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學試卷 » 跨世紀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

跨世紀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

發布時間: 2021-03-02 13:08:24

1. 新經濟地理學派的新經濟地理學前沿研究領域

經濟學家的「新經濟地理學」常常不能把空間或位置放在恰當的關系中回,而地理學家答在歷史、社會、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把空間與現實的人類社會看作一個共同體。我們引用Trift和Olds的框架來描繪新經濟地理學的前沿研究領域。按照拓撲學上的4個前提條件——閉合區域、網路、流和位置看,將有4個主要研究領域統治經濟地理學的未來,地理學家可能已經實踐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被實踐。第一個研究領域採用「非正統但卻被廣泛構建的方法,在流通中處理國家與州及多國之間的合作、國際競爭、國際政體、規則理論的第三次浪潮、管理體制等」。這個領域基本上是「經濟學的」。第二個領域的工作與網路的前提相對應,關注於「社會的」決定因素,包括對網路化企業的自組織、知識區域、貨幣網路和種族之間的商業網路的研究等方面,該領域主要是以「實用主義、結構主義和種族地理等」方法為基礎。第三個領域的工作建立在流的前提條件下,主要關注「文化的」決定因素,研究「象團體、個人和需求以及身份和情感等問題」,其方法包括「符號學、對談話的分析、肖像學和種族地理學」。第四個領域的工作是賽伯空間地理學,主要包括後結構主義和一些「流」研究的方法。

2. 20世紀以來經濟地理學研究通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包括室內工作和田野調查兩個方面

3. 經濟地理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上個學期剛學完,雖然可能每個學校版本不一樣,但內容應該差不多的。
緒論就只內是介紹一下這門學科的容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整個的體系與其他學科的大概聯系。
然後學習經濟活動區位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本身也是一個概念,然後結合經濟與地理區位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資源等)、交通、整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還會介紹經典的經濟學和地理學上的著名區位論,比如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等,也會講一下關於多部門企業和跨國公司區位。
接著就是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分析區域的結構組織、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產業集群和經濟地域綜合體等,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這些,主要就是圍繞經濟與區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點學習的內容,
當然也會學到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那些趨勢還有經典的行業案例比如汽車製造、服裝加工,也會提到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問題。
最後就會介紹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進展什麼的,其實就是講講經典的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還有目前經濟學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啦。

4.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背景

按照傳統的新古典經濟理論,在一個規模報酬不變的世界,比較利益決定國際貿易模式,而人口增長等外部因素則決定經濟的增長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貿易和長期經濟增長的現實表現展示出一個與新古典理論所預測的相當不同的經濟圖景。以不完全競爭和報酬遞增理念為基礎的新的方法開始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將張伯倫壟斷競爭形式化之後。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在解釋行業內貿易、專業化和無限增長方面獲得長足進展,對傳統貿易與增長理論做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補充。新貿易理論所揭示的專業化與貿易機制及新增長理論所闡明的「無限增長」原理與傳統經濟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現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這三方面理論之間的距離。
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所採用的報酬遞增假設及賴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為解釋經濟活動的集聚現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徑。但是,新貿易和新增長理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內不能完全解釋的問題。比方說,新增長理論雖然對投資促進長期增長的時間動態機制——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時間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釋,但它卻缺少空間維度,並不涉及要素流動,不能對集聚現象——循環累積因果關系的空間版本——提供解釋,亦不能預測經濟發展的空間演化規律。新貿易理論(Krugman,1980)雖然聚焦於市場結構,但它與傳統理論有一個相似之處,即通過基本特徵方面的差異來說明生產結構上的差異——它一開始就假定有市場大小不同的國家存在,但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大小差異,特別是為什麼原本非常相似的國家會發展出非常不同的生產結構;它也並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個部門的廠商趨向於群集在一起,導致區域專業化。此外,它將工業發展描述成是在所有發展中國家逐漸且同時發生的,而事實上工業化常常採取快速的波浪形式,在工業化的波浪中產業從一個國家依次向另一個國家擴散。
上述問題的研究往往涉及報酬遞增、運輸費用、要素流動性以及這三者之間通過市場而傳導的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這與傳統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有許多相重合的地方。這類復雜而棘手的問題對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構成相當的挑戰。
由於新增長與新貿易理論不能將運輸成本內生,主流派經濟學家不得不將研究的觸角進一步擴展到經濟地理學領域,以期從新的視角得出一些新的啟示。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及由此引發的一些投資、貿易、要素流動和區域政策問題也對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經濟地理學藉助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壟斷競爭模型(簡稱D—S模型)和新貿易、新增長理論研究的三次波濤的強大推動,作為經濟學領域報酬遞增理論革命的第四波迅速成長。如果說,赫爾普曼(Helpman)與克魯格曼(1985)關於不完全競爭和國際貿易的著作《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和格羅斯曼(Grossman)與赫爾普曼(1991)關於內生增長的著作《世界經濟中的創新和增長》促成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的形成並為其發展指明了方向,那麼,克魯格曼(1991)在《政治經濟學雜志》上發表的《報酬遞增和經濟地理》和藤田(Fujita,1988)在《區域科學和城市經濟學》上發表的《空間集聚的壟斷競爭模型:細分產品方法》,則完成了對D—S模型空間意義的解釋,可被視為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開山之作。

