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福建的地質災害

福建的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18 06:35:09

1. 福建南部沿海地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及孕災環境分析

施文耀

(福建省地質工程勘察院,福州350002)

摘要:本文通過對福建南部沿海地區的地質災害的現狀調查與分析,闡述該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特點,分析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因素,並從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地質環境條件、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三方面對區域孕災環境進行分析,提出地貌單元、地質單元的形態、結構、功能不同,區域氣候環境的特徵,對區域地質災害的形成產生明顯的影響。

關鍵詞:地質災害;特點;成災因素;孕災環境

地質災害是岩石圈表部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相互影響下,或地殼內部動力地質作用下,使地質環境產生變化,出現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和精神遭受損害的地質現象和事件,地質災害的孕育與發展受區域自然條件、區域地質環境條件、人類活動等的支配。

1 地質災害的現狀與區域特徵

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的程度的特徵,使得測區局部地區地質災害比較發育,目前已有資料表明測區主要的地質災害有4類,共206處,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其中崩塌95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46.12%;滑坡76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36.89%;泥石流2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0.97%;地面沉降33處,佔地質災害總數的16.02%。測區地質災害詳見附表,從地質災害的統計資料看,測區地質災害具有福建省地質災害的普遍特徵,即點多、面廣、規模小、頻率高、危害較大,受人類活動和降雨影響大[1]

2 地質災害的分布規模、特徵與成災因素

區內地質災害具有明顯的分布規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於測區中西、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帶,崩塌、滑坡多沿公路、房前屋後的人工開挖形成的高陡斜坡分布;地面沉降分布於沿海的沖海積平原中,也有少量分布於未壓實的鬆散素填土區;泥石流分布於丘陵溝尾斜坡地帶,各類地質災害又有其自身的特點與成災因素。

2.1 滑坡與崩塌

2.1.1 滑坡[2]

滑坡為斜坡變形破壞的一種形式,是指斜坡上岩土體在河流沖刷、降雨等因素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結構面(帶),整體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移的自然地質現象,滑坡體通常被分割成塊體,滑坡經滑移後處於相對穩定階段後,在降雨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有可能再次激活而滑動[3]

根據滑坡物質組成、滑體厚度,形成原因,規模對測區滑坡進行劃分統計,並對滑坡前斜坡坡度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分別見圖1和表1。

松動、粘性差、易崩解的土體易產生崩塌,節理裂隙發育的斜坡也易產生崩塌。測區土質崩塌中,全為殘積土型崩塌,且多為侵入岩類地區,主要由於侵入岩風化的殘積土粘土粒含量低,粘聚力差,含礫高,土質結構鬆散,易濕化崩解,在遭雨降水作用下,也就易產生崩塌。而節理裂隙發育給地下水的入滲,徑流提供了良好通道,加之破碎岩體塊體間的結合力差,降雨入滲作用下也就易誘發崩塌。

2.1.3.3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對斜坡產生滑坡的影響表現為強烈的改變岩土體的結構構造,使岩土體變形破碎,岩土體風化程度加大,在岩土體中形成良好的構造軟弱面,岩土體力學強度下降。構造運動也使斜坡坡度、坡形了產生變化,對斜坡變形破壞起間接作用。地質構造在斜坡岩土體中形成的軟弱結構面為滑坡產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一旦的外界因素觸發,斜坡極易沿構造的軟弱面產生滑移、崩落,形成滑坡、崩塌。測區76處滑坡中有8處與斷裂構造密切相關,占滑坡數的10.53%。

2.1.3.4 降雨

降雨是滑坡、崩塌的成災因素中最為敏感、最為積極的因素,幾乎所有的崩塌均與降雨密切相關。降雨通過改變斜坡岩土體的力學性質,降低抗變能力,改變斜坡岩土體的應力狀況的途經來誘發斜坡產生災害。在高強度降雨作用下,部分匯水條件較好的滑坡還有可能進一步轉化為滑坡—泥石流型的地質災害。

