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山西最近地質災害

山西最近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20 13:19:49

① 「6·」山西忻州市代縣新高鄉滑坡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1 年 6 月 26 日凌晨 3 時許,山西省代縣新高鄉白峪里小東溝礦區發生了滑坡地質災害。滑坡體長約 290m,寬約 60m,滑坡體滑出滑床土石體積逾 6000m3。滑落的土石將坡下的臨時性民工房掩埋,造成民工 9 死 4 傷。

2 區域地質環境與成因趨勢分析

2. 1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

代縣屬溫帶半乾旱氣候,據代縣五里村氣象站資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430. 6mm,多年 平 均 蒸 發 量 為 1770. 4mm, 相 對 濕 度 56% 。 月 最 大 降 雨 量 為330. 5mm,日最大降雨量為 100. 4mm。

該區位於五台山西段基岩山區,地勢高且起伏不平,地形切割強烈,溝谷較發育,為典型的基岩侵蝕地貌。礦區內最高標高1700m,最低標高1400m,最大相對高差 300m,屬中低山區。

該區地層為太古界五台超群石嘴群金崗庫組變質岩系。原岩是一套陸緣—濱海沉積的黏土—碎屑岩,經多期、多階段的區域變質作用和熱力作用形成一套低、中級區域變質岩系,岩性以各類片岩為主。

該區位於區域台懷群重褶復向斜外緣白峪里向斜構造的東端。礦區內的主體構造為白峪里倒轉向斜,北翼向南東倒轉。倒轉向斜的樞紐走向北東—北北東,波狀起伏,北東端高幅度揚起,南西端微微上翹。

在礦區范圍內,沒有常年性流水的河谷分布,各溝谷均為夏季暴雨後暫時性排洪通道,平時為干溝。該區在區域水文地質單元中屬於變質岩基岩補給山區,區內主要地層岩性為變質岩。大氣降水是該區地下水的主要的補給來源,各含水層的富水性均較差,地下水位埋藏較深。

2. 2 滑坡地質災害特徵

該滑坡體發育於白峪里小東溝南西側山樑部位,滑坡體以山樑北西及南東兩側的沖溝為界,上部以滑坡陡坎為邊緣,向北東方向的小東溝溝谷滑動。滑坡體平面上呈馬蹄形,不規則分布,滑坡體南西—北東方向長約 290m,北西—南東方向寬約60m,滑坡體平均厚度約 3m,前後緣高差約 140m。據現場觀察,滑坡體主要由殘坡積物及強風化岩層組成。滑坡體體積約 5 萬 m3,滑出滑床土石方體積約 6000m3,屬於小型滑坡。滑坡區地形地貌及滑坡陡坎、裂縫等特徵詳見圖 1、圖 2。

圖 1 滑坡現場

圖 3 滑坡區局部地形坡度

3 滑坡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3. 1 地形地質因素

本區為山區溝谷與山樑斜坡地貌,滑坡區地形坡度較陡,地形坡度 30° ~ 45°,岩層以各類片岩為主,淺部殘坡積鬆散堆積物和強風化岩層較厚,岩土性質較鬆散,抗剪強度較低,具備產生滑坡的基礎條件。

3. 2 大氣降水因素

本次地質災害發生前,該區局地降雨較多。大量降雨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岩土體的自身重量,加大了下滑分力; 另一方面,降雨入滲改變了鬆散層的物理力學性能,降低了鬆散介質的內摩擦力,減小了岩土層的阻滑能力。分析認為,滑坡區地形坡度較陡,淺部堆積較厚的殘坡積物與強風化岩層,是本次滑坡發生的基礎條件,較大的降雨是導致本次滑坡發生的主要誘發因素。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4. 1 應急響應與搶險救災

6 月 26 日凌晨 3 時許,代縣新高鄉白峪里小東溝礦區發生滑坡地質災害事故後,忻州市當即啟動突發地質災害Ⅲ級應急預案,成立了 「6·26」事故搶險指揮部,調動了國土、安監技術人員、公安幹警、防爆隊員等隊伍,組成應急搶險醫療救護、應急分隊等,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4. 2 應急處置

6·26 事故發生後,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省應急辦、省國土廳、省安監局等有關部門趕赴現場指揮救援。採取的具體應急處置措施為: ①經過調查核實,傷亡人數已經確定,被掩埋人員已全部找到。②劃定危險區,對整個滑坡體周邊布設警戒線,禁止閑雜人員進入危險區。③加強監測,在滑坡體不同部位設置觀測點,進行 24 小時不間斷變形監測並做好記錄。④撤離滑坡體溝谷下游所有人員設備,防止發生次生地質災害。⑤建議委託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對滑坡體進行詳細勘察、設計和治理等相關工作。

5 經驗與啟示

「6·26」滑坡災害事故的發生,損失慘重、影響很大、教訓深刻,帶來下列啟示:

要轉變觀念,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妥善安置與改善外來務工人員的居住條件。

全市立即開展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排查各類地質災害隱患,對所有企業搭建在不安全地段的臨時工棚全部拆除,有效防止類似地質災害的發生。

對相關人員要進行學習培訓,大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提高相關人員的防災避災意識,增強群眾自救互救能力。

本次地質災害事故發生後,搶險救援及時、應急反應有序、採取措施得力,得益於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有效控制了事態的發展擴大與次生災害的發生。

(本節基礎資料由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魏雲傑)

