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沂蒙山區發生過的地質災害

沂蒙山區發生過的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2-27 18:27:15

❶ 「岱崮地貌」景觀圖。崮,是四周陡峭、頂端較平坦的山,是山東沂蒙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該山岩石中普


小題1:B
小題2:A
小題3:D

❷ 沂蒙山區經歷過什麼戰役

沂蒙山革命老區———— 莒縣戰役 1944年11月中旬,山東軍區部隊採取里應外合的回手段,突入莒縣城內,答並迅速佔領各要道和制高點,逐步將日軍壓縮到城中心的圍寨內。接著,緊縮包圍圈,將日軍逼入城內最後兩座碉堡。16日,諸城日軍開始分批增援。山東軍區部隊給敵以阻擊後,縱敵800人突入莒縣城。然後,動員城內居民遷出城外,採取圍而不打之謀。部隊撤至城郊包圍和監視敵人,並組織群眾斷敵交通,切斷莒縣與周圍各縣的聯系。敵人在圍困下極為恐慌,於11月29日乘夜暗棄城北竄。

❸ 求沂蒙山區的資料

沂蒙山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志的革命老區——沂蒙山區,這里是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井岡山、延安與沂蒙山是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據地,後來,沂蒙曾被無數革命後人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坐落在沂蒙山區腹地的山東臨沂市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舉世聞名的「兩戰聖地」,也是沂蒙山區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被譽為兩戰聖地、紅色沂蒙
沂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一片紅色的沃土。在沂蒙琅琊一帶區域,自古以來都是人才輩出,鍾靈毓秀,地靈人傑。為此,清代乾隆皇帝巡遊山東,曾留下詩篇贊美「魯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對沂蒙琅琊一帶人才輩出的歷史充滿溢美之詞。歷史也證明,在沂蒙琅琊一帶,的確是人才輩出,從古到今,在沂蒙這一塊鍾靈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誕生了無數的聖賢奇才,如軍事家被譽為「智聖」的諸葛亮、書法上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王獻之、著名教育家《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東漢天文學家被譽為「算聖」的劉洪、孝聖王祥、孔子高徒被譽為「宗聖」的曾子、荀子、郯子、秦名將蒙恬、清代民族英雄左寶貴、羊祜、劉勰、何承天、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匡衡等的故鄉。 孔子七十二賢徒,臨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臨沂佔有七孝。 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
沂山—中國五大鎮山之首[1]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沂山風景區東距青島230公里,緊臨省道羊臨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臨沂市150公里;北距濟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沂山,古稱「海岳」,有「東泰山」之稱,居中國五大鎮山之首。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被譽為「魯中仙山」。 沂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記》載,黃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漢武帝親臨至其下,令禮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屢有增封,祀典不廢。歷代大家名士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酈道元、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以及明狀元馬愉、趙秉忠,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均至此攬勝,留下了大量詩章名句和碑碣銘文蒙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蒙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 歷史名山—「岱宗之亞」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章上》 蒙山,自古以來就是歷史名山,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素稱「亞岱」。 蒙山,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跨臨沂市蒙陰、費縣、沂南、平邑四縣。蒙山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綿延百餘里(約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位於平邑縣境內,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素稱「亞岱」。 蒙山自然風光秀麗,兼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 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現有各類珍惜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5%。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個/立方厘米,是北京生態中心院內最高值的176倍,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於1994年12月被原國家旅遊局林業部批准設立,199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9月被省旅遊局頒為「山東省十大新景點」。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2005年蒙山被中國新聞媒體和資深專家評為「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公園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 1999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再次監測,景區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蒙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戰國時期蒙山 《詩經·魯頌》中就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記載;《論語》中記載三皇五帝之一的顓臾王曾主祭蒙山。 