碰隆起形成的;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板塊之間互相交錯,在交錯運動時就會發生地震,這就是日本、東南亞還有中國的台灣地震多的原因。 第三,提出大陸存礦及成礦理論。人類的生存、工農業的生產需要礦物,這種理論為找礦提供了依據。 第四,認識地球的演化。以前我們認為生物的演化是漸變的、緩慢的,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再由多細胞變成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但是地球的演化不是這樣的,而有時是突變的,這種演變嚴重影響到地球上生物的演變,如雲南省澄江動物群的發現,證明生物有一個大爆發的現象存在,而生物也有大滅絕的時代,如恐龍的滅絕就是在幾千萬年前白堊紀末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因此地球上生物演化於地球演化又很密切的關系。 第五,提出地理的地帶說。地帶說是把地域按照能量、水分來劃分,比方說我們把我們國家按照降水、蒸發分為濕潤帶,如長江和黃河流域,從內懞直至長城以外為半乾旱帶,從新疆到河西走廊是乾旱帶。這是地理學的很大進步,以前我們只是知道按照氣溫分成熱帶、亞熱帶、寒帶,而按照能量和水分來劃分就更科學,更便於做工農業生產規劃時的科學依據。 第六,提出深海的地熱理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地學科學家發現深海里存在裂縫,大量熱量從固體地球里冒出來,雖然在此裂縫周圍溫度很高,但仍有生物生存著,而且這些生物已經生存了幾百年,這是二十世紀的一大的發現。為什麼生物在這么高溫下還能生存,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第七,天氣系統和氣候系統的提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左右,挪威的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天氣變化了,提出天氣系統和大氣環流的概念。到了三十到四十年代,氣象學加提出天氣系統的變化是與大氣中波長為幾千公里的波動有關,從而使天氣預報大大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並且這種變化與氣候系統有關,也就是說氣候不僅只是大氣的變化,而是大氣與海洋、陸地、大氣等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氣候系統的提出是地學的一個重大進展,地學以前各門學科互相獨立在發展。現在由於人類活動放地理科學英文版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增溫,地球增溫又影響了氣候,氣候變化的問題使我們成為一個把地球各圈層看成是一個互相作用的子系統。地球氣候系統的提出使地質、地理、海洋、大氣等地學的分支學科結合到了一起,打個比喻說,地理學本來是地學的母親,由於它的發展使得各個孩子都分家走了,各自發展去了,地球氣候系統一提出來,這些孩子又走到母親的身邊來了。 地理科學導論 第八,發現大洋里邊存在著海流。在二十世紀由於海洋觀測技術的發展,發現了在大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海流。比如發現熱帶西太平洋表層存在著各種赤道流系,在二三百米深的大洋中還有潛流,這些海流變化能引起海洋狀態的變化。海流的形成和變化,這其中大氣中的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是風成環流;在比較深的海洋中,海流是由於海水的密度不均勻分布所造成的,而海水的密度又是由海水溫度和鹽分所決定,因此,這種海洋又稱為溫鹽環流。第九,全球變化的認識。人類為了生存,或者某種程度上說為了享受,一方面大量發展各種工業,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又大量砍伐森林,製造傢具或當燃料。二氧化碳就像花房的玻璃一樣,它可以讓太陽光進來,而熱輻射卻出不去。這就是溫室效應。我們整個一百年來地球平均氣溫大約升高了0.6度,全球溫度增高使中國北方氣溫升高、乾旱加重,這個問題是很大的。 另外在古人類研究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根據科學的發現和推斷,北京猿人大約生存在五十萬年以前,後來又發現非洲人生活在離現在約二百萬年前。如按照人能直立行走的標准,人類出現大概在四百萬年以前,這是地學研究的成果。 地學對國民經濟有很大的貢獻:首先可以根據地學所研究的成果去發掘各種資源,從而為人類提供生活、工農業生產的資源;並且,由於地學研究的發展,海洋變化的預測、天氣變化和環境質量的預報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並且,地震預報也在研究之中,從而減輕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災害,這是第二個應用;第三個應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統。現在科學、文化、經濟都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把全球的地理信息數地理科學據化、系統化,這對我們進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資源探測、自然災害預測以及資源管理、區域規劃都有很大幫助,使得我們地學一些學科研究定量化,所以地理信息系統發展非常快。此外,地學另一個技術是遙感,特別是六十年代衛星發射成功發射以後,可以利用它來探測大氣、監測海洋、探測資源,對各種自然災害進行評估等。遙感技術在地學上的應用是很廣泛的,也大大促進了地學的發展。
[編輯本段]高校本科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地理科學期刊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師范類要求培養中等以上學校從事地理教學、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業務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的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運用地圖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與資源環境實驗分析的基本技能並具有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主要課程
主要學科:地理學 相關課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環境演變、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
