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的地震災害和地質災害

中國的地震災害和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21 17:53:53

Ⅰ 地震災度與中國地震災害分區

在度量地震造成的直接破壞時,可以用災度概念加以衡量。一次地震的災度是指該次地震造成的經濟和人員的損失值。「災度」即是評估地震災害中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尺度。

(一)地震災度的概念及災度的等級

地震災度(Z°)由經濟損失(J)和人口死亡(R)雙指標表示,如中國地震災度等級劃分(表2-1)。

表2-1 中國地震災度等級劃分表

(二)中國地震災害分區

1.華北地震區

該區震級上限8.0~8.5級,發生過M≥6級地震的相對集中點域35個,歷史上綜合烈度等震線≥Ⅶ度分布區佔全區的80%,≥Ⅶ度高烈度區基本連片,強震復發周期間隔300~7000a,地震烈度衰減很慢。同時,華北是全國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最高的大區,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43個,佔全國的38.7%。綜合起來成為一個區域性的高烈度區,也是潛在的高災度區。

2.川滇地震區

該區震級上限 7.5~8.0級,強震頻度高,復發間隔 100~2000a,M≥6級的集中點 32個,烈度Ⅶ度區幾乎廣布全區,但Ⅷ度及其以上烈度區比較分散,相對集中成帶或幾個點域,同時地震烈度衰減很快。另一方面,本區人口密度中等,50萬人口以上城市8個,佔全國的7.2%;而本區經濟密度總體較低,呈點域性集中。如2008年的汶川8級地震與2013年的雅安7級地震等都與龍門山斷裂帶有關。

3.江淮(長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地震區

該區也是人口和經濟的高密度區。區域最高震級不及7級,發生過6級地震的點域12個。這是一個中強地震廣布的震區,但可能遭受的高烈度范圍很窄。

4.西北地震區

該區震級上限8.0~8.5級,強震頻度高,M≥6級的集中點域25個,Ⅷ度以上烈度區以某些點域為主,Ⅶ度區廣布。本區的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很低,50萬人口以上城市4個。本區潛在地震災度較低。

Ⅱ 中國有什麼地震災害

中國各地有什麼地震災害:
中國位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版板塊交界處,權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頻繁。
分布:一帶四區:一帶:東經105度線穿過地帶;四區:華北、台灣、新疆、西南

以下來自網路: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大地構造位置決定,地震頻繁震災嚴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Ⅲ 全球和中國嚴重地質災害頻發的地區有哪些

廣義的地質災害,包括有地震、海嘯、火山、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等等.
口語中回所講的地質災答害,一般意義上,指的是泥石流、山體塌方、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
我國的西、南部山區,特別是川陝、川滇、川藏等地區,由於山體高大,岩層風化劇烈,雨季降水比較大,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東部的河流三角洲等地方,由於地下水變動和人工干擾等因素,容易發生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另外,在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地區,由於地下水位受采礦干擾等因素,也是容易發生地面塌陷等災害的地區.
全球來說,受地殼運動和板塊擠壓作用的地區,地震、火山等災害比較容易發生.

中國地質災害

中國地質災害

我國地質災害可劃分為10大類31種:

1、地震: 天然地震、誘發地震

2、岩土位移: 崩塌、滑坡、泥石流

3、地面變形: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

4、土地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鹽鹼(漬)化、冷浸田

5、海洋(岸)動力災害:海面上升、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港口淤積

6、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坑道突水、煤層自燃、瓦斯突出和爆炸、岩爆

7、特殊岩土災害: 濕陷性黃土、膨脹土、淤泥質軟土、凍土、紅土

8、水土環境異常: 地方病

9、地下水變異: 地下水位升降、水質污染

10、河湖(水庫)災害: 淤積、塌岸、滲漏

(一)地震

1、分布發育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在我國境內(包括台灣及臨近海域)發生大於或等於8級的巨大地震共9次;發生大於或等於7級的地震約80次,其中1949~1990年發生了52次。

