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安全教育的滲透
❶ 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幾個途徑
初中地理是一門綜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學科,它兼具歷史性、人文性、經濟性,是一門豐富多彩、情感凸現的學科。中學地理課程的改革使地理課成為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一、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標
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目標即為國家地理課程標准中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主要有: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形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二、中學地理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1.地理教育要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用科學的、實事求是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初中地理內容為兩大板塊,一是世界地理,包括地理知識基礎理論、世界自然資源、世界氣候、世界人口、世界政治分區、世界區域地理;二是中國地理,包括中國疆域、人口與民族、氣候、資源、河流與湖泊、交通、經濟、中國區域地理。無論是學習世界地理還是中國地理,教師除了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基礎知識,更要注重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客觀的認識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不能憑感覺,更不能想當然地來學習世界與中國、認識世界與中國。如學習世界自然資源中,我們認識到,目前,世界上由於地域差異、經濟差異、人文素質的差異,有很多國家、很多地區,人們文化落後,缺少科學知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使我們的自然資源數量不斷地劇減。更有甚者,一些貧困落後的國家地區的農村,人們為了求生存,還有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過度放牧、亂采礦藏、破壞環境,造成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減少;而人口又不斷增加,生態受到威脅,自然災害頻繁多發,直接影響到世界全局性和諧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到,協調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才能求得全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2.從國情教育入手,增強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形成地是建立在對家鄉的熱愛,對自然及人文環境的熱愛基礎上。對我國基本地理國情了解的基礎上,地理課讓學生從了解家鄉開始,通過地理圖片、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數據等方式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如我國的疆域,人口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的自然環境,土地、水、森林、礦產等方面的自然資源狀況,經濟與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現狀,各地區的地理差異等,在此基礎上,正確認識中國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使學生了解世界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初步形成全球意識。在看待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上,既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悲觀,要引導學生積極地看待和正確認識我國的國情,增強民族自豪和自尊的情感,樹立建設祖國的信心和責任感,轉化為正確的行為。使學生能夠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做好准備。
國情教育實際上是國民素質教育、基礎教育,地理知識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教育價值,通過地理科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解決國情問題的初步能力,把個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統一起來。對我國的國情,有優點,但也不能掩飾缺點,講優點有利於學生產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滿,不求進取的思想,過分誇大缺點,又可能產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喚起學生的緊迫感、責任感和報國心。
3. 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旅遊業"一節是教材新增加的專題教學內容。就是滲透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教學探索。旅遊業與交通、通訊、建築、商業、保險業有緊密聯系,同時又可以帶動這些待業的發展,發展旅遊業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與外匯收入,是"無煙工業"。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旅遊業空前繁榮,成為我國迅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部門。它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扶貧致富的有效途徑。這就使學生樹立立足當代,面向未來和為人民為子孫後代造福的觀念,樹立發展與環境互補和對環境負責的觀念,樹立"旅遊搭台,經貿唱戲"永續發 展觀念,做自覺的環境衛士,增強了學生熱愛祖國錦綉河山、革命聖地、熱愛歷代勞動人民偉大創造的情感。
現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問題日益明顯。在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讓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根據當地自然環境和資源發展經濟,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成與敗的經驗教訓,地理課可以使學生正確認識人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4.地理教育中要注重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專心鑽研科學文化知識,立志成才的精神。
當前的學生
❷ 如何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❸ 淺談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教育
一、通過認識自然災害,學會珍惜和保護生命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者,既要關注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要教給學生生存的方法,逃生的技能,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要教育學生,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每個生命都只有一次,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自己的生命,保護他人的生命,保護大千世界的一切生命。例如在學習地震、海嘯、洪水、颶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理知識時,讓學生意識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很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個微小的環境變化,都可能會使生命受到傷害。進入新世紀以來,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破壞強度大,僅汶川大地震就奪去了幾萬人的生命,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創傷。
