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年代

中國地質年代

發布時間: 2021-01-20 11:28:20

① 哪裡能買到中國地質年代表掛圖啊。急需 謝謝

自己做一張 然後給圖文的做出來不就行了,這種東西很難買的,除非你到網上找找看。

② 50年代,為中國找到石油的地質學家是誰

是李四光教授

③ 中國地質年代最久遠的山系是什麼山

五台運動抄(Wutai orogeny)由馬杏垣等於1955年創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皺運動。是根據新太古界五台群與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間的角度不整合確定的。廣義的五台運動應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個褶皺幕。在華北除太行、呂梁及中條山等地發現不整合界面外,陰山、燕山、遼東、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獲得與之有關的構造—熱事件的同位素年齡數據

④ 地質年代中的晚元古代中為什麼紀的名稱跟中國有關長城紀,薊縣紀,是中國學者研究出來的嗎

中國的考古成果。不一定是中國學者所得

⑤ 地球地質年代表

中國地質年代表
地質年代從古至今依次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
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
新生代又分為:古近紀、新近紀、第四紀
-----------------------------------------------------------------------------------------
代 紀 世 代號 起始時間(百萬年) 生物開始出現類型 構造階段(及構造運動)
新生代:
第四紀——
全新世Qh 0.01人類出現
晚更新世 Qp
中更新世 Qp2
早更新世 Qp1 1.64
新近紀——
上新世 N2 5.00
中新世 N1 23.3 近代哺乳類出現
古近紀——
漸新世 E3 37.5
始新世 E250
古新世 E1 65 魚類出現
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喜瑪拉雅構造階段)
-------------------------------
中生代:
白堊紀 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鈣藻出現
侏羅紀 J 208 鳥類哺乳類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燕山構造階段)
三疊紀 T 250 蜥龍 魚龍出現 老阿爾卑斯構造階段(之印支構造階段)
-------------------------------
古生代:
晚古生代——
二疊紀 P 290 獸行型類 裸子植物出現
石炭紀 C 362單孔類 種子蕨 科達類出現
泥盆紀 D 410 總鰭魚類 節蕨 石松 真蕨植物出現 (海西)華力西構造階段
早古生代——
志留紀 S 439 裸蕨植物出現
奧陶紀 O 510 無頜類出現
寒武紀 -- 570 硬殼動物出現 加里動構造階段
-----------------------------
元古代:
新元古代——
震旦紀 Z 680 不具硬殼動物出現
南華紀 Nh 800 晉寧運動
青白口紀 Qb 1000 多細胞動物 高級藻類出現
中元古代——
薊縣紀 JX 1400 真核動物出現 (綠藻)
長城紀 Ch 1800
古元古代 呂梁運動——
滹沱紀Hl 2300 五台運動
五台紀 Wt 2500 阜平運動
-----------------------------
太古代:
新太古代 Ar3 2800 (阜平運動結束,五台運動開始)原核生物出現 (菌類及藍藻)
中太古代 Ar2 3200 (遷西運動結束,阜平運動開始)
古太古代 Ar1 3600 (遷西運動開始) 生命現象開始出現
始太古代 Ar0 45oo Ar 4600 地球形成

⑥ 有一部電視劇八十年代拍制的,描寫的是新中國的地質隊員五六十年代在中國西部找礦的,主人公叫藍星,他的

同問,裡面的音樂具有陝北風格。記得很危險,地質隊員還帶槍

⑦ 關於《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中有關問題的說明

1.為充分反映中國各地質歷史時期地層發育的特色和便於廣大地質工作者應用,《中國地層指南》中所附的《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被分解為兩個表:表(工),顯示海相地層區的年代地層系統;表(Ⅱ),顯示陸相地層區的年代地層系統。同時,為方便與國際地層對比,還附有2000年第三十一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公布的最新版本《國際地層表》本說明書所附的該表已譯成中文,表中階名的譯名,除志留系和中二疊統的階名是參照金玉玕等(2000)所譯該表中文版譯出外,其餘各系的階名均根據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93年公布的《地質學名詞》中的譯法譯出。

