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程光華
『壹』 城市地質
本次大會的交流形式主要有5個方面:
第一為以展館的形式集中展示地質成果,多以國家的形式出現比如中國館、美國館、俄羅斯館等,另外一些大型國際地質組織、大型石油公司、地質儀器公司、軟體公司、出版社等也以展館的形式集中展示成果,在展館中展示城市地質成果的主要為中國館和挪威館。中國國家館主要以地質專業的角度展示近幾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其中在工程地質專業下重點介紹了中國城市地質試點工作情況,包括上海城市地質及北京城市地質等內容。挪威國家館中城市地質專題主要簡單介紹了城市地質的主要研究內容,挪威國家地質調查局在奧斯陸地區開展城市地質調查項目,項目從2004年到2008年,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地質資源、地質災害等10個方面的內容。
第二、第三為以大會發言和展板的形式介紹城市地質。
由於沒有專門的城市地質專題討論會,因此直接以城市地質為命名的大會發言或者展板內容相對較少。其中大會發言中中國地質調查局的「中國城市地質」在「地質科學管理在可持續發展與人類安全中的作用」專題中發言。展板中「上海城市地質」在環境地質專題中展示。但是從單項的城市地質調查來看,與城市地質有關的內容非常多,本文將在後面重點介紹。
第四為專門交流會,時間上大多在休息時間為主,比如在8月10日(星期天)就安排了20場左右的交流會,內容方面多是專門、專題及綜合討論會的延續和深入,主要以參會的某專業領軍人物召集本專業的相關人員對某個問題進行更廣泛深入的交流。其中城市地球化學方法在城市環境研究中的應用專題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一起討論,內容主要包括地球化學本底、城市地區的系統地球化學成圖、采樣深度確定、樣品選擇、如何處理有機及礦業土壤、分析方法選擇,有機污染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二惡英、鄰苯二甲酸酯、溴化阻燃劑等的評價。
第五為野外地質考察,大會組委會在會前曾計劃安排「瑞典與芬蘭城市地質中工程地質」的地質考察,主要針對的地質問題有,福斯馬克核電廠及核廢料處置場,隧道工程、電廠、地下水問題,岩石應力測量,岩石穩定性監測等。赫爾辛基在建的隧道開挖與地下建築工程,軟土地基穩定性問題,地下水問題等。後來由於其他原因該計劃取消。另外還安排了「奧斯陸城市地質化學」,即在8月6日下午城市地球化學成圖專題討論會後,由挪威、瑞典與芬蘭地調局召集安排野外實地調查,主要現場了解已經成功進行了3年的試點項目即奧斯陸城市地球化學項目,關於地球化學調查方法與城市污染土的管理系統。
由於大會議題中涉及的專業非常多,一般都是有近30個左右的會議在同時進行,而每個發言者的時間一般在15~30分鍾左右,因此只能選擇與專業有關部分專題到現場聽取較詳細的匯報。在中午休會以及會後則抽時間對展板的內容進行學習和交流。其他內容只能通過大會交流材料摘要合集來了解和學習。
一、城市地質綜述
(一)城市地質綜合調查
1.國內城市地質綜合調查
在「地質科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專門討論會中中國地質調查局做了中國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的發言介紹,主要從中國城市地質的主要特點、主要任務、主要方法、主要成果及將來的工作方向等方面逐一闡述,其中主要任務有5個方面,分別是:三維地質調查及地下空間適宜性評價、地質資源調查及可持續發展評價、主要地質災害調查及風險評價、環境地球化學調查及土壤與地下水環境評價、三維可視化信息系統的構建與管理等。另外上海地質調查研究院以展板的形式介紹了上海城市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成果以及關於城市地質工作機制的探討。
2.國外城市地質綜合調查相關介紹
為更好地使地質科學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挪威國家地質調查局在奧斯陸地區開展城市地質調查項目,項目主要研究內容有10個方面:氡災害、地面沉降、城市土壤污染、地熱、砂礦資源、地下水、礦產地質、基底穩定性與監測、流粘土災害、地質教育。
東京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地質問題有地震、洪水、風暴潮、地面沉降等,這就要求地質學家和相關的政府部門必須致力於東京大都市城市地質狀況的工作,自從1959年出版了東京相關地質成果圖以來,又進行了多次的修訂。另外,還建立了一個關於地下水利用和地面沉降的監測系統,另外地質信息系統,從1970年以來,形成了關於70000個鑽孔的柱狀剖面圖的資料庫。這些系統對政府還有科研者提供了很大幫助,比如建設地鐵、高速公路、污水排放系統的重建等,還有地震災害分析,研究隱形斷層,地下空間開發等。
(二)城市水資源與環境
美國東南密歇根州城市化地區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評估潛在的區域地下水污染,研究了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及鉛等污染物在不同介質中對地下水的影響程度。英國對地下水進行戰略性管理和治理,把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其中以維持高品質的地下水資源,滿足經濟和生態系統的需求。莫斯科地區城市地下水監測網路在20世紀已經開始建設,現已形成280口監測井,用於地下水動態監測。另外還對莫斯科地區人類活動對地下水環境的動態影響進行了研究,尤其是對地下水流場、水化學、水位及水溫的影響,通過與背景區的對比發現;城市地區地下水的許多運動機制已經發生改變。葡萄牙介紹了基於GIS技術的地質圖在城市地下水資源管理和評估方面的應用,利用此系統可獲得大量的水文地質資料,可以建立含水層參數系統,對比岩性、含水層深度、地下水化學參數和土地使用情況等信息進行對下水脆弱性評價研究。瑞典則對基岩埋藏較淺地區的地下水的水質進行了評價。義大利就水文地質風險及其緩解措施進行了研究,1998年Sarno地區泥石流災害發生後,義大利政府在全境內加強了對水文地質災害的預防措施。 Re NDi S項目由義大利地質調查局實施,旨在確定災害風險的類型及其特性,研究如何緩解地質風險的措施,提高對災害的綜合認識。另外還對義大利Friuli Venezia Giulia地區地下水水文地質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此地區淺層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地表水滲入和冬季降水,這種補給方式使得淺層地下水很容易受到城市地區和工業排水的污染。
