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
A.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
一、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廣西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濕熱多雨,雨量充沛,受台風影響,汛期多出現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天氣過程。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廣西每年發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大部分與降雨有關,特別是與暴雨、大暴雨或連續數天的大雨以上的持續強降雨有關。每年汛期都是廣西地質災害多發時期,在降雨特別是強降雨的影響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群發性地質災害時有發生,造成人員傷亡及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一旦有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搶險救災,開展地質災害調查、災後處置等一系列應急工作。由於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分析、發生發展趨勢、分布特點、穩定性評價等,均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必須有地質災害專業隊伍予以協助調查及技術指導,提供技術服務,為地方政府提供防災減災依據。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將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作為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主要技術工作支撐單位。該站成立於1981年,2000年機構改革後屬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直屬由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性事業單位。2008年以前總站經自治區編委批准設立的市級分站有6個,1個鎮級站。2008年,自治區編委批准了梧州、百色、貴港、來賓、賀州、崇左等市設立市級地質環境監測站。目前,除防城港和欽州兩市外(北部灣地質環境監測站負責北海、防城港、欽州市地質環境監測工作),全區各設區市全部設立了地質環境監測站。為理順管理關系,2011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又在防城港、欽州兩市分別增設地質環境監測站。近3年來,自治區財政加大了總站地質災害調查與應急設備購置費用力度,購置了V8多功能電法儀、地質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等先進設備。近年來,總站在突發性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知識培訓和技術指導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每年調查的突發性地質災害均超過200起。一旦發生突發地質災害,在接到信息後能及時趕赴現場開展應急調查,為政府部門地質災害搶險救援提供技術上指導。2010年,自治區玉林、梧州、來賓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及2011年5月9日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廣坑槽採石場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中,總站反應迅速、技術過硬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好評。
為確保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時能夠及時、有效地實施應急處置;及時組織現場應急調查工作,編寫應急調查報告並及時上報。當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後,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各應急分隊本著為民服務、為政府排憂解難的宗旨,立即行動,與當地有關部門一起,跋山涉水,及時趕赴地質災害現場,查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質環境條件、成因與發展趨勢,提出防治措施建議,積極配合和協助當地政府組織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與咨詢,及時將處於危險區的人員撤離,避免受災群眾再次受到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威脅。充分體現了總站作為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技術支持的職責,也體現了各應急分隊的快速反應能力。
具體典型事例如下:
1.2010年「6·2」突發地質災害事件及「6·15」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0年6月2日,廣西容縣六王鎮、岑溪市南渡鎮及馬路鎮一帶,6月15日蒼梧縣沙頭鎮一帶在強降雨影響下,發生點多面廣的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千起,山坡上千瘡百孔,滿目瘡痍(圖1和圖2)。這兩次群發性地質災害事件共造成59人死亡,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數千萬元,其中有一個災害點造成的人員死亡達到11人。這兩次地質災害事件,給受災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當時,許多媒體都不同程度地報道了這兩事件,社會影響極大。
圖1 廣西岑溪市馬路鎮社沖組地質災害現場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得到消息後,立即出動,在趕往災點的路上,由於坡面泥石流把道路已全部堵塞,艱難地步行了近5小時才到地質災害點現場,已近傍晚,總站應急人員顧不上休息與吃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連夜奮戰,爬上還存在相當危險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圖3和圖4),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分布范圍及地點,及時發現了一些新的隱患點,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穩定了災民的情緒,排除了災民對安置點是否還會發生同樣地質災害事件的擔心,當晚和當地的災民共寢農舍。通過總站技術人員的調查確定,及時地為當地的災民提供了安全的臨時安置場所,指導尋找失蹤者的救災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為搶險救災提供技術服務,為當地政府排憂解難,穩定災民情緒,使搶險救災及災後處置能及時有序地開展,地方政府對總站應急隊員的工作十分滿意,予以充分肯定。
圖2 廣西蒼梧縣沙頭鎮杉木坪組地質災害現場
圖3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右一)、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黃惠民站長(左一)現場察看災情、匯報