2.表中各級年代地層(地質年代)單位的命名,宇(宙)、界(代)兩級和顯生宙時期系(紀)一級的單位名稱,均採用國際通用的名稱,但元古宙時期各系(紀)一級的名稱一律採用我國自己的專名;統(世)一級,除新生代時期各統沿用國際通用的專名外,其餘各地質時代的統(世)一級單位均不用專名,二分的以下(早)、上(晚),三分的以下(早)、中(中)、上(晚),四分的以下(早)、中(中)、上(晚)、頂(末)表示;階(期)一級,全部用我國自己的專名(除中奧陶統上部的達瑞威爾階外)。

3.表中各級年代地層(地質年代)單位的代號,本著簡單、實用原則,確立我國自己的代號體系:宇(宙)一級,用該單位英文名稱的兩個大寫正體字母表示,如太古宇(宙)用AR、元古宇(宙)用PT、顯生宇(宙)用Pz界(代)一級,用該單位英文名稱的一大、一小兩個正體字母表示,如古生界(代)用Pz、中生界(代)用Mz、新生界(代)用Cz表示,但太古宇(宙)四分用Ar0-3表示,元古宇(宙)三分用Pt1-3表示;系(紀)一級,除中新元古界(代)的長城系(紀)、薊縣系(紀)、青白口系(紀)、南華系(紀)以漢語拼音名稱第一音節的雙輔音的一大、一小兩個字母或用其漢語拼音名稱頭兩音節第一字母的一大、一小兩個正體字母表示(分別為Ch、Jx、Qb、Nh)外,其他各系(紀)均以其英文名稱的字首第一字母的大寫正體表示,但寒武系仍用

符號表示,古近系(紀)的英文名稱首字母P已用於二疊系,本表參照《國際地層表》採用E為其代號;統(世)一級,以系(紀)級代號為基礎,在其右下角注以阿拉伯數字1、2、3等序號構成,表示下、中、上統含義,但第四系(紀)的更新統(世)和全新統(世)例外,其代號分別暫以Qp和Qh表示;階一級,是在統的代號基礎上,在其右上角注以該階在統內所處序列位置的阿拉伯數字順序號1、2、3、4、……,如新廠階

、四排階

、達拉階

、長興階

等。

4.表中各系間(太古宇是界間)和系內的統間界線(除個別外)均標注了界線同位素年齡。前寒武系部分原則上參照引用《國際地層表》(2000)中所推薦(經國際地層委員會及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批准)的全球標准地層年齡;但古元古界與中元古界之間的界線年齡未採用國際上的全球標准地層年齡1600Ma,而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按1989年第二屆全國地層委員會召開的「中國元古時期地層分類命名會議」的討論決定,採用1800Ma;此外,《國際地層表》中「末元古系(紀)」的下界全球標准地層年齡採用650Ma,而本表中,經重新釐定後的「震旦系(紀)」的下界(即陡山沱階的底界)年齡推定採用680Ma;自寒武系底界開始,以後的各系、統間界線的年齡值多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略作調整,與《國際地層表》中所採用的年齡值不盡一致。

5.表(Ⅰ)(海相地層區)中的建階序列,只列到三疊系。自侏羅系至第四系,由於海相地層在中國分布局限,無廣泛對比意義,且不甚系統發育,難以建立起系統的階序列,因此暫時空缺;在已建階的一些系的若干層位,由於目前研究程度不夠亦暫時空缺或註明「待建」,如:中志留統上部至上志留統和頂志留統、下泥盆統底部、上泥盆統錫礦山階與邵東階之間以及中三疊統上部。另需說明,《指南》所附表中下志留統上部紫陽階所分兩個亞階的位置顛倒了,馬蹄灣亞階應在下,南塔梁亞階應在上,在本說明書所附表中已予以訂正;此外,該表中志留系的統級欄目中,「頂志留統(世)S4」一項中的頂字後漏了時間單元「(末)」字,這次印刷時也予以補充。表(Ⅱ)(陸相地層區),在現有條件下,在陸相地層區試建有真正意義的地層劃分對比標準的建階工作,應當從三疊系開始,表中石炭系和二疊系雖都已建階,但石炭系所建的階均非純陸相而是海陸交互相,其識別標志多以其海相夾層中的生物特徵予以釐定,失去真正陸相階的涵義;而二疊系中所建的階,目前均難以准確確定其時限,因此這些階在當前階段暫難應用,本文暫不予說明。

