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今日地質災害預警

今日地質災害預警

發布時間: 2021-01-21 13:36:35

㈠ 我國氣象災害等級分為幾級各表示什麼程度的災害

1、Ⅰ級預警:特別重大(紅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或者多省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極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5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5級。

2、Ⅱ級預警:重大(橘黃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特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4級、森林(草原)火險等級達4級。

3、Ⅲ級預警:較大(黃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3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3級。

4、Ⅳ級預警:一般(藍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較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2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2級。

(1)今日地質災害預警擴展閱讀

預警信號由名稱、圖標、標准和防禦指南組成,分為台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

預警信號的級別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同時以中英文標識。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禦指南。

隨著時代發展,氣象預警的級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由原來的3種增加到10種,為人們所熟悉的黑色台風預警信號將退出歷史舞台。災害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新版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總體上分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個等級(Ⅳ、Ⅲ、Ⅱ、Ⅰ級),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同時以中英文標識,與國家的所有應急處置等級和顏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風、暴雨、寒冷3種預警信號的黑色預警信號將成為歷史,統一以紅色為最高等級,由原來的「白、綠、黃、紅、黑」改為現在的「白、藍、黃、橙、紅」;暴雨預警信號和寒冷預警信號原規定按「黃、紅、黑」來分等級十種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㈡ 黃色預警是什麼意思

黃色預警是代表較重的台風、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雨大風、大風、沙塵暴、冰雹、雪災、道路積冰等十一類災害。

一、暴雨黃色預警信號量定級別

6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已達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經造成影響且降雨可能持續。

二、劃分標准

1、暴雨(torrential rain)是降水強度很大的雨。雨勢傾盆。一般指每小時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連續12小時降雨量30毫米以上,或連續24小時降雨量50毫米以上的降水。

2、中國氣象上規定,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暴雨」100~200毫米以下為「大暴雨」;200 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

由於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准也有所不同。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於一些地勢低窪、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洩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

3、世界上最大的暴雨出現在南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24小時降水量為1870毫米。中國最大暴雨出現在台灣省新寮,24小時降水量為1672毫米,均是熱帶氣旋活動引起的。

中國是多暴雨國家之一,幾乎各省(市、區)均有出現。主要集中在下半年。暴雨日數的地域分布呈明顯的南方多,北方少;沿海多,內陸少;迎風坡側多,背風坡側少的特徵。

台灣山地的年暴雨日達16天以上,華南沿海的東興、陽江、汕尾及江淮流域一些地區在10天以上,而西北地區平均每年不到1天。

三、預防措施

1、地勢低窪的居民住宅區,可因地制宜採取「小包圍」措施,如砌圍牆、大門口放置擋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將垃圾、雜物等丟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時積水成災。

3、底層居民家中的電器插座、開關等應移裝在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觸電傷人。

4、在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準隨意傾倒垃圾及廢棄物,以防淤塞。

6、注意房屋漏雨情況。

(2)今日地質災害預警擴展閱讀:

暴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在大陸,紅色暴雨預警信號為最高級;在香港,有三級,黑色暴雨預警信號為最高級,表示在剛過去的3小時內本地部分地區降雨量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雨勢可能持續。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國預警信號發布、解除與傳播的管理工作。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預警信號發布、解除與傳播的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做好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的有關工作。

發布暴雨預警信號有助於提高預警,減少人們生命財產損失等。

㈢ 廣東廣州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腳本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廣州市蘿崗區人民政府

(2011年9月)

預備(約20分鍾)

演練時間:2011年9月15日16:20—18:20。

16:00—16:10,演練隊伍在觀摩台前按各自指定位置集合。

16:10—16:20,播放迎賓曲,工作人員引領觀摩領導在觀摩台就座。

序幕(約20分鍾)

16:20—16:40

屏幕顯示:歡迎各位領導蒞臨指導!(背景為蘿崗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全景)

解說員(男):尊敬的各位領導!

解說員(女):各位來賓!

解說員(合):大家好!

解說員(男):這里是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精神,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由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廣州市蘿崗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廣東廣州2011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將在這里隆重舉行。

解說員(女):蒞臨今天演練現場的主要領導有: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張超群副巡視員,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韓小平紀委書記、劉仲國副局長,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蘿崗區人民政府李紅衛常務副區長,以及省應急辦、省三防辦、省氣象局,全省20個地級以上市(順德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

解說員(男):出席今天演練的還有:廣州市政府應急辦、三防辦、民政局、氣象局以及蘿崗區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和蘿崗區5街1鎮以及廣州市各區(縣級市)國土房管分局的領導。

屏幕顯示:觀摩台,每位被介紹領導特寫。

解說員(女):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領導的到來!現在請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蘿崗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李紅衛同志致辭(請蘿崗區政府辦或區國土房管分局擬稿,時間約4分鍾)。

屏幕顯示:發言領導特寫,觀摩台領導和演練隊伍特寫。

解說員(男):現在請本次演練總指揮、省國土資源廳張超群副巡視員發布演練指令。

張超群副巡視員:我宣布,廣東省廣州市2011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現在開始!

