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李梅

中國地質大學李梅

發布時間: 2021-01-20 03:20:16

㈠ 選研究生導師 急需知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信工學院李梅老師情況的大蝦幫助!!萬分感謝!!!

科學網上一個李梅老師的博客,裡面有詳細介紹

㈡ 全國獨立學院排名 給您加分哦!

贊成3樓的~~~2樓你那排名哪找出來的~~~有誰不知道全國獨立學院第一哪間吧版~~你騙鬼啊~~華中權科大武昌分校當然第一~~~之後的有廣東珠海三所(北師大珠海分校 北理工珠海分校 吉林大學珠海分校)還有浙大系的(城大 寧大) 無人不知 2樓你的排名騙鬼啊~~大多聽都沒聽過

㈢ 錢建平的主要論文

1.廣東西部沉積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學,錢建平,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1987,7(4):317-326
2.粵西大地構造地球化學演化探討,錢建平,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1989,134-147
3.地質礦產勘查專業的課程體系結構,錢建平,有色金屬高教,1992,(1):7-12。
4.廣西珊瑚長營嶺礦床礦液流向的確定及其意義,錢建平、張力、董忠,地質與勘探,1993,29(5):6-10
5.地質信息的基本特徵及其研究意義,錢建平,河北地質學院學報,1993,16(2):41-49
6.平桂地區中泥盆統過渡層的鎢錫分布—兼評其「礦源層」問題,錢建平、歐陽成甫、韋煒烈,桂林冶金地質學院學報,1994,14(1):41-49
7.廣西灌陽地區碳酸鹽岩層滑斷裂構造地球化學系統,錢建平,礦物學報,1994,14(4):348-356,獲全國第三屆構造地球化學會議優秀論文一等獎
8.雲開成礦省的構造地球化學和成礦演化,錢建平,全國第四屆構造地球化學學術研討會文集,貴州科技出版社,1995,10:114-116
9.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Yunkai metallogenic province,South China,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Abstracts,volume l of 3,Qian Jianping,392
10.斷裂構造地球化學的研究進展和發展方向,錢建平,世紀之交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的回顧與展望,原子能出版社,1998,8:347-351
11.廣西六岑金礦礦化類型、成礦階段和礦床成因,錢建平,礦床地質,1998,17,增刊 :409-412
12.廣西珊瑚礦區中部成礦期構造應力場、熱力場和地球化學場的耦合作用及成礦分析,錢建平,礦物學報,1998,18(4):514-524,獲廣西科協科技廳優秀論文二等獎
13.在構造地質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錢建平,中國地質教育,1999年第2期:24-25
14.構造地球化學淺議,錢建平,地質地球化學,1999,27(3):94-101
15.桂林市及近郊土壤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錢建平、張力、劉輝利等,地球化學,2000,29(1):94-99
16.貴州獨山銻礦的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構造動力熱液成礦,錢建平、楊國清、李少游,地質地球化學,2000,28(2):56-60
17.黔西南微細浸染型金礦基本特徵和幾點認識,錢建平,桂林工學院學報,2001,21(1):27-34
18.黔西北威寧-水城鉛鋅礦帶地質特徵和動力成礦作用研究,錢建平,地質地球化學,2001,29(3):134-139
19.構造動力成礦理論的若干問題,錢建平,地質地球化學,2002,30 (4):1-6
20.新疆伊吾北山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及構造-成礦演化,錢建平、劉家遠、康紅等,礦床地質,2002年,增刊,643-646
21.新疆伊吾北山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和礦床成因,錢建平、劉純,中國新疆阿爾泰山地質與礦產論文集,地質出版社,2003.10,132-140
22.The mercury pollution in atmosphere-soil-biology ecosystem along the trunk road in Guilin,Qian Jianping,Zhang Li,Ye Jun,Chen Huanzhen,Liang Yanpeng,Liu Baozha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5,N(Suppl),2006,240
23.安徽績溪洪坑硯石礦的發現及其特徵,第八屆礦床會議論文集,錢建平、劉純等,地質出版社,2006.11:442-445
24.構造地球化學方法找礦的基本問題,錢建平,雲南地質,2006,25(4):384-386
25.桂林大氣汞污染現狀調查,錢建平、張力、遲占東等,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07,26(增刊):571-572
26.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徵和防治對策,錢建平,礦產與地質,2007,2. 200-204
27.Hg,Pb content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police』s hair,Guilin,China,J.P.Qian,L.Zhang,H.Z.Chen,et al. biogeochemisitry of trace elemen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remediation and human health,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Beijing,2007,7,491-492
28.Source and Origin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ater-rock interaction wri-12,volume 2,Taylor & Francis Group,2007,1345-1350