6.本文重點對各系所列各階進行簡明扼要的定義性說明(不展開論述),主要內容包括:階的名稱(含中文名稱、漢語拼音名稱,原有英文譯名的以括弧注出),命名人和命名時間,命名地點和層型剖面位置,該階的定義(主要生物識別標志),層型剖面岩性特徵,同期岩石地層單位與國際上相當單位間的對比關系以及底界年齡等。

7.為了解和掌握截至目前已經國際地層委員會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批准確立了階的全球界線層型剖面和點(GSSP)的情況,凡已正式確立了GSSP的,在本書所附表中的有關階的底界右側以黑圓點標出;元古宇凡已確定單位底界界線全球標准地層年齡(GSSA)的,均在相關單位底界的右側以黑三角標出。

附「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Ⅰ)、(Ⅱ)」和國際地層表。

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Ⅰ)

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Ⅱ)

國際地層表(選自2000年第三十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公布的版本)

續表

續表

續表

⑧ 我國最早的人類位於哪個流域

長江流域。

雲南元謀人,年代為距今170萬年。雲南元謀位於金沙江南岸,是長江流域


元謀人,學名元謀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稱元謀猿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兩顆。後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有爭議,或為約60萬年~50萬年前左右)。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元謀人的發現將中國人類歷史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表明長江流域的雲南是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地區,有力地挑戰了人類起源非洲中心論這一學說,為人類起源與發展多元中心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元謀人作為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首頁。


1、人種簡介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英文稱:Homoerectus yuanmouensis,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後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在約在170萬年以前,雲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鬱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後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雲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士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後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製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2、生存狀態

石器使用

1973年,在發現元謀人化石的地層中出土石器三件。另外,在同一地點採集到石器三件,推測被雨水沖刷出地表,也被視為元謀人的石器。

三件地層中出土的石器均為石英岩製造,均為刮削器。其一為兩刃刮削器,由石片製成,從石器上的人工加工痕跡來看,可能是砸擊修理的。其二為復刃刮削器,由小石塊製成,三邊有加工痕跡,略呈長方形,應是復向加工而成。其三為端刃刮削器,也由小石塊製成,也為復向加工而成。

三件採集到的石器中:其一為石核,呈梭形,長90毫米,單檯面。其二為石片,其原料為紅色砂岩,長略小於寬,打擊點散漫。其三為尖狀器,由石英岩石片製成,左側單面加工,右側兩面加工,在中軸相交,屬正尖尖狀器。

僅通過這些石器難以推斷元謀人的石器加工技術。但可得知以下幾點:元謀人會用捶擊法製造以及修理石器,會製造刮削器和尖狀器,且工具尺寸不大。

在發現元謀人化石的地層中還發現有許多炭屑,常與哺乳動物化石伴生。大者直徑達15毫米,小者1毫米左右。

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另外還發現有大量炭屑。有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

經過多年發掘,總共出土石器17件,其中地層出土7件,地表採集到10件。

生活環境

元謀人的生活環境是通過共存的動植物化石來推測的。一般將元謀人地層第三、第四段的動物化石稱之為元謀動物群,認為是與元謀人共生的動物。

與元謀人共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泥河灣劍齒虎、桑氏縞鬣狗、雲南馬、爪蹄獸、中國犀、山西軸鹿等29種。全部都為絕滅種,部分(38.8%)屬於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殘余物種,大多數為早更新世當地常見物種。如果然生活環境來考察,雲南馬等生活於草原,細麂、湖麂等生活於熱帶雨林,竹鼠、復齒鼠兔等動物生活於灌木叢之中,泥河灣劍齒虎等生活於森林之中。

根據植物孢子的分析,樹木主要以松屬植物為多,還有榆樹等。草本植物則更多。

有人根據動物化石及植物孢粉分析,認為當時的自然環境呈森林草原景觀,氣候涼爽。

牙齒化石

元謀人的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同一成年人個體。其石化程度深,顏色灰白,有裂紋幾處。

對元謀人牙齒化石的研究發現,其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呈鏟形,切緣部分較為擴張,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