(演練隊伍依次退場,至指定位置待命,與此同時,解說員介紹演練背景情況。)

(視頻1):廣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北緣,地質環境條件復雜,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廣、危害大。據調查,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26處,其中崩塌620處、滑坡64處、泥石流4處、地面塌陷23處、地面沉降15處,威脅人口約1.7萬人,潛在經濟損失近6億元。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工程活動不斷增多,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不斷加劇,加之近年來氣候異常,台風、暴雨等極端天氣頻繁出現,地質災害防治形勢異常嚴峻。

屏幕顯示:廣州市地形地貌圖、廣州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圖、廣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典型地質災害照片。

在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精心指導下,廣州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於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各個環節,堅持屬地為主、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五條線」和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嚴格執行汛前調查、汛期值班、隱患巡查、災情和險情速報、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制度,積極推進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和搬遷避讓,不斷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了地質災害損失。

屏幕顯示:成立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印發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地質災害防治責任書等文件。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掛牌,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應急指揮系統,評估報告和備案證明,蘿崗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特寫等。

我們所在的地點,是一處模擬的威脅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大家面前的這座山坡已經人工切坡,但沒有採取相應的防護加固措施。坡上是由花崗岩風化形成的土體,在遇到暴雨時容易吸水軟化,形成崩塌甚至滑坡,坡上還散布著許多不穩定的花崗岩孤石,威脅著坡下100多名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本次演練,根據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方案和《廣州市蘿崗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要求,主要模擬從地質災害預警到應急處置的全過程,演練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地災預警;②災情速報;③應急響應;④前期處置;⑤應急調查;⑥會商決策;⑦排除險情;⑧善後處理。

屏幕顯示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演練內容(同上)。

解說員(男):好,各位領導、各位來賓!現在讓我們演練第一場:災情預警。

屏幕顯示:第一場災情預警

第一場 災情預警(約5分鍾)

16:40—16:45

(視頻2):天空灰暗,烏雲疾走,鏡頭轉向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地質災害預警室,技術人員正對著電腦緊張工作。時鍾顯示:15:30。

這里是廣州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的地質災害預警室,技術人員在收到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後,正在接收市氣象台發來的降雨量預報數據,並利用廣州市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製作預警產品,經市國土房管局和市氣象局審核同意後,以兩局名義通過網路、電視、簡訊等形式向社會公眾發布。

根據廣州市氣象台的預報,未來6小時內廣州地區將有暴雨至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降水,從9月15日15時30分起,廣州市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生效。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預警室的負責人正在通過電話與市氣象台會商地質災害預警等級。

屏幕顯示: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預警室內,預警室負責人陳小雲正在打電話,約1分鍾後,放下電話,向鄭蘭波院長報告。

陳小雲:鄭院長,經與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和市氣象台會商,未來24小時內蘿崗區降水中心區域地質災害預警等級為5級,天河區、黃埔區預警等級為4級,其他地區預警等級為3級。

鄭院長:好,我馬上向市局報告,請你們製作好預警成果,在16:30前發送到市氣象局。同時,立即向各監測員發布預警信息。

9月15日下午16時30分,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和廣州市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在市國土房管局的門戶網站上發布,同時通過手機簡訊發送給市國土房管局、市氣象局,各區(縣級市)政府和國土房管部門、各鎮街的相關領導和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19時,廣州廣播電視台在天氣預報節目中發布了地質災害預警信息。

屏幕顯示:市國土房管局門戶網站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手機簡訊預警信息,廣州電視台發布預警信息的特寫。

第二場 災情速報(約5分鍾)

16:45—16:50

解說員(男):現在進入第二場,災情速報。

屏幕顯示:第二場災情速報

解說員(女):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廣州市已經建立了市一區(縣級市)—鎮(街)—村社(居委)四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在收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發布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後,各區(縣級市)國土房管局、鄉鎮國土所和群眾監測員立即行動起來,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巡查、監測。看,兩位監測員正在冒雨巡查洋城崗地質災害隱患點。

演練現場,消防車在山坡前灑水模擬降雨,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執法監察大隊隊員曾偉和東區街1名群眾監測員身穿雨衣,手提電筒、喇叭和銅鑼冒雨沿著坡腳巡查,在坡腳的平房前停下。

曾偉:×××,山上情況怎麼樣?

監測員:不太好,坡頂發現一條裂縫,大概有40多米長。

曾偉:你看,山坡前緣也出現裂縫,坡上已經出現掉土、滑塌現象,可能會滑坡了。這樣,你馬上向街道報告,我給楊局打電話。

監測員打電話向街道領導報告(做出動作即可),曾偉拿出手機,向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楊佳新副局長報告。

曾偉:楊局,你好!我是曾偉。我現在東區街劉村洋城崗巡查,發現坡頂已出現裂縫,邊坡出現小的崩塌,目前雨下得很大,洋城崗可能發生滑坡,請指示。

(視頻3):在曾偉打完電話後,鏡頭切換到蘿崗區行政大樓國土房管分局楊佳新副局長辦公室,楊局正在接聽電話。

楊局:請立即通知街道和劉村村委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並繼續加強觀測。

演練現場,監測員鳴鑼,曾偉用喇叭呼叫平房內的群眾轉移,7~8名群眾從房內跑出來,向安置地點轉移。

解說員(男):劉村部分群眾正在緊急轉移避險的時候,洋城崗突然發生了山體滑坡,山泥傾瀉而下,一名沒有迅速轉移的群眾受傷,不過他很快被迅速趕到的其他村民們攙扶著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村委會幹部立即通過電話向街道和區國土房管分局報告災情。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接到災情報告後,立即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要求,在30分鍾內分別向蘿崗區政府和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報告。

(視頻4):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地質災害災情速報。蘿崗區政府、廣州市國土房管局:9月15日下午17時許,受強降雨影響,我區東區街劉村洋城崗發生山體滑坡,致1人受傷,多幢房屋受損,直接經濟損失約200萬元,並威脅到坡下27戶、110名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都達到中型等級。災情發生後,我局已會同東區街道辦事處組織受威脅群眾緊急轉移避險。鑒於降雨還在持續,山體滑坡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建議區政府立即啟動蘿崗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組織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建議市國土房管局派出工作組和搶險救援隊伍,協助我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第三場 應急響應(約5分鍾)

16:50—16:55

解說員(男):現在進入第三場,應急響應。

屏幕顯示:第三場應急響應

解說員(男):接到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的地質災害災情報告後,蘿崗區人民政府、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廣東省國土資源廳立即做出應急響應。

(視頻5):蘿崗區人民政府,李區長正在給區應急辦負責人布置任務。

李區長:段主任,東區街劉村發生山體滑坡,區政府決定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劉村設立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由我擔任總指揮。請你立即通知區國土分局、公安分局、民政局和衛生局等部門的領導按照預案要求,帶領工作人員趕赴現場,我馬上出發。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韓小平紀委書記辦公室,韓書記正在給地礦處領導打電話。