29.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f inflow of water in Wang』ershan Gold Mine, Shandong,Qian Jianping,Li Shuangli,Cao Chao,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V27,Nl,2008,82-89
30.安徽祁門廖家地區地質地球化學特徵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研究,錢建平、何勝飛、王富民、程金華,物探與化探,2008,32(5),519-528
31.基礎地質教育階段的「興趣驅動-實踐貫通-強化能力」教學模式的實施及效果,錢建平,馮佐海,張桂林等,中國地質教育, 2008,17(3):90-95
32.河北涿鹿南部遙感構造-地球化學特徵及錳多金屬成礦預測,錢建平,李梅,葉軍等,第九屆全國礦床會議論文集,地質出版社,2008.10,475-476
33.Distribution of Hg pollu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source in the soil-vegetable system of Guilin,Qian Jingping,Zhang Li,Chen Huazhen,et al.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83:920–925
34.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系統汞污染研究,錢建平、張力、陳華珍等,地球化學,2009,38(4):369-378
35.構造地球化學找礦方法及其在微細浸染型金礦中的應用,錢建平,地質與勘探,2009,45(2):60-68
36.創建基礎地質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的探索與實踐,錢建平,胡雲滬,陳三明等,中國地質教育, 2009,18(2):80-85
37.桂林市環境問題及綜合防治對策,錢建平,葉軍,礦產與地質,2009,2:183-191
38.金華山-窪孫家斷裂帶構造控礦規律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陳宏毅、孫濤、王自國,中國大地出版社,2009.10,357-358
39.桂東南地區區域成礦特徵和找礦方向,錢建平、陳宏毅、謝彪武、趙少傑等,礦物學報,2009,29(增刊):455-457
40.膠東招遠金華山金礦成礦構造分析和找礦方向研究,錢建平、王自國、孫濤、陳宏毅,黃金,2010,31(1):9-14
41.礦山-河流系統中重金屬污染的地球化學研究,錢建平、江文瑩、牛雲飛,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010,29(1):74-82
42.山東招遠市前孫家金礦構造控礦規律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孫濤、王自國、陳宏毅,地質與勘探,2010,46(1):10-19(獲《地質與勘探》2009-2010年度10篇優秀論文)
43.攜帶型X射線熒光光譜儀應用條件試驗及效果,錢建平、吳高海、陳宏毅,物探與化探,2010,34(4):497-503
44.山東招遠前孫家金礦床地質和元素地球化學研究,錢建平、陳宏毅、孫濤、劉純、白艷萍,地球化學,2010,38(3):213-228
45.灕江水系汞的分布和污染研究,錢建平、張力、曹超、牛雲飛、梁桂蓮等,地球化學,2010,38(4):314-325
46.Review of mercury pollution of automobile exhaust and research status in Guilin, Qian Jianping, Zhang Li, Ye Jun, Zhang Shuang, et al.,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2010,1234-1237
47.膠東望兒山金礦成礦構造分析和成礦預測,錢建平,陳宏毅,王自國等,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1,25(3):531-544
48.廣西金山金銀礦區成礦構造分析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謝彪武,陳宏毅等,現代地質,2011,35(2):221-231
49.Geological characteritics of the Sizhuang gold deposit in the region of Jiaodong,Shandong Province-A study on tectonic-geochemical ore prospecting of ore deposits,Qian Jianping,Chen Hongyi,Meng Yong,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1,30(4):539-553
50.桂林市汽車尾氣汞污染,錢建平,張力,張爽,葉軍,王仕鐵,生態學雜志,2011,30(5):944-950
51.膠東地區望兒山斷裂帶成礦構造分析和找礦方向研究,錢建平,蒙勇,陳宏毅等,礦產與地質,2011,25(3),177-184
52.如何應對地質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教學手段的變革,錢建平,陳宏毅,白艷萍,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8),16-19
53.桂西北金礦成礦規律和若干問題,錢建平,礦物學報,2011,32,增刊:825-827
54.水蓼對汞積累與分布的水培實驗,錢建平,江文瑩,張力,生態學雜志,2012,31(8):2119-2124
55.現代遙感技術在地質找礦中的應用,錢建平,伍貴華,陳宏毅,地質找礦論叢,2012,27(3),355-360
56.西藏謝通門縣斯弄多鉛鋅礦區礦床地質特徵和構造地球化學找礦,錢建平,黃德陽,謝彪武,陳宏毅,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3,37(2):29-41
57.雲南江城大團包銅礦區構造-蝕變-地球化學綜合方法找礦研究,錢建平、覃順橋、謝彪武、程小珍、朱森林,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3,37(2):213-224
58.內蒙古東烏旗遙感構造和蝕變信息提取與找礦預測,錢建平、張淵、趙小星、趙少傑、李承禮,國土資源遙感,2013,25(3):109-117
59.桂林市交警頭發Hg、Pb含量及分布研究,錢建平、張力、李成超、黃棟,環境科學,2013,34(6):2344-2349
60.黔西南植被覆蓋區遙感找礦預測,錢建平,趙小星,唐善法,陳珊珊,現代地質,2014,28(4):772-781