包括室內與野外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安排10周~12周。
主要專業實驗
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相近或相關專業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天文學、海洋科學
專業開設院校
排名不分先後: 青島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重慶師范學院 濟南大學 西華師范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 雲南師范大學 西藏大學 西安聯合大學 西北師范大學 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淮陰師范學院 新疆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山西師范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延邊大學 吉林師范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上海師范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寧波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江西師范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聊城大學 魯東大學 河南大學 湖北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州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師范學院 中國地質大學 北京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西南師范大學 佳木斯大學 渭南師范學院 蘭州大學 寶雞文理學院 太原師范學院 忻州師范學院 內蒙古科技大學 哈爾濱學院 南通大學皖西學院 上饒師范學院 濟南大學 臨沂師范學院 安陽師范學院 武漢大學 咸寧學院 嘉應學院 內江師范學院 玉溪師范學院 唐山師范學院 泰山學院 許昌學院 綿陽師范學院 蘇州科技學院 衡陽師范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 西南大學
[編輯本段]學術期刊名
辦刊宗旨
《地理科學》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地理類學術期刊,創刊於1981年。地理科學期刊[1] 《地理科學》作為綜合性地理學術期刊,其辦刊宗旨是主要介紹我國地理學及各分支學科具有先進水平的學術論文和研究成果、地理學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方法,服務於經濟建設,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繁榮和發展地理科學事業。 《地理科學》發展定位於精品期刊。支持刊登探索性、前沿性、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發表文章力求精悍、精闢,期刊內容廣博。重視地理學基礎理論建設、理論聯系實際同國民經濟建設密切結合的論文。刊載地理學與相鄰學科及各分支學科的交叉匯合,關注人地關系、人口、資源、環境、能源、海平面上升、氣候變化、區域發展等熱門課題的重大研究成果。同時也支持相對較薄弱的分支學科等,注重區域性和綜合性。期刊欄目多樣、形式活潑,表現形式富於創新。本刊特色在於"新、精、博、活","促進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交叉;以中青年地理學家為主;刊物的大部分版面為全國地理學家使用"。
主要報道範圍
刊登我國地理學及各分支學科、邊緣學科和學科間交叉的具有創新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的學術論文,側重報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反映環境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技術方法在地理學研究中的應用成果,注重區域性和綜合性以及人地關系研究,關注資源、人口、環境、能源以及全球氣候和海平面變化等重大課題的學術論文、研究報道、綜述、問題討論、技術方法、學位論文摘要、書評、國內外學術態和學術活動等。
主要檢索刊物
Current Geographical Publications(美國)、Elservier/Geo Abstract(英國)、俄羅斯文摘雜志檢索刊物、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地理科學文摘、《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為地理學科的發展、國內外學術的交流、人才的培養,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做出了貢獻,並已經成為國內外地理界較有影響的刊物,是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已被地理學界評為3大核心期刊之一,成為國內大學、研究機構專業人員提職、基金項目成果評價、博士研究生畢業的重要依據。是中國科學院出版基金資助刊物,榮獲2000年中國地理優秀期刊獎。 自1981年《地理科學》在廣大地理工作者的期盼中問世,在參與中外地理學的交流與競爭中發展分別已有20個春秋,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記錄我國科學研究成果,反映國家科學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繼全國地理學最高學術刊物《地理學報》之後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之一。當前,刊物已成為中外地理科學工作者交流學術思想,探討新理論、新方法,反映最新、最重要科研成果的重要陣地,《地理科學》長期擁有的中青年特色作者群,成為培養人才,發現人才的重要園地。期刊學術水平得到了國內外地理界專家的好評,被國際知名的地理情報檢索刊物收錄,美國國會圖書館列為館藏期刊,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也都與其建立了交換關系,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有力工具。《地理科學》1998年由季刊改為雙月刊,1999年改成了大16開版本與國際接軌,2001年增加了頁面,加大了信息量,增加了發稿數量,縮短了稿件刊發周期。