春秋戰國時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穀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跡;鬼穀子曾在蒙山修煉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 我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書·禹貢》稱:「蒙羽其藝。」認為早在夏朝時期,蒙山、羽山帶就已種植作物。建國以來,蒙山麓區先後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對此作了印證。 西周時,成王封顓臾於蒙山之陽,主祀蒙山,說明當時蒙山已路身於我國名山之列。春秋時期,魯大夫莫斯的頌詩《閟宮》寫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他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作魯國的榮耀。 西周、兩漢時期蒙山 漢朝史學家蔡邕曾隱居蒙山。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國齊、魯,這兩個大國在軍事、政治進入的同時,華夏文化也開始在此傳播。它和當地的東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的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而且這種現象經朝歷代,不斷延續和發展。在蒙山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其建築和雕刻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其他如西漢石碑、東漢墓闕以及春秋時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華,有的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屬國家一級文物,都是上述現象的見證。 唐、宋、明、清時期蒙山 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孟子語)。 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康熙、乾隆、公鼐許多歷史名人都曾在蒙山上留下了足跡。 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北宋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雲蒙漏澤春」。 明代文學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康熙大帝冬遊蒙山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歷蒙山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篇! 一、文人騷客登蒙山 蒙山的壯美和深邃,曾為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嚮往並涉足其地。這里既有孔子的游蹤,又有鬼穀子的身影。唐朝以來,蒙山更和詩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蒙山的歷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等許多人都留下了足跡。他們游賞風光,訪道弔古,譜寫了大量華美的詩文。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登上蒙山,寫下「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結伴遊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優美佳句。 春秋戰國時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穀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跡; 鬼穀子曾在蒙山修煉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漢朝史學家蔡邕曾隱居蒙山。 二、帝王將相登蒙山 清聖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幾次駐蹕蒙山麓區,眺賞山色,並吟詩贊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唐朝玄宗皇帝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康熙皇帝為蒙山寫下《蒙陰曉雪》,康熙皇帝冬遊蒙山,因蒙山山高雄峻、奇峰秀美,龍顏大悅,巡遊蒙山並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壯懷詩篇。 乾隆為蒙山寫下《望蒙山雪色》等詩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句,對蒙山頌揚備至。 此外,還有各種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12.8攝氏度,無霜期196天,年均降水998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民間歷來 有"七十二場澆花雨"之說,形成了天地和諧、生態良性循環。公園內山、水、林相依,大與小、高與低、動與靜、生命與無生命有機的層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完美中的景點。雄、奇、特、稀,俊俏與朴實,一切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深山古寺,小橋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鳥鳴幽谷,濤聲疊盪,使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在民族、民主解放戰爭時期,蒙山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在這里領導山東軍民英勇作戰,建立和擴大了山東各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在此組織了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如今,當年一些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和著名戰場以及革命烈士陵園,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有的並新修了紀念建築物。其中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屬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另有多處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則被定為山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蒙山的佛教和道教 歷史上蒙山的佛教和道教都非常興盛。僧人、道眾對蒙山情有獨鍾,把這里當作修煉正果、養生長壽的聖地。主要道觀有清虛觀、萬壽宮、九龍宮、觀音殿、承天宮、慈寧宮等,香火鼎盛的寺廟有明光寺、海螺寺和雲台寺等。早在五代時期,任過後晉水部員外郎的賀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蘇東坡曾和他的八十多歲的弟子喬仝有過交往並寫詩相贈。宋朝蒙山玉虛觀住持賈文,於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見於汴京,賜給度牒、紫衣。明清時期,蒙山清虛觀屬全真道華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有著密切聯系。