圖4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趕往地質災害現場
2.2011年全州「5·9」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急工作
2011年5月9日13時~13時30分,廣西全州縣鹹水鄉洛江村委廣坑漕山體發生滑坡地質災害,造成22人失蹤(在後來的救援中全部找到,均已死亡)。災害發生後,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肖建剛廳長在北京電話指示張文軍副廳長立即帶領導專家趕赴現場指導救災工作,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14點35分接到地質災害發生信息後,迅速啟動地質災害調查應急預案,受廳指派,黃惠民站長率地質專家緊急出動,當天下午16時趕到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圖5和圖6)。總站應急人員一到地質災害現場,顧不上休息,立即投入調查工作,爬上高陡的還存在滑坡崩塌隱患的山坡進行察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查明了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岩石裂隙特別發育,地形坡度陡峭,加上強降雨的作用而引發滑坡發生,而且是一處高位的滑坡,下滑過程中形成了強大的沖擊力,查明了地質災害分布范圍及存在的隱患,確定了地質災害的穩定性,提出了監測監控措施及要點。指導尋找失蹤者工作,為當地的搶險救災及時提供技術指導。總站應急技術人員與當地搶險救災指揮部歷時9天,日夜奮戰在救災現場,為搶險救災提供地質災害專業技術服務,由於技術服務到位,整個救援過程沒有發生二次災害(圖7和圖8)。特別是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原因的調查結果,為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的責任劃定與認可方面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為搶險救災及安置工作提供了依據,穩定了受災居民的情緒,為政府排憂解難,使搶險救災工作及災後處置工作有序進行,最終使此次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完滿結束。地方政府對總站的技術支持及應急工作十分滿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及評價。
圖5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副司長陶慶法、桂林市副市長黃俊華和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張文軍等領導現場指揮搶險救援
圖6 2011年全州「5·9」滑坡搶險救援現場
圖7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地質災害專家接受媒體現場采訪
圖8 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應急人員在滑坡現場調查
二、發揮專業優勢,大石山區找水打井立新功
1.應急抗旱找水打井
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廣西降雨量嚴重偏少,高溫少雨與大石山區岩溶地表乾旱缺水的客觀條件疊加,出現了百年一遇特大乾旱,其中以桂西旱情最為嚴重。截至2010年3月11日,廣西全區有12個市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784.45萬畝,其中輕旱464.43萬畝,重旱294.50萬畝,乾枯25.52萬畝,旱地缺水406.94萬畝。因旱導致176.46萬人、87.0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河池市60.18萬人、百色市86.29萬人;需要送水才能解決生活飲水的人數為18.77萬人,其中河池市12.97萬人,百色市也達到5.8萬人。飲水困難人口以每周20萬的速度遞增。3月17日下午,廣西啟動旱災預警應急預案二級應急響應。
災情牽動了廣西國土資源系統職工的心,旱災就是命令!3月18日,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緊急部署有關抗旱工作,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組織下屬的廣西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廣西第四地質隊、廣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廣西桂林水文工程地質勘察院、廣西北海水文工程礦產地質勘察研究院、廣西地質勘查總院、廣西272地質隊、廣西地礦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8支專業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中,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人民解放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等也派出隊伍投入到抗旱救災工作。
到2010年5月31日,歷時70餘天,累計完成嚴重乾旱地區873個缺水村屯水文地質調查、完成290個缺水村屯物探找水,投入234台鑽機,累計施工鑽孔255個,鑽探進尺21351.3米,成井167口,挖大口井24口,抽取溶洞水5處,總涌水量66212.7米3/日,可解決1324254人或2204893頭牲畜飲用水問題(圖9至圖15)。
圖9 村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愛心水
圖10 再也不用擔心沒水喝啦
圖11 村民取水的場面
圖12 錦旗表心意
圖13 都安縣隆福鄉漁洞村漁洞屯打井出水後排隊等候取水的漁洞小學師生
圖14 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看望鑽井隊幹部職工
2.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
圖15 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肖建剛在南丹縣旱區為村民送水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關於抗旱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標本兼治抓好廣西的抗旱救災工作,加快大石山區水源工程建設,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生產用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開展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的決定》中「要加強水源工程建設,發動專業找水隊伍,在大石山區開展大規模的水文地質勘探,積極尋找新水源」的要求,制定了《廣西大石山區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大會戰找水打井工程實施方案》,組織開展了廣西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的水文地質調查,掌握了地下水賦存規律和開發利用條件,編制了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實施找水打井521口,堵截地下河成庫1處,改善廣西30個大石山區縣(市、區)乾旱地區25萬以上群眾的飲水條件。