5.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

和採用報酬不變與完全競爭假設的傳統經濟理論和經濟地理研究不同,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以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理論假設為基礎。按照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假設,傳統經濟地理學理論預測,在區域之間不存在基本差異的情況下,經濟活動最終將沿空間均勻分布。產品和市場的競爭為廠商舍近求遠的區位抉擇提供了解釋。但是,不同層次的經濟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在現實世界卻屢見不鮮,甚至連20世紀初的馬歇爾也不曾迴避這廠現象。由於規模報酬不變是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說的基本假設之一,他只好用「外部經濟」一詞來籠統地解釋各種生產活動的集聚。這種外部經濟表現為公司水平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性的報酬遞增。在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下,用外部經濟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產業集聚,但是,人們卻仍不清楚這種外部經濟來源於何方。而且,問題並不僅僅在於用外部經濟解釋產業集聚本身,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感到,對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假設的有效性其實大有進行一番反思的必要。
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對經濟學家們來說都是難以駕馭的。直到1977年狄克斯特和斯蒂格利茨將張伯倫的壟斷競爭概念用數學模型形式化之後,關於報酬遞增的研究才真正在經濟學界掀起一場實質性的革命。按照D—S模型的假設,消費種類和生產分工程度內生於市場規模。一方面,一個經濟中的消費者喜好多樣化消費,因而,消費品種類越多,效用水平越高;另一方面,消費品的生產具有廠商層次上的規模經濟,而資源的有限性導致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之間的兩難沖突。如果人口規模或可用資源增加,則有更大酌市場空間來平衡上述沖突,廠商為滿足消費需求實行進一步分工既能實現規模經濟,消費者又能有更多的品種選擇,效用亦隨之上升。D—S模型也為解決復雜的經濟地理問題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分析框架。在一個引入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世界,經濟活動的演化不再是線性的,而是由非線性動態所支配的。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所呈現出的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不就是一幅活生生的非線性的蛛網圖嗎?假定存在足夠強的規模經濟,任何廠商都會選擇一個單個的區位來為一國的市場提供服務。為使運輸成本最小,他無疑會選擇一個有大的當地需求的區位。然而,恰恰只有大多數廠商都在那兒選址經營的某個區位才會有大的當地需求。因此,一個產業帶一旦建立,在沒有外部擾動的情況下,這一循環將會長期持續下去,這就是布賴恩·亞瑟所謂的集聚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特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產業集聚很可能始於一種歷史偶然。如果專業化生產和貿易是由報酬遞增而非比較利益所驅動,則什麼樣的產業在什麼樣的區位形成集聚一般來說是不確定的,而是「歷史依賴(history—dependent)」的。但是,不管屬於什麼樣的原因,某種專業化生產與貿易格局一旦建立,從貿易獲得的好處將累積循環,從而使得這一格局因進一步強化而被鎖定(locked—in)。因此,在新經濟地理學研究中採用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假設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

6.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論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用一句話來概括是:經內濟地理學是研究經容濟活動區
位、
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這句話涵蓋了經濟地理學研究對
象的絕大部分內容,下面論述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

首先,
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是經濟活動區位,
先分析經濟活動區位的基礎概念:
區位是人類活動
(人類行為)
所佔有的場所;
區位理論是關於區位即人類活動所
佔有場所的理論;
區位條件主要是影響人類活動在局地地點分布的原因;
區位因
子是指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然後探討要素投入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
響,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資本、勞動力、技術和知識對經濟活動區位的影
響。再次探討包括自然環境、市場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在內的區域環境對
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最後單獨討論交通對經濟活動區位的一般影響。

7. 經濟地理學的理論核心

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報酬遞增思想、復雜科學所強調的路徑依賴和「專鎖定」等概屬念以及D-S 模型。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主題主要有兩個,即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集聚」和「區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採用數學定量分析,將現實中的現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數學模型,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圍模型、國際專業化模型、全球和產業擴散模型、區域專業化模型及歷史和期望對區域發展影響的模型。
新貿易理論認為,不完全競爭和收益遞增的存在,為國家和區域採取戰略性貿易政策,創造競爭優勢提供了可能。比如,有一些部門規模經濟十分突出,區域可以通過促進這些部門的出口和發展,獲得競爭優勢。也就是說,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使一個國家改變其在國際經濟中的專業化格局,向有利方向發展。

8. 當前經濟地理學的理論研究重點有哪些

1) 人地關系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 (1) PRED 指標體系選定問題 (2) 區域發展質回量的科學認定答 (3) 微觀尺度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4) 區域生態型經濟與循環經濟系統的建立問題 。
2.) 全球與地方關系的理論研究。
3) 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理論研究。
4) 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與效率關系。
5) 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

9. 經濟地理學有哪些經典理論學說

1950-60年代的計量革命來的新自古典經濟學模型解釋
1970年代的政治經濟學派(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結構剖析(社會-空間辯證法)
1980年代以來的新區域主義區域發展獨特性和創新能力的分析。
1980年代以來基於「生物學」類比而興起的「演化經濟學」
1990年代以來文化和制度轉向
2000「年代以來演化經濟地理學」的學術思潮

10. 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重點內容有哪些

學習經復濟活動區位的內容,經濟活動區制位本身也是一個概念,然後結合經濟與地理區位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資源等)、交通、整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還會介紹經典的經濟學和地理學上的著名區位論,比如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等,也會講一下關於多部門企業和跨國公司區位。
接著就是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分析區域的結構組織、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產業集群和經濟地域綜合體等,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這些,主要就是圍繞經濟與區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點學習的內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