㈣ 參考文獻

操應長,邱隆偉.2000.濟陽坳陷下第三系火成岩儲集層的控制因素.石油勘探與開發,27(5):44~46

符曉.1987.探索無機成因油氣藏的地質條件兼論四川盆地西部找油方向.石油實驗地質,9(3):211~217

郭占謙.2001.成礦熱液與石油生成.新疆石油地質,22(3):181~184

郭占謙.2003a.火山活動與油氣資源.新疆石油地質,24(2):176~179

郭占謙.2003b.關於中國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思考(二).新疆石油地質,24:464~469

黃第藩,梁狄剛.2005.關於油氣勘探中石油生產的理論基礎問題———與無機生油論者商榷.見: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會議論文

靳軍,劉洛夫,余興雲,等.2008.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火山岩氣藏勘探進展.天然氣工業,28(5):21~23

匡立春,薛新克,鄒才能,等.2007.火山岩岩性地層油藏成藏條件與富集規律———以准噶爾盆地克-百斷裂帶上盤石炭系為例.石油勘探與開發,34(3):285~290

李軍,薛培華,張愛卿,等.2008.准噶爾盆地西北緣中段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儲層特徵及其控制因素.石油學報,29(3):329~335

李慶忠.2003.打破思想禁錮,重新審視生油理論.新疆石油地質,24(1):75~83

李石,王彤編著.1981.火山岩.北京:地質出版社

劉俊田,朱有信,李在光,等.2009.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徵及主控因素.岩性油氣藏,21(3):23~28

劉祥,向天元.1997.中國東北地區新生代火山和火山碎屑堆積物資源與災害.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馬杏垣.1982.論伸展構造.地球科學,(3):15~22

蒙啟安,門廣田,趙洪文,等.2002.松遼盆地中生界火山岩儲層特徵及對氣藏的控製作用.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3(3):285~289

邱家驤.1985.岩漿岩岩石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340

邱家驤.1991.國際地科聯火成岩分類學分委會推薦的火山岩分類簡介.現代地質,5(4):457~468

邱家驤,陶奎元,趙俊磊.1996.火山岩.北京:地質出版社,10~22

孫鼐.1985.火成岩.北京:地質出版社,10~22

孫善平,李家振,朱勤文,等.1987.國內外火山碎屑岩的分類命名歷史及現狀.地球科學,12(6):571~577

孫善平,劉永順,鍾蓉,等.2001.火山碎屑岩分類評述及火山沉積學研究展望.岩石礦物學雜志,20(3):313~317

孫煒,王彥春,李梅,等.2010.利用疊前地震數據預測火山岩儲層裂縫.物探與化探,34(2):229~232

陶奎元.1994.火山岩相構造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王金秀,楊明慧,王東良,等.2009.准噶爾盆地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火山機構類型及其油氣勘探.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31(5):27~31

王璞珺,鄭常青,舒萍,等.2007.松遼盆地深層火山岩岩性分類方案.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6(4):17~22

王仁沖,徐懷民,邵雨,等.2008.准噶爾盆地陸東地區石炭系火山岩儲層特徵.石油學報,29(3):350~355

王先彬.1990.非生物成因天然氣理論的宇宙化學依據.天然氣地球科學,1(1):4~8

王擁軍,胡永樂,冉啟全,等.2007.深層火山岩氣藏儲層裂縫發育程度評價.天然氣工業,27(8):31~34

吳小奇,劉德良,魏國齊,等.2009.准噶爾盆地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火山岩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構造背景.岩石學報,25(1):55~66

吳曉智,齊雪峰,唐勇,等.2009.東西准噶爾火山岩成因類型與油氣勘探方向.中國石油勘探,1(1):1~9

楊立民,鄒才能,冉啟全.2007.大港棗園油田火山岩裂縫性儲層特徵及其控制因素.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7(1):86~91