截至2011年12月6日,項目完成了30個縣(市、區)1:100000水文地質調查,面積89206.1平方千米;編制完成了大石山區30個縣(市、區)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完成756個缺水村屯1:1萬水文地質調查和707個缺水村屯的物探工作,施工鑽孔817眼,鑽探總進尺84381.28米,成井515口,出水量每晝夜151067噸,可供300餘萬人飲用,地面配套供水工程完成後可解決當地515個缺水村屯32.43萬人的飲水不安全或缺水困難問題。
B.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12個市級監測站(均隸屬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成,從業人員共計17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9人(高級職稱者30人,中級職稱者61人,初級職稱者38人),其他人員43人(見表)。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地質環境實驗室水質分析儀器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廣西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遠程會商系統建設
自2003年至今,廣西使用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為專家經驗型預報系統,根據環境地質條件及大氣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相互關系的經驗判斷,依據歷時降雨資料及降雨預報,作出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預報。
廣西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遠程會商系統,與區氣象台的會商,主要是通過QQ進行。
(二)預警預報信息發布及效果
廣西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台及手機簡訊向社會發布,同時每天的預報結果在廣西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信息發布效果比較理想,起到了及時通報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得全區各地能夠及時獲得地質災害信息,及早進行預防和防範,起到了有效減少因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造成的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作用。
(三)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
廣西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主要有: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1:50萬廣西地質災害遙感空間資料庫、1:50萬廣西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空間資料庫、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1:100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空間資料庫、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資料庫、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公園資料庫。
五、主要成果和服務
(一)地下水動態監測
通過20多年的地質環境監測,取得了大量的監測資料,其中,1981~1990年的監測資料已以年鑒的形式出版監測報告5份,1991年以後的地下水監測數據全部錄入計算機、建立了資料庫,編寫了桂林、柳州、南寧、北海、玉林5城市的1991~1995年地下水監測報告各1份。每年均編報7市(鎮)的地下水水情通報和編報南寧、柳州、桂林、北海4城市地下水水情預報,編寫地質環境監測及分析報告,並及時匯交上級主管部門。
利用監測資料,認真研究分析,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報告。
(二)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自2003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合作(2007年又增加水文部門)開展了全區汛期(5~9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到2008年,南寧市、柳州市、貴港市、賀州市、欽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賀州市、來賓市、河池市等市也相繼開展了市一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日常工作由總站下屬各分站承擔。2003年以來,通過廣西衛視發布3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報439次,其中4級以上預報102次(均不包括各分站的市級預報),為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預報結果通過電視、報紙、手機簡訊發布。預警預報精度一般都在50%~60%之間,最高可達85%。近年來,成功預報了百色市城西東筍造紙廠滑坡、浦北縣外貿站存在滑坡、鹿寨寨沙龍江村滑坡、龍勝和平鄉黃洛村滑坡等15起地質災害,避免了181人傷亡和近200萬元的經濟損失。
(三)地下水資源評價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部署,2001~2002年,全區進行了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與水環境圖》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信息系統》等成果。對廣西地下水資源進行的新一輪評價,為廣西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依據。
(四)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2004~2005年,對全區4757座礦山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查明了廣西礦山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等。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報告》、《廣西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等成果,為廣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監測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地下水污染調查
2007~2008年開展的地下水污染調查,主要包括資料收集、地下水的水質取樣及水環境的調查,遍及全區108個縣(區),共收集資料124份,水樣670組,已完成了成果報告的編寫。
(六)地質環境監測服務典型事例