另外,滑坡的產生與降雨量密切相關,幾乎所有滑坡其產生均與降雨有關。大部分滑坡分布於多年均降雨量>1200mm的地區。資料顯示,過程降雨時大於100mm的地區可能誘發產生滑坡,但經過長期陰雨,土體基本飽和後,又經過程降雨量大於50mm,也可能產生滑坡,當過程降雨量超過200mm時,則會普遍產生滑坡災害現象。

2.1.3.5 人類工程活動

在區內滑坡中與人類工程活動有關的滑坡達64處佔85.53%。人類工程活動對斜坡的影響表現為切坡、填方等。切坡使斜坡的坡高和坡度產生改變,極大地改變了坡形,使原來處於應力相對平衡的斜坡失去支撐而臨空,斜坡應力平衡遭受破壞,坡高增大,斜坡內應力隨之呈線性增加,坡度變大,坡面附近張應力隨之增強。范圍隨之擴大,而坡腳應力集中帶的最大剪力也隨之增強,因此,隨著切坡坡度增大,坡高增大,斜坡變形產生滑坡的條件越充分,產生滑坡的機會也隨之增大。另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又使斜坡岩土體結構遭受擾動破壞,降低局部岩土體的強度,又為產生滑坡提供了條件。人類工程活動中又有不合理的堆填方,形成高陡斜坡,原本填方岩土體結構已遭受破壞,加之堆填成高陡斜坡,極易誘發產生滑坡。

人類工程活動是崩塌成災因素中較為積極的因素。人類工程活動表現為改變斜坡的外形,實際上是改變了斜坡的臨空狀況及應力場,強烈的切坡活動,使處於應力平衡的斜坡失去臨空支撐,形成臨空面,相應地斜坡應力均隨之改變。切坡坡度越陡,坡頂拉張力越強,在重力作用下也越能促進崩塌的產生,統計表明,由孕災環境為人類工程活動引起的崩塌達71.58%

測區調查表明,區內由爆破震動引起的崩塌僅3處,分布於採石場區域,主要由於爆破使部分岩土體開裂松動,其斜坡已開挖成陡坡懸崖狀,爆破產生的彈性波使松動岩土體產生附加應力,松動斜坡岩土體的結構,造成破裂面,反復作用造成累積,促使岩土體變形破壞而崩落。

2.2 地面沉降

區內地面沉降表現為在軟土區的建築物不均勻沉降。軟土區地面沉降分布於泉州、廈門、漳州沖海積平原區,共有32處。

由於組成軟土的粘土礦物為高嶺石、伊利石、綠泥石,其化學成分為SiO2、Al2O3、Fe2O3等。其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主要有以下特徵,天然含水量大(W>36%),呈軟塑-流塑狀,僅局部為可塑狀;孔隙比大(e>1),高液限(W1>45.9%),低滲透性,高飽和度,高壓縮性(a1-2>0.7MPa-1),強度低(fk=100kPa),抗剪強度低(C=2~4kPa,φ=0~14.5°)。大部分呈欠固結狀態,具有流變性和觸變性的特點。當建築基坑排水抽取地下水後,隨著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層有效應力增加,促使軟土固結而產生沉降。而建築物置於軟土區,土層中的附加應力大增,引起高壓縮性的軟土由於壓縮固結而產生沉降,測區軟土沉降多分布於全新統的海積軟土中,建築物常由於軟土不均勻壓縮固結而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致使建築物產生傾斜、開裂、破壞。

2.3 泥石流

區內目前僅發現有2處泥石流,其規模均很小,土方量<1.0萬m3,均為暴雨型、溝坡型泥石流。其實際模式為滑坡-泥石流。泥石流的物質組成以殘坡積粘性土為主,夾含少量的強風化岩體。物源區處於坡度30°~35°的凹形斜坡。泥石流的流通距離比較短促。物源區也沒有常年性溝谷水流,均為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泥石流。