② 山西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分析

王潤福張毅劉麗萍葉小玲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通過對全省32個縣(市)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別工作資料的統計分析,總結出32個縣(市)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等災害狀況,各類地質災害已造成256人死亡,經濟損失93684.0萬元。其中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各類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6.6%,是山西受災造成經濟損失最大的主要災種。依據已調查縣(市)經濟損失核數為基礎,採用條件相同類似比擬法,推算全省未進行調查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全省總計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關鍵詞地質災害危害現狀經濟損失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建設,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雖然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但由於全省各縣市地質災害研究程度不同及對地質災害認識程度上的差異,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情況一直沿用20世紀90年代估算的數字,目前尚無全省性的分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資料。從2000年開始進行的全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要求對各縣(市)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進行調查與計算,這些工作中的相關資料,可作為全省地質災害危害現狀及經濟損失統計的基礎資料。

從全省已進行過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32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統計情況來看(表1、表2、表3),這32個縣(市)共發生崩塌地質災害365起,其中人為造成的崩塌地質災害238起,占總數的65.2%,自然形成的崩塌地質災害127起,占總數的34.8%,各類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485.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6%;發生滑坡地質災害584起,其中人為造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89起,占總數的49.5%,自然形成的滑坡地質災害295起,占總數的50.5%,各類滑坡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12019.2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總經濟損失的12.8%;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218起,其中自然形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167起,占總數的76.6%,人為造成的泥石流地質災害51起,占總數的23.4%,各類泥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8427.1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9.0%;發生地裂縫地質災害1137起,其中地下采空型地裂縫1132起,占總數的99.6%,構造型地裂縫5起,占總數的0.4%,各類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8645.7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經濟損失的41.2%;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662起,均為地下采空型地面塌陷,造成的經濟損失為33117.3萬元,占各類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的35.4%。從上述統計結果來看,采礦形成的地裂縫、地面塌陷等人為地質災害是山西省最主要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76.6%;滑坡與泥石流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地質災害類型,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佔到了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的21.8%;崩塌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上述32個縣(市)各類地質災害共造成93684.0萬元的經濟損失,並造成256人死亡。

表1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災害點統計表

表2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致災體統計)

表3山西省縣(市)地質災害經濟損失調查統計表(以受災體統計)

在全省32個已進行過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所遭受的93694.0萬元地質災害經濟損失中,房屋建築損失38015.8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0.6%;耕地損失29493.7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31.5%;公路損失622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6.6%;地下水資源損失8099.3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8.6%;水利設施損失6926.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7.4%;鐵路損失4120.0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4.4%;水庫坍岸損失813.9萬元,占經濟損失總數的0.9%。從上述統計情況來看,房屋與耕地是山西省各類地質災害的主要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72.1%;地下水資源損失、水利設施破壞是僅次於前兩者的受災體,二者遭受的損失佔地質災害總經濟損失的16.0%;公路與鐵路遭受的損失相對較輕。

以全省已經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模數為基礎,將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情況、經濟發展情況、人類工程活動情況、礦業分布及開采情況、地形地貌及地質環境條件情況等與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進行類比,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模數及總的損失情況列於表4,由該表可概算出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54475.1萬元。與前面已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的地質災害經濟損失相加後,全省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48169.1萬元。

表4全省未進行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縣、市經濟損失類比表

續表

③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山西省的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隸屬山西省國土資源廳)、12個市(隊)級監測中心(站)(其中6個隸屬市國土資源局,6個隸屬地勘局各隊)組成,從業人員共計15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13人(高級職稱者39人,中級職稱者33人,初級職稱者41人),其他人員46人(見表)。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原名山西省地礦局環境地質總站,經原地質礦產部批准成立於1987年,隸屬山西省地質礦產局。2000年12月劃歸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更名為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2001年山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核准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為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直屬全額預算管理事業單位。主要職責是:承擔編制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地質遺跡保護與合理利用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具體事務;具體實施地質環境監測規劃、計劃;承擔全省地質環境監測數據和資料的匯總、分析及處理;承擔全省地質環境與重大地質災害的監測、調研和評價,以及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技術服務。

市級監測站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本轄區區域地質環境監測網的建設、運行和維護管理,進行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以及全省和市級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等相關調查和綜合研究。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山西省地質環境信息網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山西地質環境信息網自2008年7月開通至今,一直安全運行,共發布信息286條,網路瀏覽已達1.2萬多人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啟動以來,三級以上預報產品,均通過網站發布,擴大了受眾面,提高了發布質量。除此以外,網站還為宣傳地質環境政策法規、樹立政府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目前,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已建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重點城市地面沉降和地裂縫調查監測資料庫、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管理信息系統。各資料庫、系統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4年6月,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和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山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2008年,通過山西衛視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54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2004年開始,每年在全面分析整理全省地質災害、地下水環境、礦山地質環境、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建設與保護、礦泉水及地熱開發利用、地質環境法律法規建設等資料的基礎上,按年度完成《山西省××年度地質環境公報》的編制工作,並向社會發布。

2005年開始實施的山西地面沉降與地裂縫調查項目,取得了太原市地面沉降和大同市地裂縫序列的監測資料,為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以及社會公眾信息需求提供了較好服務。

六、法制建設

1.2000年9月27日,山西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2005年發布並組織實施《山西省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3—2015年)》。

3.2006年國土資源部審查通過了《山西省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06—2015年)》。

④ 如果山西太原地震陽泉受災嚴重嗎

山西要是真有地震就全包餃子了!!相信你也知道山西現在可以是一座懸空的內城市!!容!地下面是空的!!你想想!!
山西不少地方下面都被挖空了,聯想到汶川大地震的情景,假如山西真發生地震了,只會更慘重。
從遠古至今,有史料記載的山西境內及邊界附近發生過5級以上的較強烈地震一百二十餘次,其中8級以上地震1次,7—7.9級5次,6—6.9級14次,5—5.9級百餘次。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山西省境內發生過的較強地震記載為1991年,忻州地區5.1級地震,大同—陽高地區5.8級地震,1999年,大同—陽高地區5.6級地震,2002年,太原地區4.7級地震,2003年,臨汾洪洞地區4.9級地震。
從史料看,臨汾盆地地震活動強度最大,1303年洪洞趙城和1695年兩次7—8級大地震均發生於該盆地。4次7—7.9級地震均發生於忻定—靈丘盆地。綿延不斷的小震群多發生於太原盆地,其餘分布於昔陽、和順、靈丘、代縣、天鎮、運城等處。
四大震區也只有山西沒有地震了,也許會地震,也許還要過上好幾年才會發生,但是不管怎樣「平安是福」!!!