主要有:廣西河池市城東水廠砷污染調查、廣西宜州龍頭錳礦六潮泉泉水枯竭水文地質調查、合浦縣常樂鎮地下水污染勘查、平果鋁排泥庫泉泉水乾涸與污染水文地質調查等,為政府解決污染治理、污染糾紛等問題提供了可靠依據。
六、法制建設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於1999年3月29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1999年4月19日政府令第3號發布。
2.《廣西壯族自治區鍾乳石資源保護條例》,於2002年7月1日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公布施行。
3.《廣西壯族自治區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2001—2015)》,於2003年12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於2006年3月30日由自治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於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5.廣西質量技術監督局於2006年11月20日頒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並於2006年12月1日實施。
C. 「6·」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大坡街滑坡
1 引言
2014年6月19日凌晨2時30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大坡街發生滑坡地質災害,中心地理位置:東經109°31′16″、北緯25°09′07″。滑坡共有2處,分別位於大坡街西側山體人工切坡的頂部和大坡街東側下方的河岸,其中一處滑坡寬120m、斜長7.5m、厚6m,體積5400m3,主滑方向123°;另外一處滑坡寬70m、斜長25m、平均厚2m,體積3500m3,主滑方向95°。兩處滑坡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層的樓房受損,1間摩托車修理店滑入河中,直接經濟損失約30萬;由於撤離及時,避免了39戶173名群眾的傷亡。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其災情屬小型。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於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區,所在的山丘峰頂標高256m,相對高差76m,山體自然邊坡坡度25°~45°,植被生長茂盛,覆蓋率大於90%。山丘的中下部為大坡鄉街道,地面標高為180m,街道兩側樓房的建設在西側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邊坡;東側棄土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邊坡。坡腳處為大坡河,河床標高158m,河岸邊坡高15~22m,岸坡平均坡度在45°左右,河水自東向西流動。
(2)地層岩性及其工程地質特性
滑坡所在區域上覆第四系坡殘積碎石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約40%~50%,結構鬆散,透水性好,土體易沿著殘積層與基岩接觸面產生滑坡、崩塌。下伏寒武系清溪組(
(3)地質構造
根據區域資料,滑坡位於大坡-雅瑤向斜的核部,該向斜岩層傾角變化大,由寒武系地層組成,軸向NE,長38km、寬18km。區域岩層產狀為140°∠68°。
(4)水文地質條件
滑坡所在區域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碎屑岩裂隙水,賦存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並於溪溝底部、溝側等地排泄出地表形成溝尾泉等。枯季泉流量0.3L/s,地下水徑流模數一般6~6L/s.km2,水量豐富。
2.2 地質災害特徵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大坡街滑坡包括兩處滑坡,分別位於大坡街後山上方的坡頂和下方的河岸,其中:
H1滑坡:位於人工切坡頂部,邊坡高24~36m,坡度56°,邊坡上部4~5m為坡殘積碎石土,下部為強風化泥岩、泥質砂岩,滑坡寬120m、斜長7.5m、厚6m,體積5400m3,主滑方向123°,滑體以坡殘積土為主,滑面為土岩接觸面。滑坡後緣沿山脊線產生近南北向的弧形裂縫,裂縫寬0.1~0.8m,下錯1m;前緣多次產生小規模的崩滑,已有近800m3土石從坡頂崩滑而下,沖擊坡腳的房屋,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層的樓房受損,滑體已堆積至部分房屋的三樓。
H2滑坡:位於大坡街下方的河岸,滑坡寬70m、斜長25m、平均厚2m,體積3500m3,主滑方向95°。滑體前緣受河水沖刷,大部分滑體已滑入河中,少量滑體堆積在坡面上。滑坡造成坡頂處的1間摩托車修理店滑入河中。
2.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根據野外調查,滑坡的發生以自然因素為主,人為因素次之,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
H1滑坡:滑坡所在的山體邊坡上部為厚4~5m的坡積土,下覆基岩為泥岩;1997年大坡街建設切坡建房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邊坡,改變了邊坡的自然狀態,削坡切穿了土岩接觸面,形成高陡的臨空面,給滑坡、崩塌的形成創造了空間條件。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在約3小時左右降雨近200mm,雨水下滲,造成土體快速飽和,土體強度降低,自重加大,此外由於泥岩的隔水作用,雨水下滲至強風化泥岩後沿土岩接觸面滲流,使土岩接觸面的摩擦力下降產生滑動。
H2滑坡:大坡街建設過程中切坡開挖的棄土就近往河岸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邊坡,易沿原地形坡面滑動產生滑坡、崩塌;加上該處為大坡河的拐彎處,河流沖刷較為強烈。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造成河水位暴漲,洪水強烈沖刷河岸,淘蝕坡腳,引發河岸邊坡下滑產生滑坡。
3 地質災害巡查監測
根據氣象預警信息,2014年6月17日開始,受熱帶高壓和低空切變線等因素影響,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地區將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局部大雨或暴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自治區氣象局、水文局利用各種預警預報信息平台及時向全區各市、縣發布了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預報,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就是這次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區域之一。根據國土資源等部門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黨委、政府按預定的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及時啟動地質防治工作,召開全體幹部職工會議,緊急部署全鄉地質災害防治和抗洪救災等各項防範應對工作,要求各相關責任人、監測人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加強雨情、江河水情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隱患點的值守和巡查、監測等工作,全力扎實做好各項防範應對工作。