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學講座
① 河海大學博導講座時間安排在哪啊以前見到過,現在找不到了
2010年春學期博士生導師講座(校本部)
講座地點:校本部聞天館503教室
講座時間:周二晚上6:30-8:00 或周四下午3:00-4:30
序號 博導姓名 講座題目 周次 星期 日期
1 左軍成 氣候與海平面變化 5 二 3月30日
2 陳建生 板塊驅動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環及典型地質災害致災機制研究 5 四 4月1日
3 梁忠民 水文不確定性問題研究進展與展望 6 二 4月6日
4 唐德善 科學發展觀與民生水利 6 四 4月8日
5 丁長青 科技創新與知識管理抉要 7 二 4月13日
6 束龍倉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科學研究 7 四 4月15日
7 曹家和 分工、市場機制與社會福利 8 二 4月20日
8 鍾平安 防洪減災非工程措施研究現狀與展望 9 四 4月29日
9 丁曉群 自動電壓控制(AVC)的原理、應用和智能AVC的思路、發展 10 二 5月4日
10 趙敏 水利建設項目後評價理論與方法綜述 10 四 5月6日
11 黃德春 金融危機時代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概況、評估及風險防範 11 二 5月11日
12 章仁俊 對管理學前沿問題的再認識 11 四 5月13日
13 吳鳳平 流域初始水權和諧配置模型 12 二 5月18日
14 成長春 核心競爭力的理論與實踐 12 四 5月20日
15 張淑華 海洋工程-----開啟深海時代 13 二 5月25日
16 豐景春 項目融資新模式與思考 13 四 5月27日
17 王文 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水文循環過程的影響 14 二 6月1日
18 任立良 水文學方法的演進與詮釋 14 四 6月3日
19 王濟干 科技人才成長機理與路徑探討 15 二 6月8日
20 王卓甫 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設計:理論與方法 15 四 6月10日
21 鄭垂勇 技術經濟及管理前沿問題 16 四 6月17日
注:如有調整,以研究生院通知或海報為准.
2010年春學期博士生導師講座(江寧校區)
講座地點:江寧校區會議中心二樓報告廳
講座時間:周二、或周四下午3:00-4:30
序號 博導姓名 講座題目 周次 星期 日期
1 趙晉泉 基於廣域測量系統的電力系統失穩預測與控制 6 四 4月8日
2 陳建生 板塊驅動作用下大尺度地下水循環及典型
地質災害致災機制研究 7 二 4月13日
3 馬宏忠 電氣設備狀態監測與故障診斷的現代技術
及發展趨勢 8 四 4月22日
4 蔣林華 高性能混凝土研究進展 9 二 4月27日
5 吳玉萍 非晶、納米晶塗層制備及其汽蝕性研究 10 二 5月4日
6 李繼國 密碼學最新研究進展 10 四 5月6日
7 曹家和 分工、市場機制與社會福利 11 二 5月11日
8 潘文霞 風-水電聯合優化運行研究 12 二 5月18日
9 王宏華 風力發電系統中的電力電子與控制技術 13 二 5月25日
10 鄭源 海洋能發電研究進展 14 四 6月3日
11 曾曉勤 學術論文的寫作與發表 15 二 6月8日
注:如有調整,以研究生院通知或海報為准.