我國的構造地震分布非常廣泛,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餘各省都有6級以上地震發生。水庫誘發地震自60年代以來,目前至少以在11個省的15座水庫發生,其特點是與水庫蓄水有明顯關系。

地震在我國大陸地區具明顯的西強東弱、西多東少的發育分布規律。如本世紀以來發生的9次大於或等於8級大地震,除2次8級發生於台灣臨近海域外,其餘均發生於西部省份。我國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地區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東部地區除了台灣外,Ⅶ度以上地區的面積相時少得多。

地震在空間分布上表現了不均一性,往往呈帶狀分布。近100年發生的地震表明,地震基本上是圍繞這26條活動斷裂系發生的。我國地震活動的周期性和重復性呈現出成群分布,活躍高潮與低潮相互交替的活動格局。東部一個周期長約300年左右,西部為100~200年左右,台灣為幾十年。

2、危害狀況
地震災害以突然、隱蔽為特點,一旦成災,極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1901~1980年間,我國地震共死亡61萬人,其中死亡人數在千人以上的地震即達31次。1949年以來,地震就造成死亡27.4萬人,傷殘76.5萬人,居群災之首,同時地震還造成倒房60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數百億元。我國的地震活動,不但頻次高,強度大,而且城市受災率高。據統計,全國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的面積達312萬km2,全國70%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於烈度為Ⅶ度或高於Ⅶ度的高地震烈度區內,特別是一批重要的城市如北京、天津、西安、太原、蘭州、呼和浩特、昆明、烏魯木齊、銀川、拉薩、汕頭都位於基本烈度為Ⅷ度的高烈度地震區內。

地震不但可以直接摧毀城鎮工程設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可以引發滑坡、崩塌、火災等其它災害,加重了地震災害的損失。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1、發育分布基本情況
全國共發育有特大型崩塌51處、滑坡140處、泥石流149處;較大型崩塌2984處以上、滑坡2212處以上。泥石流2277處以上。

從總體看,我國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諸省區長期處於地殼上隆過程之中,地震活動頻繁、地形切割劇烈、地質構造復雜、岩土體支離破碎,再加上西南地區降水量和強度較大、西北地區植被極不發育,因而崩滑流發育強烈,如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其它地區新構造運動一般相對較弱,其中華北、東北地區的降水量相對較小,中南、華東大部分地區植被發育較好,因此,這些地區的崩滑流發育強度一般不及西部地區。崩滑流災害危害較大的省區有:四川、雲南、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湖北、遼寧、北京、河北、江西和福建等。

在地域上,可基本上劃分為15個多發區,它們是:(1)橫斷山區、(2)黃土高原地區、(3)川北陝南地區、(4)川西北龍門山地區、(5)金沙江中下游地區、(6)川滇交界地區、(7)漢江安康~白河地區、(8)川東大巴山地區、(9)三峽地區ⅲ(10)黔西六盤水地區、(11)湘西地區、(12)贛西北地區、(13)贛東北上饒地區、(14)北京北郊懷柔-密雲地區、(15)遼東岫岩-鳳城地區。

2、主要危害
近十年來,全國由於崩滑流造成的人員死亡已近萬人,平均每年達928.15人。全國有 400 多個市、縣、區、鎮受到崩滑流的嚴重侵害, 其中頻受滑坡、崩塌侵擾的市、鎮60餘座,頻受泥石流侵攏的市、鎮50餘座。較為嚴重的有重慶、攀枝花、蘭州、東川、安寧河谷等。全國幾條山區干線鐵路如寶成線、成昆線、寶蘭線都受到了崩滑流的嚴重危害。