墨西哥Irapuato和Salamanca兩個城市城市用水大多靠地下水,受污染水通過斷層將污染帶到深部含水層,通過對地下構造及水文地質的調查,使用SINTACS評估方法,並結合使用GIS技術,制定地下水保護計劃。挪威卑爾根有許多世界建築遺產,通過對古建築附近地下水化學性質、地下水壓力及土壤濕度等指標的長期監測,研究地下水環境對古建築保存的影響。南非貝南地區研究城市和農村地下水遭污染的一些特徵,依據已完善了的地下水流的數值模型,通過研究可調節的管理策略來維持貝南地區的高品質地下水的供應。摩洛哥繪制了丹吉爾地區含水層的污染風險地圖,採用DRASTIC方法研究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地下水環境的脆弱性,結合城市規劃對地下水污染風險進行分區和分等,研究表明東部工業區使含水層的脆弱程度增高,具有中度的污染風險。印度西北有幾個城市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地表水的不合理規劃與利用導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建築物地基、橋梁、隧道、管道等其他公共設施的損壞,其次地表水的污染物大量回落到地下水,污染了地下水。另一方面,過量開采地下水又使承壓水位下降,擴大岩石孔隙,減少岩石強度,造成建築物倒塌,如果合理管理和規劃城市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綜合利用將可以避免以上災難。另外還對印度普納市東南部由固體廢棄物處置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進行了調查研究,普納市附近的垃圾站已經使周圍的12口井和兩條溪流污染,並且距離堆放場越遠的地方地下水受污染的狀況越輕,那些遠離堆放場的地下水沒有受到污染,而且即使進『行地下水回灌修復,堆填場附近的地區地下水仍然污染嚴重。韓國對地下水中砷污染的自然成因進行深入調查,研究了地下水p H值、沉積作用、變質作用對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影響。
(三)城市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評價
1.城市地質災害綜合調查
俄羅斯地調局在莫斯科地區進行了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綜合評價項目,通過GIS信息技術對不同種類的地質災害進行綜合性的分析與評價方面進行了嘗試研究。根據其滑坡、喀斯特岩溶、地下水位上升等災害及其地質環境特徵,結合城市發展對生態以及經濟社會的要求,繪制了莫斯科地區1∶50000地質環境地圖,結合城市的功能區劃分地質環境分區,提出了一些關於安全城市發展的建議。另外還對2014年冬奧會舉辦地索契的地質災害與環境風險進行了評估,主要包括地震構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其他環境勘探研究災害預測等。
在加拿大城市地區自然與人為環境災害的調查與風險評價論文中,提出建立跨學科、跨地域、長期性的災害風險綜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其目標是研究災害的特徵、破壞性和風險性,在復雜多變的條件下確定災害風險性,通過監測研究等較少災害對人類的危害。近年羅馬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羅馬是一座歷史名城,評價其地質災害相對較難,復雜的全新世沉積物、較厚的人類活動造成的回填土以及大量的受保護的古建築都給研究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羅馬主要的地質災害有地面沉降、岩溶、滑坡、地震以及固體廢料。基於GIS信息平台整合歷史時期的相關地質信息,建立了3D地質模型,以半定量的方法評估地質災害,所獲得的方法體系適用於歷史背景悠久的城市,更有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管理。巴西貝洛奧里藏特市未來地質資源與地質災害研究項目已經在城市規劃中得到了應用,通過對土地資源和洪水以及河流侵蝕等資源與災害的分析,結合將來千萬級大城市的定位,為城市規劃提出城市發展的重點應從南部向北部轉移。
2.城市地質災害專項調查
1)地震與火山
在城市地質地震與火山災害研究中,義大利有多項研究成果做了大會發言和展覽。通過歷史文獻記載以及野外的調查,對1908年發生在義大利南部的墨西拿市地震的地質效應進行了評價,主要次生災害有海嘯、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義大利Campi Flegrei活火山的城市化應急管理系統中,用高、中、低三種指數來定義火山爆發情景,應急規劃區和人們可以緊急集合和疏散的區域與鐵路系統的主要節點接近度。另外的研究還建立了火山碎屑流的動力學模型,為城市規劃與災害管理服務,在地震的監測與防治方面制定了相對成熟的預防方案。義大利在評價活動斷層災害如何更好地為土地利用規劃服務方面也做了嘗試研究。印度對新德里、孟買、班加羅爾等城市進行地震危險性分析,這些城市人口密度逐漸增大,一旦遭受地震將產生嚴重災害,在城市規劃中如何降低地震風險進行了初步研究。在孟加拉國吉大港地區地震危險性評估論文中,介紹了通過航空遙感與地球物理的方法尋找不同類型地質條件對地震波的反映情況,並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在城市規劃的地震災害防治中。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持續,到21世紀中期將有一半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化使大城市越來越多,以至於有許多城市會處於地震多發區,美國、加拿大、日本還有一些其他國家的地震防治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就,可以將地震對人的傷害降低到較低的水平。1989年和1994年加利福尼亞大地震造成不到70人死亡,但是在發展中國家對抗擊地震災害風險的研究還相對滯後。相關介紹還有日本在對地震災害模擬方面的研究,北非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國家在城市規劃中加強對地震災害的合作研究與預防。
2)滑坡