⑤  山西省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災情評估

一、地裂縫災害概況

大同市位於山西省北部,是我國的重要煤炭、電力生產基地,也是以機械、化工、建材、醫葯生產為主的新興工業城市;同時,它又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進入8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面貌正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城市,有效地發揮土地資源潛力,合理地開采、利用地下水資源,防禦各類地質災害,保護環境等已構成當前城市建設和長遠規劃急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地裂縫災害已成為大同城市建設和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問題之一。合理地評價地裂縫災害造成的損失,是政府部門合理地規劃城市布局、有效地防治地裂縫災害的重要依據。

(一)地質概況

大同市所處位置跨內蒙地軸的采涼山-雷公山斷塊,山西斷隆的雲崗向斜及桑乾斷陷三個四級大地構造單元的交界部位。區內地層發育較齊全,地質構造復雜。城區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部為沖積-湖積平原。有御河及其支流—十里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入大同市區東南郊匯流。大同市區即座落在二河間的剝蝕台地及堆積階地之上。其地勢總體呈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030~1065m。市區全部被第四紀鬆散土層所覆蓋。根據鑽孔資料,第四系最大厚度達250m以上。城區地貌基本類型包括侵蝕-堆積河谷、剝蝕台地兩大類,有地裂縫發育於其間。

(二)大同市地裂縫分布概況

大同市自1983年在大同機車工廠生活區出現地裂縫以來,到1995年,該市已發現七條規模不等的地裂縫。裂縫總長度已超過20km。這些地裂縫集中分布在十里河東北、御河以西的城區及近郊區。從南向北分述如下:

1.大同機車工廠-大同賓館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位於大同市西南郊,起於十里河左岸二級階地,經電建公司機運站、機車工廠生活區、煤田115地質隊、周家店、大同醫專,向東偏移經大同賓館,消失於南關南街,全長約5.0km。該地裂縫由多條走向NEE、右行排列的單體地裂縫組合成帶。其走向方位為NE57°,傾向SE,傾角70°~80°;表現為水平拉張(南東盤下降),並伴有左旋水平扭動的張扭性地裂縫。該地裂縫發現於1983年,為大同市發育最早的裂縫。

2.新添堡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位於大同機車工廠門前約400m的文化街一線,西南起自新添堡村,向東北經文化街5棟、10棟、市木材公司儲材廠,消失於三環路東,全長約1.2km。該地裂縫發現時間較晚,1992年地面有所顯示,對大同機車工廠5棟、10棟居民樓及地下人防工事破壞較強烈。地裂縫具明顯的方向性,走向方位NE53°,傾向SE,傾角80°左右;為南東盤下降,並伴有輕微的左旋扭動的張扭性地裂縫。

3.南郊鑿井隊下華嚴寺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西南起自市煙草公司家屬院,經南郊鑿井隊、市電視台、兒童公園西北隅、和平里、下華嚴寺,沿NE40。左右方位延伸,在大同日報社印刷廠、草帽巷、雁北外貿大樓仍有斷續分布,全長約5.5km。,地裂縫走向為NE30°~45°,傾向SE,傾角80°左右,SE盤下降。該地裂縫發現於1984年,1989年後發展加快,近年來一直向兩邊擴展。

4.文化里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帶起自稅務局,向東北方向延伸經文化里、建設里、迎澤里,消失於西門外迎澤市場北端,長約1.4km。地裂縫走向為NE26°~42°,傾向NW,傾角82°~85°;NW盤下降,並微具右旋扭動。該地裂縫發現於1992年。

5.322醫院地裂縫帶

322醫院地裂縫帶位於文化里地裂縫帶西約400m處,基本與文化里地裂縫平行。該地裂縫西南起自閥門廠倉庫,向東北經新開西二路、322醫院、59100部隊及家屬區,消失於大同公園南門口,全長約1.3km。其走向為NE30°~40°,傾向SE,傾角在85°以上;SE盤下降,並伴有右旋扭動。該地裂縫發現於1993年。

6.機車公司地裂縫帶

該地裂縫位於城區東北角,西南起自雁同東路,經市二醫院、機電公司後分叉,一支到鐵一中,另一支到大同四中,終止於大同總參干休所,全長約1.0km。該地裂縫走向為NE35°,傾向NW,微顯右旋扭動。

7.擁軍北路—同豐路地裂縫帶

鐵路分局地裂縫帶位於市區北部,西起擁軍北路部隊營房,經鐵路分局14號院,跨鐵路到大同鐵路醫院,向北偏轉,經東、西大院、水電段、車輛段、材料廠,過同豐公路,全長約4.1km。該地裂縫發現於1990年。它由多條斜列的地裂縫組合而成,總體方向穩定,走向為NE60°~80°,傾向SE,傾角在80°左右;左旋扭動明顯,為張扭性地裂縫帶。