區內泥石流物源區處於凹形斜坡,有利於地表水的匯積。地表匯水的沖蝕能力較強。物源區處於殘坡地層較厚,殘坡積土遇水易飽和,易崩解。而散體狀的強風化岩強度較低,這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質來源條件,兩處均由於長歷時高強度的降水引起。斜坡岩土體首先出現崩滑現象,而後崩滑體在地表水流的攜帶下向坡下方向流動而形成。兩處泥石流均處於人類活動微弱區域,對人類的影響不大。

3 區域孕災環境分析[4]

地質災害的分布、發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條件、地質環境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密切相關,測區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區,地處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地質環境條件較為復雜,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烈。由於地貌單元、地質單元的形態、結構、功能不同,區域氣候環境的特徵,導致測區孕災環境對區域災害的形成產生明顯的影響。

3.1 自然地理氣候條件

區內雖然均處於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濕潤氣候區,但測區地貌形態卻多種多樣,從濱海的平原、台地到中西北部的丘陵、山地,使得測區的降雨量分布不均。濱海平原、台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900~1100mm,而丘陵,山地的多年平均降雨量卻可達1500~1700mm,而沿海島嶼、半島處局部蒸發量與降雨量大致相當,並且測區地處太平洋沿岸,受熱帶暖濕氣流的影響,每年均會遭遇不同次數和強度的台風暴雨的影響,台風過程降雨量在200~350mm之間。充沛而分布不均的降雨量與短時間的台風暴雨的降雨量,強烈地促進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使測區岩石的風化過程加快,給地質災害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孕災條件。從測區前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析中,過程降雨量和暴雨對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影響異常明顯,幾乎所有的斜坡變形破壞均與降雨相關。這說明測區區域氣候環境條件是地質災害分布、產生與發展最為直接,最為敏感的影響因素。

3.2 地質環境條件

從地貌上看,區內沿海海岸附近,遭受海潮、風暴潮的影響,局部土質海岸蝕退明顯,如廈門島東海岸,而區內大部分地區為山地丘陵地帶,河谷沖溝發育,地形形態不一,地形坡度20°~40°不等,局部更陡,高程100~1000m,變化較大,有利的地形條件給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孕災環境。

從地質構造上看,區內處於閩東南濱海斷隆帶和閩東火山斷拗帶之間,整體處於間歇性上升地區,地質構造活躍,斷裂構造發育,深受長樂-南澳等活動斷裂構造影響,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岩石較為破碎;地震設防烈度為Ⅶ、Ⅷ度地區。地質構造的復雜性為測區地質災害的發育又提供了良好的孕災環境。

從地質條件上看,濱海地區的平原區分布廣泛和厚度不同的高壓縮性、低強度的軟土和飽和液化砂土,從而使這些區域易產生軟土沉降、震陷和飽和砂土液化現象。而台地、丘陵、山地卻分布有厚薄不一的殘坡積土以及各種母岩,地層岩性復雜,強度不一,復雜的岩土體條件又為地質災害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孕災環境,特別是測區丘陵台地殘坡積土層較為深厚,卻又深受降雨影響,使得測區地質災害較發育。

3.3 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測區為廈-漳-泉閩南金三角地區,區域經濟異常活躍,人口密度大,工程活動強烈,各級別的公路星羅密布,在測區范圍分布有泉廈高速公路、廈漳高速公路、漳詔高速公路、漳龍高速公路、鷹廈鐵路、漳泉鐵路、324國道以及九龍江引水、晉江引水工程、後石電廠、集杏海堤、高集海堤等。各重大工程、各種省道、縣道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改變程度較大。測區經濟活動強烈,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多在10000元以上。而且測區人口密度大,沿海地區人口密度800~1800人/km2,山區也有200~700人/km2。山區可利用土地少,造成人多地少的局面,進行房屋建設中迫使居民挖山切坡,從而形成大量的房屋高陡後邊坡。密集的人口分布,強烈的工程經濟活動,極大地改變了局部的地質環境,森林植被覆蓋率下降,局部水土流失加劇,地質災害頻繁發生,測區活躍而強烈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發育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孕災環境。