② 地質 演講稿
各位領導、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為弘揚三光榮精神准備好了嗎?也許你會說,我們能做什麼?那些都是地質工作者的事情。在這里,我要大聲地說:你錯了!我們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是,你我發揚三光榮精神的實際行動必將為地質事業設添磚加瓦而奠定扎實的基礎。
「精髓。在找礦產資源, 地質工作是一項不斷探索發現的工作,需要用地質科技理論去逐一認識和揭示地質存在;地質工作是排頭兵,在國民經濟建設中需要他提供大量的資源保障;地質工作是非常艱苦的工作,許多的工作量必須在崇山峻嶺的野外去完成。長期以來地質工作者們弘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一代一代的地質工作者們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傳統,使我國地質科技研究領先世界水平;使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石油、鋼鐵、煤炭等礦產資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使我們地質行業內的人們形成熱情、豪放、能吃苦、甘於奉獻的獨特個性。
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地質工作仍需要探索精神、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多年來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堅持以地質科技普及吸引廣大青年學子投身地質事業;以產學研緊密結合教學模式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地質應用型人才;以教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敢於吃苦的精神;以強化體育教學中的體能訓練培養學生從事野外地質工作強健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在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一、抓地質科普,激發學生投身地質事業的熱情
從事地質工作一般人只認識到其艱苦性。在生活和工作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很多人怕艱苦而放棄選擇地質專業的學習,使地質院校一些基礎性地學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地質科技人才十年「斷層」。2006年1月20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以後,地質科技人才的培養已是十分緊迫的任務。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順勢抓好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地球的形成與演變、岩石成礦機理與規律、生物的演進過程等知識講座,來吸引學生的熱愛地質科技的興趣;通過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質災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等學術報告,來激發學生投身地質事業的熱情;還走出校門組織開展好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和6月5日「世界環境日」宣傳活動,讓社會深入了解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讓大家共同愛護我們耐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資源短缺矛盾日益尖銳,耕地總量和人均佔有量不斷減少,部分重要礦產資源保障能力不足,石油、鐵礦石等進口量和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這些問題,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需要有更多的學生投身地質事業。其實,地質事業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平台。單是那些讓外行人看了頭暈、內行人看了興奮的專業術語,不親自去操練永遠也就只知點「皮毛」。而對於專門學地質的大學生們來說,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實踐機會。更何況,野外經驗本身就是一堂「在課堂里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地質工作又具有實踐性很強的特點,不踏遍青山難有作為。縱覽老一輩地質學家哪個不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哪個不是在「山谷的風」的陶冶之下,建樹偉業?因此,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只有獻身地質,走進深山、戈壁、海洋才能幹出一番事業。在這樣的環境里,可以磨練自己的意志,增長自己的才幹,擴大自己的視野。
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風斬浪,走向輝煌的明天!
③ 地質科普演講
各位領導、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為弘揚三光榮精神准備好了嗎?也許你會說,我們能做什麼?那些都是地質工作者的事情。在這里,我要大聲地說:你錯了!我們雖然只是滄海一粟,但是,你我發揚三光榮精神的實際行動必將為地質事業設添磚加瓦而奠定扎實的基礎。
「精髓。在找礦產資源, 地質工作是一項不斷探索發現的工作,需要用地質科技理論去逐一認識和揭示地質存在;地質工作是排頭兵,在國民經濟建設中需要他提供大量的資源保障;地質工作是非常艱苦的工作,許多的工作量必須在崇山峻嶺的野外去完成。長期以來地質工作者們弘揚「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一代一代的地質工作者們繼承和發揚了這種傳統,使我國地質科技研究領先世界水平;使我國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石油、鋼鐵、煤炭等礦產資源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使我們地質行業內的人們形成熱情、豪放、能吃苦、甘於奉獻的獨特個性。
在新時代和新形勢下,地質工作仍需要探索精神、吃苦精神和奉獻精神。多年來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堅持以地質科技普及吸引廣大青年學子投身地質事業;以產學研緊密結合教學模式培養動手能力強的地質應用型人才;以教師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艱苦奮斗,敢於吃苦的精神;以強化體育教學中的體能訓練培養學生從事野外地質工作強健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在這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
從事地質工作一般人只認識到其艱苦性。在生活和工作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很多人怕艱苦而放棄選擇地質專業的學習,使地質院校一些基礎性地學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出現地質科技人才十年「斷層」。2006年1月20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頒布以後,地質科技人才的培養已是十分緊迫的任務。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順勢抓好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地球的形成與演變、岩石成礦機理與規律、生物的演進過程等知識講座,來吸引學生的熱愛地質科技的興趣;通過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地質災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礦產資源,同時,地質工作又具有實踐性很強的特點,不踏遍青山難有作為。縱覽老一輩地質學家哪個不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哪個不是在「山谷的風」的陶冶之下,建樹偉業?因此,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只有獻身地質,走進深山、戈壁、海洋才能幹出一番事業。在這樣的環境里,可以磨練自己的意志,增長自己的才幹,擴大自己的視野。
擎起希望的火炬,劈風斬浪,走向輝煌的明天!