從上述地裂縫的分布范圍看,已經涉及到大同市城區相當大的地區;從目前活動狀況看,仍有繼續向城區擴展的趨勢。

(三)地裂縫活動規律

1.地裂縫的形態

從平面形態上看,地裂縫呈線性延伸,方向性強。地裂縫一般均沿NE或NEE走向。而從單條地裂縫各個地段來看,其發育程度有所差異,地裂縫帶呈現出明顯的橫向分帶性。從剖面形態來看,地裂縫形態及產狀具有明顯的一致性。所有人工探槽揭露的剖面都證實,主裂縫普遍傾向SE,傾角多為70°~80°。其上盤次級裂縫普遍傾向NW,與主裂縫呈對傾,傾角為60°~70°,兩者夾角一般都在40°~50。之間,二者在剖面上組合成「Y」字型構造。其下盤次級裂縫普遍傾向SE,與主裂縫產狀一致。根據地裂縫發育程度,,在剖面上可以主裂縫為中線,上盤一側5~8m為地裂縫密集帶;下盤一側3~5m為地裂縫稀疏帶。地裂縫發育寬度明顯具有上寬下窄的特徵。

2.地裂縫活動方式

大量資料表明,地裂縫對土體的破壞變形是在三維狀態下進行的。它們的活動方式表現出三維的特點:即垂直升降的差異性、橫向水平拉張變形、沿走向水平扭動變形。垂直升降的差異性,造成了地面建築物開裂;橫向水平拉張變形則使地面建築物的開裂加劇;沿走向的水平扭動變形加速了被破壞地面建築物的倒塌。

3.地裂縫的活動規律

從空間上看,大同市地裂縫在垂直方向上的沉降幅度較大,在水平方向上的活動量較小。從時間上看,大同市地裂縫表現出明顯的間歇性活動特徵,與斷裂及地震活動呈明顯的正相關。如大同機車工廠地裂縫,受1990年6月30日至10月口泉斷裂活動速率加快的影響,該地裂縫活動也相對較為強烈。又如1989年10月18日大同-陽高6.1級地震後,大同市地裂縫活動速率明顯加快。從人類開采地下水方面來看,地裂縫的活動強度也受到地下水開采量的影響。如1980年以前,大同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03~1.10m/a,1984~1989年間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70m/a,而此期間正是大同地裂縫活動加劇的時期。

二、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的危險性評價

從前面所述的地裂縫的分布情況及活動規律看出,大同市的地裂縫基本上涉及整個城區。其地裂縫活動的活躍期與構造活動呈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對大同市地裂縫進行危險性評價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些特點,然後作出評價。

通過對大同市地裂縫的分析研究,我們認為大同市地裂縫的危險性分析包括如下內容:

(一)地裂縫災害分級

不同規模的地裂縫,造成的損失是不同的,長度越長,寬度越寬的地裂縫造成的損失越大。

大同市的七條地裂縫帶中的三條地裂縫帶從南到北其地表連續出露長度分別為:大同機車工廠—大同賓館地裂縫長約5.0km;南郊鑿井隊—下華嚴寺地裂縫長約2.5km;擁軍北路—同豐路地裂縫長約3.0km。均屬特大級地裂縫。

(二)地裂縫成災機理分析

大同市地裂縫災害,主要是由於房子村斷裂活動導致地表土層破裂。其中斷裂活動通過應力集中、傳遞、釋放等活動方式,對土體、地下工程和地表建築施加以拉張力和剪切應力;同時加之建築物自重施加於地基產生的附加荷載作用,導致建築物變形和破壞而釀成災害。也就是說,地裂縫成災力源來自地裂縫下部斷層作蠕滑運動的構造應力,它以張應力和剪應力作用於土體,使地表土體結構發生破壞。當應力傳遞到建築物地基、地下構築物、地下管線工程周圍介質(土體)內,在張應力、剪應力和建築物荷載聯合作用下使地下構築物、基礎和土體一起發生變形和破壞,從而形成地裂縫地質災害。而地表建築物變形和破壞,一方面受到下部構造應力傳遞於上部產生的應力集中;另一方面,由於地基土體遭受破壞,承載力顯著降低,在建築物自重作用下發生不均勻沉降,導致基礎和上部結構產生水平拉張和剪切破壞。地裂縫成災機理可用圖15-5表示。

(三)地裂縫危險性指數及分布圖

從地裂縫的成災機理我們可以看出,大同市地裂縫活動與當地的構造活動密切相關。地裂縫的成災過程是通過對其活動地段土體的破壞,從而引起地下工程與地表建築物的破壞而形成的。因此,在求地裂縫危險性指數時,我們主要考慮已經出現的地裂縫活動、構造運動、地下水的開采以及地表水(主要指降雨)等因素的影響,將地裂縫對地下工程及地面建築的危險性分成A、B、C、D、E五級,其對應的指數分別為9、7、5、3、1,按標准來求取地裂縫的危險性指數。

根據分級取指數的具體標准,我們將大同市區范圍內,按每格大小為30″×15″(經度×緯度)格子,將這一范圍分成大小一樣的300個格子;取得每個格子中的危險性指數,繪出大同市地裂縫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圖15-6)。從圖中可以看出,三條條帶狀高等值線分布帶,與市區的三條地裂縫是完全吻合的。這客觀地反映了大同市地裂縫的危險性分布情況。這三條地裂縫帶對地面的破壞作用均有向兩端擴張的趨勢,而且大同機車工廠-大同賓館地裂縫帶與南郊鑿井隊—下華嚴寺地裂縫帶對地面的破壞作用有連成一片的趨勢。