受強降雨影響,到6月18日16時前的48小時內,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累計雨量已達到195毫米,至6月19日凌晨2時30分,在大坡街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一居民,聽到屋後牆被砸的聲音,當即起來察看,發現後牆是受到後山坡上的一小塊泥土崩塌所砸,意識到可能是後山坡滑坡的前兆,因此,立刻告知受滑坡影響的鄰居,並報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巡查監測組加強監測,至6月19日早晨6時,山坡上滑坡體的後緣裂縫加寬、前緣泥土加速滑落,是滑坡加速滑動現象,巡查監測組立即報大坡鄉黨委和政府負責人,鄉黨委和政府立即啟動滑坡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按預案組織大坡鄉政府工作人員和派出所全體幹警進到現場開展應急處置。6月19日上午10時,山體發生滑動,根據柳州市主要領導指示精神,融安縣委、縣政府迅速組織救援隊伍趕赴災害現場,會同大坡鄉黨委、政府等主要負責人組成前線指揮部靠前指揮,全力以赴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緊急、有序地組織受災居民撤離,並妥善做好安置工作。由於預警及時、監測到位、決策果斷、措施有力,融安縣大坡鄉成功避免了39戶173名群眾的傷亡發生,而且受災群眾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本次大坡街「6.19」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主要採取的措施有:
(1)提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應對准備工作
2014年入汛以來,自治區召開防汛抗旱電視電話工作會議,全面加強防汛防災應對工作。5月18日,在南寧市舉辦了自治區防汛搶險演練,增強各級處置汛期突發事件能力。5月28日,自治區政府應急辦、國土資源廳與欽州市人民政府在浦北縣聯合舉2014年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救災演練,並組織各市縣觀看電視直播,用創新方式切實提高各地防汛防災應對水平,汛期前及時強化我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知識。
(2)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
在此次大坡鄉發生「6·19」滑坡地質災害前,據融安縣降雨天氣過程,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及時向市、縣發布了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信息。融安縣政府收到預警信息後,及時組織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加強應急協調聯絡,做好雨情實時監測和預報工作,根據雨情實時監測資料和預報資料進行地質災害短期預測,並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進行預報;同時要求大坡鄉政府加強值守應急,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與監測,發現險情,及時報告。6月18日融安縣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天氣,融安縣通過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多次發布氣象預報信息和實時雨量信息,其中於6月18日7時26分發布大坡鄉2小時雨量達62mm,18日16時雨量超過195mm,大坡鄉黨委、政府立即組織工作人員加強巡查監測,並告知全鄉群眾做好防範應對工作。6月19日凌晨,受災群眾發現地質災害預兆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的地質災害技術人員到現場巡查後山開裂變形,通過加強監測,出現險情後迅速將險情報告大坡鄉黨委、政府,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據,為成功避險爭取了寶貴的撤離時間。
(3)組建前線指揮部統一負責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災害發生後,大坡鄉黨委、政府及時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組織幹部職工拿著高音喇叭,挨家挨戶通知受威脅群眾迅速撤離至安全區域;融安縣主要領導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按照預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指揮部,縣委書記任指揮長。其他縣領導任副指揮長,設立監測組、安保組、搶險組、安置組、後勤保障組5個應急救援小組,各組組長由l名縣領導擔任,組員由相關科局領導組成,各應急小組按工作職責立即開展救災搶險工作。監測組負責調查、核實險情,組織監測、預測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劃定危險區域,在滑坡體裂縫處設立4個監測樁,對滑坡體變化情況實行全天24小時監測預警;安保組負責對地質災害發生地點的重要路段交通管制,維護交通秩序及現場治安秩序,在危險區域拉警戒線、設立警示標志,用木板封閉危險區域,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嚴禁人員進出;搶險組負責對受災居民搶險救援和衛生救護,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距滑坡後緣裂縫上方3m處的山體上開挖排水溝,填埋夯實滑坡裂縫、用彩條布覆蓋滑坡體等阻止地表水滲入裂縫、減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滲入,起到阻滑作用;安置組負責對受威脅群眾及重要財產的轉移及安置,採取投親靠友、設立臨時安置點等方式安置受災群眾;後勤保障組負責對災區電力、通訊設施的搶修與恢復,救災物資分發等一些後勤保障工作。各應急小組在指揮部統一統籌指揮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協調有序地組織開展救援工作,使受威脅的39戶173名群眾成功避險。
(4)認真抓好災後處置工作
災後,融安縣政府委託地質災害技術支撐單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提出滑坡應急處置技術方案,並及時召開專題會議。就大坡鄉「6·19」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進行了討論,最後確定執行削坡清除滑坡隱患的方案,快速委託專業技術公司負責清理和工程監理工作。方案科學、合理,受委託公司專業技術強、信譽較好,災後後續工作在短時間內有序、及時和扎實地推進,隱患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消除。
5 經驗與啟示
(1)領導重視是前提
險情發生後,市、縣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市主要領導同志作了重要批示,縣領導靠前指揮,各單位迅速響應,在滑坡現場組織開展人員疏散、隱患排查、災民安置等工作,確保了滑坡危險區域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融安縣領導幹部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大力支持。每年縣政府都召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題會議;下發文件明確防範重點,每年汛期縣領導均率隊到各重點隱患點進行檢查督促,明確落實防範責任和防治措施。
