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質災害類型
㈠ 上海中船勘察設計研究院的咨詢部門與浙江工程勘察院(水文地質大隊)的地質災害防治研究所哪個更好
應該是上海那家吧。浙江那家是事業單位,但也快改制了,業務范圍較小,還有有事業單位的毛病,管的太死了。
中船看起來應該不錯。況且咨詢工作技術含量也較高。
我覺得中船好,最終你拿主意吧。
㈡ 上海會不會發生一些自然災害
上海是平原地區,幾乎沒有地質災害的可能,但是氣候災害並不少見:春夏版,雷雨頻發權,易造成雷電災害,強對流天氣中會有大風,暴雨,冰雹,龍卷,前年大風曾吹倒上海賽車場的看台,暴雨可引發城市內澇,去年出現雹災;龍卷風曾摧毀龍華機場的飛機,又一次將4噸重的桶從楊浦吹到浦東;夏天有高溫和台風,2009年7.20溫度達到40度,麥莎,卡努等台風名你應該記憶猶新,1919年和1949年台風正面登陸上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秋冬:大霧,寒潮,暴雪,大霧很常見,但對水陸交通影響很大;1893年冬季上海最低氣溫下探-12度,雖然近年氣溫偏高,但對於暴雪的可能性也更大如2008年,累計雪量達49mm
1996年南黃海發生6級地震,上海有震感,但上海土質松軟,發生大地震可能性很小(在大城市中排最後)
綜上所述,上海要防範高溫,大風,暴雨,雷電,冰雹,霜凍,暴雪,大霧等災害,還有一件事,其實佘山是座死火山,不過已經不活動。總結的可能還不全面,總體來說,上海災害頻率較低,受災較輕,且大多可防可控,無需多慮
㈢ 上海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應急演練方案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2011年11月29日)
為確保本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能夠在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贏」,根據本年度目標管理工作要求和部署,市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擬於2011年12月5日進行一次以探測工作為重點的演練活動,特製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應急演練目標
(1)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協調組織、指揮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
(2)檢驗應急救援專用物資、裝備、技術等儲備情況。
(3)進一步強化應急隊伍後勤保障能力。
(4)提高隊伍熟練運用高科技技術設備儀器與方法參與應急救援,提升整體應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實戰能力。
(5)確保在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時能夠有效、快速地得到處置,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演練實施的依據
(1)《上海市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2)《上海市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實施方案》。
(3)《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處置預案》。
三、演練時間
2011年12月5日14:30~16:30。
四、演練地點及項目
(1)地點:萬安路1399號(廣粵路西側、萬安路到底)(圖1)。
圖1 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地理位置圖
(2)工程名稱:閘北區339街坊北上海物流8號地塊工程(圖2)。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㈣ (2oo8上海)下列5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較頻繁的是()A.雲貴高原B.青藏高
A.雲貴高原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崎嶇,多地震,地質不穩定,多崩回塌、滑坡、泥石答流等地質災害發生,故正確;
著.青藏高原,高寒氣候,以低溫冷害、冰雪災害為主,故不符合題意;
C.黃土高原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也較多,沒有雲貴高原頻繁,故不符合題意;
1.內蒙古高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少,地勢平坦,以乾旱、風沙、鹽漬化為主.
故選:A.
