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明朝地質災害

明朝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21 22:10:31

① 中國出現過哪些地質災害

全國地質災害通抄報如下:

http://www.cigem.gov.cn/BigClass.asp?TypeId=22&BigClassid=81

例如:2009年襲1-3月全國重大地質災害
3月4日廣西桂林市疊彩區大河鄉大村白面山發生崩塌,傷亡情況4死2傷,直接經濟損失12萬元,引發因素:重力作用

② 大明多災多難,為何在明朝國祚276年出現了330多次瘟疫

瘟疫出現在歷史的每個時期,每當有大的自然災害出現後,緊接著就會發生瘟疫,譬如洪水過後的各種細菌會污染飲用水水源,旱災過後的乾燥氣候就非常適宜病毒繁殖。瘟疫蔓延總是伴隨著自然災害出現,而明朝一朝國祚不到三百年,可是爆發瘟疫的次數卻多達三百多次,瘟疫給明朝不論在國力上,還是經濟上,甚至在軍事力量上都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天災

明朝在災難重重中走完了兩百多年的歷史,據史料統計,就光自然災害大大小小的就發生了五千多次,每年都會遭遇數次的水災,旱災,蝗災,還有氣候變化引起的冰雹,風沙,霜凍災害,就連地質災害地震出現的頻率每年也會發生五六次。

其實明朝經歷的

加上人們對瘟疫的無知和恐慌,即使在病發初期,也只是採取躲避和隔離的辦法,並沒有相應的去對症治療,這也是使得瘟疫不斷爆發,蔓延的原因吧。

③ 文物保護越來越受關注,明朝以前的長城遺跡還剩多少

「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萬里長城,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的軍事工程,自打西周開始,我國就開始了長城的修築,春秋戰國,由於要抵禦其他國家,更是修築長城的高潮時期,到了秦滅六國,秦始皇連接了各國的長城,使長城也得到了同一,這時的長城已經到達了鼎盛時期,長城的修築一直延續到了明朝。可以說長城文明歷史悠久,是我國璀璨的歷史文化遺產。1987年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萬里長城,曾是中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在古代是軍事工程,也有很多知名的歷史故事,比如烽火戲諸侯,孟姜女哭長城。但是在現代社會,它已經變成了一種文物。我覺得長城現在的意義,更多的是一種我國先民勤勞和智慧的代表,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記錄和見證!長城遺跡雖受到很大的損失,但是我國也加強了對它們的保護,相信長城會一直保留在歷史的長河中的,即便代表了不同的意義。

④ 自然災害頻繁,四周強敵涌現,最終壓垮大明的究竟是什麼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存,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中原人所建立的王朝,也是最有血性的中原人王朝;或許從大明中期開始,這個王朝就遭受了頻繁的天災禍亂襲擾,也遭遇了多次政治斗爭和國內造反聲勢。

要這么說,明初的胡惟庸、李善長等人都是具有大才的名士,可惜到了最後還不是成為了貪污腐敗之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想要管住官員,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強悍給力的特務組織機構,廠衛的出現其實變相地幫大明延續了近百年的命運。

⑤ 1556年我國一場地震,餘震時間長達五年,遇難人數是多少

地球上有眾多的自然災害,其中大部分都是對人類有著極強的危害的。比如地震,龍卷風,海嘯等。全世界每年地震發生大約五十多萬次。但其中大部分的震動是人類感受不到的,只有少數幾個地震會波及到地面上。世界上發生過眾多的地震,共造成超過千萬的人數失去自己的性命。在我國的明朝期間,就發生了這樣一場巨大的地震。

結語

有的時候,天災我們是無法避免的。因為直到現代,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人類可以憑借現有的技術躲過地球上任何一場自然的災難,我們只能提前預測,平時做好充足的面對危險的防備。等危險真的來臨時,人類才有更多的能力去使自己不受到傷害。因此關於預防地震的演練只有多做才能有效地保護我們。