韓書記:地礦處,蘿崗區東區街發生中型地質災害,立即啟動我局應急響應方案,會同地調院派出應急分隊趕赴現場。地質災害人命關天,一定要協助蘿崗區政府做好應對工作,並將有關情況及時上報市政府和省國土資源廳,我馬上趕赴現場。

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劉仲國副局長辦公室,劉局正在給房安所打電話。

劉局:黃所長,蘿崗區東區街劉村發生山體滑坡,12棟房屋受損,我局已啟動應急響應方案,你立即協調鑒定所,派房屋搶險救援隊趕赴現場,協助蘿崗區政府開展應急搶險工作。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邱毅處長在下樓梯時給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廖站長打電話。

邱處長:廖站,剛才接到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地質災害災情報告,蘿崗區東區街劉村發生中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我們已將有關情況報省委總值班室、省府應急辦、國土資源部地環司。根據陳廳長指示,已經啟動C級響應方案,請你們立即組織專家組,和我一起趕赴現場。

廣州市地質調查院,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分隊帶齊裝備,列隊集合,乘車出發。

廣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所,房屋搶險救援分隊帶齊裝備,列隊集合,乘車出發。

第四場 前期處置(約10分鍾)

16:55—17:05

解說員(女):第四場,前期處置

屏幕顯示:第四場前期處置

解說員(女):蘿崗區人民政府領導率領區應急辦、區國土房管分局、區公安分局、區民政局、區衛生局的領導進入演練現場,已在現場的東區街街道辦事處楊鴻校主任向李區長報告。

楊主任:李區長,山體滑坡已經使劉村12幢房屋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1人受傷,我們已將12戶村民暫時安置在村小學。但是,滑坡的山體還不穩定,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需要採取加固措施。請指示。

李區長:好,先帶我們到滑坡現場去看一看。

一行人巡查了滑坡現場和受損房屋,到模擬的村小學(由現場板房模擬)看望了受災群眾,然後在村委會(搭設帳篷模擬)設立現場指揮部,召集會議,布置工作。

李區長:(地點:現場指揮部)根據區委、區政府的部署,決定在劉村設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由我擔任總指揮,區應急辦、國土分局、公安分局、民政局和衛生局的領導擔任指揮部成員。剛才大家看了滑坡現場,對搶險救災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見。現在我布置以下任務:第一,由區公安分局負責,劉村村委配合,在受滑坡威脅的區域設置警戒線,看看還有沒有未撤離的群眾,並嚴禁無關人員出入,對群眾已撤離的房屋要安排治安人員加強巡邏,保護群眾的財產安全;第二,由區衛生局負責,做好受傷人員的救治工作,年老體弱的群眾和兒童有身體不適的,要做好檢查,發放葯品;第三,由區民政局負責,會同東區街辦事處將撤離的群眾安置好,發放必要的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品,把群眾的生活安排好;第四、由區國土分局負責,在上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對災害進行調查,盡快拿出控制災情的有效措施;第五,由區氣象局負責,對天氣情況進行觀測,有災害天氣及時報告。

解說員(男):按照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的部署,蘿崗區各職能部門立即分頭行動,妥善做好地質災害前期處置工作。

屏幕依次顯示:

區公安分局領導指揮民警和治保隊員設立警戒標志,站崗巡邏,防止無關人員進入,產生二次災害;

區衛生局領導指揮醫護人員給老人和兒童檢查身體,將受傷群眾抬上擔架,送上救護車,救護車開走;

區民政局領導帶隊給轉移安置的群眾發放礦泉水、麵包、方便麵等物資;

區國土房管分局派員繼續對滑坡山體進行監測,分局領導在演練現場隊伍入口處迎接省、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急工作組和應急分隊。

第五場 應急調查(約15分鍾)

17:05—17:02

解說員(男):現在進入第五場,應急調查。

屏幕顯示:第五場應急調查。

解說員(女):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派出的工作組、專家組應急救援隊伍已到達現場,相關負責人在蘿崗區國土房管分局楊佳新副局長的陪同下,來到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和李區長等人會合。

丘處長:李區長,受領導的指派,省廳、市局派出的應急工作組、專家組和應急救援隊伍已到現場,配合你們做好應急處置工作。

李區長:大家辛苦了!山體滑坡已經使劉村十餘幢房屋受損,我們已經將受威脅的村民轉移安置。但是,滑坡體還不穩定,還有繼續下滑的趨勢,盼望你們盡快提出控制災情的有效措施。

丘處長:好!我們馬上開展工作。

(搶險各隊伍在主席台前列隊集合)

鄭蘭波:大家按C級響應方案,立即實施!

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市地調院、市房安所、市鑒定所應急分隊立即分頭展開行動。

屏幕顯示:應急調查分隊開展調查、監測工作的特寫。

解說員(女):現在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分隊正在滑坡現場調查。該分隊組建於2007年7月,現有隊員44名,由廣州市地質調查院專業技術人員組成,分為預警組、應急調查組、監測組、信息保障組和後勤保障組。該分隊承擔著廣州市各類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及技術搶險,負責調查地質災害的成因、規模、性質,提出防治措施建議,協助各區(縣級市)政府和國土房管部門開展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該分隊除擔負著廣州10區2市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外,還負責廣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和重要隱患點的監測工作。自建隊以來,已完成各類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調查600多宗,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近2000處,建立了廣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台賬,編制了全市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圖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圖,為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2008年汶川地震後,應急分隊部分隊員參加了威州鎮災後重建工作,在餘震不斷、山體崩塌、滑坡時有發生的條件下,順利完成8個重建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評估報告一次性通過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專家評審,並獲得評審專家組的一致好評。(稍作停頓)