④ 劉春平的詳情
1999-2000年在中科院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做高級訪問學者。2004-2005在英國Cranfield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曾任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受聘為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碩士點領銜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為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教授,《防災科技學院學報》主編、《工程勘察》編委,受聘湖南師范大學和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多地下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地震地下流體等方面教學研究。曾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及教育部高級訪問學者基金等多項課題研究;在國內主流刊物《水利學報》、《土壤學報》、《工程地質學報》、《水土保持學報》和英文刊物《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Soil Science》、《Pedosphere》等發表論文60多篇;在國家核心期刊《工程勘察》上發表「地下水系統規劃與管理」學術講座4講(1995);出版專著《地下水系統規劃與管理優化模型》(中南大學出版社,1995)和大學教材2部;主編全國高中實驗教材《環境保護》(2004);曾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湖南省教育廳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中國地理學會、水利學會等多項獎勵。現參與科技部支撐項目、主持科技部行業專項。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單於2013年2月1日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通過,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教授當選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⑤ 地質工程專業具體干什麼都學哪些課程
以下是蘭州大學地質工程教學計劃,由於各學校辦學特色不同,所以各學校也有所不同!
地質工程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
一、培養目標
地質工程是地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技術專業,是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西部大開發,對具有良好素質的地質工程技術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堅實的數學、力學及地質學等理論基礎及系統的地質工程理論、技能和方法,獲得工程科學和技術的基礎訓練,能獨立從事各種建設工程中的勘察、設計、施工、評價和管理等的具有廣泛適應能力的高級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門從事教學、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在能源、水利水電、城建、交通、市政、環保和國防等部門從事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和管理以及工程病害評價和治理。
二、基本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掌握地質工程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科學研究的思維和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通過實踐性環節的學習,參加社會實踐和課外科技學術活動,掌握地質工程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初步具備生產、教學、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工程建設管理的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1) 堅實的數學、力學和地質學基礎。
(2) 地質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技能和方法。
(3) 運用工程地質學理論和方法,解決工程建設中的有關問題的基本能力。
(4) 對地質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工程等開展勘察、評價、治理、設計、規劃的能力。
(5) 了解地質工程學科的前沿理論及技術發展動態。
(6) 掌握一門外語,能較熟練閱讀本專業技術文獻資料。
(7) 掌握計算機應用、程序設計和運用計算機技術獲得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技能,初步具有運用計算機完成地質工程及其相關工作的能力。
(8) 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技能,達到國家規定的大學體育的合格標准,身心健康。
三、學制與學位
(一)學制
學制四年。學校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分階段完成學業。但具有學籍的時間最長不超過八年,累計修業時間不超過六年。
(二)學位
完成本專業學業,修滿170學分,符合學校相關規定者,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四、主要學科
主要學科:地質工程學,包括:方向A(工程地質學)、方向B(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五、主幹課程、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
(一)基礎課程
地球科學概論、基礎水文地質學、工程力學、工程化學、工程制圖、工程測量
(二)主幹課程
構造地質學、工程岩土學、土力學、岩體力學、工程地質學原理、工程地質勘察
(三)特色課程
地基基礎、邊坡工程、地下工程、地質體改造、環境岩土工程、地球物理
六、課程結構與學時學分分配總表
總學分170學分。必修課佔102學分,其中公共基礎課57學分(含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1學分、形式與政策1學分)、專業類基礎課26學分、專業課19學分;選修課46學分,其中專業指選修課23學分、專業任選課17學分、跨學科選修課6學分;實踐教學環節22學分。
課程結構與學時學分分配總表
課程類別 課程性質 學分 占總學分比例(%) 學時 占總學時比例(%)
公共基礎課 必修 56 33.1 1062 34.1
指選 0 0.0 0 0.0
專業類基礎課 必修 25 14.5 450 14.5
專業課 必修 19 11.0 342 10.9
