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滑坡地質災害
❶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根據統計資料(表1-4),我國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平均每年接近3萬起,其中不乏特、重大型災害,平均每年近人因災死亡或失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40億元。對比發現,各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沒有明顯上升或下降的趨勢,因為各年發生地質災害的數量與當年度的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等有關。但從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看,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圖1-3、圖1-4),這與近年來我國對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的認識和防災治災水平的提高有關。近年來一些特、重大災害列舉如下。
表1-4 2001年以來地質災害災情多年對比
( 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1~2009)
圖1-32001~2009年度全國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統計對比
(一)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
據全國地質災害通報資料,2010年8月7日23~24時,甘肅省舟曲縣城北部山區三眼峪、羅家峪流域突降暴雨,每小時降水量達96.77毫米,急促時半小時瞬時降水量達到77.3毫米。超強暴雨在三眼峪、羅家峪兩個流域分別匯聚形成巨大山洪,沿著狹窄的山谷快速向下游沖擊,沿途攜帶、鏟刮和推移溝內堆積的大量土石,沖出山口後形成特大規模山洪泥石流。在向2千米外的白龍江奔流過程中,造成月圓村和椿場村幾乎全部被毀滅,三眼峪村和羅家峪村部分被毀,數千畝良田被掩埋。山洪泥石流沖入舟曲縣城區和白龍江後,造成20多棟樓房損毀,河道被淤填長度約1千米,江面堰塞回水淹沒部分舟曲縣城,造成縣城交通、電力和通信中斷。
圖1-4 2001~2009年度全國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對比
三眼峪山洪泥石流前鋒出山口的最大瞬時速度為27米/秒(時速接近100千米),從出山口到達縣城的運動時間為2.1分鍾。羅家峪山洪泥石流前鋒出山口的最大瞬時速度為14.76米/秒(時速約53千米),從出山口到達縣城的運動時間為4.3分鍾。據專家測算,舟曲縣城北山三眼峪、羅家峪兩溝山洪泥石流共沖出固體堆積物合計181萬立方米。其中,三眼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150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100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50萬立方米),羅家峪溝沖出固體堆積物31萬立方米(岸上堆積約21萬立方米,沖入白龍江約10萬立方米)。
本次特大泥石流災害造成甘肅省舟曲縣城區及上游村莊遭受重大損失,造成1481人死亡,284人失蹤(照片1-1)。
照片1-1 甘肅省舟曲縣「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10)
綜合專家意見,造成舟曲特大泥石流的原因有5個方面(圖1-5):一是地質地貌原因。舟曲是全國滑坡、泥石流、地震三大地質災害多發區。舟曲一帶是秦嶺西部的褶皺帶,山體分化、破碎嚴重,大部分屬於是炭灰夾雜的土質,非常容易形成地質災害。二是「5·12」地震震鬆了山體。舟曲是「5·12」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地震導致舟曲的山體松動,極易垮塌,而山體要恢復到震前水平至少需要3~5年時間。三是氣象原因。2010年,我國大部分地方遭遇嚴重乾旱,這使岩體、土體收縮,裂縫暴露出來,遇到強降雨,雨水容易進入山縫隙,形成地質災害。四是瞬時的暴雨和強降雨。由於岩體產生裂縫,瞬時的暴雨和強降雨深入岩體深部,導致岩體崩塌、滑坡,形成泥石流。五是地質災害自身的特徵,地質災害隱蔽性、突發性、破壞性強。2010年國內發生的地質災害有1/3是監控點以外發生的,隱蔽性很強,難以排查出來,所以一旦成災,損失很大。
圖1-5 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原因圖(據連振祥等,2010)
(二)山西尾礦庫潰壩導致的人為泥石流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8年通報資料,2008年9月8日上午8點左右,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新塔礦業有限公司尾礦庫發生特別重大潰壩事故,大量的泥石流順著山溝傾瀉而下,造成下游的1個集貿市場、礦區的生活區和辦公區以及部分民宅損毀,造成277人死亡,4人失蹤,3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619萬元。這次事故的原因最初被認定為「因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可奇怪的是,事發地在事故發生前的幾天里只下了點小雨。後經調查,這是一起人為事故。由於該礦山開采出的礦石經選礦廠選出精礦後排放的廢渣(尾礦)里的鐵粉只比麵粉稍粗,流動性很好,所以尾礦庫潰壩造成的泥石流能夠比普通泥石流沖得更遠。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個別領導嚴重違紀違法,使得該礦非法生產,礦渣堆積不當,結果造成了人為泥石流。
(三)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山體垮塌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6月5日15時許,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山體發生大規模垮塌,掩埋了12戶民房以及400多米外的鐵礦礦井入口,造成10人死亡,64人失蹤,8人受傷的特大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8000萬元(照片1-2、照片1-3)。
垮塌塊體順坡向總體長度約720米,南側(後緣)寬約152米,北側(前緣)寬約125米,平均厚度約60米,平面面積約8.4萬平方米,體積約500萬立方米。
(四)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7·23」特大泥石流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7月23日凌晨2時57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舍聯鄉干溝村響水溝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直接穿過並掩埋位於溝口的長河壩水電站工地住宿區,造成16人死亡,38人失蹤,4人受傷,沖毀和掩埋省道211線近千米。泥石流形成的堆積扇長約410米,最大寬度約511米,平均堆積厚度約5米,沖出物總體積約40萬立方米(照片1-4)。