雖然我們無法預知和躲避所有的災難,也無法將學生置於不存在任何傷害的安全地帶,但我們能從現在做起,把所有學生培養成知危險、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強生命力者,這也必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二、通過理解人地協調,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教育之「育」,正是應該從尊重生命開始,使人性向善。尊重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
我國地理教材是以人類生存發展所依賴的地理環境為出發點,以當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為主線,以人地協調理論為依據來編寫內容的,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素材。如全球變暖、生態破壞、水體和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南極「空洞」、酸雨、赤潮等環境問題,都是人類不合理利用自然造成的,教師應運用這些素材培養學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進而滲透環境教育。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每年的世界環境日,教育學生保護環境,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及其生存環境,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責任;利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教育學生,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喚起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家園、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意識,最終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
敬畏生命的教育要求學生對所有的生命保持最基本的善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避免傷害生命,努力救助生命。在學習「青藏高原」「青藏鐵路」時,要補充介紹不法之徒對藏羚羊的殘酷獵殺和保護藏羚羊的紀錄片;在修築青藏鐵路時,為了盡量減少對藏羚羊生存環境的破壞,克服了極大的困難,架起路橋,形成生命的通道。
三、通過體驗自然之美,真誠欣賞和熱愛生命
生命教育就是「從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現象開啟希望之光」。地理學科中強調對生物的保護,對生態平衡的維持,實際上是要引發學生內心中對綠色、陽光、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認識世界尤其是祖國的大好山河,增進學生與大自然的親密感情,培養學生的生態情感,使他們欣賞並感激自然,讓他們感受到自然界的美,這樣才能逐步養成無條件的、主動的、帶情緒色彩的生態行為習慣。
總之,生命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教育是張揚生命、提升生命價值的事業,它承載著人類最美好的期許與願望,引領著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無論從地理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時代呼籲生命教育的角度出發,都是勢在必行的。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切實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結合點和切入點,使地理教學真正成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❹ 如何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安全教育
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獲得最大限度的版發展和提高,這也權是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因材施教"的關系,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知識起點,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幫助,讓他們都有自我表現、自我成功的機會,都能獲得知識、能力和自信心。這既是小學數學教學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方面。我們要對暫時後進的學生充滿愛心和信心,用滿腔摯愛和熱忱,營造出祥和的心理環境,消除他們學習的心理障礙,使他們置身於教師的期望之中,在無卑無怯、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中抬起頭來學習。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說明,師愛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它不僅能激起後進生學習的良好興趣,而且能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內部動機,從而提高智力活動的積極性。
❺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地理教學中充分挖掘適合心理教育的教學內容
傳統教育中,地理教學往往注重於傳道、授業、解惑,可能影響或制約了學生智力的發展、個性的發展,甚至品德的發展。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教育因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地理學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內容的趣味性和知識的豐富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因為它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出壯美的河山,令人驚奇,自然賦予人類如此豐富的恩賜,令人崇敬。而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與無知,令人憤怒。人文地理中的國情知識可以激發學生關心祖國、關心社會和家庭的責任感,時事熱點話題可以培養學生產生不同見解的思維能力。我國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等事業的發展可使學生了解到我國人民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毅力,在理解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等國情時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教師要悉心地去領會並渲染這些教育因素,打開學生的心靈閘門,形成一股情感的洪流,使之穩定、擴大、延伸,並升華至知識之愛、人類之愛、自然之愛、祖國之愛。
二、在地理教學中施行優點"轟炸"
針對有的中學生學習成績較差、自卑感強、自信心不足的心理特點,在地理課上施行優點"轟炸"活動,讓全班的每一個同學都說出某某同學上地理課的優點或長處,使這位同學感受到自己在地理課上還有這么多的優點,增強了學習地理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消除對上地理課的抵觸情緒,使自己感到"我也不比別人差"。這樣同學們就可能喜歡上地理課,喜歡自己的同學,並能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位置"創設
