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資料
⑴ 濟寧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全面些)
濟寧市地質災害現狀和發展趨勢預測濟寧市地質環境監測站
濟寧市位於魯西南腹地,地處黃淮平原與魯中南山地的交接地帶, 地貌類型以平原為主,低山丘陵僅佔全區面積的25%左右。因此,濟寧境內以自然因素影響為主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甚發育。而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的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崩塌則是目前濟寧市主要地質災害發育類型。因此,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是境內地質災害的主要引發因素,具體包括地下采空、地下水開采、開山採石、修築公路等。
濟寧境內地質災害類型
濟寧境內目前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類型有:地面塌陷(包括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崩塌、滑坡、地裂縫。
(一)地面塌陷
采空塌陷。主要由地下煤礦體開采活動引發。由於地下煤礦體被采出,懸空的地表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變形乃至陷落的現象。濟寧市采空塌陷始於1970年,截至2000年底,塌陷深度大於1米的采空塌陷面積達88.3平方公里,采空區塌陷率為6.8%,最大下沉深度9.20 米。其中常年積水的塌陷面積約29.4平方公里,平均積水深度4.0米左右。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破壞耕地、破壞地表建築物、破壞礦區公路和鐵路、影響礦區水環境、影響礦區土壤環境、破壞其他設施。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位於隱伏灰岩區,上覆第四系鬆散層厚度一般小於50米,下伏灰岩裂隙岩溶發育,具備岩溶塌陷發生的環境地質條件,在水動力條件下易發生岩溶塌陷。尤其是在岩溶發育的灰岩與上覆第四系砂層直接接觸地帶,在具備水動力條件下更易發生岩溶塌陷。目前濟寧市境內已發生岩溶塌陷3處,規模較小,分別位於曲阜市息陬一南辛、防山和泗水縣泉林-石漏一帶,毀壞房屋3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萬元。
(二)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指巨厚鬆散沉積物分布區由於人為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第四系孔隙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在上部重力和自重作用下,失水後的含水層空隙被壓縮變密,造成地面垂直下降的地質現象。濟寧市地面沉降分布於濟寧市城區,發現於1988年。從區域上看,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圍基本與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圍一致,累計沉降量大於60毫米的沉降范圍大致在地下水位標高小於 12米的范圍內。地面沉降引發了房裂、地裂縫、供水機井井管上升等不良現象,給城市建築、道路、橋梁、城市供排水系統及防洪設施等帶來不利影響和危害, 並造成不可估量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
(三)崩塌、滑坡
濟寧市境內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一般規模較小,但危害程度較大, 且主要是由開山採石等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
(四)地裂縫
濟寧市地裂縫大多伴生於采空塌陷,自然條件(主要由於天氣乾旱) 下形成的地裂縫僅分布在南四湖和京杭大運河兩側附近地帶。
地質災害發展趨勢預測
濟寧境內前期由於採石和築路形成的不穩定斜坡較多,大規模的開山採石嚴重破壞地質環境的同時,為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不對其進行制止或規范,由此而引發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將呈增多的趨勢。
(一)采空塌陷發展趨勢
采空塌陷明顯受煤層埋深、厚度、產狀、開采方式及頂板地層岩性、 破碎程度、地質構造等因素控制。一般講煤層埋藏較淺、采層厚度大、頂板岩層為碎屑結構或破碎地層易產生采空塌陷。濟寧地區煤系地層屬石炭二迭系,可採煤層2至3層,煤層厚度大,一般4至12米,最厚達18.77米, 埋深200至1000米不等,開采深度大多為100至600米,嶧山斷裂、孫氏店斷裂等大的斷裂構造近南北向穿過煤田區,各井田間還發育了較多的次級斷裂構造,具備采空塌陷的有利條件,尤其在斷裂構造附近采空塌陷的機率和程度相對較大。
隨著煤礦的大規模開采,采空塌陷將不可避免,其塌陷面積和深度將呈現逐年加劇的趨勢。預測未來幾年內采空塌陷將以每年近7平方公里的速率擴展。
(二)岩溶塌陷發展趨勢
濟寧地區隱伏灰岩分布面積較廣。但從上覆第四系厚度看,嘉祥北部、曲阜東南、淚水北部及東部泉林一帶第四系厚度一般小於50米,下部灰岩裂隙岩溶發育,具備岩溶塌陷發育的內在條件。前期已發生的3處岩溶塌陷均分有子上述地帶,其中一處是在泉林一帶進行岩溶水抽水試驗過程中發生的。以上地段為岩溶塌陷易發區,在水動力條件具備時潛在岩溶塌陷的可能。尤其在第四系砂(礫)層與灰岩直接接觸地帶(如泉林一帶)更易發生岩溶塌陷。該地段均分布有較大的岩溶水水源地,如嘉祥城北水源地、曲阜北興水源地、泗水五里廟水源地及泗水泉林水源地等,水源地的開採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劇岩溶塌陷的發生與發展。