照片1-2 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垮塌體地層(垮塌前)(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照片1-3 重慶市武隆縣鐵礦鄉雞尾山垮塌體平面分區圖(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局部強降雨為此次特大泥石流災害的主要誘發因素。據有關專家分析,本次泥石流具體成因如下:①響水溝泥石流溝溝口和溝頭高差大,具備了形成泥石流的有利地形條件;②泥石流溝位於強烈構造活動區,山體破碎、固體鬆散物質豐富,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源條件;③本次引發泥石流的2小時過程降雨量達56.1毫米,具備了激發大規模泥石流的水源條件;④長河壩水電站建設早期,進行隧洞挖掘時,出渣形成的碎塊石被直接傾倒入響水溝溝道內,擠占溝道近1/2寬度,增加了泥石流的物質來源和危險性(照片1-5)。
照片1-4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7·23」泥石流(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五)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順河鄉猴子岩崩滑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8月6日晚23時30分左右,漢源縣順河鄉境內省道306線改線K73+50~+347米段公路內側邊坡發生一起重大高位崩滑災害,造成2人死亡,29人失蹤,18人受傷(其中重傷10人),直接經濟損失1.3億元。崩滑體規模約90萬立方米。該崩滑體高速崩落後堵斷坡腳大渡河形成堰塞湖(照片1-6),次日凌晨3時許堰塞湖決口下泄。
崩滑發生的主要原因:①地形陡峻,最大高差達500米以上,山坡平均坡度達70°左右;②受地質構造、風化作用及「5·12」汶川地震影響,山坡岩體破碎,穩定性差;③7月31日以來,區內連續降雨,一周降雨量達88毫米,雨水沿張開裂縫入滲對斜坡頂部潛在不穩定塊體的穩定更加不利。綜上所述,該崩塌是在陡峻峽谷地形及不利岩體組合條件下,斜坡淺表層不穩定岩體自然失穩。
照片1-5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泥石流沿棄渣塊石堆爬高3米(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照片1-6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順河鄉猴子岩崩滑
(六)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11·16」大型黃土崩塌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11月16日10時40分,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張子山鄉張家嘴村茅火梁一帶發生黃土崩塌地質災害,共造成23人死亡。崩塌體底部寬度約80米,崩塌壁高度約50米,平均厚度約為10米,崩塌體積約為2.5萬立方米(照片1-7)。
崩塌地點處於呂梁山脈西坡,屬於黃土侵蝕地貌,植被覆蓋差,地質環境脆弱。發生的主要原因是:①黃土體結構鬆散,節理發育,利於水流滲入;②崩塌體底部的砂礫石層存在侵蝕掏空現象,對黃土陡傾斜坡的支撐作用降低;③2009年11月10~12日,該地先雨後雪,累計降水量達53.7毫米,雨水與後期持續融雪入滲作用不但增加了坡體重量,也軟化了黃土坡體物質,降低了黃土強度,影響了其整體穩定性;④崩塌體前緣的季節性河流本是乾涸的,因此次崩塌堆積出現冰雪融水壅積現象。綜合分析認為,本次地質災害為雨雪入滲和風化卸荷累積作用等自然因素形成的大型坐落式黃土崩塌災害。
照片1-7 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11·16」大型黃土崩塌(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七)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小壩村羊梯岩滑坡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4月26日12時40分左右,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小壩村羊梯岩發生山體滑坡,花家壩煤礦生活區的辦公樓及新建職工宿舍全部被掩埋,造成20人死亡、2人受傷(照片1-8)。滑坡體長60米,寬50米,厚度約2.5米,體積約8000立方米;滑動面為基岩層理面。滑坡區山高坡陡,原始斜坡高160米,地形坡度35°~40°,平均坡度38°。斜坡結構類型為順向坡,並有基岩層面臨空,屬易滑斜坡。在長期重力作用下,地層中部出現垂直傾向裂隙,破壞了岩體的完整性和穩定性,且有利於雨水的入滲潤滑作用。2009年4月23~26日連續多天降雨,雨水下滲潤滑基岩層理面,導致抗滑力下降斜坡失穩,誘發滑坡。
照片1-8 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扎西鎮羊梯岩滑坡全貌(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八)蘭州市九州石峽口小區山體滑坡
據全國地質災害2009年通報資料,2009年5月16日18時至21時05分,蘭州市九州石峽口小區西側發生山體滑坡,造成7人死亡、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2060萬元。滑坡體長160米,後部滑源區和前部堆積區寬50~60米,中間運動區較窄,寬度35~40米,面積約7500平方米,平均厚4.0米,總體積約3萬立方米,該滑坡屬黃土滑坡(照片1-9)。
照片1-9 蘭州市九州石峽口小區山體滑坡前後地貌(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
滑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①地形高陡,山體總高近100米,平均坡度35°左右,上陡下緩,是滑坡發育有利的臨空地形條件;②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較差,上部黃土疏鬆,垂直節理和落水洞發育,具有強自重濕陷性,強度低,遇水易軟化,下部為前寒武系變質片岩,結構破碎,表部5~8米呈強風化狀,力學強度較低,易變形滑動;③滑坡壁後部為綠化平坦台地,近滑壁處分布有4處直徑0.4~0.8米的落水洞,長期綠化灌溉和近期的降水沿落水洞滲入斜坡體深部,使得斜坡土體含水量增高,自重加大,強度降低,對滑坡的發生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九)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滑坡、泥石流災害