Ⅳ 中國地震災害地理分布

原因:中國位於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回帶和地中海答-喜馬拉雅地震帶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頻繁.
分布:一帶四區:一帶:東經105度線穿過地帶;四區:華北、台灣、新疆、西南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大地構造位置決定,地震頻繁震災嚴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Ⅵ 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全面)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它們是:1. 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2. 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4.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6.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7.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8.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9.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10.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11.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地下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與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質構造格局和新構造運動的強度與方式,岩土體工程地質類型、水文地質條件等)、氣象水文及植被條件,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及其強度等有著極為密切關系。 中國地處環太平洋構造帶和喜瑪拉雅構造帶聚匯部位,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和印度板塊向北對亞洲板塊的碰撞使中國大陸承受著最主要的地球動力作用。在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的碰撞邊界上產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瑪拉雅山脈,並使青藏高原受壓隆起,東部因太平洋板塊俯沖造成了華北、東北地殼向東拉張,形成華北和松遼沉降大平原。這兩種活動構造帶匯聚和西升東降的地勢反差,不僅形成了中國大地構造和地形的基本輪廓,同時也是形成我國地質災害種類繁多的根本原因。 東西向構造與北北東向構造的交叉,使中國在大地構造和地形(主要表現在山脈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區特點,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的區域空間分布同樣具有東西分區、南北分帶、亞帶成網的特點。 從西向東,大體可以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雪峰山為界分為三大區。西區為高原山地,海拔高,切割深度大,地殼變動強烈,構造、地層復雜,氣候乾燥,風化強烈,岩石破碎,因而主要發育有地震、凍融、泥石流、沙漠化等地質災害。中區為高原、平原過渡地帶,地形陡峻,切割劇烈(相對切割深度為巨大),地層復雜,風化嚴重,活動斷裂發育,因而主要發育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面變形、黃土濕陷、礦井災害等地質災害。東區為平原及海岸和大陸架,地形起伏不大,氣候潮濕且降雨量豐富,主要發育地震、地面變形、崩、滑、流、河湖災害、海岸災害、鹽鹼(漬)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 從北向南,陰山~天山、昆侖~秦嶺、南嶺等巨大山系橫貫中國大陸,沿這些山系,崩、滑、流、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嚴重。它們的相間地帶(大河流域),土地沙化、鹽鹼化、黃土濕陷及水土流失、地面變形及崩、滑、流、岩溶塌陷等地質災害嚴重。 在新構造運動相對活躍的東南、西南及青藏高原地區,地震以及與之相關的地質災害較為明顯。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部,瀕臨太平洋,季風氣候顯著,具有較明顯的緯度和經度分帶特徵,加上疆域遼闊。地形復雜,具有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因此如暴雨、洪水、乾旱、冰雹、霜凍及溫差等許多不良氣候因素常常成為多種多樣的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在西北、華北和東北部分地區,氣候乾旱少雨,年內溫差懸殊,風蝕作用劇烈,土地沙漠、沙漠化、風沙化、土地凍融等災害發育嚴重。而在溫暖濕潤的東部、南部地區,尤其在西南山區,降雨多且集中,崩、滑、流災害頻繁發生。在東部平原地區,土地鹽漬化、沼澤化,冷浸田等地質災害廣泛分布。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幾千年來的人文活動,歷史上連綿不斷的戰亂,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過速增長,對自然的索取也不斷加重,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也愈來愈強烈。不合理的人類經濟工程活動也使得地質災害的發育日趨加劇。在東、中部地區,由於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規模開采礦產資源(包括油氣資源),導致地下水資源平衡條件破壞和岩土構造應力狀態發生變化,誘發並加劇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鹽漬、沼澤化、崩、滑、流、礦山災害等地質災害的發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區,由於超量開發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資源,加速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災害的發展,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也隨之增多。 在所有的地質災害中,除地震災害外,崩、滑、流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其以分布廣、災發性和破壞性強,具有隱蔽性及容易鏈狀成災為特點,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另外,土地沙(漠)化、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等緩變型地質災害發展迅速,危害愈來愈大,成為令人擔憂的地質災害。 從「成災」的角度看,中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即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到沿海地質災害趨於嚴重。這是因為雖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東部和南部地區,人類活動頻繁而又劇烈,區內人口稠密,城鎮及大型工礦企業、骨幹工程密布,因而,一方面,一旦發生地質災害則損失慘重,另一方面,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加劇了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而西部北部地區,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程度低,所以危害和破壞程度相對較低。調查表明,凡是人口密集,工業發達地區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正由自然動力型向人為動力型發展,由點狀向帶狀、樹枝狀、片狀發展。 近來,各種地質災害對我國危害程度日益加重,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等,2000),近年來由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每年造成的損失上百億元,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造成的損失每年達200億元,岩溶塌陷和地下采空造成的損失超過5億元,抽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已在全國平原區的46個城市發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值得提出的是,我國的經濟建設活動正在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深入展開,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起步。一旦大規模經濟開發,也必然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也就是要處理好「發展經濟與保護地質環境」的關系。