指選 24 14.0 432 13.9
任選 23 13.4 414 13.3
課外活動和實踐環節 必修 25 14.0 414 13.3
合 計 172
100
3114 100
(一)公共基礎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思想品德修養 2 36 1
2 法律基礎 2 36 2
3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3 54 6
4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2 36 6
5 毛澤東思想概論 2 36 7
6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3 54 7
7 形式與政策 1 自學,全校統考
8 大學英語 16 288 1,2,3,4
9 體育 4 144 1,2,3,4
10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 3 54 1
11 高等數學 12 216 1,2
12 線性代數 3 54 1
1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3 54 3
小計
(二)專業類基礎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地球科學概論 4 72 1
2 工程制圖 3 54 2
3 工程化學 4 72 2
4 工程力學 5 90 2
5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4 72 3
6 Fortran程序設計 2 36 3 1-17周
7 工程測量學 3 54 4 1-14周
小計 25
450
(三)專業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構造地質學 3 54 3
2 工程岩土學 2 36 4 1-6周
3 土力學 3 54 4 7-16周
4 岩體力學 4 72 5
5 工程地質勘察 3 54 5 11-20周
6 工程地質學原理 4 72 6 1-14周
小計 19
342
(四)指定選修課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3 54 3
2 地基基礎工程 3 54 5
3 邊坡工程 3 54 6 1-14周
4 地下工程 3 54 6 1-14周
A6 結構力學 3 54 3
A7 彈塑性力學 3 54 3
A8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習) 3 54 4 1-14周
A9 工程滲流力學 3 54 5
B6 數學物理方法 3 54 3
B7 地球物理學原理 3 54 3
B8 VC++(含實習) 3 54 4 1-14周
B9 地球物理反演理論與方法 3 54 5
小計 24 432
(五)實踐性教學環節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 1 1
2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1 1周 2 20-20周
3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3 3周 4 18-20周
4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4 4周 6 17-20周
5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10 7,8
6 地球科學概論實驗和實習 0.5 18 1
7 Fortran程序設計實習 1 36 3 1-17周
8 工程力學實驗 0.5 18 2
9 構造地質學課程設計 0.5 18 3
10 工程測量實習 1 1周 4 16-16周
11 土工實驗 1 36 4 5-13周
12 岩體力學實驗 1 36 5 5-13周
13 工程地質勘察實習 0.5 18 5 15-19周
小計 25
828
註:未計入隨課程講授進行的課間實驗和實習。
(六)任意選修課
為了增強學生對社會需要的廣泛適應性,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愛好和需要,選修本專業或其他專業的課程,至少選修23學分,其中專業任選課至少17學分、跨學科(指學科門類,包括本學院力學和土木工程等)任選課6學分。
序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學時 開課學期 備注
1 遙感地質學 2 36 5 1-10周
2 土木工程概論 2 54 7 1-10周
3 地質災害與防治 2 54 7 1-10周
4 道路工程 2 54 7 1-10周
5 礦業工程 2 54 7 8-14周
6 水利水電工程 2 54 7 1-10周
7 地震工程 2 36 8 3-8周
8 工程概預算、招投標與監理 2 54 8 3-11周
9 地理信息系統 2 36 8 3-11周
10 地質工程專題講座 2 54 8 1-11周
A11 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含課程設計) 2 54 4 1-14周
A12 工程建築概論 2 54 5 1-14周
A13 特殊土工程地質特性與改良 2 54 5 1-10周
A14 工程鑽探與取樣 2 36 6 1-14周
A15 環境岩土工程 2 54 6 1-10周
A16 區域穩定工程地質學 2 36 6 1-10周
A17 地質體改良 2 54 7 1-10周
A18 動力工程地質學 2 36 8 3-8周
A19 環境工程地質學 2 36 8 3-8周
A20 其它
B11 重磁電勘探 (含實習) 2 54 5
B12 地震波與聲波勘探 (含實習) 2 54 5
B13 測井理論與方法(含實習) 2 36 6 8-14周
B14 放射性勘探 (含實習) 2 36 6 1-7周
B15 數字信號處理 2 54 6 1-15周
B16 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 2 54 7 1-16周
B17 混凝土無損檢測 2 54 8 3-11周
B18 其它
小計 其它(根據當年就業形勢,臨時安排)
七、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安排和要求
本教學計劃中安排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地質工程專業類必不可少的內容,與課堂教學任務相輔相成。
(一)課外活動
除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實踐性教學任務外,學生應積極參加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和課外學習,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適應社會的能力。
(1) 積極參加學校、學院、班級組織的書畫比賽、辯論賽及演講賽、英語比賽、知識競賽、文體活動及比賽、青年志願者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
(2) 開展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在低年級開展政治思想、愛國廣義和專業思想教育,在高年級開展畢業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3) 結合各級野外實習,因時因地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