元謀人門齒的特點有:齒冠基部腫厚,末端擴展,略呈三角形。舌面底結節凸起,有發達的鏟形齒窩。齒冠舌面中部的凹面粗糙,中央的指狀突很長,指狀突集中排列在靠近外側的半面。

元謀人左側門齒長11.4毫米,寬8.1毫米,高11.2毫米。右側門齒長11.5毫米,寬8.6毫米,高11.1毫米。其切割緣在生前有磨耗。

4、發現過程

1965年,錢方、浦余慶等學者到上那蚌村附近尋找化石。當時,他們在一位牧牛老人指點下,來到蚌村以西約1公里的山溝里尋找化石。下午5點鍾時,一個人在一個土包下發現了雲南馬的化石,接著又發現了兩顆人類的門齒。後來,學者將牙齒化石帶回北京。

1972年2月,經中國地質科學院的胡承志鑒定,公布了這一發現。胡承志在《地質學報》1973年第1期上發表了《雲南元謀發現的猿人牙齒化石》一文。

1973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組織組織了大規模發掘,在附近地層發現了人工打制的石器和炭屑、哺乳動物化石等。但沒有發現新的人類化石。

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其絕對地質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左右。(後出現爭議。)

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於同一成年人個體。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

元謀縣地處元謀盆地邊緣,盆地內出露一套厚達695米的河湖相沉積。從下到上分為4段28層。元謀人牙發現於第4段第22層中。此後,又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製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

先後出土的石製品共7件,人工痕跡清楚。原料為脈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們和人牙雖不居於同一水平面上,但層位大致相同,距離又不遠,應是元謀人製作和使用的。發現的炭屑多摻雜在粘土和粉砂質粘土中,少量在礫石凸鏡體里。炭屑大致分為3層,每層間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動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徑可達15毫米,小的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達16粒之多。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這一發現,和在距今約18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發現的燒骨,如確系人工用火證據,則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大大提前。在遺址中還找到一些有明顯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

5、年代謎團

不同看法

關於元謀人化石的地質時代和絕對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屬早更新世晚期,在距今170萬年左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測定距今170萬±10萬年。電子自旋共振法測定為距今160~110萬年。根據與元謀人伴生的哺乳動物的研究和與北京人牙齒的比較,似乎更為原始。

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中更新世。因為古地磁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根據元謀人的化石層,可能距今50萬~60萬年前或更晚。

經過對所發現的石器的研究,表明元謀人所處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早期。

如果將元謀人的年代定位為170萬年前,那麼元謀人就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由於這是最初的對元謀人的年代定位,一些教材、通俗讀物和網路全書都持此說。如果將元謀人的年代定位為60萬年前左右,那麼元謀人的年代將晚於公王嶺藍田人。

相關爭論

凡是有網紋紅土的存在,那一定是80萬年前的土層!「網紋紅土,是一種表面有紋路的鮮紅色的土層,它是在80多萬年前,因長期的濕熱氣候促使岩石產生化學反應及風化而成,在今天長江以南許多地方仍然可見。」黃慰文說,叫「網紋」只是通俗的說法,其實紋路是一層一層的,更准確應叫「蠕」紋,就像蟲子爬過的那種蜿蜒痕跡。「它有兩大最明顯特徵,鮮紅色、網紋十分清晰,沒有其它任何一種土壤能同時具備。」發現了網紋紅土,它將有助於解決長達40年之久的元謀人年代的爭論,為元謀人作證!

「古地磁年代測定法,是一種根據地球磁性的變化規律來測定年代的方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士倫說,地球本身是個大磁場,可南、北兩極並非永恆不變,相反不斷在偏移,甚至每過幾十萬年,就可能發生一次南北極倒轉,而地球上河流湖泊的形成、火山的噴發過程,都能記錄當時地球的磁性狀態。「但古地磁法不能產生數值年代,只能產生相對年代,它只有與同位素法相結合時,才能測出較為准確的年代,所以一些學者對元謀人的年代提出質疑。」

不是有兩顆牙齒化石嗎?為什麼不能做同位素測定?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周國興解釋說:「碳14的同位素法,一般只適合測定四五萬年以下的年代,因為動植物遺體中的碳,隨著時間推移會不斷衰減,一過四五萬年,就無法測定了。」