解說員(男):我們可以看到,調查隊員正在操作的是地質雷達(特寫鏡頭)。因我市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任何一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會在土壤、岩層中留下痕跡,這些痕跡由於物性差異,電磁波穿過時,反射能量發生增減,地質雷達可據此解譯出該痕跡的位置及形態等信息。

解說員(女):在另一邊,我們可以看到調查隊員正在使用的是激光測距槍(特寫鏡頭),是一種便於攜帶並可在霧、雪、雨、塵等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測量工作的儀器,激光測距槍可以進行多點高差、平距、傾斜角、下垂度及面積等參數的測量,是進行地質災害調查的先進工具。

屏幕顯示:房屋安全鑒定隊特寫。

解說員(男):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房屋鑒定隊的工作人員。市房屋安全鑒定管理所擁有一批素質高、經驗豐富的高中級工程技術人員,除了負責組織廣州市房屋安全普查和房屋安全狀況鑒定管理工作外,還負責危及公共安全的突發事件中的房屋安全應急鑒定工作,如2004年12月31日八旗二馬路廣州城建總大廈火災事故、2005年7月21日江南大道中海珠城廣場基坑倒塌事故、2007年3月14日黃埔荔聯爆炸事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災後房屋的應急搶險鑒定工作,曾被評為海珠城廣場基坑倒塌事故處理先進單位及廣州市抗震救災工作先進單位。

第六場 會商決策(約5分鍾)

17:20—17:25

解說員(女):現在進入第六場,會商決策。

屏幕顯示:第六場會商決策。

現場應急搶險指揮部,各位領導和專家坐在會議桌前研究應急處置措施。

解說員(男):經過調查,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專家組和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分隊會商意見後,由張建國總工向現場指揮部報告調查結論和應急處置措施建議。

張總:報告李區長,根據應急調查和省、市專家組會商,對劉村山體滑坡提出如下應急處置意見:

本次山體滑坡主要是由暴雨引發的中型地質災害,目前滑坡體還不穩定,為有效控制險情,建議採取以下措施:①搜救群眾;②在滑坡體後緣開挖截排水溝,在坡面鋪蓋防水布,在坡腳堆壓沙包壓腳阻滑;③對受災變形的房屋排險加固;④靜態爆破清除坡上危石;⑤在危險區劃定警戒線,豎立警示牌,對滑坡體進行實時監測。報告完畢!

李區長在徵求指揮部成員意見後作出部署。

李區長:同意專家組意見,請國土部門立即組織實施,蘿崗區各部門全力配合,排除險情!

第七場 排除險情(約30分鍾)

17:25—17:55

解說員(女):現在進入第七場,排除險情。

屏幕顯示:第七場排除險情。

解說員(男):市國土房管局房屋搶險救援隊正在趕來(車輛進場)。該救援隊成立於2006年,目前共有搶險隊員51名。廣州市房屋安全管理所每年組織各級房屋搶險救援隊伍舉行各種演練和技能培訓,提高搶險隊的綜合應急搶險、救援能力,成功處置了荔灣區逢源路逢源正中約8號之一、10號房屋倒塌事件、白雲區永泰村在建長和汽車銷售中心房屋坍塌事件、蘿崗區宏康花園康慧苑杜鵑樓一樓受爆炸破壞事件等,確保了我市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最大限度減輕了事故災害損失。

譚青松:(待解說完畢後)報告黃所長,房屋安全搶險救援隊伍集結完畢。請指示!

黃光華:好!請帶領搶險小組,按房屋搶險方案立即實施!

譚青松:出發!

(房屋安全搶險救援隊出發時,白雲區、蘿崗區,從化、增城市搶險隊列隊入場)

從化隊隊長:報告鄭院長,地質災害搶險隊伍集結完畢。請指示!

鄭蘭波:好!各搶險隊按專家組意見立即實施!

從化隊長:是!(面向隊員)出發!

解說員(女):(待搶險隊實施處置時開始解說)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地質災害搶險分隊現在正在對滑坡體實施排險處置。該分隊由各分局年輕力壯的人員組成,除進行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外,還擔負著分局的三防搶險、房屋搶險及其他一些突發性的應急搶險工作,被人們稱為國土房管人的「救火隊」。同時,該分隊還聘請了一支專業的爆破隊伍,該爆破隊伍是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專門從事爆破工作的專業隊伍,本次工作任務是對危石實施爆破清除,避免危石滾下破壞民房、傷及居民。(稍作停頓)

處置滑坡地質災害的措施可形象地表述為「卸載、固腰、壓腳、止水」。「卸載」即減載放坡,通過削減邊坡上部土體荷重,從而減少滑坡體荷載,降低整體下滑力。「固腰」即錨固支護坡體,提高坡體的抗滑能力。「壓腳」是堆沙包、砌擋土牆等壓固坡腳,可大大增強坡體的抗滑能力。「止水」則是挖排水溝和覆蓋防水材料,減少雨水滲透,避免加重、軟化坡體,提高坡體的穩定性。因「固腰」措施工程量、資金投入量大,一般在永久性治理工程中採用應急處置中通常採用可進行快速實施的「卸載、壓腳及止水」工藝。(稍作停頓)

解說員(男):在坡腳,我們可以看到搶險隊員們正在迅速地把沙袋堆疊在一起,形成沙包護坡牆,起到加固坡腳,阻擋滑坡體繼續下滑的作用,也即「壓腳」。而另兩個搶險小組正在滑坡體後緣外側設置截排水溝以及對裸露坡面覆蓋彩條布,這樣可以防止雨水滲入滑坡體,從而增加邊坡抗滑力,減緩滑坡體的下滑速度,亦即「止水」。我們上面所說的「固腰」措施因成本高,耗時長,我們將在本次應急搶險結束以後聘請專業的施工隊伍對該地質災害點進行永久治理,消除該地質災害點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停頓約1分鍾)

解說員(女):大家現在看到房屋左邊正在進行的是射牆頂架項目(特寫鏡頭)。射牆頂架是我市日常房屋搶險救援中常用的傳統工藝,由於支撐時效長,可為房屋制定後續維修計劃爭取時間。現在搶險隊員正在將切割和打磨好的鋼筋、木樁打入到預定的位置和深度,作為射牆頂架的臨時支座。