(三)地面沉降發展趨勢
濟寧市城區位於汶泗河沖積扇前緣,地勢平坦,構造上屬濟寧凹陷, 第四系鬆散層厚度較大,一般為220至300米,易於壓縮的粘土層相對較厚, 在長期平采地下水的情況下,大范圍的地面沉降在所難免。從區域上,地面沉降的分布基本與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分布范圍一致,隨地下水位的持續降低。地面沉降量隨之加大,沉降范圍隨之擴大,同一地點地面沉降的速率和沉降幅度與地下水位的下降呈明顯的同步變化,地面沉降嚴格受地下水開採的控制。只要在地下水位以下存在可壓縮地層,過量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就有可能引發地面沉降。
按目前濟寧市發展狀況和2010年遠景規劃,隨著城市工業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對地下水的需求量將逐年增加。如不對城區地下水開采加以控制,地下水位仍將持續下降,沉降面積將迅速擴大。據預測2010年 濟寧市城區最大沉降量將達到460毫米。
(四)崩塌、滑坡、泥石流發展趨勢
崩塌、滑坡、泥石流屬突發性重力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山區。濟寧市境內主要為平原區,山區面積僅為25%左右,且屬低山丘陵區,山體自然坡度一般小於20度,因此,在自然條件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不甚發育,主要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引發,如開山採石、築路等,災害類型以崩塌為主
⑵ 一、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條件即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可理解為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一般認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
岩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文地質條件
這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礎)發生侵蝕作用,影響建築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水質等。
地表地質作用
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線路的選擇。
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築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礫石料、碎石、塊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築材料的量、質及開采運輸條件等,直接關繫到場址選擇、工程造價、工期長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成為選擇工程建築物類型的決定性因素。
(2)工程地質資料擴展閱讀:
這些主要工程地質條件又分為場地地質和地基兩個方面。在不同勘察階段,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應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廢,如在選址和初步勘察階段,勘察工作側重在場地地質,同時也對地基進行一定的研究。在詳勘階段則多側重地基問題,但也要對場地地質作必要的調查研究工作。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對建築地區,場址選擇,建築總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都有密切關系和影響,必須在工程建築設計前將該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預先查明。
⑶ 如何做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在保證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的基礎上,文字報告和有關圖表應按合理的程序編制。要重視現場編錄、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檢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證。地基岩土分層是一個重要環節,要根據岩土地質時代、土的成因類型、岩土性質、狀態、岩石風化程度和物理力學特徵合理劃分。岩土的工程力學性質是根據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值綜合判定。報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關的工程地質資料,做到內容齊全,論據充足,重點突出,正確評價建築場地條件、地基岩土條件和特殊問題,為工程設計和施工提供合理適用的建議。
關鍵詞:岩土工程勘察 報告 圖表 編製程序 岩土分層