黃慰文告訴,網紋紅土酸性很強,無法保存動物遺體,如百色盆地的網紋紅土層就不含任何動物化石,所以,元謀人的牙齒化石,應是從更下面地層出土的。

「現場發現元謀人的地質情況正是那樣,網紋紅土層正好覆蓋在含元謀人化石、石器和動物化石的河湖地層之上,它就像一頂帽子,扣在元謀人頭上,所以說,元謀人的年代,至少不會晚於距今80萬年。綜合其他種種測定,我相信,元謀人就是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

「其實早在2000年,美國古人類學界的權威專家就曾評論說,根據網紋紅土的測定,中國學者們所說的一二百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比如元謀人,是可信的。」

6、國際影響

1972年2月22日在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特殊日子裡,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發現「元謀人」這一重大新聞,《人民日報》報道:「這是繼中國北方發現的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古人類和中國西南地區第四紀地質,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早在1903年

日本學者橫山又次郎所著書中就有在元謀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的記錄;1926年冬至1927年初,美國自然博物館中亞考察隊在雲南考察,格蘭階先生在元謀盆地東側,馬街南十里地處發現馬、大象、犀牛等骨骼化石,根據化石把這個動物群及化石產出地層時代放在早更新世,並預感到有可能保留有早期人類化石的遺骸。

1926年—1940年國內外許多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如納爾遜、格蘭階、克勒特納、卞美年、柯爾伯特、胡承志、裴文中、邱占祥、周明鎮等多次對元謀盆地及元謀組地層第四紀進行過考察研究,考察中在元謀發現了冰川遺跡,經測定認定為華南唯一有代表性的更新世初期地質。考察中還發現了眾多化石點,稱之為「馬街馬化石層」。

1976年春在「紀念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寫作一百周年報告會」上,錢方、馬醒華代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宣布:用古地磁方法測出元謀人年代為170±10萬年;程國良代表地質所宣布:用同樣方法測出元謀人生存年代為163—164萬年;劉東生代表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發言:該所測出元謀人生存年代數據和上述單位結果基本相同。同年7月底,新華社、《人民日報》發布了「元謀人」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左右的重大新聞,「元謀人」的發現將中國人類歷史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表明長江流域的雲南是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地區,有力地挑戰了人類起源非洲中心論這一學說,為人類起源與發展多元中心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元謀人」作為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首頁。

7、遺址發現

元謀盆地位於金沙江邊的崇山峻嶺之間,氣候乾燥炎熱,是滇中地區著名的"熱壩"。1965年5月初,地質工作者錢方、浦慶餘一行,在元謀大那烏村盆地上那蚌村後第四紀更新世早期地層中,發掘出左、右中門齒各一枚,屬青年男性,形態特徵與北京人相似,時代比北京人更早。經地磁儀器科學手段側定,這兩棵牙齒化石為距今170萬年的原始人類所有,屬直立人種中的一個新亞種——直立人元謀新亞種。元謀人的發現,對於揭示人類演化和發展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伴隨元謀人牙齒出土的,還有17件石製品,經研究鑒別,屬舊石器,其類型包括尖狀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燒焦的骨頭,並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動物化石,屬共生哺乳動物化石,有40餘種,距今170萬年,是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原始人類化石。這就說明,元謀人不僅會使用自己製造的工具從事獰獵及採集活動,而且還學會用火,用火烤食他們所獲取的獵物,開始擺脫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元謀人早於「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

8、遺址保護

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元謀人遺址為第二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謀人陳列館位於元謀縣龍川街,距離元謀縣城7公里處。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於1985年動工興建,1987年落成。陳列館展廳介紹了元謀人的牙齒化石等內容,館藏文物千餘件,展廳內陳列分「人類的起源」、「元謀古猿」、「元謀史前文化」三部分,揭露了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簡史,系統地展示了原始人類的進化環節。

元謀人遺址有紀念碑,不遠處有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元謀人牙齒化石的標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關實物、資料。

2009年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元謀人陳列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9、後續發現