⑥ 歷史上中國北方有什麼自然災害么

北方的自然災害很多,有沙塵暴,蝗災,旱災,水災(主要是黃河),地震,等等。
例如:

1556年1月23日,華縣發生8級強烈地震。此次地震在我國歷史記載中是災害極端嚴重的一次,死亡人口之多,為古今中外罕見。101個縣遭受了地震的破壞,分布於陝、甘、寧、晉、豫5省約28萬平方公里。地震有感范圍為5省227個縣。震中區為西安市以東的渭南、華縣、華陰、潼關、朝邑至山西省永濟縣等,約2700平方公里。震災損失極其嚴重。民房、官署、廟宇、書院盪為廢墟;較堅固的高大建築物城樓、寶塔、宮殿全部倒塌。地震造成華陰縣城西駐馬橋斷裂,城北大員村地裂數丈,水涌數尺。大荔縣南的紫微觀和朝邑西南的太白池在震後乾涸。黃河南岸的大慶關和蒲州河堤盡數崩塌。華縣鳳谷山石泉廢為干泉。根據各縣州府志記載,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83萬人。

光緒初年的華北大旱災

這次大旱的特點是時間長、范圍大、後果特別嚴重。從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續了整整四年;受災地區有山西、河南、陝西、直隸(今河北)、山東等北方五省,並波及蘇北、皖北、隴東和川北等地區;大早旱不僅使農產絕收,田園荒蕪,而且。餓殍載途,白骨盈野」,餓死的人竟達一千萬以上!由於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為主,而這兩年的陰歷干支紀年屬丁丑、戊寅、所以人們稱之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稱「晉豫奇荒』、「晉豫大飢」。 隨著旱情的發展,可食之物的罄盡,「人食人」的慘劇發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災區山西,到處都有人食人現象。吃人肉、賣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還有將老人或孩子活殺吃的……無情旱魔,把災區變成了人間地獄! 從1876年到1878年,僅山東、山西、直隸、河南、陝西等北方五省遭受旱災的州縣分別為222、402和331個.共955個。而整個災區受到旱災及飢荒嚴重影響的居民人數,估計在一億六千萬到二億左右,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飢荒和瘟疫的人數.在一干萬人左右;從重災區逃亡在外的災民不少於二千萬人(參見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1761年8月17、18日(乾隆二十六年七月十八、十九日)在黃河中游發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經多年的歷史資料查證,這次洪水主要來自黃河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的伊河、洛河、沁河和直接匯入黃河的小支流,黃河下游多處決口。1761年洪水花園口斷面洪峰流量為32000立方米 /秒。伊洛河、沁河下游沿河城市備受水患之苦。伊洛河從洛陽至偃師整個夾灘地帶,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偃師、鞏義、沁陽、武陟、修武也都是大水灌城,水深在五六尺至丈余不等。據當時河南巡撫奏摺,總計河南省被水沖十州縣,另有十六州縣禾苗被淹。」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都是脆弱的,所以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現在的一切

⑦ 明朝陝西發生特大地震,83萬人遇難,多少年年後才恢復正常

在我國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多難興邦",縱觀整個中國的發展進程就會發現,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中,中國的發展都是伴隨著許多災難的,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讓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雖然說在災難發生之後,中國社會的建設之路會因此受到一定的打擊,但實際上,正是因為這些災難的存在,中國的民族精神才得到了進一步的凝聚。

提到地震或許大家都不陌生,由於在中國境內有著地震帶的存在,因此,一些地方也經常會發生大型的地震。而在1556年時,我國的陝西地區就曾經發生過一次特大的地震,在這場地震結束之後,約有八十三萬人遇難,而此次地震為整個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直到五年之後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那麼,這究竟是哪一場特大地震,在當時的中國境內,人們又是怎樣解決這次災難的呢?