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就需要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形成對地理課的認同感。在地理教學中,盡量給每個學生提供一定的"位置",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有"位置",能夠在地理課上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例如:在學習《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時,引導學生列表比較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四種類型,探究每種類型對我國農業發展有哪些借鑒意義,並進行描述和解釋。同學們分組討論,思維活躍,總結認真。而且學生基本能抓住要點進行分析:有的同學把亞洲的水稻種植業的改進措施搬遷到米易的水稻種植業上來;有的同學則把米易的立體農業和一般混合農業作比較並借鑒;有的同學描述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如何增大科技投入,如何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如何合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使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和諧統一等等,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是教師給他們以探究時間、創設位置的結果。通過這種位置的創設,學生不僅鞏固和擴大知識,同時也是吸收、內化知識為能力的過程,有助於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當然這種"位置"的創設是多方位的,除此之外,還可以是語言的表達、上網查詢資料、組織協調能力、板書能力等,有了一席之地,學生就會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集體,投入到學習園地之中。那麼如何在班級中為學生創設"位置"呢?首先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地理特長,並給他提供表現的機會;其次對有地理知識素質而沒有挖掘出來的同學要幫助他挖掘出來,促進提高;再次是對那些對地理課不感興趣的同學要根據他的個性發展傾向,創設情境,培養興趣。
四、在地理教學中設計角色扮演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設計有趣表演,可讓學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讓學生走進教材,走進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現某種場景,縮短教學中人與人、人與教材的心理距離,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接受教育,產生美好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學習長江沿江地帶時,針對長江沿江地帶東西部地形上的客觀差異,因地制宜地採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讓學生扮演專家學者,提出有益的開發設想。這樣的情景設置,學生立即進入角色,帶著一份好奇,帶著一份疑問,帶著成就感,愉快地、爭先恐後地認真思考,積極回答。有的同學說可以在長江上游發展水電業;有的同學說可以在長江沿線發展旅遊業;有的同學說可以在中下游地區發展淡水養殖;有的同學說可以在中下游發展內河航運等等,不一而足,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時學生思維活躍,情緒高漲,積極性高,表現出極強的參與能力,為知識探究奠定了基礎。
五、在地理教學中融入情感與志趣教育
情感是人對外界刺激產生的肯定與否定的心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興趣是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愛不釋手、樂此不疲等。同時,情感與興趣直接影響著人的行為,當然包括地理學習活動在內。因而理智的情感和高尚的興趣是提高學習質量和使人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必須引起我們地理教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內部動力。但是不能只停留在對興趣的培養上,而應該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志趣的培養。興趣常常由於某一行為的完成,得到滿足之後而告終;志趣則使人產生堅持不懈的追求欲,不論暫時得到滿足與否,他將永遠保持濃厚的興趣,甚至把失敗看成功再努力的契機,永不喪失其樂於追求和學習的情感。當然,不能忽視興趣的培養,因為它是志趣培養的基礎,是教育的關鍵。
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廣大地理教師的共同努力,促進學生順利成長,並得到全面發展。
❻ 淺談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
一、結合課文,滲透環保理念
近幾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如京津冀地區每年春季的霧霾頻率越來越高,折射出我國霧霾問題的嚴重性。眾所周知,地理學是一門專門研究環境的自然學科。在初中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並將環保理念適當的融入課堂教學中,將環保理念與課文知識進行結合。如在上到有關我國自然資源的內容時,地理教師可通過利用教師的多媒體工具,播放有關現實生活中浪費資源、污染水源、濫砍濫伐的視頻或者圖片,讓學生能深刻了解我國環境面臨的種種危機,並讓其產生觸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實踐表明,地理學教學需要課本,但不能僅囿於課本,必須將文中的內容與現實進行結合,以豐富課堂學教學的內容,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實現向學生滲透環保意識的目的。
二、滲透環保理念,引發危機感
環境保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之義。因此,教師在地理課堂上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還必須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目前的環境現狀,體驗到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給我們生存與發展帶來的危害,以激發其危機感。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如身邊常遇到的破壞環境的行為,應採取何種措施保護我們的家園等,讓其充分感受到環境問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就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已經對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此外,教師可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如各地頻發的滑坡、泥石流現象,並深入分析災害發生的原因是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的,從而給予學生心靈啟示,讓其能對自然產生敬畏之心,進而樹立良好的環保意識,並付諸與實際行動中,如在生活中做到節約用水、不浪費食物、多植樹等。
三、完善教學方式,進行實踐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生學好地理的基礎,但地理本身是一門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其需要對生活進行觀察與體驗,特別是在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時,大自然課堂的感知教育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更具有教育作用。因此,地理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到大自然中感悟我們生活環境的現狀。在學生進行實踐性教學之前,地理教師可事先安排一些課題,並要求學生根據課題去尋找結論。如我市的水資源有無污染的現象?污染主要是哪些原因導致的?我市工業生產是否存在超標排放的情況?相關部門如何解釋我市環境存在的問題等等。課題的明確有利於學生有方向地進行社會調查,在目睹我們身邊大量污染環境、破壞環境的現象後,學生們的心靈會受到更深的觸動,並能以身作則,自覺擔負起維護環境和諧與生態平衡的重任,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四、轉變學習方式,實現開放性教學