2008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出現了歷史罕見的秋季連續強降雨過程,全州平均過程降雨量138毫米,特別是11月1日8時至2日11時,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境內雨量達91.7毫米,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誘發了大量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共造成36人死亡、31人失蹤、2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97188萬元。
(十)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泥石流
2006年6月25日,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自治鄉青山坳6組,由於特大暴雨誘發泥石流(照片1-10),造成16人死亡、11失蹤、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0萬元。
(十一)雲南省騰沖縣猴橋鎮蘇家河口電站施工工地
2007年7月19日,雲南省騰沖縣猴橋鎮蘇家河口電站施工工地由於工程施工誘發滑坡造成29人死亡、5人受傷的大型地質災害,是一次重大的因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
照片1-10 2006年6月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泥石流(據湖南省地質環境總站,2006)
❷ 近年來,湖南發生了哪些地質災害
我國湖南省東西南三面環山,中北部地勢較低,且錯落分布著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大主要河流,北部為洞庭湖平原。這一地形特點在很大程度上給湖南帶來了地質災害隱患,主要災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下面對湖南省近年來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進行一個大致的盤點,幫助人們對湖南省地質災害有一個更為清晰的了解,能夠做出准確的分析並做好以後的預防工作。
泥石流
2016年7月4日,湖南懷化駐地漵浦縣大江口鎮土橋鄉白水溪村因山洪引發泥石流,數十名群眾被困,其中一戶人家共5口人全被掩埋在泥石流中,後經過武警懷化支隊的緊張救援,成功轉移受困群眾15人,成功解救被泥石流掩埋人員4名,但仍有1人不幸遇難。
2016年6月20日,湖南湘西龍山縣,在經歷強降雨之後,引發山洪泥石流,整個縣城被圍困在洪水泥淖之中,逾4萬多人受災。
2016年5月9日,湖南安化縣仙溪鎮一載有3名小學生的校車在途徑大橋村和山漳村交界處時突遇山體滑坡,校車被泥石流推入河床,3名學生和1名司機順利救出,僅1名學生受輕微傷。照管員殷勝群因保護學生不幸去世。
2015年11月16日,雲南錫業郴州礦冶有限公司屋場坪錫礦尾礦庫因連日來持續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並引發泥石流,山洪直泄尾礦庫,致使尾礦庫排水豎井上部坍塌,庫內積水及部分尾礦經排洪涵洞下泄,致使排洪出口楊家河兩岸居住人員4人失聯。
2015年7月7日,湖南特大暴雨導致懷化、湘西州、邵陽、婁底、衡陽、株洲、郴州7市州50縣區約109萬人因暴雨洪澇受災,死亡2人(瀘溪縣1人,南嶽區1人,均為滑坡泥石流掩埋),緊急轉移安置人口2.6萬餘人,需緊急生活救助1萬餘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7千公頃,絕收8.2千公頃,倒塌房屋596戶1670間,嚴重損房1028戶2211間,一般損房2261戶5306間,直接經濟損失12.5億元。
滑坡
2016年7月8日,邵陽市隆回縣金石橋鎮樹仁村3組出現重大滑坡險情,威脅29戶105人。隆回縣政府、國土資源局和地勘局技術人員趕赴現場進行應急處置。經認定,險情有繼續發展擴大的趨勢。
2016年7月3日,湖南安化縣由於連降暴雨致使原BOT常安公司管理建設的仙溪洢水1號特大橋部分橋體被巨大山體滑坡沖垮,臨近的207國道也被水流沖毀。所幸此次山體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受損。
2016年3月21日,新邵縣大新鄉磁溪村集市附近一處山體突然滑坡,土石迅速掩埋了正停在山腳下的四台車輛。所幸的是,當時車內並無人員,此次山體滑坡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崩塌
2016年7月4日,長沙寧鄉縣雙江口鎮槎梓橋村澗溪、槎子片區1500畝農田瞬間被漫過路面的洪水淹沒,且造成河堤崩塌,原本就洶涌的「翻堤水」更加肆意的翻越堤岸經堤外的低窪田注入下游的團頭湖,造成湖水迅速上漲,危及望城區格塘鎮的柏葉、青山、和平等村數千畝稻田和數十棟民房。次日,在經過奮戰搶險之後,河堤已經成功合攏。
2016年5月31日,湖南省新寧縣安山中學發生水塔坍塌事故,造成2死4傷,死傷人員均為在校學生。
2016年3月28日,湖南省邵陽市湘西南物流中心一建築物發生坍塌事故。該建築目前尚在施工階段,事故導致13名施工人員受傷送醫。
塌陷
2016年7月7日,湖南長沙書香路與黑石鋪路的十字路口發生塌陷,路面出現一個直徑近5米的大洞,一輛吉普車正好經過此處,輪胎報廢,司機成功逃生。經過市住建委專業人員通過現場勘測,初步分析造成塌陷原因主要是深埋於道路交叉口以下的東西向農排老管道塌陷所致,並指導天心區市政部門制定維修施工方案,確保現場安全。
2015年12月21日,湖南邵東縣黃陂橋鄉出現「天坑」,並伴隨有房屋開裂傾斜、橋體塌陷、池塘水井乾涸等一系列地質異常現象,其中坍塌點共50多處,總面積超90畝,原因疑石膏礦開采所致。
❸ 貴州省安順市近年地質災害的個案
貴州安順-六枝-納雍地復區地質災制害特點
貴州安順-六枝一帶是貴州省地質災害多發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調查發現地質災害共有785處,其中滑坡372處,崩塌246處,地裂縫77處,泥石流47處,岩溶塌陷11處,洪澇窪地32處.納雍縣的岩腳寨的的基岩順層滑坡、六枝舊院的切層滑坡、六枝特區龍潭鄉朱家寨的鬆散層滑坡、納雍縣菁口寨崩塌、納雍縣垮山口泥石溝的泥石流等是區內不同類型的地質災害實例.納雍縣的岩腳寨地區有幾個村寨、六枝舊院坐落在古滑坡體上,有很大的隱患,建議通過移民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❹ 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3 期
與2009 年同期相比,2010 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增加,特別是幾起特大型地質災害造成了群死群傷。2011 年全國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南方大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中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由於極端氣候事件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嚴加防範群死群傷災害事件。
