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勘查設計
⑴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
9.3.1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建立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9.3.1.1基本原則
建立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系統的完備性:主要指系統功能齊全、完備。通常而言,應具有數據採集、編輯、管理、處理、查詢、繪圖、分析、輸出的功能。
(2)系統的先進性:系統的先進性主要指軟體的先進性即選擇好的開發工具及基礎平台。
(3)系統的標准化:系統的標准化一是圖式、圖例要符合現有的國家標准和行業規范,二是指結合項目需求,定義資料庫結構和規范數據項編碼。
(4)系統的可靠性:系統的可靠性是指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數據精度的可靠性。
9.3.1.2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要求和步驟
(1)設計要求: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屬應用型地理信息系統,是出於對地球物理勘查綜合數據的管理、物探成果顯示與空間分析的目的而建立的,系統的設計應主要側重於:①需求分析;②總體結構描述;③軟硬體配置、包括選擇合適的工具型GIS軟體;④數據來源、信息分類、規范、標准和內容的確定;③資料庫結構設計;⑥系統功能設計;⑦用戶界面設計;⑧數據標准化和數據質量保證等。
(2)建立步驟:和其他應用型地理信息系統一樣,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按開發時間序列化分為四個階段:需求分析階段、系統設計階段、系統實施和系統運行和維護階段。相應每一個階段,都會形成一定的文檔資料,以保證系統開發的成功,並最經濟的花費人力物力投資,便於系統運行和維護。
9.3.2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9.3.2.1系統建立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對用戶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設計的基礎,主要任務是通過用戶調查收集相關信息,將得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得到對系統粗略的描述和可行性論證材料。
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用戶情況調查:通過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等部門的工作內容、地質災害信息來源及資料管理方式、資料使用狀況等方面的調查研究,指出現行工作狀況在工作效率、費用支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明確用戶的需求及用戶數量。
(2)明確系統的目標、任務和主要功能:在用戶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服務對象,系統建設的目的、任務及系統的主要功能。
(3)系統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在需求分析和明確目的任務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行性研究內容分為理論上的可行性研究、技術上的可行性研究和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a.理論上分析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工具型GIS平台提供的數據結構與地球物理數據的特徵是否適宜;二是地球物理數據的分析方法和專業應用模型與GIS技術的結合是否可行。設計人員再根據系統的目標和任務,選擇合適的工具型GIS平台。
b.技術上需考慮的問題為:關注計算機硬體的發展速度和GIS軟體的使用周期的相適宜性;根據地質災害勘查研究區范圍相對較小的現實,估算研究區總的數據容量,說明數據源的類型與採集方式,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硬體設備配置;根據系統的開發目的,提出二次開發方案。
c.從經濟和社會效益著眼需考慮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開發時的經濟承受能力,預算系統設計與實現過程所需的費用及系統投入使用後所帶來的社會效益。
9.3.2.2系統目標和內容
9.3.2.2.1系統目標
以地質災害勘查的20餘種地球物理技術方法勘測所得到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為核心,利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資料庫技術、可視化技術建立能綜合管理研究區地球物理數據並能進行快速查詢、同時具備物探數據的繪製成圖和成果解釋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統。
9.3.2.2.2系統內容
(1)系統總體結構:系統在結構上可分為應用系統和基礎資料庫兩部分,應用程序由圖形管理、屬性管理、數據處理、空間分析等模塊組成,總體結構如圖9-3所示。
圖9-3系統總體結構圖
(2)系統功能設計: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
·圖形文件輸入:支持數字化儀輸入方式、掃描矢量化、多種GIS格式數據導入功能;
·基本屬性數據的錄入與編輯及外掛屬性庫的瀏覽和編輯功能;
·常用光柵圖像的導入,如JPEG、BMP格式;
·圖形數據的修改:對點、線、面等空間對象進行添加、刪除、移動等編輯工作;
·查詢:實現點、線、面等圖形目標查詢屬性信息,並能查詢屬性滿足一定條件的點、線、面等空間對象以及根據地質災害勘查的目的、勘查階段、勘查物探方法查詢物探工作量的功能;
·圖形的放大、縮小、漫遊功能;
·熱鏈接:實現點、線、面等空間對象與文本、照片或圖片的熱鏈接;
·空間分析:包括柵格分析及矢量分析;
·繪制物探數據剖面圖、平面剖面圖、斷面圖、鑽孔柱狀圖、三維立體圖及切片的功能;
·圖形格式轉換及輸出功能。
(3)二次開發設計:二次開發設計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根據系統的任務以及選擇的開發平台提出需要做二次應用開發的內容;二是對於所需開發的問題准備採用的開發方案。