(二)科研與生產的初步訓練
(1) 廣泛參加各級各類學術活動。系或研究所負責開展不同形式的學術活動,包括學術報告會、專題和前沿科技講座、學術討論與學術交流。學生應積極參加專業類學術活動,同時參加其它相關的學術活動,拓寬知識面。
(2) 鼓勵學生在課余參加老師的科研工作,教師盡量為學生提供科研機會,培養科研興趣、掌握科研方法、鍛煉科研能力。
(3) 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的生產實踐活動,掌握地質工程生產實踐的工作程序、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任意選修課的實驗和教學實習
任意選修課的實驗和教學實習未單獨列出,由任課教師根據課時總量靈活掌握。
(四)教學實習時間與安排
(1) 實習時間及安排
工程測量綜合實習:1周,安排在課程結束後進行;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1周,安排在第一學年第2學期最後一周進行;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3周,安排在第二學年第4學期最後三周進行;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4周,安排在第三常年第6學期最後四周進行;
地質工程畢業實習:因目前條件尚不成熟,本計劃暫不列入。
(2) 排課要求
第2、4、6學期的課堂教學時間應做出相應調整(總學時不變),以保證野外實習正常進行。其中:
第2學期,課堂教學(含考試)應在第19周末結束,第20周為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第4學期,課堂教學(含考試)應在第16周末結束,第17周為工程測量綜合實習,第17~20周為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第6學期,課堂教學(含考試)應在第16周末結束,第17~20周為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八、副修和雙學位專業教學計劃
(一)副修和雙學位教學計劃
以「地質工程」作為副修和雙學位專業的學生,需按下列計劃修學滿學分(副修30學分、雙學位50學分),按學校有關規定,可獲得地質工程專業副修證或地質工程專業學士學位。
課 程 學 分
副 修 雙學位
地球科學概論 4 4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4 4
構造地質學 3 3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3 3
工程岩土學 2 2
土力學 3 3
工程地質勘察 3 3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 4 4
工程滲流力學 3 3
工程建築概論 3 3
岩體力學 / 4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習) / 3
地基基礎工程 / 3
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 8
合計 32 50
(二)副修和雙學位教學計劃說明
(1) 對於副修地質工程專業或以地質工程為第二專業學位的學生,應完成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指定選修課和必要實踐教學環節,達到規定學分。
(2) 授課時間、內容、要求均與地質工程專業相同,不另外單獨安排。
(3) 若原專業已修本教學計劃中的課程,則免修相應課程,不計學分,不足學分從指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中選擇。
九、其它有關說明
(一)本教學計劃修訂宗旨
針對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的實際情況、地質工程學科發展趨勢以及就業反饋信息,本著「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拓寬口徑」的理念,在2004年「地質工程學專業本科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的基礎上,經修訂而制訂本教學計劃,突出蘭州大學地質工程學專業的特色。
與2004年教學計劃相比,本教學計劃在以下方面進行的修訂。
(1) 注重工程地質學基礎,主要反映在課程教學內容的修正與更新、部分課程名稱的更改與相應教學內容的變更、增設部分專業選修課,使學生系統掌握地質工程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工程建設中的若干工程地質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就業口徑。
(2)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二)教學計劃與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相輔相成,在教學計劃修訂的同時,對教學大綱進行了相應的修訂,尤其加強了工程地質方面的內容,保證學生在掌握地質工程工作方法(勘察→設計→施工→工程對策)的基礎上,熟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各領域和各類工程建設中工程地質問題。
任課教師必須嚴格按照新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以保證教學內容的相互銜接,避免重復和遺漏。
(三)選修課的考核方式
本計劃不對選修課的考核方式作統一要求,由任課教師在公平、公共的原則下,評定學生的成績。鼓勵教師採用多種形式(如課程設計、論文撰寫、學生學術講座等)對學生進行考核,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和更進一步的基本技能訓練,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培養學習興趣,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四)臨時選修課程的安排
根據當年就業形勢,適當開設部分本計劃中未列課程,供學生選修。
(五)生效日期
本教學計劃從2006級開始執行。
十、地質工程學本科教學計劃總體安排一覽表
課程類別 課程性質 序號 課程編號 課程名稱 學分 周
學
時 學時
總數 課時分配 各學期周學時分配 備注
講
授 習題
討論 實驗
或
上機 課外
輔導 第一
學年 第二
學年 第三
學年 第四學年
1 2 3 4 5 6 7 8
公
共
基
礎
課 必修 1 思想品德修養 2 2 36 36 2
2 法律基礎 2 2 36 36 2
3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3 3 54 54 4 1-14周
4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2 2 36 36 3 1-14周
5 毛澤東思想概論 2 2 36 36 2
6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3 3 54 54 3
7 形式與政策 1 0 1 自學
8 大學英語 16 4 288 288 4 4 4 4