一、地質災害災情
2010 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30670 起,其中滑坡 22329 起、崩塌 5575 起、泥石流 1988 起、地面塌陷 499 起、地裂縫 238 起、地面沉降 41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382 起,2246 人死亡,669 人失蹤,534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63.9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增加。
2010 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166 起,避免人員傷亡 9577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9.3 億元。
2010 年地質災害分布在 28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依次是江西、湖南和福建等 (表 1);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依次是甘肅、陝西和雲南等 (表 2);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次是陝西、四川和吉林等 (表 3)。
表 1 2010 年各省 (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續表
表 2 2010 年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3 2010 年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2010 年地質災害特點
(一)災害分布廣,類型以滑坡為主,規模以小型為主
2010 年,全國除天津、上海和寧夏外,其餘 28 個省 (區、市)都發生了地質災害。災害類型以滑坡為主,共發生滑坡22329 起,占總數的73%。災害規模以小型為主,共 29797 起,占總數的 97%。
(二)多年同期相比災情最重
與 2001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2010 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三位,低於 2002年 (48653 起)和 2006 年 (102804 起); 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為最多,達2915 人 (2001 ~ 2009 年同期平均值為 755 人);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也最多,達63.9 億元 (2001 ~ 2009 年同期平均值為 35.9 億元)。
(三)西部局部地區災情嚴重
西部地區的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和貴州 5 省共發生地質災害 5283 起,占總數的 17%。災害發生數量雖少,但因災共造成 2492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85% ; 直接經濟損失 25.0 億元,占總數的 39% 。
(四)以強降雨引發為主
全國 30670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29285 起,占總數的 95%;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1385 起,占總數的5%。局地強降雨是導致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嚴重的主要原因,如 6月份福建省因持續強降雨共引發地質災害 4029 起,造成 36人死亡、41 人失蹤、23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 3.5 億元; 7月份 2 次強降雨在陝西省引發地質災害 712 起,造成 88 人死亡、138 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 4.6 億元; 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特大山洪泥石流造成 1501 人死亡、264 人失蹤; 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泥石流造成 37 人死亡、55 人失蹤、39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 億元。
(五)成功預報、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數量歷年最多
2010 年,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1166 起,避免人員傷亡 9577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9.3 億元,為歷年來最多。隨著地質災害防災避險科普知識的宣傳普及、群測群防 「十有縣」建設和鄉鎮國土所的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建設,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避險意識逐步提高。
三、典型災害實例
(1)6月28日,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崗烏鎮大寨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 42 人死亡、57 人失蹤。
(2)8月8日,甘肅省舟曲縣發生泥石流,造成 1501 人死亡、264 人失蹤。
(3)8月18日,雲南省貢山縣普拉底鄉東月谷村東月谷河發生泥石流,造成39 人死亡、53 人失蹤、39 人受傷。
(4)9月1日,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馬鄉河東村大石房小組發生滑坡,滑坡體規模 5 萬立方米,造成 29 人死亡、19 人失蹤、8 人受傷。
四、2011 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2011 年全國地質災害仍以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發生的數量和危害情況可能接近常年,局部地區可能加重,汛期 (5 ~ 9月)是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期。總體預測 2011 年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較 2010 年偏輕。