Ⅶ 請問中國歷史上都發生過哪些著名的地震災害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連續發生多次6、7級地震。首次地震發生於邢台地區隆堯縣以東,震級為6.8級,此後,又發生5次6級地震,以22日發生於寧晉縣東南的7.2級地震為最大。由於災區土質鬆散,地下水位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響,地震造成破壞損失嚴重,破壞范圍大。6.8級地震波及142個縣市,7.2級地震破壞范圍包括136個縣市。有感范圍北到內蒙多倫,東到煙台,南到南京,西到銅川等廣大地區。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傷,破壞房屋400餘萬間,損壞橋梁86座。災區共發生事故性火災115起,燒死16人,燒傷26人,燒毀簡易房153間。邢台西部山區和井陘、武安一帶發生山崩300餘處,山崩飛石引起火災22起,燒山80公頃。地裂縫、冒沙、冒水現象普遍,斷續延長幾十米至數公里。地裂最寬達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陽河上幾座橋遭嚴重破壞。艾辛庄大橋橋面向南移動,與橋墩錯開1.8米,致使交通中斷。地震影響區域廣。天津市和琢縣有發電機掉閘,造成短暫停電現象。石家莊以西和山西昔陽等地破壞程度也較高。國務院非常重視邢台地震,即令當地駐軍趕赴災區進行搶救。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災區,派出醫療隊,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災物資。周恩來總理3月9日冒著地震危險到震區隆堯縣聽取災情匯報和救災情況,慰問災區人民。震後進駐災區的醫療隊達到94支,醫務人員達到7115人。
雲南大關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關發生7.1級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強烈震感。有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餘人受傷;損壞房屋6.6萬余間,其中倒塌2.8萬余間,房屋破壞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極震區內木結構房屋的木構架無破壞,而土、石牆多倒塌,土擱梁房和毛石砌築石擱梁房,大多數坍塌或倒平。地震還造成山坡崩滑與地裂縫,毀壞道路,農田、水渠、埋沒村舍。最大規模滑坡的前緣沖抵小河對岸,形成高約30米的堤壩,堵水成湖。
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占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地震造成城鎮房倒塌及破壞約5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長約5.5公里,裂縫帶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53.1%。震後,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後兩天供水修復;2月7月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群眾在「三防」簡易房歡渡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雲南龍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發生在20時23分18秒,震級為7.3級,第二次發生在22時0分23秒,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記錄到3級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級19次,6.2級、7.3級及7.4級各一次。這次地震使雲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龍陵地震經歷了中期和短臨預報的過程,並在震前採取了相應的防震措施。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地震破壞范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范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地震發生在深夜,市區80%的人來不及反應,被埋在瓦礫之下。極震區包括京山鐵路南北兩側的47平方公里。區內所有的建築物均幾乎都盪然無存。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區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毀壞公產房屋1479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到54億元。全市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全部破壞,所有工礦全部停產,所有醫院和醫療設施全部破壞。地震時行駛的7列客貨車和油罐車脫軌。薊運河、灤河上的兩座大型公路橋梁塌落,切斷了唐山與天津和關外的公路交通。市區供水管網和水廠建築物、構造物、水源井破壞嚴重。開灤煤礦的地面建築物和構築物倒塌或嚴重破壞,井下生產中斷,近萬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鋼鐵公司破壞嚴重,被迫停產,鋼水、鐵水凝鑄在爐膛內。三座大型水庫和兩座中型水庫的大壩滑塌開裂,防浪牆倒塌。410座小型水庫中的240座震壞。6萬眼機井淤沙,井管錯斷,占總數的67%。沙壓耕地3.3萬多公頃,鹹水淹地4.7萬公頃。毀壞農業機具5.5萬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萬頭,豬44.2萬多頭。唐山市及附近重災縣環境衛生急劇惡化,腸道傳染病患病尤為突出。震後,黨中央和國務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解放軍和全國各地的救援隊伍、物資源源不斷地雲集唐山,展開了規模空前的緊張的救災工作,及時控制了災情,減少了傷亡。市區被埋壓的60萬人中有30萬人自救脫險。解放軍各部隊出動近15萬人。唐山機場一天起降飛機達390架次。京津唐電網3000多人組成電力搶修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鐵路系統的2萬多名醫務人員,組成近300個醫療隊、防疫隊。空運重傷員到外省市治療,共動用飛機474架次,直升機90架次;共開出159個衛生專列。各級政府及時解決了群眾喝水、吃飯、穿衣問題。重建家園工作1976年底著手准備,1978年開始,10年後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唐山出現在中國大地。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地震。地震屬震群型,主震之後又發生22日6.7級地震和23日7.2級地震。這次地震有感范圍較大,西至甘肅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東至長沙,最大半徑1150公里。震後連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農田、道路、河床等破壞嚴重,通訊中斷。耕地被毀十幾萬公頃,糧食損失達500萬公斤,牲畜死亡2000餘頭。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加之震前已有預報,採取了人員撤離的措施,因此,人員傷亡僅為800餘人,其中輕傷600餘人。多數是由震後泥石流、山崩、滾石等次生災害所致。四川省各級政府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災指揮部,要求各部門做好各方面准備。地震發生後成都市及附近地區群眾,由於受唐山地震的影響,產生了嚴重的恐震心理,從而出現了驚慌、外逃、外遷、跳樓現象,給社會生活帶來影響。同時地震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加劇了社會不安定狀況,造成學校停課,商店停業,廠礦停產現象。
河北尚義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尚義以東地區發生6.2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當年中國大陸地區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災區涉及張北、尚義、萬全和康定縣的19個鄉鎮,災區人口近17萬。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其中重傷362人,傷亡人數佔全國當年總數的83.9%。由於當地居民房屋的結構和選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築質量和抗震性能不強,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經危險,因此,房屋破損較為嚴重,破壞面積達到650多萬平方米,其中完全毀壞175.4萬平方米。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94億元,占當年總數的44.6%。與該縣相鄰的山西大同高天鎮縣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達到587.9萬元。震後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災款項8.36億元。