9 體育 4 2 144 144 2 2 2 2
10 高等數學 12 4 216 216 6 6
11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 3 3 54 54 3
12 線性代數 3 3 54 54 3
1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3 3 54 54 3
專業基礎課 必修 14 地球科學概論 4 4 72 72 4
15 工程制圖 3 3 54 54 3 1-18周
16 工程力學 5 5 90 90 5
17 工程化學 4 4 72 72 4
18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4 4 72 72 4
19 Fortran程序設計 2 2 36 36 2 1-17周
20 工程測量學 3 4 54 54 4 1-14周
專業課 必修 21 構造地質學 3 3 54 54 3
22 工程岩土學 2 6 36 36 6 1-6周
23 土力學 3 6 54 54 6 7-16周
24 岩體力學 4 4 72 72 4
25 工程地質勘察 3 3 54 54 3
26 工程地質學原理 4 6 72 72 6 1-14周
方向指選 27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3 4 54 54 3
28 地基基礎工程 3 4 54 54 3
29 邊坡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30 地下工程 3 4 54 54 4 1-14周
A31 結構力學 3 3 54 54 3
A32 彈塑性力學 3 3 54 54 3
A33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驗) 3 3 54 54 3
A34 工程滲流力學 3 3 54 54 3
B31 數學物理方法 3 3 54 54 3
B32 地球物理學原理 3 3 54 54 3
B33 VC++ (含實習) 3 3 54 54 3
B34 地球物理反演理論與方法 3 3 54 54 3
任選 本專業任意選修課 17
跨學科任意選修課 6
實踐教學環節 必修 35 工程力學實驗 0.5 1 18 18 2
36 Fortran程序設計實習 1 2 36 36 2 1-17周
37 地球科學概論實驗及實習 0.5 2 18 18 2
38 構造地質學課程設計 0.5 2 18 18 2
39 土工實驗 1 4 36 36 4 5-13周
40 岩體力學實驗 1 4 36 36 4 5-13周
41 工程地質勘察實習 0.5 2 18 18 4 15-19周
42 工程測量實習 1 1周 1周 X 16-16周
43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1 1周 1周 X
44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3 3周 3周 X
45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4 4周 4周 X
46 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 10 X
課外活動和
社會實踐等 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 1 1
專業實踐教學 24
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環節學分合計 25 414 0 414 3 2 4 4 8 0 0 0
必修課學分、學時、實驗合計 100 1854 1854 25 26 21 22 7 13 5 0
選修課學分、學時合計 47 846 432 0 0 6 3 3 8 0 0 (+414)
總學時、實驗、上機學時合計 170 3114 2286 414 28 28 31 29 18 21 5 0
註:備注欄中「(+414)」為任意選修課總學時;
各學期課時合計中不含任意選修課的課時;
實踐課學時為摺合學時,且不含指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實驗和教學實習。
附: 各學期課程分配
第1學期(第一學年第1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思想品德修養 公共基礎 2 36 2
2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3 體育 公共基礎 1 6 2
4 高等數學 公共基礎 6 90 6 全院合班
5 大學信息技術基礎 公共基礎 3 54 3
6 線性代數 公共基礎 3 54 3 全院合班
7 地球科學概論 專業基礎 4 72 4
8 地球科學概論實驗及實習 實踐教學 0.5 18 0 2
9 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 實踐教學 1
小計 (必修&指選) 24.5
402
24
第2學期(第一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法律基礎 公共基礎 2 36 2
2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3 體育 公共基礎 1 36 2
4 高等數學 公共基礎 6 6 6 全院合
5 工程力學 專業基礎 5 90 5
6 工程制圖 專業基礎 3 54 3 2
7 工程化學 指定選修 4 72 4 與土木合
8 工程力學實驗 實踐教學 0.5 18 0 2
9 基礎地質認識實習 實踐教學 1 1周 0 20-20周
小計 (必修&指選) 26.5
420 24
第3學期(第二學年第1學期)
學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2 體育 公共基礎 1 36 2
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公共基礎 3 54 3 全院合班
4 Fortran程序設計 專業基礎 2 36 2 全院合班
5 構造地質學 專 業 課 3 54 3
6 Fortran程序設計實習 實踐教學 1 36 0 2
7 構造地質學課程設計 實踐教學 0.5 18 0 4
8 水文地質與水文地球化學 專業基礎 4 72 4
9 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 指定選修 3 54 3
A10 結構力學 指定選修 3 54 3
A11 彈塑性力學 指定選修 3 54 3
B10 數學物理方法 指定選修 3 54 3
B11 地球物理學原理 指定選修 3 54 3
小計 (必修&指選) 27.5 540 27
第4學期(第二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大學英語 公共基礎 4 72 4
2 體育 公共基礎 1 36 2
3 工程測量學 專業基礎 3 54 4 1-14,與土木合班
4 工程岩土學 專 業 課 2 36 6 1-6周
5 土力學 專 業 課 3 54 6 7-15周
6 工程測量學實習 實踐教學 1 1周 0 16-16周
7 土工實驗 實踐教學 1 36 0 4 5-13周
8 綜合地質填圖實習 實踐教學 3 3周 0 18-20周
A9 工程與環境物探(含實習) 指定選修 3 54 4 1-14周
A10 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理 任意選修 2 54 4 1-14周