參考資料
1.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網站

《地理科學》簡介
擴展閱讀:
1.《地理科學》編輯部官方網站http://geoscien.neigae.ac.cn/CN/volumn/current.shtml

2. 求地理科學的本科畢業論文 題目不限

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及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及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地理科學專業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環境演變,經濟地理學,人
文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
包括室內與野外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安排10~12周。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
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
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地理科學專業應屆就業率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中,83%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16%的學生在
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為8.40,與其他專業
相比,應屆就業率指數屬於中等偏上。
地理科學專業發展前景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為23%,27%的畢業生認為
該專業發展前景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指數
為5.78,與其他專業相比,發展前景指數為中等。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薪酬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1年薪酬指數
72%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1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
為8%。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1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22,與其他專業相比,
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2年薪酬指數
68%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2年後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
為14%。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2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10,與其他專業相比,
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3年薪酬指數
61%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3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
例為23%。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3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18,與其他專業相
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全球化指數
39%的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認為「完全能夠」或「比較能夠」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要
,認為「不太能夠」和「完全不能」適應全球化競爭需要的畢業生為11%。按照10分制進
行計算,該專業的全球化指數為6.70,與其他專業相比,全球化指數為中等偏上。
資料來源:www.daixielunwen010.com

3. 關於畢業論文 統計方面高手請進

摘要:產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現象已經成為許多學科領域研究關注的焦點,從一般經濟學理論、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管理學到空間經濟學理論都有從各自領域對產業在地理空間上集聚有所解釋。我們從江蘇沿江產業集聚現象的形成和發展著手研究,試圖以地理集中度為衡量指標,以製造業為例,根據各學科的相關理論對產業集聚的形成原因進行剖析,指出影響江蘇沿江製造業產業集聚的因素。實證結果說明,本地市場規模、產業關聯和FDI是影響江蘇沿江產業集聚形成的顯著因素。

關鍵詞:產業集聚;經濟地理;因素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or Jiangsu instries. Using instries as observations, we regress the LQ measure of spatial concentration on instry characteristics that proxy for the presence of market scale, labor market pooling, input sharing, proct shipping costs, natural advantage, FDI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proxies for market scale, input sharing and FDI have the most robust effect, positively influencing agglomeration.

Key words: instrial agglomeration; distribution; important factor

產業集聚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著地區工業快速發展的結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集中體現。從著名的美國矽谷、波士頓128公路到英國的劍橋工業園,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地區等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競爭力很強的產業集聚區域。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外開放、市場化取向的體制改革推動下,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一些製造業集聚的中心、一批高集聚、高度專業化的產業集群。代表我國產業空間集聚最迅速的珠江三角洲區域、長江三角洲區域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域。
產業在空間的分布趨向於在一些地區集聚,在其他地方分散。那存在這種產業分布的空間上的集聚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本文在前人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試圖結合江蘇沿江製造業產業集聚的模式,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找出集聚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一部分回顧現有文獻,介紹對於製造業產業集聚的研究方法、相關理論;第二部分介紹本文的對產業集聚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對中國製造業的集聚現狀描述;第四部分是產業空間集聚與相關因素的計量分析及結果;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結論和政策建議。

一、產業集聚及相關理論

對於製造業產業在空間集聚的因素研究很多,國外很多研究從不同的理論角度都曾給過解釋。從早先馬歇爾從外部規模經濟的角度闡述了產業集聚的原因,韋伯從集聚帶來成本節約的角度解釋集聚的產生,到現在的新產業區位論、新貿易理論、新地理經濟學等等都對產業集聚做出解釋。
(一)產業集聚的定義
產業在空間上聚集的現象已經是很多學科的共同關注的焦點。但對產業聚集的定義、產生原因、甚至產業聚集的衡量方法,都沒有一致的認定。本文將對產業聚集的定義綜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在不同領域的共性的基礎上,總結出幾個方面的定義。
1.從空間角度看,產業聚集是發生在某一特定地理區域內的經濟過程或現象。
2.從產業角度看,產業聚集區域內的企業是屬於某幾種產業或具有直接上下游產業關聯或具有其他密切聯系的相關產業的企業。
3.從相互關系角度看,產業聚集區域內的企業彼此之間必須以各種可能的方式產生互動,使聚集區域內廠商表現較其他非聚集區域的廠商更好。
波特(Porter 1990,1998,2002)的定義是:「產業集群指一群特定產業領域內相關聯的企業、生產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廠商及相關機構(如大學、制定標准化的機構、金融機構、貿易協會等)以彼此既競爭又合作的方式在某一地理區內集中的現象」。
(二)產業集聚的形成原因
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影響我國產業集聚的重要因素:
1.資源要素
資源要素包括區位要素和生產要素。區位要素指的是具體產業相關的或必須的自然區位、交通區位、經濟區位。從理論上看,企業一般傾向於選擇聚集再交通要塞,以降低運輸成本。生產要素就包含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產業集聚的的形成表現為區域專業化生產,根據赫克歇爾-俄林理論,區域專業化生產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稟賦。早期的產業集聚形成過程中,自然資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後來的研究證實,相對於早期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的作用在後期產業集聚的形成中,具有更大的作用。包括技術、人才、社會網路、文化、制度等社會資源具有不可量化和無限性,已經成為產業集聚形成的關鍵因素。
2.需求條件
靠近特定的市場也是產業集聚形成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市場有利於廠商掌握客戶偏好,有利於廠商掌握新產品信息與走向,這個過程同時也能夠促進廠商對產品或服務的升級,增強自己產業的競爭力。市場需求是產生集聚的動力,同時,市場需求也促使著產業的專業化分工過程。根據斯楊定理,專業化分工會提高效率,企業可以獲得遞增報酬,但由於其受到市場容量的制約,只有市場容量達到最初的臨界點才有可能觸發專業化分工自我強化的過程。產業集聚才可能持續良性發展。
3.外部經濟環境
「自發性」是產業集聚形成的一個最根本的特徵,而這樣自發形成的基礎是市場機制。市場自由度越高,外向化程度越高,政府的不合理管製程度越低,產業集聚的效應就越能發揮出來。我國對產業集聚的研究中,經濟體制因素是我國特色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逐步提高,產業集聚在我國形成的外部經濟環境已經越來越好。實踐證明,產業集聚在生產、流通兩方面都離不開開放的市場環境。產業集聚的形成和經濟開放存在這樣的關系:凡是經濟開放程度高、市場競爭力量強的地區,產業集群的特徵就比較突出;凡是經濟相對封閉、市場競爭力量弱的地區,產業集群現象就比較弱(徐康寧,2001)。
4.產業特徵
反映產業特徵的很多因素如技術溢出因素、產業規模等都是產業集聚形成的重要因素。在產業集聚的形成過程中,通過技術溢出,以帶動整個集聚群內部的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使得區域內的企業特別是學習型企業得到發展的動力,促進與區域內其他企業的合作,推動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推動技術水平的整體提高。技術進步也是實現集聚區企業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5.政府
政府對產業集聚發展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通過對某個地域或某個產業制定的種種優惠措施,對產業集聚形成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在發展中國家尤為明顯。此外,政府的教育、文化、稅收等政策都可能影響到生產要素,從而影響產業的集聚的形成、發展。
(三)地理集中度的衡量指標
衡量區域內企業集中度有很多指標,地理經濟學上是地理集中度衡量指標,此處借用區位商(Location Quotient)來衡量產業集聚。
區位商是產業效率與效益分析的定量工作,是較普遍的識別地區製造業專業化的方法,是衡量某一產業的某一方面,在特定區域專業化程度的方法,也可以說明各地區各產業的相對集聚程度。起計算公式如下:

二、對產業集聚的分析與變數的選取

近幾年,江蘇的產業集群發展迅速,蘇州工業園區和高新區、南京江寧開發區、崑山高新區等初具規模。產業集群效益在江蘇已經凸顯。以沿江高新技術產業帶為例,據統計,2004年,高新技術產業帶實現產值超過2 000億元。該產業帶創造了江蘇八成以上的信息產業產值和15%的工業總產值。總的看來江蘇省產業集群這些年的發展前景令人鼓舞:一是有一定的規模,目前江蘇成型的產業集群約有一百多個;二是行業分布比較廣,幾乎涉及了紡織、服裝、金屬製品、電器、建材、輕工等傳統行業,也有IT、環保等新興產業;三是分布比較廣泛,蘇南、蘇中、蘇北三大板塊都在各個經濟領域都有分布;四是已經形成一批品牌,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比較高的市場佔有率。產業集群已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強勁支撐。

影響產業集聚形成的因素很多,從前文的敘述和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我們假設的與產業集聚形成有關是資源要素、需求條件、產業特徵、外部經濟環境、政府等。本文選取數個相關指標來分析產業空間集聚的決定設立以下聯立方程:
EDU為該地區的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所佔比例。TEC為該地區的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金額,用來說明地區的技術創新。NUM為該地區企業數量,用以說明區域產業規模。FDI為外商直接投資,用以說明外資對產業集聚的影響。SPHWY是該地區在總公路里程數的份額。IM指本地市場效應,用以反映的就是本地市場規模的大小,各地區人均GDP與全國人均GDP的比值來衡量。某地區該比值越大那就意味著某地區越接近本地市場。TER第三產業所佔比例,用以描述產業集聚的配套設施。LINK指產業關聯系數,新經濟地理理論認為,投入產出會影響產業的區位集中。但投入產出數據缺乏,採用王業強、魏後凱(2007)的方法,用工業產值中製造業產值所佔比例來估算產業關聯效應。所用的數據都出自於2006年、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

三、結果分析

運用SPSS統計軟體11.5版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下表。
EDU,TEC,NUM,SPHWY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應從模型中刪去,其餘變數如下頁表。
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模型修正後,可以從需求條件、產業特徵、外部環境等幾個方面對產業集聚效應影響因素進行了說明。市場容量有利於產業集聚的形成,根據波特的理論,產業集聚與市場需求有很大的聯系。而第三產業的配套設施的顯著影響為負,這是一個與常理相違背的地方,筆者對此的解釋是目前沿江地區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嚴重落後於製造業的發展,還未能體現對產業集聚形成有利的促進效應。產業關聯,產業集聚之所以形成,是由於上下游產業的聚集形成的。而產業集聚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也在於通過產業鏈影響其他產業。產業關聯越是緊密,越是廣泛,越是有可能通過聚集效應和乘數效應的作用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FDI對江蘇沿江製造業產業集聚的發展有著較為顯著的推動作用,從實際情況來看,江蘇的產業集聚的形成,尤其是蘇南的集聚現象很多都是由外資帶動的。預期的產業規模沒有對產業集聚形成有顯著影響,並不代表沒有影響,而說明沿江製造業產業集聚並沒有以簡單的數量的累積,可以解釋為重在質量的集約式發展。