南方大部地區,尤其是西南地區、中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西北部分地區仍然是地質災害發生和危害的重點地區。汶川地震災區、玉樹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在降雨、餘震、水位消漲等因素的誘發下,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另外,由於極端氣候事件誘發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很大,需要嚴加防範群死群傷災害事件。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六日
❺ 討論崩塌,泥石流,滑坡三種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和整治措施有何不同
一、崩塌
(一)崩塌定義
高陡斜坡(含人工邊坡)上的岩土體完全脫離母體後,以滾動、跳動、墜落等為主的移動現象與過程,稱為崩塌。危岩體是正在開裂變形,並可能發生崩滑的危險山體(圖1-1)。
該類災害具有下落速度快、發生突然,垂直位移大於水平位移的特點。崩塌對斜坡底部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築物危害很大,極易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二)崩塌分類
按崩塌體的物質組成分為兩大類:一是產生在土體中的,稱為土崩。二是產生在岩體中的,稱為岩崩。當其岩崩的規模巨大,涉及到山體者,又俗稱山崩。當其崩塌產生在 圖1-1 崩塌示意圖
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時,稱為岸崩。
按照崩塌體的規模、范圍、大小可以分為剝落、墜石和崩落等類型。剝落的塊度較小,塊度大於0.5米者佔25%以下,產生剝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墜石的塊度較大,塊度大於0.5米者佔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圍內;崩落的塊度更大,塊度大於0.5米者佔75%以上,山坡角多大於40度。
(三)崩塌的形成條件
岩土類型、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三個條件,又統稱地質條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條件。
1、岩土類型:一般而言,各類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類型,所形成崩塌的規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堅硬的各類岩漿岩、變質岩及沉積岩類的碳酸鹽岩、石英砂岩、砂礫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質黃土、結構密實的黃土等形成規模較大的崩塌;頁岩、泥灰岩等互層岩石及鬆散土層等往往以小型墜落和剝落為主。
2、地質構造:各種構造面,如節理、裂隙面、岩層界面、斷層等,對坡體的切割、分離,為崩塌的形成提供脫離母體(山體)的邊界條件。坡體中裂隙越發育,越易產生崩塌,與坡體延伸方向近於平行的陡傾構造面,最有利於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及各種山坡、鐵路、公路邊坡、工程建築物邊坡及其各類人工邊坡都是有利崩塌產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45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能夠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地震引起坡體晃動,破壞坡體平衡,從而誘發崩塌。一般烈度大於7度以上的地震都會誘發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別是大雨、暴雨和長時間的連續降雨,使地表水滲入坡體,軟化岩、土及其中軟弱面,產生孔隙水壓力等,從而誘發崩塌。
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不斷地沖刷坡腳或浸泡坡腳、削弱坡體支撐或軟化岩、土,降低坡體強度,也能誘發崩塌。
(四)可能誘發崩塌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在形成崩塌的基本條件具備之後,誘發因素就顯得重要了。誘發因素作用的時間和強度都與崩塌有關。能夠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中人類工程活動及人類經濟(生產)活動是誘發崩塌的一個重要原因。
1、採掘礦產資料:我國在採掘礦產資源活動過程中出現崩塌的例子很多。有露天采礦場邊坡崩塌,也有地下采礦形成采空區引起地表崩塌的。較常見的如煤礦、鐵礦、磷礦、石膏礦、粘土礦等。
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修築鐵路、公路時,開挖邊坡切割了外傾的或緩傾的軟弱地層,加之大爆破對邊坡強烈震動,有時削坡過陡都可以引起崩塌。此類實例較多。
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這里,主要是水浸潤和軟化作用,以及水在岩體(土體)中的靜水壓力、動水壓力,可能導致崩塌發生。
4、堆(棄)渣填土:載入、不適當的堆碴、棄碴、填土,如果處於可能生產崩塌的地段,等於給可能的崩塌體增加了荷載,從而可能而誘發崩塌。
5、強烈的機械震動。如火車機車行進中的震動,工廠鍛軋機械震動均可起誘發作用。
二、滑坡
(一)滑坡定義
圖1-2 滑坡示意圖
滑坡是斜坡岩土體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營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結構面產生剪切破壞的一種不良地質現象,是自然作用或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圖1-2)。自然界中,無論是天然斜坡還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處於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之中。
(二)滑坡的形成條件
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1、地層岩性: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通常,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松軟,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易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理面、岩性界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處於一定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岸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作用:各種軟弱層、強風化帶因組成物質中粘土成分多,容易阻隔、匯聚地下水,如果上坡上方或側方有豐富的地下水補給,則這些軟弱層或風化帶就可能成為滑動帶而誘發滑坡。