B9 VC++ (含實習) 指定選修 3 54 4 1-14周
B10
小計 (必修&指選) 21 586 26
第5學期(第三學年第1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岩體力學 專 業 課 4 72 4
2 工程地質勘察 專 業 課 3 54 6
3 地基基礎工程 指定選修 3 54 6
4 岩體力學實驗 實踐教學 1 36 0 4 5-13周
5 工程地質勘察實習 實踐教學 0.5 18 0 4
6 遙感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36 4 1-10周
A7 工程滲流力學 指定選修 3 54 3
A8 工程建築概論 任意選修 2 54 3
A9 特殊土工程地質特性與改良 任意選修 2 54 3
B7 地球物理反演理論與方法 指定選修 3 54 3
B8 重磁電勘探(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54 3
B9 地震波與聲波勘探(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54 3
小計 (必修&指選) 14.5 288 19
第6學期(第三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公共基礎 3 54 3
2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公共基礎 2 36 2
3 工程地質分析原理 專 業 課 4 72 6 1-14周
4 地質工程綜合實習 實踐教學 4 0 0 17-20周
5 邊坡工程 指定選修 3 54 4 1-15周
6 地下工程 指定選修 3 54 4 1-15周
A7 工程鑽探與取樣技術 任意選修 2 36 4 1-10周
A8 環境岩土工程 任意選修 2 54 4 1-15周
A9 區域穩定工程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54 4 1-15周
B7 測井理論與方法(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36 6 8-14周
B8 放射性勘探(含實習) 任意選修 2 36 6 1-7周
B9 數字信號處理 任意選修 2 54 4 1-15周
小計 (必修&指選) 19 1923
第7學期(第四學年第1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毛澤東思想概論 公共基礎 2 36 2
2 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公共基礎 3 54 3
3 土木工程概論 任意選修 3 54 6 1-10周
4 地質災害與防治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5 道路工程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6 水利水電工程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7 礦業工程 任意選修 2 36 6 8-14周
8 地震工程 任意選修 2 36 6 1-6周
9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實踐教學 0
A10 地質體改良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B10 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 任意選修 2 54 6 1-10周
小計 (必修&指選) 5 5
第8學期(第四學年第2學期)
序號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學分 總學時 周講授學時 周實踐學時 備注
1 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 實踐教學 10
2 工程概預算、招投標與監理 任意選修 2 54 6 3-11周
3 地質工程專題講座 任意選修 2 54 6 3-11周
4 地理信息系統 任意選修 2 36 6 3-8周
A5 動力工程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36 6 3-8周
A6 環境工程地質學 任意選修 2 36 6 3-8周
B5 混凝土無損檢測 任意選修 2 54 6 3-11周
小計 (必修&指選) 10 0
⑥ 作文白武明教授講座800字
白武明教授講座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地球物理學的理論和高溫高壓實驗研究工作。
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高溫高壓地球動力學開放實驗室主任;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常務理事,高溫高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專業委員會委員。獲得「趙九章青年科技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地球動力學」,「岩石圈物理學」等。
演講題目:
一、地震、火山和活動的地球 (適合公務員、大學和中學生)
從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角度講述如何認識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發生的過程。
從火山噴發、地震活動、海嘯到岩石崩坍、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地殼不是「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從天山之巔出現的鵝卵石到喜瑪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的發現,從義大利的龐培古城的發掘到亞歷山大海底水下宮殿的重見天日,地球經歷了多少「天翻地覆」、「滄海桑田」的浩大變動。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形象的描述了江河改道變遷的自然現象。
所有這些自然現象都同地球內部物質運動過程有關。
二、漂移的大陸和活動的地球 (適合高中,初中和高年級小學生)
從地球活動的角度講述板塊運動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現象的關系。
大陸漂移的假說源於人們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觀察、海底擴張的模型得益於對海底地形的測量、地幔對流的理論受到了物理學實驗的啟發,板塊構造學說則是集這些觀察、實驗、分析和研究結果之大成。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幾十億年的地球生命中,地殼一直在不斷的運動,不斷的進行拼合和分離。由此產生了多種多樣的自然現象和奇妙的景觀。火山、地震、海嘯乃至氣候變化都和板塊的運動密切相關。高原的隆起、盆地的演化、山脈的形成等許多自然現象都受板塊運動的制約。
三、地球深部探秘 (適合大學、高中、初中學生)
地球內部的結構是什麼?地球外核為什麼是流體?地球為什麼會有磁場?地核同地幔的轉動速度一樣嗎?地震和火山活動同地球內部物質運動有什麼關系?