正是這些宗教的活動,給蒙山留下了多處宏殿重閣,並洋溢著黃卷青燈、鍾響磐鳴的神秘氣氛。 巍巍蒙山,氣勢磅礴,風光秀麗,集眾多名山優勢於一身,雄、奇、險、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龜蒙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著稱。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時節,紅葉如醉,碩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樹瓊枝,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0%,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上/立方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由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區名人輩出,荀子、曾子、蒙恬、劉洪、匡衡、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公鼐、左寶貴等很多業績卓著的人物,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秋、冬季節,「崮」也會忽然帶給人類一種大漠荒涼之美,丘陵上一個個美麗的「花骨朵」—崮、落葉、斜陽、山頭尖角,處處給人以雲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過後,更是讓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岱崮地貌鍾靈毓秀、造化天工,一個個神奇的方山形態,造就了無數奇絕美景,彷彿上天賜給人類的一個個光芒驚目的神奇明珠。
岱崮地貌—坐落於山東臨沂市蒙陰縣境內岱崮鎮,分布了30多座「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這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編輯本段文化聖地、燦爛沂蒙
沂蒙山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燦若群星,是齊文化的代表和翹楚,就名人產出量而言,沂蒙地區穩坐頭把交椅。沂蒙之地為代表的齊文化與以孔孟之地為代表的魯文化,遙相呼應,相互激盪、影響,共同形成了齊魯文化的兩大精神內核。算聖—劉洪(東漢)智聖—諸葛亮(三國)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有《蜀相》名篇。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歷史評價: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復諸葛亮丞相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台》,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 》,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諸葛亮年譜:書聖—王羲之(東晉)
一、人物生平: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歷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東晉昇平五年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寫道:「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後世珍視其布白之美,臨摹者雖難免滲入各自的筆性,但無人稍變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縉在《春雨雜述》中所說的那樣:「右軍之敘蘭亭,字既盡美,尤善布置,所謂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蘭亭序》的章法,彷彿如天生麗質,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無與倫比的。二、歷史影響:後世子孫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范,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書苑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學習高潮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雲、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范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一代名相—王導(東晉)
字茂弘,漢族,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初年的大臣,在東晉歷仕晉元帝、晉明帝和晉成帝三代,是東晉政權的奠基者之一,在歷史上被稱作「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是東晉的開國丞相,歷事三朝,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建立東晉,治理江南的煌煌功績,比起人們嘖嘖稱贊的諸葛亮治蜀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於種種原因,王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並未得到應有的肯定。 縱觀我國歷史,自魏晉以降,經濟、文化重心漸漸南移,這種情況的出現原因是多重的,但與王導治晉、開發江南的成功也不無關系。王導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互相攻伐,天無寧日、餓殍遍野,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大量南遷。在這樣的情勢下,王導輔助平庸的晉元帝建立東晉,抵禦北方異族的入侵,使江南免受戰亂之禍;是王導力主團結吳人,統一軍政,引進北方文武人才,使江南人才濟濟,治國有方;是王導以建立庄園形式安置了數百萬南逃難民,開荒種地,發展手工業作坊,使江南經濟逐步繁榮昌盛起來;是王導不記榮辱、不畏讒言、輔助三代皇帝勘平內亂,使江南局勢穩定、人民生活安定。試想如果沒有王導,江南定會受到北方異族鐵蹄毀滅性的蹂躪。那樣江南的繁榮就要推遲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所以王導治晉、開發江南共不可沒。
大秦砥柱— 蒙恬(秦朝)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漢族,祖籍齊國琅琊,今山東蒙陰人。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統率重兵坐鎮上郡(今陝西榆林市境內),為加強河套地區的防線,在河套黃河以北(今內蒙古烏拉山一帶),築亭障,修城堡,作為黃河防線前哨陣地。進過這次戰斗,給北方帶來了十幾年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河套地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蒙恬勇敢作戰、出奇制勝、擊敗匈奴的大戰,是他一生征戰的最大的一次戰績,人們稱贊他是「中華第一勇士」。司馬遷在《史記》中嘆道:「蒙氏秦將,內史忠賢。長城首築,萬里安邊。」「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