(2)宣傳培訓是基礎
融安縣著力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每年安排近7萬元用於地災宣傳培訓經費,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報刊等媒體媒介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並利用「地球日」、「土地日」、「三月三」等節日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每年發放宣傳材料10000餘份、明白卡1200餘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重要災害點和公路沿線設立警示標志260個,使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真正做到入「點」人戶。
每年汛期前融安縣政府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12個鄉鎮幹部、村幹部、中小學校長、監測員等相關人員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結合該縣地質災害的類型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幹部群眾傳授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使他們掌握地質災害的分類和各類地質災害特點特徵、前兆識別,學會運用簡單工具進行監測,以及掌握正確的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措施等,做到「四應知」和「四應會」。該縣政府每年還組織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深入全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讓群眾真正能掌握和運用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不斷提高地質災害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
(3)群測群防是根本
融安縣政府歷來重視群測群防工作,一直將其作為監測險情的一項重要手段。每年柳州市政府與各縣政府、縣政府與鄉鎮政府、鄉鎮政府與村委及監測員層層簽訂工作責任狀,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融安縣政府每年投入經費20多萬元建立和維持全縣群測群防體系的運轉,目前共落實307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實行分片管理,覆蓋該縣12個鄉鎮所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確保每年汛期時的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有效開展。遇到災險情時,能夠及時上下聯動,充分發揮群測群防作用,有效預防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地質災害預警及時是關鍵
及時、准確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在這次成功避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收到自治區、市兩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平台發布的預警信息後,融安縣安排專人進行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收集整理工作,遇到極端惡劣氣象條件,及時通過簡訊平台把預警信息發送到全縣防災工作人員的手機上,提醒做好地質災害巡查和防範工作。2014年,先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21000餘條。同時,自治區氣象部門在融安縣12個鄉鎮安裝了14台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實時發布氣象預警預報信息;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在融安縣雅瑤鄉福田村大邦屯、東起鄉良北村二窩屯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自動監測儀4台,通過科學方式進行實時有效監測,做到了讓廣大群眾對氣象預警信息早了解、早准備,對地質災害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最大限度地將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5)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健全是保障
融安縣根據各鄉鎮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融安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融安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以及對應修改完善鄉鎮、村屯和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巡查、值班、速報等各項制度,有效保證在發現險情後,縣委、縣政府能夠及時啟動應急響應,依照應急預案有序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做到「手中有預案,心中不慌亂」。
(6)科學處置地質災害是重點
在強降雨過程中,融安縣委、縣政府要求各鄉鎮和有關職能部門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與監測;根據雨情實時監測資料和預報資料進行地質災害短期實時預警預報;在搶險救援過程中,決策果斷,科學處置,搶險組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距滑坡後緣裂縫上方3m處的山體上開挖排水溝,填埋棄實滑坡裂縫、用彩條布覆蓋滑坡體等阻止地表水滲入裂縫、減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滲入,起到阻滑作用;在滑坡體裂縫處設立4個監測樁,對滑坡體變化情況實行全天24小時監測預警;在危險區域拉警戒線、設立警示標志,維護交通秩序及現場治安秩序,用木板封閉危險區域,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嚴禁人員進出;採取投親靠友、設立臨時安置點等方式安置受災群眾;定時通報災害處置情況及災後加快重建進度,主動溝通災民,穩定災民思想情緒等都是科學、有效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措施。
(7)溝通創新是亮點
融安縣還合理利用現代網路媒體,利用手機微信建立了「鄉土融安」微信群,匯集了縣、鄉鎮兩級政府領導幹部和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不但加強了平時業務溝通聯系,有效地實現了信息共享,創新了信息溝通方式,而且在處置突發地質災害事件中能更好地發揮時效性,更便於現場指揮部及時、科學、有效地採取有力的、更完善的處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