韓國繪制了漢城方圓1500平方千米的滑坡預報地圖,利用包括兩個地形學和岩石學的因子,4個土壤屬性因子建立logistic回歸方程,預測潛在滑坡。義大利安科納市滑坡預警預報系統主要包括7個表面污染監測系統和33個GPS大地測量,同時也建立了三維立體的鑽孔控制系統,監測數據實時傳遞給監測中心,以便及時進行滑坡的預警預報。另外運用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類型圖與滑坡分布圖進行疊加分析,研究大城市地區滑坡的風險性。相關的研究工作還有莫斯科對滑坡和泥石流的建模與監測,孟加拉國吉大港城市的無序發展導致滑坡災害,巴西、印度、義大利等一些城市對滑坡防治的研究。
3)城市環境地球化學
在美國克羅多州丹佛大城市地區開展了1972年和2005年的土壤地球化學環境變化對比研究工作,2005年美國地質調查局採集表層土壤497個樣品,涉及市區1165平方千米的區域,測定44種元素。然後將測得成果與1972年的樣品數據進行對比後發現鋅、砷、汞、鎘、銅和銻的變化規律非常復雜,而鉛則有非常明顯的范圍擴大的趨勢。在土壤和地下水潛在污染的分析評估模型方面美國密歇根州作了研究,對比不同地區土壤及地下水各種污染特徵,對地下水來說含有氯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六價鉻具有最高的危險性,而土壤中多氯聯苯、汞、多環芳烴具有最高的危險性。
英國開展了倫敦、貝爾法斯特、格拉斯哥等22個城市的地球化學基線調查,測定46種元素或參數,採集近16000個樣品,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英國城市土壤地球化學圖。另外還對內分泌干擾物質(環境激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近50年來,內分泌干擾物在環境中的含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包括農葯、阻燃劑、防腐劑、表面活性劑等產品,以及化妝品、洗滌劑、食品包裝和其他化學物質。許多內分泌干擾物,包括多氯聯苯、二惡英和滴滴涕的代謝產物,在環境中有廣泛存在,並且由於其親酯性,可通過生物鏈進入人體,並通過女性傳遞給後代。此外,人們的飲食中也含有越來越多的動物激素。通過研發發現,這些越來越多的內分泌干擾物會誘發癌症特別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俄羅斯許多城市表層土壤可能對人體健康存在威脅,在政府管理及決策時應以生態安全為目的有機考慮生態、經濟、社會等因素,AHP評價方法的研究可為決策者提供更具體的研究成果,保證表層土壤的安全利用,另外還介紹了不同的污染城市土壤修復技術。
1998年瑞典開始了城市地球化學填圖計劃,其目的是能夠給社會提供可靠的環境背景數據信息,已經有4個城市獲得多種樣品包括土壤(表層,深層)、苔蘚植物等的45種元素的背景值,如銀、砷、金、鋇、鈹、鉍、鎘、鈷、鉻、銅、鐵、鑭、鋰、鎂、錳、鉬、鎳、磷、銻、硒、錫、鉭、釷、鈦、鉈、鈾、釩、鎢、釔和鋅等,另外也對如何在地球化學統計計算方面避免一些失誤作了簡單介紹。
在城市區域的污染范圍確定方面,挪威地調局在奧斯陸地區進行了試點,布置穿越市區的南北方向長120千米的剖面,沿著剖面的橫截面收集土壤和植物樣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反映在土壤和植物化學中城市污染的影響和范圍。檢測指標為銀,鋁,砷,金,硼,鋇,鉍,鈣,鎘,鈷,鉻,銅,鐵,鎵,汞,鉀,鑭,鎂,錳,鉬,鈉,鎳,磷,鉛,鈀,鉑,硫,銻,鈧,硒,鍶,碲,釷,鈦,鉈,鈾,釩,釔和鋅等。在挪威的三個主要城市的表層土壤有機污染物調查已經完成,在奧斯陸、卑爾根和特隆赫姆分別採集719、309和75個樣品,分析了樣品中多環芳烴(PAHs)含量情況。結果表明,內城顯示高濃度的PAHs,城郊土壤含量相對較低,PAHs的來源主要為燃燒源。另外還介紹了城市中有毒污染物及其分散機理的研究成果,人類過多的活動導致城市環境中介入了大量的有毒污染物,市中心已被證實含有大量的重金屬如鉛、鎘,還有其他有機有毒物,如二惡英、多環芳烴、多氯聯苯等,在挪威的城市土壤里檢測到了很高濃度的這些有毒物。另外在31座港口和海邊城市的海底沉積物中也有較高的檢出率,總的說來海底沉積物也被嚴重污染。城市地球化學的研究表明很多污染物是通過雨水傳播的,目前正在研究城市土壤環境對海水環境的影響。
葡萄牙介紹了北部城市的氡危機情況,開展調查的目的是評估葡萄牙北部城市的氡濃度和控制各種氡的最重要的地理因素,研究表明葡萄牙北部城市區域在土壤和地表水出現中等偏高的氡危機。另外通過對1987~1992年室內氡輻射的測定,獲得了大量數據並進行了統計學分析,對氡輻射風險進行了預測,為規劃和建設提供支持。
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多元統計方法被用來評估追蹤香港城市郊區及鄉村公園的重金屬污染,和鄉村公園相比,銅、鉛、鋅在城市和郊區的土壤中含量較高。元素的主成分分析與聚類分析結果顯示主要元素和痕量元素在城市、郊區、鄉村公園的聚類特徵都不相同。運用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波蘭南部西里西亞工業區土壤中的地球化學污染異常,來精確繪制污染地區和綠色生態評估區域,該種方法經濟有效,降低樣品數量和化學分析,實地樣品只局限於那些污染嚴重的地區。芬蘭根據兩個樣品深度研究城市土壤地質化學基線,已經初步繪制了地質化學圖。巴西聖保羅市在城鎮體系中用鉛同位素作為大氣污染物示蹤來研究鉛污染的來源,鉛的主要來源為工業廢氣、城市廢氣和汽車尾氣。丹麥在土壤原位分析測試評價以及污染土壤原位修復方面介紹了最新研究成果。
3.其他
菲律賓在地質和地質災害評估納入環境影響評估和全國土地利用規劃系統並成為一種制度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另外俄羅斯、義大利、芬蘭等城市的工程地質研究,義大利城市地區地面沉降的控制研究,以及地質信息系統與地質建模等方面由於篇幅限制不在詳細介紹。
二、城市地質的幾點思考
1.城市地質的核心部分仍是地質學
隨著科技與社會的進步,城市地質學的概念不斷在變化和拓展。城市地質學的核心部分仍是地質學,研究區域多為人口稠密、工業發達及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區,這就要求在城市地區地質學研究的精度要大大提高。世界上每個城市所面臨的主要地質問題不盡相同,城市地質學幾乎會碰到地質學領域的所有問題和難題。城市地質學的單項研究比如城市工程地質、城市水文地質、城市地球化學等均為地質學的延伸或互相滲透,其內容可以延伸為城市的資源、環境、工程及安全等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方面提供保障。
2.城市地質的最大特點是綜合性