四、結論和政策含義

本文通過對江蘇沿江製造業產業集聚的統計描述,並對製造業產業集聚的決定因素建立了一個基於地理經濟學分析的理論框架,最終得出一些啟示性結論:江蘇沿江製造業產業集聚的形成主要由產業關聯、市場規模和外商投資等因素推動,地理因素、人口因素、規模經濟等特徵的作用效果不明顯。
根據本文的結論,針對目前江蘇沿江製造業產業集聚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可以認為,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製造業集聚趨勢也在不斷加強,江蘇沿江的製造業產業集聚也會不斷加強。這種加強體現在資源的優化配置,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核心競爭力的不斷提高。對於沿江製造業的發展有以下啟示:一、重視服務支持對產業集聚效應的巨大促進作用,加快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不斷完善配套服務;二、適當擴大產業規模,促進龍頭企業和大量中小企業共同發展,形成以小促大,以大助小共同發展的局面;三、外部環境方面繼續推進國有企業、三資企業的共同發展,尋求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積極吸引外資;四、提高區域企業創新能力,鼓勵專利發明和企業間的技術溢出。

參考文獻:
[1]段小梅.台灣製造業投資大陸的產業集群分析[J].台灣研究集刊,2007,(2):40-49.
[2]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徐康寧,陳奇.外商直接投資在產業集群形成中的作用[J].現代經濟探討,2003,(12):3-7.
[4]楊樹旺,易明.彭響產業集群的因素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6):49-53.
[5]王業強,魏後凱.產業特徵、空間競爭與製造業地理集中[J].管理世界,2007,(4):68-77.
[6]魏守華.集群競爭力的動力機制及其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2,(10).
[7]文玫.中國工業在區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經濟研究,2004,(2):84-94.