4 結束語

區內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幾種,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小、頻率高、危害較大、受人類活動和降雨影響大的普遍特徵。由於區內的區域地理位置,也就有測區地質災害的孕災環境。充沛的降水、台風影響強烈、不利的地形條件、地質構造的復雜性、復雜的岩土體條件、活躍而強烈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都在加劇著地質災害的發育。

參考文獻

[1]何永金.福建地質災害的特點、成因及其對策.福建地質,1995(4)

[2]晏同珍,楊順安,方雲.滑坡學.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3

[3]高天鈞,何永金.福建沿海及海域地質災害與防治.福建地質,2000(2)

[4]陳亞寧.新亞歐大陸橋新疆段環境地質研究.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and Formation Principle of Geologic Hazards in the Coast of Southern Fujian

Shi Wenyao

(Geolog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Faculty of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geologic hazards, the paper expatiates the characters of geologic hazards and analyses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from three aspects,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 geologic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geologic cell, the modal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physiognomy cell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limate clearl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geologic hazards.

Key words: Geologic hazards;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factors of geologic hazards; Environment of formation geologic hazards

2. 對福建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有哪四個

1、台風,沿海地區
2、泥石流,多山地丘陵
3、洪水,亞熱帶地區
4、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
5、滑坡,這個比較少。

3. 福建有什麼自然災害

台風、乾旱、暴雨、冰雹、雪等氣象災害
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
重大生物災害
這些都是屬於福建省的自然災害
另外,祝您身體健康「百害不侵」HAPPY
NEW(牛)YEAR!!!

4. 福建低山丘陵區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多發區,如圖示意該區域1990~2006年地質災害各月多年平

從柱狀圖分析月際分布特點,該區域地質災害各月都有發生;但夏季多,冬季內少;其中容6月份發生次數最多.其原因該區域地質災害受降水多少的影響,從該地氣候特點分析,6月受鋒面天氣的影響,降水多,易引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而7月,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降水少,導致地質災害發生次數減少.
得出結論語.
特點:各月都有地質災害發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對集中,其中6月份發生次數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發地質災害;7月,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少,地質災害發生次數減少.

5. 福建有哪些常見自然災害

台風、乾旱、暴雨、冰雹、雪等氣象災害
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
重大生物災害

6. 福建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甲級資質單位名單

福建煤炭工業基本建設有限公司,福建地礦建設集團公司。

7. 福建省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報告

福建省國土資源廳

「十一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地質環境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引導,以「防治地質災害,改善人居地質環境」為核心任務,緊緊圍繞國民經濟戰略布局、城鄉規劃、國土整治、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等經濟社會活動,先後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一百千萬」工程、廈門福州等沿海中心城市地質調查、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21個綜合改革試點小城鎮的綜合地質調查等工作,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廣義地質工作的通知》(閩政辦[201]19號),為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基礎地質服務。

一、災害地質

針對福建省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的特點,建立完善了危險性評估、應急預案、汛期值班、群測群防、險情巡查、監測預警、轉移避險、應急處置、災情速報、督辦治理、搬遷避讓等11項制度;努力夯實「兩基礎」,即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和防治規劃;持續構建「兩網路」,即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和應急響應網路;重點實施「一百千萬」工程,即建立了1個全省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及預警預報系統,治理了近20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完成了200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受威脅居民搬遷任務,基本實現近萬個村莊群測群防。