本系統是一個應用型的GIS系統,二次開發的基本思路是在GIS工具的基礎上實現GIS工具向專業型GIS系統的轉化。
考慮到本系統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開發應具有較高的起點,充分利用現有的軟體成果,避免軟體開發的重復性。基本思路是在引用GIS平台的基本功能之上,藉助於平台所提供的開發語言和通用編程軟體尤其是面向對象的可視化開發工具(如Visual Basic、Visual C++)進行二次開發。軟體開發的主要任務是專題資料庫的結構設計、專題資料庫的數據管理與查詢、專業數據處理與分析等。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所涉及管理的物探數據類型繁多,要求系統應能接收多種類型的數據,按方法類別入庫、處理,並維護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通過對資料庫中物探數據的處理分析、達到物探成果一維、二維、三維顯示的目的,在疊加分析的基礎上,實現人機交互地質解釋。
9.3.3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實施
系統實施是在系統設計的原則指導下,按照詳細的設計方案確定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分階段、分步完成系統開發的過程。
9.3.3.1系統硬體和軟體的引進及調試
其實施過程如圖9-4所示。
圖9-4系統硬體、軟體引進實施步驟
9.3.3.2系統資料庫建立
包括各種基礎地理數據、地質災害數據尤其是物探數據的數據源選擇,物探資料庫點、線、面積測量方式的數據格式的定義,測點、測線及各物探方法屬性表的命名原則的確定;按照地球物理方法的分類分別對每類勘探方法的資料庫結構進行定義;數據質量檢查、圖形數據依據層次關系劃分圖層並建立層名和分層表。
9.3.3.3應用系統的開發
在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應用軟體提供的二次開發語言及VB、VC進行編程,開發物探成果顯示模塊、開發資料庫的維護與管理模塊、開發人機交互地質解釋模塊、制定用戶界面、建立圖形符號庫,輸入空間和屬性數據,編寫用戶手冊等。
9.3.3.4系統測試和聯調
對系統開發的每個模塊均進行測試。模塊組裝完畢後,進行系統測試和聯調。利用小區域的試驗數據,對系統各項功能進行驗證。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正,直至符合設計要求。編寫系統測試報告。
9.3.4系統的運行與維護
系統運行是指系統經過調試和驗收以後,交付用戶使用。系統維護是為保證系統正常工作而採取的一切措施和實際步驟。具體包括數據的維護、軟體的維護和硬體的維護。定期更新數據,備份數據使系統數據始終處於相對最新的狀態。嚴禁自行更改軟體,按操作手冊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黃杏元,馬勁松,湯勤等.2001.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偉,李大心,唐慶兵,劉志軍.2002.基於GIS技術的工程物探數據管理與處理解釋系統,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4(2),140~145
秦其明,曹五豐,陳杉等.2001.Arcview地理信息系統實用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信才.2002.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周風林,洪立波等.1998.地市地下管線探測技術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張永波、張禮中,周小元,梁國玲.2001.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北京:地質出版社
⑵ 新技術新方法在地質災害勘查設計中有哪些應用
各類地質災害指的復是在自然或者人制為的因素條件下形成的,對於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同時,各類地質災害還會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最近幾年,由於大自然的破壞,以至各類地質災害屢屢發生,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到了夏季,暴雨頻發,對於滑坡、泥石流等災害更容易引發,這種災害會導致水土流失人員傷亡、房屋倒塌、人員傷亡,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損失。因此,對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的深入研究就成為了一項刻不容緩的而且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工作,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小這類地質災害對於人類的損失。作為一項新的科研成果,物探技術成為了現代針對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一項重大發明,作為一項新的現代化的勘探技術,它具備了准確、省時省力、經濟、全面性的特點。因此,它在各類地質災害的勘探與調查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以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所形成的原因,來分析物探技術,重點介紹高密度電阻率法和瑞雷波法在各類地質災害中的實際應用
⑶ 如何查詢具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監理、施工、危險性評估等資質的全部單位的名單
基本上查全面了 不太可能 找下企業黃頁可能能查到 我所知道 地質災害治理 勘察 設計 這些甲級資質的全國有75家 在四川的就有大概30多家 乙級的就不清楚了 不過現在做地災的一般都是甲級工程
⑷ 關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甲級資質單位資質延續有關問題的公告
國土資源部公告 2011 年第 27 號