參考下吧

4. 求工商管理本科畢業論文

比較難找 今年的論文都是寫的金融危機背景的

5.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主幹學科

地理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 1、課程名稱:自然地理學
課程簡介:自然地理學是和人文地理學並列的地理學兩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學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學一級學科的專業必修課之一。現代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即自然地理環境)的科學,它主要闡明地殼、大氣、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徵,分布規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特徵和分異規律,是其它地理學課程的基礎。本課程的基本教學任務是通過向學生傳授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其地理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及空間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資源環境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奠定基礎。
2、課程名稱:城市規劃原理
課程簡介: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本科學生。作為其專業骨幹課程,對學生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其任務就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能夠基本認識城市規劃工作的意義和階段、了解城市規劃發展的歷史、掌握重要的規劃思想,以及城市規劃基本內容。
3、課程名稱:經濟地理學
課程簡介:經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地理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1998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學科專業介紹》,將經濟地理學列為地理學所有三個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或主幹課程,同時,這門課程也被作為相鄰專業的主要必修課程,在地理學各專業課程體系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課程的主要任務是:(1)使學生較全面地了解現代經濟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內容與基本研究方法,並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區域經濟地理學與部門經濟地理學奠定必要的基礎。(2)通過經濟地理學的教學,為培養將來能從事經濟地理研究與經濟建設的人才服務。
4、課程名稱:地理信息系統
課程簡介: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集地球科學、信息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在國外已成為一門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在國內也日益受到各級政府和產業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GIS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災害評估、城市與區域規劃等眾多領域,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的輔助決策支持工具。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多種GIS軟體的使用、數據結構和數據組織關系,加深對地理信息的認識和空間數據的可視化表達方法,並了解各種軟體的空間數據轉換關系,了解空間數據的採集、編輯和空間數據的分層處理方法、空間數據的分析功能等。
5、課程名稱:計算機輔助制圖
課程簡介:本課程的基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用AutoCAD、Photoshop等軟體進行制圖的基本步驟、方法,能獨立運用此軟體上機完成一個制圖項目。教學內容「精要」、清晰易懂,讓學生較輕松地全面地熟悉和了解主要制圖軟體的基本內容和制圖方法,基本能自如運用。在基本掌握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達到增長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的基本目的。
6、課程名稱:地圖學
課程簡介:地圖學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載體。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種地理現象在地圖上的表示方法和表現形式,了解地圖的構成、特性以及編制地圖的方法、程序;具有閱讀各種地圖和分析地圖的能力;掌握地圖的編制方法。
7、課程名稱:遙感概論
課程簡介:遙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感測器技術、微波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遙感應用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其應用廣度不斷拓寬,應用深度不斷加強。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遙感科學的基本理論、方法、基本技能和發展動態,初步掌握應用遙感技術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遙感技術的發展動態與實際應用。
8、課程名稱:環境科學
課程簡介:《環境科學概論》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它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與該專業開設的自然地理學、城市總體規劃等課程的關系密切。通過對本課程的系統學習,要求學生掌握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污染物的排放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以及改變了以後的環境對人體、生物的反作用;掌握污染物質在自然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要求掌握城市環境問題及減輕城市環境污染危害的途徑和措施;人為活動所造成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觀念、環境經濟觀點和環保意識。
9、課程名稱: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
課程簡介:區域分析與規劃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一門應用性理論課程,是在學習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學等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上而開設的。通過該課程的教學,為今後學習有關專項規劃等方面的後繼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有關區域發展、區域規劃方面的基本知識,為從事人口、資源、環境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打下基礎,也可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10、課程名稱:規劃及相關政策法規 課程簡介:城市規劃是一項政府職能,必須依法行政。城市規劃從編制、審批到實施管理是一個有機的過程。城市規劃師應該具備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方面的專業知識。本課程主要介紹城市規劃法規、政策和職業道德的有關知識。介紹了城市規劃師需要掌握、熟悉和了解的我國城市規劃法制建設的歷程,城市規劃法及其相關的全國性的配套和相關的法規文件,以及城市規劃和建設方針政策和行業職業道德。
11、課程名稱:城市詳細規劃
課程簡介:本課程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主幹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課程。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能較好地了解城市詳細規劃中的重要性,熟悉詳細規劃的任務、編制內容和程序,掌握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內容、編制方法、成果要求。熟練掌握居住區詳細規劃的任務、內容等,掌握居住區的組成、規模、類型、規劃結構,掌握居住區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要求,牢固掌握居住建築、公共建築及其用地的規劃布置,以及居住區道路交通、綠地等的規劃布置,掌握居住區規劃的技術經濟指標和計算方法,並通過課程規劃實踐將居住區規劃的理論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居住區的規劃、房地產開發等工作,從而為全面、科學地從事城市規劃的實踐工作、管理工作以及研究工作奠定較為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主要專業實習:自然地理與地圖測量實習、村鎮規劃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主要專業實驗:地圖學、地質學基礎、測量學基礎、環境科學等課程的實驗環節,以及區域規劃模擬、遙感圖像處理、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城市工程規劃等課程的上機實驗。

6.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院。政府經濟學專業。知道的進來下,謝謝~

這是華中師范大學的信息,你說的政府經濟學專業,裡面根本就沒有,你機錯了吧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原旅遊學院)現轄地理學系、資源與環境科學系和旅遊學系,設置了旅遊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地理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旅遊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中國投資環境研究中心和地理教育研究室等科研機構,並建有賓館與酒店培訓部、賓館模擬室、語音室、地理信息系統試驗室、自然地理綜合試驗室、多媒體室、地質標本室、氣象站、地理科學與旅遊管理資料中心等輔助教學系統,是武漢地區旅遊教育培訓定點單位和湖北省暨武漢市地理學會掛靠單位。

全院現有教授8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14人。另聘請中外兼職教授7名,其中院士1人。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近500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共80餘人。

地理科學(師范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旅遊管理三個專業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區域經濟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課程與教學論四個專業面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政府經濟學專業、歷史文獻學專業的地學史與歷史地理方向、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與發展戰略方向面向全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院的學科專業文理兼備、理學和管理學兼有。

近10多年來,學院承擔了3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省部級科研項目,有50餘項省部級教學科研項目獲獎。"十五"期間,學院總體發展構想是以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需要為導向,以本科教學為依託,以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為標志,構建一個完善的、多層次的辦學格局。

一、地理科學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地理
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具有扎實的地理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思想
方法;掌握教育法規,掌握並能初步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理論,具備良好的教師素質和從事
地理教學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理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地理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相關專業、
學科的一般原理和知識,並獲得廣泛的人文和科學修養;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地理教學
的基本能力;掌握資料收集、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有一定
的科研能力。掌握一門外語,達到國家英語四級以上水平,並有一定的聽、說、寫的能力,
熟練使用計算機。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地理學
主要課程: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
環境保護、教育心理學、地理教學論、計算機輔助教學、人文科學基礎、地理科學導論。
主要實驗性教學環節:包括教育實習、見習、教育調查、社會調查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主要專業實踐:自然地理學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地理野外綜合考察、地理教學實踐。