結語

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很多災難的發生都是我們不能避免的問題,而通過歷史上的很多災難,我們也能夠總結出一些應對災難的辦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之下,我們也擁有了更多能夠降低損失的辦法,或許在未來的日子中,我們也能夠找到一些避免災難發生的方法,到那個時候,人類社會的發展之路也將會變得更加順遂。

⑧ 明朝的「小冰期」是怎麼回事為何它會間接導致明朝覆滅

明朝時期的小冰河時期導致百姓顆粒無收,莊稼地里的莊稼因為氣候的寒冷直接凍死了。而當時的百姓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還要面對嚴寒。於是便有很多的百姓因為氣候過於寒冷直接被凍死了,再加上當時的天氣寒冷,因為沒有吃的,所以很多人只好吃野菜了。

等到野菜被吃完了之後,就只能吃樹葉和樹皮了。在小冰河時期,很多的百姓因為熬不過去直接被凍死了。而那些還在苦苦掙扎的百姓最後淪到和老鼠搶食吃。而且隨著氣候的變化,一系列的地質災害便爆發了,當時甚至還爆發了蝗災,凡是蝗蟲到過的地方,糧食都被蝗蟲吃掉了。

不過,明朝時期為什麼會出現小冰河時期,直到現在還是沒有科學家能夠解釋出來。而明朝的小冰河時期,加速了明朝的覆滅。

⑨ 什麼事地災壓覆

據說明朝,長安發生了大地震,死亡人數達到80W之多.
創世界人員傷亡之最的大地震 ——1556年月23日陝西華縣8級地震
據史書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夜半大地震,西安城房屋倒塌近半,死者約1/3,大雁塔塔頂墜落,碑林《開成石經》有40塊斷裂。這是有記載的一次大地震。
陝西省關中地區,平原沃野,人口稠密,是我國古代文化發
詳地之一。也是我國歷史地震活動強烈的地區。公元1556年關中
東部發生的華縣地震,是本區最大的一次地震。死亡人口之多,為
古今中外地震歷史所罕見。據史料記載:「壓死官吏軍民奏報有名
者83萬有奇,…其不知名未經奏報者復不可數計」。對此人口
傷亡情況,中外學者都很重視並作過一些研究,《中國地震歷史資
料年表》作者認為數字可能有誇大之處,對於死亡有沒有83萬人
持保留態度,但從此亦不難想像當時破壞程度的嚴重。這次地震
為8級,極震區烈度為11度,重災面積達28萬平方公里,分布在
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省(區);地震波震撼了大半個中國,
有感范圍遠達福建、兩廣等地。這次地震人員傷亡如此慘重,其
重要因素是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地表破壞而造成的。
黃土滑坡在這次地震所造成的震害中非常突出。分布范圍廣,
從極震區至7度區均有。
(1)極震區構造滑坡:極震區南側除華縣、華陰間渭河平原
與秦嶺山地直接相接處外,東西兩端是渭南和潼關兩個黃土塬。黃
土塬的形成和保存,反映了前第四紀地層處於相對隆起位置,而
且與黃土塬北側前緣斷裂至今的強烈差異運動有關。斷層近代的
強烈活動使黃土塬北緣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歷史上曾發生過多
次規模巨大的滑坡。華縣地震的觸發和強烈振動,造成沿黃土塬
邊緣發生巨大的構造滑坡。據史料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陝
西地震。壬寅夜地震,聲如雷,山移數里,平地坼裂,水溢出,西
安、風翔、慶陽諸郡邑城皆陷沒,壓死者十萬。」潼關(舊城)附
近,地震時「山多崩斷,潼關道壅,河逆流,清三日」,滑坡曾經
堵塞黃河,造成堰塞湖而使河水逆流,可見滑坡規模之大。渭南
「縣東十五里原移路凸,城中人和街北,自縣治至西城陷丈余」。史
料中記載的就是現存的張岑滑坡。