❹ 沂蒙山區革命史

與井岡山、大別山等山區一樣,沂蒙山也是革命老區。現有抗日戰爭時期的山東版戰時工作委員會舊權址、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抗大一分校舊址、大青山戰斗遺址、南北岱崮保衛戰遺址和魯南烈士陵園等。
解放戰爭時期,陳毅同志在指揮萊蕪戰役後,寫了《如夢令·臨沂蒙陰道中》:
臨沂蒙陰新泰,
路轉峰迴石怪。
一片好風光,
七十二崮堪愛。
堪愛,堪愛,
蔣賊進攻必敗。
接著,他又指揮了孟良崮戰役。現在的孟良崮下有 「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 ,崮頂有孟良崮戰役紀念碑。

❺ 沂蒙山區的變化

春節回老家過年,感覺沂蒙山區的變化也越來越大了。俺的老家地處沂蒙山區腹地,為山回東省沂蒙答山根據地所在地,陳毅,粟裕在本鄉雙山村指揮了著名的孟良崮戰役。
之一:山溝溝里裝上了有線電視,每月6元。
之二:電話基本上普及了,手機在年輕人中很普遍了。
之三:年輕人的收入比較好了,與老一輩子的干苦力搞建築賺錢相比,新一代的即使不讀大學也大都不用去做需要力氣很大的工作了,收入高的也有幾千元一個月了,差的也有一千元,與很多大學生門比,心態好的很。春節也就幾天假。
之四:很多弟弟們都能娶外地媳婦了。
之五:再過幾年山上的樹會越來越多了,地上種莊稼的越來越少了,住在老家的人也會往城裡趕了。
之六:山東的酒席的確離不開酒,想開拓山東市場,先把酒量練練吧。
之七:鞭炮響個不停,感覺很爽。
之九:路修的非常的好,每個村都通了柏油硬化路,真是好事情。
之十:煎餅還是很好吃的啦,水餃也是好吃的沒法說。
之十一:沂水縣被評為山東省十大旅遊縣之首。一個字,強。
之十二:農民看病可以報銷20%的醫葯費。
之十三:自行車越來越少了,摩托車越來越多,趕集坐車的人越來越多了。
之十四:高檔水果下嫁農村,以前很少見的菠蘿也屬於普通水果了。

❻ 我的家鄉沂蒙山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沂蒙山是一個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為地域標志的革命老區:沂蒙山區,這里是著名的紅色旅遊勝地。
蒙山高,沂水長,沂蒙山區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區而著稱的山東省臨沂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轄三區九縣,面積1.72萬平方公里,人口1022.7萬,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
臨沂市地處東南沿海,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區位上,東靠日照港、嵐山港和連雲港,屬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范疇,處於山東和江蘇兩個經濟大省的交界處,南北交匯,海陸兼濟,發展空間廣闊。經過建國後幾十年的艱苦奮斗,臨沂市已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臨沂飛機場通達全國十幾個城市,京滬高速公路、日東高速公路、新亞歐大陸橋鐵路、沿海鐵路大通道在臨沂市境內縱橫交錯,構成了一個非常便捷的陸海空立體交通主幹網,加上不斷完善的現代化通訊網,使得沂蒙大地對外聯系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客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里多緯交匯,內外雙向互動,輻射海內外,一個大開放、大交融、大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臨沂市地貌類型多樣,融北國的粗獷風光與南國的魚米之鄉風韻於一體,鍾靈毓秀,儀態萬方。北部是綿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無際的沖積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養生長壽」而聞名,橫亘數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險、奧、幽、曠、奇、雄、秀於一體,遙對泰山,雄奇壯美。蜿蜒的沂河,如鑲嵌的玉帶,縱貫全境,充滿靈氣。南部的臨郯蒼平原,沃野萬頃,稻花飄香。優美的《沂蒙山小調》唱出了臨沂無限秀美的風光。
「岱崮地貌」
是沂蒙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過去在地貌學上稱之為「方山」,人們通常叫做「崮」。「崮」的頂部平展開闊,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遠處觀望,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頭。「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岱崮地貌」成為我國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後的新的岩石地貌類型。
「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在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就分布了30餘個「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