環境教育是一項具有感知性的教育活動,且強化了環境、教育與學生三者的聯系。地理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規律,適時創設第二課堂,實現開放性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之外取得更多的收獲。第二課堂是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將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與熱情,深刻了解地理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並逐步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第二課堂可有效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當前,我國水體污染與浪費現象較為嚴重,許多江河湖泊出現富營養化,水體污染物在不斷增多,如洱海、太湖等,且水資源浪費現象嚴重,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用水困難。由此,教師可布置課後作業,讓學生調查家中每個月的用水量與費用情況,學生根據調查結果算出家中每個人的月人均用水量,檢查是否存在浪費水資源的現象,並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尋找合適的節水措施。在講到「土地資源」相關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課外實際調查一下學校周邊的土地整體利用情況,如周邊的土地主要種植何種農作物?種植面積大概有多少?是否存在宅基地佔用耕地的現象等。通過實地調查,能讓學生們能切實感受到我國土地資源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並有助於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總而言之,於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滲透環保教育理念絕非朝夕之事,地理教師必須要具有全局觀念,理清教育、環保與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並不斷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與環保教育理念,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以身作則,利用實際的行動來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實踐教學、開放性教學等方式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滲透環保理念,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嚴重性,從而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一項責任與義務。
❼ 如何在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
地理學科教育中滲透環境教育方法:
一、地理學科教學是實現環境科學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學各科中,涉及環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其中地理學科與環境科學有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兩大學科都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交接帶上的邊緣學科;其次,兩大學科的研究對象都是以人類為中心的地理環境;第三,兩大學科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協調人地關系,尋求人類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第四,兩大學科都涉及全球環境問題及其防治。
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課程中有著豐富的環境教育素材,是中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課程教材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環境教育是當前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進行環境教育可以從不同方面、各個層次、多個角度展開。多年來,中學地理教學主要依據課本進行教學,學生的思維空間被局限與課本知識中。筆者根據近幾年初中地理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的實踐,初步總結了把地理教育與環境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環境知識,時刻結合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加強學生的環境意識。
初中地理新課程採用把地理要素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的兩種方式,其中滲透了大量環境教育是內容,尤其在八年級上冊中,環境教育的內容滲透在了地理教學的每一個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勢地形、水土資源以及經濟發展等板快,都把環境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我一方面利用書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在學生中進行環境教育,如對教材中的一些環境教育的漫畫,我採用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看圖即興談感想等方式,加深環保意識;另一方面,結合當地當時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根據書本知識以及自己所調查搜集到的資料,就對書本上提出達到問題寫一些小論文,學生的這些作品也就作為他們的平時成績記載下來。如結合八年級上冊73頁的《小鳥的悲哀》等一組漫畫,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在發表自己的感想後的基礎上,讓班級沒一個組合作選題寫出一篇相關的小論文,並進行評比。由於貼近生活,又加入了評比競爭機制,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環境意識也得到了加強。
三、加強地理教學和環境教育信息的開放性,體現教學結論的開放性,增強學生的環保觀念。
在環境問題普遍存在的今天,環境問題的發展變化是非常迅速的,詳實生活中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著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僅限於地理課本中的環境知識內容是遠遠不夠的,也不利於學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動態。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加強教學信息的開放性。一方面,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選擇多元化的環境信息,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教會學生如何尋找並利用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信息來學習和探索。
造成環境問題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區和時間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因時因地而異,解決環境問題的重點和方法有因時因地而異。由此可見,環境教育結論應是開放性的。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教師不應該也不可能強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應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獨特的意見,教師再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最後得出一個或多個較為合理的結論。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水平、辨證全面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對水污染的環境問題的研究中,就帶領學生著重對無錫市區河道內水體污染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得出了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質的日益惡化;二是河道周圍有些工礦企業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圍的各種餐飲業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內各種機動船隻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時,組織學生參觀蘆村污水處理廠,了解本市排污現狀以及污水處理的狀況和具體過程。然後就這幾種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處理知識組織學生討論應該採取的措施,讓每個學生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學生的環保觀念得到了增強。