Ⅷ 中國地震災害分布規律

原因:中國位來於亞源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頻繁.
分布:一帶四區:一帶:東經105度線穿過地帶;四區:華北、台灣、新疆、西南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大地構造位置決定,地震頻繁震災嚴重.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23條地震帶上.

Ⅸ 為什麼說中國是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我國地處世界上兩個最大地震集中發生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在我國發專生的地震又多又屬強,其絕大多數又是發生在大陸的淺源地震,震源大都在20千米以內。 我國大陸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但20世紀有三分之一的路上破壞性地震發生在我國,死亡人數約60萬,佔全世界同期因地震死亡人數的一半左右。20世紀死亡20萬人以上的大地震全球共兩次,都發生在中國,一次是1920年寧夏海原 8.5級大地震,死亡23萬餘人;另一次是1976年河北唐山7.8級地震,死亡24萬餘人,
21世紀我國又發生汶川大地震,8.0級 。

Ⅹ 中國主要有哪些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自然和人為的作用,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災害性事件。

在我國,主要版的地質災害包括地權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縫、土地沙漠化、火山爆發等,其中除了地震、火山爆發、龍卷風、台風等災害外,其他大多數地質現象都是由人為因素引發的。

其中,崩塌、水土流失及火山爆發是主要地質災害。

據統計,我國因地質災害,不包括地震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5至1/4。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及時採取防範和治理措施,是減少損失的主要途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