本次33屆國際地質大會由英國地質調查局提出「One Geology」的概念,目前翻譯成中文比較多的提法是「大地質」,主要強調全球的統一成圖,所有國家的聯合合作成圖,不同專業地質圖的相互疊加與高效利用。城市地質其實可以理解成某城市的「One Geology」,這里不僅有整個城市地區的統一成圖,更重要的還有眾多地質問題的綜合調查與研究,而不單單是某項地質工作的調查與評價。
城市地質學的性質,註定了其多參數、多目標、多學科綜合的特性。城市地質學的綜合屬性,註定要組織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艱苦探索和攻關創新,註定了從事調查、研究的專家必須具備多元的知識結構和現代的管理理念。城市地質學知識系統的復雜性,註定了這門學科必須具備當代新學科、新技術、新方法的側向分工和優勢集成。城市地質學的用戶眾多,註定了其操作層面和服務平台必須具有多參數、立體化的「數字城市」的現代結構。
3.城市地質的生命力在於它的應用性
城市地質的特點決定了其成果必須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和實用性,即如何使地質成果更好地應用到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管理中。在服務於城市規劃方面,如何更好得為城市總體規劃、區域性規劃提供基礎地質資料、為專業性規劃提供相關的專項研究成果、為城市重大工程的規劃選址提供綜合性成果;在服務於城市建設方面,如何為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重大市政工程所面臨的地質問題、建築工程的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在服務於城市安全方面,可為城市生命線(地鐵、高架、防汛牆、天然氣管網等)的安全運營、城市用水安全與應急水源地建設、防治地質災害研究以及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等方面服務;在服務於土地資源管理方面,可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與實施評價、基本農田的劃定與保護、後備土地資源的利用、土地復墾與土壤修復、土地利用績效評估等方面服務;在服務於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可為水土體的環境質量監測、垃圾處置場環境風險評估、生態住宅等方面服務。
4.城市地質的活力在於方法技術的革新
城市地質學作為一門學科,其自身理論體系的構建相對較復雜。從城市地質研究的內容來看,每一項都有各自的理論體系,從專業上來分比如基岩地質、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地球化學等,從研究領域來分比如資源、環境及工程等。另外不同的城市其所開展的有針對性的研究課題也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還是與該城市所面臨的主要地質災害與地質問題有關,針對每種地質災害的研究都有相互獨立的理論體系,比如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活動斷層等。如何將不同的理論體系提高升華到城市地質的理論體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難題。城市地質研究中的方法技術的革新將有助於城市地質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構建。在進一步完善城市地質調查技術和工作流程規范基礎上,編制《城市地質調查工作指南》,提高城市地質調查工作的效率。藉助相關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尤其是GPS、GIS、RS等新技術,在調查的方法手段、不同專業領域的集成綜合評價方法技術、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測與預警預報、地質成果或結論的從定性到定量判別、地質環境的數學模型與經濟學分析、城市地質工作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度等方面不斷有新的突破和認識,不斷提升城市地質的活力。
5.城市地質發展的動力要依託新的機制
我國城市地質試點工作已經開展了4年,每個試點城市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新的工作機制探索將有助於城市地質工作快速的發展。今後城市地質工作中將加快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切實增強城市地質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保障能力。完善深化調查成果和建立城市地質工作長效機制相結合,進一步加強城市地質調查成果應用示範,推進調查成果的深化和轉化。深化完善地質信息動態更新、社會共享機制和建立城市地質工作長效機制相結合。深化完善調查成果轉化工作與建立城市地質工作長效機制相結合。新的工作機制探索的目的主要還是使城市地質工作更好的納入到城市規劃與建設體系當中,以便更好的發揮城市地質工作的經濟社會效益,提高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度。
由於時間緊迫,城市地質涉及的專業眾多,關於本次大會中城市地質研究內容的介紹難免會有些遺漏,另外文中的其他差錯,敬請批評指正。在城市地質論文摘要編寫、展板製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庄育勛主任、翟剛毅處長、程光華教授,以及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魏子新院長、嚴學新總工、王寒梅副總工、史玉金主任工程師等領導專家的悉心指導,特此感謝。在參加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以及本文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與會的中國地質調查局代表團諸位團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並表示衷心感謝。
(何中發執筆)
『貳』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2]樊傑.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2): 193~206.