房屋的右邊,正在進行的是液壓樁頂項目(特寫鏡頭)。液壓樁頂是搶險隊根據應急搶險救援中常見的房屋結構破壞形式而設計的新技術,可對房屋的結構和牆體等構件進行多角度、多位置、同時支頂,從而達到較好的排危效果。

解說員(男):我們現在來看搶險隊救人的情況。在兩邊窗戶邊緊張工作的是破拆救援組,他們使用的破拆工具是多功能液壓擴剪器(特寫鏡頭)。液壓擴剪器可以剪切鋼筋、護欄、門框、電纜、汽車框結構以及其他金屬或非金屬結構,救助被困於受限環境中的受害人或危險環境中的受害物。

現在大家看到在房屋的中間正在進行的是升降平台救援(特寫鏡頭)。升降平台具有多種功能,其中一種就是當房屋出現險情時,建築物原有通道遭到破壞或存在安全隱患不能正常使用,為能及時打通救援通道開展救援,可以藉助升降平台,從建築物外部將救援人員送達指定位置。

解說員(女):我們現在來看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監測小組的工作情況。監測組現在正在使用的是測量型GPS(特寫鏡頭),即測量型全球定位系統。它是利用接收空中衛星信號測距進行定位的。其水平精度已達到毫米級,能進行控制測量及地形測繪的碎部點採集,與常規測量儀器相比,測量型GPS能克服控制點不能通視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和工作效率。(稍作停頓)

在它旁邊的就是全站儀(特寫鏡頭),它是全站型電子速測儀的簡稱,由光電測距儀、電子經緯儀和數據處理系統三部分組成。全站儀通過測量斜距、豎直角、水平角等,可進行平距、高差及坐標值的自動計算。監測組現在使用的全站儀測距長度可達到2千米,能方便地進行滑坡體地形測量、碎部點採集和滑坡體變形監測,是地質災害變形監測的有力武器。

第八場 善後處理(約5分鍾)

17:55——18:00

解說員(女):現在進入第八場,善後處理。

屏幕顯示:第八場善後處理。

從化隊隊長:鄭院長,地災搶險隊已完成任務,請指示。

鄭蘭波:辛苦了,請帶隊員休息。

譚青松:黃所長,房屋搶險隊已完成任務,請指示。

黃光華:辛苦了,請帶隊員休息。

(鄭蘭波、黃光華將意見匯總至專家組,專家組商討約2分鍾後,由張建國、鄭蘭波、黃光華向李區長匯報)

鄭蘭波:李區長,通過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滑坡變形已得到有效控制,報告完畢。

黃光華:李區長,房屋搶險救援隊通過對房屋實施臨時加固等措施,穩定了房屋結構,現已成功救出被困人員,報告完畢。

張建國:李區長,通過地質災害和房屋搶險救援,災情現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根據監測數據,滑坡已趨於穩定。專家組分析認為,可以結束本次應急搶險工作。請指示!

李區長:同志們,大家辛苦了。本次的應急搶險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應急工作取得圓滿成功。現在,請各應急搶險隊解除應急狀態,恢復正常秩序。

解說員(女):在搶險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應急搶險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尾聲(約20分鍾)

18:00—18:20

解說員(男):現在請參加本次應急演練的全體人員到觀摩台前集中。

解說員(女):(隊伍集中完後)下面,請廣州市應急辦領導對本次演練進行點評。

市應急辦領導:(點評)

解說員(女):謝謝×××(領導)的點評。下面,請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領導)對本次演練作總結。

省國土資源廳領導:(總結,稿件請省廳地環處代擬)

解說員(女):下面,請本次應急演練的總指揮、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張超群副巡視員宣布本次演練結束。

張超群:我宣布,廣東省廣州市2011年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結束。

解說員(男、女):再次感謝各位領導、嘉賓蒞臨指導對全體參加演練的同志和後勤工作人員表示衷心的感謝!謝謝大家!

(播放樂曲)

眾志成城,吹響地質災害搶險救災集結號

消防隊員迅速投入「戰斗」

地質專家進行儀器探測

醫護人員也趕來給受傷的群眾進行救治

㈣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第一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工作起步較晚。截至2005年,主要工作內容為以下5個方面: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本項工作始於2000年以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截至2005年,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縣(市)共計33個,主要開展的工作內容包括:

1.以縣為單位建立了監測網

一級網—縣級監測網;二級網—鄉(鎮)級監測網;三級網—村級監測網。

2.主要工作內容

(1)定期巡視,汛期來臨前強化監測,主要對災害體的變形量和位移量進行測量。

(2)出現險情時採取預警、避讓等應急處理措施,以及其他緩解災害發生的措施。

(3)以居民點為防治對象,明確監測范圍和監測人,主要任務是目測災害體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上報。

(4)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

(5)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廣而告之於民眾。

(6)對監測網點的管理和運行做出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簽訂責任書;監測信息的及時反饋、分析處理、指導性意見的再反饋;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等。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應急調查和速報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共出動300餘人次進行險情巡查和應急調查工作,提交調查報告40餘份。

僅2003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先後共派出8個巡查和檢查組,33人次,行程22100餘千米,歷時49天,並於3月31日~4月13日專門派出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巡查組,重點對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州、昌吉州4個地(州)的新源縣、鞏留縣等9個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巡查檢查。上述工作的開展避免了已發生災害點人員傷亡增多、財產損失加重、災情擴大;及時發現了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局及鄉、村領導制定出預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巡查檢查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的防治工作情況,採取與當地政府座談等形式,提高了當地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保障了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遇有災情都能及時進行調查和上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以不定期工作簡報形式及時向自治區領導和國土資源部報告災情。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主要開展的工作有:確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災害種類為區域群發突發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採用空間預報預警類型;劃分了預報預警等級、時間段及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劃及預報預警模式;制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程序。