地下水在滑坡的形成和發展中的主要作為表現為:
地下水進入滑坡體增加了滑體的重量,滑帶土在地下水的浸潤下抗剪強度降低;地下水位上升產生的靜水壓力對上覆不透水層產生浮托力,降低了有效正壓力和摩擦阻力;地下水與周圍岩體長期作用改變岩土的性質和強度,從而引發滑坡;地下水運動產生的動水壓力對滑坡的形成和發展起促進作用。
5、人為工程活動影響
不合理人為工程活動,如人工開挖斜坡前緣開挖坡腳或後緣堆載,改變了斜坡的外形和應力狀態,增大了滑體的下滑力,減小了斜坡的支撐力,從而引發滑坡。農田灌溉、水渠和水池漫溢和漏水、廢水排放等加劇滑坡的可能性。
(三)可能誘發滑坡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坡。例如:
1、開挖坡腳:修建公路、鐵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土石,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進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誘發滑坡發生。
3、堆填載入: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修建重型工廠、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使斜坡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礦廠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三、泥石流
(一)泥石流定義
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一種自然地質災害,大都形成於溝谷和坡地,由於暴雨或冰湖、水庫等潰決而在溝谷或坡面產生的一種攜帶有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地質災害。泥石流災害具有突然爆發、歷時短暫和破壞力強大的特點,是各種自然因素和人類工程活動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二)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有物源條件、水源條件和特定的地貌條件(圖1-3)。
1、物源條件:系指物源區固體鬆散物的分布、類型、儲備量以及補給距離等,能提供大量的固體鬆散物。固體鬆散物的來源決定於地層岩性、風化作用和氣候條件等因素。
圖1-3 泥石流示意圖
物源條件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岩性、新構造運動、不良物理地質作用、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制約。在斷裂強烈發育帶,岩石破碎,易風化而處於不穩定狀態,從而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岩石性質不僅決定著岩體破壞的難易和方式,而且還決定所形成泥石流的性質。
2、地形地貌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內因和必要條件,它制約著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影響著泥石流的規模和特性。在泥石流的形成條件中,地形地貌條件是相對穩定的,其變化是緩慢的,同時在泥石流的活動過程中,也被再塑造。
地形地貌對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通過溝床的地勢條件為泥石流提供位能,賦予泥石流一定的侵蝕、搬運和堆積的能量;同時在坡地或溝槽的一定演變階段內,提供足夠數量的水體和土體。溝谷的流域面積、溝床縱坡降、流域內山坡平均坡度、溝谷形態以及植被覆蓋情況等都對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泥石流的發生、發展和分布無不受到山地地貌特徵的影響。
泥石流活動的過程形成—運移—堆積就是地表一次破壞和塑造過程:平面呈一不對稱的啞鈴形成區和堆積區的形態極不穩定;形成區由條帶狀向樹枝狀發展;流通區在發展過程中相對穩定;堆積區由於流域內來沙量的增長而不斷擴展,進逼下游大河變形,導致河流改道。
3、水源條件:水不僅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固體物質的搬運介質。降雨歷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等對泥石流形成具有明顯的影響。
(三)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發展。當人類活動違反自然規律時,必然引起大自然的報復,有些泥石流的發生就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而造成的。近年來,因為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合理開挖:修建鐵路、公里、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築的不合理開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鐵路以及其他建築活動時破壞了山坡表層而形成的。如香港多年來修建了許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築,幾乎每個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溝方可獲得合適的建築場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現場120人死於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採石:不合理的棄土、棄渣及採石等形成的泥石流事例很多。如四川冕寧縣瀘沽鐵礦漢羅溝,因不合理堆放棄土礦渣,1972年一場大雨暴發了礦山泥石流,沖出鬆散固體物質約10萬立方米,淤埋成昆鐵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斷行車,給交通運輸帶來嚴重損失。
3、濫伐亂墾:濫伐亂墾會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護、土體疏鬆、沖溝發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進而山坡穩定性破壞,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結果就很容易產生泥石流。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溝山上大耳頭,原是森林區,因毀林開荒,1976年發生泥石流毀壞下游的村莊、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當地群眾說:「山上開畝荒,山下沖個光」。
❻ 怎麼查到隴南每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數量,包括每年發生了多少滑坡,崩塌,泥石流 造成的損失,求解。 跪謝!!