[3]劉衛東,金鳳君,劉彥隨,等.2011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307.
[4]孫曉宇,蘇奮振,呂婷婷,等.黃河三角洲濕地資源時空變化分析.資源科學.2011,33(12): 2277~2284.
[5]路曉,吳莉,應蘭蘭,等.北部灣經濟區土地利用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5):23~26.
[6]劉巧玲,王奇,李鵬.我國污染密集型產業及其區域分布變化趨勢.生態經濟.2012,(1): 107~112.
[7]何龍斌.國內污染密集型產業區際轉移路徑及引申.經濟學家.2013,(6): 78~86.
[8]陳夢熊.中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與成就.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1~655.
[9]李紹武,周國雲.中國城市地面沉降研究概況及存在問題.中國地質.1988,(10): 27~29.
[10]陳夢熊,曾祥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的發展歷程與主要成就.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89,(6): 1~5.
[11]地礦部地質環境管理司.我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工作的回顧和發展前景.中國地質.1989,(10):1~5.
[12]朱耀琪.中國沿海開放城市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見:陳元普主編,中國地質礦產年鑒(1986),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15~19.
[13]孫培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的成就與發展.中國地質.1992,(8): 9~12.
[14]段永侯.我國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21世紀可持續發展.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9(2): 1~5.
[15]程光華,翟剛毅,庄育勛,等.城市地質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256.
[16]哈承佑.環境地質學進展與展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1999,(5): 24~29.
[17]壽嘉華.調整思路,明確目標,認真做好地質調查工作的部署與實施.國土資源通訊.2002,(10): 31~39.
[18]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成果總結報告(1999—2010年).北京:地質出版社.2012,1~220.
『叄』 921台灣地震是那一年
921大地震,又稱集集大地震、921台灣大地震或921集集大地震等,為20世紀末內期台灣傷亡損失最容大的天災,發生時間為台灣時間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震央在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即在日月潭西偏南方9.2公里處,也就是位於台灣南投縣集集鎮,震源深度8.0公里,芮氏規模達7.3,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地震矩震級定為7.6。此次地震是因車籠埔斷層的錯動,並在地表造成長達105公里的破裂帶。全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持續102秒,該地震造成2415人死亡、29人失縱、11306人受傷、近11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
『肆』 歷史上有沒有姓邊的名人呢
1、邊讓
邊讓,字文禮,東漢末年名士,兗州陳留郡浚儀縣人。邊讓善於辯論,辭賦,年輕時便聲名在外。中平元年(184年),大將軍何進聽說邊讓的名望,十分仰慕,想徵辟他為大將軍府官員,又擔心他不來,於是詐稱征其為軍事幕僚。
邊讓到雒陽後,何進任命其為令史。何進設禮接見邊讓,邊讓既能善於占射,又能辭對,當時賓客滿堂,無人不被邊讓的風采所傾倒。司徒府掾吏孔融、王朗都一起向其遞交名片,以求交往。
2、邊鎬
邊鎬,小名康樂,生卒年不詳,江寧人。五代時南唐著名將領。南唐保大元年,邊鎬奉南唐中主李璟之命,鎮壓張遇賢起義,以行營招討的名義兼任撫、信、袁、吉等州都虞侯,隨齊王李景隆進攻割據福建的閩主王延政,歷經激戰,王延政出降,閩亡。
南唐捲入與後周的戰爭時,邊鎬被重新任命為將領,但被後周軍隊生擒,周世宗柴榮任命他為右千牛衛上將軍,等到雙方議和,邊鎬又被遣返,但從此不被重用。最後卒於金陵。
3、邊貢