新式成果

中國「最早人類」及其近親的調查發掘工作。對所獲化石進行深入研究以解決早期人類的起源與演化過程問題,從而對澄清當今人類起源的時間與地點之爭作出我們的貢獻。

雲南元謀是這一攀登項目的重點工作地區。此前有關學者的初步研究顯示,元謀古猿牙齒似乎存在大小兩種類型。而這兩種類型是否代表著兩個生物種之間的差異,或僅僅是性別上的差異還不是很清楚。這就大大地妨礙了對元謀古猿整體特徵,乃至整個雲南古猿在演化分類上的地位及在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上的作用的認識。攀登專項啟動後,野外發掘又獲得了一批新的化石材料。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中,牙齒化石占絕大部分。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由專項組織的對元謀古猿牙齒的研究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1999年《科學通報》23期發表了劉武等對元謀古猿牙齒進行測量和統計分析的研究成果。

這項新成果的研究材料包括自1986年首次發現古猿化石直至1998年底在元謀盆地歷次發掘和收集的全部牙齒化石,共1266枚。由於樣本數量大,可以准確地反映出各測量項目的數據分布范圍。劉武等人採用了直方圖及正態曲線分析、雙變數兩維坐標分布、因子分析、變異系數分析、犬齒面積比例系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就元謀古猿牙齒大小尺寸的分布規律、元謀古猿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進行了檢驗。這是自元謀古猿化石發現十多年來首次進行的較為系統規范的牙齒測量統計分析。直方圖、兩維坐標分布及因子分析發現元謀古猿牙齒尺寸具有較大的變異分布范圍,多數牙齒呈現出明顯的大小兩種尺寸類型。然而,元謀古猿牙齒尺寸上的這種變異是否超出了開遠、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單一種內的變異范圍,則是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代表一個生物種還是兩個生物種。為此,採用變異系數分析方法來對比元謀古猿牙齒尺寸變異程度與其他中新世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變異程度的差別。在所計算的元謀古猿上下頜各牙齒的變異系數中,除上下頜犬齒的變異系數偏高外,元謀古猿其餘牙齒尺寸的變異系數均位於或接近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尺寸變異系數的分布范圍。由於學術界基本傾向於認為到1987年為止發現的祿豐古猿代表著一個種(吳汝康,1987),因此該文變異系數對比分析強烈提示元謀古猿牙齒尺寸所呈現出的變異很可能尚未達到種間的變異范圍。

古猿化石

自1956年在雲南開遠發現森林古猿牙齒化石以來,先後在雲南的祿豐、元謀和保山發現了古猿化石。這些古猿在演化上的分類地位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將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與已發表的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測量數據進行了對比,試圖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牙齒尺寸方面的證據。從元謀與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面積數據的分布對比看,在雲南這三處地點發現的古猿的牙齒尺寸非常接近,其中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彼此之間在牙齒數據上更為接近。祿豐古猿的牙齒尺寸較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的牙齒尺寸稍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這項研究揭示了元謀古猿牙齒尺寸的分布規律,同時也就一些具體特點與在雲南境內發現的祿豐古猿、開遠古猿及現生大猿類進行了對比。

後續發現

(一)確定了在元謀發現的古猿代表著一個生物種

在對早期人類及化石高等靈長類,尤其是第三紀古猿的研究中,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在同一個地點發現的化石材料所呈現出的形態特徵與測量數據的差別與變異究竟是分類上的差別還是性別上的差異。在對祿豐古猿化石研究的早期階段,曾經提出過在祿豐發現的化石可能代表著兩個種。在隨後的研究中,多數學者逐漸傾向於支持祿豐古猿是由在形態特徵上具有高度性別差異的個體組成的一個生物種,在這一過程中,對牙齒測量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對元謀古猿化石研究早期已經注意到元謀古猿牙齒化石依尺寸和形態可分為兩種類型,並提出這兩種類型分別相似於祿豐古猿的雌、雄性,但同時又指出元謀古猿的大、小兩種類型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有的不能用性別差異來解釋,有可能代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古猿(Pilbeam,1997)。這次對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的分析顯示多數牙齒呈現出大小兩種尺寸類型的雙峰分布現象,牙齒數據變異范圍較大。變異系數的對比結果也顯示,絕大多數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的變異系數均位於或接近代表著單一生物種的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尺寸變異系數的分布范圍。所以筆者提出了在元謀發現的古猿代表著一個生物種,牙齒尺寸大小兩種類型的變異現象是性別二態的反映,說明當時生活在元謀地區的古猿是由在形態特徵上性別差異顯著的一個種群所組成。