你可以到當地的國土資源部門了解情況。每個省都有地質環境監測院或者版監測站,都權會開展地質災害的調查,如果發生了災害,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會要求一級一級速報的,人員有傷亡的一般要報省國土資源廳,死亡3人以上的要報部,10人以上的國土資源部會安排專家組進行調查。所以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地質災害到省里查實最好的。
❼ 滑坡災害評價是什麼
對於某個地區而言,有許多不同手段可以用來進行滑坡危險性評價,但是,在進行最後階段的精確評價時,即使有時很難找到滑坡專家,建議也一定向滑坡專家咨詢。在這里,主要討論兩類滑坡危險性評價方法:直接觀測法和使用技術工具法。
●本地專家和(或)市政官員及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現場調查
以下的簡明指南有助於個人對滑坡危險性進行觀察和評價。同時必須注意的是同樣的特徵可能由滑坡以外的因素,如膨脹土等引起。
顯示滑坡運動的一些特徵在以往曾經是乾燥的邊坡上或其底部出現泉水、滲水、潮濕的和飽和狀態的地面地裂縫——出現在邊坡頂部附近雪地、冰、土體或岩體中的裂縫(圖2.1);邊坡附近的便道被拉離建築物,房屋基礎下面的土移動(圖2.2);原先呈直線狀的圍牆、籬笆等被錯開;地面、鋪裝道路、便道上不自然的隆起或下陷;傾倒的電線桿、樹木、擋土牆、籬笆;混凝土地面和基礎的過度傾斜或開裂(圖2.3);水管或其他地下設施的開裂;溪流水位的快速升降,有時伴隨著濁度(水中土的含量)增加;不能自由開啟的門窗和門窗與牆之間出現的透縫,表明門窗框發生了變形;房屋或樹叢中發出的吱吱嘎嘎的響聲;公路或便道上出現的塌陷。
給管理機構的建議:
由管理機構提供有關滑坡發生的記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最好以紙質書寫的方式,配上照片和(或)圖件。對於世界上那些還沒有相應的法規或規定必須向房地產主公開滑坡災害危險性的地區,應該由各級地方組織建立滑坡災害信息的權威機構。這些機構並不需要很復雜或耗資巨大,只要求它們具有隨時更新滑坡災害信息的功能。雖然有些信息可能在政治上很敏感,譬如土地所有者的權力,但無論如何,以某種方式向公眾公開滑坡信息,是極為重要的。
●滑坡災害評價的技術手段——填圖、遙感和觀測
理解過去是預測未來的關鍵(將古論今),是地質學上的一條指導性原則。在評價滑坡危險性方面,這意味著導致了過去和現在的滑坡等破壞現象的地質條件、地貌條件、水文條件,還將會導致將來的滑坡發生。根據這一假設條件,人們可以推測將來可能發生的滑坡的類型、頻度、范圍以及後果。但是對某一特定地區,過去沒有滑坡事件並不能保證將來一定不會發生滑坡。一些人為誘發因素,譬如人為改變自然地形條件或水文條件,可以產生新的或加劇該地區的邊坡破壞可能性。
為了預測某地區的滑坡危險性,在可能的條件下,應該首先確定導致邊坡失穩的條件和過程,然後估計這些條件對潛在邊坡破壞的相對影響力。基於短期和長期的氣象條件所作的地質分析有助於得到關於滑坡發生可能性增長的有用結論。現有的技術水平,已經可以在滑坡發生的氣象條件或臨界值達到時,通過對地表的變形觀測,確定最容易發生滑坡的地區,並發布幾小時到幾天內的相關預警或警報。
地圖分析
地圖分析常常作為滑坡調查的第一步。必要的地圖包括基岩地質和地表地質圖、地形圖、土壤分布圖,最好還有地貌圖。使用地質學關於物質和過程的知識,任何受過培訓的人都可以從這些地圖中得到有關滑坡危險性的一般想法。在本報告末尾的附錄B中,包含一些在滑坡分析中用到的不同類型地圖的章節。
航空照片解譯
航空照片的解譯是確定滑坡的一項既快又有價值的技術,因為它能給受過培訓的人員提供關於某地區的三維影像。不僅包括人類活動,而且包括地質信息。另外,雖然對某些地區來說航空照片解譯非常昂貴,但多種類型航空照片(衛星、紅外、雷達等)的存在,使航空照片的解譯變得豐富多彩。
野外調查許多微妙的邊坡運動信號並不能從地圖或照片上進行確定。當某個地區被濃密的森林覆蓋或完全被城市化後,即使是那些主要的滑坡特徵也會變得不明顯。加上對於一個活動性的滑坡來說,滑坡特徵還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野外現場調查,是確認滑坡特徵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最終評價危險邊坡的潛在不穩定性的必要手段。通過現場填圖,並結合岩土試驗,可以了解那些過去發生過滑坡的地區,由此來推斷將來滑坡發生的可能性。通過填圖和室內試驗,可以確定容易產生滑坡的粘土或其他高危險性土層,並可圈定出它們存在的范圍和規模。
鑽孔
對大多數滑坡場地而言,都需要利用鑽孔來確定滑坡體的物質類型、滑動面的深度,並由此得知滑坡體厚度及幾何形狀、地下水位,以及滑坡物質的擾動程度。鑽孔還能提供測定滑坡年齡,提供得到滑坡體物質力學性質的試驗樣品。最後,鑽孔還被用來安裝一些觀測儀器並作為水文觀測井之用。必須注意,對那些沒有發生過但存在滑坡危險性的地區,鑽孔也用來提供地層、地質、地下水位的信息,並用來安裝觀測儀器。
安裝儀器
採用如傾斜儀、伸縮計、應變計、孔隙水壓力計(見關於這些儀器定義的詞彙表)等復雜電子技術,和採用建立木樁控制點等簡單技術可以確定滑坡運動機制,對那些即將發生滑動的邊坡進行監測和提供警報。
地球物理研究
地球物理探測技術(對岩土的導電性或電阻率的觀測,或觀測其在人工誘發地震作用下的反應)可以用來確定滑坡體的地下性質,如基岩埋深、地層分層、飽水帶,以及地下水位。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還可以用來確定滑坡體物質的結構、孔隙度、固結程度和單元體的幾何形狀。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在地表面進行的探測可以用來對鑽孔數據進行補充,對鑽孔間的地段進行空間上的延伸或內插。在
鑽孔無法實
施的情況下,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還可以作為其替補。沿孔向下的物探方法(核、電、熱、震)還可以用來進行詳細的鑽孔內觀測。觀測運動中的岩土體的自然聲發射也常用於滑坡研究中。
聲影像和聲斷面
湖床、河床和海床的斷面可以通過側面掃描聲吶和底部地震斷面等聲探測技術獲取。對控制網格,配以精密的導航系統,可以得到水下的三維地質現象的信息。現代的高解像度技術已經被常規地用於近海大陸架地區繪制近海工程地質災害圖。
計算機輔助滑坡地形分析
近年來,滑坡的計算機模型被用來確定滑坡體的體積,以及地表和斷面隨時間的變化過程。這些信息在估算滑坡對溪流堵塞危險性、清除滑坡堆積物的費用、滑坡的運動方式和運動機制方面大有用處。一些使用地形數字高程模型(DEM)評價某地區滑坡/泥石流事件易發性的方法正在不斷開發。計算機也廣泛應用於復雜邊坡的穩定性分析中。可以在個人電腦上運行的與此有關的軟體也很容易找到。
附件B中有更多的關於不同類型圖件的資料和照片。
❽ 地質災害調查