邊貢,道號華泉子,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明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進士,官至太常丞。邊貢以詩著稱於弘治、正德年間,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並稱「弘治四傑」。後來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稱為明代文學「前七子」。
邊貢出身於一個官僚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的儒學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及第,年僅20歲。少年登科,名動朝野。初授太常博士,遷兵科給事中。明六科給事中掌鈔發章疏,稽察違誤,職權頗重。
邊貢任職期間,不避權貴,不計利害,上書彈劾貪冒軍功、卑怯無能的監軍太監和統兵將帥,上《言邊患封事疏》。當時監軍太監苗逵為皇帝所寵信,鎮軍統帥是宗室保國公朱暉和右都御史史琳。邊貢奏文疏直激切,聞者凜然,表現出他關心國事、直言敢諫的品格。
4、邊景昭
邊景昭,字文進,明代畫家。隴西人,生卒年不詳。永樂年間任武英殿待詔,至宣德時仍供奉內廷。後為翰林待詔,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畫。他為人曠達灑落,且博學能詩。他繼承南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其作品工整清麗,筆法細謹,賦色濃艷,高雅富貴。
邊景昭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所繪的《三友百禽圖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更具典型性,畫面松竹梅歲寒三友並植,寓意君子之德,百鳥聚集,隱喻百官朝拜天子,順承天意、熙寧祥和的立意,凸現吉祥瑞應的象徵意義。
同時,象形刻畫也生動活潑,尤其百禽的動姿,或跳躑,或鼓噪,或飲啄,或顧盼,悉盡其態,氣氛熱鬧歡快,諸鳥細致入微的描繪,使品類意義可辨,布滿全幅的構圖,呈現「茂密」的特點,畫風工細精微又富裝飾性,此作堪稱邊氏最具宮廷花鳥特色的佳構。
5、邊壽民
邊壽民擅詩詞,然散佚未刊,詩名為畫名所掩。《葦間老人題畫集》乃百年以後有心人從畫本錄出者,計詩70首,皆題畫作,詞35首,其中17題17首為題畫,另5題18首非題畫作,乃錄附於此者。非題畫之作,想必甚多,年遠自難於收輯。
《葦間書屋詞稿》雖系邊壽民自輯,然僅晚年的某一時期的詞稿,遠非全貌 ,計詞27首,其中15首為題畫,12首非題畫作。兩集之外散見於畫面者尚有一批。
『伍』 1999年9月21日台灣的這場地震造成了什麼影響
網路轉來的
台灣9·21大地震
台灣9·21大地震台灣9·21大地震,是20世紀末期台灣最大的地震,發生時間為1999年9月21日凌晨1:47:12.6,震中在北緯23.87度、東經120.78度、即在日月潭西偏南方9.2千米處,也就是位於台灣南投縣集集鎮,車籠埔斷層上面。規模高達里氏7.3級。震源深度8千米,里氏震級達7.6,美國地質調查局測得地震矩震級定為7.6。此次地震是因車籠埔斷層的錯動,並在地表造成長達105千米的破裂帶。全島均感受到嚴重搖晃。共持續102秒,常見稱呼為九二一大地震或集集大地震。
大地構造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屬於太平洋火環的一部分,地震頻繁。菲律賓海板塊自新生代以來一直朝西北移動,和台灣的生成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每年8.2厘米的移動速度,也在東部花東縱谷、中央山脈、西部麓山帶以及平原區形成一系列的斷層。這些斷層具有很高的活動性,在台灣歷史上,造成許多災害性地震。
地震資訊
此次地震震中位在北緯23.85度、東經120.82度,地震深度8千米。利用波形反演得到的震源機制解為一低角度逆沖斷層、伴隨些許走向滑移份量,釋放出地震矩能量為17.7±0.4×1019N-m。斷層走向為北偏東18度,傾角19度,滑移方向則為北偏西60度,隨著時間而改變,顯示斷層的破裂並不均勻。
災區傷亡
死亡:2,321名
負傷:8,000餘名 由於台灣的台中縣、南投縣為主震央區域,受災特別嚴重。地震發生隔日政府統計,死亡人數已逾2000人,傷者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亦有嚴重災情。三周後,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死亡(含失蹤)人數為2378人,死亡人數最多為台中縣1138人,次多為南投縣928人,有40845棟房屋全倒、41373棟半倒。
南投
‧ 最大震度:7級 ‧ 南投縣集集鎮正好位處震中,台鐵集集線鐵軌嚴重扭曲,而集集車站木造站房嚴重傾斜,車埕車站則被震毀;草屯鎮九九峰山頭因地震影響而變得光禿一片;中興新村有5廳處的大樓全倒;國姓鄉九份二山大崩 南投集集鎮武昌宮倒塌的情況
坍,將近40名村民活埋在難以估計的土石底下;埔里鎮約有400多棟房屋倒塌,死亡人數超過180人;埔里酒廠因地震而發生爆炸;位於雙冬斷層上的中寮鄉,死亡人數178人;位於中寮鄉的台電超高壓及一次輸電鐵塔共計18座全倒或半倒,而具輸電樞紐地位的中寮超高壓開閉所共有34具超高壓輸電線比壓器及47具避雷器掉落損毀;位於魚池鄉的日月潭地標光華島(現稱拉魯島)受損,且島嶼面積亦有縮小,根據中央氣象局日月潭氣象站的紀錄,此區水平最大地動加速度達到 9.89 m/s²;竹山鎮有多棟大樓倒塌;竹山秀傳醫院外牆龜裂;慈山醫院大樓也受損。