楊雙玲,劉萬洙,於世泉,等.2007.松遼盆地火山岩儲層儲集空間特徵及其成因.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37(3):506~512

余淳梅,鄭建平,唐勇,等.2004.准噶爾盆地五彩灣凹陷基底火山岩儲集性能及影響因素.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9(3):303~306

張洪,羅群,於興河.2002.歐北—大灣地區火山岩儲層成因機制的研究.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7(6):763~766

張景廉.2001.論石油的無機成因.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張愷.1990.新疆含油氣亞區非生物成因天然氣遠景地質儲量估算及尋找大油氣田方向的探討.石油勘探與開發,7(1):14~20

張愷.1991.論地球演化的板塊構造階段與油氣起源及其全球分布富集規律

趙澄林,等.1999.遼河盆地火山岩與油氣.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趙海玲,狄永軍,郭美娟,等.2004.遼河斷陷盆地坨 32 井區中生代火山岩儲層特徵及成因.特種油氣藏,11(6):33~36

趙文智,鄒才能,李建忠,等.2009.中國陸上東、西部地區火山岩成藏比較研究與意義.石油勘探與開發,36(1):1~10

趙霞,賈承造,張光亞,等.2008.准噶爾盆地陸東—五彩灣地區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球化學及其形成環境.地學前緣,15(2):272~279

鄒才能,趙文智,賈承造,等.2008.中國沉積盆地火山岩油氣藏形成與分布.石油勘探與開發,35(3):257~272

Jokat W,Uenzelmann-Neben G,Kristoffersen Y,Rasmussen T M.1992.Lomonosov Ridge-A double-sided continental margin Geology,20:887~890

Le Maitre R W(Editor).1989.A clavvification of igneous rocks and glossary of terms,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eiences Subcommission on the Systernatics of Igneous Rocks,Blas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London

Patricia Sruoga,Nora Rubinstein.2007.Processes controlling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 volcanic reservoirs from the Austral and Neuquén ba-sins,Argentina.AAPG Bulletin,91(1):115~129

㈤ 想考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報哪個導師比較好好考嗎

報李梅老師吧,感覺李老師很牛,學生有很多的學習機會,學生收入也高,我們都很羨慕。不過李老師對學生要求也高,適合對自己要求高、想多學點東西找個好工作的學生報考。好考不好考就看你的能力了,不好說。

㈥ 農業地質研究進展

(一)國外農業地質研究進展

「農業地質」(agro-geology)一詞最早是由德國學者法魯(F.A.Fellow)和李希霍芬(F.V.Richthofen)於19世紀中葉提出的,沒有明確的定義,只是用於解釋岩石風化與土壤的形成關系。20世紀初國際地質學界廣泛注意了農業地質研究,曾在歐洲召開過多次國際性會議。1907年匈牙利皇家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從事農業地質研究的機構——農業地質部,該機構把土壤地質調查、填圖和土壤成因與分類作為主攻方向。

20世紀的前50年時間里,先後有英美的地質學家著書講授農業地質學,如1916年英國劍橋大學 R.H.Rastll 出版的《農業地質》、1946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F.V.Emeison出版的《農業地質學》。這兩本書的初衷都是給從事農業研究的人員介紹地質學的知識,如岩石、礦物、構造等。這些都說明當時的農業地質主要是地質學的知識和認識滲透於土壤研究或直接服務於農業。

20世紀30年代,K.Troll首次提出了「地質生態學」這一術語,現在一般把這一概念理解為研究作為環境系統構成部分和生物圈的物質基礎的地質圈及其內在自然和人類活動成因因素影響下所發生變化的科學。區域生態地質調查工作以俄羅斯(前蘇聯)做得比較系統,已經完成了俄羅斯全境內14張1:500萬生態地質圖。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世界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日益突出,環境地質學(Betzf,1962)逐漸興起,相當多的農業地質問題被列入環境地質的范疇。

直到1972年,美國地質調查所為了統一學科概念,將農業地質解釋為應用於農業需要的地質學,勘查土壤的成因和成分、肥料礦產、地下水分布及特徵等,屬於應用地質學范疇。目前,在國外,農業地質通常被解釋為「服務於農業的地質學」,研究影響土壤形成與分布的地質過程,以及地質材料作為保持和提高土壤生產力的手段在農業和林業系統中的應用。主要工作涉及岩石和礦物的農用研究與開發、鹽鹼地土壤調查與改良、農作物和畜牧生產與地球化學元素關系的研究等,後者更是進一步推進了農業地質研究工作的深入。