❼ 沂蒙山區位置與范圍 自然環境與環境效益 歷史人文 沂蒙山區的未來

沂蒙山區是個人文概念, 只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山區只分布在幾縣市內,並不是說該區域內全部是山,整個個沂蒙老區山地、丘陵、平原差不多各佔三分之一。像臨沂市三區、蒼山縣、郯城縣、臨沭縣、莒南縣大部分幾乎全是平原,一望無際,沂蒙山區特指以山東省臨沂市、日照市、江蘇省連雲港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包括臨沂市的三區九縣 ,日照市的絕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縣,濰坊市的臨朐縣,濟寧市的泗水縣,棗庄市中區、嶧城區、台兒庄區、山亭區部分,江蘇省連雲港市、邳州、新沂、贛榆、東海等縣市的一部分地區等
主要山峰
巍巍八百里沂蒙,主要由沂山、蒙山、北大山、蘆山、孟良崮等高山攜帶無數丘陵組成。沂山、蒙山、魯山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山高坡陡,崮險嶺峻,峰巒連綿,山崮層疊,懸崖峭壁,巨石嶙峋,古木參天,飛瀑流泉,澗深溪清,沂河、沭河縈繞如帶。文峰山、浮來山、羽山、馬髻山以及七十二崮,雄奇秀幽,風光旖旎。 沂山東部的日照市面靠黃海,碧海與山色相映成趣。
沂蒙山兩大主脈—沂山、蒙山
沂山—中國五大鎮山之首
沂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城南45公里,屬國家AAAA級旅遊區、
[2]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東省風景名勝區,總面積65平方公里。沂山風景區東距青島230公里,緊臨省道羊臨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臨沂市150公里;北距濟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沂山古稱「海岳」,有「東泰山」之稱,居中國五大鎮山之首。素享「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被譽為「魯中仙山」。 沂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記》載,黃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為重鎮。漢武帝親臨至其下,令禮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屢有增封,祀典不廢。歷代大家名士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鸝道元、歐陽修、范仲淹、蘇軾、蘇轍,以及明狀元馬愉、趙秉忠,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均至此攬勝,留下了大量詩章名句和碑碣銘文。 沂山森林覆蓋率達98.6%,為山東省之最,植物種類繁多。據統計,共有137科,480屬,1000餘種。以松類、刺槐、櫟類為主要樹種,還有水榆花楸、三椏鳥葯等珍貴樹種。沂山自然資源豐富,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8.9萬個,是得天獨厚的「天然氧吧」。春到沂山,山花爛漫,春意盎然;夏到沂山,飛瀑流泉,酷暑無影;秋到沂山,山果遍野,秋高氣爽;冬到沂山,銀裝素裹,疑入仙境。 沂山山體蜿蜒,氣勢磅礴,奧谷深幽,鍾靈毓秀,具有南險、北奇、東秀、西幽之特點,為汶、彌、沂、沭四水發源地。古齊長城綿延山巔。其峰峭、石奇、谷翠、水秀、古剎、「松濤」「雲靄」相映成趣。總面積6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032米,被譽為「魯中仙山」。
蒙山—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山東省第二高峰,「岱宗之亞」 蒙山,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章上》 60個漢字
蒙山,古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西北部,跨臨沂市蒙陰、費縣、沂南、平邑四縣。東經117°35′-118°20′和北緯35°10′-38°之間,西北東南走向,綿延百餘里(約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海拔1156米,位於平邑縣境內,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被譽為「岱宗之亞」,素稱「亞岱」。 蒙山自然風光秀麗,兼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春天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時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日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登上龜蒙頂俯視四周,但見萬壑流雲,煙霞明滅,群峰相拱,像綠色浪濤滾滾北去;極目遠眺,田疇如畫,湖水如鏡,白雲悠悠,令人心曠神怡。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5%。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個/立方厘米,是北京生態中心院內最高值的176倍,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於1994年12月被原國家旅遊局林業部批准設立,199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9月被省旅遊局頒為「山東省十大新景點」。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 「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2005年蒙山被中國新聞媒體和資深專家評為「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公園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 1999年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再次監測,景區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名人自古絡繹不絕 蒙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蒙山,自古就是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 蒙山悠久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世人注目。我國最早的區域地理著作《書·禹貢》稱:「蒙羽其藝。」認為早在夏朝時期,蒙山、羽山帶就已種植作物。建國以來,蒙山麓區先後發現的幾十處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對此作了印證。西周時,成王封顓臾於蒙山之陽,主祀蒙山,說明當時蒙山已路身於我國名山之列。春秋時期,魯大夫莫斯的頌詩《閟宮》寫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奄有龜蒙,遂荒大東。」他把擁有泰山和龜蒙,視作魯國的榮耀。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國齊、魯,這兩個大國在軍事、政治進入的同時,華夏文化也開始在此傳播。它和當地的東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的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而且這種現象經朝歷代,不斷延續和發展。在蒙山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墓,其建築和雕刻技藝之精,令人嘆為觀止。其他如西漢石碑、東漢墓闕以及春秋時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華,有的屬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屬國家一級文物,都是上述現象的見證。由於社會經濟的發達和先進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區名人輩出,荀子、曾子、蒙恬、劉洪、匡衡、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公鼐、左寶貴等很多業績卓著的人物,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為我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出色的貢獻。 歷史上蒙山的道教和佛教都非常興盛。僧人道眾對蒙山情有獨鍾,把這里當作修煉正果、養生長壽的聖地。主要道觀有清虛觀、萬壽宮、九龍宮、觀音殿、承天宮、慈寧宮等,香火鼎盛的寺廟有明光寺、海螺寺和雲台寺等。