三、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的易損性分析

地裂縫災害的危險性反映了地裂縫災害的自然屬性;而地裂縫災害的易損性則反映了它的社會及經濟屬性,也就是一定強度的地裂縫災害,對社會財富的破壞及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包括對人們的心理影響。很明顯,同一強度的地裂縫災害發生在農村和城市,其造成的損失是完全不一樣的。其原因在於承受災害的對象不同。社會財富越集中,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地裂縫災害的易損性就越大,反之則較小。對於大同市地裂縫的易損性評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圖15-5地裂縫成災機理系統框圖

(一)物質易損性

共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同市土地資源(主要指用地類別)與社會資產(包括地面建築、城市地下設施、企業單位個數、事業單位個數、服務行業、金融業、交通業、礦產資源等);二是地裂縫強度與土地資源、社會資產破壞程度的關系。對第一個方面的內容,我們統計出大同市土地資源類別分布和大同市社會資產統計簡表(表15-14)。對於第二個方面的內容,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地裂縫所通過之處,地表開裂,地面建築、地下設施無一不被破壞。而離地裂縫有一定距離的地面建築、地下設施也隨著地裂縫的發展,逐漸遭到破壞。

(二)經濟易損性

地裂縫的經濟易損性包括如下內容:一是地裂縫可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其中包括土地價值、房屋維修或搬遷的費用、生命線工程修復或改道的費用等;二是地裂縫可能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包括停產造成的損失、對人類謀生活動的影響及其它的次生效應所產生的影響。大同市地裂縫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經統計為4000萬元;間接經濟損失按間直比為3∶1計算,應為12000萬元。

(三)社會易損性

地裂縫災害的社會易損性不同於其它地質災害的社會易損性。它一般不會造成人們心理上的恐慌。就大同市而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由於地裂縫造成人員傷亡方面的報道。

圖15-6大同市地裂縫災害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圖

表15-14大同市(城區)社會資產統計簡表

(四)破壞率和損失率

地裂縫直接破壞的是土地、,地面建築和地下工程設施。對地面建築和地下工程破壞率定義為:地裂縫所造成的地面建築物被破壞的面積/建築的總面積。其損失率可定義為:地裂縫所造成的地面建築物被破壞面積的價值/建築物的總價值。上面的兩個定義也可類推到地裂縫對土地資源的破壞上。根據破壞率,結合結構物的狀況,我們將地裂縫對結構物的破壞程度分為微、輕、中、大、重、五個等級。同時,我們給出一個維修費占建築費的百分比,從而得到可供參考的維修費用。

(五)易損性指數及綜合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

通過地裂縫物質易損性及經濟易損性的分析可知,地裂縫易損性的強弱主要取決於地裂縫區的物質財富豐富程度及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為了直觀地、較為合理地反映這種影響,我們選取了人口密度、土地類別、結構物三種對地裂縫易損性較有影響的因素。按這些因素所處的不同狀態,選取一定的易損性指數;然後將這三種因素對地裂縫易損性的影響的重要程度兩兩作比較。將此比較的結果按層次分析法計算出每一種因素對地裂縫易損性影響的權重,從而得到地裂縫易損性綜合指數。其具體做法如下:

將大同市區按每格大小為30″×15″(經度×緯度)的格子分成大小一樣的300個格子。根據表15-15的評價要素的取數標准取得每個格子中、每一種因素P(人口密度)、L(土地類別)、S(結構物種類)的指數Ep、EL、Es(表15-5),然後將P、L、S兩兩作比較,將這種比較的結果按絕對重要、重要、比較重要、一般重要、同樣重要分成五級;分別給定其重要性指數為9、7、5、3、1;最後將重要性指數代入層次分析法計算程序,算出P的權重WP、L的權重WL、S的權重WS,按下式求得綜合易損性指數VI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表15-15易損性評價要素及要素指數標准表

將綜合易損性指數點在圖上,繪出地裂縫綜合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圖15-7)。

從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可以看出,大同市區的地裂縫易損性比較大的主要集中在城區(見圖中等值線為6的線),而最大者則主要集中在市中心的商業金融區。

四、大同市地裂縫災害破壞損失評價

地裂縫破壞的直接對象是土地及建築在地上和地下的各種設施。因而,對地裂縫破壞損失評價則考慮到這兩個方面。每一個方面又可考慮現實損失評價和未來損失評價。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土地價值損失核算

地裂縫對土地的破壞損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地裂縫的破壞造成土地完全無法使用。如主地裂縫直接通過的地方,地面被破壞,以致於該土地失去了使用的價值。另一種是由於地裂縫的破壞造成土地的降級使用。如受到主地裂縫所影響的地段,本來是一級用地,現在降為三級或四級用地。以下從現實損失評價和未來損失評價來考慮。

1.土地現實損失評價

土地現實損失評價是核算已經發生了地裂縫災害的地段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災害所造成的土地資源的總損失。其具體評價方法為:

根據地裂縫所經過地段的使用類別,結合地裂縫對土地的破壞狀況,用下面的公式求出現實土地總損失DT0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n1——完全被破壞的土地面積的塊數;

n2——降級使用的土地面積的塊數;

ESTi——第i塊被完全破壞的土地面積;

ESj——第j塊降級使用的土地面積;

PEi——第i塊土地的單價;

∆PEj——第j塊降級使用的土地的單價差。

按上式,我們求得大同市地裂縫造成的現實土地總損失DT0約為1000萬元。

圖15-7大同市地裂縫災害易損性指數等值線圖

2.未來損失評價

土地未來損失評價是核算將要發生地裂縫災害的地段可能會造成的土地資源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災害未來所造成的土地資源的總損失DT1。其具體評價公式為: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K——比例系數,K的具體求法是根據前面所做的地裂縫危險性指數等值線分布圖來取,在等值線最高的地方(即已經發現了地裂縫的地方)K取1,其它地方的K值可為(Vi/Vmax)2;