台中
‧ 最大震度:7級 位於台中縣石岡鄉,即大甲溪下游的石岡水壩,因正好位於車籠埔斷層帶上,造成第15至18道溢洪閘 在地震中遭震毀的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校舍
門斷裂受損,陷落約五米,壩體斷裂、操作系統破壞,無法攔截溪水;和平鄉中橫公路谷關至德基約27千米之間柔腸寸斷,許多路段被大量的土石覆蓋,其中台灣山嶽協會飛鷹登山隊一支隊伍在青山段山上線61.5千米處被滑落土石活埋,共有15名隊員不幸遇難;東勢鎮超過300人死亡;位於東勢鎮的兩棟「東勢王朝」大樓倒塌,造成28人死亡;東勢林場連外道路中斷;霧峰鄉林家花園毀於震災;光復國中教室毀損嚴重,外操場受到擠壓而隆起;霧峰「萬佛寺 」被夷為平地;大里市「金巴黎」社區大樓倒塌,共計79人死亡;「台中王朝」2棟大樓倒塌、「台中奇跡」大樓有1棟倒塌;太平市上百人死亡;宏總建設「生活公園大樓」有3棟倒塌;豐原市超過150人死亡,「向陽永照」大樓倒塌,43人死亡。台中市有113人罹難,其中多集中於大坑山區一帶;東山國中和軍功國小教室嚴重倒塌;另外在五權南路上的「德昌新世界」大樓,一棟下陷傾倒。
台北
‧ 最大震度:5級 位於台北市松山區與信義區交界之東星大樓倒塌,87人罹難,為傷亡人數最多的獨棟大樓;台北縣新莊市的「博士的家」有3棟大樓倒塌,45人死亡。
雲林
‧ 最大震度:7級 雲林縣斗六市由漢記建設公司興建的「中山國寶大樓」(二期)嚴重塌陷,14人死亡;「觀邸大樓」倒塌,9人死亡;「漢記大樓」(玉山商業銀行位於斗六市之分行)倒塌,因該大樓為辦公大樓,地震時無人在大樓內,故無人傷亡。古坑鄉公所及中國石油(現為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古坑營業處倒塌。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草嶺附近因地震而崩塌,崩落土石體積估計達1億2千萬立方米,活埋29人,並阻礙河道形成一堰塞湖—新草嶺潭(已於2004年七二水災後消失)。
彰化
‧ 最大震度:6級 彰化縣員林鎮的「龍邦富貴名門大樓」其中一棟斷裂倒塌,造成23人死亡。
嘉義
‧ 最大震度:7級 嘉義縣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阿里山車站被震毀;61千米處屏遮那段的鐵軌扭曲變形;支線眠月線、祝山線亦被強震摧毀;而位於眠月支線終點,著名的巨石,形如老猴的「石猴」,其頭部被震落。
苗栗
‧ 最大震度:6級 苗栗縣卓蘭鎮約有100多間房屋倒塌。
餘震
台灣9·21大地震發生當日,餘震相當多,影響最大的一次是不到一小時後的凌晨02:16分,里氏規模達6.8,這場緊接在7.3主震之後的餘震是造成921大地震房屋毀損比其他地震要多的主因。接著是9月22日早上08:14分,里氏震級達6.8。以及9月26日早上07:15分,里氏震級達6.8。 除了以上三個餘震達到里氏6.8之外,其餘超過里氏6.0以上的餘震則有21日凌晨01:57分M6.3,02:03分M6.6和05:46分M6.4;9月22日早上08:49分M6.2和晚間20:17分M6.0。 在2000年6月11日凌晨02:23分發生的強烈地震,亦屬於921大地震的餘震,里氏震級達到6.7。若是真的計算921大地震所有有感及無感地震的話,達到13,500次左右。目前尚無地震的餘震能與此次地震餘震數量相比。
獲救
9月24日,台中縣大里市的6歲男孩張景閎、從倒塌的「台中王朝」大樓廢墟中,被韓國的搜尋隊救出。9月26日上午11:15,就讀於台北縣東南技術學院及台北市大安高工的孫啟峰和孫啟光兩兄弟,從東星大樓的災區被救出。這些好消息不只振奮了搜救隊,亦對於當時仍有家人受困在瓦礫堆中,而只能在廢墟旁殷殷期盼奇跡出現的家屬們來說,燃起無限的希望。東星大樓是台北市最嚴重的災區,共有73人死亡、14人失蹤。同時也是921地震造成傷亡人數最多的獨棟大樓。
停電
因南投縣中寮鄉之中寮超高壓變電所遭震損,加上高壓電塔毀損、造成全台灣停電。搶修之後,采限電措施,到10月3日晚上7:00時才將中部的全部電塔搶通。由於中寮超高壓變電所損壞之故,南電北送之線路受到影響,造成南北供電系統各自運作,北部都會區供電吃緊,雖然恢復供電,但是仍持續實施分區供電。 發電情形:南部地區各火力、核電廠正常運轉;北部地區有石門、翡翠、義消等水力機組及核一廠、核二廠、協和一至四號機(協二機9月23日20:50並聯)、林口一、二號機、深澳一、二號機及通霄電廠等並供電,中部地區台中二、六號機(9月24日06:28並聯)運轉供電。9月24日下午3時,中北部地區發電量679萬瓩,全系統電力負載1224萬瓩。
實況