早在五代時期,任過後晉水部員外郎的賀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蘇東坡曾和他的八十多歲的弟子喬仝有過交往並寫詩相贈。宋朝蒙山玉虛觀住持賈文,於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見於汴京,賜給度牒、紫衣。明清時期,蒙山清虛觀屬全真道華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叢林」北京白雲觀有著密切聯系。正是這些宗教的活動,給蒙山留下了多處宏殿重閣,並洋溢著黃卷青燈、鍾響磐鳴的神秘氣氛。 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曾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留蒙山,吟誦蒙山。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雲蒙漏澤春」;明代文學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康熙大帝冬遊蒙山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歷蒙山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篇! 一、文人騷客登蒙山:蒙山的壯美和深邃,曾為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嚮往並涉足其地。這里既有孔子的游蹤,又有鬼穀子的身影。唐朝以來,蒙山更和詩人墨客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蒙山的歷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蕭穎士、蘇軾、張養浩、王世貞、吳梅村等許多人都留下了足跡。他們游賞風光,訪道弔古,譜寫了大量華美的詩文。 《詩經·魯頌》中就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記載;《論語》中記載顓臾王曾主祭蒙山。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登上蒙山,寫下「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結伴遊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優美佳句。 春秋戰國時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縱橫家代表人物孔子、莊周、老萊子、鬼穀子的足跡。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留有回馬嶺、聖憩石、小魯處等遺跡; 鬼穀子曾在蒙山修煉授徒,弟子過百,著名者有孫臏、龐涓。漢朝史學家蔡邕等也曾隱居此山。 二、帝王將相登蒙山:清聖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幾次駐蹕蒙山麓區,眺賞山色,並吟詩贊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唐朝玄宗皇帝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康熙皇帝為蒙山寫下《蒙陰曉雪》,康熙皇帝冬遊蒙山,因蒙山山高雄峻、奇峰秀美,龍顏大悅,巡遊蒙山並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壯懷詩篇; 乾隆為蒙山寫下《望蒙山雪色》等詩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句,對蒙山頌揚備至。 此外,還有各種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蒙陰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12.8攝氏度,無霜期196天,年均降水998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民間歷來 有"七十二場澆花雨"之說,形成了天地和諧、生態良性循環。公園內山、水、林相依,大與小、高與低、動與靜、生命與無生命有機的層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完美中的景點。雄、奇、特、稀,俊俏與朴實,一切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深山古寺,小橋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鳥鳴幽谷,濤聲疊盪,使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在民族、民主解放戰爭時期,蒙山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和八路軍115師指揮部,在這里領導山東軍民英勇作戰,建立和擴大了山東各個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在此組織了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如今,當年一些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發生地和著名戰場以及革命烈士陵園,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有的並新修了紀念建築物。其中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屬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另有多處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則被定為山東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巍巍蒙山,氣勢磅礴,風光秀麗,集眾多名山優勢於一身,雄、奇、險、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龜蒙景區以東魯在望、古道奇觀、玉泉枕流、鷹峰奇觀、一徑通天等十大景觀著稱。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來蒙山,百花盛開,彩蝶飛舞;盛夏之時,雲蒸霞蔚,瀑流懸空;金秋時節,紅葉如醉,碩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樹瓊枝,銀裝素裹,一派北國風光。不論何時登臨蒙山,都會讓人領略以清新、愜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閑適與曠達。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質肥沃,植被茂密。現有各類植物1200多種,古、珍、特樹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高達90%,1998年3月,經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測定,蒙山蒙陰雲蒙景區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220萬上/立方米,被譽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場」,為休閑、療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編輯本段岱崮地貌—中國奇葩、世界獨秀
在億萬年的地質演變中, 「崮」這種獨特的地質形態,稱的上是一個驚人的奇跡。 億萬年來「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靈居所,不被世人所認知,而等到「崮」這種奇崛的形態一個個如花朵般宛如仙子映入你的眼簾時,你除了贊嘆和驚奇,可能帶給你更多的還有激動。。。。。。。
秋、冬季節,「崮」也會忽然帶給人類一種大漠荒涼之美,丘陵上一個個美麗的「花骨朵」—崮、落葉、斜陽、山頭尖角,處處給人以雲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過後,更是讓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 岱崮地貌鍾靈毓秀、造化天工,一個個神奇的方山形態,造就了無數奇絕美景,彷彿上天賜給人類的一個個光芒驚目的神奇明珠。 100個漢字(200位元組)
岱崮地貌—坐落於山東臨沂市蒙陰縣境內岱崮鎮,分布了30多座「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這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編輯本段文化聖地、燦爛沂蒙
沂蒙山鍾靈毓秀,名人輩出、燦若群星,是齊文化的代表和翹楚,就名人產出量而言,沂蒙地區穩坐頭把交椅。沂蒙之地為代表的齊文化與以孔孟之地為代表的魯文化,遙相呼應,相互激盪、影響,共同形成了齊魯文化的兩大精神內核。
算聖—劉洪(東漢)