1.農用礦物肥料的開發利用

岩石和礦物在農業上的應用至今已有幾個世紀了,但是 Missous(1853,1854)、Hensel(1890,1894)等開創了基於「麵包來源於岩石」這一思想的農業研究。Keller(1948)、Keller等(1963)則開創了岩石農用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新時期,隨後的研究者還有Fyfe及其同事(Fyfe,1981,1987,1989,2000;Chesworth等,1983,1985;Van Straaten和Chesworth,1985;Van Straaten和Pride,1993)。20世紀80年代早期,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資助了第一個農業地質計劃——坦尚尼亞-加拿大農業地質計劃(Chesworth等,1985,1989)。

前蘇聯地質部門在解決礦物肥料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比如為了在西西伯利亞建立起農業化學工業可靠的礦物原料基地,1983年2月在托木斯克召開了有俄羅斯聯邦地質部以及其他部門的代表參加的關於在托木斯克地區發展泥炭工業的會議,主要目的之一是研究泥炭作為農肥用於農業生產上的前景以及地質部門在本地區勘探這種資源的可能遠景。後來前蘇聯地質勘探工會新西伯利亞地區委員會等單位於1984年在新西伯利亞聯合召開了「西伯利亞農業化學原料的地質和地理以及第十一和十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其應用的可能途徑」的專題討論會,研究農業化學工業礦物原料基地的狀況,對最近幾年礦物原料基地的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亞塞拜然一鋁廠利用明礬石年產氫氧化鋁16×104t、鉀肥17×104t、硫酸35×104t。

2.鹽鹼地土壤調查與改良

前蘇聯為解決全國糧食問題,開展了大量的鹽鹼地改良研究與試驗工作。1960年,前蘇聯學者B.A.柯夫達的著作《中國之土壤與自然條件概論》在中國問世,總論了中國的土壤形成條件及特徵,還對我國各地的主要土類、特別是鹽漬土作了較詳細的論述,並以主要的農場為例,提出了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羅傑(А.А.Pοде)和柯夫達(В.A.Ковда)等人的土壤鹽鹼地調查與改良研究認為:灌區和非灌區鹽漬土壤是在以經由植物或從地表蒸發的毛管上升液流為主的條件下形成的;草原和荒漠區的鹽漬土和鹼化土的形成,則是由於土壤地下水平衡過程中以蒸發為主的緣故;森林植被下沖洗型土壤水分狀況能使一些物質從土壤剖面中淋溶,從土層和風化殼深層完全淋失;在森林草原條件下,土壤水分狀況是一個過渡類型。B.A.柯夫達等出版的《鹽鹼土地普查與改良》,曾對我國的鹽鹼地改良工作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3.農業地球化學研究

西歐、北美等國主要開展了農、林作物與地球化學元素關系的研究,編制了農業地球化學系列圖件。J.S.Webb最早將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應用於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化學元素分散、富集、遷移與分布在解決農業、畜牧業、地方病等方面的應用。J.S.Webb等對愛爾蘭共和國農業研究所報道的土壤和牧草中硒、鉬含量高達中毒水平的利默里克郡(Limerick)250km2范圍內進行每平方公里一個樣的水系沉積物取樣,發現水系沉積物中硒、鉬的高異常區與富含金屬元素的冰磧物和頁岩風化的殘積物有關,且與牧草中硒、鉬的高含量密切相關。餵食的干牧草中硒含量大於5mg/kg,牛、馬就會逐漸地患慢性硒中毒症。據此,Webb根據水系沉積物中硒、鉬的高異常,又指出了可能致使家畜發病的其他地區。

1980年,法國魏格納等人發表了《地質與酒類》的文章,闡述了波爾多、香檳和布爾貢三個葡萄酒產區的各種葡萄的品質與氣候、地質、土性及地貌的關系。他們認為波美羅爾葡萄園出產的紅葡萄酒具有一種淳厚的香味,是由於土地中含有富鐵氧化物的礫石;而有名的白葡萄酒則產出在上漸新統泥灰岩上的礫石層中。

蘇聯學者研究了微量元素在不同土壤中的分布型式和存在形式、微量元素在植物和農作物中的分布以及對植物和農作物的影響,提出了植物微量元素臨界濃度的概念,指出高於和低於這個臨界值就會破壞植物體內的新陳代謝,並在外觀上出現不同類型的改變。如谷類作物(小麥、黑麥、燕麥)對銅、鉬和錳的不足特別敏感。美國學者H.D.Chapman的研究認為,栽培植物在銅含量為1.1~41mg/kg、鋅含量3.9~229mg/kg(干物質)的情況下仍能正常生長;明顯不足的下限濃度為,銅0.7~10mg/kg,鋅0.4~96mg/kg;上限分別為1.4~336.3mg/kg和70.8~7500mg/kg。