2003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首先在伊犁至托克遜後溝天山南北麓區域試運行發布。由於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開展較晚,預報判據還未分析建立,採用專家分析方法進行預報。2003 年9 月15日~2003年9月30日,利用氣象局內部信息系統進行了試運行發布,資料傳送通過撥號進入氣象局網路設置的上傳下載專用文件夾,下載24小時降水預報等值線圖,上傳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圖。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年度汛期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始於1998 年,近年來覆蓋面逐步擴大。2005年全疆14個地(州、市)均於2月上旬完成了本轄區「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工作,並報當地政府,預案編制覆蓋率達到了100%。防災預案對全區14個地區、46個易發區段、百餘處隱患點進行了預測,並提出了防禦措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典型實例包括:鞏留縣莫乎爾鄉小莫乎爾溝孔格亞夏東側山體滑坡、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普河牧業村別拉西滑坡,避免了24 人死亡、19萬元的經濟損失,並總結出了一套成功預報減災的經驗。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根據已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專項調查及相關調查成果,建立了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六)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治理工作

主要包括: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阿勒泰將軍溝泥石流;西溝煤礦、哈密硫磺溝煤礦、昌吉五宮煤礦、哈巴河賽都金礦、富蘊喬夏哈拉金銅礦、伊犁伊能煤礦、巴音郭楞州石棉礦、烏市老君廟煤礦等礦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防治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管理上、技術上尚存在較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按照「分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原則,建立自治區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十一五」期間,完成52個縣(市)群測群防網路體系的建立。與此同時,建立專業監測骨幹網路,對於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專業技術人員採用專業設備進行監測;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安排專人負責地質災害監測,形成自治區專業監測骨幹網路體系,實現監測數據傳輸、自動處理。「十一五」期間,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經濟帶兩個區域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之後,完成北疆、東疆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的建設。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建成以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為主體的自治區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指揮中心,建成以各地(州、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各地勘單位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構成全疆的應急反應系統。配置必要的專業設備,每年汛期前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各級防災預案、群測群防網路、汛期值班、監測責任的落實情況,並對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期中對監測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接到險情或災情報告及時組織技術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調查災害原因、發展趨勢,協助當地政府採取應急措施,並提出處理對策,汛期後進行復查,總結經驗,部署下一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1)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主要區域為烏魯木齊以及西天山南北地區。

(2)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災種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

(3)預報等級按國土發 〔2003〕 229 號文件統一劃分為5 級:1級為可能性很小;2級為可能性較小;3級為可能性較大;4級為可能性大;5級為可能性很大。其中3級在預報中為預報級(注意級);4級在預報中為預警級;5 級在預報中為警報級;1、2 級為不發布級。

(4)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許可權:發布警報(5 級)由廳領導審批;發布預報信息(3、4 級)由廳地環處處長審批;不發布預報預警信息(1、2 級)由廳授權新疆維吾爾自治地質環境監測院主管領導審批。

(5)發布對象為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廣大社會民眾。

(6)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發布程序以及地質災害和氣象數據信息的傳輸、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系統,引用最新的數據信息技術處理手段和方法,提高預報准確度。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防災預案,並落實實施。對已編制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通過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比較完善的自治區地質災害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建成地質災害監控空間信息網路系統。對地質災害進行信息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及時反映地質災害綜合研究成果及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快速准確地將這些成果和信息提供給政府決策並傳播給廣大公眾,為新疆的經濟建設服務。

「十一五」期間完成52 個縣(市)地質災害資料庫建設,建成自治區地質災害監控中心站。通過互聯網實現區級中心站與國家中心站信息數據共享,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國家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建成14 個地(州、市)級監控站。實現國家、自治區中心站與地、州、市級監控站的網路互聯和信息數據共享。建立相對完善的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和互聯網的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採集、存儲、傳輸、處理及成果發布等全過程的有效管理與監控,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

建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滑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通過詳細的地質環境調查、災害歷史和降水歷史資料分析、滑坡和氣象水文監測等,研究滑坡災害的形成機制,掌握滑坡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融雪水和降雨在災害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確定發生滑坡的臨界降雨量、降雨強度和積雪深度,充分運用「3S」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開展滑坡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完善鞏留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建成鞏留地質災害防治示範縣;遠期推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經驗。

二、地質災害防治

根據新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結合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次重點防治區(Ⅱ)和一般防治區(Ⅲ)。結合致災的災種不同和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害特點,在重點防治區內進一步劃分出4個防治亞區,在次重點防治區內劃分出2個防治亞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易發程度高的經濟發達區、人口相對密集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分布區。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進行工作部署。

(一)重點防治區(Ⅰ)

1.伊犁谷地山區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

分布於伊犁谷地黃土覆蓋的中低山丘陵區和煤系地層區,面積21632.24平方千米。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新源縣、鞏留縣、尼勒克縣和特克斯縣尤為發育,地面塌陷災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均有分布。「十一五」期間,制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新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質環境監測站,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對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的學校、農牧民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嚴禁已遷出危險區域的居民回遷。限制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范圍內從事各類工程建設;確需建設且又無法避讓的,必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

該區包括216、217、218、219、312、314、315 國道山區段、南疆鐵路魚兒溝至和靜段、蘭新鐵路了墩至十三間房段等,面積20598.30平方千米。

完成217、312、314國道山區段的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劃定危險區,建立警示標志,制定防災預案,完成217國道獨—庫公路山區段、312國道果子溝段地質災害勘查。

在重要交通沿線兩側200米范圍內,嚴禁露天采礦活動,限制地下采礦活動;嚴禁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其他人類活動。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爾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帶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

該區包括准噶爾盆地西、北、東部、吐—哈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天山南北麓的低山丘陵煤礦區分布段等。面積36353.38平方千米。

完成天山北坡經濟帶11縣(市)的以地面塌陷災害為主的礦山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完成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地面塌陷區治理示範工程,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實施辦法,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和新建礦山准入制度,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儲量壓覆佔用制度。