二、旅遊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旅遊管理專業知識,能在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事業單位從事旅遊
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要求掌握旅遊管理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有關旅遊管理問題研究的定
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運用旅遊管理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熟悉旅遊業發展的
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旅遊業發展動態;掌握資料收集、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並具有一定
的科研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掌握一門外語,達到國家英語四級以上水平,並有一定的聽、
說、寫的能力,熟練使用計算機。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經濟學、工商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
經濟法、旅遊經濟學、飯店管理原理、旅遊資源與開發、旅遊學概論、建築學基礎、導游學、
旅遊英語。
主要實驗性教學環節:包括旅遊業調查和旅遊企業業務實習,一般安排10-12周。
主要專業實踐:旅遊專業綜合實習。

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
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科研、教學、資源開發利用與規劃、管理等工作的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要求掌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有關資源環
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問題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運用相關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
力;了解相近專業如:地理科學、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國家科
學技術、知識產權等政策,熟悉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有關政策和法規;了解資源環境和
城鄉規劃管理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掌握資料收集、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並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
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掌握一門外語,達到國家英語四級以上水平,並有一定
的聽、說、寫的能力,熟練使用計算機。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地理學、環境科學、管理科學
主要課程:地質學、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國土規劃、地圖學、遙感應用、管理科學、環境科學、
土地評價與土地管理、水資源計算與管理、生態環境規劃、環境化學、地理信息系統、城市總體
規劃、區域規劃等。
主要實驗性教學環節:包括室內與野外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主要專業實踐:自然地理綜合實驗、資源與環境分析評價實驗、遙感應用實驗及地理信息系統實驗、
城市與區域規劃模擬實驗等。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成立於1993年9月。它融教學、科研、培訓於一爐,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於一體。經過10餘年的建設和發展,它已成為中南地區具有鮮明特點、較強實力和較大影響的公共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基地與公共政策研究、咨詢基地。

學院由兩系、三所、一中心、一部構成,即公共管理學系、人力資源管理系;行政管理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所和社會保障研究所;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幹部培訓中心;湖北省黨政幹部華中師范大學培訓部。

現有教職員工40餘人,其中正副教授17人,博導、碩導14人。先後承擔並出色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個,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100餘種,在《政治學研究》、《中國法學》、《管理世界》、《中國行政管理》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0多篇。20餘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設有2個本科專業、4個碩士研究生專業、一個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點、一個博士學位點和3個博士學位點研究方向。

學院不僅與政府有關部門和數十個企事業單位建立了社會調研和管理實踐基地,而且與美、英、德等國家和地區的教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學院探索和實行了"五位一體"(思想品德+人文素質+專業知識+現代技能+管理實踐)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和學生素質教育的"導師制"和技能教育的"多證制",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公共行政及公共經濟管理)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能在民政、勞動與社會保障、社會保險、社區管理、環境保護以及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政府職能部門、城市社區機構、大中型企業、公共事業單位和社會中介組織從事管理工作、政策研究咨詢工作和本專業教學、科研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員基本素質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掌握現代管理理論、技術與方法,能從事公共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規劃、協調、組織和決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經濟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原理、管理心理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管理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分析、社區工作概論、社會保障概論、社會保險、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財政與金融、貨幣銀行學、公共財務管理、管理定量分析、管理信息系統及計算機應用、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社會調查與統計、管理文秘、專業外語。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社會調查,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區管理機構實習等,一般安排10-12周。

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以及在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從事工商管理學科教學、研究工作的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技能、善創新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和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培養對象:四年本科學歷,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

主幹學科:經濟學、工商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西方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及計算機應用、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薪酬管理、勞動經濟學、經濟法、勞動法與勞動爭議處理、人事測評理論與方法、勞動關系概論、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專業外語。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社會調查,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中介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實習等,一般安排10-12周。

7. 貴州師范大學地理科學

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具備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學校、企業從事科研、教學、管理、規劃與開發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地理科學專業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現代地貌學,環境演變,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計量地理學,測量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區域地理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室內與野外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論文,一般安排10~12周。地質學實驗,地貌學實驗,氣象與氣候學實驗,水文學實驗,植物地理學實驗,土壤地理學實驗,沉積學實驗,地理模擬實驗,地理信息系統實驗等。

地理科學專業應屆就業率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中,83%的學生在畢業之前或剛剛畢業時找到工作,16%的學生在畢業1年以後實現就業。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應屆就業率指數為8.40,與其他專業相比,應屆就業率指數屬於中等偏上。

地理科學專業發展前景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很好和比較好的比例為23%,27%的畢業生認為該專業發展前景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發展前景指數為5.78,與其他專業相比,發展前景指數為中等。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薪酬指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1年薪酬指數
72%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1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為8%。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1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22,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2年薪酬指數
68%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2年後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為14%。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2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10,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3年薪酬指數
61%的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畢業3年後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為23%。按照十分制計算,地理科學專業畢業3年後的薪酬指數為3.18,與其他專業相比,薪酬屬於中等偏下。