(2)黃土崩塌:黃土的垂直節理發育,因而在黃土分布區河
谷兩側往往形成高達數十米至上百米的崖、坎地形,極易崩塌。這
種滑坡體規模雖小,但在7--8度區內分布面積大,當時當地居
民居住條件簡陋,多居住在黃土塬的窯洞,地震時,由於崖坡崩
塌、滑落而造成巨大傷亡。由地震誘發造成黃土崖崩、滑坡的有:
澄城、旭縣、抉風、崇信、平涼、慶陽、合水、寧縣、酈縣、永
和、聞喜、汜水、孟津、修武、武陟和平陸等地。這些地區大都
距震中區較遠,地震烈度雖然不太高,但人口傷亡極大。據史料
記載:慶陽所屬各縣「山崖崩覆,穴居之民死傷者眾以萬計」。平
涼「城中死者十餘人,而山居穴處死者數幹人」。山西永和縣地震
烈度在vI度以下,但卻有「穴居者多死」記載。滑坡是這次地震
震害的一個重要方面。
重破壞區內由於鬆散沉積物厚度大,地下水位高,在強震時
易產生裂縫,造成震害疊加。據史料記載,華縣地震時「起者卧
者皆失措,而垣屋無聲皆倒塌矣,忽又見西南天裂,閃閃有光,忽
又合之,而地皆在陷裂,裂之大者,水出火出,怪不可狀。人有
墜入水穴而復出者,有墜於水穴之下地復合,他日掘一丈余得之
者。原阜旋移,地面下盡(改)故跡。後計壓傷者數萬人」。
(明)李可久《華州志》卷一O,詳細地記載了地震時地裂縫的概
況以及人員傷亡情況,是不可多得的地震史料。順治《渭南縣
志》卷一六曾記載:「嘉靖乙卯季冬十二日子夜大震,聲如轟雷,
勢如簸盪,一時公私廬舍城垣盡圮。死者數萬人。地裂數十處,水
涌…。。」(明)張瀚《松窗夢語》卷五記載:「嘉靖乙卯冬地震渭
南、華州等處,余自出陝,經渭南縣,中街之南北皆陷下一二丈
許」。萬曆《華陽縣志》卷七記載,「民驚潰走,垣屋盡傾,知縣
陳希元等罹變,人畜壓死不可勝計,地裂水涌,人多墜於穴,自
乙卯至己末震漸方止,自古災傷無此慘也」。米登岳《華陽縣續
志》卷二記載,「地裂數丈,水涌數尺,殿宇為之傾倒,隆慶六年
三月曾重修」。這里的殿宇指華陽縣的龍王廟。眾多的歷史資料都
詳細地記載了地裂和地陷的情況,可見這次地震裂縫的規模之大,
是這次大地震震害的主要表現形式。
華縣大地震8度及8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汾渭河谷地
帶,由於第四紀沉積物厚度在數百米甚至上千米,河流下游地區
河曲發育地下水位高,強震活動不僅在地表產生裂縫,而且使較
淺含水層受震動產生液化效應,沿著裂縫形成噴水冒砂。(明)趙
時春《趙浚谷文集》卷八曾記載,「山多崩斷,潼關道壅,河逆流,
清三日,水從坼竇涌沙,沒麥敗田,圮屋覆灶」。萬曆《白水縣
志》卷四曾記載:「且走山裂石,涌水泛河,變異之大,』古今所未
有也」。歷史資料記載了耕作區農田被掩埋,從而在居住區由於砂
土液化,加重了建築物的破壞。因此,極震區內各類建築物幾乎
全部倒塌。所以說,砂土液化加重了該次大地震的災情。
(明)宗臣《宗子相文集》卷五中記載:「地顫山愁千萬里,奇
峰片片下沉水,黃河直上峰頭座,忽散人家室屋裡。往往屋上游
赤鯉,千門萬戶半作鬼,廣廈高宮盡成土,白日不聞父老哭」。形
象地描述了地震時水災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的凄涼悲慘境界。另
據史料記載,極震區的華陰縣在地震後「華山諸峪水北瀦沃野」。
萬曆《同官縣志》卷一O中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大飢,十二月十
二日夜地震有聲,同漆二河水漲,壞公私廬舍以百計」。嘉靖《耀
州志》卷三中記載:「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關中地大震,
河水漲,井泉水溢。人死者耀州三干餘人,同官二干五百餘人,富
平三萬餘人;三處壞公私廬舍以數萬計。始將軍山比寶鑒山高,是
後二山等高,他處陵谷變遷,人死者益多」。榮湯縣「平地水深三、
四尺」,「黃河水溢城下,漂沒禾稼」。周至縣「桑田變洪川」。都
造成程度不等的水災,使災情進一步擴大。