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是工程地質勘察的最終成果,是建築地基基礎設計和施工的重要依據。報告是否正確反映工程地質條件和岩土工程特點,關繫到工程設計和建築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當、經濟合理。當然,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勘察階段,報告反映的內容和側重有所不同;有關規范、規程對報告的編寫也有相應的要求。下面著重談一談有關工業與民用建築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且側重於詳細勘察階段。
1報告的編製程序
一項勘察任務在完成現場放點、測量、鑽探、取樣、原位測試、現場地質編錄和實驗室測試等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即轉入資料整理工作,並著手編寫勘察報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編寫工作應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前後照應,順當進行。不然的話,常會出現現場編錄與實驗資料的矛盾、圖表間的矛盾、文圖間的矛盾,改動起來費時費力,影響效率,影響質量。
通常的編製程序是:
(1)外業和實驗資料的匯集、檢查和統計。此項工作應於外業結束後即進行。首先應檢查各項資料是否齊全,特別是實驗資料是否出全,同時可編制測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統計表和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
(2)對照原位測試和土工試驗資料,校正現場地質編錄。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視,從而出現野外定名與實驗資料相矛盾,鑒定砂土的狀態與原位測試和實驗資料相矛盾。例如:野外定名為粘土的,實驗出來的塑性指數卻<17;野外定名為細砂的,實驗資料為中砂,其0.25~0.5mm顆粒含量百分比達50%以上;野外定為可塑狀態粘性土的,實驗出來的液性指數卻<0;野外定為稍密狀態的砂性土,標准貫入擊數卻<10擊;野外定為淤泥或淤泥質土的,實驗出的孔隙比卻<1;野外定為硬塑粘性土的,標貫擊數卻<18擊……產生諸如此類的矛盾,或由於野外分層深度和定名不準確,或試驗資料不準確,應找出原因,並修改校正,使野外對岩土的定名及狀態鑒定與實驗資料和原位測試數據相吻合。
(3)編繪鑽孔工程地質綜合柱狀圖。
(4)劃分岩土地質層,編制分層統計表,進行數理統計。地基岩土的分層恰當與否,直接關繫到評價的正確性和准確性。因此,此項工作必須按地質年代、成因類型、岩性、狀態、風化程度、物理力學特徵來綜合考慮,正確地劃分每一個單元的岩土層。然後編制分層統計表,包括各岩土層的分布狀態和埋藏條件統計表,以及原位測試和實驗測試的物理力學統計表等。最後,進行分層試驗資料的數理統計,查算分層承載力。
(5)編繪工程地質剖面圖和其它專門圖件。
(6)編寫文字報告。按以上順序進行工作可減少重復,提高效率;避免差錯,保證質量。在較大的勘察場地或地質地貌條件比較復雜的場地,應分區進行勘察評價。
2報告論述的主要內容
報告應敘述工程項目、地點、類型、規模、荷載、擬採用的基礎形式;工程勘察的發包單位、承包單位;勘察任務和技術要求;勘察場地的位置、形狀、大小;鑽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則,孔位和孔口標高的測量方法以及引測點;施工機具、儀器設備和鑽探,取樣及原位測試方法;勘察的起止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質量評述;勘察工作所依據的主要規范、規程;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報告應附勘探點(鑽孔)平面位置圖、勘探點測量成果表和勘察工作量表。倘若勘察工作量少,可只附圖而省去表。一個完整的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由下面幾部分組成。
2.1地質地貌概況
地質地貌決定了一個建築工地的場地條件和地基岩土條件,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地質結構。主要闡述的內容是:地層(岩石)、岩性、厚度;構造形跡,勘察場地所在的構造部位;岩層中節理、裂隙發育情況和風化、破碎程度。由於勘察場地大多地處平原,應劃分第四系的成因類型,論述其分布埋藏條件、土層性質和厚度變化。(2)地貌。包括勘察場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態、次一級地貌單元劃分。如果場地小且地貌簡單,應著重論述地形的平整程度、相對高差。(3)不良地質現象。包括勘察場地及其周圍有無滑坡、崩塌、塌陷、潛蝕、沖溝、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如在碳酸鹽岩類分布區,則要敘述岩溶的發育及其分布、埋藏情況。如果勘察場地較大,地
⑷ 工程地質初步勘查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①搜集研究區抄域地質、地形地貌、遙感照片、水文、氣象、水文地質、地震等已有資料,以及工程經驗和已有的勘察報告等;
②工程地質調查與測繪;
③工程地質勘探見工程地質測繪和勘探;
④岩土測試和觀測見土工試驗和現場原型觀測、岩體力學試驗和測試;
⑤資料整理和編寫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工程地質勘察通常按工程設計階段分步進行。不同類別的工程,有不同的階段劃分。對於工程地質條件簡單和有一定工程資料的中小型工程,勘察階段也可適當合並。
⑸ 什麼叫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工程地質條件是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