Vi——所取地方的地裂縫危險性指數值;

Vmax——所評價地點的危險性指數最大值;其它量的含義同(2)式。據此計算得出,2000年大同市的土地價值損失約為2000萬元。

(二)房屋等建築物損失核算

地裂縫對結構物的破壞表現為房屋開裂,以至於倒塌。其造成的損失可分為兩種情形來考慮。一種情形是房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經維修後還能繼續使用;另一種情形是房屋完全被破壞,已經無法使用。第一種情形的損失可以直接用維修費用來估算,第二種情形我們仍然從現實損失評價和未來損失評價兩個方面來考慮。

1.現實損失評價

結構物現實損失評價是核算已經發生地裂縫災害的地段造成的結構物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災害所造成的結構物的總損失DB0。其評價的數學模型為: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HSi——第i段被破壞的結構物的面積;

PHi——第i段結構物單位面積的造價;

n——災害破壞的結構物的地段數。

按上述模型,我們求得大同市地裂縫造成的結構物的現實損失約為3000萬元。

2.未來損失評價

結構物未來損失評價是核算將要發生地裂縫災害的地方可能造成的結構物的損失。評價的目標是獲得未來災害將要造成的結構物的損失DB1。其評價公式為: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式中:K的含義同(3)式;其它量的含義同(4)式。如果不採取有效預防措施,預計到2000年,大同市結構物損失約為4000萬元。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能夠得到地裂縫災害的現實總損失為(DT0+DB0),即4000萬元;未來(2000)總損失為(DT1+DB1),即6000萬元。

五、地裂縫災害防治工程評價

大同市地裂縫屬於構造地裂縫,其顯著特徵是具有不可抗拒性。因此,目前對地裂縫災害的防治還沒有有效的方法。下面僅就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及防治費用兩方面作一簡單分析。

(一)防治工程可行性分析

地裂縫防治工程可行性分析應包括以下二方面的內容:

1.地裂縫場地工程地質評價。通過對控制和影響地裂縫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結合場地的土體物理力學性質,對地裂縫影響地帶進行分級分區。

2.防治工程技術分析。主要分析防治工程是否合理可行。

(二)防治效益分析

1.減災效益的直接經濟指標(Z)

Z=J-T

式中:J為採取特定減災技術進行災害防治後災害損失的減小量;T為防治費用的投入。

2.減災效益比(B)

B=Z/T

3.投效比(Bt

Bt=J/T

一般地說,Z只是反映了對某種災害進行防治後所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的凈值。它沒能反映出減災活動的效益,也就是說,獲得同樣的直接經濟效益凈值,防治費用T的投入可能大不一樣。為了反映減災活動的效益,可用指標(B)來衡量。B反映了單位投入所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的凈值,即減災活動的效益。當B值大於或等於當年社會的折現率時,可認為在減災活動上的投入是可行的。

根據大同市及西安等地的實際調查,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後,地裂縫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可以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⑥ 山西省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張毅劉瑾王平波

(山西省地質環境監測中心,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西省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和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狀況。針對水動力條件的改變是影響自然地質災害變化的重要因素出發,根據未來13年降水量的變化預測了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按照礦產資源開發總體規劃、公路交通發展規劃和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等預測了工程活動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發展趨勢。

關鍵詞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山西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危害,它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損害。地質災害從其形成的動力條件可分為自然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山西地處高原,地形高差大,地質條件復雜,降水量集中,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動力條件充分,屬自然地質災害易發區,歷史上自然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山西是一個礦業開發大省,隨著采礦深度和廣度的增大,全省由采礦引起的地裂縫、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人為地質災害頻繁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十分嚴重。另外,山西鐵路、公路的修建,重要城市附近地下水的集中超量開采,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沉降等人為地質災害的發生。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山西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數10億元,死亡人數超過2000人,受潛在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員和財產數量驚人。近幾年,雖然山西省有關部門在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於省內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各種地質災害的成因機制、成災規律、分布現狀尚未完全查清,地質災害依然是影響山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阻礙省內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控制和減輕地質災害已經成為山西省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刻不容緩。

山西省地質災害從災害形成的動力條件來看,可分為自然因素形成的地質災害與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兩大類。在地質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致災動力條件的變化是決定自然地質災害變化趨勢的決定性因素,而人類工程活動及其產生的廢棄物的堆放則是人為地質災害發展變化的決定性因素。下面據此對全省自然與人為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作定性預測。

1山西自然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自然地質作用形成的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構造型地裂縫、黃土濕陷型地裂縫等。從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致災體,其次是構造型地裂縫。因黃土濕陷型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相對較小,且沒有人員傷亡的記載。