嚴禁威脅城鎮及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采礦活動,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險區進行其他人類活動。

4.大河流域山區段及西昆侖高山區以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

主要包括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暴雨泥石流為主)、喀拉喀什河、西昆侖高山區及天山南北麓大河山口段(以滑坡—泥石流為主),總面積25601.87平方千米。

完成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泥石流為主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治理和葉爾羌河、開都河山區段和庫車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瑪納斯河等出山口段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以泥石流、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工作。

嚴禁從事誘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構成威脅的泥石流、滑坡災害的人類工程活動。

(二)次重點防治區(Ⅱ)

1.中高山、極高山以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1

分布在天山、昆侖山西段和阿爾泰山林帶以上的中高山、極高山地帶,面積135993.50平方千米。雪線以下的高山草甸多為良好的夏季牧場,局部地段存在采礦活動。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設立警示標志、實施避讓措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等預防工作,以避讓為主,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2

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南坡、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的中低山區等,面積105898.74平方千米。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為礦業開發和牧業生產。

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採取以避讓為主的防治手段,達到防災減災目的;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對礦業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採用工程、生物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理。

(三)一般防治區(Ⅲ)

包括全疆除重點防治區和次重點防治區以外的所有地區,面積1322012.15平方千米。低山丘陵區多為小型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段存在滑坡;盆地平原區存在沙漠化、鹽漬化。

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採取避讓和生物工程措施對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進行防治,保護地質環境;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採取退耕還林、還牧、還草、植樹造林等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採取豎井排灌、井排與渠排相結合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治土壤鹽漬化。

㈤ 四川發布今年第幾個紅色地災預警了

7月15日,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結合省氣象台天氣預報情況,發布地災氣象風險紅色預警,涉及綿陽、德陽、成都的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綿竹、彭州等6個縣(市、區)。這是我省繼7月10日發布地災紅色預警後,今年第二次發布紅色預警。

「紅色預警為我省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的最高等級,一周內兩次發布紅色預警,在我省地災預警工作中並不多見。」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此次紅色預警涉及區域已連續降雨多日,且受地震影響地質結構相對鬆散,容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記者對比兩次預警區域發現,預警范圍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龍門山區一帶,其中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綿竹5個縣(市、區)連續兩次「上榜」。

除了紅色預警外,廣元、綿陽、成都、雅安、眉山、樂山、阿壩的14個縣(市、區)還有橙色預警,多地為黃色預警。按照預警要求,各地應密切關注當地降雨預報及降雨實況,加強巡查房前屋後斜坡、靠山靠崖、溝口等危險地段,發現險情及時採取主動預防避讓措施,撤離受威脅人員。橙色預警還要求基層政府及有關部門適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地質災害主動預防避讓等應急防範工作。

㈥ 顯式統計預警模型方法

應用地質災害顯式統計預警的基本原理,根據5.4節中南山地丘陵區試運算工作實踐,並對5.4節中相關權重計算等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修正,逐步摸索了一條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的實現途徑。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1)地質環境條件的定量化表達(潛勢度計算);

2)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降雨資料統計分析參數選擇;

3)顯式統計預警模型選取;

4)地質災害預警指數計算;

5)地質災害預警產品生成等。

5.5.1 地質災害「潛勢度」計算方法

地質災害潛勢度是指區域地質災害發生的潛在條件組合的評價指標,具體反映一個地區是否具備發生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

一般採用綜合指數模型進行評價: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Qn為第i個單元的潛勢度指數;j為評價因子;ai為第j個評價因子在第i個評價單元中的賦值;bj為第j個評價因子的權重。

因此,地質災害潛勢度計算結果的合理與否,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評價因子選取與定量化;二是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5.5.1.1評價因子定量化

採用廣泛使用的確定性系數模型(CF)進行因子圖層的量化。基本假定是地質環境的優劣可以根據過去地質災害(滑坡)的易發程度來確定。即過去地質災害多發的地方,地質環境條件也較差。

確定性系數模型(CF)最早由Shortliffe和Buchanan(1975)提出,由Heckerman(1986)進行了改進,表示為下式: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PPa為滑坡在數據類a中發生的條件概率,應用時為數據類a中存在的滑坡個數與數據類a面積的比值;PPs為滑坡在整個研究區A中發生的先驗概率,可以表示為整個研究區的滑坡的個數與研究區面積的比值。

將各因子圖層分別按公式計算,CF的變化區間為[-1,1]。正值代表事件發生確定性的增長,即滑坡發生的確定性高,地質環境條件差;負值代表確定性的降低,即滑坡發生的確定性低,地質環境條件好;CF值接近於0,說明確定性居中,不能確定地質環境的優劣。

選取各因子圖層量化結果(CF值)作為評價因子的賦值(公式中ai值)參加計算。5.5.1.2評價因子權重的確定

根據中南山地丘陵區試運算情況,對權重計算方法做了相應的改進。首先採用上節計算所得的各因子CF值進行變換來計算各因子的權重,具體計算權重的方法為本項目的一個創新的方法。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所有因子圖層CF值合並計算

首先將各因子圖層全部合並計算。假定要合並兩個因子圖層的CF值分別為x和y,合並後的結果為Z,則合並公式如下式: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先選定岩土體類型因子,根據上式逐步疊加合並各因子圖層。為使合並結果易於解釋,將合並的圖層的CF值進行分類,分為5個級別,合並後各級別的百分比用Zall-i(i=1,2,…,5)表示(表5.9)。

表5.9 CF級別劃分

(2)某因子圖層CF值的貢獻計算

當計算某因子圖層的CF值的貢獻時,首先計算除該因子圖層外,其他所有圖層疊加合並的Z值分段百分比,得到Z某圖層-i(i=1,2,…,5);然後根據式(5.8)計算該圖層的CF值貢獻。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Z某圖層-i為某圖層CF分段貢獻值;Zall-i為所有圖層CF合並分段結果值;Z某圖層-i為除該圖層其他所有圖層CF合並分段結果值;i為CF分段級別,i=1,2,…,5。