地理科學專業全球化指數
39%的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認為「完全能夠」或「比較能夠」適應全球化競爭的需要,認為「不太能夠」和「完全不能」適應全球化競爭需要的畢業生為11%。按照10分制進行計算,該專業的全球化指數為6.70,與其他專業相比,全球化指數為中等偏上。

依照目前我國的發展形式來看。以後畢業前景還是相當好的。
good luck

8. 經濟地理學論文怎麼寫

你的問題太大了,不知你問的是格式還是其他的?
想必你應該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吧?可以到你們學校圖書館找諸於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等地理類的學術期刊看看,也可到你們學校圖書館期刊網上搜搜看。

9. 地理科學專業(師范類)有哪些學校

部分學院如復下:

(9)經濟地理學本科畢業論文擴展閱讀:

就業方向

主要可以從事的工作

一、教師——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

1、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二、編輯——在地圖出版社從事地圖的繪制、編輯工作

三、公務員——在地質局、國土規劃局、環境保護局、水文水利廳(局)、氣象局、城鄉規劃研究院工作。

(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自然地理學等)

四、工程測量人員——在大型建設集團從事與建築、土地測量等相關的工作。

(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10. 學習資源環境與城市管理專業應具備什麼基礎

環境規劃管理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立志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文明進步而奮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和諧統一,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能分析和解決問題,適應社會需要,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環境咨詢的各項基礎知識的人才。在校期間將系統學習環境規劃與管理學及其有關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以及微機應用、環境規劃制訂與管理的基本方法與技能。畢業生能夠從事企事業、城鄉、區域(含流域、近海)的環境規劃與管理及其科研和技術開發工作,成為高級環境規劃、技術咨詢與管理人才。 課程設置:高等數學、統計學、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生態學、管理學基礎、環境化學、自然資源學與管理、環境規劃與管理、產業與交通規劃、土地利用與管理、城市規劃原理、氣象學與水文學、環境法學、環境經濟學、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實踐實訓:我校擁有可供學生進行計算機應用及實踐、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應用的實驗室,並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科研單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滿足我校環境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開展的環境相關技能的崗位認知實習、相關課程實踐、學生畢業實習等方面的實訓要求;同時還與多個環境規劃管理相關的企業建立聯系,以滿足學生到企業參觀和實習實訓的要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學生在校期間將完成如下實習實訓課程:基礎制圖、 GIS操作、實驗、計算機應用及上機操作、文獻檢索、社會調查、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就業去向:畢業生適宜到中央相關管理部門以及研究機構、各地方省、市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有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各級學校等從事環境管理、城鄉環境規劃管理、環境教學等工作,到冶金、化工、石油、煤炭等企業和各類環境咨詢公司、環境監測公司從事環境影響評價、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等相關工作,學生在積累相關工作經驗後可以參加環境規劃師的職業資格考試,以增加在該領域內的競爭力。 環境信息管理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立志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類文明進步而奮斗,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和諧統一,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能分析和解決問題,適應社會需要,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的各項基礎知識的人才。學生在校期間將系統學習有關現代環境信息管理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環境信息系統建立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方法,學習計算機技術與應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技能。畢業生能夠從事環境信息統計、分析和環境監測數據信息處理及建立環境信息管理系統的管理和應用等工作。 課程設置:高等數學、統計學、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生態學、管理學基礎、環境科學概論、環境信息系統、信息系統分析、計算機語言、網路工程、資料庫原理和應用、環境統計與統計軟體應用、3S系統技術與應用、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等。 實踐實訓:我校擁有可供學生進行計算機應用及實踐、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應用的實驗室,並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科研單位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滿足我校環境專業學生在校期間開展的環境相關技能的崗位認知實習、相關課程實踐、學生畢業實習等方面的實訓要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學生在校期間將完成如下實習實訓課程:計算機應用及上機實踐、基礎課程野外實踐、3S 技術操作應用、專業課程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就業去向:畢業生適宜到中央、各地方、省、市城市環境保護機構以及冶金、化工、石油、煤炭等大型企業等從事環境信息統計、分析和環境監測數據信息處理以及環境信息系統建立和管理等工作,或到有關學校、科研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師資情況:北京城市學院應用技術學部自2006年起招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大學本科學生,是在本校資源環境與城市規劃管理專業的專科基礎上設置的本科專業,該專科專業已經積累了豐厚的教學經驗,並擁有多名環境專業專職教授和教師,以及來自於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等單位環境專業的優秀兼職教師。目前在教師中有高級職稱教師佔40%以上,有博士學位者佔40 %以上。 專業發展:我國在十一五建設規劃中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人與自然的和諧、保持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這對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資源綜合利用和城鄉建設規劃管理提出了更高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