四、增強地理環境教育的活動性,提高學生的環境能力。
地理科學和環境科學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時,應該沖破傳統的課堂授課方式,增強教學的實踐性和活動性。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以活動的思路設計教學,把學生的活動有機地引入到地理課堂教學中來。這樣可以改變課堂中學生總是「坐著聽」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使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如上課時讓學生交流自己的社會調查資料;就某個問題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進行辯論;對某些環境問題的產生進行模擬實驗等等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相對而言,環境科學比地理科學更具有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活動與現實生活中獲取資料、分析問題、提出方案,並在實踐活動中應用和檢驗。在組織環境教育的課外活動時,應突出應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樣性。比如在對家鄉水資源環境調查中,第一次進行實地調查時就先讓學生對太湖的環境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後根據他們各自的觀察和各自的興趣,讓他們就一個很小的側面來具體調查家鄉水資源的情況。如有的同學專門研究市區河道內水質情況,有的同學專門研究污水防治的問題,有的同學專門研究遊客對水環境的看法的問題等等。同時,還特意組織部分學生到野外山區,進行了為期4天的山區野外考察,對水源頭的水質狀況的進行探究調查,讓學生親身體驗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然後根據調查匯總成為一篇調查報告。這些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環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應用能力,使學生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交往。這也正是在新課程素質教育的要求。
五、學以致用,加強環保宣傳和環保行動。
在進行一個階段的環境教育或開展了一次比較大的環境教育的活動後,每一個同學要把自己的體會或在活動中的體驗感悟寫下來,再配以大家在活動中的照片,在學校以專題牆報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還走出校門,到社區中以標語和專欄的形式向社會進行環保宣傳。學生們在進行宣傳的過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強化了環保理念。為了讓大家的環保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中開展徵集《每日環保一件事》的活動,每個學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條必須做到的環保措施,由學生相互監督,比如有些同學提出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節約用水等等,這樣,也就真正促進了學生的環保行動。
總之,環境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整體素質極其重要的內容。地理學科在環境教育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應該在教學中始終貫徹。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後,都應使環境教育滲透到地理學科教學每一個細節。同時,環境教育還應該落實到課外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採用課堂與課外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能力,加強學生的環保行為,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中學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❽ 如何在地理學科中滲透生命安全教育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回相互作用關系,及答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家在傳統上被視為和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同一類,認為兩者都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很多地理學家都經歷過地名學及地圖學的訓練,但兩者都不是他們的關注重點。地理學家研究眾多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系在空間及時間上的分布。因為空間及時間影響了多種主題例如經濟、健康、氣候、植物及動物,所以地理學是一個高度跨學科性的學科。
❾ 地理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德育工作
1、鑽研教材內容,挖掘德育因素
地理教材包含著及其豐富的德育內容。要結合教學充分發掘其本身的德育因素,寓德育於地理教學之中。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能脫離實際,也不應是隨心所欲,而是要有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如通過學習祖國歷史、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等內容,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現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愛好;對祖國前途的高度關心和堅定信念;為了祖國人民甘願犧牲一切的獻身精神。
2、加強鄉土地理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家鄉是我們成長的搖籃,它是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摸得著的熟悉地方。地理學科中的鄉土地理是指本鄉本土上的地理。幫助學生認識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情感。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可使學生深刻地了解家鄉、深切地熱愛家鄉,自然會萌發建設家鄉的強烈願望,而愛國之心與愛家鄉之情是息息相通的,進而升華為熱愛和建設偉大祖國的崇高理想。
3、適當運用比較法的有效途徑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學中的大量事實材料,對從中比較所得的結論,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學生易於接受,迅速改變觀念,教育效果自然明顯。但要注意,對比的事物要具有類比性。
4、適時運用地理課外活動滲透德育教育
地理課外教學指由地理教師組織安排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地理課外教學活動。地理學是科學的、系統的、現實存在的,所以說地理課外活動能取得課堂教學所無法想像的德育滲透效果。例如,在講解土地荒漠化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親身體驗談一談身邊是否有此類現象,然後讓他們自己先發表一下對於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的看法,讓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就很好地進行了這方面的德育教育。
5、通過作業訓練、試題測驗等來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和試題,這是向學生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編選作業題、練習題和考試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育人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教育,要愛護環境,保護資源。
❿ 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滲透勢在必行1.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當今時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地理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念。2.