自然地質災害的形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地形地貌條件、地層岩性條件、地質構造條件與水動力條件。在上述條件中,對於自然地質災害較為發育的任一地區,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條件都是地質災害產生的基礎條件,其變化是緩慢的,只有水動力條件隨降水強度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因此,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對自然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西省自然地質災害的研究表明,泥石流、滑坡、崩塌與降水量有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連綿細雨過後突降暴雨或連續多年降水量偏大的年份,最易誘發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黃土濕陷型地裂縫與降水量也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大雨過後最易出現這些地質災害。以原平市為例,在2001年進行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查出該區20世紀90年代共發生滑坡地質災害8起,這8起滑坡地質災害的形成時間集中分布在1995年(2起)與1996年(6起)的6、7、8月間。查閱原平市歷年降水量資料,其多年(1954~2000年)平均降水量為436mm,1990~2000年降水量為250~700mm,而1995~1996年降水量為600~700mm,較多年平均降水量大多在250mm以上,為90年代的最大值。在這兩年中,其6、7、8月降水量分別達到了120mm、250mm、290mm左右,較其他年份的月降水量大1倍以上。連續兩年充沛的集中降水,導致了該區滑坡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太原市1996年8月4日發生的特大泥石流地質災害,也是在其上游太原西山、古交礦區遭遇百年不遇特大暴雨的條件下形成的。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受到海風的影響,形成較強的大陸性氣候。同時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冬季長而寒冷乾燥且降水少,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且乾旱嚴重,秋季短而天氣溫和的氣候特點。山西省氣候類型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北差異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50mm之間。在全年總降水量中,春季佔15%~20%,夏季佔50%~75%,秋季佔15%~30%,冬季佔2%~3%。每年的7~9月份降水量高度集中。全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山區大於盆地20%的特點。山西省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常有連年少雨乾旱現象,降水量有10~13年豐枯變化周期。山西上世紀90年代到目前降水量屬偏枯年份,較80年代降水量減少約2.8%。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近十幾年降水量偏枯周期的結束,在未來的13年中,山西將進入降水量偏豐周期,降水量會較前十幾年有明顯增大的趨勢。在降水量增大,水動力條件增強等因素影響下,山西今後13年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隨降水量的變化而逐漸增大。但由於近幾年山西省加大了地質災害的宣傳力度和防治力度,地質災害受災區和隱患區人民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雖然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會逐漸增大,但由自然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會得到有效控制。

2山西人為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山西省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等災害,主要活動包括礦山開采、修路切坡、建築切坡等。在工礦企業密集分布區、城市居民密集居住區因過量抽取地下水,會誘發地面沉降、水位下降型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從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情況來看,采空地裂縫、采空地面塌陷、采動滑坡、采動崩塌是主要的致災體,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較大。而修路切坡、建築切坡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相對較小。

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的種類、強度與當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產業政策密切相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20世紀70、80年代,山西中小礦山遍布,縣鄉級公路及國家一、二級公路的修建蓬勃開展,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崩塌、滑坡、地裂縫、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具有點多面廣,發生頻率高,累計損失大等特點。進入90年代以後,公路建設進入高速公路時代。由於高速公路建設對選址、勘察、設計、施工、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的要求較高,使得因修路切坡造成的地質災害明顯減少。目前,山西省尚無因修建高速公路誘發人為崩滑或高速公路受到人為地質災害破壞的記載。山西省以煤礦為主的礦山開採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進入了規范發展的時期。行政主管部門關停並毀了一大批違法小煤礦,使山西礦業秩序得到了根本好轉。由私挖濫采、越界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房屋損毀等人為地質災害得到明顯控制,以開採煤礦為主的礦山地質災害由治理前的突發性、隨意性轉為在人們控制與預測范圍內規律性的發生。由礦山開采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明顯減輕。

根據山西省公路交通發展規劃與礦產資源總體規劃,在今後13年的規劃期內,山西公路交通建設仍以高速公路的建設為主,預計由修建高速公路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輕微,遠小於低級別公路修建時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

從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來看,山西省2005年近期規劃目標主要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煤炭開采總量控制在3.0億t左右;礦業結構和布局得到調整、優化,煤炭工業通過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生產初級產品為主向綜合開發利用為主轉變來提高整體素質,鞏固煤炭工業基地地位,組建三大煤炭集團公司;繼續關閉非法開采、礦井回採率低、威脅大礦安全、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破壞生態環境和污染嚴重的小煤礦,使全省煤炭礦山縮減到3000個以內;調整礦山規模結構,形成以大、中型礦山為骨幹,大中小協調發展的格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初步實現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亂采濫挖、破壞性開采基本消除;新建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床儲量規模基本適應,煤炭資源礦井回採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狀況得到初步改善,礦山環境監督管理得到加強,不再新建對生態環境具有不可恢復利用的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開采礦產資源實行地質災害防治保證金制度,礦山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率明顯下降,礦山「三廢」治理率明顯提高,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20%,新增礦山土地復墾面積1.5萬公頃。全省2010年遠景目標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領域改革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初步實現根本轉變,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競爭力的、以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結構和布局得到進一步調整和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礦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從上述近期與遠景規劃目標來看,山西省礦業開發在保持總量基本不變的原則下,將逐步實現以大代小,形成以「大集團」規模經營為主幹的新型礦業經濟體系,並保持礦業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山西省礦產資源總體規劃中,還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相關規劃、維護國家戰略利益、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等原則,將山西省礦產資源進行了規劃分區,共劃分為鼓勵開采區、限制開采區、禁止開采區和保護開采區四類。從礦業布局來看,隨著大同、陽泉、汾西、太原西山等主要礦區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沁水煤田北翼的壽陽、河東煤田的柳林、保德、河曲、偏關等地已成為山西煤炭大軍開辟的第二戰場,在這些地區正在陸續建設一批一期工程年產量即達60萬~300萬t的大中型礦井,有些礦井規劃年產量達900萬t(山西魯能河曲電煤開發有限公司上榆泉—大塔礦區)。可以預見,隨著這些大中型礦井的陸續投產,上述地區地質環境條件會急劇惡化,採煤誘發的地裂縫、地面塌陷、采動崩塌、采動滑坡、水資源破壞等人為地質災害會大量發生。因此,規劃期內,山西省除原有大同、朔州、軒崗、太原西山、陽泉、汾西、孝義、霍州、潞安、長治、晉城等已采區(有些已近采空)因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逐漸加重外,上述新采區將來也會誘發許多地質災害。山西省由采礦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有加重的趨勢。但由於這些大礦有著嚴密的生產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其誘發的人為地質災害都是礦山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地質災害,具有預見性與規劃性,造成的損失相對較小。