(3)計算各因子圖層權重

根據式(5.9),計算每個因子圖層的相對貢獻大小,經歸一化後得到各因子的權重。即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T為某因子圖層的權重;△Z-i為某圖層CF分段貢獻值,即△Z某圖層-i;i為CF分段級別,i=1,2,…,5。

5.5.2 地質災害顯式統計預警模型選取

5.5.2.1 模型選取原則

在統計模型的選擇上,選定兩種模型進行對比分析計算。一是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該模型是傳統的數學統計的代表方法,具備簡單直觀的特點;二是神經網路模型,該模型是黑箱模型模仿推理計算的代表方法。兩種代表性的方法可以進行相互校驗。

5.5.2.2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反映一種結果與另外多種原因的依存關系,即是另外多種因素共同對一種結果產生影響,作為影響其分布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設變數Y與變數X1,X2,…,Xm存在著線性回歸關系,它的m個樣本觀測值為Y,X1,X2,…,Xm,於是多元線性回歸的數學模型可以寫為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可採用最小二乘法對上式中的待定回歸系數β0,β1,…,βm進行估計,求得β值後,即可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預測了。

計算了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之後,為了將它用於解決實際預測問題,還必須進行數學檢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數學檢驗,包括回歸方程和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採用統計量: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 ,為回歸平方和,其自由度為m; ,為剩餘平方和,其自由度為(n-m-1)。

利用上式計算出F值後,再利用F分布表進行檢驗。給定顯著性水平α,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為m和(n-m-1)的值Fα,如果F≥Fα,則說明Y與X1,X2,…,Xm的線性相關密切;反之,則說明兩者線性關系不密切。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採用統計量: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Cii為相關矩陣C=A-1的對角線上的元素。

對於給定的置信水平α,查F分布表得Fα(n-m-1),若計算值Fi≥Fα,則拒絕原假設,即認為Xi是重要變數,反之,則認為Xi變數可以剔除。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精度,可以利用剩餘標准差(S)來衡量。S越小,則用回歸方程預測Y越精確;反之亦然。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5.5.2.3 BP神經網路

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NeuralNetwork,簡稱ANN)是基於模仿大腦神經網路結構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種信息處理系統。BP神經網路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也是發展最成熟的一種神經網路模型。BP神經網路也即誤差逆傳播網路(Back-PropagationNeuralNetwork),由Rumelhart和Mclland等1985年提出。它為神經網路的一種重要方法,它由三部分組成:感知單元組成的輸入層、一層或者多層的計算節點為隱藏層和一層計算節點的輸出層(圖5.19)。

BP神經網路計算步驟:

1)首先初始化,給各連接權{Wij}、{Vjt}及前置值{Qj}、{Rt},並賦予(-1,+1)間的隨機值。

2)隨機選取一模式對Ak=(a1k,a2k,…,ank),yk=(y1k,y2k,…,ynk)提供給網路,(k=1,2,…,m)。

3)用輸入模式Ak=(a1k,a2k,…,ank),連接權{Wij}和前置值{Qj}計算中間層各單元的輸入sj;然後用{sj}通過Sigmoid函數f(sj)計算中間層各單元的輸出{bj}。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圖5.19 BP神經網路結構示意圖

4)用中間層的輸出{bj},連接權{Vjt}和前置值{Rt}計算輸出層各單元的輸入{Lt},然後用{Lt}通過Sigmoid函數計算輸出層各單元的響應{Ct}: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5)用希望輸出模式yk=(y1k,y2k,…,ynk),網路實際輸出層各單元的一般誤差{dt}: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6)用連接權{Vjt}、輸出層一般化誤差{dt}、中間層輸出{bj}計算中間層單元的一般化誤差{ej}: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7)用輸出層各單元的一般化誤差{dt}、中間層各單元的輸出{bj}修正連接權{Vjt}和前置值{Rt}: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8)用中間層各單元的一般化誤差{ej}、輸入層各單元的輸入Ak=(a1k,a2k,…,ank)修正連接權{Wij}和前置值{Qj}: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9)隨機選取下一個學習模式對提供給網路,返回到步驟3,直到m個模式對訓練完畢。最後使網路全局誤差函數E小於預先設定的一個極小值ε。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誤差反向傳播演算法是基於誤差修正學習規則的。誤差反向傳播學習由兩次經過網路不同層的通過組成:一次前向通過和一次反向通過。在前向通過中,一個活動模式(輸入向量)作用於網路感知節點,它的影響經過網路一層接一層傳播。最後,產生一個輸出作為網路的實際響應。在前向通過中網路突觸權值是固定的,而在反向通過中,突觸權值全部根據網路誤差修正規則來調整。網路誤差為目標期望響應減去網路實際響應。當突觸權值被調整到從統計意義上實際響應接近目標期望響應時,網路已經訓練成功。用訓練好的網路就能夠預測未知的目標響應。

綜合上述,有監督學習的神經網路應用於模式識別問題中,主要包括兩個階段,即網路訓練階段和工作階段。網路訓練階段主要任務是調整網路權值減小網路的誤差;網路工作階段,將網路調整好的權值固定不變,對實驗數據或者實際數據進行預測識別,達到分類預報目的。

㈦ 哪些動物對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自然災害的預警能力

應該說絕大多數的來動物自對這些大型的災害都具有預警能力,家裡能見到的什麼小狗小貓,雞鴨鵝等,在面臨重大的災害的時候都會有些異常的表現。只是這些異常可由多種原因造成,可能是地震,火山等,也可能是因為氣候異常,天氣變化,也有可能是動物生病了等!!

㈧ 地質災害預警 有哪些部門作出

是由當地氣象部門和地質環境監測站(總站)作出的,是由當地氣象部門(氣象局、廳、國家總局)與國土部門(國土資源局、廳、部)聯合作出並發布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