2010年,福建省南平、三明、龍岩、寧德等局部地區氣候極端異常,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異常嚴重,全省累計發生地質災害7022起。強降雨導致災情發生後,按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先後派出近50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小組近千人次,趕赴災區現場幫助指導防災救災工作。全年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38起,發送預警防災簡訊近10萬條;全系統投入防災人員1.8萬余名,對地質災害易發區開展監測、巡查。在有房屋受損的5000多起地質災害中,有人員傷亡的25起,占發生總數的0.4%,其他受地質災害威脅的20餘萬人因轉移避讓及時,免受地質災害傷害,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經受住了嚴峻考驗。

二、城市地質

2006年起,福建省對福州、廈門、泉州等中心城市開展綜合地質調查,查明區域岩土體、地質構造、地下水的三維空間分布,以及不同類型地質體的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資源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逐步建立城市地質信息資料庫與三維可視化數據管理服務系統,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建築適宜性評價、建設規劃、地質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提供了基礎地質服務。

目前,廈門城市地質三維模型已基本構建完成,地質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已初步建立;福州已收集到1900個項目的資料,鑽孔6萬余個,按設計開展野外調查,包括基礎地質、水文、工程、地質災害、垃圾處理場址、地熱等方面的工作,著手地質信息資料庫、地質信息系統建設,編制階段性成果;泉州已先期開展城市地質的可研報告編制工作。

三、水文地質

福建省降雨時空分布嚴重不均,夏秋多台風暴雨、冬春多乾旱,沿海海灣平原、紅土台地及島嶼半島地區為水資源缺乏—嚴重缺乏區。據資料統計,全省近187萬人飲水困難,主要分布於寧德市的福鼎、霞浦、羅源、蕉城,福州市的連江、長樂、福清、平潭,莆田市秀嶼、涵江、城廂,泉州市的惠安、晉江、石獅、南安,廈門市的同安區、翔安、集美、海滄,漳州市的漳浦、龍海、雲霄、詔安、東山等沿海地區。

針對現狀,福建省重點開展缺水地區的找水、應急水源地調查等工作,查找水質潔凈、供應穩定的地下水源地和城市周邊應急水源地;同時,充分利用蓄水構造,探索開展平潭、東山、三都等島嶼、半島地區地下水庫建設,為缺水地區的島嶼、半島的開發提供可資利用的地下水資源。

目前,廈門應急水源地調查項目已查明地下應急水源地8個,可提供第四系類鬆散岩類孔隙水1417.1米3/日,基岩孔隙水5204.45米3/日。平潭島水文地質調查項目,鑽探發現平原、蘆洋、蘇澳場古風化殼頂面存在礫卵石含水層,在七里埔打出了日出水量約2000噸的水文鑽孔。在漳州古雷港經濟開發區,結合地方抗旱工作布設4個供水井,單孔出水量達150噸/日,為地方生產解決燃眉之急。

四、環境地質

2002年起,福建省開展了「沿海經濟帶生態地球化學調查」,獲得了福建陸域58813平方千米范圍內表層土壤、深層土壤和6562平方千米范圍內淺海底積物的54種元素指標以及陸域38300平方千米范圍內地下水、地表水的21項指標含量,為該區基礎地質研究、國土資源潛力評價、土地規劃利用與管護、農業區劃、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病防治等提供了系統科學的土壤、水、氣、生物等環境地質現狀資料。利用該項調查成果進行的土地質量評估表明,福建沿海地區土地以優良級為主,佔79.57%;良好等級佔17.81%;其餘2.62%為中等等級。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保護方面,福建省加大了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編制印發《福建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福建省廢棄礦井治理規劃》,重點治理一批重點廢棄礦山。通過實施保證金制度和停止辦理采礦登記手續等措施,礦山業主地質環境保護意識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近3000個礦山完成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方案》的編制審核工作,全省共收取保證金8.68億元。同時,「十一五」以來,全省投入資金1.6億元,通過實施尤溪梅仙鉛鋅礦區地質環境治理等46個治理項目,解決了一大批重點廢棄礦區由於計劃經濟年代礦業開發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問題,促進了社會和諧。