美國科學家D.C.Adriano1986年出版了《Trace Elements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一書,系統地介紹了陸地環境中與人類密切相關的22 種微量元素——砷、硼、鎘、鉻、銅、鉛、錳、汞、鉬、鎳、硒、鋅以及銻、鋇、鈹、鈷、氟、銀、鉈、錫、鈦、釩等。每章集中論述一種或幾種微量元素的經濟價值、天然賦存狀態、土壤-植物系統中元素的循環及其行為、植物需要量及耐毒性、飲用水和食物中元素的健康界限以及在環境中的來源等內容。近年來,來自土壤化學、環境化學等方面的學者,開展了大量有關營養元素有效性和生態效應方面的研究(詳見後文)。

(二)國內農業地質研究工作進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和利用自然環境種植農作物、果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周禮》(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就記述了五地(五種地形),即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低濕的地方),各有其適宜栽培的果樹,如山林中宜「柞栗之屬」,丘陵上宜「李梅之屬」等。可見中國人民在2500年前,就認識到果樹與土壤的生態關系。王象晉的《群芳譜》(1621)也有「地不厭高,土肥為上,鋤不厭數,土松為良」的記載,說明作物生長與土壤的關系。但是,將作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歷史不過百年,這就是後來的農業地質學。

1.我國農業地質工作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以前,地質為農業服務主要側重於在地質學指導下的土壤礦物、土壤成因研究,以及少量農用礦產的調查工作。近50年來,我國農業地質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主要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50~70年,農用資源服務階段。新中國成立之初,糧食問題一直是困擾國家安全和生存的大問題。在「有收無收在於水,收多收少在於肥」的思想指導下,地質部門開展了鉀礦、磷礦的調查與勘探工作,在北方半乾旱、乾旱地區開展了農田供水勘查、土壤侵蝕和鹽鹼化改良研究等工作。60~70年代完成1:5萬~1:10萬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查累計約130×104km2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農業地質背景服務階段。20世紀80年代,地質礦產部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與四川省的棉花種植專家合作,根據地質體的宜棉性調整了全省棉花布局,棉花種植面積減少40%,但產量卻三年翻一番。在此期間地質礦產部多次部署開展以研究農業地質背景與名優特產為主的農業地質工作,以及新型礦物肥料和礦物飼料的勘查與開發研究。1988年,地質礦產部向國務院報告了關於開展地質為農業服務的工作,掀起了農業地質的第一次高潮。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生態地質階段。進入90年代,「農業地質」已經演化成「農業生態地質」。「農業生態地質學」已經不是早期的「農業地質學」的概念了,已經形成了一個邊緣學科的雛形。就是在這個時期(199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了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農業地質專業委員會向國際第30屆地質大會介紹了我國農業生態地質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國際同行的關注;並於1997年、1998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別在山東臨淄、浙江杭州、北京、湖南長沙、廣西桂林、四川成都召開了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出版了《中國農業地學研究新進展》(1999,2001,2003)。當前開展的省部合作農業地質環境調查工作,掀起了農業地質工作的新高潮。

2.我國農業地質工作的主要進展

近年來,我國農業地質研究進展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名特優農林作物的農業地質調查、評價與開發。20世紀80年代以來,名優特農林作物的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與評價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涉及百餘種名優特產,主要有四川柑橘,涪陵榨菜,廣西沙田柚,浙江玉環文旦(柚子),山東肥城桃,新疆吐魯番葡萄,河北滄州金絲小棗,廣西荔枝,雲南、貴州、河南和山東的煙草,滇西和浙東的茶葉,廣西柳江的甘蔗,南寧的香蕉以及山東泰山(東北麓)、河北遷安、北京昌平的板栗等等,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料,總結了不少理論認識,利用這些數據資料及其規律,尋找或發現了許多新的農林優勢區,擴大了種植,也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二,中低產田及牧區草場的改造。主要涉及鹽鹼地改良和平衡施肥兩方面的工作。對中低產田及牧區草場的鹽鹼地改良涉及范圍包括黃淮海平原、關中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銀川平原、東北松遼平原、天山北麓、河西走廊等,為提高糧食產量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和理論成果。例如,黃淮海平原總土地面積約35×104km2,其中耕地約2.74×108畝,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9%。經過30餘年的持續努力,黃淮海平原治理鹽鹼土4000多萬畝,水澆地發展到1.6×108畝,佔耕地的60%左右。這項工作在河北平原、銀川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乾旱地區等仍在進行,並深化為水資源調蓄和管理工作,涉及水-岩作用機理探索。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1:20萬區域化探掃面資料開始應用於環境地球化學領域,研究了Zn、Cu、Co、Mo、B等在不同地區的含量與作物產量的對應關系,尋找產生生物生長缺陷和低產的原因,總結提出當地某些元素與相應作物生長的正常、過量或缺乏的閾值。類似的研究為微肥配製與田間投放提供了技術依據,有力地促進了當地中低產田及草場的改造。