主要包括地形地內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容、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建設前需對建築物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研究,包括:該場地以往建築經驗,已發生過的工程事故的原因、防治措施和後果,建築物沉降、變形及地基地震效應等;分析和解決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選擇工程地質條件優良的地點; 提出保證建築物的穩定性和正常使用的地基處理措施等。
拓展資料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
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
⑹ 什麼是工程地質資料
工程地質勘察資料內業整理是在工程地質測繪、勘探、測試、檢驗與監測所得各項原始
資料回、數據和搜集答已有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工程特點和要求進行的。要寫出高質量的岩土工
程勘察報告,外業和實驗資料准確可靠是關鍵,而內業資料的整理則是勘察工作的主要組成
部分。它把現場勘察得到的工程地質資料進行統計整理、歸納和分析,並繪製成圖件和表格,
以適應工程設計和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需要。
⑺ 工程地質勘察
1.概述
工程地質勘察是根據建設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評價建設場地的地質、環境特徵和岩土工程條件,編制勘察文件的活動。它是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旨在為工程建設的正確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等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以保證工程建築物的安全穩定、經濟合理和正常使用。
工程地質勘察的方法包括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勘探、原位測試與室內實驗、現場檢驗與監測等。工程地質勘察現場工作如圖4-13所示。
2.工程地質測繪
工程地質測繪是運用工程地質理論,通過系統地野外工作,對與工程建設有關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初步查明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並將所獲取的資料反映在地形底圖上,編制工程地質圖件,為編寫報告書提供准確依據。
圖4-13 工程地質勘察現場
3.工程地質勘探
工程地質勘探是獲取地下深處地質資料的重要手段,也為野外取樣、原位測試提供場所。工程地質勘探常用方法有工程地質物探、鑽探和坑探等。
4.原位測試
在岩土體原有位置保持岩土的天然結構、含水量及應力狀態條件下測定岩土性質稱為原位測試。其主要方法有載荷試驗、點荷載強度試驗、壓水試驗、抽水試驗、注水試驗、標准貫入試驗、旁壓試驗、波速測試、回彈試驗、圓錐動力觸探試驗、靜力觸探試驗(圖4-14)、現場十字板剪切試驗(圖4-15)等。
圖4-14 靜力觸探試驗
圖4-15 十字板剪切試驗
5.室內試驗
室內試驗是為了正確取得岩土物理力學性質指標,供設計和施工使用。室內試驗有含水率試驗、密度試驗、界限含水率試驗、顆粒分析試驗、滲透試驗、擊實試驗、固結試驗、直接剪切試驗及三軸壓縮試驗等。
6.現場檢驗與監測
現場檢驗與監測旨在保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現場監測工作如圖4-16、圖4-17所示。
圖4-16 現場監測(沉降觀測)
圖4-17 現場監測(基坑變形監測)(http://www.senkee.cn)
通過檢驗與監測可以預測一些不良地質現象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建築物的危害,以便採取防治對策和措施;通過它對岩土工程施工質量進行監控,以保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
⑻ 主要設計階段的工程地質工作簡介
根據國務院的決定,三門峽工程的設計工作由蘇聯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承擔,其所需的地質資料全部由中國提供。因此,責成地質部、電力工業部與黃河水利委員會聯合組成「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負責提供全部地質資料。地質總隊在各個階段的勘察工作,是根據該項目的總地質師提出的任務而進行的。
從1955年9月到1959年9月,由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以下簡稱地質部)與電力工業部水電總局(以下簡稱水電總局)以及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共同組建的黃河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以下簡稱地質總隊),承擔了黃河三門峽壩址和水庫區的全部地質勘察工作。在三門峽工程局的領導下,經過4年的勘察,提交了初步設計階段第二期以及技術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地質資料,並在壩址進行了基坑開挖的地質素描和質量驗收工作。
1955年到1959年,地質總隊所進行的主要工作內容如下:
1.在主要建築物地區(含大壩的初步設計、技術設計及基坑開挖),進行了比例尺1:2000、1:1000、1:500及1:1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為了了解建築物基礎的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而進行了鑽探、坑槽探、豎井、平硐,並進行了壩基帷幕灌漿試驗工作與室內各項試驗分析工作。
在大壩施工開挖期間,還進行了基坑地質素描與質量驗收工作。
2.在輔助建築物方面:對圍堰、混凝土系統場地、變電站、汽車基地、永久住宅區、沉沙池(二期施工供水用,下同)、跨河公路鋼橋、鐵路專用線等場地的基礎進行了工程地質勘探。
3.對大壩與圍堰所需的混凝土砂、礫石與土料方面,共進行了14個產地的地質測繪與勘探工作,最後選定靈寶澗河為大壩混凝土用的砂礫石材料產地。史家灘為圍堰所需的砂石料的主產地。
4.在居民區勘探方面:對大安居民區和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的地質測繪,前者作了初步勘探工作;後者作了詳細的勘探工作。
5.在供水水源地勘探方面,分別在壩址區與會興鎮居民區進行了勘探,最後在壩址區地找到了喀斯特裂隙水,滿足了1959年以前的工地施工用水,但因水質上有一些缺陷,因此在壩址下游又修建了兩級沉沙池,將用一部分黃河水來補充生活用水。在會興鎮地區找到了三門系中的孔隙承壓水,水量、水質均已滿足設計的要求。
6.在水庫方面
(1)1956年9月對水庫區涑水防護地段進行了初步設計階段所需的各項工作,包括地質測繪、壩基勘探、建築材料勘探以及峨嵋嶺的滲漏勘探等。
(2)1956年10~12月,對水庫區進行了50個水庫區庫岸的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地質測繪工作,同時作了初步的計算,並提出了文字說明書。雖然這次工作做得較為粗糙,但給今後水庫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
(3)1957年9月至1958年8月,在水庫區進行了比例尺1:50000綜合性的補充工程地質測繪工作,成圖比例尺為1:20萬。
(4)1957年9月至1958年9月底,在水庫周邊進行了坍岸與浸沒預測剖面的勘探工作,共勘探了61個剖面。在勘探結束後,將其中的部分鑽孔選作地下水長期觀測孔,對地下水的動態進行了長期觀測。
通過4年(1955~1959年)的地質勘察所搜集到的資料,基本上滿足了設計方面的要求。
在地質總隊工作期間,有關主要建築物、輔助建築物及建築材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根據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設計總工程師A.A.柯洛略夫與設計總地質師B.И.薩維里耶夫所布置的任務書進行的。在此工作期間長期得到了B.И.薩維里耶夫、E.C.索柯洛娃等地質專家的親自指導。此外,還得到了地質部馬舒柯夫專家,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C.Я.茹科夫斯基專家等以及我國的裴文中、張宗祜、李捷、陳夢熊等專家的指導和幫助。
在水庫勘探過程中的浸沒和坍岸資料的分析和計算方面,是在水利電力部O.Б.巴索娃專家的親自指導下進行的。
7.工作方法的說明
(1)在壩址地質測繪中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當地質圖的比例尺大於1:10000時,均採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圖作底圖。這些圖紙是在1954~1955年間由燃料工業部水電總局實測的地形圖。
水庫區的比例尺1:50000的地質測繪工作,系採用1954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測的1:10000地形圖與1956年10月航空測量的1:25000的地形圖經放大而編製成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圖為底圖。
在編制水庫區比例尺1:200000的地質圖與地貌圖時,雖然水庫區已編制了1:20萬的地質圖,但所採用的地形底圖的范圍還不夠大,因而其外圍部分就採用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黃河流域地形圖,比例尺為1:200000作為地形底圖補充其圖幅面積不足部分。
(2)在地質測繪操作方面,在圖件的比例尺大於1:2000的地質測繪時,所有的地質點,都是採用經緯儀測定的;當比例尺小於1:5000時,則均採用半儀器目測法與三點交匯法。比例尺1:200000的圖件是根據地質部961隊、秦嶺隊、中條山隊和地質總隊不同比例尺的圖件編制而成的。
(3)在勘探堅硬的岩石時,則採用岩心迴旋鑽,鑽頭為鋼砂鑽頭與合金鋼鑽頭。均採用清水作沖洗液,禁止使用泥漿作沖洗液。
在鬆散岩層中,大多數採用鋸齒鑽、勺形鑽或管鑽。採取原狀土樣時,則採用西蒙諾夫式原狀取土器。同時均採用干鑽法,一般不用沖擊鑽鑽進。
(4)野外試驗方面所採用的操作方法,主要是以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分院所制定的各項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等,作為地質總隊的主要規程、規范和工作指南。例如鑽孔壓水試驗、單孔抽水試驗、試坑注水試驗、地下水長期觀測指南、天然建築材料等各項規程。
(5)室內試驗方面,天然建築材料的操作方法是採用列寧格勒設計分院所介紹的蘇聯有關規程而進行的。
在土工試驗方面,則主要採用水利部所編制的《土工試驗操作規程》。
1952~1958年間完成的所有地質勘察工作和試驗工作量詳見附錄。
地質總隊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的勘察步驟與內容,分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