(二)探討了元謀古猿與現生大型猿類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

自1956年在雲南開遠小龍潭發現古猿牙齒化石以來,相繼在雲南的祿豐、元謀和保山發現了古猿化石。這些古猿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演化上的系統地位以及在早期人類起源上的作用等問題一直是中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其中元謀古猿是繼祿豐之後在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發現的數量最豐富的第三紀古猿化石材料。在過去的十餘年裡,有關學者對這批材料做了一些研究並就上述問題進行過探討。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對涉及元謀古猿分類及演化地位的許多問題還不是很清楚,而澄清並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劉武等人在1999對在元謀發現的古猿牙齒測量數據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牙齒尺寸上的相似與差別程度進行了對比,試圖就元謀古猿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進行探討。結果提示元謀古猿在系統分類上與開遠及祿豐古猿接近,而與大猩猩、黑猩猩、猩猩等現生大猿類較遠。在元謀古猿與開遠和祿豐古猿關系的分析方面提示元謀、祿豐和開遠三處古猿牙齒的尺寸比較接近,其中元謀與開遠更為接近。綜合對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的統計分析與對比結果,劉武等人認為中新世生活在雲南不同地區的古猿也許在系統分類上比較接近。

這項研究是元謀古猿發現十幾年來所進行的最為全面詳盡的基礎性數據積累工作。這項工作對於在未來的研究中徹底闡明在中國雲南發現的古猿的系統地位及其在早期人類起源上的作用無疑將會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藏品信息

中國地質博物館:這是元謀人據以命名的兩顆牙齒化石,也是元謀人化石僅有的兩件標本。這一化石是地質工作者錢方等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那蚌村附近,並由中國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學家胡承志先生命名於1973年,學名為直立人。元謀亞種(HomoerectusyuanmouensisHu),簡稱元謀直立人或「元謀人」、「元謀猿人」。根據牙齒化石的出土層位、伴生動物化石的研究以及古地磁方法,測得元謀人的生活時代是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70萬年,是迄今為止在中國、乃至亞洲大陸上已發現的最古老人類化石。元謀人化石僅發現一左一右兩顆上中門齒,可能屬於男性青年個體。牙齒很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模式復雜。

雲南元謀建成元謀人博物館 這是一位遊客在博物館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建成。該博物館有1個序廳和5個展廳,分別展示人類起源圖解、古人類和古生物化石、場景模擬等,陳列了「這是雲南元謀縣新建成的元謀人博物館。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這是一名青年男子在元謀人博物館內拍攝「元謀人」復原頭像。新華社記者藺以光攝20米請拯救烏東德淹沒的元謀人攀枝花成昆鐵路金沙江攀枝花-宜賓段將修建四個大型水電站,從上到下依次是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至於後三個水電站倒沒沒有什麼,淹沒的僅僅是高山峽谷而已,而最上游的烏東德水電站將涉及到1上游臨近的西南鋼鐵基地-攀枝花2中國最早人類化石元謀人的發現地元謀縣3西南大通道,歷史遺跡成昆鐵路80公里的路段4當年紅軍搶渡金沙江的皎平渡。而這里,我們只需要20米的高度就可以保住上面的東西烏東德水電站初步計劃上限定為980米,擬定為950米、970米、975米。

雲南元謀人遺址保護碑旁建起數十座新墳

元謀人紀念碑元謀人遺址保護碑元謀人遺址保護碑旁的凌亂新墳元謀人遺址保護碑旁的凌亂新墳日前造訪舉世聞名的元謀人遺址時吃驚地發現,這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聖地正遭到亂葬墳的「偷襲」。緊靠著元謀人遺址保護碑,雜亂無章地壘起了數十座現代墳墓,從西、北兩側侵入保護地,元謀人遺址正面臨著亂葬墳的威脅。元謀人遺址位於元謀壩子南部邊沿上那蚌村後的一片紫砂山地上,距縣城約八公里。

⑨ 國際中或中國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對前寒武紀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年代地層按太古代(始、古、中、新),元古代(長城、薊縣、青白口),
國際太古代(始、古、中、新),元古代(古、中、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