地下水系統的破壞,使極震區內多處井、泉乾涸,河流水位
下降。隆慶《華州志》卷二中記載:「風谷山山接秦嶺南來之脈,
突立一峰,山故有寺,寺有石泉養魚,嘉靖乙卯地震,水泉涸
廢」。雍正《渭南縣志》卷一五中記載:「縣東關北崖下,昔有稻
田數百畝,恆稔半且佳。蓋崖下有泉十餘,又間穿井,井只一丈,
可用桔槔取水溉田。嘉靖中余猶目睹甚盛,乙卯會地震,泉半湮
而桔槔亦廢。又常見瀧西湄人恆築堰作渠,自風門達之西關,北
至槐衙,計溉田可數十項,間亦作桔槔以濟旱涸,乃地震後亦盡
廢不理矣」。史料記載的地下水系統的破壞情況表明,井、泉乾涸
及地裂泉涌等都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加重了地震災情。
上述幾種情況是造成此次地震災害的主要因素。但是,還有
不少其他方面的致災因素:如:①震中區人口稠密,房屋抗震性
能較差;②地震發生在午夜時分,地震前又沒有明顯的地震前兆,
人們沒有絲毫的精神准備;⑧水災、火災、疾病等次生災害嚴重;
④社會治安混亂,謠言四起,災民惶惶不可終日;⑤當時的陝西
經常乾旱,發荒糧歉,人民飢餓,無居,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加
上人們有聽天由命的思想,缺少防震救災知識以及突發性地震事
件的應變能力。以上種種因素,使華縣地震造成了數以千萬計的
財產和數十萬人生命的代價,給人們留下了血的教訓,對今天人
們進行防震減災以極大的啟迪。比如,人們正是從這種慘痛的教
訓中總結出震時的自我保護方法。秦可大在《地震記》中記道:
「居民之家,當勉置合廂樓板,內豎壯木床榻」,以防不測之變;貧
寒之家,「力不辦者,可預擇空隙之處,審趨避可也」,並告誡人
們,「卒然聞變,不可疾出,應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翼完卵」,
「若為富厚之家,高牆深院,未必可以走出,即出,顧此失彼,反
道覆壓」。這些寶貴的經驗教訓至今仍不失為人們避震的有效措施

⑩ 1556年,陝西發生特大地震,致83萬人遇難,5年之後才緩解嗎

在我國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多難興邦",縱觀整個中國的發展進程就會發現,無論是在古代社會還是在現代社會中,中國的發展都是伴隨著許多災難的,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一次又一次的災難讓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雖然說在災難發生之後,中國社會的建設之路會因此受到一定的打擊,但實際上,正是因為這些災難的存在,中國的民族精神才得到了進一步的凝聚。

提到地震或許大家都不陌生,由於在中國境內有著地震帶的存在,因此,一些地方也經常會發生大型的地震。而在1556年時,我國的陝西地區就曾經發生過一次特大的地震,在這場地震結束之後,約有八十三萬人遇難,而此次地震為整個中國社會帶來的災難直到五年之後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緩解。那麼,這究竟是哪一場特大地震,在當時的中國境內,人們又是怎樣解決這次災難的呢?


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很多災難的發生都是我們不能避免的問題,而通過歷史上的很多災難,我們也能夠總結出一些應對災難的辦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之下,我們也擁有了更多能夠降低損失的辦法,或許在未來的日子中,我們也能夠找到一些避免災難發生的方法,到那個時候,人類社會的發展之路也將會變得更加順遂。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