將從地球演化的角度講述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過程以及對地球表面地震、火山等各種自然現象的影響。
⑦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的傑出講座系列活動
從2015年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每年計劃舉辦三到四場「地球和空間科學傑出講座」,在全世界范圍邀請地球和空間科學領域最傑出的科學家,為全校師生了解地球和空間科學知識、接觸最前沿的科學知識提供一個平台。 2016年4月5日,John Plane(英國利茲大學教授、化學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Priestley國際氣候中心副主任,歐洲研究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英國皇家化學會獎獲得者 )《宇宙塵埃,彗星, 流星與氣候》 2015年10月19日,Gerhard Wörner(德國科學院院士,德國哥廷根大學地球科學中心教授,美國地質學會火山研究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高山/大洋和地球內部驅動——地質過程與生命演化》 2015年5月29日,Philip Douglas Jones(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主任,「全球變暖」概念提出者;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外國專家特聘教授)《「全球變暖」問題的前世今生》 2015年5月20日,Thorne Lay(美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地震學家,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傑出教授)《全球大地震頻發及人類對大地震的認識》
⑧ 雷五明的講座課程
心理健康類:壓力與情緒管理、心理健康維護、人際和諧與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發展、情商修煉、如何降低考試焦慮、員工心理援助,等等。
職業規劃類:大學生涯規劃、員工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職業測評與自我探索、職業社會認知、職業生涯決策,等等。
就業指導類:大學畢業生如何求職擇業(簡歷製作、筆試與面試、心態管理),等等。
家庭教育類:如何改善親子關系、如何做個好家長(中國家庭教育的常見誤區與不良後果),等等。 針對本科生的必修課程: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專業);廣告心理學(廣告專業);思想道德修養(大一本科生)。
針對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程:大學生健康心理學(大一本科生);大學生涯規劃與職業發展(大一本科生);大學生就業指導(大三、大四本科生)。
針對研究生的課程:職業測評與生涯輔導、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心理咨詢師速成短期培訓課程:普通心理學;咨詢心理學(含技能);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健康與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學(含技能);等等。 大、專院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大學、蘭州理工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紡織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中醫葯大學、河南大學、長江大學、三峽大學、湖北廣播電視大學、江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合肥工業大學、武漢音樂學院、武漢體育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湖北民族學院、信陽師范學院、孝感學院、咸寧學院、武漢大學東湖分校、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武漢警官職業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武漢商貿職業學院、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武漢工交職業技術學院(武漢軟體職業學院)、荊門職業技術學院、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新鄉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湖南懷化學院、洛陽理工學院、東湖大學、武漢財政學校、湖北沙洋警官學校,等等。
中小學:武漢理工大學附中、武漢一冶四中、武鋼四中、湖北省當陽市第二高級中學、湖北省黃梅縣晉梅中學、漢口鐵中、武漢二中、武漢市七一中學、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等等。
黨政機關、軍隊、事業單位:教育部高校學生信息與就業指導中心、湖北省教育廳就業培訓中心、河南省教育廳就業培訓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就業培訓中心、湖北省司法廳培訓中心、湖北省勞教局培訓中心、湖北省國家安全廳培訓中心、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圖書館、武漢市司法局培訓中心、武漢市勞教局、武漢市洪山區司法局、湖北省女子監獄、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湖北省武昌監獄、湖北省襄南監獄、湖北省江北監獄、湖北省蔡甸監獄、黃石市公安局培訓中心、黃石市司法局、空軍襄樊油料大隊、鄂州中醫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