五、工程地質

隨著海西建設戰略的深入推進,福建省進入了跨越式發展期。「十二五」期間,高速公路建設方面,福建省規劃實現「三縱八橫三環三十三聯」,總里程約6100千米;鐵路建設方面,將以「一縱二橫」快速線路為骨架,形成「二縱三橫」總體格局,到2020年,全省鐵路網總規模將達到3200千米;在新經濟增長區建設方面,福建省規劃了平潭綜合實驗區、環三都澳等10大新經濟增長區域,上馬大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關重點項目要達到科學決策、合理規劃、安全施工、長期運營的目標,需要超前開展工程地質綜合評價。因此,在工程地質方面,著重查明擬建設場區的工程地質條件,評估場區項目建設適宜性,提出工程施工中和運營後可能出現的地質問題及其防治措施。具體而言,針對重點區域,開展了1:5萬綜合地質勘查;針對重點項目,開展了1:1萬水工環地質綜合評價,數百個重點項目根據調查評價成果,優化了選址,增強了自然災害的抗擊能力。

2010年,對21個綜合改革試點小城鎮開展了地質環境綜合承載能力調查評價,鑽探1500餘米,遙感解譯764平方千米,查明了試點城鎮規劃區的地質構造、岩土體特徵等地質環境背景,城建規劃、環保等部門據此調整了部分功能分區和部分項目布局,受到高度認可(圖1)。

圖1 2010年度福建省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小城鎮地質調查成果

六、農業地質

福建省耕地資源十分緊缺,佔全國1.3%的耕地要養活佔全國2.6%的人口,因此需要深入挖掘耕地糧食生產潛力,提高耕地可持續利用能力。在農業地質方面,一是開展了建甌、浦城、寧化等重點農業生產區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及評估;二是對福建省「名、特、優」農產品不同地質背景與地球化學元素的關系,以及其最佳生態地質環境和增產途徑進行了調查研究;三是開展了農業污染嚴重區的農業環境地質調查,研究農業生產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以及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對農產品的影響,並提出對策。

七、旅遊地質

福建省在漫長的地質歷程中,幾經滄桑,發展形成如今山巒起伏、溪河縱橫、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的生態環境和地貌景觀。《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明確,福建省要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十一五」以來,通過實施地質遺跡調查及保護項目,福建省地質遺跡的旅遊潛力得到合理挖掘,地質遺跡得到有效保護。全省已完成揭碑開園的世界地質公園2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地質公園總面積佔全省面積的1.53%,直接或間接解決了近20萬人的就業,為當地帶來直接或間接收入近50億元。

八、地熱、地溫能

福建省是溫泉出露較多的省份之一,據資料統計,全省現有溫泉188處,總流量約1436升/秒,總水熱熱流值約為5.11萬千卡/秒,約相當於每年23萬噸標准煤。根據目前探采技術水平,以2000米深度計,全省地熱資源估算為53160×1020焦耳,相當於18143億噸標准煤,其中具有經濟意義的水熱區域的地熱資源相當於115億噸標准煤,可開發潛力巨大。

「十一五」以來,福建省重點開展福州大都市區、廈漳泉大都市區和閩西南地區地下熱水調查,挖掘可開采潛力。在廈漳泉地區,收集了工作區自然、經濟地理、水文氣象資料及54處溫泉點歷史基本資料,完成了30餘個溫泉點的踏勘,30幅1:1萬地質底圖透繪、基本完成了前人調查資料的收集工作,並完成了雲霄、詔安、漳浦、薌城等縣市10個溫泉點的基礎調查工作,完成了上湯、南蔗溫泉可行性調查實施方案及雲霄縣火田鎮溫泉調查報告的編寫。在廈門篔簹湖地區圈定了地熱相對高溫區,並打出了日出水量達2500餘立方米、水溫39℃的地熱孔。在福州大都市區,主要開展連江縣安後—苗圃、南嶼陽岐尾、公園道一號至金山公園一帶的地表調查與部分樣品採取測試。在閩西南地區,發現地熱異常區55處,已收集資料有23處,組織3個調查小組對工作區內地熱異常區進行調查、測溫和取樣。