中國珠算之父、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 劉洪,字元卓,東漢泰山郡蒙陰(今山東蒙陰縣)人,約東漢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生,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卒,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 劉洪於漢桓帝延熹年間(158-166年),「以校尉應太史徵,拜良中」。為官數載,清正廉潔,吏民皆畏而敬之。 劉洪在任山陽太守以後,還曾遷任曲城(今山東掖縣)侯相,地位與郡太守相當。劉洪在為相期間,賞罰分明,重教化,移風易俗,吏民畏而愛之,成為遠近聞名的頗有威望和政績的行政官員。 《後漢書》說,洪善算,當世無偶。東漢魏人徐岳所著的《數術記遺》一書。徐岳在書中說:「劉會稽,博學多聞,偏於數學……隸首注術,仍有多種,其一珠算。」徐岳所說的劉會稽就是劉洪。 劉洪是珠算之父,被尊為「算聖」。珠算是中國五大發明之一。 我國第一部歷法《乾象歷》 劉洪經過精心地研究,創造了我國第一部歷法《乾象歷》。《乾象歷》對歷代歷法的修訂產生過極大的影響,為後世所沿用。 公元206年,劉洪最後審定了他的乾象歷,這是他在初成乾象歷以後,又經過10餘年的研究、檢驗、充實和提高而成的歷法傑作。可惜,劉洪大約在公元210年去世,在生前他沒有看到他為之付出數十年心力的乾象歷被正式頒用。但他的心血沒有白費,經徐岳的學生闞澤等人的努力,乾象歷在公元232—280年正式在東吳行用。更重要的是,乾象歷以它的眾多創造,使傳統歷法面貌一新,對後世歷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中國古代歷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劉洪也以取得劃時代成就的天文學家而名垂青史。 月亮運動和交食的研究成果—領先世界 劉洪的天文學成就大都載於乾象歷中,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對月亮運動和交食的研究成果最為突出。 劉洪當時提出的交食周期值的現代研究表明,其精度是入漢以來最高的,而且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先進的數值。這些事實和成果都表明了劉洪重視實踐及其檢驗、嚴謹公允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智聖—諸葛亮(三國)