是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要求
在地理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取向,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地理教育的價值目標,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讓學生擁有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其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系的活動。如果說前者重點在於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話,那麼後者的關鍵就在於觀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學科中的德育滲透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以及實現地理教育價值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中關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特別提到: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理解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正確的全球意識;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勢在必行。
二.德育滲透勢在必得1.教材中蘊含豐富的素材
新教材強調基礎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觀念和觀點的教育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次,強調地理教育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地理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仔細研究教材可以發現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1)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國情教育素材
國情教育,是向學生傳授有關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況,並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行國情教育,要始終抓住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而這恰恰是貫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線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陸地自然資源、海洋資源、氣候資源、旅遊資源、環境問題、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化、人口、國土整治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善於挖掘,巧妙設計就能夠讓學生既了解我國國情的優勢:遼闊的國土、壯麗的山川、富饒的物產、多樣的氣候,不斷發展的經濟建設……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文化素質不高,人均資源少、資源浪費嚴重,經濟發展不平衡、環境問題突出等國情劣勢,從而既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感,又激發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心。(2)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的教育素材
辯證唯物主義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礎,物質觀、運動觀、聯系觀、發展觀教育 在現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當的載體。例如物質觀,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有「宇宙是物質的」、「大氣的物質組成」等;運動觀,涉及的內容有「地球的運動」、「大氣的運動」、「海水的運動」、「陸地水的循環和轉化」等;聯系觀,涉及的內容有「日、月、地三者的關系」、「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全球性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影響」等;發展觀,涉及的內容有「天體演化」、「全球氣候變化」、「海陸變遷和地表形態的變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節普遍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這給教師挖掘教育點,抓住時機培養學生用唯物辯證法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辯證思維的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2.生活實踐中可得多彩的案例「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就以我們生活的北京為例,北京的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北京的旅遊資源與旅遊活動、北京的工業發展與變遷、北京的城郊農業發展現狀、北京城市交通現狀及問題、北京的城市化及其問題、北京的城市規劃的變遷、北京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北京的氣候變化、北京的自然災害與環境問題等等,這些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現象和問題與我們所學的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的真實案例,如果我們把視野再擴大,在地球上,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三.德育滲透的實踐途徑1.適時滲透潤物無聲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目光的焦點集中在如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有關情感、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幾句簡單的話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講授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對季風氣候形成的影響後,我概括了這樣一句話:「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帶來了不同季節海陸的氣壓差異,而氣壓的差異又導致了風向的變化,形成了季風環流,從而構成了季風氣候。這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雄辯證明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夠用聯系的觀點來理解和掌握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之間的關系。」這樣既讓學生從辯證唯物主義的高度來認識具體的地理問題,又教給學生一種挖掘知識點之間聯系的學習方法,可謂一舉兩得。把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掌握的基本規律,同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養的需要,也是地理學科滲透德育的重要途徑。2. 深入挖掘巧設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側重於對地理基本原理的闡述,有些原理過於抽象,如果我們能夠深入挖掘,為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適的案例載體,並將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規劃》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單純就書本講理論,學生聽起來空洞、乏味。在認真挖掘教材之後,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規劃的變遷這一案例,將北京城市功能區形成的歷史過程、北京工業區(特別是首鋼)的搬遷、解決北京城市交通擁擠的措施等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事作為一個個子案例逐一分析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北京「攤大餅」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軸兩帶多中心」城市布局規劃變遷的意義所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明而具體,而且,在案例的討論過程中融入了環境觀、發展觀,引導學生們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法規分析城市規劃的目的和意義。3.
親身體驗自我教育
情感價值觀的形成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在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是讓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自我感悟,在老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遊活動與旅遊資源開發條件評價》一節的教學中,讓學生來分析旅遊活動中的常見問題和如何對旅遊資源開發進行評價是常見的教學方法,為了讓學生對旅遊活動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課前設計了8個研究性課題,要求學生根據所選課題到八達嶺長城進行實地考察。通過設計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學生對旅遊活動中出現的種種破壞旅遊環境的問題、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旅遊超載問題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許多學生提出了有獨到之處的建議。課堂上學生們各抒己見,老師又適時引導,為本課設計了一個「旅遊資源可持續發展復合系統示意圖」
,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將旅遊三要素:旅遊資源、旅遊者、旅遊業作為三個系統來看,他們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而人的調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點明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這樣就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旅遊活動》整個單元的知識及相互關系。
對學生進行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高中地理教材專門設計了資源專題、環境問題專題和可持續發展專題,這也正是我們進行大力推進的良好契機,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論性較強,只要我們巧妙設計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點。比如,在進行《陸地資源》一節的教學時,如果僅僅就課本論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許多有關中國資源國情的資料和數據,通過材料閱讀、問題設置、分析討論等教學環節,特別是一組身邊事的數據計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學生真切的感到許多資源就從我們身邊悄悄溜走,節約資源何等重要。在教學過程中由陸地資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國資源國情的教育,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意義,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思想觀念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社會中的現象,同時進一步明確個人在實施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正確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本堂課不僅成為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的良好契機,同時也很好體現了日常教學中應如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去滲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雖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樣有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許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德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於偏重理論的講解,而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們做有心人,就會有許許多多的素材、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時,受到良好的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培養,使德育與智育猶如鹽和湯一樣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