九、海洋地質

福建省擁有13.6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3300餘千米的海岸線,開展海洋地質工作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在海洋地質方面,一是開展了海洋區域地質調查試點,調查重大工程建設區海底地形、地貌、底質、地層、構造、岩漿岩、活動斷層、地球物理場等特徵;二是開展了重點海岸帶濱海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調查海岸帶岸線變遷、海水入侵、沖淤變化規律、地質災害、工程地質等基礎地質環境條件,評價了海岸帶大型建設項目地面地下立體開發地質環境適宜性,研究海岸帶區域地質環境演化及系統協調性;三是逐步開展了無居民海島地質、地貌、地球化學調查,為無居民海島的開發利用提供基礎地質資料。

8. 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福建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為福建省國土資源廳直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編制50人,現有在編人員44人,其中專業人員27人(高級工程師8人、工程師15人、助理工程師4人),其他人員17人。監測中心設主任、副主任、總工程師各一名,職能科室4個:綜合科、地質災害防治科、地下水監測科、礦山地質環境科(未成立),下屬監測站7個:福州、漳州、龍岩、三明、莆田、東山、連城(見表)。

福建省地質災害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二)地下水監測方面

1.1984年以來,每年均提交各監測區的年度《地下水(熱水)動態監測報告》、《地下水(熱水)水情通報》、《地下水水情預報》、《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年報》、《地下水環境監測年度報告》、《地下水(熱水)動態監測資料庫》,並編纂出版《福建省地下水動態監測年鑒》。

2.福州地熱由於過量開采,造成局部地段地面沉降,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利用多年監測資料,為政府及主管部門提出了限制開采井數、合理布設開采井、嚴格控制開采量等措施,減緩了下降趨勢。

3.永安盆地水源地由於大量開采地下岩溶水,造成水源地水位下降,形成了區域性降落漏斗,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利用監測資料和研究成果,向主管部門提出合理開采建議,使地面塌陷得到有效控制。

4.通過多年監測,發現連城北團盆地地下岩溶水水質有污染惡化的趨勢,分析認為與建於地下水補給區的垃圾場有關,及時向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建議遷移垃圾場,解除了污染隱患,使地下水水質恢復到了正常標准。

5.2002年重新編制了《福建省水資源評價》報告。

6.2007年通過水質檢測,發現龍岩盆地部分地下水氰化物檢出率出現異常。為此,經過分析研究,編寫了《龍岩盆地地下水氰化物檢出率出現異常》專報,報送龍岩市政府及有關部門。

9. 對福建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有

提供個思路吧:抄 1、台風,每年台風都會對福建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損失。 2、地質災害,因福建多山,大雨後山體容易出現滑坡等。
提供個思路吧: 1、台風,每年台風都會對福建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損失。 2、地質災害,因福建多山,大雨後山體容易出現滑坡等。

10. 2019年福建省福安市地質災害須要整村搬遷

牆坪村土復地面積5476畝、計生人口518人,戶制籍人口449人,常住人口134人,從業人數170人,村民小組3個,下轄牆坪、奶宮、高山(畲族)等自然村。牆坪村民多姓氏「謝」、下村姓氏「游」、奶宮姓氏「朱」、高山畲族姓氏「蘭」。牆坪主村是福安市政府指定的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整體搬遷村。六十年代以來,曾多次發生滑坡險情。每年台風季節,都成為我鎮重點防範村。由福安市政府有關部門掛鉤幫扶新建的移民安置點「橋洋新村」,是村委會所在地。奶宮自然村有茶廠1家、衛生所1個。耕地481畝、茶園394畝、林地2565畝(其中風景區規劃林地802畝)、年化肥用量60噸、農葯用量0、21噸、南山黃羊養殖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