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寫有《蜀相》名篇。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歷史評價: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卧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卧龍也」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復諸葛亮丞相詔書:「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凶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 劉禪祭奠諸葛亮詔書:「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餘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首詩關於諸葛亮,包括《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後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台》,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 》,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肯定諸葛亮才智的同時,曾試圖分析諸葛亮統一中國失敗原因,針對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荊州、益州兩路出擊北伐曹魏的總戰略,評論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前一句的意思是諸葛亮的戰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勢。後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海」的全個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略,但後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中的優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於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容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齣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❽ 能詳細說一下沂蒙地區的抗戰歷史

沂蒙山區景色沂蒙,又稱沂蒙山區,是指山東省內沂水流域和蒙山山系所經地區的總稱,地處魯東南,瀕臨黃海,處於亞歐大陸橋橋頭堡位置,南鄰江蘇省,境內山地佔總面積的1/3,其四周基本為平原地貌,所以在舟車不便且極度落後的近代被稱為山區,是抗日戰爭、國內戰爭時期中共在國內最重要的根據地之一,為淮海戰役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是國內戰爭時期國民黨重點進攻的解放區(陝北解放區、山東解放區)之一,是中共山東省政府、中共華東局的創立地,多位中國高級將領以及領導人曾經在此戰斗並工作過,包括張自忠、陳毅、粟裕、張靈甫,其中抗日時期,張自忠將軍在臨沂成功阻擊著名的板垣師團, 為台兒庄戰役的部署取得了時間,並多次參與剿匪事宜,為臨沂的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張自忠將軍是抗戰時期中國犧牲的軍銜最高的將軍。還有一個著名的群體就是沂蒙紅嫂,他們的大無畏精神後來被概括為沂蒙精神,經濟建設時期仍激勵著廣大人民在新的領域闊步前進。 光輝的歷史遮掩不住現時的落魄,由於長期受到戰爭的摧殘,工業基礎極度薄弱,加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沒有得到應有的喘息機會,現在的沂蒙在所處的大區淮海經濟區以及山東省內的經濟實力並不突出,但可喜的是近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較為可觀,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前國家主席江來臨沂視察時曾為其題字「事在人為,後來居上」。

11月12日至12月上旬為"清剿"與反"清剿"階段。日偽軍多次合擊撲空後,從11月12日起實行分區"清剿",將沂蒙山區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清剿"區。在"清剿"區內遍設據點,修築公路,挖封鎖溝,捕捉壯丁,挨村挨戶搜查,尋找主力決戰。並在"清剿"區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基本區內許多村莊被洗劫一空或燒成廢墟,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 為打破日偽軍的"清剿",保衛根據地,山東分局和第115師,一面令教導第2旅、山東縱隊第2旅主力繼續在外線濱海地區打擊、牽制日軍;一面親率山東縱隊第2旅、抗大第1分校、蒙山支隊各一部,返回沂蒙山區,在內線開展反"清剿"斗爭。11月14日,日偽軍集中7000餘人,反復合擊蒙山西部地區,山東分局與第115師師部及時轉移到費縣東北的大谷台。17日午後,敵又對大谷台進行合擊,機關部隊適時轉移至蒙陰東南的北村,使敵撲空。分局和師部重返沂蒙山區後,立即領導軍民開展反"清剿"斗爭。在垛庄、舊寨、三角山、綠雲山、李村等地伏擊、襲擊、阻擊"清剿"之敵。僅師特務營十天之內就連戰7次,殲敵300餘人。該營9連在李村遭敵包圍,與敵展開反復激烈的肉搏戰,殺傷300餘敵,最後全連干戰都壯烈犧牲。30日,分局、師部領導機關一部轉移至大谷台以南的大青山時,又遭日偽軍合擊,部分機關幹部陣亡,國際友人希伯在突圍中殉難。隨後,分局和師部機關再次轉向外線天寶山區;留在內線的部隊由山東縱隊指揮。 12月上旬以後為撤退與反擊階段。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偽軍除留少數部隊在根據地繼續"掃盪"外,主力陸續從沂蒙山區撤出。12月23日,敵主力開始分路撤退。第115師、山東縱隊各部一面截擊、尾擊撤退的敵軍,一面襲擾留在根據地內的敵人,破壞交通,拔除據點,收復朱滿、蔣庄、大橋、馬牧池、岸堤、河陽等據點數十處。至28日,基本恢復了沂蒙山區根據地,歷時50餘天的反"掃盪"戰役宣告結束。
點評:在近兩個月的反"掃盪"戰役中,八路軍第115師和山東縱隊共殲滅日偽軍2200餘人,連同鄰近各根據地配合作戰共殲敵4000餘人,攻克據點160餘處。這次戰役,勝利粉碎了日軍妄圖消滅山東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摧毀魯中抗日根據地的狂妄企圖,保存了有生力量,堅持了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但抗日軍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部隊傷亡1400餘人,群眾被殺害和抓走1.4萬餘人,糧食被搶走160餘萬斤。

❾ 沂蒙山區獨特的地貌特徵是什麼

「岱崮地貌」復 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區制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過去在地貌學上稱之為「方山」,人們通常叫做「崮」。「崮」的頂部平展開闊,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遠處觀望,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頭。「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侵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地質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