當時住在震中附近的南投中興新村的馮姓居民回憶:「地震前不久,大地出現隆隆巨響,尚未來得及反應,便開始天搖地動;居民倉皇逃出房舍,只見路旁建築,如骨牌般一棟接連一棟傾倒而下;場面觸目,實為驚人。」。而住在台北市的王姓軍官表示:「事發前不久,曾短暫跳電約半分鍾,馬上就復電,但隨後又停電,緊接著就是一陣上下搖晃,之後餘震不斷,而中國廣播公司在震後不久便報導台北東興大樓失火。而當時北部的民眾都還尚未了解中部的災情,只是猜測此次地震非同小可。」 當時住在台中市中區的魔法設計師表示:當天晚上正在用電腦打電動,突然所有室內房間的燈光都閃了一下(約一到兩秒中),眼前的螢幕也瞬間變成重開機的狀態,正當搞不清楚狀況時,先有一個聲音傳到,然後就開始天搖地動了起來,住在頂樓的我,就跟媽媽和弟弟趕快往遙搖晃晃往樓下沖到家裡的三樓,跟其他家人躲在我家最大的樑柱邊。收音機里只聽到來自各地混亂的狀況,之後沒電好幾天,學校(逢甲大學)也停課了兩個星期,那幾天訊息傳遞跟交通頓時回復到很原始的狀態,大家終日茫茫然,就是擔心還會有更大的餘震--魔法設計師 06:34 2006年4月10日 (UTC) 9月21日全台停止上班上課,震後約2小時後軍方接獲命令,清晨6:00時便已就定位,而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則於上午九點到達南投災區 第二日當局動用緊急預備金,提供各鄉鎮村長200萬元賑災。9月25日,台灣地區領導人發布緊急命令,立法院於9月28日追認通過,以減少行政上的程序,加速救災。不久各國救難隊便抵達台灣協助救災。各地救災及募捐行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但仍有人認為當局應變能力有待加強,其中更發生台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的直升機,在降落時不小心吹倒一棵樹,壓死一位小女孩的不幸事件。 而此次地震後,更也讓台灣人了解地震的威力,並開始深思防震的重要性,開始檢討建築物或其他地方的防震措施。
後續
9月21日,全台大部份地區停止上班上課。震後約2小時後,軍方接獲命令,清晨6:00時便已就定位,而台灣最高領導人李登輝則於上午九點到達南投災區。 9月22日,政府動用緊急預備金,提供各鄉鎮村長二百萬元賑災。此外本日開始各國救難隊便陸續抵達台灣協助救災。各地救災及募捐行動如火如荼的展開,但仍有人認為政府應變能力有待加強,其中更發生台灣最高領導人李登輝的前導直升機(第二架軍方陪同巡視人員)在降落時吹倒一顆鳳凰樹,一位小女孩賴怡君不幸被壓死。9月25日,台灣最高領導人發布緊急命令,立法部門於9月28日追認通過,以減少行政上的程序,加速救災。 由於斗六市所有倒塌大樓皆為「漢記建設」所興建,當時即被許多人質疑其工程嚴重偷工減料,2005年8月漢記建設負責人劉太漢及建築師、監工等十餘人被依「過失致死罪」判處9年至1年2個月不等的徒刑。
紀念
每年9月21日定為防災日。 於被震毀的台中縣霧峰鄉光復國中原址設立「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各方援助
921大地震之後,祖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及其他國家均表示關注,並開始籌款以作賑災之用。
香港
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地震當天發表聲明,對台灣發生嚴重地震「極表關注」。他也對在地震中死亡人士的家屬致以深切慰問,希望受傷人士能盡快康復。 香港演藝界以香港演藝人協會於921大地震後率先發起「香港演藝界921傳心傳意大行動」,為地震災民籌募重建費用,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義演,又在舞台上繫上黃絲帶,表示希望及支持。當晚有超過250位港、台藝人如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梅艷芳、鄭秀文、趙薇、林心如、周星馳、任賢齊等參與義演。以城市計算,香港亦是捐獻最多的城市,共籌得港幣1600多萬元。 「香港演藝界921傳心傳意大行動」的主題曲為《這城市有愛》是一首周華健的舊作品,最初是收錄於他1989年的專輯《最真的夢》,當時被選為當年度台灣區運動會主題曲,又在1990年時獲得第二屆金曲獎年度最佳單曲獎。此曲經香港作詞人周禮茂重新填詞後,加上倫永亮的編曲後,由多名香港歌手合唱,包括:張國榮、梅艷芳、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鄭秀文、許志安、陳潔靈、容祖兒、李蕙敏、趙學而、陳曉東、陳慧琳等30多位歌手,當中還包括專程回香港參與錄音工作的周華健。
援派救難隊
地震救災期間,許多國家派遣搜救隊與救難犬到台灣,來台後分別派駐在不同災難現場,以大樓倒塌現場為主。先進的搜索救難工具、訓練有素的救難犬,以及專業的救難態度博得台灣人民的敬佩。當時共有21個國家,38個救難隊伍來台。 派出救難隊的國家計有:日本(145名)、美國(93名)、俄羅斯(73名)、瑞士(40名)、新加坡(39名)、土耳其(36名)、西班牙(28名)、德國(21名)、韓國(16名)、朝鮮(8名)、 奧地利(10名)、泰國(9名)、捷克(6名)、英國(6名)、加拿大(2名)、澳大利亞、法國、斯洛伐克、墨西哥、聯合國(6名)等等。
影響
九二一震撼
此次地震,讓台灣的居民了解地震的威力,並開始深思防震的重要性,開始檢討建築物或其他地方的防震措施。除此之外,政府亦在此次地震後開始正視防震教育,加強防震防災的宣傳,並將此次教訓編入教材中。
『陸』 中央財經大學行政管理研究生
不考數來學!!
查了一下,自財經的11年招生簡章還沒出來。
去年的情況是(可以參照):
行政管理(120401)
01.公共部門戰略管理
02.城市管理
03.公共事業管理與政策
04.公共行政管理
101思想政治理論
201英語一
602經濟學基礎
802管理學
專業課參考書參見中央財經大學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生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