隨著采礦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山西省采礦廢棄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堆放點越來越多。根據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土地復墾、地質環境保護調查整治報告》,山西省部分地區礦山尾礦及固體廢料排放量如下(表1)、(表2):

表1山西省部分礦山尾礦排放量統計表

表2山西省主要礦區固體廢棄物排放量表

另外,受國家煤炭產業政策及西部大開發政策驅動,近幾年山西省新建了大批一期工程規模即達600~1200MW的大型火力發電廠,每個火力發電廠的灰渣年排放量達35萬~70萬m3,按全省已有和在建火力發電廠數量估算,全省火力發電廠年排灰渣總量在1000萬m3以上。這些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及電廠灰渣數量巨大,分布面廣,且多分布在山區溝谷中,構成了山西省泥石流地質災害的重要物源。在較大暴雨條件下,這些物質極易被沖出溝谷,形成泥石流地質災害。因此,規劃期內,山西遭受人類工程活動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破壞的危險性呈增高趨勢。

根據調查,太原市婁煩縣境內的尖山鐵礦、朔州市的平朔露天礦、運城市的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太原西山礦區、太原東山採石場等地在規劃期內都有可能發生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這些泥石流地質災害一旦發生,造成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將會十分嚴重。

山西因過量抽取地下水誘發的地面沉降、地裂縫等人為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礦企業集中的大中城市,如太原、大同、臨汾、榆次等地。其中以太原市地面沉降發生的時間最早,成災范圍及下沉量最大,造成的經濟損失最大。太原市地面沉降因過量抽取地下水引發,地面沉降范圍與深淺層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圍具有很好的吻合關系。地面沉降災害一旦形成,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難以恢復,只能以控制沉降范圍與下沉量為主要防治目標。根據山西省水利部門規劃,引黃工程南干線和太原市黃河水源供水工程的設計供水能力是依據現狀太原供水區的缺水量和地下水超采量這兩部分水量之和,再加上城市發展所增加的需水量確定的。因此,在引黃工程新水源通水的同時,太原市將根據不同地下水單元超采情況,關閉部分地下水開采井,以扭轉供水區地下水超采局面,實現良性循環,滿足生態環境與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並保證引黃工程長期穩定運營。目前准備實施的調控方案為:2003年引黃供水後,重點取水戶年開采量將由27335萬m3減少為18407萬m3,壓縮地下水開采量8803萬m3/a,占超采量的82%,其中盆地孔隙水4952萬m3,岩溶水3743萬m3。加上分散取水戶的調控,屆時太原市地下水的超采形勢將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到2005年引黃供水量增至80萬m3/d時,再壓縮開采量4309萬m3/a,調控區地下水將得到恢復性涵養,進入良性循環狀態。引黃北干線的大同市朔州市黃河水開始供水後,地下水保護方案與太原近似。在另一個超采嚴重的地區—運城地區,則結合禹門口、尊村提黃工程和浪店水源工程的建成、配套、供水,壓縮區內工業、農業的地下水開采量0.8億m3/a,占該區超采量的56%,替代以黃河水。因此,規劃期內,山西以太原市、大同市為主的大城市的地面沉降災害會得到控制,但中小城市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工農業快速發展,用水量劇增,有可能使原有的地面沉降災害加重或出現新的小范圍地面沉降與地裂縫地質災害。

⑦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哪些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地處山地型高原,地形高差變化大,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極易發生。該縣地質災害具有種類全、分布廣、數量多、災情重、威脅大的特點。壺關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全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630.1小時,日照率60%。境內年平均氣溫8.9℃,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5℃,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2.1℃。年降水量在574.5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約153天。

⑧ 為什麼說地理環境和氣候類型決定了山西的災害類型特點

地理環境和氣候來條件自決定了山西的災害類型和特點:一是乾旱多,素有"十年九旱"之說。近40年來,乾旱年的發生逐漸頻繁,有1965、1972、1978、1986、1991年共五個嚴重乾旱年。乾旱尤以春季嚴重,各地春旱頻率達50%以上,以東部為甚,秋旱、冬旱幾率亦較大。二是冰雹,特點是雹粒大、范圍廣、雹期長、成災重,40年來,以1982、1984兩年災情最重。降雹多發於6~8月。雹災多起源於山區坡地,往往為西北向東南走向,故有"雹打一條線"之說。

霜凍,僅次於雹災。早霜凍一般出現在9~10月間,地區分布是由北向南遞減。春霜凍則由南向北,從4月上旬開始,到6月初結束。

風災,亦是山西常見的一種災害性天氣,成因一種是大風,一種是乾熱風。山西中北部多大風區,往往有風沙或沙塵暴,以春季常見。

暴雨,多發生在夏秋季,有山洪暴發、河道決口等類型。洪澇災害有逐漸增多的趨勢。這些災害的形成同自然環境保護不力關系密切。

⑨ 關干山西省國土資廳對農村地質災害區房屋拆遷的補場償是按1戶多少錢還是按房產證,房產證說不說平米大

我是山西省平定縣冶西鎮的寨坪村村民,我們村子地質災害避讓搬遷,我家的房子是危險最大的,我是一個單獨的戶口,可是村子裡不給我一分錢的補償,去政府國土局問領導,領導卻不管,甚至要拘留我,農民難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