第三,農業地質環境及災害的調查與評價。由於農業地質災害或人為活動影響,全國各地還有一些荒山、荒坡、荒地、廢舊礦坑和塌陷區、平原區的磚坑地以及乾涸坑塘等,近年來引起山東、河北、湖南等地農業地質研究部門的重視。許多單位對有關區域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沼澤化、鹽鹼化、冷浸田、岩土崩塌、泥石流與洪泛淤積,以及工業三廢與生活污水及化肥和農葯投放過量對土地的污染等等,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評價。如針對洞庭湖區洪澇災害的防治問題研究認為,地質構造沉降、泥沙淤積與築堤圍堰是造成漬澇嚴重、洪災頻繁、生態環境全面惡化的主導因素,建議實行「淤陸擴湖」的方法順應自然,採取相關工程措施營造新的協調發展的「人工-自然復合地質環境系統」,為有關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決策依據。

第四,農業地質區劃與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近年來,先後有四川、廣西、湖北、山東、河北、河南、江西、廣東、安徽、江蘇、吉林、浙江、雲南、貴州、遼寧等省進行了不同級別的農業地質區劃。主要以行政區劃為基礎,以涉及氣候、地形地貌及岩土結構(個別地區為地球化學和水資源環境)等影響開發利用農林牧土地資源(特別是有關農業生物生產的適宜性)的因素作為區劃依據,如四川盆地棉花種植的調整和河北獻縣棗林種植的區劃,都曾產生了極大經濟效益。「九五」期間,地質礦產部在傳統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增加了1:5萬生態地質調查試點和1:5萬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試點工作,如山東臨淄幅、青州幅1:5萬區域地質與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試點項目,河北流常幅、龍華鎮幅1:5萬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試點項目等,都是地質部門為給農業區劃提供有效服務的工作。

第五,岩礦的農業利用。由於農業經濟的發展,農用岩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溫州化工總廠建設了綜合利用明礬石的試車間,四川地質勘查局對四川及西南台地大量分布的「綠豆岩」進行了開發研究,山東省地質勘查局完成了從海水中提鉀的研究任務,湖南省地質勘查局用鉀長石代替部分粘土作配料回收水泥窯灰鉀肥的實驗已獲成功。目前,國內常用的農用岩礦有沸石、蒙脫石、伊利石、高嶺石、凹凸棒石粘土、海泡石、海綠石、蛭石、石灰石、白雲岩、石膏、麥飯石、磷灰石、硅藻土、菱鎂礦、蛇紋石、褐煤、草炭、綠豆岩、珍珠岩、凝灰岩、火山渣、浮石、火山熔岩等20多種。分別選作礦物肥料、飼料、農葯及其載體,或用於改良土壤。如專用岩礦微肥、海泡石復混肥、礦物種衣劑等的成功研製,以及石灰岩、泥炭、沸石、膨潤土等非常規農用礦產,都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我國稀土資源異常豐富,對多種作物具有顯著的增產提質作用。我國農用稀土產品已打入國際市場,為許多國家所選用。

3.我國農業地質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農業發展的迫切需要和地質工作領域的拓展,有效地推動了地學與農學的交叉滲透和農業地學理論的形成發展,已經陸續出版了一些專著,如《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平原生態環境地質綜合研究》、《生物的地質環境學》、《果林農業生態地質研究》、《區域地球化學與農業和健康》、《生態環境地球化學圖集》、《岩土-植物大系統研究》、《元素生態地球化學及其應用》、《湖南農業地質概論》等等,主要理論進展主要體現在概念演化、研究內容、技術方法三個方面。

(1)農業地質概念及其演化

1986年李正積教授首先提出了農業地質背景的概念,認為農業生態地質背景系指同大農業(農林牧副漁)相關的地質體或岩石體和地質營力作用(內、外營力)的特殊綜合;1996年他又運用現代生態學觀點、系統工程學原理和其他前沿學科理論,進一步研究了岩-土-水-植物大生態系統效應。2001年曾群望等提出了生物地質環境學的概念,認為生物地質環境學是用地質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的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著重研究地質環境對生物影響的學科,它是生物學、地質物和環境科學等相互滲透、融合而成的邊緣學科。1999年,陳夢熊院士從環境地質學的觀點出發,認為生態環境地質學是把地質環境作為一個獨立的非生物系統,研究在自然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態環境雙重影響下地質環境與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