根據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 394 號)和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 29 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 30 號)、《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 31 號)的規定,資質證書有效期滿繼續從業的資質單位應辦理資質延續申請。為做好甲級資質證書延續換發工作,現將有關事項公告通知如下:
一、申請材料
1.甲級資質延續申請報告 (內容包括對注冊資金、人員、業績、設備、工作質量、業務培訓、業務手冊和管理制度等的說明)。
2.國土資源部第 29 號令、第 30 號令和第 31 號令規定的甲級資質要求提交的相關材料。
3.申請資質所列技術及管理人員需附有參加地質災害業務培訓的培訓證書。
4.資質延續申請表、報盤軟體、電子文檔報送要求請在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http: / /www.mlr.gov.cn)下載。
二、審查內容
審查內容主要是: 國土資源部第 29 號令、第 30 號令和第 31 號令規定的甲級資質單位應具備的注冊資金、人員、業績、設備、工作質量、業務培訓、業務手冊和管理制度等條件。
三、報送時間和地點
需延續甲級資質證書的單位應在證書有效期屆滿前三個月內,將延續申請材料提交到國土資源部政務大廳。
四、聯系人及方式
環境司: 卓弘春 (010)66558322
政務大廳: 王兆豐 (010)66558748
軟體技術: 曾建鷹 (010)66558761
郵政地址: 北京阜內大街 64 號國土資源部政務大廳
郵編: 100812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⑸ 求一份關於油氣,區域地質,地質災害的地質勘察報告或者防災設計報告
網
作者
沈茂丁 , 王峰 , 徐文毅 , 趙慶磊
摘要
中緬油氣管道沿線地質災害發育,為了確保管道施工、運營
⑹ 公司有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資質 可以考岩土工程師么
有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資質 可以考岩土工程師的,只要你報考條件合適就可以。
⑺ 同一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能否由同一個資質單位勘察設計、設計和施工
可以,類似於建築上的設計施工一體化,但監理不行。
⑻ 地質災害勘察設計費用應下浮多少
全國的有水利部的,勘查設計收費標准6水利建築工程預算定額》《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准》 四川省有專門的 勘查設計收費標准6四川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概預算標准》
⑼ 地質災害治理設計需要什麼資質要求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屬於工業工程,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資質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根據工程規模和資金不同,所需資質也不同。
一級資質
可承擔單項合同額 3000 萬元以上的下列建築工程的施工:
(1)高度 200 米以下的工業、民用建築工程;
(2)高度 240 米以下的構築物工程。
二級資質
可承擔下列建築工程的施工:
(1)高度 100 米以下的工業、民用建築工程;
(2)高度 120 米以下的構築物工程;
(3)建築面積 4 萬平方米以下的單體工業、民用建築工程;
(4)單跨跨度 39 米以下的建築工程。
三級資質
可承擔下列建築工程的施工:
(1)高度 50 米以下的工業、民用建築工程;
(2)高度 70 米以下的構築物工程;
(3)建築面積 1.2 萬平方米以下的單體工業、民用建築工程;
(4)單跨跨度 27 米以下的建築工程。
(9)地質災害勘查設計擴展閱讀:
影響或控制地質災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環境和總體條件。它與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既存在密切聯系又有一定區別。地質災害形成條件指的是造成地質災害的直接因素;地質災害背景指的是控制和影響地質災害的更高層次的基礎條件。地質災害背景由兩個系列組成:
①以地球動力活動為核心的自然背景;
②以人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為核心的社會經濟背景。地質災害背景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一個具體災害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但從宏觀上控制了一個地區一種或多種地質災害的成災程度和變化的總體趨勢。因此研究地質災害背景條件是進行地質災害宏觀評價的重要內容
地質災害勘查不同於一般建築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其特點至少包括如下幾方面。
(1)重視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的調查,井從區域因素中尋找地質災害體的形成演化過程和主要作用因素。
(2)充分認識災害體的地質結構,從其結構出發研究其穩定性;
(3)重視變形原因的分析,並把它與外界誘發因素相聯系,研究主要誘發因素的作用特點與強度(靈敏度)。
(4)穩定性評價和防治工程設計參數有較大的不唯一性,霄表現為較強的離散性,應根據災害個體的特點與作用因素綜合確定,進行多狀態的模擬計算。
(5)目前尚未研究出具有昔適性的穩定性計算方法(也許並不存在),現有的方法都有較多的假定條件。
(6)勘查階段結束不等於勘查工作結束,後續的工作如監測或施工開挖常常能補充、修改勘查階段的認識,甚至完全改變以前的結論。因此,地質災害的勘查有者延續性特點,即使是非常認真詳細的工作,也不能過於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7)地質災害勘查方法選擇是強讕應用經驗與技巧,尋求以最少的工作量和最低的投資,獲得最佳的勘查效果;
(8)勘查工作量確定的最基本原則是能夠查明地質體的形態結構特徵和變形破壞的作用因襄t滿足穩定性評價對有關參數的需求,而不拘於一般的勘察規程。
在此前提下,勘查工作量越少越好,使用的勘查方法越少越好,勘查設備越簡單越好,勘查周期越短越好。一般而言,勘查工作量依據地質災害體的規模、復雜程度和勘查技術方法的效果綜合確定。
(9)勘查隊伍是實現勘查目標、選擇合理勘查方法和優化勘查工作量的關鍵。從事地質災害勘查的工作實體應在地質技術^才,勘查設備和室內分析試驗等方面具備條件,井擁有相應的資質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