進入世紀以後,在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的雙重驅動下,全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自然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擴大,成為威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統計,重大地質災害從1900~1909年的40次增長到2000~2009年的358次(圖6-3)。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挑戰,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大會上通過關於成立國家減災委員會的決議,提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由此推動各國政府把減輕災害列入國家發展規劃。針對地質災害,專門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組織,實施全球地質災害編圖計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國際減災戰略,成立了相應的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繼續推進各國的減災行動。2005年1月,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在日本神戶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呼籲加強區域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個國家的地質調查部門均把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防治作為其重要的工作內容。
圖6-3 1900~2009年世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示意圖
美國地質調查局長期致力於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警預報工作。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為世界公認的滑坡災害權威機構,設有國家滑坡信息中心,負責滑坡災害研究並提供實時災害信息。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了《國家滑坡災害減災戰略》,確定了美國減輕滑坡災害的重點工作方向,包括滑坡過程與發生機制研究、災害填圖與評估、實時監測、信息收集傳輸與解譯、指導與培訓、公眾教育、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與救災9大方向[8]。目前,正在執行滑坡災害項目2005~2010年規劃,強調採用新的機理模型和監測技術來研究滑坡災害。挪威地質調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機構聯合開發建立國家滑坡災害資料庫,對挪威境內的滑坡進行登記入庫,包括災害分布圖、危險性分區圖、滑坡歷史數據、災害評價資料等。從2004年開始,挪威地質調查局負責進行全國的滑坡災害填圖。澳大利亞1994年啟動的國家環境地質科學填圖協議,把災害調查、災害風險評估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滑坡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重點對發生滑坡的區域開展災害預測,對滑坡易發區進行災害風險評估。日本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泥石流災害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利用先進技術建立泥石流原型綜合觀測系統,同時進行一系列規模大小不一的模擬實驗,開展泥石流產生、搬運和堆積機理的理論研究[9]。
近年來,國外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的風險填圖。例如,義大利建立了GEOS資料庫,收集的數據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對人造建築的損害、土壤最易過飽和和滑動的地區、河道特徵等。根據需要,可以繪制各種1∶10萬至1∶25萬比例尺的圖件,如脆弱性圖、洪水多發區圖等。加拿大啟動了自然災害填圖項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災害的背景信息,包括歷史事件數據和風險圖等。美國編制了自然災害風險圖,表明了易受各類自然災害危險的地區。
(2)地質災害預測和預警系統。在進行災害預警系統研究中,廣泛採用了現代化的技術方法。例如美國採用GIS技術確定各個地區對地震災害的脆弱性,並實時監控地質活動帶獲取相關數據。
(3)先進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例如,採用遙感技術對中小流域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評價,查明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結合地面調查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同時將災害危險性等級與土地資源的可利用性聯系起來,使地質災害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擴大成果的應用服務。
(4)災害系統和災害鏈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有著成生聯系,往往會發生連鎖反應,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由於災害的共生性使災害事件和災害系統非常復雜,對單一災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各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系統的研究。
❾ 近年來哪次台風引發了嚴重的地質災害 有何特殊原因嗎
溫州新聞網消息:受13號台風「泰利」影響,我市出現持續強降雨,文成、泰內順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容,造成文成、泰順等地山區發生嚴重的山洪暴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沒什麼特殊原因,降雨量大,集中,山體松軟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