㈤ 上海的海洋災害主要有哪幾種
風暴潮
「目前,我們通過在海洋觀測(站點)建設驗潮井,利用水位計或水位雷達等設備,獲取每分鍾的潮位觀測數據。」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計劃業務科科長趙鵬介紹,「風暴潮發生期間,預報員可根據天氣形勢變化及潮汐觀測結果,判斷未來潮汐水位的增減變化,製作發布風暴潮預警信息。」
1、海浪
海浪災害是威脅近海群眾生命安全最為突出的海洋災害。趙鵬介紹,目前對於海浪的監測方式包括,利用X波段雷達、S波段雷達等設備開展海浪大面積觀測,通過海洋站的波浪浮標、海上綜合觀測浮標等開展海浪定點觀測,海浪災害發生期間。
利用應急移動監測車對重點岸段進行現場補充觀測,獲取浪高、浪向等觀測數據,結合天氣形勢變化,預報未來海浪的變化,製作發布海浪預警信息產品。
2、海嘯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對海嘯災害的監測預警。趙鵬說,通過布設在遠海、大洋的海嘯觀測浮標實時獲取海嘯波高高度、海嘯波傳播周期等數據。通過數值模擬手段預測海嘯波傳播速度、傳播方向、波高變化等信息,製作發布海嘯預警信息。
3、赤潮
赤潮可以引起水體變色,對海洋生物帶來危害。自然資源部北海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趙升介紹,對於赤潮主要通過海上船舶監測方式,結合衛星遙感監測,確定赤潮發生的位置、范圍大小等,通過海上現場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等,獲取赤潮種類、是否有毒等信息,綜合海上風場、海流等資料,利用數值模擬手段進行漂移預測分析,預測赤潮未來漂移方向、漂移速度等。
4、海冰
海冰的生成對水產養殖、交通運輸、油氣開采等行業帶來嚴重影響。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焦艷告訴記者,我國的海冰監測始於1959年,先後經歷了人工目測、船舶監測、航空監測和衛星遙感監測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技術手段先進、組織結構嚴密,由多種監測平台組成的海陸空立體化、全方位的海冰監測體系。
其中包括: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岸(島)基雷達、浮標測冰、海上平台雷達視頻監視、船載冰厚監測技術、車載雷達等監視監測技術。
5、綠潮
「綠藻體內含有大量葉綠素,當它們在海面聚集時,可以利用光學衛星進行識別,獲取綠潮的整體范圍。」自然資源部北海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李銳說,我國海洋預警部門建有綜合立體的觀測系統,可以利用多種方式對近岸和海上重點區域的綠潮進行監測,以此獲取綠潮的准確分布范圍。其中,包括衛星、飛機、船舶、海洋站、雷達、浮標等。
(5)上海地質災害類型擴展閱讀
一些旱澇災害。主要是受我國的季風氣候影響,雖然季風氣候可以給我國帶來比較充沛的水分,呵護農業的發展,但同時季風氣候帶來的水分分布並不均勻,這就使各個地方的降雨量和每個地方不同季節的降雨量出現很大的差別。從而很容易發生旱澇災害。
我國的旱澇災害也比較嚴重,最常見的就是南方長時間的暴雨和西北一些地區長時間的乾旱。比如今年的南方大部分地區都長時間處於汛期,城市內澇非常嚴重。
海洋災害就是台風,海嘯等來自海洋的災害。我國主要受影響的地區就是沿海的福建,上海一帶。海洋災害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台風了,台風登陸會攜帶大量水汽從而造成暴雨,還會因為巨大的風力把大樹連根拔起,掀翻房屋。
㈥ 上海市海洋災害有哪些
上海今年發布的首個台風橙色預警,意味著上海在未來24小時內,沿江沿海地區最大陣風可達11級至12級。在台風預警信號的四個等級里,橙色屬於第二高的強度。
近5年來,上海發布的台風橙色預警比較少,加上這次一共只有3次。根據上海氣象資料顯示,2018年7月,受到台風「安比」影響,上海發布台風橙色預警。2015年,上海也曾發布台風橙色預警,當年的超強台風「燦鴻」給上海帶來了全城暴雨。
預計,「利奇馬」將以每小時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緩慢減弱,將於9日半夜到10日凌晨在浙江溫嶺附近沿海登陸。根據中央氣象台最新消息,截至22點30分,台風「利奇馬」已經來到溫嶺石塘鎮東南約60公里的海面上,其外眼牆、內眼牆不斷收縮,但也到了真正觸碰大陸的時刻。
受「利奇馬」影響,台州、溫州沿海已出現12-15級大風,外眼牆內的某測站已測得958百帕的氣壓。據氣象專家分析,「利奇馬」的真正力量,其實在這兩層眼牆內,樂清、玉環、溫嶺、台州等地,最猛烈的狂風暴雨就要來了。
過去的幾個小時,「利奇馬」已經給上海帶來大雨或暴雨。08時-21時雨量統計顯示,降水南多北少,中南部地區的雨量達大雨到暴雨程度,其中奉賢51.4毫米佔全市首位,金山43.4毫米、閔行31.8毫米。全市普遍出現5~6級陣風,東灘濕地、滴水湖等地最大陣風為10級風。今夜到周日上午,上海基本處在「利奇馬」勢力范圍之內,風雨天氣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