張宗祜院士認為,「農業生態地質學」已經形成了一個邊緣學科的雛形,農業生態地質學是農業科學、地質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可以作為地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學科。農業生態地質學是研究人-農業生產-地質環境整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學科,換句話說,就是研究在人為調控下,生態農業系統與地質環境間相互作用的關系,也就是研究作為生態系統組成部分的農業活動和它所處的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機理,並且使它在人為調控下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農業生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

農業生態地質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生態地質結構、生態地球化學、生態水文地質和生態經濟地質四個方面,普遍關注地質背景和地質結構、岩石-土壤-植物的元素系統、大氣降水-土壤水的包氣帶土壤溶液等的研究。近年來,技術與經濟的結合研究也開始受到關注。

第一,生態地質結構研究,包括地表結構、地下岩土結構及物質、能量轉換的界面,是控制農林作物最佳生長的養分「供給、輸送」的格架。

1)地表結構,即地-氣界面。

2)地下岩土結構,包括岩土的岩性、粒度組構、孔隙、岩石節理、破碎帶、風化殼、斷層或其他地質構造,以及一定深度內岩土產狀或呈層序列特徵及沉積相等。對於土壤,還包括其物理性質和土體構型等。

3)物質、能量轉換的界面,包括:①岩-土界面,即風化殼中的岩石與風化帶界面,基岩與殘坡積層的接觸面,土壤發生層的A、B、C層與D層(母質)的界面,用以研究營養元素的質、量、比的變化;②土-植(物)界面,即根系與周圍的接觸面;③水-土界面,即地下水或包氣帶水與氣帶岩土的界面。

第二,生態地球化學研究,主要是研究營養元素「供給、輸送」和平衡的過程以及與生態的關系。

1)元素(或元素組合)及其含量的背景值與植物適宜含量閾值,包括:①背景值與植物適宜含量閾值;②地球化學暈,包括原生地球化學暈、次生地球化學暈和生物地球化學暈等。

2)區域「地質環境-元素平衡-生物生產」系統最佳運行的機制分析,包括:①元素平衡研究;②微量元素與生物生產研究,以改造不良土壤或培養肥力,提高產量、改進農林作物品質,增強作物的抗逆性。

3)生態地球化學區劃指標和定量評價公式和系數,包括:①標志和指標;②公式和系數,如吸收系數、配比系數、供養強度、輸養強度等。

4)污染與地方病。

第三,生態水文地質研究。水質、水量及潛水埋藏條件,自然降水時段與作物需水程度的協調性,以及區域水資源與區域農業用水量的平衡程度等,都是「農業-水、土資源-地質環境」系統中必須統一研究的。尤其要注意淺層地下水及其上的包氣帶水的運移和開發利用的研究,以至於調控技術的研究。

第四,生態經濟地質研究。主要從地質學角度研究生物生產中的生態經濟學問題,內容包括:①土地利用規劃及區域規劃研究;②農業地質災害的防治研究;③污染對生物生產影響和對人畜疾病(包括地方病等)的防治研究;④農用岩石礦物的開發利用;⑤生態旅遊地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

(3)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

在遙感技術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土壤侵蝕調查與規律研究、農業地質背景調查中,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農業地質地球化學元素數據處理,建立相應的農業地質環境資料庫,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GIS技術用於確定需要退耕還林還草的耕地數量及空間分布,研究鹽鹼地改良分區等,利用「三S」技術還可編制土壤肥力退化、土壤酸化、土壤污染及土壤石質化與沙化時空變化圖。此外,利用中子水分儀觀測包氣帶水分動態,利用穩定同位素15N技術觀測肥料吸收效果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還建立了野外農業地質試驗基地(場)。

㈦ 李梅的個人介紹

2003年至今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作,主要從事信號與信息處理的教學和科研回工作。主講課程:答《信息理論與編碼》、《虛擬儀器技術》、《現代數字信號處理》。
目前是海淀區科委科技項目評審專家、北京市科技咨詢中心專家團成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高級會員。
招生專業 學術型:信息與通信工程,方向:信號採集與信息處理、探測技術與儀器。
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方向:地球物理儀器、地球物理信息技術
專業型:電子與通信工程,方向:通信與網路技術、信號採集與信息處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